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正确使用熟语》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课第4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课第4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首先,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我意识到在讲解知识点时要尽量简洁明了。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最后,我觉得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熟语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课第4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课第4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目标:让学生了解熟语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熟语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熟语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熟语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熟语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熟语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熟语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熟语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四课第4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1 Word版含解析-推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四课第4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1 Word版含解析-推荐
2.成语有哪些来源?
(1)来源于历史故事
(2)来源于寓言故事
(3)来源于神话传说
(4)来源于古典文学作品
②成语来源举例介绍
1.从历史故事中来的:望梅止渴、三顾茅庐、指鹿为马
2.从寓言故事中来的: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狐假虎威
3.从神话或其它传说中来的: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悉高考中熟语题型的几种错误类别。
难点
辨别题目中熟语的错误类型,积累常用成语。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
熟语类型
了解概念
小组合作, 成语、歇后语熟悉特点
完成题目惯用语
完成课堂活动
概括熟语特点
高考中熟语用错类型
随堂练习
(二)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目标与内容
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
歇后语
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谚语
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短语
惯用语
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格言
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3.深入了解
①成语
自主学习
阅读第76页到第77页“熟语老大哥:成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成语?
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词组。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并且多有特定的出处。
1.
引入情境 揭示课题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丰富而有韵味的语言就是其中之一,熟语更是这个语言宝库中的瑰宝。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包罗万象的熟语世界,领略一下她的风采。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课件4.4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课件4.4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问题导学 典例剖析 迁移应用 知识架构
3.我们应如何认识成语在语言文化中的地位? 提示:(1)成语是语言文字的珍品。 (2)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3)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问题导学 典例剖析 迁移应用 知识架构
4.正确使用成语要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1)弄清字义:有些成语的字义很关键,要弄清楚才能使用。 如“万籁俱寂”,“籁”是一种声响,“万籁”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2)了解来源:成语有的出自历史典故,如“风声鹤唳”与“草木皆兵” 都从东晋时的淝水之战而来;有的由名著佳句浓缩而来,如“举一反 三”出自《论语》,“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兵法》;有的源自民间俗 语,如“不三不四”“心直口快”等。 (3)注意变化:如“明哲保身”原为褒义词,指深明事理的人善于保 全自己;现在多转为贬义,指怕犯错误或得罪人,因爱惜性命或为保 持权位而牺牲原则。 (4)留意读音:如“如火如荼”的“荼”不读“茶”,“病入膏肓”的“肓”不 读“盲”。
C.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 4G 时代,抢占市场的“搏 杀”已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 文章。
D.“今天请各位老同学来,为咱们县的发展献计献策,我只备下清 茶一杯,君.子.之.交.淡.如.水.嘛!”县长话音一落,老同学们报以一片笑声 和掌声。
2.成语主要采用“
”的情势,惯用语主要采用

”的情势,歇后语主要由
部分构成。
答案:四字格 三字格 两
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而且最为大量使用的熟语情势。《现代汉语 词典》解释说:“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 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1 2
成语一般是四个字的,例如“狐假虎威、叶公好龙、呆若木鸡、 弄巧成拙”等;也有个别成语不止四个字,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螳 螂捕蝉,黄雀在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来之,则安之”“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等。成语大多有出处,一般都来自对历史事件、古代寓 言的概括,但也可以直接采用名言诗句或社会流行用语。如“毛遂 自荐、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是历史事件;“守株待兔、鹬蚌相争、 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老骥伏枥、学而不厌、殚精竭虑”是名言 名句;“七手八脚、XXX、过河拆桥”是口头用语;而“自力更生、舍 己救人、百花齐放”则是当代社会的流行用语。还有的成语来自 外语,如“火中取栗”是取材于法国寓言,“天方夜谭”则来自阿拉伯民 间故事集的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课第4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习参考(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课第4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习参考(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课第4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习参考(9页)《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习参考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熟语,熟语的主要类别和基本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对汉语的各种熟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和“语”的区别,进而对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课堂活动指导2.1课本课堂活动●走“马”观“花”这个课堂活动旨在使学生能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学习成语,认识成语、理解成语的内涵。

一、课堂活动步骤(1)看漫画,猜成语。

比如图(二)就讽刺了我们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问题,用成语概括就是“马失前蹄”。

