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腐败根源研究观点综述
谈谈当代我国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谈谈当代我国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第一篇:谈谈当代我国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谈谈当代我国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摘要:众所周知,腐败现象由来已久。
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社会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谈论。
久而久之,腐败将逐步蚕食并摧毁人们心中的法律和道德长城,法律和道德长城一旦垮塌,就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思潮的引导下突然释放,从而贻害于社会。
正确分析腐败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探讨腐败现象的根源、实质,对于深入进行反腐败斗争,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腐败现象原因对策腐败现象是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凡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滥用权力和公共资源等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腐败。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腐败其实并不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而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不够充分、社会主义体制还不完善造成的。
腐败问题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各国,从社会主义国家到资本主义强国均普遍存在,根治腐败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那样:“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毫不动摇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1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认真的对待腐败问题,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的去解决腐败问题。
腐败现象如此严重,而且几乎在各个国家都存在腐败现象,那么到底腐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享乐主义思想的存在。
享乐主义在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强调个人欲望的极度扩张,反对欲望的适度控制;在行为方式上会有奢侈挥霍、腐化堕落、全盘西化、追求享乐、自私狭隘等私欲极度的膨胀。
腐败是既有成本又有收益的,官员对腐败与否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成本和收益:如果他认为前途重要,他会放弃金钱;而如果他认为金钱对他更重要,他又会放弃前途。
探究当前我国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
探究当前我国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摘要:我国当今腐败问题是集历史、社会、体制、思想和监督等一系列因素所造成的。
而思想教育的缺失,法制的不健全,监督的疏忽漏洞,打击力度的不够,以及深化体制改革进程的缓慢,都是腐败滋生蔓延的现实土壤。
关键词:腐败;思想;体制;监督一、历史根源腐败现象从本质上讲是剥削制度的产物。
它之所以在消灭了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中国滋生发展,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是其中重要原因。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的改革》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家长制作风、形形色色的特权以及腐败现象“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
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根本特征就是皇权专制。
这种专制制度必然导致权力机构的臃肿、僵化、腐败和对人性的催残。
邓小平指出:“在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人物,他们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大搞“一言堂”,以权压法,是法律成为权力的附庸。
”在高度集中、个人专断、权大于法、家长制作风盛行的情况下,腐败分子肯定不可能受到有效的揭露和有效的惩处。
等级特权思想也是党和国家腐败现象得以产生发展的思想根源之一。
我国封建社会的管制等级森严,特权名目繁多。
皇亲国戚、各级官吏享有不同等级特权。
这种等级特权制度派生的“官本位”以及等级特权观念在今天让在盛行:上下级关系和群众存在的不平等关系,甚至依附现象。
部分形形色色的等级特权,自然驱使部分人追逐仕途,跑路、要官,进而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滋生腐败现象。
亲情文化是腐败产生和蔓延的文化温床。
几千年自给自足的温饱农业经济和佛儒道合流的文化积淀共同形成了中国人的保守、自私、与世无争、逆来顺受、明哲保身、重友谊、重亲情、重邻里、讲礼仪、能忍耐、不逾规、避邪恶的立世保身思想,“狼从门前过不伤自家羊就行了”,这是他们祖辈奉之为座右铭的人生准则。
这些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产生腐败的亲情文化。
亲情文化主要表现是感恩戴德,唯上司是从、唯长者是从,在同辈之间是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
系列腐败案件根源症结及对策建议专题调研报告
系列腐败案件根源症结及对策建议专题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腐败案件,给国家的经济、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深入探讨这些腐败案件的根源症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我们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本报告旨在全面、详细、完整地分析这些案件,深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以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二、腐败案件现状分析2.1 腐败案件的定义腐败是指公共权力的滥用,以谋取私利的行为。
腐败案件则是指以个人或团体利益为出发点,违背公共利益,通过滥用权力、贪污受贿等手段获得私利的行为。
近年来,我国腐败案件屡屡发生,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法制建设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2.2 腐败案件的背景和影响这些腐败案件往往发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司法和执法机关中。
背后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国家治理的不完善、制度的薄弱、监督的不力等。
这些案件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法治,使得人民对政府信任度降低,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2.3 腐败案件的典型特点腐败案件有一些典型的特点,包括:个案性、系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
个案性体现在每个腐败案件都具有其独特的情况和特征;系统性是指这些案件背后存在一定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安排;隐蔽性体现在一些腐败行为难以被发现和查处;复杂性则表现在这些案件往往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多个层级,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进行查处。
三、腐败案件的根源症结分析3.1 制度缺陷我国的反腐败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官员滥用职权、收受贿赂等腐败行为难以制止。
一些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力,也为腐败案件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3.2 职业道德缺失一些官员对于职业道德的忽视和遗忘,使得其产生了私心、私欲以及腐化堕落等不良行为。
