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异化

合集下载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感知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没有机会参与决策,只能执行他人安排的工作,失去了自主性和自我价值感。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包括:
1.缺乏自主性: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
,只能执行他人安排的工作,失去了自主性。

2.缺乏自我价值感:劳动者感知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缺
乏自我价值感。

3.缺乏感知劳动过
程的机会:劳动者不能直接感知劳动过程,只能执行他人安排的工作。

1.劳动分工细化:异化劳动往往会导致劳动分工细化,劳
动者只负责执行特定的任务,而无法感知整个生产过程。

2.社会分工细化:异化劳动还会导致社会分工细化,即每
个人只能负责特定的工作,无法感知整个社会运作的情况。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缺乏自主性、自我价值感、感知劳动过程的机会,劳动分工细化、社会分工细化的一种劳动形式。

它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
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与生产过程分离的结果。

异化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较为被动和疏远的劳动形式,可能会导致劳动者缺乏工作满足感、自我实现感等。

因此,解决异化劳动问题,是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满足感、自我实现感的重要途径。

劳动异化名词解释

劳动异化名词解释

劳动异化名词解释
劳动异化是指人在劳动中被迫做自己不喜欢或不擅长的工作,以至于失去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感的现象。

这种异化通常发生在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的劳动往往与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文化背景无关,导致他们在劳动中失去自由和尊严。

劳动异化的表现包括:被迫从事机器化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作,导致工作内容与能力和兴趣不符;劳动被划分为“有用”和“无用”的工作,有用工作被优先安排,无用工作则被排斥;工作时间和强度的过度延长,导致身体和精神疲惫;工作与生活的分离,使得人们失去了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平衡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之外,人们的社交、文化和个人生活受到压抑和限制,导致自我价值的无法实现。

劳动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涉及到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解决劳动异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政策制定、社会教育和文化建设等方面。

政策制定需要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和权益保障,鼓励人们参与多种类型的劳动,提供适合个人兴趣和能力的劳动机会;社会教育需要加强对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文化建设需要提供更多的社交、文化和休闲资源,促进人们的社交、文化和个人生活的发展。

除了个人的努力外,社会的努力也非常重要。

社会需要加强对劳动的管理和监管,确保劳动过程的安全和健康,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推动劳动权利的保护和社会正义的发展。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消除劳动异化的现象,让人们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

劳动异化

劳动异化

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并发表,它极大地震撼了西方思想界,也使得指责马克思主义为非人化理论的流言不攻自破。

《手稿》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表现作了全面揭示,对工人非人化生存状态的根源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具体表现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1 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注意到,在私有制条件下存在着这样一种既荒谬同时人们又不以为奇的现象,那就是工人和他们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的大小不是成正比而是成反比。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①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的生成物,是劳动的物化形态,然而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劳动产品却变成为压迫劳动对象的敌对的力量,工人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了奴役自己的异己的东西。

这就是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接着写道:“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 ②这些后果都表明,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就是对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2 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中、表现在工人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表现在劳动活动本身。

本来,劳动是人的本性和第一需要,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 ③,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变成迫不得已的苦差使,变成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

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本质,而是受到身心两方面的摧残。

劳动对工人来说已不再是本能的需要,而是强制性的、折磨人的东西,是一种“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④。

人在劳动时只有动物性的精神和体力的付出,只有当人在执行生理性的动物机能时,才是在履行人的机能。

当代劳动的异化风险与现代劳动教育的应对

当代劳动的异化风险与现代劳动教育的应对

当代劳动的异化风险与现代劳动教育的应对一、引言当代社会呈现出信息技术飞速进步、经济全球化加剧、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等趋势,劳动者面临日益增加的异化风险。

异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观点,揭示了劳动者与他们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冲突和冲突。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劳动的异化风险,以及现代劳动教育如何应对这一风险。

二、劳动的异化风险与现象1. 劳动的本质与意义劳动具有创设性、自我实现和社会交往等多重意义。

然而,在当代社会,由于劳动方式的变革、工作内容的单一和劳动时间的长期等原因,劳动的本质和意义逐渐被淡化。

2. 劳动异化的观点与特征劳动异化是指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冲突,以及劳动者与劳动过程之间的冲突。

