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 第八章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PPT

合集下载

消化心身疾病ppt培训课件

消化心身疾病ppt培训课件


5.2 神经内分泌机理:
长期的情绪障碍
下丘脑功能紊乱
血液儿茶酚胺
大脑皮质兴奋性
消化系统 心身疾病
胃酸、胃 蛋白酶等 胃肠粘膜
血流
迷走神经 兴奋
激素分泌 持续亢进
5.3 神经免疫机理:
心理应激状态



抑制巨噬细胞

吞噬能力

类固醇↑ ↑

干扰淋巴细胞形成
疾 病
6 脑-肠轴(brain-gut axis)理论
B2. 嗳气疾病
B2a 胃上部过度嗳气 B2b 胃过度嗳气
B3. 恶心和呕吐疾病
B3a 慢性恶心呕吐综合症 (CNVs)
B3b 周期性呕吐综合症(CVS) B3c 大麻样剧吐综合症(CHS)
B4. 成人反刍综合征 C. 肠道疾病 C1. 肠易激综合征(IBS)
IBS-C IBS-D IBS-M IBS-U
将调控信息传递到胃肠道内的神经丛,或直接作用于
胃肠道平滑肌细胞,这种将大脑CNS、ENS
及ANS连接的神经双向通路称为脑-肠轴。
机体通过脑-肠轴之间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双向环路进行胃
肠道功能的调节称为脑肠互动。
脑-肠轴是由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因子介导的、 调整大脑皮质和消化系 统之间复杂的反射通路。脑-肠轴功能障碍导致 FGIDs 的发生已被广泛 接受。不良的情绪体验会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道, 引发或加重多种 胃肠疾病。
李宁宁,方秀才. 脑-肠轴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02:163-166. 张莉华,方步武. 脑肠轴及其在胃肠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02:199-201.

心身疾病ppt课件

心身疾病ppt课件

➢ 诊断 1.20岁前或60岁后出现的高血压。 2.血压水平>180/110mmHg(24.0/14.7kPa)。 3.动态血压 4.提示有继发性高血压的特征性表现,如无诱因的低钾、腹部杂音、心动过速、
出汗、震颤等。 5.常规降压治疗效果不佳。
➢ 治疗 1、用药
用药一般只有一时性效果 2、配合行为疗法
➢ 病因
Shay提出盐酸和胃蛋白酶是消化性溃疡的“攻击性”因素;胃分泌粘液和粘 膜的抵抗能力是“防御性”因素,而心理因素,尤其心理紧张可以加强“攻 击”因素,减弱“防御”因素。
1、紧张、焦虑、痛苦、愤怒、羞辱、罪恶感影响胃的功能;
2、个性特质:独立与依赖之间的矛盾、不好交往、行动上因循守旧、被动、 顺从、依赖性强、情绪上不稳定、过分关注自己;
六 诊断及治疗原则
➢ 诊断、预防、治疗 躯体方面 心理方面
02Part Two 常见心身疾病
一 原发性高血压
➢ 概念: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是指成人(≥18岁)在安静状态下,动脉收缩压 ≥140mmHg(18.7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0kPa),常伴有脂肪和糖代 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即器官重塑 (remodeling)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 流行病学:
我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儿童可达3%,据测算全国约有1千万以上哮喘患 者。
➢ 病因
1、外源性过敏原、内源性感染,通常是混合性所致;
2、心理因素:单纯心理因素所致哮喘较少见,心理因素通常是诱发发病因素。 强烈的情绪或其他精神刺激可引起发作,临床上约有5%-20%的发病与情绪有 关;
3、家庭因素
➢ 流行病学: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均有升高的趋势

