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史略

合集下载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第一讲民俗概论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发展到今天,有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这样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

分析其中原因,正如民俗学家陶立璠所说:“为什么一个看来似乎简单明了的问题,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非常困难?关键在于‘民俗’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大家又熟视无睹。

”要了解“民俗”这个概念,我们必须要知道作为词汇的“民俗”与作为学科的“民俗”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词汇的“民俗”:作为词汇的“民俗”在中国早就出现:《礼记·淄衣》曰:“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管子·正世》曰:“料事务,察民俗。

”《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作为学科的“民俗”:民俗一词是有“民”(folk)和“俗”(lore)这两个部分组成,但是从民俗学这个学科诞生的那天起,有关“民”和“俗”的定义的争论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什么是“民”和什么是“俗”的观点非常多,而且不断发展,正因为如此,“民俗”一词的概念的界定也是难以把握,以致于众说纷纭,观点庞杂。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就载有民俗一词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比如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等。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它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民俗如何分类?民俗的最早分类标准出现在英国。

英国民俗学会于1890年出版的由高莫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的分类是:(1)观念和信仰民俗,包括迷信的信念和举动、关于自然物的迷信、关于树木百草的迷信、动物迷信、精怪、禁厌术、土医术、法术和占卜、关于冥界生活的信条和一般迷信等;(2)旧传的风俗,包括节俗、礼俗、嬉戏和地方风俗等;(3)旧传的叙事谭,包括童话、民间故事、趣谈、寓言、深化、叙事曲、民歌、地方传说和旧传等;(4)民间成语,包括韵言、母歌、谜语、谚语、诨名和方言等。

记住乡愁 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 优秀学术著作

记住乡愁 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 优秀学术著作

记住乡愁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优秀学术著作记住乡愁留给孩子们的我国民俗文化优秀学术著作我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

民俗文化是一种乡土文化,是乡愁的象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消失和流失。

如何记住乡愁,保护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成为当代我国学者亟需探讨的课题。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学者通过对我国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影响力,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学者杜学芳先生的《我国民间文学史稿》。

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民间文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民间故事、传说、谚语、谜语等形式的文学进行分析,杜学芳先生将我国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著作不仅为我国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后人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而另一位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的《我国民间文化论丛》则从更广泛的角度对我国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通过对我国传统宗教、艺术、习俗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我国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特点。

在这部著作中,饶宗颐先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民间信仰、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后人理解我国民俗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还有许多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比如茅海建先生的《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以及郑振铎先生的《我国传统村落社会史研究》,这两部著作通过对我国传统村落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们对我国民俗文化的根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对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我们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15.1 复习笔记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16.1 复习笔记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俗学史略)【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俗学史略)【圣才出品】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一、古代关于民俗的记录与观点(一)先秦文献中的民俗记录与见解1.春秋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记录,从各方面表现了初民社会的古朴风俗。

它们对于殷周时期和稍后一段时间的社会信仰、习俗惯制、生产生活以及与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相关的采风活动,也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如《尚书》中的《汤誓》《盘庚》等。

2.成书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一些典籍,如《周礼》和《穆天子传》,主要记述了上层礼俗,描绘了贵族的生活和社会理想,说明当时上、下两个阶级之间的民俗已开始分化。

3.有的文献记叙了民俗的地区性差异,如《诗经》中的民歌反映了北方的民俗,《楚辞》中的唱诵则反映了南方楚地一带的风尚等。

4.特点以人论俗,是先秦伦理民俗观的主要特征。

(1)很多民俗资料出自当时史官记录的关于社会政治的重要史事和言论,一般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倾向。

(2)各种史籍反复使用这些民俗资料去勾勒上古社会的“理想国”的图景,先秦诸子则一再征引古代神话来说明各自关心的社会问题。

(3)民俗被吸收者们用来给动荡的春秋社会制定规范。

5.诸子的民俗观(1)孔子的民俗观①孔子从人学的角度来使用民俗资料。

他主要是在阐明人治的过程中,力图把古代民俗观改造成与礼治体制有关的学问。

a.他以“志古之道,居今之俗”为指导思想,让历史介入民俗;然后,抛弃传统民俗观中的“怪力乱神”的思维,用人文历史的观点解释神话;b.他以“民教俗朴”说为前提,致力于贯彻男女、父子、君臣、礼义、仁德的纲常模式。

