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考试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月考试题答案(2016-10)
案例分析一
(1)①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在案例中,(1)至(10)项中这些类型的决策者都是组织.(11)项中的决策者则是个人。
②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所谓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组织。离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组织就不可能实现其组织目的。在案例中,(1)至(7)项中这几类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就是公共政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2)个人的决策行为,只有在具备组织特征或参与组织决策过程对组织决策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的情况下,才可能成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案例分析二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四种:(1)管制功能。政策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来达成政策目标。(2)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3)调控功能。就是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4)分配功能。从公共政策的界定中就可以看出,它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
案例分析三
(1)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出发,可以把“政府能力”界定为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这个定义的内涵包括如下两点:①政府能力与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密切相关。②政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层次的能力。判断政府能力的强弱在于政府能否在其职责范围内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
(2)“红头文件摊派烟草指标”是一起不当行使公权力的事件。尽管地方政府以
“引导消费”为名,强令干部抽本地烟,看似为地方税收做贡献,但实质上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性,丢掉了政府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职能,最终导致了政策失败和被废止
案例分析四
这个案例典型地反映了一个公共问题——××市流动人口特别是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问题,主要在媒体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下终于被提上××市政府议事日程的过程以及现实的解决状况。
案例分析五
根据现代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要求。决策者应该做到:(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公共政策抉择的科学化对于最终的抉择者来说,就是要求抉择者要充分尊重依据科学程序、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而提出的政策规划建议。(2)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一方面利用民主决策机制,引导冲突各方通过互动实现信息对称,达成谅解、妥协和一致等,另一方面要在不易利用民主机制时充分了解各方利益需求、全面权衡各方的利害关系,尽量避免出现零和博弈,而让各方都能从决策中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结局。(3)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在决策日益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形势下,适当地强调发挥决策者个人决断的作用,还是很有必要。
案例分析六
导致该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包括;(1)政策质量:主要是政策设计不合理,特别是村,乡从罚款收入提成,实际是对村,乡干部鼓励计划外生育起到诱导作用。(2)政策执行主体:执行者的思想觉悟低,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与原政策的根本目标资背道而驰。(3)政策对象,群众的思想观念与政策目标差距较大。(4)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与措施;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
案例分析七
政策执行偏差有如下一些表现形式:(1)象征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公共政策过
程中,只重视表面文章和形象包装,而忽视了深层问题的解决,政策执行成为一面到处挥舞的旗帜,政策目标则没有落到实处。(2)附加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人为地附加了与政策目标背离的其他内容,使政策执行超出了政策的基本要求,为谋取地方或个人利益提供方便。(3)残缺式政策执行。即政策执行的不配套、不完备、不及时,政策内容只有部分被执行,而其余则被“遗忘”;或政策执行得不及时,缺乏时效性,导致了政策目标实现得不全面、不充分。(4)替代式政策执行。也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即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执行者用自己的一套政策替代既定政策,对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就充分利用,对不符合的就予以曲解变形,并用是否符合地方利益作标准来决定对政策执行的态度。
(5)观望式政策执行。即政策执行主体或因疲于应付具体事务,或担心目标群体的抵抗,或因自身私利受损等原因,导致行动迟缓、思想犹豫、心理矛盾,对政策执行持观望态度。(6)照搬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执行机关不经过认真的政策学习与思考,不做调研,习惯于机械地照抄照转上级文件,不能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提出政策执行的指导性文件,因而对下属部门的政策执行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也导致下级政策执行机关的盲目和随意。(7)规避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分工不合理,权责不明确,该完成的工作不能保质保量完成,该承担的责任则相互推诿。这种政策执行方式同样严重地损害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策执行效率。
案例分析八
(1)政策目标调整。有些公共政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之后,会发现其原定目标偏离了客观实际,应当及时对原定目标进行校正、修订或者重新确立。(2)政策方案调整。方案是实现目标的具体安排,对目标的调整通常也会连带着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但更多的是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认识到原定方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3)政策措施调整。政策措施是指调整实施政策方案的具体步骤、手段和方法。(4)政策关系调整。政策系统内部和不同政策之间存在着各种横向和纵向的关系。由于政策问题的复杂多样和相互关联,因此在同一时间、同一范围内实施的公共政策一般不只一项,为避免执行偏差,需要随时调整。(5)政策主客体调整。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策的主体和客
体也会发生变化。就主体而言,由于制定或执行政策的权力机关存在能力不足、机构不全、职责不清等原因,从而造成政策效果不佳或导致政策失误,这就应当对机构本身进行调整。政策客体调整是指政策问题和目标群体的调整。
案例分析九
(1)政府应该阻止县卫生局的行为。(2)这是一种典型的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要求解释政策执行偏差)(3)主要表现为替代式政策执行。(要求分析)(4)县卫生局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案例分析十
(1)从理论角度而言,有道理但不可行。政策实践不同于理论假设,追求最优方案会遇到很多不能克服的障碍。(2)决策目标不是单一的、明确和绝对的。(3)人类理性的限制(对信息的感知能力和记忆力)(4)决策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价值冲突。(5)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结论:决策既要讲究合理性,又要讲究时效性和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