同时,社会风气也对官员形成一定的影响,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腐败思想。
3.3 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导致腐败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资源有限,官员极易受到贿赂等腐败行为的诱惑。
反腐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措施
反腐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措施反腐是当今社会治理中的重要议题,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反腐产生的根源以及相关解决措施,以期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反腐产生的根源,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反腐产生的根源之一是权力过于集中。
在政治体制上,过度集中的权力容易导致腐败的出现。
当系统中的权力过于集中,特权阶层容易形成,一些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这种特权阶层通常与贪腐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权力分散、制衡机制完善是解决反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不完善的制度和法律环境也是腐败的根源之一。
如果制度和法律环境不健全,容易出现权力滥用和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例如,如果腐败分子能够逃避法律制裁,或者法律对腐败行为处理不力,那么他们就没有约束力,会放纵腐败行为的发生。
因此,建立健全的法律和监管机制,加强对腐败行为的打击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腐败问题的根源还在于缺乏公民意识和监督机制。
公民意识是指人们对腐败问题的认识和敏感度,如果公民意识不够强烈,那么就缺乏对腐败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力量。
所以,提高公民意识,培养对腐败的敏感度和抵制能力是重要的解决途径。
掌握了反腐产生的根源,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建立全面、科学的法律制度,包括相关反腐败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同时,要加强对这些法律的宣传和执行,提高法律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第二,推行公开透明。
加强政务公开,建立阳光政府,让政府的所有权力行使和决策都在阳光下接受监督。
公民可以通过透明的信息渠道了解政府的工作动态、经济运行状况和权力行使情况,从而更好地监督政府和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
第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党风廉政建设是防范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通过加强党内监督,强化党的纪律,严惩不贪违法行为,建立起铁的纪律和严密的责任体系。
最后,促进教育与宣传。
加强反腐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同时,通过媒体和其他宣传渠道,普及反腐知识,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全社会对腐败的共同声讨和抵制。
浅析当前国内腐败特点及其根源
浅析当前国内腐败特点及其根源一、引言腐败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问题。
在当前国内,腐败的特点及其根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当前国内腐败的特点及其根源进行浅析,以期深入了解腐败问题,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二、当前国内腐败特点分析1. 腐败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国内腐败呈现普遍性的特点,无论是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还是在司法法律领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败问题。
这种普遍性腐败的特点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建立,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权益。
2. 腐败涉及范围广泛除了广泛存在的普遍腐败问题,当前国内腐败还呈现出涉及范围广泛的特点。
不仅存在经济领域的贪污受贿等问题,还存在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等形式的政治腐败,以及司法不公等问题。
这种广泛的腐败问题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不断上升。
3. 腐败程度不一当前国内腐败问题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程度的不一。
腐败程度不一使得一部分地区或行业的腐败问题相对严重,对当地或相关行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
一些高腐败的地区或行业成为了腐败分子的温床,进一步加剧了腐败问题。
4. 腐败手段多样化当前国内腐败问题的特点之一是其手段的多样化。
腐败分子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获取私利,例如行贿受贿、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等等。
这种多样化的腐败手段增加了打击腐败的难度,也使得腐败问题更加难以根除。
三、当前国内腐败根源分析1. 制度不健全当前国内腐败问题的根源之一是制度不健全。
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腐败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容忍和纵容。
存在的法律漏洞和执行不到位,使得腐败分子有机可乘,难以得到有效制约和打击。
2. 政治体制问题当前国内腐败问题的另一个根源是政治体制问题。
政治体制的问题导致了权力过于集中、监督不力、权责不分等现象的出现,使得一些腐败分子能够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3. 道德观念淡薄国内一些地区和行业存在道德观念淡薄的问题,这也是当前国内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
道德观念淡薄使得一些腐败分子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违法乱纪,而这也会进一步影响社会的道德底线。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近年来,腐败现象迅速滋生和蔓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首先,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
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
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就是要以德倡廉,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其次,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
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
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从而致使某些党员干部视党纪为“摆设”,视政令为“白条”,把中央的三令五申当成耳边风,你禁你的,他干他的。
再次,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
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
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此外,一般政策性规定所起的作用也有限。
十几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发布的反腐倡廉的文件、通知等数不胜数,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说服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
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不少法律条例本身就是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
