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览国内高校校际合作与跨校辅修
国内高校校际合作与跨校辅修总览
国内高校校际合作与跨校辅修总览高校校际合作是指以高校为主体要求两个以上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进行合作,通过共同投入和努力达到一定办学目的.辅修分为校内辅修和跨校辅修。
校内辅修现在普遍,跨校辅修蓬勃发展中,下面一览表。
填志愿前对此有所了解,再填志愿,说不定会对大家有帮助。
一、同城跨校辅修1、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包含: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21所高校,合作内容:含跨校选修课,跨校辅修专业,共同体辅修专业的多层次一体化的“一校式”素质教学课程体系,网址:/2、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包含: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12所高校,合作内容:名教授流动讲座、跨校修读选修课程、跨校修读辅修专业。
网址:/Study/User/Default.aspx3、上海市西南片高校14所高校联合体,包含: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电机学院、上海政法学院。
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采取了师资互聘、开设本科生跨校副修专业学士学位、跨校第二专业、研究生跨校选课、各校实验设备共享等项举措。
目前有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学、学生工作、科研工作、分析测试、工会等6个协作组。
网站。
4、松江大学园区跨校教学联盟。
自2005年10月起,松江大学园区七所学校开展松江大学园区高校授予辅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试点工作。
目前松江大学园区联盟高校成员有: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也都结成了教学联盟,各自将本校的特色专业向其他学校学生开放,合作内容:教师跨校互聘、学生跨校选修、学分互认、合作科研、图书及仪器设备共享5、北京中关村地区高校教学联合体。
国内外高校校际合作模式比较与优化研究
国内外高校校际合作模式比较与优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校际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校际合作,各高校可以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水平、促进科研创新、培养国际化人才等。
本文将比较国内外高校校际合作的模式,并探讨如何优化这些合作模式。
一、国内高校的校际合作模式在国内,高校的校际合作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共建研究中心、师资交流等。
首先,学分互认是一种常见的校际合作模式。
通过学生跨校修读课程、获取学分,并纳入本校的学业计划中。
这种模式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其次,联合培养是另一种常见的模式。
高校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培养协议,共同培养学生。
学生可以在两所高校间交流学习,完成一部分课程后获得双学位或联合证书。
联合培养可以增加学生接触不同文化和学术环境的机会,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此外,共建研究中心也是一种常见的合作模式。
高校之间可以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并共同建立研究中心。
这种模式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合作机会,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科研水平。
共建研究中心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实验设备和研究资源,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
最后,师资交流也是校际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高校可以派遣教师到合作院校进行讲学、交流,或者邀请合作院校的教师到本校进行讲座、合作研究等。
师资交流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进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二、国外高校的校际合作模式国外高校的校际合作模式同样多样化,且相对于国内更加开放和灵活。
国外高校更注重国际化的合作,通过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展联合研究等方式来推动合作。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国外高校合作模式:首先,建立全球伙伴关系是国外高校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高校之间可以建立双边或多边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学生交流等活动。
通过建立全球伙伴关系,高校可以扩大国际合作的范围和深度,获得更多国际资源和合作机会。
中国高校中外合作专业一览表
中国高校中外合作专业一览表我国高校中外合作专业一览表一、前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我国高校开始与国外合作办学,开设国际化、全球化的专业课程。
这些合作专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就业机会,也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我国高校中外合作专业进行一览表式的介绍,并对这一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二、我国高校中外合作专业一览表1. 北京大学- 本科生:中美双学位项目(经济学、工商管理等)- 研究生:中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2. 清华大学- 本科生:中加工商管理硕士项目- 研究生:中德能源与环境管理硕士项目3. 上海交通大学- 本科生:中法工程师项目- 研究生:中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硕士项目4. 浙江大学- 本科生:中英国际商务项目- 研究生:中澳医药健康管理硕士项目5. 复旦大学- 本科生:中意经济与管理双学位项目- 研究生:中韩商业与金融硕士项目6. 南京大学- 本科生:中加环境科学与工程双学位项目- 研究生:中新图书馆信息管理硕士项目以上是部分我国高校开设的中外合作专业一览表,涉及了经济学、工商管理、工程师、环境科学、信息管理等领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三、深入探讨我国高校与国外合作办学的专业涉及了多个领域,这不仅拓宽了我国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些合作专业不仅注重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更加重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例如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具备国际视野和能力的人才更受社会青睐,我国高校中外合作专业的开设不仅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也为学生求职、创业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国际认可的学位,也更易于在国际化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然而,我国高校中外合作专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教学模式的差异、文化冲突等。
我国高校在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时,需要更加注重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以确保办学质量和办学效果。
我国高校联合办学的利弊分析
我国高校联合办学的利弊分析一、高校联合办学的兴起与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高校规模的逐年扩张,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形式、管理体制、招生就业等各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人才各方面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高校间联合办学的模式正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发展出的一种新型的跨校教育模式。