②孔子理解民俗,还涉及社会生活的其他层面,如冠、婚、丧、祭等人生仪礼。

③孔子之后,孟子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丧制学说。

④影响:孔子民俗观的历史方法和人文原则,对于我国封建时代的民俗观系统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

它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与信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荀子的民俗观①荀子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

他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

民俗学理论

民俗学理论

一、民俗学是什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1、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从根本上来说民俗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基本关系的学问。

2、民俗作为专业学科术语,是由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床创用的。

民俗一词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但作为学科专业名词是在1922年12月7号北京大学《歌谣》《发刊词》中。

二、日本民俗学之父及他的两种研究方法?中国民俗学之父?1、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

2、方言周圈论:这个研究方法应用到一般民俗事象上,用以研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就发展成为“文化周圈论”(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中心开始,像圆形波纹一样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因此边远地区保存着较多的古语。

)重出立证法:即比较研究法。

3、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三、民俗的基本特征、功能1、基本特征:集体性、继承性和扩布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类型性(基本全世界都有洪水的传说,具有某些共同点)、规范性和服务性。

2、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维系人类的生存繁衍)、调节功能。

四、神话是什么?传说是什么?(民间)故事是什么?1、神话:神话是人类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的普遍产物。

一般来说,神话发生在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文明社会的早期。

在古希腊,神话体系的发展充分而完美。

但是从柏拉图开始,神话就因其幻想和非理性因素受到攻击和排斥。

(神话是谜语,神话本身就具有“谜”的性质,同“谜”有着不解之缘;神话是解释神人关系)2、民间故事:广义的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狭义的指除了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体的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这也是我们今日民间故事中的研究对象。

3、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此说法尚不能科学的区分传说与故事。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间文学史略)【圣才】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间文学史略)【圣才】

第17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17.1 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一)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

1.在先秦古籍的《尚书》《禹贡》《国语》《左传》《庄子》《韩非子》《穆天子传》《楚辞》《逸周书》《山海经》《吕氏春秋》等书中,都记载有古代神话资料。

其中最主要的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和《楚辞》。

2.我国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还口头流传着许多古神话故事和表现创世内容的神话史诗。

3.与神话相比,先秦古籍中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

4.除古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

战国时代是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

(二)两汉时期的民间文学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向上的时代,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也较发达。

这时期记载民间文学资料的书籍很多,民间文学本身也比较繁荣。

1.对于神话的记载虽说历史化倾向渐浓,但却比较丰富完整,以《淮南子》和《史记》记述最多。

2.至于两汉时的寓言,其题材和手法大多因袭先秦,且主旨是为空前统一的汉王朝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所以这时的寓言便成为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人们以劝戒的“劝戒寓言”。

3.汉代文学的精华是汉代民歌。

乐府是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当时配合俗乐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其采录范围实际上并不限于赵、代、秦、楚。

4.现存汉乐府民歌虽不过40首左右,但内容广泛,农民、城市贫民、游民、士兵、病妇、孤儿的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

5.两汉民谣和其他时期的民谣一样,也是最敏感的社会晴雨表。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言小说粗具规模,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

2.南朝宋范晔所撰的《后汉书》中,记述了不少民族族源传说和英雄传说,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3.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被称为“天下之笑林,调谑之巨观”的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三国时魏邯郸淳所撰的《笑林》。

