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学知识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定义:
是由于小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 管基底膜而缓慢地渗出到血管外。常见于浆膜、粘膜和各实质脏器的被膜。
2 原因 :引起渗出性出血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5种原因。
(1)淤血和缺氧:淤血和缺氧可引起局部组织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及细胞代谢 障碍,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及基底膜损伤,从而造成血管壁通透性增 高,加之淤血时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促使红细胞渗出血管外。 (2)感染和中毒:急性炎症性疾病和急性热性传染病时,病原体在体内大量 繁殖产生毒素或释放组织毒性因子,都可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而发生渗出性 出血,此外一些有机物质的中毒也可以引起渗出性出血。
• 2007年11月~至今 山东农业大学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 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受体的研究。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 《动物病理解剖学》 吉大高丰教授主编 2.《兽医病理学》(2版)中农赵德明教授主 编 3.《家畜病理学》(3版)内蒙林曦教授主编 4.《动物病理学》( 2版)南农鲍恩东教授主 编 5.《兽医病理解剖学》(2版)杨大主编
个人简介
• 1997年9月~2001年7月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兽医本科 专业学习,取得学士学位;
• 2001年9月~2004年7月 山东农业大学基础兽医学专业学习, 取得硕士学位;
• 2004年9月~2007年7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所预防兽 医学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
• 2007年7月~至今 山东农业大学基础兽医学,动物病理学教 学;
• (二) 疾病发生的内因 (1)机体的反应性 (2)机体的防御能力 (3)遗传因素
• (三 )疾病发生的诱因 (1)疾病发生的社会因素 (2)疾病发生的自然因素
6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 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
(1)致病因素对组织的直接作用 (2)致病因素对体液的作用 (3)神经系统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4)细胞和分子作用
表面呈暗红色,质地较实。切开时流出大量紫红色的血液,切 面上大小静脉均扩张。淤血较久时,由于淤血的肝组织颁发脂 肪变性,故在切面上可以见到红黄相间的网格状花纹,状如槟 榔切面的花纹,故称为“槟榔肝”。(图10)
③ 镜下变化: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窦状隙扩
张,充满红细胞,小叶间静脉也扩张,充满血液。(图11)
二 分类: (一)全身性:是由于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紊
乱或血液性状发生改变引起的波及全身各器 官、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
(二)局部性:某些病因作用于机体局部而 引起的个别器官或局部组织发生的血液循环。
第一节 充血
定义:指某器官或局部组织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可以
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一 动脉性充血
1 定义: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 增多的现象,又称为主动性充血。
个阶段: • (1)濒死期 • (2)临床死亡期
5 疾病的原因 引起疾病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存在
于外界环境中的致病因素(疾病的外因)和机体内部的致病因 素(疾病的内因)。还有由于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对疾病的发 生起到诱导或抑制作用的诱因。 (一)疾病发生的外因 (1)生物性致病因素 (2)化学性致病因素 (3)物理性致病因素 (4)机械性致病因素 (5)营养性致病因素
2 衰老 是生物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退
行性变化的总和,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的进 行性下降,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和对环境的 适应能力逐渐降低。
3 动物的寿命
(1)根据个体大小。寿命与个体大小成反比。 (2)根据脑重量。与相对脑重成正比。 (3)根据心跳快慢。与心跳速度成反比。 (4)根据性成熟。 (5)根据生长期。 (6)根据细胞分裂代数和时间
动物的生产能力下降及经济价值降低。
• 2. 疾病的特点
(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疾病是一种矛盾斗争的过程; (4)生产能力的降低是家畜患病的标志之一。
3. 疾病的分类
(1)按疾病的经过分类
最急性型(数小时);急性型(数小时到2-3周);亚 急性型(3-6周);慢性型(6周以上)
(2)按疾病发生的原因分类
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
(3)按患病器官系统分类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系统疾病。
4.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 (一 )疾病的经过
病程:从疾病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称为病程。具有阶段性。 • (1)潜伏期(隐蔽期)
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时为止。 • (2)前驱期(先兆期)
2 分类:根据充血的原因和机理分病理性充血和生理性充 血(运动、饭后)
3 原因和发生机理
(一) 外界因素:机械、物理、化学
生物性因素等,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都可以 引起充血。发生机理包括神经反射和体液因 素作用两个方面。
(二) 机体的反应性增高:血管对一
般生理性刺激的感受性增高,正常情况下不 引起充血的生理刺激此时可以引起充血
③ 淤血时间持续更长,则引起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坏 死,同时伴发间质结缔组织增生,使组织变硬,称为淤血性硬化。
④ 淤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淤血的范围、所在器官、程度、 发生速度、持续时间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
4 主要器官的淤血变化 (1) 肝淤血 ① 原因:多见于右心衰竭的病理
② 眼观变化:肝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
2 肺淤血
(1)原因:主要是由于左心机能不全,肺静脉血液回流
受阻所致。
(2)眼观变化:肺脏体积膨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
质地柔韧,重量增加,切一块淤血的肺组织放于水中,可见其 呈半沉浮状态。切开肺脏时,见切面呈暗红色,从血管断端流 出大量暗红色的血液。肺淤血稍久,则血浆可从血管内渗入到 肺泡腔、支气管和兼职。此时,可见支气管内有大量白色或淡 红色泡沫样流体,肺间质增宽,呈灰白色半透明状。(图12)
(二)镜下观察: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图7-8)