高校联合办学这种新形式的跨校教育在我国正日益兴起,并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种重要趋势。
今后其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并向更高层次发展,其主要趋势为:(一)同一地区几所高校合并后重新组建。
(二)高校同企业集团联合办学。
(三)扩大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办学。
(四)开展与境外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内外合作办学。
(五)发挥高校群体优势,扩大高校之间的联合办学。
二、高校联合办学的优势经过近年来的高校联合办学的实践,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改变了学生一考定终身的教育制度。
学生能够跨出校门到其他学校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课程,能够接触更广泛的学科、专业,扩大了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专长,同时学生可以感受不同学校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全面素质。
(杨,2009)(二)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整体改革。
(三)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有利于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拓宽了人才培养道路。
(四)有利于集中各方面力量尽快办成一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综合大学、学科和专业。
(五)可以实现高校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互补,提高办学效益。
(六)联合办学的培养成本大大低于各校普通本科生的培养成本,同时,高校从多种渠道争取和筹措办学经费,增加了教育经费投人,改善了办学条件,进而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
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及问题分析近十余年来,高校联合办学作为办学体制的重大改革之一,已成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和投资效益的一种重要途径,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一)学生跨校辅修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功利性。
高校联合办学过程中对各校开办专业宣传不够,学生对各种专业缺乏了解,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很多学生只看重名校效应和热门专业。
北京高校跨校辅修政策
北京高校跨校辅修政策一、背景介绍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在北京,有众多优秀的高等院校,这些学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质的师资力量。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北京高校开展了跨校辅修政策。
二、跨校辅修政策概述2.1 辅修定义辅修是指在主修专业之外,同时选择另一个相关或兴趣所在的专业进行学习。
通过辅修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扩大知识面。
2.2 政策目标跨校辅修政策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机会,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跨校辅修,学生可以拓宽视野、深化专业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并增强个人竞争力。
2.3 辅修范围跨校辅修政策适用于北京市内各高等院校之间的学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其他高校中开设的相关或非相关专业进行辅修。
2.4 辅修方式跨校辅修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本校主修专业的基础上,选修其他高校开设的课程;二是在其他高校主修专业的基础上,选修本校开设的课程。
2.5 辅修学分和证书学生完成跨校辅修所选课程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和证书。
这些学分可以计入主修专业的学分要求之内,对毕业条件和学位授予有一定影响。
三、跨校辅修具体操作流程3.1 申请与审批3.1.1 提交申请材料学生需要向所在高校提交跨校辅修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简历、成绩单、辅修意向及理由等。
3.1.2 学院审批申请材料经过所在高校相应学院审核后,将进入下一步审批流程。
3.1.3 跨校协商所在高校与目标高校之间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确定学生的辅修计划和课程安排。
3.1.4 辅修学校审批目标高校对学生的申请进行审批,并决定是否接受该生进行跨校辅修。
3.2 课程选修与考核3.2.1 学生选课获得辅修资格后,学生可以按照辅修计划,在目标高校开设的课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
3.2.2 考核方式跨校辅修期间,学生需要按照目标高校的考核要求参加相应的考试或完成其他形式的评估。
3.3 学分认定与证书颁发3.3.1 学分认定学生完成跨校辅修所选课程后,需要向所在高校提交相应材料,由所在高校进行学分认定。
北京高校跨校辅修政策
北京高校跨校辅修政策首先,跨校辅修政策的适用范围。
一般来说,跨校辅修政策适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
不同高校对于跨校辅修的具体要求和限制可能会有所不同,学生需要根据自己所在高校的具体规定进行申请和办理手续。
其次,跨校辅修的课程选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求选择跨校辅修的课程。
通常情况下,学生可以选择其他高校开设的与自己主修专业相关的课程,也可以选择其他高校开设的跨学科或通识教育课程。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增加学术深度和广度。
第三,跨校辅修的学分认定。
学生在跨校辅修期间所修读的课程,需要按照本校的规定进行学分认定。
一般情况下,学生需要提供相关课程的成绩单和学分转换材料,由本校教务部门进行审核和认定。
认定后,学生所获得的学分可以计入本校的学分体系,对学位和毕业要求产生影响。
第四,跨校辅修的申请和手续。
学生有意跨校辅修课程,需要提前了解目标高校的辅修政策和要求,并与本校的辅导员或教务部门进行沟通。
通常情况下,学生需要填写相关申请表格,提供个人信息和所选课程的相关材料。
申请获批后,学生可以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流程前往目标高校进行课程学习。
最后,跨校辅修的注意事项。
学生在跨校辅修期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确保所选课程与自己的主修专业或学习计划相符合,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其次,要了解目标高校的教学安排和要求,确保自己能够适应和完成所选课程。
此外,学生还需要注意跨校辅修期间的学费和住宿等问题,以及与本校的学习和生活安排的衔接等。
总结起来,北京高校的跨校辅修政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科选择,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和提升综合素质。
学生在申请和办理跨校辅修手续时需要注意相关政策和要求,并确保所选课程与自己的学习计划相符合。
跨校辅修期间,学生还需要注意学分认定、教学安排和生活安排等问题。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部批准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名单
教育部批准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名单教育部在推进国际化教育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批准了一系列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这些项目涉及了不同学科领域,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
以下是一些教育部批准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参考内容,供读者参考。
1. 中国—新西兰合作办学项目:中国的多所高等学府与新西兰的大学合作,开展了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比如,中国合作办学基地设立在北京,旨在为中国学生提供全日制的新西兰学位课程。