在当代劳动中,劳动者往往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异化风险:(1)产品异化:劳动者往往无法看到自己的劳动效果,产品万变不离其宗,使劳动缺乏满足感。

(2)过程异化:劳动被流水线化、标准化和机械化,劳动过程中的创设性和个性化被削弱。

(3)时间异化:过度的加班和倒班制度使劳动者的生活疏离劳动,时间被消耗于劳碌的工作中,缺乏充实感。

三、现代劳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1. 教育体制的挑战传统的教育体制往往重视知识传授而轻忽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过于理论化,与实际劳动的联系较弱,缺乏培育同砚实践能力的机会。

2. 教育内容的单一在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下,过多强调同砚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不是培育同砚创设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砚往往缺乏面对实际劳动挑战的筹办。

3. 老师培训的不足老师培训往往重视理论知识,轻忽对实践阅历的培育。

缺乏对现代劳动理念的了解和培育,在教育实践中无法有效引导同砚与劳动实践接轨。

四、现代劳动教育的应对策略1. 合理调整教育体制学校教育应更加重视培育同砚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

与企业合作,提供实践机会,让同砚能够亲自参与并体验实际劳动过程。

2. 平衡教育内容教育应该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多样化的学科和课程选择,培育同砚的创设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什么是劳动异化

什么是劳动异化

什么是劳动异化什么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又称劳动异化。

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④人同人相异化。

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

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观点,进一步揭示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前此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以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

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

他在这些著作中扬弃了从社会契约论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认为转让不过是从法律上表示简单的商品关系;外化则表示以货币形式对社会关系加以物化;异化才真正揭示了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主要内容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主要内容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主要内容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之间相互交织,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异化劳动是指人类劳动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异化,失去了其本质特征,变成了商品交换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而雇主则拥有生产资料,控制着生产过程。

这种劳动关系使劳动者变成了商品,他们的劳动只是为了获取工资而存在,而不是为了自我实现或社会贡献。

私有财产则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归个人或少数人所有,他们通过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获得了剩余价值,从而获得了财富和权力。

私有财产制度剥夺了大多数人的生产资料,使他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

这种财产关系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不断激化。

因此,马克思认为,要想消除社会的异化和不平等,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的解放,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

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

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
异化劳动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社会成员为了获得自身所需要
的生活资料而从事的超出其自然职责和自身兴趣的工作,其最终结果
是使该社会成员的工具和技术达到了一种“异化”的程度。

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异化劳动的条件下,社会成员为了
获得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从事的工作,需要先进的工具和技术,这
些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异化劳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从
事的工作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而是为了满足社会的
需要。

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满足了他们的好奇
心和追求。

3. 促进了文化交流:异化劳动的条件下,社会成员为了获得自身
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从事的工作,需要跨越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区域,
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人类的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4. 培养了人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异化劳动的过程中,社会成员
不仅需要承担自己的职责,还需要承担其他人的职责,培养了人们的
责任感和自豪感。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异化劳动带来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也存
在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异化劳动可能导致社会成员的贫困和生活质
量下降,也可能导致劳动力的浪费和创新能力的丧失。

因此,在发展社会的同时,需要重视异化劳动的负面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减
少异化劳动的发生。

劳动异化的理解

劳动异化的理解

劳动异化的理解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劳动异化这档子事儿。

你想想看啊,咱每天起早贪黑地去上班干活,这本来应该是件挺有意义的事儿吧,毕竟咱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嘛。

可有时候啊,是不是感觉有点不对劲呢?就好像自己变成了一个只会干活的机器。

这不就好比你特别喜欢吃苹果,一开始吃的时候那叫一个开心满足啊,可要是让你一天到晚啥也不干就光吃苹果,吃到最后你可能看见苹果就想吐了。

劳动有时候也这样,本来应该是让咱实现价值的,结果却好像和咱渐行渐远了。

咱每天在那办公室或者车间里,忙得晕头转向,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啥,就为了那点工资。