腐败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腐败问题的成因与对策腐败问题是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腐败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了打破腐败的重重桎梏,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腐败产生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对策。
一、腐败的成因1.制度性原因:制度性原因是腐败的主要成因之一。
腐败的出现源于制度不健全和腐败治理缺失。
一些不完备的政策、法律法规和不健全的机制及其执行不力会引发腐败行为,腐败成为人们追求获利与“权力寻租”的渠道。
2.人性原因:人性原因是腐败的一个重要成因。
人们在追求财富、权力等目标时,常常采取不法手段,而政府机关的腐败也源于官员自身的欲望和劣迹。
一些没有定力的官员很容易堕落,从而引发腐败问题。
3.文化交往原因:文化交往原因是腐败的另一个重要成因。
不同民族文化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差异,也常常引导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而采取某些不正当的行为。
因此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就必须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文化差异和交往方式。
二、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的对策1.提高法治观念这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对策。
加强法治宣传,提高公民和公务员的法治意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产生,也是治理腐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强化政治监督建立完备的政治监察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执纪审查利剑必须时刻悬在官员的头上,在内外约束下实施清廉的行为。
3.加强公民监督纵深推进公民参与国家治理。
除了通过官方途径对权力的制约外,还应引导公民参与治理,加强群众知情权、监督权等方面的权利。
4.加大制度保障力度对于一些存在严重腐败问题的领域,应加大监督力度,增强检查与纠正机制的威力。
5.加强教育和培训加强政治、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让他们自觉地遵守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6.推行多元化治理模式在治理腐败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了解专业性知识,更应该适当进行跨学科研究和调查。
越来越多的治理工作已经转向了多元化和多层次,尤其需要通过综合研究、审查和监察机制的协同行动,避免中间的利益斗争和不公平的行为。
当前腐败现象发生的原因及特征分析
当前腐败现象发生的原因及特征分析腐败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权谋取个人利益或滥用职权的行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腐败都是制约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当前腐败现象的发生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首先,制度设计不完善是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漏洞,容易被人利用来谋取私利。
比如,公务员任职和晋升的程序不透明,容易出现拉票贿选、借助权力地位或人脉关系上升等现象。
此外,一些法规对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容易导致腐败分子逍遥法外。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推动力。
经济不稳定、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等因素容易诱使人们为了经济利益而产生腐败行为。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腐败现象普遍存在于国有企业、政府招标和土地交易等领域,这些领域涉及大量资源配置和经济利益分配,容易成为腐败分子滋生的温床。
再次,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也对腐败现象产生一定影响。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存在权力崇拜、人情往来等思想观念,这些观念容易导致公职人员滥用职权以及私欲膨胀,从而产生腐败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平和监督机制的缺失也容易使腐败现象滋生。
在腐败现象的特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腐败现象通常是暗箱操作、不公开和利益集团化的,这使得腐败行为难以被发现和惩处。
腐败行为往往在权力下面进行,有时还可以利用权力阻碍调查和惩处,这就为腐败行为提供了相对的安全保护。
其次,腐败现象具有普遍性和波及性。
腐败行为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也存在于经济、司法、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
而且,它们往往会相互连锁、相互影响。
一个腐败分子的行为可能引发更多的人效仿,形成“腐败链条”。
再次,腐败现象常常伴随着经济损失和社会不稳定。
腐败行为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腐败已经严重到破坏社会稳定和经济活力的程度。
此外,腐败现象还存在着跨国性和国际合作的需要。
反腐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措施
反腐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措施近年来,反腐败成为各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腐败行为既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也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效能。
为了根治腐败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反腐的具体手段和措施,更应该深入探讨腐败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采取解决措施。
本文将分析腐败的产生原因,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期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腐败产生的根源1.权力失控权力乃是腐败产生的温床。
当权力未受到有效约束和监督时,容易滋生腐败行为。
这主要表现在权力运行不透明、决策过程缺乏公正及政府行为缺乏问责等方面。
权力失控是腐败产生的重要根源。
2.道德沦丧缺乏道德约束和道德意识的弱化也是腐败产生的原因之一。
当个体和社会的道德观念淡漠,价值取向扭曲时,各类不正之风便会滋生蔓延。
3.监管不力监管机构存在疏于履职、纵容腐败的现象。
监管环境不健全,职责、权限不清晰,容易让腐败分子逃脱惩罚,给予腐败行为可乘之机。
4.贪婪欲望个人贪婪欲望是腐败产生的重要因素。
当个体追逐金钱、权力等物质利益的欲望超过道义和法律底线时,就容易陷入腐败的泥潭。
二、解决腐败问题的措施1.加强法治建设通过法治建设,确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规制度,对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制裁。
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加强刑事责任追究制度,以法律手段有效遏制腐败的产生。
2.加强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约束。
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管力度,确保政府决策透明化、公正化和合法化。
同时,加强公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参与,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反腐的努力。
3.倡导廉洁文化推动社会廉洁文化的建设,提高全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
加强公民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建立健全道德评价体系,让廉洁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精神追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4.加强国际合作腐败无国界,跨国反腐合作势在必行。
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反腐经验,打击跨国腐败行为。
同时,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应加大对腐败问题的关注和援助力度,为腐败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和帮助。