心身疾病概述ppt课件

心身疾病概述ppt课件
• 神圣七病
溃疡病 溃疡性结肠炎 甲亢 局限性结肠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原发性高血压 支气管哮喘
21
心 身 疾 病 的 范 围
22
心身疾病的范围
• 消化系统
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 神经性厌食,肥胖病,神经性多饮,神经性呕吐,功 能性消化不良
• 心血管系统
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经性心绞痛, 低血压病,心脏神经症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指出这些现象后深层的原因。
在实验早期,由于实验狗在遭受电击时,不论怎
样挣扎反应,都无法逃脱或使电击停止,因此,狗意
识到无论它做什么都没有用,也就不再做什么,学会 了无助。
48
发病机制—学习理论
• 条件反射式学习
– 例:哮喘患儿
27
主要内容
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 • 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 • 流行病学特点 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诊断和防治疗原则 • 几种主要心身疾病(自学)
28
心身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一、心理因素与心身疾病
心理因素主要通过情绪起作用 焦虑或愤怒反应→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利 尿激素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增速、胃肠活 动减慢,新陈代谢率增高。
14
心身医学的传统观念
• 传统中医:“形神合一论”、《黄帝内经》中的 “五情致病”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 恐伤肾、喜伤心 • 早期西方医学: “体液平衡论” 哲学领域→宗教神学→心身同一论→心身疾病
希波克拉底的名言:了解什么样的人得的病, 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重要得多。
15
心身医学
《情绪与躯体变化》 《心身医学》 心身医学学会
马格 1956年 英国 1954年 日本

《心身疾病概述》课件

《心身疾病概述》课件
原因
由于身体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大脑出现错觉,误认为身体出现了某种毛病。
心身疾病的分类
焦虑类心身疾病
身体疾病和焦虑症状交织在一起。
消化系统类心身疾病
包括《IBS症候群》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皮肤类心身疾病
比如《慢性荨麻疹》和《神经性皮炎》。
无法分类的类心身疾病
罕见的,病因极为复杂,无法归类的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概述》PPT课 件
心身疾病是一类由心理和身体因素共同引起的疾病。本课件将讨论心身疾病 的分类、原因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什么是心身疾病
定义
由心理与身体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疾病,具有无法解释身体疾病的症状和体征的特点。
例子
比如,头痛、恶心、乏力等症状没有医学检查或血液检验结果来证实其身体的症状。
心身疾病的原因
1 遗传因素
心身疾病有时会出现家族倾向。
2 生活方式
饮食、锻炼和睡眠等生活方式会影响心身 疾病的发生。
3 心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素
4 环境因素
比如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会影响机体免 疫力,加重身体症状。
比如空气、水质、工作环境等影响机体对 疾病的防御和应对。
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
调整生活方式
2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锻炼和睡眠有
助于缓解症状。
3
预防复发
4
积极预防复发,比如减轻压力、保持 心情愉悦等,都有助于避免再次发生。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心身疾病治疗的关键。比 如,行为疗法和谈话疗法。
执行治疗方案
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也是治愈心身疾 病的重要步骤。
总结
心身疾病常常受生物、心理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造成身体和心理疾病发 生的极其复杂的疾病。认真对待心身疾病并给予合理的治疗是我们应该重视 的健康观念。

心身医学 第八章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心身医学 第八章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五、心理诊断与干预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后确诊 常有偏执、强迫、精神质、情绪不稳定、性
格内向 兼顾躯体治疗与心理治疗的综合治疗 心理支持疗法、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
放松疗法等心理疗法。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五、心理诊断与干预
◆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是食管腔内测压及其下端24 小时pH和胆红素监测。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治愈食管炎、 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
◆治疗方法根据情况有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心理治 疗等综合治疗。
◆心理干预和治疗方法: ①生物反馈训练 ②行为治疗 (改变行为习惯) ③其他:心理支持疗法、认知疗法 、催眠术疗法。
四、心身反应特点
有人格、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基础上患病,由 于病情久治不愈,又加重心理打击,造成恶 性循环。可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
自主神经紊乱,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即出现 肠外症状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五、心理诊断与干预
诊断本病必须排除其他的器质性病变。 罗马Ⅱ诊断标准
心理应激,使免疫系统紊乱,也通过自主神 经使Oddi氏括约肌痉挛、胰液分泌增加等 都促使并加速了胰腺损伤的进程。
第八章 消化系统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四、心身反应特点
腹痛 晚期慢性胰腺炎患
者,有糖尿病情况 出现 可伴发抑郁、性格 改变或精神症状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二、心理社会病因
◆病因:多种多样 药物 理化因素 感染 急性应激:严重生理或心理创伤 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心身疾病概述ppt课件