可以要求学生给这几幅漫画起别的名字,看看使用成语和不使用成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

质观察得较为仔细,所以又有一批和马自身特质有关的成语。

因为马是战争和生活的得力助手,所以相关成语大多数都是褒义的。

每一个成语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都和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习成语要注意的问题。

和马有关的成语并不都是褒义的,也不一定都和马有关。

比如“指鹿为马、非驴非马”这两个成语,它们的出发点都不是马本身的特质,而是仅仅涉及到了马。

前者是说秦朝宰相赵高为了谋反故意颠倒是非试探大臣的事情,后者原指驴和马杂交生的骡子,比喻不伦不类。

再如“马工枚速”指的是像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写的文章那样精工,像枚皋写文章那样迅速,比喻各有所长。

该成语是选取代表字压缩而成,“马”是司马相如的省略,与动物中的马根本没有关系。

不知道这个故事,或者不查词典,是无法知道成语的准确含义的;如果望文生义,贸然使用,难免要出笑话。

(2.1节课堂活动内容参考马伯成《含“马”成语趣谈》)2.2补充课堂活动●事不过“三”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以汉语的数词“三”为例,认识和学习汉语中的熟语。

(1)关于数字《汉书·律历志》说:“数者,一、十、百、千、万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四课第4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6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四课第4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6Word版含解析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成语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二、重点、难点1、了解熟语家族中成语的概念、特点。

2、能够正确使用成语。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马季的相声《成语新编》(视频)(二)看图猜成语(三)研读课本,合作探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6 页—77 页“熟语老大哥:成语” 这部分,了解成语的概念、特点、来源。

温馨提示:拿起手中的笔,筛选出重要信息并画出来,同桌交流,并举出课本以外的例子。

了解成语的特点:1.定型性: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转换字或增减字。

例如“九牛一毛”不能随意更改为“十牛一毛” 。

2.完整性: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3.古语性: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

例如“祸国殃民”、“时不我待”。

总结:成语误用类型张冠李戴望文生义重复累赘自相矛盾不分轻重不辨色彩不合逻辑搭配不当敬谦错位使用本义2高中语文345 1300 []678AB不敏一孔之见三:敬谦错位,主客混淆9、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也就是我的困难,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10、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鼎力相助:鼎力,大力。

大力相助。

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

此处应用“倾力相助”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别人的字画挂在自己室内而使自己非常荣耀。

用作谦词,只能对己。

(五)随堂演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D )A、今天天气真好,在操场上的人们真是如坐春风。

B。

总编认为这篇文章文字粗糙,思想肤浅,属于不刊之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正确适用熟语 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正确适用熟语  ppt课件
专题三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据境明义,多维比较
第1讲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第2讲
正确使用熟语
目 录
超链接
专题三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据境明义,多维比较 “顶力”质疑
李承鹏先生倾力于足球打假,他在《我不会被打假 呼叫转移的》一文中痛批了一个涉嫌赌球的足球界大佬, 说他长期充当内线,给人供料,得到地下赌盘“操盘手 顶力支持„„”。
良好风气。与“热情”不能搭配。
答案:C
目 录
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它主要包括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名词、动词、形 容词为考查重点) 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同音实词和异音实词的规 范应用上。
目 录
类型
特点
同音近义词
示例
祛除、驱除,侦查、 侦察 品位、品味,沟通、 勾通
目 录
C.作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师昌绪先生多次领导 攻关会战,运筹帷幄 ,斩关夺隘,在我国航空发动机材料 .... 的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 D.近年来,人们购买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热情蔚然成 ... 风 ,主要是因为国产品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也可能与某 . 些国际品牌多次发生因质量问题被召回的事件有关。
D项,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
答案:D
目 录
2.(2011· 安徽高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 的一句是(3分)( )
A.从人们早就耳濡目染 的传统曲目《天仙配》、《女 .... 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佳作《徽州女人》、《雷 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B.我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就环境保护问题发表讲 话,旨在加大环境监督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的参与意 识,因为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休戚与共 。 ....