2. 中国—澳大利亚合作办学项目:中国的多所高校与澳大利亚的大学合作,共同开设了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为中国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3. 中国—美国合作办学项目:中国多所高校与美国的学府合作,开设了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这些项目涵盖了不同学科领域,包括商科、工科、人文科学等。
学生可以在中国的校园里接受美式教育。
4. 中国—英国合作办学项目:中国的高校与英国的大学合作,共同创办了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该项目提供了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获得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5. 中国—加拿大合作办学项目:中国多所高等学府与加拿大的大学合作,共同举办了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该项目采用了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向中国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学习机会。
6. 中国—德国合作办学项目:中国多所高校与德国的大学合作,共同开设了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该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在国际环境下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7. 中国—新加坡合作办学项目:中国的高等学府与新加坡的大学合作,共同办理了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该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国际化的职场和社会环境。
8. 中国—韩国合作办学项目:中国的多所高校与韩国的大学合作,开展了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这些项目涵盖了不同学科领域,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与韩国学生一同学习的机会。
以上是一些教育部批准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参考内容。
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全日制本科生跨校辅修暂行条例
上海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全日制本科生跨校市东北片高校全日制本科生跨校市东北片高校全日制本科生跨校辅修暂行条例辅修暂行条例辅修暂行条例第一条第一条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及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宽广的知识和工作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上海市东北片高校本着合作办学、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精神,决定在全日制本科生中试行“跨校辅修专业”制度,使一部分学业优良的学生,在学好主修专业基础上能跨学科辅修另一个专业的主要课程,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基础扎实的、适应性较强的人才。
为此,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申请辅修的条件申请辅修的条件申请辅修的条件(一) 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必须思想品行良好,无违纪违规行为。
(二) 学习确有余力,且主修专业课程平均绩点不低于2.5。
(三) 申请外语辅修专业的学生,必须是第一外语学习成绩优秀者。
(四) 申请辅修的专业必须与主修专业跨学科类。
(五) 学生在校期间只允许申请辅修一个专业(包括本校和跨校的)。
第三条第三条 教学安排教学安排教学安排(一) 辅修专业的学习与主修专业的学习同时进行,学制为三至四个学期,一般不延长。
(二) 辅修专业的学习从第三个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16周,其中最后1周安排考核。
(三) 辅修专业的课程是该专业最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
根据培养要求一般设置8至12门课程,总学分为25至30学分。
辅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由开设辅修专业的学校教务处制定。
(四) 辅修专业实行单独开班授课,教学要求与主修课相同,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
开课时间原则上集中安排在双休日,学生凭辅修专业开设学校的跨校辅修听课证听课。
(五) 辅修专业的授课教师原则上以开设辅修专业学校的教师为主,也可在东北片高校及其他高校范围内选聘。
第四条第四条 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的手续及程序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的手续及程序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的手续及程序(一) 凡具备辅修条件的学生,由本人向本校教务处领取并填写跨校辅修专业申请表,经学生所在系同意后交所在学校教务处审核。
国外校际合作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2.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
革。学界一致认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现代多元化发展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方面,Xu(2013)提出高校校际合
趋势及构建等基础性问题。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与 作突破了传统校园的围墙限制,延伸了教育的边界,使得学生
实践的丰富,以教育资源流动与共享为特征的校际合作成为 接触不同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的教育平台上汲取知
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就 目前而言,人才培 使得学生在不同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中自由穿梭,差异
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都得到广泛的研究,理论研究包含教育 化 、多样化的培养理念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提升了学生的创
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及构建要素等方面,实践研究涉 新素质 。
及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时代背景下的探索到高校的改
视 野 、培 养 创 新 思 维 。
关键词 :校 际合作 ;高校联盟 ;创新人 才 ;培养模 式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2614(2018)02—0057—04
随着全球化的深度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协作 师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与融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外部条件 ,
具体来说 ,校际合作将高校之间的大门打开 ,将秉持不同教 业联盟等,搭建校际项 目交流平台,使学生在不同交流平 台 育理念和思想的师资联合起来,促进了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 中,感受不同文化氛围以及思想碰撞。二是教师影响,通过
理念的碰撞,人才培养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和融合。Chen 不同高校之间的师资互换,通过教师传递的价值理念,感受
(2015)认为,校际合作形成的流通和开放的教育环境以及教 不同教学风格,启迪引导学生。三是环境影响,鼓励学生进
十校联合办学辅修双学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
