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 实录加评课(名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理念·新实践全国名师汇聚鼓楼系列活动之十一
——数学教学活动专场小记
实录1:追问,让课堂更加精彩——
琅琊路小学张冬梅(原启东实验小学)统计(平均数)三年级
课前活动:
“人多,对我们比较陌生(琅小三5班的学生),做一个介绍吧,也可以介绍自己的老师”——大多介绍班上的数学老师:亭亭玉立。
师评价“有点像征婚启事”,“能不能给张老师用一用”:)总体显得还不是很自然,似乎也不是很成功——学生可能刚刚写过并读过谁的范文,都用到了“亭亭玉立”这个词。
授课开始,张老师似乎突然变了声音,更加课堂化,也更加自信。对我们的启示:课堂就是一个舞台,虽来源于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还是有别于生活。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套圈游戏玩过吗?看(读题),想不想看看比赛的结果?
(张特没有像她的本家张齐华一样在情境上花比较多的心思,看似没有新意,但对我们一线教师似乎更有启发:尊重教材,合理应用教材,是我们这些每天被埋在作业本,执教两个班数学忙忙碌碌的数学老师可以去学习、去实践的。)二、新授
左边表示的是男生的成绩,右边是女生。
(一)第一组:男生3人全是6个,女生4人全是5个。
异口同声——男生6个,女生5个。
师:数据相同,那这个6就代表男生的“一般水平”,女生的“一般水平”呢?
(板书:数据的代表)
(二)第二组:呈现一个数据,这样能比较吗?
1.移多补少体验过程。
男生女生(1)呈现:投中个数 6 8 7 9 3 5 7
小组 1 2 3 1 2 3 4(评:这里呈现例题的先后顺序上发生了小小的变化,但效果是非常好的,变静为动,促进了孩子在前一次基础上的思考——一个具体的数据不能代表整个小组中男生或女生的整体水平。)
(2)小组商量,如果使这些不相等的数据变得相等,从而找到能代表数据整体的一般水平的数。可以在小组中所发统计图上直接操作。
(3)师生配合演示完成。师在课件上画出平均数这样一条红线,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并板书刚才移补的过程——移多补少。
(4)讨论回顾:怎么想到这个过程的?要知道整个小组的水平,就必须找数据的代表,要让这个数据能表示一般的水平。
(这个反思的过程很重要,也是我们平时课堂上容易忽略的)
2.计算的方法:
(1)除了直观的“移多补少”还有什么办法求出小组男女生的一般水平?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7+8=21(个)9+3+5+7=24(个)
21÷3=7(个)24÷4=6(个)
(3)进一步理解和思考:为什么总数多的一般水平反而少呢?
因为21和24仅仅是总数,要再除以人数才能求出代表一般水平的数。3.小结:把原来几个不相等的数变成相等的数,这个数我们就称它为“平均数”(板书课题)
4. 追问:7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6能代表的是几个女生的一般水平?
6是第一位女生的实际投得水平吗?第二位、第三位?那6没用了?
回过头看第一组的情况,3个5,4个6,说明5和6分别是组男生和女生的什么?
你对平均数想说些什么?(真公平,表示出了几个数据的一般水平…)(这个几个环节相当精致,想起一句话:结构要大气,细节靠灵气。我想张特的课应该有这样的特征,看似讲得多,层层剥笋,实则其中蕴含了太多的东西;再联系她自己的一篇文章,关于课堂上的追问,真的是这样的)
(三)第三组:确定范围,进一步感受平均数
1. 先估后议:
师:不算,8、10、9和1的平均数大约是几个?
追问:你为什么不估最多的10,为什么不估最少的1呢?
(很好的体现了“平均数应该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多”这个简单得朴素的“真理”。)
2. 动笔算一算。
3.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请生解释:用总数÷份数
4. 追问:为什么1、2、3都比平均数多?(因为4号投得太少了,进一步体会)
如果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你能解释一下吗?
(把两种方法合理的结合了起来,而且都平均数的理解又进了一个层次,这三个小组数据的呈现可谓各个击破而又层层递进,效果奇好,对我们平常课有很重要的启示,上好教材、把握好学生,那就是“特级”)
5. 呈现男生情况:知道了平均数,但第3个人没有表示出来,你知道吗?(悄悄地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
(又是一个亮点,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得到发展;但可能是自己听得不够仔细,似乎有些快了)
三、练习
1. 篮球队平均身高(课本上的练习,过程不如齐华合理与精致)
2. 水的平均水深140cm(课本上的练习,齐华的翻版,但说实话本题这样教学应该是最合理的,如果听张特课在前,谁又是谁呢:),故只要好大家都用,不足为奇,而且也很赞赏)
3. 3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有笔多少支?分别是:6 7 5
学生明确两种想法:移多补少和计算的“先合并再平分”
师:再增加两个笔筒,只用一种方法来解决,你会用哪种方法?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方法中的择优——计算相对比较快捷)
四、课堂小结
【总评:原来感觉似乎一课听下来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如果有似乎练习中参考张齐华比较多,另没有新增一些看似有趣实则一线教师学不来的情境甚至例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