心身疾病概述ppt课件

案例一:抑郁症
总结词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 趣丧失、精力减退等症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详细描述
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绝望、无助、自责,对日常活动失去兴 趣,出现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杀 念头。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光疗等 。
案例二:焦虑症
医疗体系挑战
心身疾病的复杂性给现有的医疗体系带来 挑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与整合。
预防意识不足
社会对心身疾病的预防意识相对薄弱,缺 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
未来展望
跨学科研究与合作
加强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 的合作,深入研究心身疾病的病因、 病理和治疗方法。
预防与早期干预
加大心身疾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能力,开展早 期筛查和干预工作。
病理机制
神经内分泌机制
心身疾病的发生与神经内分泌系 统的调节密切相关,如压力状态 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
免疫系统机制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可 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从 而引发心身疾病。
自主神经系统机制
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在 心身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紧张 状态下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等。
日常生活和工作。
行为改变
心身疾病可能导致患者的 行为发生改变,如失眠、 食欲不振、过度饮食或逃
避社交活动等。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心理评估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排除其他 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以确定 是否存在焦虑、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
实验室检查
诊断标准
可能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可 能的器质性疾病。

心身疾病分析PPT演示课件

心身疾病分析PPT演示课件
心身疾病分析ppt演示课件
目录
• 心身疾病概述 • 心身疾病的成因 •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心身疾病案例分析 • 心身疾病的前景与展望
01 心身疾病概述
心身疾病的定义
总结词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 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详细描述
心身疾病是指同时涉及到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疾病。这类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 程中,心理因素如情绪、压力、行为等起到了关键作用,导致身体器官或系统 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
• 案例分析:某患者经历了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后,患上了PTSD,经常出现呼吸 急促、过度换气等症状,最终被诊断为哮喘。
• 结论:对于PTSD患者,应注意观察自己的呼吸系统症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并 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同时,心理治疗和干预也是治疗PTSD和预防呼吸系 统疾病的重要手段。
05 心身疾病的前景与展望
遗传因素
某些疾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可能导 致一系列身体问题,如甲 状腺问题、糖尿病等。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的异常可能导致 身体对疾病易感,如风湿 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 疮等。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压力
生活习惯
长期处于高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 可能导致身体紧张,影响身体健康。
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 精神分析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
心理状态,改善情绪反应。
药物治疗
在必要情况下,使用抗抑郁药、 抗焦虑药等药物治疗,以缓解患
者的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
鼓励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 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以改善心身健康。

心身医学消化系统心身疾病PPT

心身医学消化系统心身疾病PPT
放松训练
通过渐进性肌肉放松、深呼吸等技巧,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焦虑, 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消化系统症状。
药物治疗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用于治疗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而缓解消化系统症状。
胃肠动力药
用于改善胃肠道蠕动功能,缓解腹胀、腹痛等症状。
抗炎药
用于减轻胃肠Βιβλιοθήκη 炎症反应,缓解胃痛、胃酸等症状。生活方式的调整
饮食调整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油腻、咖啡因等,增加膳食纤 维的摄入,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统症状。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和神经系 统,改善消化系统症状。
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等症状,同时有助 于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06
疡的发病和复发。
治疗消化性溃疡需要药 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 合,包括抑酸药、抗抑 郁药和心理辅导等。
04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以 及伴随的情绪和心理问题。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粪便等实验室检查,了解消化系统的生理指标和病理变 化。
遗传因素
部分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可能与 遗传因素有关。
03
常见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与胃和十 二指肠功能紊乱相关的症状,主 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嗳
气、反酸等。
心理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 病中起重要作用,如焦虑、抑郁
等情绪状态可导致症状加重。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需要综合药 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包括抗抑郁 药、抗焦虑药以及认知行为疗法

