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新闻故事化提纲简单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News”到“Story”

——论电视新闻故事化

作者:张正蓉

美国新闻节目《60分》的原制片人史蒂芬,喜欢把好的新闻称为“Story”,而不是“News”。从“News”到“Story”的转变,实际上是电视新闻采写方式的转变:那就是新闻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已经成为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也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什么叫“新闻故事化”呢?按照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是这样说的:“新闻故事化”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故事。”新闻故事化符合受众的阅听习惯,贴近受众,满足了受众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心理要求;在严格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消失的今天,如何将新闻故事讲得生动鲜活,已成为媒介竞相经营的重点。新闻故事化倾向已成为媒介生存的一种手段,而新闻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故事化叙述,可以说是意识形态一种比较好,也比较容易被普通百姓接受的修辞方式。

那么,如何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故事化方法,体现新闻传媒的人文关怀呢?中央台《新闻调查》曾将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具体化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和“人物细节化”的原则。具体地说,新闻故事化要用形象的事实说话,突出情节性,要注意悬念和细节和报道角度的平视角,要以人为故事主体,以人的视角写故事。

【关键词:情节】

【提示】曾获得普里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当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偶然碰到一个复杂的情景,他的遭遇和反映就是情节的展开。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要强调对事件的过程的展现,及事件内含的悬念、冲突的表现。

案例分析:肯尼迪遇刺(合众国际社1963年11月23日)

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下午12:30,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在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和德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

纳利陪同下,乘坐敞蓬轿车驶过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迪利广场时,遭到枪击身亡。合众国际社记者梅丽曼.史密斯在达拉斯目击肯尼迪遇刺的报道是这样写的:

【原文摘引】

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市的繁华市区。车队从商业中心驶出后,就走上了一条漂亮的公路,这条公路蜿蜒地穿过一个像是公园的地方……突然,我们听到三声巨响,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第一声像是爆竹声。但是,第二声和第三声毫无疑问就是枪声。大概距我们约150或200码前面的总统专车立即摇晃起来。我们看见装有透明防弹罩的总统专车后的特工人员乱成一团……

这条新闻用故事化的叙述向读者讲述了肯尼迪总统被刺的全过程。作者选取的一幅幅画面极富戏剧性,故事惊心动魄,悬念叠生,令人难忘,就像是一部情节曲折而生动的电影,一幕幕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文章还引用了大量鲜活而富有冲击力的直接引语,增强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度,紧紧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让读者在回味中领略其深邃的内涵。

案例分析:《一个人的路》

【关键词:悬念】

【提示】构成故事的重要因素是悬念和细节。然而要掌握好这两个因素,却是一个技术活儿。

悬念的功能是要吊住受众的胃口,使之非看个结果来。古话说看戏看轴听书听扣。扣就是说书人“卖关子”,说书说到紧要处。将响板一拍,丢下一句“刀声起处人头落地,不知死者是谁,且听下回分解”,便嘎然而止,留下悬念,逼得人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用于新闻中,就是打乱新闻事实赖以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对新闻故事重新架构,巧妙地选取新闻事实中最精彩的材料置于篇首,设置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或者疑问,引出悬念,激活观众紧张和期待的心情,以此引人入胜,提高收视效果。

那么,新闻报道中如何营造悬念呢?

导语是电视新闻中最引人的开头。一条新闻能不能激起观众的收视兴趣,主持人所说的导语至关重要。引入悬念的技巧,先在导语中来个提示或者暗示,在观众心中悬下疑团,就可以诱发观众的好奇心迫不及

待地收看。这种悬念式导语现在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电视新闻中。

案例分析:一场失望的球赛救了汉口一家人(2008 湖北电视台)2008在奥运会足球预选赛时,很多中国人都非常关心中国队的表现。看过这样一条新闻,导语:“昨天想必很多人都彻夜未眠。中国足球再一次与奥运无缘,很多人看了球后伤心不已,但是汉口有一家人看了这场叫人失望的球赛后,却暗自高兴……”观众听到这里,会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这家人不怒反倒高兴呢?此时就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了。原来新闻说的是:当天一块约三平方米的水泥沙板晚上突然从睡房的天花板上砸下,刚好落到主人房中两张相连的大床上。所幸的是,当时这家人正好在看球赛。坐在客厅里,躲过了这一劫。要是睡在床上,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多亏了这场足球,让一家人幸免于难。这本来是条很平常的天花板塌落事件,但是记者把这起突发事件和中国冲奥足球赛连在一起,就多了一层悬念。主持人把导语这么一说,激发了观众的关注度。

再比如有这样一条导语,主持人一脸惊怪地说,“母鸡下蛋天经地义,可东西湖慈惠农场毛爹爹屋里的母鸡不仅能下蛋还能下小轿车……”初听这个导语,谁都不会想到这是一条经济新闻,说的是一个农民养了上万只老母鸡,一年下来赚了不少的钱,买了台QQ小轿车。观众乍听还以为是一条奇闻。实际上记者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但是说得却一点也不为过,符合新闻事实。

以上事例不胜枚举。可以看出。新闻事例经过巧妙处理,主持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开篇,再迅速抛出一个悬念,把新闻故事的某种迹象或者征兆向观众作预先提示,使得观众紧张、焦虑,随收视对象的命运而悲喜交加。而悬念的谜底就藏入在故事情节中,观众只能“束手就擒”,等待谜底揭开。

当然,除了新闻导语,记者还可以通过导视,情节展现,提示性,设问性的语言以及音乐音效来设置悬念。悬念营造可以遵循下面三个原则:先微观再宏观,先片面再整体,先局部再全部。

案例分析:《迟到五十年的情书》(重庆电视台2008年10月31日《重庆发现》)

这是一个非常年代的爱情故事。在反后时期,一个出身不错的姑娘和一个右派出身的小伙子恋爱了,小伙子在外地劳改,姑娘和小伙子鸿雁传书。这个故事说起来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故事也不曲折,老生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