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及反腐败的对策研究
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及反腐败的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腐败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痼疾。
腐败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人民的利益,还妨碍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本文将探讨中国腐败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一些反腐败的对策措施。
一、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分析1. 权力过于集中中国的权力过于集中,给了腐败分子可乘之机。
一些官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形成了权力寻租的局面。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存在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央监管不力,导致腐败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2. 缺乏监督与透明度中国的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监察部门的权力受到限制,难以有效发现和打击腐败行为。
同时,政府的决策过程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缺乏透明度,容易引发腐败问题的滋生。
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也较弱,缺乏有效的舆论监督。
3. 薪酬体系不合理现行的薪酬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一些公职人员来说,薪酬并不高,而他们却有着巨大的权力。
这种不合理的薪酬体系容易导致腐败问题的发生,一些官员可能通过滥用职权来获取非法的收益。
4. 社会道德观念淡薄中国的社会道德观念普遍较为淡薄,一些人缺乏对道德底线的约束,容易被腐败所诱惑。
同时,一些人对腐败的态度较为宽容,甚至存在“能捞则捞”的心态,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土壤。
二、反腐败的对策措施1. 改革权力分配机制为了减少腐败问题,中国需要改革权力分配机制,实现权力制衡和监督的有效运行。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应当更加明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力度。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力,提高打击腐败的能力。
2.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中国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力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监察机构的权威性和效率,加大对腐败问题的打击力度。
同时,还要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推动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增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能力。
3. 改革薪酬体系对于公职人员的薪酬体系需要进行合理调整,确保他们的薪酬与权力相匹配,避免因薪酬不高而滥用职权。
中国当今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当今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腐败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这一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然而,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对策,可以帮助中国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腐败问题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首先,政府官员的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滋生了腐败。
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官员手中,他们往往能够滥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
其次,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也为腐败问题提供了土壤。
高速的经济发展使得政府资源配置变得庞大而复杂,容易产生腐败现象。
再者,道德观念的淡漠和法律意识的薄弱也是腐败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系”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们更注重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忽略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要解决腐败问题,首要的一步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政府应当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另外,政府官员的权力应当进行有效的分散,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此外,建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样的机构应当具有独立的调查权力,并公正地处理腐败案件。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当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减少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干预,降低行政审批的难度以及涉及的不透明度。
这样可以减少政府官员谋取私利的机会。
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减少市场上的不公正交易,提高企业和公民对法律的遵守意识。
另外,加强对公众舆论监督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官员的行为应当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的监督。
政府应当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向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让公众成为监督的主体。
同时,加强媒体的监管,确保媒体的独立性,使媒体能够对腐败问题进行公正、客观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最后,教育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可以有效地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
高校中腐败现象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
2、反腐败工作的组织机构和机制建设:我国成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国 家监察委员会,负责监督、调查和处置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 为。同时,各地也建立了相应的反腐败机构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反 腐败网络。此外,我国还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反腐败公约和 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全球反腐败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4、促进高校信息公开,增加透 明度,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目前对高校中腐败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 处,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例如,如何精确界定腐败现象的范围和内涵、如何科 学评估腐败现象的危害程度、如何有效防范和治理腐败现象等问题均有待深入研 究。此外,还需要国际合作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 和做法,以期为国内高校的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高校中腐败现象研究综述