民俗学——精选推荐

民俗学——精选推荐

且长期形成习惯,并导致了民俗学研究现状缺乏从各种民俗事象的规律
性中总结理论。 二是被禁锢在民间文艺领域里的中国民俗学,缺乏对
各种民俗事象有机复合的哲学分析与解析,因而也就缺少有深度和力度
的论述和证明,这也就是中国民俗学始终害着的软骨病,难以在学术界
形成他应有地位的与原因之一。
C.建国以后,中国民俗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冷落。 同时受到前苏联民俗学体系的影响,长期徘徊不前。
5
第二章
一 民俗的本质:
民俗本质上就是文化,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生存方式,文
化模式,是思想文化的源头。是人的习俗和人的文化过程展现,它沟通
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着集体的和社会的人群意愿,是一
种通过人作为文化载体进行传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是大众的文化,
民间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
影响扩展至地区文化圈以外,并按照民俗
1
的惯制展开,同时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民俗形式。 民俗传播和扩展的过程也就是民俗传播结构,其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传者、受传者、传播情景和传播渠道。其中传者和受传者是普通民众, 也是民俗环境的主体。
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民俗传播广义上是横跨传播学和民俗文化 两大范畴,民俗传播作为千百年相沿成习的风习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 化意识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虽不是成文法,但却具有 软控制力量和性质,无论何种民俗形态,一旦形成,就渗透到我们生活 中时代相传,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精神力量,因而对民俗学的学 习研究是不能脱离主题对象“人”的研究的。
从世界范围看:民俗学还在以经验科学为核心的精确思维模式作为民 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中国民俗学在这一背景下,至今还未能找到一种精确度量研究的办 法。还处于搜集材料,对民俗事项作分门别类的描述阶段,也就是定性 阶段。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说明:局部资料参考是参考其他版本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教程复习整理笔记第一章结论〔〕第二章民间文学的根本特征〔〕第三章神话〔〕第四章民间传说〔〕第五章民间故事〔〕第六章史诗〔〕第七章民间长诗〔〕第八章民间歌谣〔〕第九章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第十章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第十一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第十二章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语境〔〕第十四章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第十五章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第十六章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第十七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第十八章世界民间文学泛述〔〕第一章绪论1、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民间文学是广阔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阔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局部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领会: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开展 (试述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开展变化)在这个多元文化大比拼的时代,每个民族都在努力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

于是,民间文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符号,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重视。

民间文学可以分成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类型。

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

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加广泛。

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意。

借助电脑网络、手机、电视宽带等新的传媒技术,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开展。

3.领会:民间文艺学的性质 (谈谈对民间文艺学性质的认识)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如此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

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但不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舞蹈。

中国民俗学之酒色

中国民俗学之酒色

3、收堆发酵
第一次加曲搅拌后要进行“收 堆”发酵,即将酒糟堆成一个 两米多高的圆锥。 发酵时间需要酿酒师依据温 度灵活掌握。堆子的内部先开 始发热,然后传递到外面。这 期间酒糟充分吸纳外围空气中 的微生物。 茅台型酒讲究高温发酵,一 般外层温度达到五六十摄氏度 才结束这一环节。 酿酒师把手插进堆子,依据 烫手的程度进行判断。
5、取酒装坛封存,成基酒
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厂才开始“丢 糟”取酒。 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称为“大 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为“小回 酒”,第七次的酒为“追糟酒”。 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 一、二次酸涩辛辣,最后一次发焦发 苦。但是每一次的酒都有用处,出厂 的就必须经过不同批次酒之间的勾兑。 茅台调酒大师以“酱味”、“醇甜” 和“窖底”三种酒体来归纳和区分不 同批次的酒。 这些 新酒产生后要装入陶土酒坛中 封存,形成“基酒”。
酒令史略
明清两代,酒令进入了 一个高峰。酒令的种类 名目,可谓是五花八门, 琳琅满目。凡举世间事 物人物、花木虫禽、曲 牌词牌、戏剧小说、月 令节令、中药、儿八卦 等等都可入令。
雅令及通令
我国的酒令五花八 门,大致分雅令 和通令两大类。
雅令
见于史籍的雅令主要 有:四书令,花枝令、 诗令、谜语令、改字 令、典故令、牙牌令、 人名令、快乐令、对 字令、筹令、彩云令 等。
古代酒禁 古代酒令 酒令游戏 筹令思义

四、白酒的种类
香味解析 酱香型 清香型 浓香型 米香型 凤香型 兼香型




其它香型 一是董香型 又称药香型,以贵州遵 义的董酒为典型代表。 二是豉香型 以广东佛山的豉味玉水 烧为典型代表。 三是芝麻香型 以山东省安丘县的特 级景芝白干为典型代表。 四是四特香型 又叫做特香型,以江 西省樟树镇的四特酒为典型代表。 五是老白干型 以中国北方一般白酒 而言。

