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内容详细)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而临床路径是标准化、流程化的治疗方案,两者在协调 上存在困难。
临床路径实施中的难点与不足
总结词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实施中存在难点和不足。
详细描述
难点在于中医临床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流程存在不确定性, 同时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05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优化建议
临床路径的意义
01
02
03
04
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诊 疗流程,可以减少医疗差错,
提高医疗质量。
优化医疗资源
临床路径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 分配,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
疗成本。
促进学术交流
临床路径是一种标准化的诊疗 流程,可以促进学术交流,提
高医学技术的普及程度。
保障患者权益
通过制定合理的临床路径,可 以保障患者权益,提高患者满
定义与背景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 ,中医认为其发病与饮食、生活习惯 、情绪等因素有关。
定义: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是指 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消化性溃疡的发 病机制,制定的一套完整的中医治疗 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 导,根据疾病特点制定的一套标准化 、规范化的诊疗流程。
背景: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是在 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技术 ,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外治
评估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 路径中的中药外治方法, 分析其针对消化性溃疡的 疗效。
患者满意度调查
治疗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治疗满意 度,分析满意度的差异。
护理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护理满意 度,分析满意度的差异。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胃疡 (消化性溃疡 )中医护理方案胃疡 (消化性溃疡 )中医护理方案一、常有证候重点( 一 ) 肝胃不与证 : 胃脘胀痛 , 窜及两胁 ; 善惋惜 , 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 ; 嗳气屡次 ; 口苦 ; 性急易怒 ; 喧闹泛酸。
舌质淡红 , 苔薄白或薄黄。
( 二) 脾胃气虚证 : 胃脘隐痛 ; 腹胀纳少 , 食后尤甚 ; 大便溏薄 ; 肢体疲倦 ; 少气懒言 ; 面色萎黄 ; 消瘦。
舌淡苔白。
( 三) 脾胃虚寒证 : 胃脘隐痛 , 喜暖喜按 ; 空肚痛重 , 得食痛减 ; 纳呆食少 ; 畏寒肢冷 ; 头晕或肢倦 ; 泛吐清水 ; 便溏腹泻。
舌体胖 , 边有齿痕 , 苔薄白。
( 四) 肝胃郁热证 : 胃脘痛势迫切 , 有灼热感 ; 口干口苦 ; 吞酸喧闹 ;浮躁易怒 ; 便秘 ; 喜冷饮。
舌质红 , 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 五) 胃阴不足证 : 胃脘隐痛或灼痛 ; 似饥而不欲食 , 口干而不欲饮 ; 口干舌燥 ; 纳呆干呕 ; 失眠多梦 ; 手足心热 ; 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有症状 / 证候施护( 一) 胃脘痛苦1、察看痛苦部位、性质、程度、连续时间、引发要素及陪伴症状 , 做好痛苦评分 , 可应用痛苦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 ,记录详细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歇息 , 防止活动及精神紧张。
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刻报告医师 , 辅助办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 , 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 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 , 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 , 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 , 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 , 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 , 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 二) 嗳气、反酸1、察看嗳气、反酸的频次、程度、陪伴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刻平卧, 发生时宜取坐位 , 可饮用温开水 ,若空肚时出现嗳气、反酸, 应立刻进食以缓解不适。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67例