这工资是拿到手了,可心里咋就觉得空落落的呢?这可不就是劳动异化嘛!咱好像不再是为了自己而劳动,而是为了那点钱,为了别人的要求在拼命。

再说说那工作环境,有的地方那叫一个压抑啊,大家都紧绷着神经,话都不敢多说几句。

这哪还是咱发挥才能的地方呀,简直就是个牢笼嘛!咱的创造力、咱的热情都被慢慢磨灭了,这多可悲呀!你说咱人活一世,难道就只为了这样异化的劳动吗?这可不是咱想要的生活呀!咱应该是享受劳动,从劳动中找到乐趣,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咱得反思反思,怎么就走到这一步了呢?是不是该给自己找点真正喜欢的事儿做,而不是一味地跟着别人的要求走?咱得把劳动变成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咱得学会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就像跳舞一样,有快有慢,有张有弛。

不能总是紧绷着,那不得累垮了呀!咱要时不时地停下来,看看自己走的路对不对,是不是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去了。

而且呀,咱也不能只盯着那点工资看,得想想这工作能给咱带来啥别的收获。

要是光有钱,却没了快乐,没了健康,那这钱挣得有啥意思呢?咱得努力让劳动不再异化,让它回归到本来的面目,那就是让咱变得更好、更快乐的途径。

咱可不能让它把咱给困住了,咱要勇敢地冲出去,找回那个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自己!所以啊,大家都好好想想,自己的劳动是不是异化了,要是异化了,咱就得赶紧想办法变回来呀!这可是关乎咱一辈子幸福的事儿,可不能马虎呀!。

《劳动异化理论》课件

《劳动异化理论》课件
中,失去了对自 己劳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劳动成 为一种强制性的、非自愿的活动。
异化劳动的根源
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劳动过程和劳 动成果相分离,导致劳动的异化。
劳动异化的表现形式
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的异化
劳动者与自我的异化
劳动者感到自己的劳动是一种被迫的 、非自愿的活动,失去了对自己劳动 的支配权和控制权。
招聘与选拔
劳动异化理论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从 而制定更符合员工需求的招聘和选拔策略。
培训与发展
企业可以利用劳动异化理论来优化员工的培训和发展计划,帮助员 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满意度和效率。
绩效管理
劳动异化理论有助于企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 关注员工的成长和进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产业结构调整
01
劳动异化理论有助于指导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劳动力市场改革
02
劳动异化理论为社会劳动力市场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有助
于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社区发展
03
劳动异化理论可以为社区发展提供指导,帮助社区更好地满足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经济增长放缓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效 率降低,可能导致整体经 济增速放缓。
社会矛盾激化
劳动者对工作的不满可能 转化为对社会的不满,加 剧社会矛盾。
人才流失与短缺
劳动异化可能导致优秀的 人才离开劳动力市场,或 不愿参与工作,造成人才 流失和短缺。
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影响
管理难度加大
03

劳动异化的四个规定

劳动异化的四个规定

劳动异化,它是马克思‎用来表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重要‎概念。

异化本来含‎义是指人(主体)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变成奴役和‎支配人的、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异化。

劳动异化的‎四个规定: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却越少,创造出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化,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也是“劳动的现实‎化”;但现在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

二、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行为本‎身异化的结‎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使自己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劳动不‎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与其他物的‎类当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对待”,“人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生‎产活动仅仅‎表现为个人‎的生活手段‎,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四、人与人相异‎化:上述三点论‎到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对自身劳动‎的异化,对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而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所以导致人‎与他人的相‎异化。

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概括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的分析形成的。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努力和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自身更多的自由。

然而,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

往往在给人类增加某些自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限制和烦恼,或者是只给一部分人增加了自由,而给另一部分人带来了更大的不自由。

这种事与愿违的现象,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异化(alienation)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异化劳动具体表现为:外债不支谗言害死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产品变成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

2、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内在本性。

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成为外在于人的东西,劳动者不支配自己的劳动。

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尊严,导致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只是单纯的谋害生手段,类似动物的求生本能活动,从而成为异化的人。

4、人同人相异化。

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出和自身对立的产品,而且生产出有权支配自己的人,即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对立关系。