第二章 民俗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俗学研究方法
主义理论的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总结 。
功能学派
研究方法:走向社会,依靠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材 料,摒弃图书馆安乐椅上的研究。
主要论点:民族文化具有完整性和不可分割性,应 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任何一种文化现象, 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思想意识、 风俗习惯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 工具、器皿等),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 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
B·马诺夫斯基(B·Malinowski 1884-1942)深入
研究太平洋岛国土著文化和神话传说的社会功 能,开创出一个融合人类学派和社会学派的新 分支——功能学派。
《科学的文化理论》(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1944年。中译本名为《文化论》)一书是其功能
如民间故事家为人们讲故事时,观众的性别、年龄、 职业、文化层次、身份、地位、宗教信仰的不同, 对所讲故事的选择、情节和细节都有重要的作用。 观众对故事情节的反映,也对故事家具有作用。因 此,故事的讲述同时又是一种个体与群体交流的过 程。如果我们仅仅关注故事文本内容而忽视它的背 景,民间故事的分析研究将有重大的缺陷。
之上,而放到立体的丰富的生活之内……人类学 不要在传教士的庭院、政府的机关或者开垦的家 园等享福的地方,带了铅笔与记事簿或者有时更 来一点威士忌与汽水而听报告人的口述而记故 事……他们应该走到村子里去,应该看土著人在 园子、海滨、丛林等处做工,应该跟他们一起去 航海,到远的沙洲,到生的部落,而且观察他们 在打鱼,在交易……露天的人类学与传闻的笔记 相比,虽然困难,但也极有趣。只有露天的人类 学才会给我们原始人与原始文化的八面玲珑的景 色
马林诺夫斯基谈论神话研究: “神话的研究只限在章句上面是很不
利于神话的了解的。我们在西方的 古籍、东方的经典以及旁的类似去 处得到的神话已经脱离了生活信仰 的连带关系,无法再听到信徒们的 意见,无法认识与它们同时的社会 组织、道德行为、一般风俗——最 少也无法得到近代实地工作者容易 得到的丰富材料。况且说,传到现 在的文字记载,无疑地已经大与原 样的故事不同。因为经过传抄、疏 证以及博学的祭司与神学家等等之 手而不同了。打算要在神话的研究 中知道原始生活的奥秘,必得转到 原始的神话,尚在活着的神话。”

民俗的界定及特征

民俗的界定及特征

3、群体化的规矩 、
民俗是一定范围群体共同遵守的规矩,群体的 范围可大可小,大至一个民族,小至范围很窄的区 域,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的特点。 筷子的使用(中国、日本) 群体是一个动态、多层次的概念
民俗可以被理解为:民众生活群体之间的不 成文法的,程式化的规范或规矩。它是有规 范性质的、流行的、群体性的,是在人们不 经意的生活场景、生活用具、生活方式、观 念中间流行的或发生的。 民俗就发生在我们身上,就存在于我们的日 常生活之中。 民俗与我们每个人,以及民俗与社会的发展 都有很大的关联。
(2)具有相对稳定的套路程式 )
民俗的展现都有一定的程序与套式, 民俗的展现都有一定的程序与套式,不能颠 倒次序。 倒次序。如: 民间的“五方叫魂”仪式 民间的“五方叫魂” 旧时婚礼的“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旧时婚礼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请期、迎亲) 请期、迎亲) 传统过节的程序 庙会、 庙会、祭祀的仪式
二、民俗的特征
1、不成文的规矩
(1)民俗是日常生活文化的一种模式 节日食品
倒药渣 孙思邈为虎治病 叶天师治病
手指叩桌 乾隆下江南
(2)民俗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潜规则 这种“潜规则”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多的。比如, 现代人谈恋爱。在自由恋爱的今天,仍有许多中国自古以来 的婚俗理念制约着年轻人。如: “门当户对”与高学历知识女性的择偶困难 上海的“毛脚女婿”
(3)一定的质的规定性 )
民俗行为模式程式化的另一特点, 民俗行为模式程式化的另一特点,即是它的程 式中包含着特定的内涵意蕴。也就是说, 式中包含着特定的内涵意蕴。也就是说,一招一式 代表着某种意味,这都是众人约定俗成, 代表着某种意味,这都是众人约定俗成,共同认可 的。如: 西南一些已婚苗族妇女在传统歌会上, 西南一些已婚苗族妇女在传统歌会上,跟未婚的少 女一样,可以与青年男子一起唱情歌,以歌“ 女一样,可以与青年男子一起唱情歌,以歌“谈情 说爱” 说爱”;而对方可以通过妇女悬挂在腰间的钥匙来 区分是否已婚。 区分是否已婚。 婚俗中的麻袋、茶叶、枣子、花生等。 婚俗中的麻袋、茶叶、枣子、花生等。 同一个民俗思想在一些小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 同一个民俗思想在一些小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但 是基本的质的规定性还是相对固定的。 是基本的质的规定性还是相对固定的。例如圆子总 是圆的。 是圆的。