0 . 5 g +阿莫西林 0 . 5 g I Z l 服 ,2次/ d ,用药 1 周 以后停 止
服用 克拉霉素 以及 阿莫西林 ,仅服用 奥美拉 唑治疗 4周 ,
用法不变。
1 . 2 . 2 中医辨证 治疗
①气滞血瘀型 :本型患者 治 以理
中 医 治 疗 消化 性 溃 疡 可取 得 显 著 疗 效 ,且 不 良反 应 少 ,是 一 种 安 全 可 靠 的 治 疗 方 法 ,值 得 临床 推 广 应 用 。 关 键 词 :消 化 性 溃 疡 ; 中 医 药疗 法 ; 胃腕 痛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0 3 . 0 1 3 文章编号 : 1 6 7 2 2 7 7 9 ( 2 0 1 4 ) 一 0 3 — 0 0 2 4 - 0 2
泄 ,则脾 升清 降浊失 常 ,使 大便 完 谷 不化 、稀 薄 。参
苓 白术散 出 自 《 太平 惠 民和 剂局 方 》 ,具 有 益气 健 脾 、 渗 湿止泻 的 功效 ,方 中人参 、 白术 、山药 、莲 子益 气 健 脾 ,补 其虚 ;茯苓 、薏 苡仁 渗 湿健 脾 ; 白扁 豆健 脾 化 湿 和中 ,除其湿 ;砂 仁芳 香 醒脾 开 胃,调其 气 ,行 其 滞 ;桔梗 开宣肺 气 ,通利 水 道 ,引脾 气 上 升 ;再 予 甘草 调和诸 药 ,缓急 和 中。方 中用 药 甘淡 平 和 ,共 奏 补虚 除 湿 、健 脾 行 滞 之 效 ,方 可 湿 去 脾 安 ,泄 泻 自 止 。临床 观察表 明 ,参 苓 白术散 加 减治 疗 肠 易激 综 合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 由多种原 因引起 的消化 系统疾病 , 起病较为缓慢 ,病 程迁 延 ,常 表 现为 周期 性 反复 发作 , 难 以痊 愈 ,患 者 常表 现 为 嗳气 、反 酸、上 腹 疼 痛等 症 状l _ 1 ] 。相关研究 资料显示 ,幽 门螺杆 菌 ( Hp )感 染与消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消化 性 溃疡 的 中 医药治 疗 研 究
袁 映梅
摘 要: 消化性 溃疡 (etucrP ) 临床 较 为常 见的 具有 反 复发作 倾 向 的消化 道 疾病 。近 年研 究表 明 , pp cle,u 是 i 中医 药从 整 体调 节 出发 , 在 P 治 疗 、 杀H ( 门螺 杆 菌 )提 高愈合 质 量 和 降低 复发 率 方面取 得 了一 定成 绩 , 文就 有 关 文献做 一 综述 。 U 抑 P幽 、 本 关键 词 : 消化性 溃 疡 ; P 中 医药 治疗 H ;
中 图分 类号 : 5 3 R 7. 1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0 6 0 7 ( 0 0 1— l 3 O 10 — 9 9 2 1 )6 0 1 一 2
TCM e t e fPe i c r Tr a m nto ptcUl e
Yu n ig iteD p r n f e itcNus g Co e eo rig, l Unvri , oly n a 6 10 hn , a yn me(h e at t dar ri , H g fNus me o P i n n Dol ies y d ,u n n,7 0 0cia ) t l A s a t e t le (e t ucr P ) s l i l cm nc ncl r na o i c r n g s o t t a d es. ee t t i hw b t c : pi ucr p pi l , U i ar a v y o mo l i et i w t r ur t at i e i l i ae R c n s de so r P c c e ete i ao i t n h e e r n sn s u s
中医治疗胃溃疡药方胃溃疡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胃溃疡药方胃溃疡治疗方法溃疡病或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因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故一般所谓的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中医治疗胃溃疡药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中医治疗胃溃疡药方的资料,欢迎阅读。
中医治疗胃溃疡药方木瓜姜醋治胃溃疡【功能主治】健脾化瘀,平肝和胃,祛湿舒筋,散寒解毒。
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木瓜500克,生姜30克,醋500克。
【用法用量】将以上3味一同放入沙锅内,用小火炖熟。
1剂分3次服用,每天1次,连续服用3~4剂。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19例,其中痊愈87例,好转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1%。
三七白芨治胃溃疡【功能主治】消肿定痛,收敛止血。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三七粉、白芨粉、生大黄粉克6克(冲),仙鹤草、煅瓦楞子克20克,枳实9克,陈皮、茯苓各15各,清半夏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30剂为1疗程。
【病例验证】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35例,临床痊程34例,好转1例,平均止血时间为4天。
白芍延胡索治胃溃疡【功能主治】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白芍40克,延胡索20克,十大功劳叶、五灵脂各15克,白及30克,乳香、没药、生甘草各10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早、中、晚口服;每日1剂,半个月为1个疗程。
【加减】若胃酸偏低者,加乌药10~15克;若胃酸偏高者,加乌贼骨10~15克。