01 摘要
03 文献综述
目录
02 引言 04 结果与讨论
05 结论
07 参考内容
目录
06 未来研究方向
摘要
摘要
本次演示对高校中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综述了目前的研究现状、 特点、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为高 校反腐倡廉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高校健康发展。
结果与讨论
2、利益性:腐败现象往往与利益密切相关,如贪污、受贿等行为均是为了谋 取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
结果与讨论
3、扩散性:高校中的腐败现象具有较强的扩散性,如权力寻租、学术不端等 问题一旦出现,往往会在一定范围内蔓延。
结果与讨论
同时,我们还发现高校中腐败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体制机制不健全、道德教 育缺失和监管不到位等。其中,体制机制不健全是最为根本的原因,具体表现在 权力过于集中、学术评价机制不科学等方面。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道德教育和监管力度等手段来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试论述中国当前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试论述中国当前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的发展势头迅猛,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
一、中国腐败问题现状与历史回顾“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
当前,中国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表现为公款性奢侈消费、经济类犯罪、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行为屡见不鲜,从腐败官员层级来看,呈现由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发展发展趋势,涉及经济管理部门、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学术教育界等多个领域、多个部门,腐败官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回顾历史,我国历史上曾经存在几个政治清明、腐败问题较少的极端典型例子,可以为我们今天解决和防治腐败问题提供借鉴,例如“贞观盛世”、“商鞅变法”时期。
贞观年间,当时国家正处在相对和平时期,综合国力积累上升,国家领导者思想开明、国民思想较为自由开放、政治管理体制分权制衡、重视民主等因素,使得当时国家政治清明、腐败问题极少;此外,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腐败问题也是基本绝迹的,其原因在于,商鞅变法,厉行“法制”,采用严刑峻法的手段规治吏治,对腐败问题的监察和惩治力度极大。
一经查出,当事人非死即残,以致吏治严整、官风正直,腐败问题较少。
二、中国当前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权力过于集中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国家权力有相当大的部分集中在党员领导干部手中,导致权力过于集中。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过于集权是产生腐败的直接诱因和根本原因。
(二)长期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奖惩制度缺失权力集中,同时又缺乏有效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中国当前现实恰是如此。
当前,政府教育我们,政府监督有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司法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形式,但是仔细分析之,可以发现没有一种监督形式同时做到持久监督和有效监控,所以,制度缺失、监察不力是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
腐败调研分析报告
腐败调研分析报告腐败调研分析报告一、引言腐败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各国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次进行了腐败调研分析。
本报告旨在分析腐败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为各国政府提供参考。
二、腐败现象的原因腐败现象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首先,个别官员在权力面前失去自我约束,为了谋取私利而滥用职权。
其次,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此外,缺乏透明度和公平性的交易机制以及信息闭塞也加剧了腐败现象的发展。
三、腐败现象的影响腐败现象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腐败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在政治方面,腐败不仅破坏了政府形象,而且动摇了公众对政治体制的信任和政府的合法性。
在社会发展方面,腐败扭曲了社会公正,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四、应对腐败的措施为了有效应对腐败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首先,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
第二,加强监管机制,推动政府部门的透明度和责任制,确保权力运行在法治框架内。
第三,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水准,强化反腐败教育,提高社会的道德风尚。
第四,推动信息透明与公开,提高交易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国腐败行为。
五、结论腐败问题是全球范围内的挑战,治理腐败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准、推动信息透明与公开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我们可以相信腐败问题得以有效治理,并为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环境。
六、参考文献[N/A]。
反腐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措施
反腐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措施近年来,反腐败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腐败现象的存在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迫切需要找出反腐败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探讨反腐败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反腐败的根源之一是权力的滥用。
权力滥用是腐败产生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拥有权力的人面临各种诱惑时,滥用职权以谋取个人私利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这种滥用权力的行为扭曲了公正、透明的原则,不仅破坏了社会公平和法制建设,也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其次,缺乏透明度和监督机制也是反腐败的根源之一。
缺乏透明度和监督机制使得权力的滥用更容易发生。
当权力行使者没有受到有效监督时,他们更容易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同时,对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经费使用和权力行使等情况的透明度不足,也容易掩盖一些腐败行为。
另外,贪污行为得不到严厉的惩罚也是反腐败的根源之一。
如果贪污行为发现后没有得到严厉的惩罚,那么这种行为无疑会给其他人发出错误的信号,鼓励更多人加入到腐败行为中来。
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并坚决执行,才能对腐败行为产生足够的震慑力,从而有效遏制腐败的蔓延。
为了解决反腐败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权力行使的边界和范围,为反腐败斗争提供法律依据。
同时,要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贪污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
其次,需要加强监督机制,提高透明度。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有效的监察与审计来对权力行使进行约束和监督。