中国民俗方面的书籍

中国民俗方面的书籍

中国民俗书籍一、秦汉风俗学史概况司马迁:《史记》。

首部文献风俗专著,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原书30卷,现存10卷。

王充:《论衡》。

西汉汜胜之:《汜胜之书》。

东汉崔寔撰:《四民月令》。

《西京杂记》,无撰者名。

二、隋唐风俗学史概况《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

《朝野佥载》,唐张鷟的随笔。

《大唐新语》,唐刘肃著。

《教坊记》,唐崔令钦撰,是一部记载盛唐伎艺,兼及音乐、舞蹈、戏剧的专门著作。

《茶经》,唐陆羽著。

《开元天宝遗事》、《杜阳杂编》、《独异志》、《宣室志》、《岭南异录》、《北户录》等对唐代社会风俗文化均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风俗学史概况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

周处:《风土记》。

颜推之:《颜氏家训》。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晋人干宝:《搜神记》。

贾思勰:《齐民要术》。

晋陈寿撰:《三国志》。

三、五代宋元风俗学史概况1.文人笔记《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著。

《梦梁录》,南宋吴自牧撰。

《武林旧事》,南宋周密撰。

《齐东野语》,南宋周密撰。

2.考索性风俗研究著作《岁时广记》,南宋陈元靓编。

《云麓漫钞》,南宋赵彦卫著。

《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

3.小说、史书、地方志对风俗有所采用《太平广记》、《太广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四明图经》、《临安志》。

四、明代风俗学史概况1.郡邑的方志《天下郡县志书》(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诏修)《寰宇通志》(陈循等主修,景泰七年[1456])《大明一统志》(李贤等主修,天顺五年[1461年])2.布政使司的“通志”3.文人笔记沈榜:《宛署杂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刻,全书20卷。

记载明代北京宛平属区各方面的情况,经济、政治制度、风俗掌故。

刘侗:《帝京景物略》,该书对风俗,以岁时为主,且较为详细,并有所考索。

张岱:《陶庵梦忆》,对明代江南地区的风俗民情有所记载,为研究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阶层生活风俗的重要资料。

陆容:《菽园杂记》,以明代朝野掌故为主,同时记载手工业与社会风俗。

民俗学考研

民俗学考研

民俗学考研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民俗学专业是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均有较密切的关系。

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社会科学,主要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的意义。

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它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研究与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

2、培养目标政治目标: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本学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高素质的人材,以高素质和高能力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专业学习要求:全面掌握民俗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具有田野调查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本学科基本知识的能力进行独立研究。

就业目标:第一,文化宣传部门、行政部门的国家公务员;第二,大专院校教学人员;第三,为旅游产业和旅游部门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3、研究方向 01区域民俗研究 02民俗文物研究 03文艺民俗学 4、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1.山东大学 人气:702632.温州大学 人气:119583.南京师范大学 人气:674714.安徽大学 人气:313625.中央民族大学 人气:260766.上海师范大学 人气:252427.中南民族大学 人气:143028.西南民族大学 人气:129929.内蒙古师范大学 人气:1471810.上海大学 人气:4269411.华东师范大学 人气:69456 12.中山大学 人气:78454 13.北京师范大学 人气:71800 14.中国人民大学 人气:100459 15.中山大学 人气:78454 16.云南师范大学 人气:12838 17.山西大学 人气:21806 18.复旦大学 人气:77635 19.河南大学 人气:2093220.广西师范大学 人气:1481921.山西师范大学 人气:14828 22.华东师范大学 人气:69456 23.武汉大学 人气:116176 24.云南民族大学 人气:12230 25.青海师范大学 人气:11951 26.辽宁大学 人气:33281 27.赣南师范学院 人气:1129628.新疆大学 人气:15779②201英语③602文学理论④806民俗学(含民间文学)(注:各院校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考试科目不同,以上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二、就业方向硕士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高校教学和研究人员、调查公司专业技术人员。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一、名词解释:1、《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