摘要:南湖片区十校联合办学辅修双学位已经运行8年,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如学生选择专业盲目、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学保障力度不够、教学质量监控不足。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在辅修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指导、使用多元教学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校重视程度、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及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关键词:十校联合办学;辅修双学位;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 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9-0057-03收稿日期:2017-11-15作者简介:冉阳(1986—),男,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教务处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十校联合办学校际学分互认探索与实践”(J Y X 2015040)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高校要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1]。
基于此,从2010年开始,南湖片区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警官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进行联合办学合作育人,简称十校联合办学,通过跨校跨专业辅修双学位的形式联合培养普通本科学生。
十校联合办学辅修双学位已经运行了8年,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同时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
一、十校联合办学辅修存在的问题(一)学生选择专业盲目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辅修一个跨学科门类的专业,不失为拓宽知识范围、延伸专业兴趣、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好选择,但学生在报名辅修的时候,对专业的选择比较盲目,虽然有一部分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选择,但是大部分的学生是根据家长的意见进行选择,另外一部分学生是跟随“大流”。
七校联合跨校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及双学位管理规定
★七校联合跨校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及双学位管理规定七校联合跨校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及双学位管理规定第一条总则根据《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办学协议书》和《联合办学实施办法》的有关精神,结合近两年来联合办学的管理经验,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及双学位1.辅修专业指学生根据个人的志趣和发展的需要,择定其他学校的某一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
2.第二专业学士学位指通过参加辅修专业(与主修专业属于同一学科门类)的学习所获得的学位。
3.双学位指通过参加辅修专业(与主修专业属于不同学科门类)的学习所获得的学位。
第三条组织与管理1.“七校联合办学”执行机构为“七校联合办学协调小组”,协调小组成员由各学校的教务处(部)长组成,各学校的教务处(部)长按序轮流担任联合办学协调小组秘书长,任期一年。
2.七校联合办学秘书长单位职责:①定期召开联合办学协调小组工作会议;②进一步修改、完善辅修管理规定。
③公布每年开设专业及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学习要求等信息;④汇总并通报辅修数据和信息,发布各类通知;⑤负责“七校联合办学”的宣传与报道;⑥协调解决相关事件。
第四条课程、学分、学制1.各高校依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定50学分为该专业的双学位课程学分供其他高校学生辅修学习。
2.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双学位的教学从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至四年级下学期结束。
在此期间共5个学期的双修日与2个暑假均可用于教学。
3.根据湖北省教育厅鄂教高[2000]028号文件规定,跨校攻读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双学位可适当延长在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
第五条申请参加跨校辅修学习的条件1.申请人必须为各高校全日制普通本科二年级在读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且无记过及记过以上处分;2.学生选择的辅修专业原则上应和主修专业分属不同的学科门类,与主修专业相近的专业不能作为辅修专业;3.学生在校期间只允许申请辅修一个专业;4.各学校可在此基础上对报名条件作进一步的要求,具体以各学校的报名通知为准。
校际教学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校际教学合作的实践与探索北京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16校6年多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从相互开设公共选修课开始,开展了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开设跨校辅修专业等教学资源共享的校际教学合作活动,对学院路地区高校间学科优势互补、教学资源共享、大学生视野和知识面的拓展、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不断探索,深入研究,继续开展校际教学合作活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环境和校园氛围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校际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感受其他学校的文化氛围,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
我们不断探索,深入研究,不断改革创新,继续开展校际教学合作活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重视校际教学合作活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21世纪,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高等院校为适应这种变化,必然需要调整学科建设和办学方向,在目前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新建学科专业薄弱的背景下,实行校际合作、优势互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就显得非常必要。
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己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
“共同体”教学合作活动的合作方式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由于打破了校际界线,对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一定影响,是一项教育制度的创新实践,对现有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模式和理念提出了挑战,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对校际教学合作活动的重视和支持。
2.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共同体”的合作教学活动中,有关校际选修课和辅修专业的设置,一是由需求调查而确定;二则要求各校推出的课程和教师,在校内都有较好的教学质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对课程评估考察,把教学质量监控纳入到学校统一的监控体系中。
教学质量是校际教学合作活动的生命线,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检查、学生网上评教、专家督导等多种方式监控教学活动,通过网上论坛、网上调查问卷等方式对课堂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信息收集,建立信息处理和反馈机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国内跨校辅修院校
上海政法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
武 汉七 校联 盟 是 指在 湖北 省 武汉 地 区 7所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教 育部 直属 高 等学 校之 闻 实施 的一 武 汉大 学
