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下科学第一单元笔记
![浙教版七下科学第一单元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12bed50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b.png)
浙教版七下科学第一单元笔记
一、知识点梳理
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等能力,能够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而非生物则不具备这些特性。
2. 观察法:通过观察生物体的外部形态、结构、行为等特点,来研究生物的方法。
3. 调查法: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考察等方式,了解生物的分布、数量、生态关系等的方法。
4. 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生物反应的方法。
5. 分类法: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点,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二、重点概念解析
1. 生物的多样性:指地球上存在着数以万计的生物种类,这些生物在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各有不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2.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和其生活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 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4.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薄壳。
三、难点解析
1. 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答:观察前应制定观察计划,确定观察对象、观察步骤和观察工具。
观察时要全面细致,注重细节。
观察后要及时记录,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如何进行调查?
答:调查前应确定调查目的、调查范围和调查对象。
调查时应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
调查后要及时整理和分析调查数据,得出调查结果。
3. 如何进行实验?
答:实验前应确定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实验时应控制实验条件,保证实验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实验后要及时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103ec2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f.png)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人类的新生命和其他一般动物一样,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人的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产生的。
3、人的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是由人的睾丸、卵巢产生的。
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其中,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它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精子的形状像蝌蚪,外形可分为头部和尾部两部分。
精子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长度约为 0.05 毫米。
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
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卵的外形像球形,直径约为0.1毫米。
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
4、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
5、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并附着在子宫壁上,即怀孕了,也称妊辰。
6、受精卵形成胚胎后,会在子宫内继续发育。
(1)植入子宫前的早期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
(2)植入子宫后,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相联系。
(3)胎盘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
(4)母体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体血液,再由母体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所以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5)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连的,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
(6)胎盘在子宫内被羊水包围,可以使胚胎免受震荡,对胚胎有保护作用。
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9个多月(约280天),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8、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9、刚出生的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
母乳内含有婴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含有抗病物质,因此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0、受精的正确含义是指:( C )A. 精子和卵的接触B. 整个精子进入卵细胞膜内C.精子细胞核与卵细胞核融合D. 许多精子进入卵细胞中11、人体受精卵形成及开始分裂的主要场所是( D );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 A)A. 子宫B. 卵巢C. 阴道D. 输卵管第二节:走向成熟1、人的生长过程的顺序排列应是: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1-3节复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1-3节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a009cc4647d27284a73517d.png)
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 像青蛙那样,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变态发育。
因此有时在睡梦中会排出精液,这种现象叫 做遗精。
第三节 动物的生长时期
像青蛙那样,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 中,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 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变态发育。
第一章 复习 (1-3节)
[精子和卵细胞]
尾部
细胞核
细胞质
头部
细胞核 细胞质
第一节 新生命的诞生
精子和卵细胞胞的比较
精子
卵细胞
结构 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质和细胞核
大小 约为0.05毫米长 直径约为0.1毫米
形状 细长像只小蝌蚪 球形
小结:精子和卵细胞基本结构相同,有细胞
质和细胞核(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组成,但大 小悬殊,形状不同。
女孩在青春期身体会发生那些变化?
