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导论
中国古代史的范围
时间:从远古到近代,此处重点阐述中国古代史的下限不应以鸦片战争为界。空间:变动的疆域。主要是说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国家的主权和领土概念,疆域是随着中央政权实力的兴衰而不断变动的,这是理解中国古代国际关系与民族关系的一个出发点。
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边疆政策既各有特色, 又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
历史分期主要是批评此前的五种社会形态分期法,指出那是一种以理论而非事实为出发点的分期法,现在流行的古代、中世、现代的分期法又是近代中国从西方借来的舶来品。最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是王朝分期法,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每个王朝为中国历史提供了天然段落,自成体系而又首尾相贯,到近代方为一大变,走向了现代民族国家。中国在文明古国中唯一未中断过的文明,二十四史的记载完善。
中国古代史的主要特点
统一的大趋势:主要着眼于中国人追求大一统的文化意识,看待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趋向。虽然中国古代分裂与统一的时间实际上大体相当,但越是分裂的时期,越以大一统为追求目标。这种文化心理一直影响到现在,成为国家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民族的大融合:主要着眼于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主流,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各民族的融合史。融合的形式是多样的,既有和平的方式,也有非和平的方式。方向主要有汉化与胡化,方式主要是同化。不同时期民族融合的方式和方向有所不同。经济的自给性:主要着眼于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小农经济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和维持能力,这是每个王朝兴起之初只要采取一定的休息政策就会很快恢复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这种经济模式是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基础。这种经济形式的形成和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关。还有农耕方式与游牧方式的冲突与互补,以及海外商路的补充。文化的传承性:主要着眼于中国文化自成体系并且传承悠久,没有中断。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政治发展紧密相连,成为中国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超稳定系统,构成了意识形态的文化和心理基础。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历史书写。这里重点谈了中国史学的修史传统,尤其是唐代以后易代修史成为惯例,在文献和思想上为中国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保障。
中国古代史教学的主要内容
开阔眼界。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来说是一个全局,中国历史对世界历史来说是一个局部。世界历史有一个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中国历史也有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从“中国的中国”到“亚洲的中国”,再到“世界的中国”,中国历史在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中,扮演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不可替代的角色;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不仅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认识中国历史,也具有一定的参照作用。重视变迁。每个社会发展段的主要特征以及社会变迁。历史上那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因其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求我们给予特别的重视。诸如从氏族社会到王权时代,从王权时代到帝制时代,从分裂割据或区域性统一到全国性统一。历代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从子学、经学到玄学、道学,从民族分离到民族融合等等。社会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围绕这些重点问题开展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关注传统。中国历史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传统。像政治上的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经济上的重农抑商政策,国家问题上的大一统理念,就分别成为支配传统政治、经济、教育和处理民族关系和国家问题的主要因素。关注传统意味着贴近生活现实,而熟悉生活现实又必须了解传统。强化理论。近些年来国内史学界有关思想文化、社会转型、商品经济、科技发展史诸层面的研究,涌现出许多新的学术成果;海外学者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和中国历史的构架,以及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都有长足的进展。这些成果同中国古代史教学密切相关,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和提炼,进而融会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样做能帮助学生尽早接触学术前沿,对促进他们加快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是十分有益的。方法:贯通分析,比较说明,综合判断,直观鉴赏。
三代时期
夏
关于夏代的文献记载,见于《尚书》、《逸周书》、《诗经》、《山海经》、《世本》、《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等。文献记载夏族为姒姓,是居住在黄河中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原始部落。夏朝存在时间:约公元前2070 年-公元前1600 年。夏朝的统治区域:主要在今河南嵩山至伊水、洛水领域,还包括晋南一带。夏朝世系: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杼)、槐(芬)、芒(荒)、泄、不降、扃、胤甲(厪)、孔甲、皋(昊)、发(敬)和履癸(桀),共14 代,17 王。其中太康与仲康、不降与扃是兄弟;孔甲是不降之子,与胤甲为从兄弟。只有他们之间的即位是兄终弟及,其余夏王皆为父死子继。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是这个王朝不能和秦以后的王朝等量齐观。夏朝其实是以夏后氏为盟主的诸侯邦国联盟。《吕氏春秋》说:“当禹之时,天下万国。”《左传》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里所谓“万国”,是以夸张的笔法,反映当时的夏朝不过是松散的诸侯邦国联盟而已。以后的商朝、周朝大体也是如此。
商
夏商周三代与以后的朝代有所不同,一方面它们是三个互相衔接的朝代,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三个同时并存的集团。在传说中,夏的始祖禹出于黄帝子孙颛zhuān 顼xù这一支,而商的始祖契出于黄帝子孙帝喾kù这一支。按照《史记》的记载,夏商周三代的祖先禹、契、后稷,都在尧、舜政权机构中服务。由此看来,夏、商、周是平行存在着的三个集团。商在灭夏之前,早已有了自己轰轰烈烈的历史,即所谓先公先王时代,不过一直臣服于夏。据说,商的始祖契曾追随禹治理洪水,契的后人叫做冥的,还作过夏朝的水官。商朝建立以前称为早商或先商,从契到汤,传了十四世,与夏朝的存在时间大体相当。汤率领部众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将近六百年。早商时代已经从事农业生产的商集团,还保持着强劲的游移性,从契到汤,他们集体迁移了八次。商朝建立后,依然延续这种传统,都城的多次搬迁,就是一个例证。这种情况到了商王盘庚时代才得以扭转。公元前1300 年,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进行政治改革,推行商朝建立者汤的政治体制,出现了中兴局面。因此,“盘庚迁殷”成为商朝历史的转折点。《竹书纪年》说,从盘庚迁殷到纣王的覆灭,商朝后半期的二百七十三年中,再也没有迁都。
周
周是一个古老的部落,传说中,周的始祖弃做过夏朝农官,可见它是一个精通农业的部落。相传神农氏的后裔烈山氏之子柱,又名农,能种植五谷,被尊奉为稷神(谷物神)。弃继承了这一传统,教导民众种植庄稼,被后人尊奉为农神后稷。岐山南面的周原,土地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