【病例验证】用本方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56例,其中,治愈者50例,显效5例,无效1例。
对治愈者随访2年,未见复发。
党参黄芪治胃溃疡【功能主治】益气活血,理气和中。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表现为胃脘胀痛、泛酸纳少、肢倦乏力、面色萎黄、脉沉细,舌淡红、苔白。
【偏方组成】党参20克,黄芪30克,茯苓、白术各10克,当归20克,三七6克(研粉吞服),赤芍15克,枳壳、广木香、乌贼骨、浙贝、甘草各10克。
消化性溃疡中医药治疗进展
接触 将会 给予病人 巨大 的心理支持 。 参考文献:
[ 1 ] 王英. 情 志 的调护 在护 理工作 中的重要 性 [ J ] . 中国保 健, 2 0 0 7 , 1 5 ( 4 ) : 1 1 7 — 1 1 7 [ 2 】 宁 余音 . 对 中医情 志护 理的 探讨 [ J ] . 广 西 中医学 院学 报, 2 0 1 0 , 1 1 ( 1 ) : 9 3 — 9 5
通过 各种 方 式 的 学 习 ,积 累 自 己的 社 会 、人 文 知 识 ,以 备用 时 之 需 。使 用 三 法 即 “以情 制 情 ”法 时 重 在 情 感 投 入 ,亲 人般 的
种 打击 ,对心理 也是一 种应激源 性刺激 。这种 心理源 性刺激 必 然会 扰乱人体 情志 ,出现 心理应激 放大或加 重机体 应激反 应 ,使 手术过程 中 出现 感觉异 常 ,疼痛 过敏 ,增加 出血量 , 妨 碍手术操 作 。 我们根 据中医学的情 志理论,结合现代 心理学相关 知识 总 结出 “ 语言开导法 ” 、“ 移情易性法 ” 、“ 以情制情法 ”应用于 多
要 】 中医药治疗 消化性 溃疡有较好疗效 ,本文就近几年来采用 中医辨证治疗、中西医结合治 疗和 中医其 它治疗等方 法
【 关键 词 】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辨证 治疗;中西医结合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T C M me d i c i n e t h e r a p y w a s e f e c t i v e i n t r e a t i n g t h e p e p t i c u l c e r .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s g e n e r a l i z i n g t h e t r e a t me n t p r o g r e s s
消化性溃疡(pu)中西医治疗
肝郁血瘀为标
脾土亏虚,恒有肝木乘虚凌侮发生,因而出现 脾胃虚寒,肝胃不和的病机。另外,肝为刚 脏,体阴而用阳,主藏血。肝木必须依赖阴 血濡养方不致过亢,而营血需脾土运化的水 谷精微以化生。脾胃亏虚,营血化生无源, 肝失濡养,易横逆克犯脾胃,进一步加重脾 胃病变。
临床也可见到患者表现胃脘胀痛,连及胁肋, 疼痛发作或加重与情志有关,嗳气频仍,嘈 杂反酸,大便不畅,脉弦等肝胃不和的症状。
三、情志内伤
忧思恼怒—> 肝郁气滞
湿热中阻
寒积胃脘
横逆犯胃—气滞不利 郁火化热—灼伤胃络 气滞血瘀—瘀阻胃络
胃粘膜受损—胃疡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疼痛 部位(多在上腹部):DU:偏右,范围局限,2-10cm,不典
型者可在右上腹(多为球后溃 疡),个别在脐下 右下腹,后壁 穿透性溃疡放射至背部T7-T12 GU:偏左,范围不如DU局限,小弯高 位,贲门,胃底溃疡可在前胸左 下。
❖ 5.复方河车散:紫河车250g,黄芪50g,延胡索30g, 茯苓30g,鸡内金20g,砂仁15g,研细末10克,早 晚各服一次,服十日停五日,连服两个月。
❖综合以上,可以发现,治PU 方药,不外健脾温中,疏肝理 气,养阴益胃,清热解毒,活 血化瘀,收敛制酸,祛腐生肌。
❖ 健脾——使胃粘膜屏障功能恢复正常,减少H+回渗,从而 促进溃疡愈合
❖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止痛
❖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 痛剧加九香虫、大黄;兼气滞加柴胡、枳壳;黑便 加白芨、藕节炭、三七。
❖ 临床中医分型不少,一般分以上四型,但从 临床实际来看,以肝胃不和、脾胃虚寒(含 寒热夹杂)型为多见,胃阴亏虚型较少,单 纯瘀血停滞型亦少,此病机多兼夹于其他证 型中,尤其是病程较长者(久病入络、久病 必瘀)。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摘要:目的:利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分析其治疗效果。
方法:从本院收治的内科消化性溃疡患者中选择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单纯西药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消化性溃疡疾病,比较两组患者在疗效上的不同。
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6.7%)明显低于观察组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效果明显,患者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消除,利用中药进行整体调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治愈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内科;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范畴,其辨证要点是:一是要辨别邪气的偏盛;二是要辨别病症的虚实。
临床上病因都有长期情志不舒和饮食不节的情况,故无论因何致病都有本虚的因素在先,而后或因气滞,或因湿热,或因寒凝,或因阴液不足而致病者都有本虚标实的情况,只是虚实多少和外邪不同。
肝气郁滞,侵犯胃腑,起病较急,以实证为主;遇寒而痛,反复发作,是外寒入内加重阳虚内寒,虚实俱病;嗜食肥甘、辛辣、烟酒或饥饱失常而致病者,多是脾胃虚弱为主。