同时,加强对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财务和行政行为的监督,保证其经费使用和权力行使的透明度,减少腐败的空间。
此外,还需要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
加强个人廉洁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公民对腐败危害的认识,增强抵制腐败的意识,形成厌恶腐败、追求廉洁的社会氛围。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腐败。
腐败具有跨国性和全球性的特点,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打击腐败行为。
腐败产生原因、类型、特点、危害及对策探讨3400字
腐败产生原因、类型、特点、危害及对策探讨3400字摘要:腐败已成为当前头号社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危及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如何有效防治腐败成了各国公共管理的当务之急,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反腐败的任务更为艰巨。
对此,应在分析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类型、特点及危害的基础上,给合实际提出我国现阶段反腐败的对策。
关键词:腐败;透视;惩治对策1 腐败及腐败产生的原因(1)腐败产生的政治原因:就政府的控制力而言,一方面,政府控制着社会和经济流动的机会,使公共权力成为高度稀缺的资源,由此使得掌握分配资源的公职人员成为人们奉献各种“好处”的争夺对象;就我国的法制建设而言,我国法制不健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权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就政治思想教育方面而言,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政治思想教育没有跟上,尚未解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为滋生繁殖腐败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2)腐败产生的经济原因:一是经济体制的双轨制。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的运行既受国家行政计划干预,又受市场经济的调节,两种体制之间的不协调和固有矛盾导致经济运行的紊乱;二是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变化。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其它经济成份并存;三是市场经济本身的消极作用。
市场经济固然对经济运行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
(3)腐败产生的思想原因:我国现在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商品经济所带来的货币拜物教、金钱至上的观点;市场经济所蕴含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因素又会影响和侵蚀部分人的思想。
在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下,致使有些干部产生了“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理想理想,有钱就想”、“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错误思想,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甚至走向了腐败犯罪的道路。
2 当前中国腐败的类型与特点(1)当前中国腐败的几种类型:权力主体的主动腐败。
如何看待当前的腐败现象5篇
如何看待当前的腐败现象5篇第一篇:如何看待当前的腐败现象如何看待当前的腐败现象一、腐败现象的定义与产生的原因腐败现象是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凡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滥用权利(政治权力、行政权力、职业权力、学术权力)和公共资源等谋取私利行为,都可以称为之腐败。
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思想根源、社会根源。
从历史根源上看,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流毒没有根本肃清,官本位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有很高的地位。
封建社会一朝升官便能发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思想还残留并且影响着一部分人,一旦这些人当官,便会想方设法搜刮钱财。
从思想根源上看,我国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改革开放使西方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流入,加上长期受封建思想影响,造成部分领导干部法纪意识淡薄,权利观异化,不能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利,把权力当作为个人、家庭、小集体谋取利益的工具,一旦这些人掌握权力,便造成腐败。
从社会根源来看,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的时期,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对公务人员监督体制还不健全,加上国有企业管理上存在的漏洞,给公务人员贪污受贿造成了可乘之机。
权利对市场经济秩序干预过度,使权利腐败的机会增多。
二、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腐败问题及反腐败形势如今的腐败范围越来越广。
腐败现象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展到党政领导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腐败现象的渗透和侵袭。
过去被视为“清水衙门”的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腐败现象也有了明显的增加,甚至纪检、宣传、反贪等部门,也发生了 1不少买官卖官、贪污贿赂现象。
腐败分子的职位越来越高。
腐败也有“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现在的腐败案件,不少都是左右勾结、上下串通、相互利用,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腐败同盟。
有的大案涉及的人员少则十几人、几十人,多则上百人。
腐败综合治理研究综述
其 一 ,腐 败 现 象 从 本 质 上 说 是 剥 削 制 度 、剥 削 阶 级
的 产 物 。 由 于一 切 腐 败行 为都 具 有 利 己主 义 的思 想 动 机 , 利 己主 义 是 腐 败 行 为 的思 想 基 础 ,因 而 探 寻 腐 败 的根 源 就 是 要 追 溯 产 生 利 己主 义 思 想 的 物 质 根 源 , 这 就 是 建 立 在 生 产 资 料 私 有 制 基 础 上 的 剥 削 制 度 。在 社 会 主 义 条 件 下 ,剥 削 制 度 作 为 一 种 完 整 的 制 度 、剥 削 阶 级 作 为 一 个 完 整 的 阶级 都 已 不 复 存 在 ,但 是 它 们 的 剥 削 思 想 残 余 还 存 在 。今 天 ,我 们 深 化 改 革 ,扩 大 开 放 , 加快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 国外 资 本 主 义 、资产 阶级 的 某 些 腐 朽 没 落 的 东 西 也 会 乘 机 钻 进 来 。 正 是 这 种 自身 残 留 的 和 外 部 传播进 来的封建主义和 资本主义 的思想病 毒的侵害导致 了 以 无偿 占有 他 人 劳 动 为 本 质 的腐 败 的 产生 。 其 二 ,体 制 转 型 时 期 法 制 不 健 全 、权 力 运 行 不 规 范 。 改 革 开 放 和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推 进 ,使 我 国处 于 社 会 全 面 转 型 的 过 程 之 中 ,其 问 ,新 体 制 还 处 于 成 长 阶 段 , 旧体 制 仍 有 相 当 影 响 ,这 就不 可 避 免 地 会 出 现很 多 具 体 制 度 的 缺 失 ,如 权 力 管 理 与 制 衡 系 统 残 缺 不 全 、社 会 制 约 机 制 相 对 于 现 实 需 求 弱 化 ,等 等 ,从 而 使 社 会 生 活 各 方 面 无 序 程 度 加 大 ,更 为 腐 败 产 生 与 蔓 延 提 供 了 制 度 上 的空 隙
系列腐败案件根源症结及对策建议专题调研报告
系列腐败案件根源症结及对策建议专题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腐败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的问题,既有可能导致国家和社会的财富流失,也会对公众信任和政治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腐败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思。