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

分工的存在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但是,对个人来说却是人全面发展的障碍。

只要社会分工存在,对人就有强制性,就会造成活动的异化,亦即人的本质的异化。

劳动异化的表现名词解释

劳动异化的表现名词解释

劳动异化的表现名词解释劳动异化,也称为劳动的疏离、劳动的异质化,是指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劳动者与其所从事的劳动活动、产品和整个生产过程之间的断裂和疏离状态。

这种疏离使得劳动变得无趣、厌倦、丧失意义,并剥夺了劳动者对其劳动过程和产品的本质掌握与创造力。

劳动异化的表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一是产品的异化。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劳动者往往只负责生产工序中的一个狭窄领域,而无法从头到尾地参与整个产品的制作过程。

这使得劳动者对于产品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感知变得模糊,进而导致劳动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劳动产生了疏离感。

劳动产品失去了劳动者的个性和创造性,变成了冰冷的商品,劳动者往往无法从中获得精神满足。

二是劳动过程的异化。

现代工业生产追求高效率和可控性,将劳动过程分割为细碎的、重复的劳动环节,进而对劳动者进行细密的劳动安排和严格的劳动纪律。

劳动者长时间重复单一的机械劳动,往往导致其生理和心理的疲惫与厌倦。

劳动者被迫成为一颗渺小的螺丝钉,丧失了对劳动过程的主动控制和创造性参与,劳动成为了一种庸常的、缺乏意义的活动。

三是人际关系的异化。

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生产往往以大规模工厂为主,劳动者在工作中与其他同事之间的联系变得薄弱。

劳动者往往成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与他人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和合作,缺乏彼此之间的支持和理解。

这种人际关系的疏离进一步加剧了劳动者对于劳动的厌倦,使得劳动成为了一种孤独和无趣的经历。

劳动异化的表现不仅对劳动者个人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

劳动者无法获得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满足感和认同感,缺乏一种融入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感。

劳动者的创造力和潜力无法得到充分释放,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劳动者的不满和不安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因此,解决劳动异化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要解决劳动异化问题,首先需要重塑劳动的意义和尊严。

劳动不仅是为了生活和谋生,更是人类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劳动异化名词解释

劳动异化名词解释

劳动异化名词解释
劳动异化是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一个概念,用于描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过程通过商品生产的形式而异化成为商品生产过程,工人的劳动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资本家的占有。

以下是一些与劳动异化相关的名词解释:
•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以货币的形式出售他们的劳动力,生产的产品成为商品。

•资本:资本是指用于生产商品和获取利润的货币、货物或资产。

•剩余价值: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其所获得的工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无产阶级: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没有私有产权,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生存的劳动阶级。

•奴隶劳动:一种劳动形式,劳动者完全失去自由,被迫为主人工作,无权享有劳动创造的价值。

•工厂:集中大量工人进行生产的场所,是劳动力和资本结合的地方。

•生产力: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的技术、设备和资源。

劳动异化的概念

劳动异化的概念

劳动异化的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劳动异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分离,以及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自身能力的否定和丧失。

劳动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再属于劳动者本身,而是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这种异化表现在,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他所能得到的却越来越少,而资本家则越来越富。

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矛盾和分离。

2.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相异化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将自身的劳动力转化为劳动产品的过程。

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过程对劳动者来说变得毫无乐趣,甚至成为一种痛苦的过程。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感到自己无力、被动和无意义,这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相异化。

3.劳动者与类本质相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关系的限制和压迫,劳动者无法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无法实现自我价值。

这种与类本质的分离和异化,使劳动者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和自由。

4.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由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分离,以及他们与类本质的
异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异化。

这种异化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疏离、冷漠和不信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也加剧了这种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总之,劳动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困境和矛盾。

要消除劳动异化,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阐述

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阐述

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阐述
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所谓“劳动产品”异化,就是产品不归劳动者所有,劳动者享受不到“劳动产品”所带来的好处。