消化性溃疡患者出现该类病症的原因较多,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有关,也和遗传因素、饮食、生活习惯、周围环境、体质、情绪等因素有紧密的联系。
导致患者出现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复杂,需要进行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具有反复性以及周期性出现的特点,这就对分析患者病因以及采取的治疗方法带来了极大的麻烦[1]。
虽然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比较高,但是通常消化性溃疡是可以被治愈的,但是一些患者可能会反复发作,按照笔者多年来的临床治疗经验,利用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的效果往往不如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效果,同时中西医治疗的复发率也比较低,本次研究从本院收治的内科消化性溃疡患者中选取12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电子胃镜检测,用门螺旋杆菌检测均为阳性。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个疗 程 。结果 : 治愈 4 5例 , 好转 1 2例 , 无效 1 例, 总有 效率 9 8 . 2 8 %。杨从 容 采 用 自拟方 治疗 消化性 溃疡并 与西药 组对 照 。 中医治疗组 : 没药 、 白及 、 炙 甘草 、 延 胡
索、 香附、 枳实、 白芍 、 黄芪 、 白术 。肝 胃不和 者加 柴胡 、 枳壳、 炒建 曲 , 以疏肝 和 胃 , 行滞镇 痛 。 脾 胃虚弱 者加 海 螵蛸、 党参 、 甘松 , 健脾 益气 , 活血 止痛 。 胃阴不 足者 加
沙参 、 石斛、 川牛膝 , 滋养 胃阴 , 平肝 补 中 。每 日 l 剂, 1
个 疗程 为 2周 。对 照组予 奥美拉 唑 、甲硝 唑或 阿莫 西 林 。结 果 治疗组 效果 明显 高于对 照组 。 2 . 2 辨 证 治疗 薛英 H 叫 将 本 病分 为 4个 证 型 : 肝 胃不 和证 治 以疏 肝解 郁 , 理 气 止痛 , 方用 柴 胡疏 肝 散加 减 ; 脾虚湿 盛证 治 以健脾 化湿 , 方用 陈平 汤加减 ; 胃阴亏 耗 证治 以养 阴和 胃 , 生津 润燥 , 方 用沙 参 麦 门冬 汤 加减 。 临床体 会早 期实 证居 多 , 以祛邪 为 主 : 活动 期多 以脾 虚 为主, 湿 热 为标 , 治 以健脾 为 主 兼 消湿 热 ; 病 久耗 伤 气 阴, 瘀 阻 胃络 , 治 以濡 养 胃阴 、 化瘀 通 络 、 疗 效满 意 。崔 桂娟 [ “ 将P U分为 5个证 型论 治 。肝 胃不和证 , 治 以疏 肝 理气 和 胃 , 方 用 柴 胡 疏 肝 汤 加减 : 陈皮 、 川楝 子 、 柴 胡、 香附、 白芍 、 枳壳 、 延 胡索 、 木香 、 甘草 , 嗳 气频 繁 加
陈皮。 对 照组 口服 雷 贝拉唑 。 对 于各组 患者 而言 , 若 出
小建中汤合良附丸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研究
小建中汤合良附丸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研究小建中汤和合良附丸是中医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常用方剂,而西药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抗酸药等进行治疗。
关于小建中汤和合良附丸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建中汤和合良附丸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一、研究背景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等黏膜发生溃疡,常伴随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脾胃虚寒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病因,小建中汤和合良附丸作为温补脾胃、祛寒止痛的经典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显著。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小建中汤和合良附丸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比较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差异,并评价其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临床证据。
三、研究方法1. 对象选择选取符合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并发症患者。
2.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小建中汤和合良附丸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接受单纯西药治疗。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溃疡愈合时间、溃疡复发率等进行观察。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溃疡愈合时间、溃疡复发率、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四、研究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平均为8周,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周。