武汉 七校 联盟
种 联合 办学 模式 七 校从 1 999年 开, 根始据联资合源办共学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原则举办的联合办学机构 , 大学、
部分国内高校校际△1乍与跨校辅修联盟
学院路,北京西北部一条不足 3公 的道路 ,两侧 此相邻] 也坐 ;宅 包j 舌闻名遐边 8 大院 校在内的国内 10多所著名高校。这 高校多数是蔚 国成立 后建 自 】彳亍 业性高水 大萼 。就 : 摘 侄 航天 学、北京科技大 !、中国± I质大学 (北 北 京学 院路 教学 单个 学校 而 言 ,特色 学科 在 国内处 j 先进 水平 ,但 科门类 够j :全 .1 999年北 芽 抗 航 天 一 、 、 、 ● {匕京 师范 学 、北 京大 学睡 部 、北 {邮 电大 学 、 共 同体 大学 、北 京 科技 大 学 等 13所 高 校联 兮成立 北 京学 路 地 区 5校{ 学 厍 l体 ,2002 年轰 展 到 E )E Z 大 学 、 北京 林 业大 学 、 都 体 蔗 学院 、北 京 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的 1 6所高校的勃 学共同体 ,直 :2012年 相判 _ rj l 了 21所高 佼。 共同 i }技大学、 国矿业大学( 豪)、北 {联合大学、 体首创性地采用了 “一校式 办学 式,在共同体 9教学和 改学 上{ 县建一个虚 : 1堕一 : {垣 《市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E京交谴 大学、华北 学校 ,通盘考虑 ,统筹规划,统一 理,分散实施 目前学} 完路. ∈ 体j 室设成了色 含踺 校选 d l ] :学 (北 )、中国音乐学 修课、跨校辅修专业、共同体辅修毛 业的多层次一 化的 一 一校i 暮质 I教学课程1 i系
校际学分互认课程
校际学分互认课程1. 引言校际学分互认课程是指不同高校之间通过协商和合作,将各自开设的课程进行相互认可,使得学生在完成这些课程后能够获得双方高校的学分。
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选择空间,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校际学分互认课程进行探讨:背景介绍、意义与价值、实施方式、存在问题与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2.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高等教育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压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
因此,建立起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实现校际学分互认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在中国,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开始尝试校际学分互认课程,如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等。
这些合作关系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优质课程的选择,丰富了教育资源。
3. 意义与价值校际学分互认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与价值:3.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校际学分互认课程可以让学生在不同高校之间进行跨专业、跨领域的学习。
通过选择不同高校开设的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种类和水平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2 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通过校际学分互认课程,高等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共享和利用。
各个高校可以将自己擅长和优势的课程开放给其他高校的学生,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同时,也能够避免重复建设相似或重复性较强的课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3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参与校际学分互认课程的学生可以获得来自不同高校的学分,这对于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具有积极影响。
在求职过程中,能够展示出自己丰富的学习经历和多元化的知识背景,使得个人更具吸引力。
4. 实施方式校际学分互认课程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4.1 选定合作高校首先需要确定参与校际学分互认课程的合作高校。
在选择合作高校时,可以考虑教育资源、专业设置和办学特色等因素。
4.2 制定合作协议参与校际学分互认课程的高校需要制定详细的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责和具体操作流程。
高考志愿填报中的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考志愿填报中的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高考志愿填报是每个考生在高三阶段面临的重要决策之一,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值得考生关注的重要方面。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高考志愿填报中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与影响。
首先,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与国外学校的交流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拓宽视野,增强自身的国际意识。
同时,学校的国际合作项目也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国际课程、项目研究等深入学习的机会,提高学习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其次,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
通过与国外知名学府的合作,学校可以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优质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这无疑会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师资力量,并提升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学术声誉。
此外,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学校可以为有意出国学习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便利。
学校可以与国外高校建立联合办学项目,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国内优势,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同时,学校还可以为有意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相关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申请、签证等一系列手续。
至于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学校自身的发展有何影响呢?首先,国际交流与合作资助可以为学校引入更多的国际化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其次,这些合作项目和交流机会也能够为学校带来更多的学术成果和科研项目,增强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研究实力。
最后,学校的国际化合作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校学习,增加学校的国际学生比例,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然而,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立和发展国际合作项目。
此外,学校需要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相关的政策法规、文化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解和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2 2国际本科院校汇总!