高中语文 第四课 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1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高中语文 第四课 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1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6.成语与惯用语、谚语有什么区别? [明确] 首先,惯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 语,具有书面语性质。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 面不能随意更换,而惯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 不限于四个字。 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 狼,后怕虎”,这就是常说的惯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 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 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句④的特征比较明显:对群众的温饱,绝不能“漠不关心”,据 此,淘汰了 B、D 两项;句③的主语是“我们”,说明是个复 数。审视前面,发现“我们”指代的是“我”和“戏剧”,据 此,便能推断要选的成语“漠不相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3 月 1 日,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中国馆被盗,20 件珍贵藏品 不.胫.而.走.。该馆中保存着 1860 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掠的大量 珍贵文物,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 B.本赛季的全国女排联赛在对抗性和观赏性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尤其是八强战之后,比赛打得更加难.舍.难.分.,这与四位名帅的 排兵布阵和临场指挥不无关系。
解析:选 D。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 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A 项用错对象。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等传布迅速。此处应用“不翼而飞”。B 项不合语境。“难舍难分”形容彼此感情很好,难以抛舍分离。 此处应用“难解难分”。C 项不合语境。“耳濡目染”形容见得 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此句中没有“经常”的 意思。D 项“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成语
语言文字的珍品 民族文化的精华
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正确使用熟语课件 新课标 人教

正确使用熟语课件 新课标 人教
1、惯用语:
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C(A“琳琅满目”多指书籍或工艺品;B“养虎遗患”对象指敌人或坏人;C“诚惶诚恐”形容极端小心以至恐惧不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这种首饰的款式非常新颖、时尚,一经推出,不少爱美的女士慷慨解囊抢购。 B .老张今年65 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c .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D .他三天两头到厂长办公室磨洋工,希望厂里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2004用词语(包括 熟语)复习目标
(一)了解常见熟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掌握高考熟语使用题命题规律。
(三)分类积累容易用错的熟语。
所谓“熟语”指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语句。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它比成语的范围广。 熟语具有丰富的内容,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词汇的宝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4、格言:
5、成语: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正确使用熟语》ppt课件(52页)

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正确使用熟语》ppt课件(52页)

例2: “苟且偷生”和“苟且偷安
辨析:两个成语意义基本相同。 但“苟且偷生”偏重在贪图生存, “苟且偷安”偏重在贪图安逸。
例3:“侃侃而谈”和“夸夸其谈”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形容说话 多,但两者感情色彩不同,前者 是褒义,后者是贬义。
例4: “进退维谷”和“进退两难”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进也难, 退也难”的意思,但前者具书面色 彩,后者具口语色彩。
【例2】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 了婚,不知怎的,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
【解析】 “形同路人”表现的是一种结果,不能受“渐渐” 限制。
九、 敬谦错位
【解读】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
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例 1】 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换房子的事我一定 鼎 力相助。
【例1】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 是差强人意吗? 。 【解析】“差强人意”的意思是“这勉强让我满意”,前后矛 盾,当改为“强人所难” 。 【例2】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 次同学会 。
【解析】“不期”即没有约定,与“精心组织”矛盾 。
五、不分轻重
【解读】成语与上下文描述的情景相比,夸大其辞, 轻重失调 。

语 语
常见熟语的 基本类型

歇后语 惯用语 格 言
熟语的特征
结构上的稳固性 意义上的整体性 丰富的内容 精练的形式 很强的表现力
成语
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短语 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 义深刻的固定短语 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熟 语
谚语 惯用语
格言 歇后语
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四课第4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7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四课第4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7 Word版含解析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是选修教材,在这之前学生已完成了五本必修教材的学习。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位于本册选修教材第四课《词语万花筒》下的第四节。

《词语万花筒》较好地将本册选修教材前后的内容衔接了起来,而《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则对本课内容起到很好的收束作用。

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灵活地解决相关的一些问题,从而为真正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和文明修养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这节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从小就接触熟语,对熟语非常感兴趣,掌握的熟语比较多,但不够全面、深入,所以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究,使学生能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学习熟语。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并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熟语,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通过成语接龙导入(二)研习文本1、了解熟语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2、成语(1)成语的概念: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词组。

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并且多有特定的出处。

(2)成语的来源A.从历史故事中来的: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B.从寓言故事中来的:守株待兔、狐假虎威C.从神话或其他传说中来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D.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的:游目骋怀、高山流水通过收集和归纳“马”和“三”的熟语,理解成语的来源。