观察组的溃疡复发率为6%,对照组的复发率为16%,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
在安全性评价方面,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均为可接受范围内的轻度不良反应。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结果为中医药和西医药结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提供了临床证据,为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提供了参考依据。
该研究结果也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了基础。
消化性溃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消化性溃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发性临床疾病,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备受医学界关注。
本文认为通过中医药进行治疗,具有疗效可靠、副作用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
通过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和中医的诊断治疗,本文于结论处对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相应探讨。
标签:中医药;消化性溃疡;脾胃从中医角度来讲,消化性溃疡是一种脾胃类疾病,具有慢性和复发性的特征。
我国中医界对消化性溃疡进行了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我们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有了清楚的认识,尤其是近年来医学界对消化性溃疡进行的宏微观辩证分析研究,更加深了对该病的证型实质和病机实质的客观认识。
中医藥的治疗,对于消除消化性溃疡疾病的损害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帮助解决消化功能的紊乱。
1 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节律性上腹痛和具有周期性,而且其临床表现特征不明显。
同时,该病的某些患者还伴有胃肠道症状,如反酸、恶心、呕吐、嗳气、便秘等情形,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如多汗、失眠等。
对于消化性溃疡病还有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如某些患者球后溃疡占到十二指肠溃疡的5%左右,其症状的表现与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极为相似,但是比十二指肠溃疡具有更严重的疼痛感,且经常在夜间出现严重的疼痛。
又如,对于那些有巨大的溃疡患者,其临床症状为出现大范围的溃疡、伴随严重和顽固的疼痛,同时还会出现体重减轻和低蛋白血症的现象。
还有一种特殊的症状被称为幽门管溃疡症状,此症状的临床表现也和十二指肠溃疡很相似,只是该症状伴随有反酸、餐后持续疼痛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容易导致幽门梗阻。
2、辨证治疗通过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症状和患者的舌、脉的综合症状,我们总结出三种类型的辩证治疗方法。
2.1 脾胃虚寒型对于脾胃虚寒型的患者,多表现为疼痛部位按住可缓解,容易饥饿且只要及时补充就可缓解,着凉会加剧疼痛的程度,容易留口水,四肢冰凉等。
胃溃疡的中医治疗
消化道溃疡・一、小建中汤・二、复健散・三、附子理中丸・四、桂附理中丸・五、理中化痰丸・六、枳实理中丸・七、香砂理中丸・八、理中丸・九、归脾汤・十、复方河车散・十一、良附丸・十二、胃溃疡汤•十三、保和丸・十四、温胃饮•十五、扶阳助胃肠•十六、温中补脾汤•十七、沉香温胃丸•十八、沉香桂附丸•十九、溃疡汤•二十、良附丸•二十一、高良姜汤•二十二、蒲草木香汤•二十三、十四味建中汤•二十四、良姜散、小建中汤(方源)《伤寒论》(组成)桂枝(去皮),生姜各9克,甘草6克,大枣(擘)12个,芍药18克,饴糖30克(后烊冲)。
(用法)上药以水700毫升,煎至400毫升,去渣,人饴烊化,分3次温服。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腹痛。
证见腹痛喜温喜按,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萎黄;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中虚吐血衄血,遗精等。
现常用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低热、贫血等病。
(按语)①证见痛处喜按,得食痛减,饮食喜温畏凉,舌苔白,脉缓。
②本方可用治消化道溃疡,功能性低热,贫血。
二、复健散(方源)《山西中医》1998;(3):3(组成)东洋参30克,生黄芪30克,党参30克,五灵脂30克,丹参30克,郁金30克川楝子30克,甘草30克,鸡内金120克,陈皮60克,神曲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每次服1.5克,每日服3次。
(功效)补益脾气,消食。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证见胃脘规律痛,伴泛酸、纳呆,苔薄白,脉弦细。
(按语)①本方以胃脘规律性痛,泛酸纳呆,苔白、脉细。
②本方可用治消化性溃疡。
三、附子理中丸(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炮附子30克,人参30克,白术3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用上药各1/3量,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腹痛。