1922年12月17日创刊,到1925年6月28日并入《国学门周刊》,共出版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册。

最早作为北京大学《日刊》附张印发,自25期起脱离北京大学《日刊》,独立发行。

《歌谣周刊》先后由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等负责编辑。

1922年12月17日,歌谣周刊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出现了“民俗学”这个专业名词。

2、家谱:是我国家族民俗发展的一种记录家族世系及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或文书。

俗称谱书、宗族谱、族谱;古代典籍上又称“家牒”、“家乘”。

它本来是古代封建大家族记录血亲延续系统的文字,多流行于仕宦之家。

3、安德鲁朗: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1844~1912),苏格兰著名作家和人类学家,曾就读于圣安德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后当选为默顿学院特别研究员。

他的作品涉猎广泛,从诗歌、历史、传记、小说,到童话和神话故事。

还翻译过《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出版过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苏格兰史》和《英国文学史》。

其中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广的是他的《世界经典童话全集》以及其他一些儿童文学作品。

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相比,安德鲁·朗选编的童话更全,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他汇集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神话和经典童话故事。

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民俗一种生活方式?要点:(具体参见陈勤建《中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第一节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相)必要举例说明。

民俗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生活相。

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

没有文字或人规定我们这么做,但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大家最熟悉的民俗要数春节了,春节怎么过?有人问过我:“为什么我们现在过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国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很热闹?”其实我们的年味原来是很浓的。

民俗学简史讲课稿

民俗学简史讲课稿

民俗学简史民俗学简史一、国外民俗学发展简史民俗学发端于欧洲诸国,作为一门学科却是最早在英国建立。

最早使用民俗学(Folklore)这个词语的是英国人古物学者汤姆斯,他在1846年提议以Folklore这个词代替过去对民俗文化的种种称呼。

近代欧洲个国民俗学是伴随着民族主义的发展而兴起的,而它的发端多由搜集整理民间口头作品开始。

18世纪后期之后,欧洲社会经历了一场剧烈的转型,不仅发生了诸如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剧烈社会政治变革,而且在精神文化领域也经历了一场大革命——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崛起。

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国家为单位,强调一国民族性和排他性,希望建立统一的民族精神和独立的国家,统一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独立和统一的政治诉求。

语言是衡量民族性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文化载体,在国家被外来文化入侵的情况下,他们希望能够找到真正能够代表民族特色的东西,而那些在民间流传的、未被外来文化“入侵”的乡土中的民间口头传说就成了他们收集整理的第一选择。

民俗学首先产生于德国,德国的学者在浪漫主义者赫尔德(Johann Her der,1744—1803)的影响下开始对民间口头传说进行搜集和整理。

比较有影响的有德国民俗学奠基者、著名语言学家格林兄弟:雅格布•格林(Yacob Grimm,1785—1863),威廉•格林(Wilheim Grimm,1786—1859)出版的《儿童与家庭故事集》、《德国的传说》、《德国的神话》等影响极大的著作。

以格林兄弟为代表的民俗研究方式后来发展成为民俗学研究的神话学派。

此后,德国民俗学在本国民俗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继续发展,于1891年建立了德国第一个民俗学组织——柏林民俗学会,于1904年成立了全德民俗学会联盟。

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在英国建立,在格林兄弟的影响下,英国那些嗜好古物的学者开始了对民俗的研究。

他们不但搜集口头传说,而且,一切年代久远的东西他们都感兴趣,包括搜集民间风俗习惯、信仰仪式等等。

民俗学——精选推荐

民俗学——精选推荐

民俗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第六章人生仪礼第七章民俗信仰第八章民间语言第九章民间艺术第十章民间游戏娱乐第十一章民俗田野作业绪论第一节:民俗学名称的由来及其研究“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于1846年创立的。

他以萨克逊语的Folk(民间、民众)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后来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在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