中外合作办学:全球国际本科院校汇总1. 介绍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外高等教育机构就办学项目内容、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学分互认、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一种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和国际化视野。
本文将汇总全球国际本科院校,深入探讨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和优势。
2.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和其他国家逐渐兴起。
越来越多的国际本科院校在我国设立合作办学项目,为我国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与机会。
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在海外设立了合作办学项目,吸引了不少外国学生前来学习。
3. 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中外合作办学将中外优质教育资源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术资源和多元文化体验。
学生可以在国际化的学术氛围中学习,获得更广泛的视野和知识。
学校的合作办学项目通常会融合中外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4. 国际本科院校汇总在全球范围内,有众多优质的国际本科院校,它们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以下是一些知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美国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与我国的清华大学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培养学术领域的未来人才。
- 英国剑桥大学:剑桥大学与我国的北京大学合作办学项目,致力于促进中英两国的教育交流和合作。
-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悉尼大学与我国的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办学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学术环境和学习机会。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外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国际交流评台,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对于促进全球教育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中外合作办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术资源和国际化的学习体验。
国际本科院校的汇总展示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多样性和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大学本科学生辅修专业教育实施办法
**大学本科学生辅修专业教育实施办法一、总则第一条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拓展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发展空间和就业渠道,在学校全日制本科生中施行辅修专业教育。
第二条辅修专业是指学生修读主修专业以外,同时跨专业大类辅修的另一专业;辅修学士学位应与主修学士学位归属不同的本科专业大类,对没有取得主修学士学位的不得授予辅修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在主修学士学位证书中予以注明,不单独发放学位证书。
二、组织管理第三条辅修专业教育是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正常教育管理体系,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教务处代表学校对辅修专业教育实行统一管理,包括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学院负责所设辅修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招生组织、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师配备、教学实践、教材选定和日常教学运行管理等。
三、专业设置第四条辅修专业的开设由主办学院根据相关专业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需求提出申请,并按照学校统一规定的学分(学时)和课程设置要求,制定培养计划,安排师资,形成教学文件,报学校审核。
为保证辅修专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学校根据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设置辅修专业,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增设,并实行动态调整。
第五条开设专业以能够支撑和服务国家、上海、临港新片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为主,应符合以下条件:(1)学校现有的、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本科专业;(2)具有1届以上毕业生和社会需求的本科专业。
第六条辅修专业教育的教学培养要求原则上与现有本科主修学位与专业相同,以保证教学培养质量标准的统一。
第七条计划开设辅修专业的学院,须在每年3月底之前办理申报手续。
经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批同意、校长办公会通过后,由教务处于每年6月份统一向学生公布。
四、培养方案第八条辅修专业教育培养方案采用学分制管理。
培养方案总学分为45~60学分。
其中专业知识课不低于40学分,毕业论文(设计)为5~10学分。
上海14所高校可跨校兼修学位等5则
上海14所高校可跨校兼修学位等5则上海14所高校可跨校兼修学位上海市14所高校的学生可报名到其中任何一所高校修读副(辅)修专业,在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即取得上海市副(辅)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和副(辅)修专业证书。
目前已有58个专业、1368门课程对学生们开放,有2200余名学生被录取。
各校开出的第二专业都是学校特色专业,如华东师大的德语、法语、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东华大学的公共关系、纺织工程、电脑艺术设计,上海戏剧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等。
高校打破围墙,并不意味着谁都能拿第二专业学位。
第二专业学士学位申请者必须为本专业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的全日制本科生,由学生所在学校教务处审核。
跨校修读的上课时间一般在周末白天或平日的晚上。
这14所高校是: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商学院。
(何立)北航增设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原新媒体艺术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为保证教学质量,新成立的学院将不会扩大每年50人的招生规模。
据了解,新媒体艺术系原设在北航的计算机系,单独成立学院后将下设动画艺术系、插画艺术系、多媒体视觉传达设计系、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及新媒体艺术与设计综合实验室。
20XX年该学院将正式招收艺术设计专业硕士。
(卢小语)高校自主招生范围扩大继复旦、交大之后,华东师大和同济大学也计划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人才。
20XX年,华东师范大学将自主招生200名师范专业的学生,通过面试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包括知识面和对社会问题的理解。