证见腹痛,面色觥白,手足不温,心下逆满,呕哕不止,呕吐泄利,霍乱转筋,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
浅谈中医药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
[2]方药中,邓铁涛.《实用中医内科学》[M].1985年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H96.220.
浅谈中医药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U)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发生在胃,叫胃溃疡。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并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癌变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本病是人类常见病,估计约有10%的人口一生中患过此病。我国是溃疡病的高发地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及药效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95%以上的患者免于外科手术,也使其并发症大为减少。消化性溃疡近期愈合已不成问题。现在治疗采用联合用药,主要有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剂,抗幽门螺杆菌(HP)药物,胃黏膜保护剂四大类。消化性溃疡易复发,据有关学者统计,本病愈合后一年的复发率可高达80%以上。新近有人提出症状自我控制疗法(SSc即在溃疡愈合后,遇到情绪紧张,精神上受了刺激或工作劳累过度,天气突变等诱发因素时,可自行服抑酸剂3~7天,剂量与平时一致)[1],但都存在无症状溃疡比例增高、耐药,且价格昂贵,患者经济负担重。因此,抗胃溃疡的复发是目前医学界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棘手的问题。
目前,本病的辨证分型一般分为寒凝气滞,肝郁气滞,淤血阻络,脾胃虚寒,脾胃阴虚等诸证。据报道大多认为以属虚属寒者居多[2].如刘氏报道50例溃疡病中,虚寒型即占78%[3];李氏对200例胃脘痛患者进行x线胃肠钡餐检查,结果表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占主要地位,从中医辨证分型来看,肝脾不和、脾胃虚寒有170例(占85%),因此认为此二型是胃脘痛的最基本症型[4]。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据资料报道,慢性胃溃疡患者中有60%甚至70%表现为脾胃虚寒。许多学者都观察到,中医药能促进其愈合,并降低其复发率,因此,有必要探索中药复方制剂对慢性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发挥中医药治疗慢性胃溃疡的优势,优化治疗方案。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特色疗法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特色疗法*导读:明代医学家虞传在《医学正传》一书中,以白术、炒积实、苍术、猪苓、炒麦芽、炒神曲、半夏、泽泻、赤获苓、川穹、炒黄连、煅白螺螂壳、缩砂仁、草豆蔻、炒黄芩、青皮、炒莱菔子、干姜、陈皮、香附、瓜萎仁、厚朴、摈榔、木香及甘草等组方为加味枳术丸,用于治疗胃院疼痛、痞满恶心、嘈杂嗳气、吞酸呕吐等症。
其主要适应证与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基本吻合。
……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胃院痛的范畴。
有关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可以说源远流长。
早在两千年前成书的中医经典著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明确记载:“胃病者,腹腹胀,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详细阐明了胃院痛的主要病变部位、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尤其是针刺足三里治疗胃院痛,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法。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燕《外台秘要·卒心腹胀满方》书中记载有:“疗心头冷痛,结痛下气,摈榔汤方”。
成为治疗寒邪客胃、气血凝滞不通而引起消化性溃疡胃肠疼痛的常用方剂。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中载有以山药、桔梗、在等、甘草、白茫、陈皮、青皮、香附、白术、炮姜、生姜、大枣、木瓜、苏叶组方而成的白术散,用以治疗脾胃虚损,吐酸反胃、心腹疼痛。
这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来说,至今仍具有实用价值。
金元时期医学家李东垣在《兰室秘藏·卷二》立“胃院痛”一门,拟草豆茨丸、神圣复气汤、麻黄豆范丸三方,认为其多因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而致,治疗则采用温中、益气、理气、和胃之法。
明代医学家虞传在《医学正传》一书中,以白术、炒积实、苍术、猪苓、炒麦芽、炒神曲、半夏、泽泻、赤获苓、川穹、炒黄连、煅白螺螂壳、缩砂仁、草豆蔻、炒黄芩、青皮、炒莱菔子、干姜、陈皮、香附、瓜萎仁、厚朴、摈榔、木香及甘草等组方为加味枳术丸,用于治疗胃院疼痛、痞满恶心、嘈杂嗳气、吞酸呕吐等症。
其主要适应证与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基本吻合。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概述