有关“马”的成语语:A.战争:兵荒马乱、千军万马、戎马倥偬B.生活:心猿意马、走马观花、青梅竹马C.品质:脱缰之马、马不停蹄、龙马精神有关“三”的熟语:A.制度典章类:连中三元B.伦理道德类:三从四德C.宗教信仰类:三生有幸D.历史人物类:孟母三迁E.时令民俗类:一日三秋F.军事战争类:勇冠三军(4)课堂活动:看图说出成语3、惯用语——打个比方(1)概念: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熟语
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中一般不 能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 惯用语、格言等。(《辞海》)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 的定型的短语或句子。只能整个应用,不 能随意变动其中部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 一般的词法来分析。

语 语
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 (2)来自书面语言

熟语的类型
惯用语
特点:
1、语意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还 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
背黑锅 比喻代人受过 比喻使人暗中吃亏 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勒索财务,也比 喻用某种口实抬高价码 比喻人死
穿小鞋
敲竹杠 翘辫子
2、它的结构是固定的,固定性虽不如成语, 但比歇后语和谚语要强,并且以三字格为常见 的代表。用三字格(动宾关系较多)和四字格, 可以区分许多惯用语和成语。
5.下列加点的固定短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经北京宣武医院精心治疗,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播刘 海若在昏迷三个月后竟然起死回生,苏醒过来并能开口说 话了。 B.再过几个月就要高中毕业了,三年时光,一千多个 日日夜夜,好像漫长得狠,可现在回头一想,却如白驹过 隙一般。 C.他为人不错,只是过于固执,喜欢钻牛角尖,钉是 钉,卯是卯,一点也不晓得变通。 D.报纸和读者之间难以直接交流,电视则不同,当面 鼓对面锣,可以与观众进行直接对话。
8.A,比喻针对实际情形作出合适处理。(B“从长计议”的意 思是“慢慢地多加商量,不急于做出决定”。原句望文生义。 C 项: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指事情的成败、好坏完全出于一个 人的策划。 D属望文生义。“门外汉”指某方面知识还未入门的 外行,不是门外面的汉子)
关于自然和农业生产的谚语
1、瑞雪兆丰年。 2、春雨贵如油。 3、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谚语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众人拾柴火焰高 人心齐,泰山移 喝水不忘挖井人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强扭的瓜不甜
歇后语
定义: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 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也叫引 注语。个别的只说前一部分。 如:泥菩萨过江 —— 自身难保 外甥打灯笼—— 照旧(舅)
谐音性歇后语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掸(胆)子 湿水棉花——无法谈(弹)
熟语练习
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红色字体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 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B.由于缺少必要的制约,少数干部生活糜烂,一次宴请竟一诺千 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C.如今巴以和谈的时机已生米煮成熟饭了,再无限期拖延下去, 将给双方带来无尽的灾难。 D.找工作的事嘛,目前还八字没一撇,你能不能让我再想想办 法?我也不是不尽力呀! 1.D A项:“师心自用”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贬义; B项:“一诺千金”形容诺言的信用极高;C项:“生米煮成熟 饭”比喻事情巳经做成,不能再改变。
3、B(A大快朵颐:形容食物鲜美,吃得很满意。 B雪泥鸿爪:鸿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痕迹(雪 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比喻往事遗留下的痕 迹。C二一添作五:珠算口诀,用二除一,就把 一添成五,表示得小数五。因用以指二人平分, 各得一半。D迅雷不及掩耳:雷声来得非常快, 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动作或事件来得突然, 猝不及防。)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3日NBA常规赛对阵火箭的比赛中,湖人队到第四节还落 后火箭11分,但由于最后一节突然发威,群起而攻之,最终以 96:93战胜了火箭队。 B.从2003年5月到2004年1月,联合国负责在伊拉克执行核查 任务的最高长官戴维· 凯带领手下1000多名核查人员在伊全境进 行了9个月的“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艰难工作,手段无所 不至,但进展缓慢。 C.美国把全世界和平的呼声当作东风吹马耳,一意孤行,多 次悍然发动干涉别国内政的侵略性战争,单方面制造了一个又 一个流血事件。 D.据报载,金庸先生与各路武林高手论剑华山,中央电视台作 了现场直播,中外游人拍了许多照片,立此存照,留作纪念。 4.C 风吹过马耳边。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A一起指 责攻击;B贬义词,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 D词义为:立下字据,保存起来作为查考的依据.望文生义)
开小差 踢皮球 开绿灯 唱黑脸 唱对台戏 钻牛角尖 捅马蜂窝 八字没一撇 重打鼓,另开张 刀子嘴,豆腐心
戴高帽 挖墙脚
3、在句法功能上它同成语近似,在修辞功能上它 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色彩。歇后语和谚语是句 子形式,有时可用作句子。成语雅的多,俗的少, 惯用语几乎都是俗的,雅的极少数,而且贬义的 较多。
