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的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4·文学界
命、气韵,要蕴涵深沉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魏晋画家顾恺 之在谢赫之前也曾提出过类似观点,即“以 形 写 神”、“迁 想 妙 得”。他强调,画 家 不 能 只 停 留 在 对 所 绘 对 象 外 在 形 式 的 刻 画 上,还要注重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世说新语·巧艺》记载: 顾 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 “四体妍蚩,本无 关于妙处,传神写 照,正 在 阿 堵 中。”顾 恺 之 认 为,画 人 物 要 仔 细 体验、观察对象,在形似的基础上通过“迁想妙得”进一步把握人 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如果说西方绘画追求真实逼真,那么 中国绘画则一直在舍形而悦影,舍质而趋灵。
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是“道”。一方面,“道”作 为先天而生的原始混沌,它“无名”、“无形”不属于天地万物的任 何一种,人们很难仅凭感官去把握它。另一方面,“道”却产生了 万物,正可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 的母体,宇宙的 本 原。“道 ”在 产 生 万 物 的 同 时 也 衍 变 出 了 万 物 之美,也 就 是 各 种 具 体 的 美,因 而 老 子 的 美 学 思 想 精 髓 也 是 “道”。
“道生一,一 生 二,二 生 三,三 生 万 物。 万 物 负 阴 抱 阳,冲 以 为和。”③“道”产生美的整体“一”,“一”又产生美的二元素“阴” 和“阳”。“阴”和“阳”两 者 就 是 辩 证 统 一 存 在 着 的。 “阴 ”即 阴 柔之美,“阳”即阳刚之美,凡是可以用“美”来形容的事物,不是 属于柔性的,就是属于刚性的,不然就是两类的混合。刚性美追 求的是气概,柔性美注重的是神韵。两种美交合产生了各种各样 具体的美。相对于阳刚之美,老子更欣赏柔性美。崇尚阴柔是老 子思想的一大特色,老子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了事物内部矛 盾的转化,看到了阴柔内在的刚强。
玄者黑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说,“玄,幽远也,黑而有 赤色为玄。”在道家看来,黑色乃众色之主,万物之色相。中国的 文人水墨画受此影响一直是以虚空的黑白来表现宇宙万物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②在老子美学思想中,与“玄”属性 相近的范畴是“妙”。前面提到,“玄”注重的是“道”之“无”的一 面。而对于“妙”,老 子 说,“故 常‘无 ’,欲 观 其 妙 ”。 妙 ”也 是 宇 宙万物本源与生命—“道”的一种属性,所体现的是“道”的无限
在老子看来,那些光鲜耀眼的形式美只是表面现象,具有欺 骗性和虚伪性。它不能体现宇宙万物的本质,执迷于这些外在之 华,就不能静心的修德悟道,获得真理。相反地,那些表面看上去 “拙”、“讷”的美,却能“处其厚”,“处其实”,能够体现“道”之根 本。关于美,老子 还 提 到 一 种“淡 乎 其 无 味 ”的 特 殊 美 感。 这 个 “味”已经不是味道的“味”,而是一种恬淡和谐的趣味。老子确 立了一种朴素、单纯、自然 和谐的审美理想,受此影响,后代的艺 术家们都将“朴”、“拙”、“平淡”、“自然”作为他们竭力追求的审 美风格和审美趣味。
4 辩证的阴柔之美
老子的美学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充满着辩证法。可以 说老子是从辩 证 的 哲 学 思 想 出 发 来 谈 论 美 的。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在老子看来,美与善是 在丑与恶存在的基础之上显示其自身特征的,美与善的存在以丑 与恶的存在为前提。反过来也一样,正是由于美与善的存在才有 了丑与恶。美和丑,善和恶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的辩证统一关系。此外,美与丑,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 互转化的。老子强调对于美与丑,善与恶的区分是相对的,带有 主观性的。因此,老子注重审美的差异性、矛盾性。
1 虚实结合,有无相生之美
在老子看来,“道”具 有“有 ”与“无 ”两 种 状 态 和 属 性,它 无 所不在,却又无形无色,虚灵空茫。只有“有”、“无”,“虚”,“实” 辩证统一的存在,宇宙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中国的艺 术如诗词、书画、音乐、舞蹈、园林、建筑都十分注重虚实的运用, 虚空,空白与实体,存在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例如,在书法艺术 中有一句术语叫“计白当黑”。清代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 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在书写时,不仅要 注意字体笔画的密处( 实体的部分) ,还要注意每个字的笔画之 间以及整个篇章字与字之间的疏处( 空白的部分) 。只有做到有 实有虚,有疏有密才能避免呆板、僵硬,使字体飘逸灵动,章法和 谐生动,富有艺术情趣。就像清朝画家笪重光所说,“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纸 上 的 空 白 并 不 是 真 正 的 空 白,它 是 中 国 艺 术自古以来一直 追 求 的 意 境,是 宇 宙 灵 气 往 来,生 命 流 动 之 处。 老子的有无相生,虚实结合使得中国艺术具有了含蓄美、空灵美、 简约美的特点。