因:惟食滞 、 “ 寒滞 、 气滞者诸多, 其有因虫、 因火、 因痰 、 因血
者 , 能 作 痛 , 多 暴 痛 者 , 有 前 三 症 , 痛 者 多 有 后 四 皆 大 多 渐 症 。 ’ 世 多 数 中 医学 者 认 为 脾 胃气 虚 是 发 病 的基 础 因素 。 ’ 后 脾 胃气 虚 则 气 血 生 化 无源 , 疫 力 低 下 , 外 感 邪 毒及 产 生 免 易 瘀 血 、 滞 、 饮 等 病 理 产 物 , 致 脏 腑 气 机 失 调 , 脉 不 食 痰 而 经 通 , 部 组 织 失养 而 形 成 溃 疡 [ 。 绍 芳 [ 为 以脾 虚 为 局 1 姜 认 本, 气滞 、 瘀 、 饮 为 标 。梁 永 认 为 本质 在 于 脾 胃虚 弱 , 血 痰 肝郁 、 滞 、 瘀 为 主 要病 机 。刘 雪 梅 ] 强 调 肝 胃气 机 失 气 血 则 调 在 发 病 中 的 重 要 性 , 属 木 , 属 土 , 胃 在 生 理 上 相 互 肝 胃 肝 作用 , 病 理 上 相 互 影 响 。金 鹏 等 [] 出 胃为 多 气 多血 之 在 6指 腑, 以通 降 为顺 , 要 由于 频繁 的七 情 刺 激 , 主 导致 脾 胃虚 弱 , 气 虚 不 运 , 行 不 畅 , 分瘀 滞 , 血 血 胃膜 失 养而 致 溃 疡 形 成 , 强 调 胃络 瘀 阻 是 其 重 要 病机 。现 代 医学 通 常 认 为 消 化 性 溃疡 的 发生 是 因 胃黏 膜 的 损 害 因素 与 防 御 因 素 之 间 失 衡 而 引起
药, 方取膈下逐瘀 汤化裁 。赵州风[ 1 ¨以疏肝理气 , 脾养 田 健 胃, 活血 止 痛 为 治 , 自拟 方 疏 肝 养 胃汤 治疗 本 病 8 例 。 用 O 基
本方组成 : 胡、 柴 白芍 、 白术 各 1 , 0g 白及 、 贼 骨 、 贝母 、 乌 浙 延 胡索 各 1 , 苓 、 子 参 各 3 , 甘 草 5g 5 茯 g 太 0 炙 g 。脾 胃虚 寒 加 黄 芪 、 良姜 、 子 : 滞 血 瘀 加 川 芎 、 附 、 灵 芝 、 高 附 气 香 五 蒲 黄: 胃阴 不 足 加 沙 参 、 门冬 、 花 粉 ; 麦 天 寒热 错 杂 加 黄 连 、 半
消化性溃疡的辨证论治
机 为 胃气 阻 滞 . 失 和 降 。 胃属 六 腑 之 一 , 通 而 不 宜 胃 宜
寒 。予黄芪建中汤合 良附丸加减 。药物组成 : 黄芪 1 , 5g
桂枝 1 , 0g 白芍 药 1 , 5g 炙甘 草 1 , 0 g 生姜 3片 , 良姜 高 1 , 附 1 , 0g香 0g海螵蛸 2 , 0g饴糖 ( 冲服 )0g 3 。泛 吐清水 较 多加干姜 6g 陈皮 9g半夏 6g茯苓 1 、 、 、 0g以温 胃化饮 。 24 血瘀 络伤 . 瘀 血内停 , 络脉不通 , 不通 则痛 , 瘀血为
不移 , 紫黯 有瘀斑 , 细 涩为特点 。治宜 活血 化瘀 , 舌 脉 理
气和 胃。予 金 铃 子 散 合 失 笑 散 加 减。药 物 组 成 : 芪 黄 1 , 5g 佛手 1 , 0g 丹参 1 , 5g 枳壳 1 紫苏梗 lg赤芍药 、 0g, O 白芍药各 1 , 0g 砂仁 6g, 白术 6g ,五灵脂 1 延胡索 0g,
有 形 之 体 , 碍 气 机 运 行 , 致 痛 如 针 刺 , 定 不 移 。证 阻 故 固
滞, 其气 以和降 为顺 , 由于各 种病原 造成 胃的气机 阻滞 ,
胃失 和 降 , 不 通 则 痛 ” 而 产 生 胃痛 。所 以 在 治 疗 上 着 “ 因
眼于一个“ ” , 通 字 以消其 壅滞 , 调畅气 机 , 承 胃腑 下降 并 之性 , 推陈 出新 , 引壅滞 下行 。我们应 该从广 义的角度 导 去运用“ 法。如辨证 属于气 滞 , 气 即通 ; 于热 郁 , 通” 理 属 泄热即通 ; 于血瘀 , 属 化瘀 即 通 ; 于 阴虚 , 胃养 阴 即 属 益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
雷廷俊;史成龙;夏秀梅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07(29)5
【摘要】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可单独发病,但也可同时存在,同时发病者称为复合性溃疡。
本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征。
近年来,现代医学在病因病机研究中有新的突破,研制出现了具有较高疗效的西药,但其副作用大,复发率高,而且对部分难治性溃疡的疗效仍不理想。
现就消化性溃疡常见证型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总页数】1页(P426)
【作者】雷廷俊;史成龙;夏秀梅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李俊乡卫生院,宁夏,海原,755100;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中医院内科,宁夏,固原,756000;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中医院内科,宁夏,固原,7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105.31
【相关文献】
1.常见疾病中医药治疗精选(21)消化性溃疡
2.乳腺癌术后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
3.气管炎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
4.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进展
5.老年性
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型分布及治疗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心、反胃、嗳官能症的表现——失眠等,
植物神经失衡症状——缓脉、多汗。
医学精制
9
2、体征…………………………
• 缓解期多无明显体征。 • 发作时仅上腹部有压痛。 • 胃溃疡的压痛:中上腹或偏左处。 • 十二指肠溃疡压痛:上腹偏右处。 • 后壁穿透性溃疡在背部11~12胸椎两旁
13
(二)实验室及其他特殊检查..