因此,为深入分析这些案件的根源症结及对策建议,本文进行了专题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文献查阅、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腐败案件根源症结分析1.制度不健全我国在反腐败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
例如,在一些领域中,监管机构没有足够的权力和资源来有效地监督和打击腐败行为;同时,在一些关键岗位上,人员选拔机制不够透明公正,容易造成权力滥用。
2.利益驱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主要驱动力之一。
许多官员和企业家因为追求个人或组织的利益而采取不法手段。
此外,一些官员和企业家的利益关系也会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
3.道德水平不高在一些领域中,一些官员和企业家缺乏道德约束,对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缺乏认识。
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考虑公共利益。
4.监管不到位监管机构在执行职责时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监管机构可能存在疏于监管、失职渎职等情况;同时,在某些情况下,监管机构与被监管对象存在利益勾结关系。
四、对策建议1.完善反腐败法律体系针对目前我国反腐败立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应该进一步完善反腐败法律体系,并加强对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
例如,在某些领域中应增加监管机构的权力,并建立更加透明和公正的人员选拔机制。
2.强化教育引导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公民、官员、企业家等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同时,应该加强对腐败行为的宣传教育,让公众知晓腐败的危害性。
3.加强监管力度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被监管对象的监管力度,并建立更为严格的惩罚机制。
同时,应该加强对监管机构本身的监督,防止出现疏于监管、失职渎职等情况。
4.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在各个领域中,应该建立更为健全的制度体系,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估。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腐败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层面的社会组织中,在政府机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领域都有所表现。
腐败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发展。
为了应对腐败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腐败现象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权力过于集中。
当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容易出现腐败问题。
权力过于集中使得监督和制衡机制不完善,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条件。
第二,监管不力。
监管机构的失职和腐败同样是腐败问题的重要成因之一、监管机构存在监管不均衡、监管手段不足等问题,使得腐败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第三,制度缺陷。
一些社会制度和法律规范的不完善也是腐败问题的成因之一、制度缺陷包括执法不公、处罚不力等问题,这使得腐败行为难以受到有效的制约和处罚。
第四,利益驱动。
腐败行为往往源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驱动。
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利用职务权力进行腐败行为。
利益驱动使得腐败行为难以遏制,需要建立有效的利益约束机制。
针对上述成因,可以提出一系列对策:首先,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应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和制约,确保权力行使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建立各级监察机构并强化监察职责,对权力滥用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其次,改进监管机制。
应完善相关监管法律法规,提升监管机构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对监管机构的内部监督,严肃查处监管失职和腐败行为。
第三,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
需要修订和完善腐败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对腐败行为的法律制裁力度。
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对腐败行为从严惩处。
第四,增加公共参与和舆论监督。
提高公民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能力,通过公民参与和舆论监督来推动腐败行为的曝光和治理。
第五,加强教育和培训。
加强公民的法律法规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
加强公职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廉洁意识和职业道德。
第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宣传教育,弘扬廉洁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腐败根源研究观点综述
李月军
关于当前腐败现象的根源问题,理论界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剥削根源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和剥削思想的产物,腐败的本质就是剥削。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制度作为一种完整的制度,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都已不复存在,但是它们的剥削思想残余还存在,这种思想余毒以带有剥削性质的私营经济、外商经济滋生的新剥削分子为主要载体,同时,也存在于我党内部某些党员和其它一些社会成员身上。
正是这种残缺的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及其思想残余导致了以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为本质的腐败的产生。
有人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既然剥削制度。
剥削阶级和剥削思想是腐败产生的根源,那么,如何解释无产阶级政党内部腐败滋生和蔓延的现实呢?他们认为,上述观点是传统政治思维定势得出的表面的、片面的结论。
因为:1.它缺乏充分的历史理论根据。
在剥削制度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共权力廉洁与腐败的斗争未曾间断,这表明腐败与社会制度无关,不能将腐败的根源归结为剥削制度。
2。
这种观点混淆了剥削与腐败的本质区别。
剥削是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物与表现形式,而腐败则为一切统治阶级掌握的公共权力所派生。
3。
它忽视了权力的内在矛盾,易于使人们把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错误归结为阶级斗争问题,从而导致在反腐败斗争上回到“文革”时期的习惯思路,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反修防修”那一套。
4.从现实的反腐败斗争讲,它易使人把腐败问题推诿于客观因素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而不注重廉政建设,不利于深入开展防腐反腐的斗争,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体制转型根源论持这种理论的人对腐败成因大致作了如下分析:改革的推进客观上使我国正处于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新体制还处于成长阶段,旧体制仍有相当影响,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具体制度的缺失,如权力管理与制衡系统残缺不全、社会制约机制相对于现实需求弱化,等等,从而使社会生活各方面无序程度加大,更为腐败产生与蔓延提供了制度上的空隙与盲点。
还有,民主法制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导致社会管理系统的困乏无力,权力行使缺乏法度,运行秩序混乱,为腐败留下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比如,在双重体制并存的情况下,市场平等竞争秩序亟待建立,这离不开行政权力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干顶。