举个例子,厨师每天烧很多美味佳肴,但是自己吃不到;要吃也去员工食堂,享受不到“劳动产品”所带来的好处。

其他产品就更不用说了,制作出来的东西,其实对自己也没啥用;比方说生产机床的,机床对自己来说完全没用。

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首先讲一下“劳动活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生产肉体需要的东西,生产精神需要的东西。

我们务必要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这样干起活来才有动力,才能陶醉其中,才能舒舒服服地赚钱。

劳动者自愿劳动,享受劳动的快乐过程,这是积极主动的,是自己所选择的。

劳动者被迫劳动,在工作过程中就感到万分痛苦;老板分配的任务,不得不做,做完了才能下班,才能领到薪水。

比方说煤矿工人在矿井下工作,完全没有安全保障;纺织工人整天围着机器转,与机器人没有差别。

劳动异化问题的解决途径

劳动异化问题的解决途径

劳动异化问题的解决途径一、劳动异化、企业思政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定义明确劳动异化、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义,对于分析当今时代中国的经济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异化。

异化作为哲学词汇,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发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人本主义异化观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重点研究了经济领域中的异化问题,考察了劳动异化,他认为,异化劳动是指人的存在脱离自己类本质的劳动,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不再把“自由自觉的劳动”理解为人的“类本质”,而是从人们现实的社会关系去理解人的本质;在对异化的态度上,马克思也不再是单纯的批判和否定而是从具体历史条件出发来理解异化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

方光罗认为,“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长期倡导和员工的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奉行的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等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倡导重视人,尊重人,理解人,把人的情感需要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企业文化具有实践意义,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光靠喊句口号就行了的,必须落实在实践中,体现在员工的一言一行中。

(三)企业思政工作。

企业思政工作是指“企业自身开展的,对职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素质为核心的思想教育,是培养‘四有'职工,动员全体员工为企业的长足发展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企业的思政工作的核心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途径是通过对员工的沟通交流,对员工思想进行干扰,以利于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当今中国企业中的劳动异化问题近些年来,由于企业管理不善而产生的群体事件问题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劳动异化的四个表现

劳动异化的四个表现

劳动异化的四个表现马克思:劳动的四种异化形式马克思是我们最熟悉的哲学家,他是一位伟大文字斗士,一生遭受了驱逐,穷困,疾病,丧子的痛苦,但仍然孜孜不倦地积累知识,著书立说。

在俄国,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无产阶级取得了统治权。

今天聊聊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的问题,主要有四种形式:1.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所谓“劳动产品”异化,就是产品不归劳动者所有,劳动者享受不到“劳动产品”所带来的好处。

举个例子,厨师每天烧很多美味佳肴,但是自己吃不到;要吃也去员工食堂,享受不到“劳动产品”所带来的好处。

其他产品就更不用说了,制作出来的东西,其实对自己也没啥用;比方说生产机床的,机床对自己来说完全没用。

2.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首先讲一下“劳动活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生产肉体需要的东西,生产精神需要的东西。

我们务必要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这样干起活来才有动力,才能陶醉其中,才能舒舒服服地赚钱。

劳动者自愿劳动,享受劳动的快乐过程,这是积极主动的,是自己所选择的。

劳动者被迫劳动,在工作过程中就感到万分痛苦;老板分配的任务,不得不做,做完了才能下班,才能领到薪水。

比方说煤矿工人在矿井下工作,完全没有安全保障;纺织工人整天围着机器转,与机器人没有差别。

3.人与人相异化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不属于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也不属于自己。

那么属于谁?当然属于老板。

“劳动过程”不属于自己,你想干多久就干多久是不可能的。

领导让你加班就加班,他觉得你能干12小时,就得干12小时。

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也不属于自己。

这就是在企业里面,造成内心不平衡的原因。

明明你最辛苦,然而领导总是干得比你少,拿得比你多;还有权利评价你的工作状态,甚至进而评价你这个人。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4.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什么是“类本质”?“类本质”就是自由的,有意识地生产劳动。

“劳动生产”本来是自愿从事的活动;然而异化现象发生了,劳动就沦为谋生的手段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意义许娅(思政12级)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外化劳动是人以维持自身肉体组织的存在为目的而从事的谋生劳动,显现了人的活动受制于自然给定性的方面。

