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策略图示教学法。

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表格归纳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

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识图教学法。

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

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

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情景模拟法。

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课堂上补充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积极性;收集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这两次战役的概况及影响。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新编历史教材,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到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较多,需要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有所了解,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形象的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对于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如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魏、蜀、吴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认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图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1)熟悉教材,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有一定的了解。

(2)课外搜集有关描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和有关三国的成语或歇后语,三国人物、史实方面的诗词。

2、教师课前准备:用百度搜索查找一些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资料,如主题歌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地图,利用直观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分析曹操胜负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歌曲1、回忆在哪儿听过这首歌?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一定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生答)那好,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2、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官渡之战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群雄逐鹿、天下大乱的历史背景,以及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故事较为熟悉,但对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精品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曹操》导入新课二、导学一:官渡之战(一)曹操势力壮大的主要举措1.【材料研读】材料一:曹操多谋善断,眼光长远。

曹操为了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汉献帝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材料二: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他们的辅佐为曹操成就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材料三: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保证了军粮供应,解决了流民生计,实力不断增强。

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材料,设问:曹操势力壮大的主要举措有哪些?提示:“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招揽人才,重用人才;招募流民和士兵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二)官渡之战战况1.图片展示2.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结果等要素。

3. 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1)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

④重用人才。

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2)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教师过渡: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壮心”到底是什么呢?学生答:统一全国。

目标导学二:赤壁之战1.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赤壁之战的过程。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一、内容主旨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

经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一成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分析、对比的能力。

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从地图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间的区别。

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的过程、影响难点:两场战役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真实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反差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教师展示曹操的《蒿里行》节选,提出问题“为什么东汉末年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巩固学生之前所学关于东汉的内容。

环节二:教师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情况。

让学生阅读教材,自行总结曹操为官渡之战进行的准备。

教师通过《通鉴纪事本末》、《三国志》相关材料,对此部分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提到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环节三:教师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讲授官渡之战的过程、影响。

展示《三国志》对于袁绍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统治者个人素质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环节四:教师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简单讲授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

提出“为什么之前以弱胜强的曹操在短短8年之后,就输给了实力远逊于自己的孙刘联军?”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师展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情节上的差异,提问“大家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

环节五:教师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东汉末年的四分五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的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经过和历史意义,探讨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的胜败原因。

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经过。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讨论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疑、讨论、分析,探究历史知识,了解三国统治者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进步性。

提高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评价重大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吧?读过这部小说吗?《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值得同学们今后有时间好好欣赏的一部文学巨著。

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小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说明:展示课题“三国鼎立”,并在课题下面小字注明本课主要内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教师: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还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一)混战中的崛起——官渡之战教师:相比之下,袁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骄傲轻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主要战役及重要历史人物。

2.学生能够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绘制时间线、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时间观念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

2.引导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主要战役。

•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三国鼎立的复杂政治局势。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国鼎立的相关史料、图片、视频。

•绘制时间线所需材料。

•角色扮演剧本。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时间线绘制法:让学生动手绘制三国鼎立时间线,增强时间观念。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或历史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与哪个历史时期有关吗?它们代表了什么?”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三国鼎立的形成•讲授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

•时间线绘制:让学生动手绘制三国鼎立时间线,标注重要事件和年份。

•结构图示:三国鼎立(东汉末年动荡→三国形成→重要事件→时间线)。

•主要战役与重要历史人物•讲授三国时期的主要战役,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及其在三国鼎立中的作用。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当时的历史情境。

•结构图示:主要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其他战役)→重要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其他人物)。

2024-2025学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1

2024-2025学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1

一、导入新课。

以曹操在京剧里的脸谱形象导入新课师: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师: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方有两个实力较大的军阀,分别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直接展开了一场战役,这就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重要战役——官渡之战。

展示东汉末年的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官渡之战的背景。

师:官渡之战影响如何?(屏幕显示表格)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战争特点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胜利让学生讨论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后引出曹操写的首诗“老骥伏析,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一曹操《龟虽寿》 (屏幕显示) 师:这首诗是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心情激动而写,他不满足于统一北方,于是他就有了统一全国的念头。

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位以统一大业为己任,志向远大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然而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心,他自己能够实现吗?2.赤壁之战(1)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师:我们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这时的南方有两股势力有所发展。

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江东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有了卧龙先生精彩的“隆中对”。

师: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接下来,与官渡之战一样,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件显示表格)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结果曹操失败特点以少胜多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3)师:同学们,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呢?师:我们从作战双方来考虑,一是孙刘联军,他们组成联军,战略得当,在诸葛亮的指导下,他们采取火攻,很好地利用了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给人以沧桑壮烈的感觉。

那么,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品味三国吧。

新课探究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形势【史料链接】材料一地图资料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问题探究一】东汉末年形势如何? 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势力最强?答案提示: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凋敝。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最强。

【问题探究二】军阀混战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当时北方人民的这个愿望是由谁来完成的? 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 哪场战争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答案提示:曹操。