于是出现了广泛的腐败行为——寻租。
一些手握重权的党政官员利用制度和法律的不完善从政府政策和制度规定中找到寻租依据,进行权钱交易。
在制度缺失较普遍的情况下,即使诚实的人一旦获得权力,也很容易腐败,所以,体制转型所引致的制度缺失是当前腐败产生的主要根源。
有人基于以上类似的分析,认为体制转型中出现的诸多诱发腐败的因素是改革所导致。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这使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矛盾加剧,权力的集团代表性增强,在体制漏洞较多、国有资产所有者不明确等条件下,官商及依附于权力阶层的“中介人”相互勾结对国有资产进行巧取豪夺,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转化为私人资本。
这些人是由改革产生的“垄断社会生产要素的体制”所衍生出来的,他们在共同谋取财富时的勾结行为使权力结构更加强化,从而形成一种权与钱的恶性循环。
腐败成为经济结构变动的一个有力的手段。
这种具有深刻社会内涵的腐败现象是原来经济体制下所没有的,所以他们将改革视为腐败产生的根源。
大多数人对把腐败归根于改革的观点提出异议,他们认为改革带来的体制转型及一系列连锁反应不是腐败产生根源所在,而现实清楚地表明,促进经济与社会改革是解决腐败的一种方式。
许多国家的改革日程远未结束,而改革策略与实践中的一些失误,如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不配套等使改革的反腐败潜力往往得不到发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反而表面上给人以改革是腐败诱因的错觉。
认为改革是腐败根源的分析者,“往往没有考虑到缺乏适当社会经济改革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腐败的数量。
缺乏社会经济改革可能有助于腐败的长期存在,因为随着掌权人物的财务权力通过垄断性结构不断增大,他们的利益变得不可侵犯”。
而改革的实质是以制度的创新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制度的创新则是防腐反腐的根本之策。
所以在考察腐败的根源时要把改革与体制转型分开,要把改革的实质与改革特别是改革失误带来的短期负面影响分开。
权力异化根源论该观点认为,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异化与滥用。
公共权力本来属于公众所有,
但自阶级、国家产生以来,公众不可能直接行使自己的全部权力,只能将一部分权力让渡给统治集团,让它代表公众行使,于是权力所有与权力行使者在很大程度上彼此分离。
加之权力本身固有的强制性,占有性、扩张性。
排他性等特点,这都为一切握有权力的人滥用权力、谋取私利提供了可能。
无论何种腐败,其本质特征都是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
进行权钱交易。
只要公共权力的所有与行使相分离的状况不消除,那么腐败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异化的现象就不可能消失。
在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国家中,公共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完全消除二者分离状况的条件还不具备,所以腐败的产生就不可避免。
思想观念根源论该观点认为,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是人行动的基础,人的任何行为元一不受它们的制约与支配。
从腐败现象的发展轨迹看,总是先有腐朽的思想意识的滋生、发展,才影响侵蚀一些人而产生腐败行为,腐败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才使一些人堕落为腐败分子。
因此,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的变质是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
单从腐败发展的自身流程上来看,这种观点颇具说服力,但它没有把腐败现象放到社会历史大背景下去考察,视角过于狭窄。
同时,腐朽的思想观念只能是腐败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而不是腐败产生的根源,因为任何一种思想观念的变化,特别是质的变化,都有其深刻的物质基础与其它复杂原因。
需求驱动根源论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人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是无穷的(即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另一种新的更高的需求就会产生)。
相反,相对于这种多样的、无穷的需求而言,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生产力所能提供的物质精神财富是有限的,具体到一个人来讲,他用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需求的手段与资源是有限的或稀缺的。
这种需求与手段、资源的矛盾构成了腐败的动力根源。
在这一矛盾的驱动下,任何人掌握权力都有腐败的可能。
这种观点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腐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用自然矛盾直接决定社会矛盾,具体说来,是以带有很大自然性与普遍性的供求矛盾来解释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以公共权力变异为本质特征的腐败现象,显然是有其偏颇之处的。
例如,它不能说明为何在供需矛盾紧张的原始社会大部分时期内却不存在腐败现象,同样的供需矛盾,为何有的人腐败,有的人不腐败。
综合根源论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腐败产生的原因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那些单一的解释仅从逻辑上讲就存在“直筒式思维”的局限性。
腐败的产生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对于这些原因,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表述,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几方面:1.政治体制根源是权力失控。
主要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体制内部缺乏有力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对权力的行使者、行使过程及其结果监督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严重等。
2.经济体制根源是利益关系紊乱。
主要表现为:政企业关系不顺;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市场规则不完善;分配关系混乱等。
3.社会发展阶段原因是转型时期的震荡。
总体上讲,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成熟、不完善,还有待于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国的经济模式正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建设刚刚起步。
从社会结构角度来看,我国正处于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的阶段。
转型社会存在二元结构,人的角色发生急剧变化,多种价值观发生碰撞,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滋生了诸多诱发腐败的因素。
腐败的滋长和恶化同社会的转型有直接的关系。
4.社会历史与文化根源。
主要有:由于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加分析的宣传,“使许多腐朽没落思想成为不少人走向腐败的精神催化剂”,从而造成文化传导的偏失性、传导内容的腐朽性及由此产生的逆反性效果等。
同时,某些社会因素也对腐朽思想起了一定的激活作用。
如前所述,社会转型凸显了有权就有钱的现实,“进一步刺激了官本位意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畸形发展”。
5.主体根源。
A.价值观念错误,如把一切个人利益看得高于社会公益与其他人的利益,只讲索取而置义务与责任于不顾等观念。
B.心理防卫失当与行为失范,如腐败“合理”的心理、侥幸心理、法不责众的“安全”心理等。
这些心理极可能导致人格分裂,引起主体行为失范而成为腐败行为。
C.道德品质败坏,主要是官德、政德沦丧,为官者贪婪、自私。
放纵私欲等。
综上所述,当前各界从不同的角度对腐败根源进行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为从根本上防腐反腐提供了理论指导。
同时,也必须看到,从目前反腐败斗争的现实需要来讲,业己达到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总体上难以令人满意,这主要表现在研究视角的狭隘,基本上没有开拓出新的研究方法,现有的研究多产生在我国比较传统的学科,致使有理论创见性的研究成果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