心身疾病PP课件55页PPT

心身疾病PP课件55页PPT
15
3. 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2
DSM-III(1980)及DSM-III-R(1987)均用“ 影响身体状况的心理因素”分类。
DSM-Ⅳ又将与心身疾病有关的内容列入 “影响医学情况的心理因素”中,它是指 对医学疾患起不良影响的心理或行为因 素。
16
3. 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3
DSM从 I to IV 分类变迁的意义 ➢ 过去的分类使精神病学家忽视躯体障碍
纪,西方医学逐渐抛弃了心身整体观。
13
第三阶段
➢ 19世纪由于各学科的全面发展,心身同一论又 成为心身相关认识的主流。
➢ “心身疾病”得到亚力山大(F. Alexander)的大力 提倡。
➢ 自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弗洛伊德(S. Freud) 的精神分析学说被引入心身疾病领域。
14
3. 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1
和“神经症及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
分类4)中,另有一些放在“儿童少年期精神障
碍”中。
19
心身疾病概念一直在变化
现代医学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小结
DSM-Ⅰ:心身疾病
DSM-Ⅱ:心理生理自主神经与内脏反应
DSM-Ⅲ:影响身体状况的心理因素
DSM-Ⅳ:影响医学情况的心理因素
ICD :心理生理障碍
精神因素引起生理功能
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ICD-10)
20
三、各系统心身疾病
1、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过敏性结 肠炎,慢性胃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 心因性多食或贪食症,慢性胰腺炎等。
2、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咳嗽等。 3、循环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 4、神经系统:肌肉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 5、内分泌、代谢系统:糖尿病,肥胖症等 6、骨骼肌肉系统:全身肌痛症,书写痉挛等

《心身疾病》幻灯片

《心身疾病》幻灯片

研究途径〔发病机制〕
精神分析引论
认为潜意识心理冲突是个体产 生心身疾病的原因。
观点一:心理冲突理论
认为致病三要素是
A 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是
一种“被压抑的哭喊”。 B 器官的脆弱易感性; C 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观点二:人格特异理论
认为人格类型与心身疾病 有特异关系,具有同一疾病的人 具有类似的人格特征,某些人格 类型的人易患心身疾病。
二、与其他病症的异同
与一般躯体疾病:
二者都有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 病理改变或病理生理过程,即都有生物学 基础;但病因不同,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 因素有关。
与各类神经症:
二者发病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与人格特质有关,都有躯体症状,但神 经症仅为功能性障碍和行为异常,没有 器质性病变,心身疾病则有组织器官的 躯体性改变,即生物学改变。
11. 我常常忙得透不过气来,因为该做的事情 太多了。
人格类型与心身疾病
A型行为 B型行为 C型行为
A型行为是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 和罗森曼于20世纪五十年代首次提出的 概念。
他们发现许多冠心病人都表现出一些典 型而共同的特点,如:雄心勃勃、争强 好胜、醉心于工作但缺乏耐心、容易产 生敌意,常有时间紧迫感等等。
他们把这类人的行为表现特点称之为A型 行为类型〔TABP〕,而相对缺乏这类特 点的行为称之为B型行为〔TBBP〕。
心理治疗:主张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认知 疗法、自律训练、生物反响疗法、气功、太极拳等心 理治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CHD〕 心理社会因素有:A型行为、生活应激事件、不良行为习
惯〔如吸烟、缺乏运动、过食与肥胖等〕。 心理综合防治:心理咨询、生物反响治疗、运动治疗

消化心身疾病精品课件

消化心身疾病精品课件



胃肠道

亢进

9
5.2 神经内分泌机理:
长期的情绪障碍
下丘脑功能紊乱
血液儿茶酚胺
大脑皮质兴奋性
消化系统 心身疾病
胃酸、胃 蛋白酶等 胃肠粘膜
血流
迷走神经 兴奋
激素分泌 持续亢进
最新 PPT
10
5.3 神经免疫机理:
心理应激状态



抑制巨噬细胞

吞噬能力

类固醇↑ ↑

干扰淋巴细胞形成
疾 病
2.3.1 心身疾病(器质性) 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胰腺炎、反流 性食管炎、部分慢性胃炎及部分慢性胆囊炎、肝 炎后综合症
2.3.2 心身症(功能性) IBS、FD、神经性嗳气、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
吐、癔球症、习惯性便秘。
最新 PPT
6
消化道——心理活动的一
社会环境对 人的压力
面镜子
心理障碍
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
52%
抑郁3
功能性食道病患者
国外研究表明: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伴发抑郁比例高
1. Walker EA et 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psychiatric illness. Am J Psychiatry 1940;147:565-572.
B2. 嗳气疾病
B2a 胃上部过度嗳气 B2b 胃过度嗳气
B3. 恶心和呕吐疾病
B3a 慢性恶心呕吐综合症 最新(PCPNT Vs)
B3b 周期性呕吐综合症(CVS) B3c 大麻样剧吐综合症(CHS)
B4. 成人反刍综合征 C. 肠道疾病 C1. 肠易激综合征(IBS)