2 朴素自然之美
“道”的有无属性决定了道家崇尚一种仅凭人的感性认识而 不能把握的“大 美”。《老 子》第 四 十 一 章: “大 音 希 声,大 象 无 形。”在老子看来,最美的音乐不是单纯用耳朵能听到的,最美的 形象也不是单纯用眼睛可以看到的。老子认为,美应该是天然而 成、自然和谐,没有任何人工造作痕迹的。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 愉悦耳目这种浅层次的官能享受上,而是应该让心灵产生某种震 撼,从而成为一种深层次的心理体验。因此,老子对一切破坏天 性,刺激人产生私欲、巧利、圣智、仁义的东西都抱有消极否定的 态度。老子说,“五 色 令 人 目 盲,五 音 令 人 耳 聋,五 味 令 人 口 爽, 驰骋畋猎令人 心 发 狂,难 得 之 货 令 人 行 妨。 是 以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故去彼取此。”① 在 老 子 看 来,“五 色”、“五 音”、“五 味 ”等 等 都具有人工造作的痕迹,已经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让人无法体会 “道”之初的自 然 和 谐 之“美”,只 会 使 人“目 盲”、“耳 聋”、“口 爽”、“心狂”、“行妨”。“赤子”、“婴儿”般的纯朴天真才是老子 眼中的“大美”。
关键词: 老子; 美学思想; 道 中图分类号: B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Baidu Nhomakorabea1673 - 2111( 2010) 08 - 0134 - 02
哲学思想对其他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导向和影响作用,老子 的美学思想就从属于他的哲学思想体系。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老 子所提出的许多美学命题是从他的哲学命题中引申出来的。因 此,要想研究老子的美学思想,就必须先对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 有所了解。
3 奇妙虚玄之美
老子眼中的美不论是朴实的、稚拙的,还是平淡的,其共同点 都是符合“道”之精神的。可见,“道”是老子美学的规律和本质 所在。“道”除了具备朴素、自然之美外,还体现着一种奇妙虚玄 的美,这也是“道 ”本 身 所 固 有 的 美。这 种 美 不 重 视 物 象 界 缤 纷 的色彩而极力追求一种如诗般的素朴淡雅。
浅析老子的美学思想
杨杨
(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
摘要: 老子的美学思想可以看做是其哲学思想在艺术与审美 方面的体现,它仍以“道”为至高范畴,具有自然美、纯朴美、原始 美、含蓄美、辩证美等美学特征。要想进入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 的精神世界,必须要全面地了解和体会老子的美学思想体系。老 子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展现了具有 独特魅力的东方美学。本文将对这一传统文化宝库进行浅显的 探讨。
性、虚幻性。这与“玄”是相近的。 由于“妙”是对美之本体“道”的描述,所以当“妙”进入审美
领域后就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体 系 中, “妙”的地位甚至高于“美”。魏晋以后,人们多用“妙”来评论艺 术作品。比如“妙篇”“妙 音”、“妙 句 ”等 等。 书 画 中 还 有“逸 ”、 “神”、“妙”、“能”四品。不仅艺术审美领域,其他领域对“妙”的 运用也非常广泛。自然领域有“妙风”、“妙云”、“妙花”; 人体方 面有“妙容”、“妙相”; 在审美观照的心理特点上有“妙悟”等等。 可见,“妙”在美 学 史 上 的 影 响 也 是 十 分 重 大 的。然 而 想 要 达 到 “妙”的境界是很难的,正所谓“妙不可言”,“妙”与“道”相通,所 处的境界已经超出了现实物象,它深不可识,奇妙难测,人们很难 用语言去表达 它。就 拿 艺 术 创 作 来 讲,一 些“妙 ”品 的 产 生 往 往 不那么一帆风顺,总是不断地失败和探索,在磕磕碰碰的状态下 前进。事实上,游刃有余的熟练状态只会让你不自觉的走入练习 的模式,而缺少了 凝 思 苦 想 的 创 作 思 维。 正 如 老 子 所 讲,“为 学 日益,为道日损,损 之 又 损,以 至 于 无 为。”真 正 的 艺 术 创 作 是 为 达到“妙”境不断探索的过程,要做到“为道”,与道相通。而不是 用自己十分熟练地技法日复一日的进行“为学”般的重复练习。
5 老子的审美心胸
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虚静”、“质朴”、“恬淡”、“自然” 的审美境界,对于这样一个境界,我们应当抱以怎样的审美心胸
呢? 换句话说,在“道”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老子的审美 心胸又是怎样的呢?