外化劳动历史性展开,旧式分工、交换、私有制等,是外化劳动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一切社会关系都成为金钱关系,人处于物化的生存方式中,谋生成为个人劳动的唯一目的,外化劳动采取了异化劳动这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消除了异化劳动,外化劳动随着人们以全面发展自身的能力为目的的自由劳动的不断形成而逐渐消亡,自由王国的地平渐次显露。

关键词:异化劳动积极扬弃当今社会关于劳动对人的发展的意义,简单地理解为劳动只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劳动活动本身对劳动者身心发展的意义被忽略了,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们理解当今社会劳动的异化及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劳动的异化异化的原本含义是“疏远、离间”,货物的“出售、转让”,后来被引进政治学领域,指人的自主权利和自由向依据契约而成立的社会的转让,人失去本应有的自由。

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异化,即指人类劳动活动丧失了自由自觉的性质,在人类劳动历史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现实情况下,劳动被抽掉了人的劳动意识及劳动者在其中所表现的智慧、美感、创造性;劳动成果被剥夺并且成为奴役和支配劳动者的物质力量。

劳动因此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本来是由人的意识支配自己的活动,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活动与人的意识活动相脱离,人不得不通过非自由的劳动来维持人的生存,人的生活活动降低为动物的生存活动,只是为了获得物质生存资料才劳动,这种劳动即是异化的劳动,它失去了劳动对象化的原有含义。

马克思认为劳动活动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才变成异化劳动,变成奴役人、压迫人的条件和形式。

这种“片面的、抽象的劳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人的物化过程。

人在生产活动中,消耗了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在产品中物化了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消耗了他们作为人的主体的属性,变成商品,但商品却不归自己支配,甚至反过来支配自己,人在劳动过程中只剩下动物式的机械般的体力支出。

另一方面,物的主体化,即劳动对象被赋予主体性的特征。

人的主体特征用物的特征取代,人在社会中不是被人所支配,而是被具有主体特征的物所支配,人的生活的一切行为准则都以外在的物的尺度为标准。

因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正是劳动的这两个方面的相互脱离、相互离异。

人的主观意识被夺去了自己的生命活动,只剩下动物式的感性机能;而生命活动则被夺去了能动的主观意识。

马克思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

” i[v]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使人的感觉被异化成只是对于对象的占有感;同时感觉对象也失去了其可感觉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变得单一且贫乏,它仅向人的感觉显现其可被占有与消费的一面,而它作为存在物的自身特性却不见了。

2、劳动过程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本是自由发挥人的体力和智力、可以享受到愉快的活动。

但在异化条件下,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支出,变成了一种与自己相对抗的力量。

因此,“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到摧残。

” ii[vi]工人从事劳动不是出于爱好,而是为了谋生;他们越是努力劳动,越是制造出压迫自己的力量。

3、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了维持个体生存的手段。

人的类本质在于人能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内在的目的使人劳动的,这是人相对于动物所具有的优点。

但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劳动的内在动力消失了,劳动由外在力量推动:一是人为了获得生存资料不得不去劳动;二是资本这种外在的社会力量迫使人进行劳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化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 iii[vii]人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把劳动降低为维持肉体存在的手段,与动物的生存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人同外部世界的多种多样的(包括审美的)关系,被惟一的关系即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的关系所排斥,自然界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对异化的人来说都消失了。

上述几方面异化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4、人与人相异化。

人既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把类(他物与他人)作为自己的对象——他人即自我。

人与自己的本质异化,即人与他人相异化,就是每个人都与人的本质相异化。

既然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不受它们的创造者即劳动者支配,那么,它们就必然受着另外力量的支配。

这种力量“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iv[viii]“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v[ix]这种异己的力量就是资本家,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人格化。

工人阶级处在异化之中,资本家也没有游离于异化之外。

综上所述,劳动的异化并不是劳动的强度太大,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而是指其非精神性即对人的精神的不自由和压抑;劳动产品不但不能映现出劳动者的创造性,而且反过来成为支配劳动者的对立物。