当然,这些学生也将参加高考,但高考成绩只是参考因素。
同济大学今年也拟在上海市高中范围内通过面试选拔优秀生。
上海交大副校长印杰表示,根据计划20XX年交大自主招生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区域也会扩大到上海以外的一两个省份。
对高校学生校际交流新举措的思考
对高校学生校际交流新举措的思考郑珏;陆晓庆;乔学斌【摘要】Intercollegiat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s good ways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reative talents.To implement various channels in intercollegiate exchange,promote intercollegiate exchange work institutionalized,standardization and normalization,and implement omni-directional open development strategy,so that we could improve the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and share high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long lasting.%校际交流与合作是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途径,通过实行多层次多渠道校际交流,推进校际交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实施全方位开放发展战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互惠双赢”的长效资源共享。
【期刊名称】《西北医学教育》【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424-426,427)【关键词】高校学生;校际交流;新举措【作者】郑珏;陆晓庆;乔学斌【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 224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intercollegiate exchanges; new measures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
十校联合办学辅修双学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
十校联合办学辅修双学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作者:冉阳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8年第9期摘要:南湖片区十校联合办学辅修双学位已经运行8年,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如学生选择专业盲目、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学保障力度不够、教学质量监控不足。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在辅修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指导、使用多元教学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校重视程度、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及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关键词:十校联合办学;辅修双学位;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9-0057-03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高校要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1]。
基于此,从2010年开始,南湖片区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警官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进行联合办学合作育人,简称十校联合办学,通过跨校跨专业辅修双学位的形式联合培养普通本科学生。
十校联合办学辅修双学位已经运行了8年,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同时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
一、十校联合办学辅修存在的问题(一)学生选择专业盲目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辅修一个跨学科门类的专业,不失为拓宽知识范围、延伸专业兴趣、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好选择,但学生在报名辅修的时候,对专业的选择比较盲目,虽然有一部分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选择,但是大部分的学生是根据家长的意见进行选择,另外一部分学生是跟随“大流”。
如表1所示,因父母意见和跟随“大流”选择辅修专业的学生比例占58.8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览国内高校校际合作与跨校辅修高校校际合作是指以高校为主体要求两个以上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进行合作,通过共同投入和努力达到一定办学目的.辅修分为校内辅修和跨校辅修。
校内辅修现在普遍,跨校辅修蓬勃发展中,下面一览表。
填志愿前对此有所了解,再填志愿,说不定会对大家有帮助。
一、同城跨校辅修1、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包含: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21所高校,合作内容:含跨校选修课,跨校辅修专业,共同体辅修专业的多层次一体化的“一校式”素质教学课程体系,网址:/2、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包含: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12所高校,合作内容:名教授流动讲座、跨校修读选修课程、跨校修读辅修专业。
网址:/Study/User/Default.aspx3、上海市西南片高校14所高校联合体,包含: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电机学院、上海政法学院。
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采取了师资互聘、开设本科生跨校副修专业学士学位、跨校第二专业、研究生跨校选课、各校实验设备共享等项举措。
目前有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学、学生工作、科研工作、分析测试、工会等6个协作组。
网站。
4、松江大学园区跨校教学联盟。
自2005年10月起,松江大学园区七所学校开展松江大学园区高校授予辅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试点工作。
目前松江大学园区联盟高校成员有: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也都结成了教学联盟,各自将本校的特色专业向其他学校学生开放,合作内容:教师跨校互聘、学生跨校选修、学分互认、合作科研、图书及仪器设备共享5、北京中关村地区高校教学联合体。
中关村地区高校教学联合体是在北京市教委的倡导下,于2001年5月由中关村地区12所高校成立的。
教学联合体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外交学院等中关村地区周边12所高校。
这12所高校各自发挥不同学科间特长,进行优势互补,教育资源进行统筹利用,更高质量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联合体内学校的在校生可以选修其他学校的课程,在完成课程内容和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相应学分,本校予以承认。
选课系统网站:8080/zgcedu/index.jsp。
6、北京东方大学城教学共同体。