心身疾病PPT演示课件PPT115页

心身疾病PPT演示课件PPT115页
6
第7页,共115页。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二)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
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conscious) (preconscious)
(unconscious)
“深层无意识” “动力无意识” “被压抑的无意识”
26
第27页,共115页。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二.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三)行为学习理论 (四)综合发病机制
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 发生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 识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 身疾病。
二.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理中介: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人格特征
应激源: 躯体
心理 社会
心理应激
心身反应
致病因子: 物理化学
生物遗传
器官脆性
心身反应 心身紊乱 心身疾病
生理中介:遗传因素、生理特征、环境因素、社会支持
38
第39页,共115页。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三.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一)诊断原则
8. 神经系统 9. 妇 科 10.外 科 11.儿 科
12.眼 科 13.耳鼻喉科
14.口 腔 科
痛经、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 征、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 功能性不孕症等。
19
第20页,共115页。

心身疾病ppt课件

心身疾病ppt课件
其他的,如忧虑、焦虑、不信任,潜在生气与 不安,强迫性的特质、对疾病的害怕、低疼痛 阈、人格异常及破碎的早年关系都通常伴随着 疑病症。
另外此类疾病可能是情境性的或是长期性的, 通常会因应激的次数和情绪的激起而恶化
可编辑课件
6
治疗策略
休闲和生活咨询有助于前述过程的运作。 家庭咨询能预防次级获益的增强(如当
他们生病时,获得格外的注意即是次级 获益的增强)。 而完形心理咨询、压力管理和催眠治疗 的模式在个案统整自己的躯体和情绪方 面特别有效。
可编辑课件
7
(五)预后
预后视患者所关心部分的心理动力,以 及对治疗的感受如何而定。
可编辑课件
2
一、心身疾病概述
(一)症状描述 躯体型疾病、心理因素影响躯体症状和人为疾病 通常是对身体状况的不适,而来接受治疗的。有
时候这些个案是因为找不到引起身体不适的器质 性因素,或是因为医生相信患者的躯体问题是来 自于情绪的障碍,而转介过来接受治疗。 患者都会将焦点集中于所关心的身体上,对于被 要求接受有关心理治疗的任何建议可能会拒绝或 感到意外。
可编辑课件
8
二、躯体型疾病
(一)症状描述
躯体型疾病来自于对身体的不适,但不 确定有生理或器质上的原因,因此被认 为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然而患此病 症的人却确信他们被这些病症和身体的 疾病所苦,一般而言,他们会对身体上 的不适和医疗团体对他们的症状从器质 上找原因失败以后,而感到苦恼。
可编辑课件
可编辑课件
4
(三)与治疗者有关的因素
治疗者必须具备发展关系、表达支持与 兴趣地技能,如此一来,一个助人的治 疗关系才能很容易地建立起来。
治疗者有必要站在最佳的角度,来处理 个案的问题。治疗时治疗者应该是具体 的而又有建设性的,同时应有效使用具 有弹性并带有一点深度分析的治疗策略。

心身疾病PPT演示课件

心身疾病PPT演示课件
广义:特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3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一)定义
1818年德国精神病学家 Heinroth 提出了“心身概念”
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于1980年 正式命名心身疾病
Heinroth
4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8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三)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
心身医学已70多年。 早期(1930年-1960年):主要受心理动力学的影响, 按Freud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健康与疾病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以后: 心理社会应激 心理生理反应 应对、适应 社会支持
9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四)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
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 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溃疡性 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
14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六) 心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病的分类
1.心血管系统 2.呼吸系统 3.消化系统 4.皮肤系统 5.肌肉骨骼系统 6.泌尿生殖系统 7.内分泌系统
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 秃、银屑病、多汗症、慢性荨 麻疹、湿疹等。
(一)定义
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actions):指精神性刺激引 起的生理反应,当刺激除去,反应也就恢复;
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指精神刺激引起 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指精神刺激引起 的器质性病变。
19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及心身消化病课件