《礼记·缁衣》中就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之说。

但是“民俗学”作为学科专业名词,在中国第一次出现却是在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中的《发刊词》中。

民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民俗事项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与民俗学史的研究和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具体分为: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和资料学。

民俗学有着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认识作用,对它的研究也逐渐朝着由雅到俗的方向发展开来。

现在,民俗学课已经成为一门年轻而有活力的学科,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第二节: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和社会组织等民俗。

总体来说,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学史略
古代-近代-现代
第一节 古代关于民俗的记录与观点


(二)荀子的民俗观 民俗的道德标准 民俗的社会标记 赞同孔子的诗乐教化思想 关注民间文学

(三)老庄的民俗观 “无知无欲”、保存自然人性 “天籁说”的源头
科学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产生于“五四”时 期 1、北大时期(1918-1926) 地点:北京大学会社:歌谣征集处(歌谣研究会) 刊物:《歌谣》周刊 民间文学评论和研究: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 转变》…

2、中大时期(1926-1930) 地点:中山大学 会社: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刊物:《民间文艺》周刊(《民俗》) 民俗学研究: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钟敬文《民间文艺丛话》… 标志——中国现代民俗学科确立

二、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 接近革命的武器——仿作民谣俗歌 1、革命童谣与弹词 童谣:章炳麟《逐满歌》 弹词:秋瑾《精卫石》,陈天华《猛回头》

2、文人竹枝词 夔州地方民歌《竹枝词》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3、全国风俗志 《中华全国风俗志》 胡朴安

第三节 现代民俗学史

第二节 近代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与发 展
一、近代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与历史意义 1、启蒙民俗思潮的特点 2、产生 (1)革命派“民俗武器论” 代表:黄遵宪 观点: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利器”

(2)改良派的“民俗工具论” 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观点:民俗作为工具,开民智(局限性) 3、历史意义 (1)推动革命发展和社会进步 (2)加速中国传播媒体转变

(二)王充的民俗观 1、《论衡》 评论民俗知识的性质 2、肯定汉代文化的进步 (三)郭璞的民俗观 《山海经注》 (四)宗懔的民俗观 《荆楚岁时记》,农事习俗
三、唐宋农政民俗思想的兴盛与都市 民俗记录的开端

1、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农政民俗思想的兴盛,官修民间文艺图书的 出现,帝都民俗中心的发现 2、农政民俗思想的社会地位及学术影响 唐代——“勤农”“政绩” 宋代——农学观与儒学密切联系

四 元明清民俗文艺的发展与补证民俗 文献的工作
1、背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正统文化与中、下层文化的融合 2、方志笔记的民俗眼光及成果 《河南通志》“夙儒明贤” 承上化下的乡绅眼光

3、明清学者的通俗文艺观 《粤风》 4、语言民俗观的形成及其资料的归纳 顾雪亭《土风录》,钱大昕《恒言录》,郝 懿《证俗文》
三、唐宋农政民俗思想的兴盛与都市 民俗记录的开端
3、官方类书和文人著作对民间文艺史料的辑 存与谈论 著名的官方类书:《初学记》,《艺文类 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文人著作:《酉阳杂俎》,《夷坚志》, 《教坊记》,《碧鸡漫志》

4、都市文化范围的确立及都市民俗记录 范围:帝都民俗 著作:《两京新记》,《东京梦华录》… 称谓:“风俗典礼,四方仰之为师”

二、汉魏民俗编著的出现与评注
代表—司马迁、王充、郭璞、宗懔 (一)司马迁的民俗观 1、观点——“历史不等于民俗” 2、做法——搜集民间神话传说 3、代表作品——《世家》、《货殖列传》、 《游侠列传》、《西南夷列传》 4、基本方法——以史别俗、采俗补史

其他: 1、班固《汉书》,继承《史记》,增设《艺文 志》 2、范晔《后汉书》,盘瓠神话、九隆神话 3、郑玄《毛诗传笺》,后稷神话

3、杭州时期(1930-1937) 地点:杭州 会社:杭州中国民俗学会 刊物:《民俗月刊》

4、战争时期的大后方民俗学与延安的民俗文 艺新传统 国统区:《阿细的先鸡》 共产党统治区:《民间故事》,《陕北民歌 选》,《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刘巧 团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