也就是说如果人在劳动中的精神是被压抑的,在劳动之外的休闲生活中只能起恢复疲惫身心的作用,在劳动者的整个生活中根本谈不上有自由全面发展自身的机会。

更何况现在还存在于世界上的较为原始的资本主义企业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异化劳动及其对人的身心的沉重压迫,即使在中国,类似富士康青年职工那样的“十三连跳”,便是活生生的异化劳动摧残人的事实。

二、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劳动方式已经大大改变,为消除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要彻底消除异化劳动,必须消灭造成这种异化的根源,即其社会制度基础——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因此,人的劳动的解放需要消除社会分工和进行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才能使人类劳动获得彻底解放。

这种人类劳动的解放即是劳动发展的第四阶段即异化劳动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阶段,共产主义之所以标志着人向人的本质的复归,是因为人将最终摆脱一切形式的人对物的依赖,劳动不再成为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之为人的最后依据,是人的本质对象化所必需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

可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并不是要取消严肃认真的物质生产劳动,“真正自由的劳动,例如作曲,同时也是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

” vi[x]不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物质生产劳动都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向前发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保持技术、经济、艺术、哲学与经济组织的高水平,几乎和达到这个水平或重新创造它一样困难。

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学习社会能力、获得这种能力,因为已学会的东西不会像基因一样世代遗传下去。

因此,不能把劳动的风尚解释为过时。

世界的意义只能由劳动或严肃的努力来创造。

即使从劳动中摆脱出来的乌托邦有一天会实现,意义问题也将依然存在,困为意义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

” vii[xi]马克思说的克服异化的劳动,是要在劳动中恢复劳动的自由自觉的性质,我们的世界是由劳动创造的。

马克思对于在什么条件下物质生产劳动才能“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

物质生产劳动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才能“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

“(1)社会性。

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体现出团结合作的精神。

(2)创造性。

在工作中劳动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由发挥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产品中,在自己的产品中反观到自己的聪明和智慧,这是其创造力的实现,当然这种工作是最令人满意的。

(3)科学性,同时又是一般的劳动,是这样的人的紧张劳动,这种人不是用一定方式刻板训练出来的自然力,而是一个主体,这种主体不是以纯粹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程中”。

viii[xii]在这种恢复了自由自觉的性质的劳动中,由于科技的发达,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维持人类生存的物质生产劳动不会占用人生中许多时间。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已不是主要的方面,劳动过程中的精神因素,交往的因素更受到重视,劳动过程加进更人性化的因素。

人们的需要不只限于物质的满足而更在于创造的需要,创造性劳动才真实地成了人的“第一需要”。

在这种自由创造性质的劳动中,人运用的不仅是身体的力量,而且主要发挥着精神的力量。

不仅表现出科技理性的力量,而且展现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解除了异化劳动的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创造性的工作,做体现出自己个性的工作,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要使劳动过程促进人的发展,不仅要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合理组织社会生产,还要通过废除私有制对人的剥削来实现。

当然,并不是使我们从劳动中摆脱出来,而是使劳动时间和体力紧张程度减少,从单调的劳动及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当然对工作精益求精和严肃认真的态度仍然是必要的,生产将越来越合理化。

我们现代社会在缩短工作日、增加闲暇时间方面,更应该努力,因为现在蛋糕已经够大,只要公平分配,就足以使每个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并为人们创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新社会的劳动为人的创造性休闲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劳动和自由创造活动不是对立的存在物,人们通过生产劳动的发展达到理想的工作生活生活状态,最终将摆脱分工的束缚,解除劳动对人的奴役。

异化劳动的扬弃从历史的长过程来说固然是劳动性质的质变,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异化劳动的扬弃并不会自然自发地发生,总是在众多劳动者的自觉努力下一点点地发生着性质的变化,那就是从具体的个人开始,扩展到具体的企业及更多的更广范围内的劳动组织,然后是整个社会的劳动制度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这样在人类整体的意义上,异化劳动的扬弃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i[v]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92-93页。

ii[vi]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93页。

iii[vii]《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97页。

iv[viii]《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100页。

v[ix]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100页)vi[x]《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11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