心身疾病及心身消化病课件
3
心身消化病的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
2019
腹痛:上腹部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01
2020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
02
2021
便秘:大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
03
2022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等
04
心理症状
焦虑:患者可能出现紧张、担忧、恐惧等情绪
01
抑郁: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表现
心理压力: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可能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心理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差的人更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可能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如胃痛、腹泻等
生理因素
胃肠道功能紊乱: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衡,导致消化功能下降
免疫系统异常: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消化系统炎症
内分泌系统紊乱: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环境因素
01
饮食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紊乱,引发心身消化病
03
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可能导致消化系统功能下降,引发心身消化病
02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可能导致消化系统功能下降化系统功能下降,引发心身消化病
心理治疗
团体治疗:通过团体互动,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
04
家庭治疗:帮助家庭成员改善关系,提高家庭支持
03
心理动力学疗法:帮助患者理解内心冲突和情感问题
02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
01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调整:注意饮食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
运动调整:适当增加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

心身疾病ppt课件

心身疾病ppt课件

二)与患者有关的特质
❖ 躯体型疾病大约开始于三十岁以前,通常伴随着长期性但不 存在的原因,似乎女性出现的比率较普遍。
❖ 患有此疾病的人,通常对其症状或诊疗史有不切实际或先入 为主的解释,而不强调其生活的部分,结果在职业与社交功 能上受到伤害。
❖ 经由家庭和社会经验的增强,常表现习得性无助的态度,并 倾向于气馁、担心、生气和低自尊。
❖ 多次检查结果都比较正常,什么病也查不出来,
躯体型疾病的五种型态
❖ 躯体畸形性疾病(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是有着正常外观却对自己外观带有一些想像缺陷或偏见 的人。患此病症的人没有妄想,且承认自己可能过分夸大 缺陷,但他们却无法对自己有较实在的自我形象。
❖ 转换型疾病(conversion disorder)
五、恶性肿瘤
❖ 2、情绪 ❖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 确诊后病情往往迅速恶化;怀疑阶段常常比确诊前好一些 ❖ 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影响 ❖ 3、生活事件 ❖ 配偶有一方患癌症或死于癌症,对方也容易患癌症。 ❖ 亲人死亡后6~8个月易发生癌症。
❖ 六、支气管哮喘
❖ 发生率:0.5~2%(China)
❖ 相反:B型——缺乏竞争性,喜欢不紧张的工作,喜欢过松散 的生活,无时间紧迫感,有耐心,无主动的敌意。
三、糖尿病
❖ 1、情绪:
情绪激动时,血糖、尿糖、酮体增多。
❖ 2、生活事件 大多数病人发作前经历灾难性生活事 件。
❖ 3、人格因素:被动、依赖、不适应、回避痛苦、 不善于延迟满足、注意涣散、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 缺乏安全感、优柔寡断等
心身疾病
❖ (1)由于心理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例如原发性高血压) ; ❖ (2)虽是由于躯体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但因心理因素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心理生物学机制
布雷迪(Brady)实验:
应激所致消化溃疡的脑细胞递质活动 外界环境(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刺激引起脑图式变化:
(一)通过下丘脑-迷走神经核-迷走神经,过度刺激壁细胞和G 细胞,使胃酸分泌增加; (二)通过兴奋交感神经系统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导致胃黏膜缺血, 使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减弱; (三)通过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兴奋,使肾上腺皮质激素 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和抑制胃黏液分泌的 作用。