死亡动物的充血现象很难观察?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可以输送更多的氧、营养物质、抗病因子等,增强了局部组 织 的 抗病能力;可将局部产生的代谢产物和致病因子及时排除,这对消除病因和 修复组织损伤均有积极作用。
(2)损伤一面:若病因作用较强或持续时间较长而引起持续性充 血时, 可造成血管壁的紧张度下降或丧失,血流逐渐缓慢,进而发生淤血、水肿和 出血等变化。
4 充血的种类
(一)炎性充血:在炎症早期或炎灶边缘。是最常见的一种病 理性充血类型,几乎所有的炎症都可以看到充血现象,尤其是炎 症早期或急性炎症表现的极为明显,所以常把充血看作炎症的标 志。
(二)刺激性充血:摩擦、温热、酸碱等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 引起的充血。机理同炎性充血,只是程度较轻。
(三)减压后充血:长期受压而引起局部缺血的组织,血管张 力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小动脉反射性扩张引起的充血。这 种充血容易造成其他器官(脑)、组织的急性缺血,严重时会危 及生命。
尸体;实验动物;活体组织;临 床病例;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 学习兽医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 方法
医学的哲学。
• 兽医病理学的发展
发展较快,一些新的学科、新技 术、新方法不断的出现。
绪论二 疾病概论
一 健康
1 健康 是指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处 于完好的状态。 (1)健康不等于没有病。 (2)没有病不等于健康。
(3)镜下变化:肺内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
张,充满红细胞;肺泡腔内出现淡红色的浆液和数量不等的红 细胞。(图13)
3 肾淤血 (1)原因:多见于右心衰弱的情况。 (2)眼观变化:肾脏体积稍肿大,表面呈 暗红色,被膜上 小血管呈细网格状扩张。 切开肾脏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血液。 皮质因变性而呈红黄色,皮质和髓质交界处 分界明显。
• 动物病理学基本内容
病理生理学
主要介绍代谢和机能的变化
病理解剖学
主要介绍形态结构的变化
• 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
肉眼直接观察(病畜及尸体)
肉眼直接观察(病畜及尸体)
光镜观察(组织切片)
电镜观察
组织(细胞)化学观察(特殊标记物显示病变特征): 普通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 兽医病理学的研究对象
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疾病的主要症状开始暴露时为止。 • (3)明显期(临床经过期)
前驱期之后,疾病的主要症状或典型症状完全暴露的阶段。 • (4)转归期(终结期)
经过明显期后,疾病进入结束阶段。
(一)疾病的结局 • (1)完全康复 • (2)不完全康复 • (3)死亡 • 死亡是逐渐发生的,一般经过以下三
以下3种。 (1)机械性损伤:刺伤、咬伤等外伤时,血管壁受损,血液流出血管之外。 (2)侵蚀性损伤:在炎症、肿瘤、溃疡、坏死过程中,血管壁受周围病变 的侵蚀作用,以致血管破裂而出血。 (3)血管壁发生病理变化:在动脉瘤、动脉硬化、静脉曲张等病变的基础 上,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常导致血管破裂而出血。
(二)渗出性出血:
3 病理变化 (1)眼观变化: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在动物
的可视粘膜及无毛皮肤上特别明显,这种症状称为发绀。淤血局部温度降低, 代谢机能减弱。
(2)镜下变化: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内充盈大量血液。 (3)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① 急性淤血,原因消除后,可以完全恢复。
② 淤血持续时间过久,血管壁因缺氧而通透性增大,大量液 体渗入 组织间隙,会造成淤血性水肿。毛细血管损伤严重时, 红细胞渗出至血管外,则引起淤血性出血。
(3)镜下变化:肾脏的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扩张充满红细胞。
一 定义
第二节 出血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的现象称为出血。血液流至体外称为外出 血。 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
二 原因和机理
出血的直接原因是血管壁损伤。根据血管壁的损伤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 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
(一)破裂性出血:由于心脏或血管壁破裂而引起的出血。其原因主要有
(四)侧支性充血:当某一动脉内腔受阻引起局部缺血时,缺血 组织周围的动脉吻合支发生扩张充血,借以建立侧支循环,补偿 受阻血管的供血不足。
5 病理变化
(一)眼观:发生充血的器官、组织色泽鲜红,体积轻 度增 大,代
谢旺盛,体温升高,机能增强(如腺体或粘膜的分泌增多等),位于体表时 血管有明显的波动感。(图1-6)
(3)不同部位的充血,对机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二 静脉性充血
1 定义及分类: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 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淤血可分为局部 性淤血和全身性淤血。
2 原因和机理
(1)局部淤血: ① 静脉受压:静脉受压使其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器官和 组织淤血 ② 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内血栓形成、栓塞,或因静脉炎而使静脉管壁增厚 等,均可造成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淤血 (2)全身性淤血: 主要由于心脏机能不全或胸内压增高引起
4 死亡 是生命活动的终止,完整机体的解体。 分生理性和病理性死亡 病理性死亡原因 (1)意外引起的急性死亡。 (2)生命重要器官等的不可恢复性损害。 (3)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机体极度衰竭。
二 疾病
源自文库
• 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损伤
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并表现出机体生命活动障碍,
绪论一
• 兽医病理学
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 动物物质代谢、 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 动物病理学的主要任务:
病因学(ETIOLOGY): 疾病发生的原因。 发病学( PATHOGENESIS):在病因的作用下,导致机 体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和过程。 病理变化或病变( MORPHOLOGY): 在疾病发生发展 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功能的变化( FUNCTIONAL CONSEQUENCES):由 于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而引起功能的变化。
(二) 致病刺激物在体内的蔓延途径
(1)组织性蔓延 (2)血道性蔓延和淋巴道性蔓延 (3)神经性蔓延
(三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第二章 血液循环障碍
一 概念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 内周而复始流动的过程。
作用:是机体重要生理机能之一, 机体通过血液循环向各器官组 织输 送氧气、营养物质、激素 和抗体等,从组织中运走二氧 化碳和各种代谢产物,从而保证 机体物质代谢的正常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