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牵头,四校在2001年建立东方大学城教学共同体,最初由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所院校组成,后逐渐增加了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总部、中华女子学院三所院校。
7、北京沙河高教园区。
2009年9月,中央财经大学08、09级的学生第一批入驻大学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外交学院陆续入驻,将形成沙河高教园区共同体。
8、广州石牌六校联合办学。
1994年4月石牌地区六所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原名广东民族学院),开展联合办学,并以此为基础于1999年向教育部申报六校联合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地并得批准。
目前,由于广东工业大学校址搬迁,广州石牌地区高校联合办学成员现保留五所高校,更名为“广州石牌五校联合办学”。
9、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
2006年开始,参与院校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和星海音乐学院10校。
但是却被爆出有冷遇消息,见文“广东高校学分互认先行先试广东大学生不感冒”。
建有网站“广州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管理系统”/index.php。
10、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联合体2001年2月,由杭州师范大学发起,八所高校建立起来的。
八校是: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中国计量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03年前后,下沙高教园区西区、东区先后建成,14所高校陆续迁入,原翠苑地区8校中有7校也在其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商学院(现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今浙江科技学院)、浙江财经学院联合。
11、南京:南京仙林大学城教学联合体,联合体由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天学院等九所院校组成,将在教学资源、图书资源、实验设备等方面实现共享,实现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这是江苏省高等教育改革在资源共享方面的新的尝试。
联合体网站的网址为:。
12、大连12所高校联合体。
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水产学院、大连工业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大连大学等。
13、天津的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在“独立办学,紧密合作”方针的指导下,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双方互认学分、互开选修课、互相修读双学位、互相推荐免试研究生,合办专业,共同培养本科生,为学生的学习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更优越的条件。
14、沈阳北片组建“教学协作区”。
参与高校有:辽宁大学、沈阳大学、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
15、黑龙江高校联合体。
参与高校包括: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
16、长春:长春南湖区教学共同体。
成立于2008年10月,目前有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工程学院、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等5所成员校。
网站。
17、合肥“行知联盟”。
2008年12月26日,在安徽省教育厅指导下,铜陵学院等13所新建本科院校宣布成立“行知联盟”(安徽科技学院随后加入),旨在促进省内同层次、同类型新建本科院校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安徽行知联盟由安徽科技学院、合肥学院、宿州学院、铜陵学院、皖西学院、黄山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滁州学院、池州学院、蚌埠学院、巢湖学院、淮南师范学院、安徽三联学院、安徽新华学院等14所本科高校组成。
网站/18、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七校。
2009年2月4日,福建省教育厅出台实施意见,明确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相关高校将进行教学资源共享,不同高校之间将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同时首批确定了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福建工程学院、江夏学院(筹)和闽江学院等7所高校。
作为先行试点,今后就读于这些高校的学生,凡在教学计划内进行的跨校选课,费用不由学生另行支付,而是由学生所在学校进行校际结算。
二、跨区域跨校辅修的有:1、“天地网”。
2002年6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三名校(以下简称三校)率先签署了合作协议。
2002年12月、2003年10月,宁夏大学和西藏大学先后加入(以下简称五校)。
基本形成东、中、西互动的局面。
2004年6月25日,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江大学与广西大学、新疆大学等23所西部高校签署了“合作创建优秀教育资源西部共享体系”的框架协议,项目成果正推广应用到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延安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艺术学院、宁夏第二民族学院、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学院、西安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河池学院等更多的东西部高校。
2、“第二校园经历”计划。
2002年10月,山东大学与武汉大学签署校际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以“第二校园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校际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六年来,山东大学先后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6所高校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以及相关备忘录,互派优秀本科生,开展跨地域、高水平、大规模、长周期的校际合作。
与首都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医学院、延边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签署接受其优秀本科生来山东大学访学的协议。
3、C9,中国首个名校联盟。
2009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9所国内名校结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这使我国诞生了首个名校联盟——“C9”。
“C9”的创意始于2003年,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9所国内一流学府共同发起“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每年召开一次。
终于,在2009年的第七届年会上9校结盟。
4、E8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长三角地区8所高校的本科生,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互选8校的精品核心通识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