四、心身反应特点
一、情绪
胃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 情绪的反应主要表现是焦虑和抑郁。 情绪的异常即可以是造成溃疡的原因,也可以
是消化性溃疡病导致的一种情绪体验。
二、人格
有易焦虑,依赖性强,常常压抑愤怒等人格素 质
五、心理诊断与干预
☆确诊有赖胃镜检查 ☆了解病史时,还要了解生活事件应激因素、
主要以生物-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进行治疗 支持疗法 、认知疗法 、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疗法
第三节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一、一般概述 概念 发病率 食管抗反流屏障 食管黏膜防御 胃排空异常
二、心理社会病因
◇脑-肠轴在心理因素和胃食管反流病发病之 间起着桥梁的作用
第四节
急性应激性溃疡
急性胃黏膜损害 (acute gastric mucosa lesion,
AGML)
一、一般概述
概念 病理 诱因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二、心理社会病因
◆病因:多种多样 药物 理化因素 感染 急性应激:严重生理或心理创伤 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三、心理生物学机制
应激状态下机体神经-内分泌、神经中枢、神经肽、 传导途径、递质释放和受体等发生改变
大脑皮层对应激源信息的加工和对皮层下结构调节 使主观感觉、情绪、机体的内脏反应发生改变
应激状态下胃黏膜局部会发生微循环障碍、黏膜屏 障(碳酸氢盐)及上皮屏障功能降低,而导致胃黏 膜屏障破坏
应激情况下,胃酸分泌受限制,但由于胃黏膜屏障 功能减弱,实际反流于黏膜内的H+增多,导致了 溃疡的发生。
焦虑、易激惹、攻击、失望、无助、抑郁等的情 绪表现。
可伴有:皮肤荨麻疹,头痛头晕,血压高或低, 哮喘、神经衰弱症状等症状。
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都可能和病前不 一样
五、心理诊断与干预
◆用胃镜及活检组织学检查确诊 ◆积极治疗原发病 ◆应用内科药物和内镜下治疗是必要的 ◆心理干预通常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心理支持
第一节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PU)
一、一般概述 分布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诊断 防治原则
二、心理社会病因
以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更全面的理解消化 性溃疡的病因。
(一)易感人格 (二)生活事件 (三)行为习惯 (四)情绪障碍
(五) 心理防御机制
三、心理生物学机制
心 身 医 学
第八章 消 化 系 统
消化性溃疡 炎症性肠病 胃食管返流病 急性应激性溃疡 肠易激综合征 慢性胰腺炎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特点
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遗传、环境、生 活方式、社会文化环境和心理行为等很多因素有关, 是多因素产生的临床疾患,临床症状表现也多种多 样,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要综合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恶化的主要因素 负性情绪可以引起本病 不良的饮食和不当的心理暗示也可以是肠易激
综合征的病因
三、心理生物学机制
动力、感觉、炎症、免疫、激素、心理等, 其发病机制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心理-社会因素与胃肠道生理功能(动力和感 觉)之间通过脑-肠轴而相互影响
心理社会方面的痛苦经验通过心理-神经-免 疫机制为中介,集中影响肠壁固有层神经肽 功能
Schwartz在1910年提出“无酸,无溃疡”。 1982年Warren和Marshall分离出幽门螺杆
菌后,出现了“无幽门螺杆菌就无溃疡”的观点。 遗传因素、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不良行为方式、
心理社会因素、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等,在发病 机制中占有重要特殊地位。 目前认为消化性溃疡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心理生物学机制
①在应激状态下,胃黏膜血流改变,引起胃 局部黏膜缺血,促进急性胃黏膜溃疡的形成。
②应激状态时,黏膜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不 能产生足够的HCO3-和粘液
③前列腺素(PGs)水平降低 ④超氧离子的作用 ⑤胃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减慢
四、心身反应特点
机体遭受严重打击的应激患者特征: ①原发病越重,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越高,病情越加
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等也是本病 的发病机制
四、心身反应特点
有人格、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基础上患病,由 于病情久治不愈,又加重心理打击,造成恶 性循环。可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
自主神经紊乱,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即出现 肠外症状