1、X线钡剂检查
• 气钡双重造影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直接征 象龛影出现,尤以胃溃疡明显,但浅小溃 疡或胃底贲门区溃疡则不易发现。
• 间接征象可胃溃疡局部有压痛、激惹,溃 疡对侧有痉挛性切迹。
• 慢性病变可引起十二指球部变形。
医学精制
14
2、胃镜检查及活检 • 对诊断溃疡及鉴别良恶性病变有很大价值。 • 可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充血、水肿,
病理解剖改变、
基本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和共同有效的药物以及并发症。
• 中医无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名,根据本病的临 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学的胃痛、胃脘痛、心 下痛等症的范畴。
医学精制
3
二、病因…………………………
(一)西医病因
• 胃酸学说:胃酸分泌过多;
• 感染学说:幽门螺杆菌等感染;
• 屏障功能失调学说:胃粘膜屏障功能失调,
3、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
胃病经久不愈,反复发作,耗伤脾胃;
劳倦内伤,耗伤脾气;
用药不当,损伤脾医胃学精制。
5
(三)病机转归************
• 虚从寒化,则转为脾胃虚寒;
• 虚从热化,则转为肝胃阴虚,虚热内生,而 为脾胃虚热。
• 日久导致脉络瘀阻,从而兼见血瘀。
• 由于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食滞于胃,因 此可兼见夹痰湿、或夹食滞之候。
保护作用减弱;
• 胆汁返流学说:幽门功能紊乱;
• 肾上腺皮质应激学说:
• 免疫学说:胃液IgG、IgA;
• 其他观点:如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
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
医学精制
4
(二)中医病因…………………
1、情志所伤:忧思恼怒,情志不畅,肝失疏泄, 肝胃不和,土虚木横,气滞血瘀。
2、饮食所伤: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失健运, 脾胃虚弱,气血失调。
☆十二脂肠溃疡多空腹时疼痛,餐后3~4小时发作,进 食后缓解,规律是:进食→缓解→疼痛
☆疼痛是周期性发作:
与季节有关,秋末冬初最多,春季次之,夏季少见
☆与饮食、精神、疲劳等亦有关,疼痛性质常为隐痛、 灼痛、钝痛、饥饿痛或剧痛。可为碱性药特所缓解。
医学精制
8
(2)其他症状
*
• 胃肠道症状:
唾液分泌增多,
• 病理特点:
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医学精制
6
三、诊断…………………
……………………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医学精制
7
(1)腹部疼痛 局限性、缓慢性、规律性。
☆多局限于上腹部:胃溃疡 常在剑突下或偏左,
十二指肠溃疡 多在剑突下偏右。
☆起病多缓慢:病程长达数年或数十年。
☆胃溃疡疼痛多在餐后0、5~2小时发作,经1~2小时胃 排空后缓解。规律是:进食→疼痛→缓解
穿孔。急性穿孔表现为突然腹部剧痛、恶心、
呕吐,呈板状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可 出现休克,膈下见游离气体。
医学精制
11
(3)幽门梗阻
十二指肠球部或幽门溃疡可引起幽门括 约肌痉挛,或因病变附近充血水肿,造成暂 时性幽门梗阻,如溃疡形成瘢痕狭窄而产生 永久性梗阻。
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饱胀、进食后 加重,并呕吐隔餐或隔夜食物,腹部可见胃 型蠕动波,手拍上腹时有水震荡声。
底部有白苔,有时可见皱襞向溃疡集中; • 可按胃镜检查所见分为
活动期(A期) 愈合期(H期) 瘢痕期(S期) • 并能发现伴随的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 • 直视下取活组织作病理检查。
医学精制
15
3、幽门螺杆菌检测
• 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约为80%。
• HP感染胃炎与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 溃疡治愈后复发关系很大。其检测方法:
医学精制
17
四、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 : • 胃癌、 • 胃神经官能症、 • 慢性胃炎、 • 胆囊炎与胆石病、 • 胃泌素瘤等
消化性溃疡病 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南方医科大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教研室 贾钰华 教授 主任医师
医学精制
1
一、概述…………………………
• 消化性溃疡病(Peptic ulcer)主要是指发生在 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病。
• 酸性胃液对粘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 本因素,故称消化性溃疡病。
• 多发于与胃酸接触部位如胃、十二指肠,也 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周围。
①直接从胃粘膜组织中检查HP,包括细菌培 养、组织涂片或切片染色镜检细菌;
②用尿素酶试验、呼吸试验、胃液尿素氮检 测等方法测定胃内尿素酶的活性;
③血清学检查抗HP抗体;
④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定HP-
DNA。
医学精制
16
4、胃液分析 • 正常人基础胃酸量(BAO)2~5mmol/h,最
大泌酸量(MAO)15~30mmol, • 胃溃疡患者胃酸可正常或偏低, •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多明显增加。 5、大便隐血试验 • 溃疡活动期常为阳性, • 休息治疗后可阴转。
医学精制
12
(4)癌变 • 胃溃疡癌变率约2%~3%; • 十二指肠溃疡不癌变。 • 中年以上的胃溃疡患者应注意有癌变可能:
①严格内科治疗4~6周,症状无好转; ②无并发症而疼痛节律性消失,食欲减退, 体重明显减轻; ③粪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并贫血; ④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不能除外胃溃疡恶变。
医学精制
常有压痛。
医学精制
10
3、并发症****************
(1)大出血 为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
约占20%~25%。患者有黑便、呕血,出血前
症状加重,出血后上腹部疼痛减轻或消失。
为了及早明确诊断,应争取在12~24小时内作 急诊纤维镜检查,阳性率可达90%以上。
(2)穿孔 分为急性穿孔、亚急性穿孔、慢性
• 约95%以上的消化性溃疡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 故又称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 两者发病率约为1:3。男女之比为3~4:1。
年龄以20~50岁者多见,约占70%。
医学精制
2
•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发病情况、发病机 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差异不大。
• 两者的共性: 酸性胃液在溃疡形成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