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29
课题: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综合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概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从不同角度评价戊戌变法。
【重点难点】评价戊戌变法。
【自主学习】
一、中外联系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以及科技进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进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急需找到更多、更大的投资市场,为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日本,这个东方曾经的小国,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其国力的迅速壮大,其政治野心也日益膨胀,先后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等,逐步跻身于列强的行列。
中国自近代以来,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当时国内最高亢的呼声。
二、基础梳理
(一)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1)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2)清政府被迫向列强举借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外债,列强得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列强在华争夺筑路、开矿特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统治危机的加剧:
(1)清政府为了偿付赔款和外债,不断加重对民众的掠夺,加之地方官员的巧取豪夺和自然灾害频发,民众生活苦不堪言,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田赋收入的减少、巨额赔款及兴修水利等的庞大支出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3.物质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阶级条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
(二)过程
1.宣传动员:
(1)早期维新思潮——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等。
(2)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其主要著作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思想核心是“倡民权”,而谭嗣同则大声疾呼“冲决网罗”。严复翻译介绍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影响深远。
2.走向实践:
(1)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约再战,并提出设“议郎”,改变国家政体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创办报刊、组织学会:1895年在北京,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文廷式组织强学会。1896年在上海,康有为在张之洞的资助下创办《强学报》;梁启超创办《时务报》。
3.迎来高潮:百日新政——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闻讯连续三次上书光绪,请求变法。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保国会,受其影响,保滇会、保浙会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截止到9月21日,在康、梁等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军事方面的变法诏书,其中很多切中时弊,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4.无力回天: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以外的其余所有变法内容。
(三)影响:虽败犹荣
1、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仁人志士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2、维新运动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课堂检测】
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表现为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
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
C.暴露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
2.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D.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3.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主要是模仿西方的
A.经济模式B.议会政治
C.教育制度D.统治制度
4.1895年,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传“中国自强之学”。强学会的成员中有
①维新派②地主阶级开明人士③洋务派④传教士⑤革命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5.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主要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6.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奉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帝是
A.道光帝B.咸丰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7.百日新政失败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告密B.光绪帝被囚禁
C.顽固派的强大D.帝国主义的破坏
8.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
A.变法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B.变法采取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砚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朝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比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比;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