五、心理诊断与干预
诊断本病必须排除其他的器质性病变。 罗马Ⅱ诊断标准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rohn病,CD)
◆病理 ◆发病率 ◆临床表现 ◆诊断
二、心理社会病因
(一)遗传因素 (二)免疫因素 (三)环境因素
三、心理生物学机制
◇应激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炎症性肠病 ◇切断副交感神经→炎症性肠病 ◇应激状态 →肠上皮细胞的内质网、线粒体的无折叠蛋
凶险,死亡率越高。 ②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如胃痛、反酸等),也要考虑
有应激性溃疡伴出血的可能。 ③急性应激性溃疡发生穿孔时,可出现急腹症症状与
体征。 ④急性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大多集中在原发疾病产生的3
天至5天内,少数可延缓至2周。
四、心身反应特点
遭受精神或心理巨大打击而产生的急性应激性溃 疡,可表现为上腹饱胀、烧心感、恶心、呕吐等 消化道症状,可以有消化道出血如呕血或黑便, 轻者可有胃液或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疗法、生物反馈等 必要时辅以镇静药、抗焦虑和抑郁药物治疗
第五节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一、一般概述 概念 病理特点心理障碍、内脏感 觉过敏和胃肠运动紊乱
个性特征与正常人有某些方面差异 生活事件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是本病的发生和
脑-肠轴概念
各种致病因素可以通过胃肠局部,引起肠神经系统 改变,影响高级中枢的功能即心理;致病因素也可 以直接影响高级神经中枢,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 肠神经系统改变,进而引起胃肠动力和感知功能的 改变,也就是所谓的脑-肠轴。通过脑-肠轴,使心 理和胃肠相互作用,影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 展和病程的转归。
三、心理生物学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 认知加工信息
胃底、 咽、喉等感受器
接受迷走神经 纤维传入 信息
脑干的 孤束核、 迷走神经运动背核
一过性 食管下 括约肌 松弛
胃食管反流病
四、心身反应特点
●焦虑、抑郁
●频繁的求医行为
●原来就有心理因素而发 病,发病后更增加了躯 体和心理的挫折,形成 恶性循环
五、心理诊断与干预
者,有糖尿病情况 出现 可伴发抑郁、性格 改变或精神症状
五、心理诊断与干预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后确诊 常有偏执、强迫、精神质、情绪不稳定、性
格内向 兼顾躯体治疗与心理治疗的综合治疗 心理支持疗法、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
放松疗法等心理疗法。
谢谢!!
结束
◆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是食管腔内测压及其下端24 小时pH和胆红素监测。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治愈食管炎、 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
◆治疗方法根据情况有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心理治 疗等综合治疗。
◆心理干预和治疗方法: ①生物反馈训练 ②行为治疗 (改变行为习惯) ③其他:心理支持疗法、认知疗法 、催眠术疗法。
白反应 →影响肠道的炎症发展 ◇日常生活的不规律→生物钟→生理节律紊乱→免疫系统
异常和慢性炎症性疾病 ◇通过脑-肠轴使心理状态和肠道相互影响而致发病
四、心身反应特点
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和恐怖 神经质人格 应对方式和心理防御机制
五、心理诊断与干预
认真排除各种可能有关的疾病才能确诊
心理学诊断要仔细了解了解病人的个性心理发展、 遗传倾向、成长环境、双亲关系、心理创伤、青春 期、家庭婚姻、社会环境、职业、人际关系、生活 方式和行为习惯、应激源等情况
遗传、行为方式、情绪、个性、成长环境、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等,为选择心理干预提 供依据。 ☆认知治疗 行为治疗中松弛疗法与生物反馈治疗 心理支持疗法 催眠疗法
第二节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一、一般概述 包括: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进行心理评估 干预目的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催眠术
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放松或松弛疗 法、生物反馈疗法
第六节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 CP)
一、一般概述
概念 发病率 病理
二、心理社会病因
主要是易患人格、应激、行为习惯等 饮食习惯因素:酒精、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的饮

三、心理生物学机制
生活事件、心理压力、精神创伤等可以使行 为改变如酗酒、吸烟、暴饮暴食等。使胰液 梗阻造成胰管内压升高,胰液反流。
心理应激,使免疫系统紊乱,也通过自主神 经使Oddi氏括约肌痉挛、胰液分泌增加等 都促使并加速了胰腺损伤的进程。
第八章 消化系统
四、心身反应特点
腹痛 晚期慢性胰腺炎患
应激 负性生活事件 焦虑、抑郁、强迫
三、心理生物学机制
◇脑-肠轴是将认知和情感中枢与神经内分泌、肠神经系 统和免疫系统相联系的双向交通通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