武力(战争)。

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史料链接】材料一“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三国志·毛玠传》材料二材料三【问题探究一】材料一中的“太祖”是谁? 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祖”为什么能建立霸王之业。

答案提示:曹操。

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军事上:曹操采取进攻敌人薄弱之处,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大败袁军,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部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单元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本课则揭开了本单元的序幕,内容包括三个子目。

第一目是“官渡之战”,介绍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军阀割据和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战争过程、结果及影响等;第二目是“赤壁之战”,主要讲述了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及影响等;第三目是“三国鼎立”,介绍了魏、蜀、吴政权的建立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实现了国家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对曹操、诸葛亮、刘备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耳熟能详,也阅读过《三国演义》等名著,但是,他们对东汉和三国的历史线索尚不理解。

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尽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视频、图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讲课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维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爱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学目标】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知道魏、汉、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范围。

(时空观念)2.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可以描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历史解释)3.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过程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

第 16 课三国鼎峙第一课时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表达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解析出各自的影响2.能列表归纳三国政权成立的时间、成立者和国都。

3.认识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过程与方法】1经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归纳,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2经过对两次战斗曹操一胜一败原由的解析,提升学生解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实质的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1. 经过对三国鼎峙场面形成原由的解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起重要作用。

2. 经过对曹操的解析和谈论,使学生认识到时主要应该看他能否推进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教课难点】曹操一致北方的原由和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教课过程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环节回忆思虑《东汉的兴亡》中所学习的黄课巾起义的内容。

程总结过分:黄巾起义深重打击了浮球的会议并思虑黄巾起义带来的东汉王朝,东汉王朝趋于崩溃,名存实导历史效应亡,地方官吏纷纷扩大自己的权利,割入据一方,今后我国自秦以来400 多年的一致场面结束,进入了一个新的期间—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使学生从已有知识点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新课的兴趣。

一、官渡之战介绍官渡之战的背景【官渡之战】观察地图,解析问题:【东汉末年的军阀盘据形势图】问题研究:曹操要一致天下,一定先一致北方,为实现起远大理想,曹操做了哪些准备?学生经过阅读资料得出结论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材;经济上组织军队和逃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在北方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跟着曹操的权利壮大,曹操与袁绍睁开了决斗,这就是官渡之战。

新课阅读官渡之战形势图,简述教官渡之战学教师点拨学生思虑并谈论此时的天下在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一大势,知道曹操的对手些军阀,基本上一致了北方。

二、赤壁之战学生说出一些耳熟能详的三出示【天下大势图】国故事认识刘备和孙权的主要将领刘备,曹操曾谈论“天下英豪,为使君与操耳”学生活动:孙权,曹操谈论“生子当若孙仲谋”谈论:孙权和刘备如何面对曹操的攻击?教师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和开战两方的实力比较学生试试自己讲些赤壁之战的故事,说出自己的看法,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教师点拨,真多学生的发言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 年)在长江赤壁进行总结(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确定三国鼎峙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斗。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一些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赤壁之战等具体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资源。

3.课堂讨论材料和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末年的战乱图片,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以及赤壁之战的场景。

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史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以及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5-96页内容,引导学生归纳三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提示: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卫温率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拓展延伸:教师讲述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提问学生:如何评价曹操。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补充: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新考法·示意图】(山东临沂临沭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最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 D )2.(辽宁沈阳皇姑期末)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由材料可知,三国鼎立( C )A.是东汉时期军阀混战的继续B.政权割据,国家陷入分裂C.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D.各自为政,阻碍经济发展教学反思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本节课在导入部分时采用其戏剧中的形象和史书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涉及的时间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史实的时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在讲述三国鼎立的知识点,通过画图的形式进行归纳。

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内容的难点,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先对人物评价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再指导学生对曹操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本课教学中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一段录像。

(放《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一段)这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通俗作品,对历史的真实面貌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教材,方便学生查阅。

3.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拓宽历史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

提问:你们对三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介绍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如:曹操、刘备、孙权三位统治者的崛起,赤壁之战,三国各自的治国策略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课《三国鼎立》教案【课标要求】【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

2.概括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讨论法讨论法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

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一.官渡之战一.官渡之战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改刺史为州牧,改刺史为州牧,派重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

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 三国鼎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

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
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
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8.教师归纳:
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

④重用人才。

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壮心”究竟是什么?
目标导学二:赤壁之战
1.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赤壁之战的过程。

3.问题思考: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分别是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失败?
4.教师补充:
(1)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2)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

②曹操骄傲自满。

③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④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根本原因)
5.材料展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教师提问: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这一战役有何历史作用?
提示: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三:三国鼎立
1.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2.表格展示: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情况。

提示:
3.
提示: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拓展延伸
(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首先,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要看他一生的主要作为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功过界定: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其次,论从史出。

例子:评价曹操。

(2)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补充: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三、课堂总结
教材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
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本节课在导入部分时采用其戏剧中的形象和史书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涉及的时间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史实的时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在讲述三国鼎立的知识点,通过画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

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内容的难点,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先对人物评价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再指导学生对曹操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本课教学中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