老子认为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是深远、虚玄的,人们很 难用语言去描述它,只能心领神会。他提出了“涤除玄鉴”、“至 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体道理论,老子说: “涤除 玄鉴,能无疵乎?”“涤除”,就是洗除垢尘。“鉴”是观照,“玄”是 “道”,“玄鉴”就是对道的观照。要想实现対“道”的观照,必须清 除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功利等等,保持内心的纯净清明,在心灵 深处与天地精 神 独 往 来。对“道 ”的 观 照 已 经 超 越 了 自 然 万 物, 而直接进入其本源与生命。孔子曾向老子问道: “今日晏闲,敢 问至道。”老聃曰: “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 ⑤大道是深奥神妙,难以言表的。要问至道就要斋戒静心,疏通 性灵,清扫精神,破除才智,透过物象的外在洞察和体悟到宇宙自 然的本源。对于艺术与审美的鉴赏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旦掺有利 益、欲望,审美判断就不再纯粹。只有涤除这些杂念,使心态保持 淡泊虚静,才能体验到超越世俗表象的“大美”。
柔性美具有虚静、柔和、内敛、含蓄等形态特征,老子发现了 这一美学价值,并揭示了蕴藏在客观世界之中的柔性美。受老子 美学思想的影响,整 个 中 国 的 文 化 艺 术 及 民 族 特 性 都 是 偏 柔 性 的,重视“表现”而 非“再 现 ”,追 求 精 神 与 情 感 的 表 达。 “柔 ”之 美,“和”之美始终贯穿于中国的审美艺术之中。
老子继承了原始社会女崇拜性的思想,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 的“道”看作是母体的化身,认为“道”具有母性精神,有本源性、 根源性的特 质。 因 此 他 常 用 母 性 的 品 格 来 形 容“道 ”,如《道 德 经》第一章里讲,“有名,万物之母”。第六章中又讲,“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 谷神) 创造天地万物, 却毫无形迹,因此用“玄”来形容。“牝”即 母 体,有 生 殖 之 意。 “玄牝”是万物生成的源头,体现了微妙的母性精神。“牝常以静 胜牡,以静为下”。“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 不敢为天下先”。④老子所提到的好静、慈爱、节俭、谦和等等都 是母性精神的特质,而母性精神所集中体现的不正是一种阴柔之 美吗?
老子的哲学以“道”为中心,以“气”为基础。受此影响,中国 人在进行审美观照时,并不只是单纯的把握“象”的外在形式美。 而是更近一层,由对“象”的观照进行到对“道”的观照,也就是对 事物本体和生命的观照,从而追求一种难以用语言或者形式表现 的抽象美。抽象美是一切形式美的本源与核心,来自于中国艺术 一直追求的“象 外 之 境 ”,带 来 了 气 韵 生 动,虚 实 结 合 的 艺 术 境 界。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提出的“气韵生动”就是对老子 这一美学思想的概括。“气韵生动”是几千年来中国绘画的最高 美学标准,它要求艺术作品在自然的形式里,要表现全宇宙的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