7、D(A不绝如缕:形容声音细微悠长或情势危急。(此处属于 使用对象不当)B无所不用其极:做坏事的时候什么手段都使出 来。(此处属于感情色彩不当)C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 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此处属于望文生义)D不一而 足:不是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
8.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展发育,扩大招生,也要看本地区的具体条件,看菜吃 饭,量体裁衣,切不可只为了什么“率”而盲目进行。 B.妈妈每次出差前,都把食物交给姐姐保管,可姐姐并不是一 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C.他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历经层层筛选,终于走到了飞行员选 拔的最后一关,同来的二 十多人只剩下他一人,这时已是成也 萧何、败也萧何了。 D.我的父亲1963年报考上海戏剧学院,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出 身不好,便榜上无名,只能成为高等学府的门外汉。
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收集了汪曾祺从1941年的第一篇小说到临终 前的几乎全部作品,这对众多的“汪迷”来说,真可 以大快朵颐了。 B、苏轼《和子由渑池怀归》诗的前四句说明了一个 哲理。苏轼早年的经历、理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 如今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 C、面对王进华同学一家的不幸遭遇,大家纷纷伸出 援助之手,你五十,我一百,二一添作五,不一会儿 功夫,捐了三千多元钱。 D、信息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 各种思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网上传播。
5 B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A 起死回生:指把快要死 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不能指病人自己。C 钉是钉,卯是卯: 喻做事认真。D 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
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样的事如果先定调子,就难以集思广益了。 B.福利彩票投注点人头攒动,到晚上十点购买彩票的 队伍仍然尾大不掉。 C. 她从来不占别人的便宜,别人也休想沾她的光, 和谁家共事都是这样: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 D.项怀诚在第十六届世界设计师大会之“中国论坛” 上说:中国的发展只会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带来好处。况 且,中国有句俗语,“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 6.B(A.惯用语,比喻事前确定口径或做法;B.“尾 大不掉”比喻机构下强上弱或组织庞大、涣散,以至指 挥不灵;C.歇后语;D.俗语,人们引用这句俗话,是取 它“与邻为善”的引伸意。告诫人们,别在家门口上做 不应该做的坏事。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新落成的“小平故居” 于2003年“十· 一”向游人开放,前往参观的人不绝如缕。 B、为了攻克研制火箭新型燃料的技术难关,全体科研人员殚精 竭虑,反复试验,无所不用其极,终于获得了成功。 C、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 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D、刚工作时,他可谓“劣迹斑斑”,迟到、早退、打架,不一 而足;现在,他已是单位的“先进职工”了。这不正印证了“过而 能改,善莫大焉”的古训吗?
常见熟语的 基本类型

歇后语 惯用语 格 言
熟语的特征
结构上的稳固性 意义上的整体性 丰富的内容 精练的形式 很强的表现力
成语
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短语 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 义深刻的固定短语 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熟 语
谚语 惯用语
格言 歇后语
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 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喻意性歇后语
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大水淹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得自家人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芝麻开花——节节高
谚语
在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易懂而含 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根据表义内容,谚语可分为两类。一 类是关于自然和农业生产的谚语,另一类 是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营销专家告诫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 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 大伤。 B.招聘人才不是买蔬菜,挨个捏捏捡捡,照个大鲜亮的拿。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种道理和事例,用人单位 自然明了。但怎么一到自己招聘人才时就犯了糊涂呢? C.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巴以问题闹成今天这样的局 面,主要的责任是以色列,但巴勒斯坦也有责任。 D.这顿农家饭菜香辣可口,别有风味,虽然没有鱼肉荤腥, 却也是一次不错的打牙祭。 2 D ( 打牙祭:(方)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 菜的饭,后来泛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