女性在青春期的变化
1、身高、体重增长 2、长出腋毛、阴毛 3、乳房开始增大 4、骨盆宽大 5、声音变得较高
■身体外表的发育
青春期的主要变化:
1、人体外形显著变化
(1) 体重和身高迅速增长 (2) 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第二性征 (睾丸分泌雄性激素、卵巢分泌雌性激素) 男性第二性征:长胡须、喉结突出、声调低沉等 女性第二性征:乳房增大、声调较高、骨盆宽大
6、声音变得低沉
每一个月有一个成熟的卵从卵巢中排出。如 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标志
像青蛙那样,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变态发育。 女孩第一次来月经叫初潮。
果卵没有受精,就会引起子宫出血,这就是 小结:精子和卵细胞基本结构相同,有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组成,但大小悬殊,形状不同。
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知识点速记
![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知识点速记](https://img.taocdn.com/s3/m/1248b5d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5.png)
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知识点速记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的知识点,特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速记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生命的起源与进化1. 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分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自然选择的过程,适合环境的生命形态能够生存下来并通过繁殖传递物种的基因信息。
人工选择是指人类在农业、畜牧业等领域中对生命形态进行的选择和培育。
2. 生物进化生物进化包括生物发生、连续进化、适应进化与自然选择等。
其中,生物发生是指生命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过程;连续进化指的是生物分类中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趋势;适应进化是指生物的形态和行为具有适应环境的特点;自然选择是指适应环境的更适合生存和繁衍的生物趋于更普遍的过程。
第二单元:地球与太阳系1. 天文观测天文观测包括裸眼观测、望远镜观测和射电天文观测。
其中望远镜是天文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设备之一,分为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两种。
2.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形成大约在46亿年前,演化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固体地球、液态地球和地球的大气层五个阶段。
3. 日地月的运动日地月的运动包括公转和自转。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太阳也在自转,月球绕着地球公转,同时自转。
第三单元:细胞及其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由细胞膜、胞浆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包膜,起到维持细胞形态和调控物质进出的作用;胞浆是细胞内液态环境,包含了许多细胞器;细胞核是细胞内的信息中心,存储着细胞的遗传信息。
2. 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功能可以分为新陈代谢、生长与分裂和遗传三个方面。
其中新陈代谢包括细胞的营养生长、呼吸作用、分泌和排泄作用等;生长与分裂指的是单个细胞生长并分裂成两个细胞;而遗传则是细胞核内含有的遗传信息决定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第四单元:生物间的相互作用1. 生态系统的三要素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态位和食物链、网构成。
其中生物群落就是由一群生物体组成的生物群体;生态位是一个生物种群并与其他生物种群共同占据一定区域资源的方式;食物链/网则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两种。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要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b7d3b7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c.png)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1.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显微镜的种类和用途。
2.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提出和意义。
3.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4.细胞的分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5.生物的分类:按细胞结构的分类原则,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按营养方式的分类原则,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
6.生命的自动调节:机体对内外环境的自动调节,包括内稳状态和外稳状态。
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比较:细胞壁、叶绿体和中心体是植物细胞的特征;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在两种细胞中都存在。
3.细胞的分裂: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三、组成生物体的细胞和组织1.组织的定义和分类:细胞的组合成为组织,包括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
2.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如植物的表皮组织、维管束组织和根组织等。
四、复制传递生命基因的方式1.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基因是决定性状的遗传单位。
2.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对基因的传递方式:有丝分裂是细胞复制和分裂,基因通过复制和分离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无丝分裂是单细胞生物的繁殖方式,通过细胞内部结构的变化进行传递。
3.生殖细胞的特点:生殖细胞是只有一半染色体数目的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方式形成。
1.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2.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六、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1.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原因:物种灭绝的原因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控制非法捕捞和砍伐等破坏行为。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79fa4e8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1.png)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1、和卵细胞1)新生命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3)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而呈蝌蚪形.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信息,这些遗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2、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等器官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3、受精与妊娠1)受精: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构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候女性就有身了也称为妊娠.注意: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4、胚胎发育1)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66天或约九个月).2)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自母体.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
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4)在胚胎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樊篱使得胎儿和母体的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进行物质交换.如许就能制止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沾染给胎儿.6、人的生长时期1)人的一生大致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2)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比力平缓.芳华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期间,是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开始逐渐截止增长。
各个器官巳发育成熟,人的体能也逐渐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将开始逐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7、芳华期发育的特点1)外表变化:男性和女性除生殖器外,在外表上的不同变化就是第二性征。
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7年级下册1——胚胎的发育分娩和养育教师版含解析
![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7年级下册1——胚胎的发育分娩和养育教师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c8d658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d.png)
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7年级下册1——胚胎的发育分娩和养育教师版含解析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7年级下册胚胎的发育、分娩和养育一、生命的起源生命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存在,而生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
在生物学中,受精卵也就是胚胎的发育过程,是一个极其精细和神秘的过程。
胚胎的发育是一个奇迹,我们要了解并尊重这一过程。
二、胚胎的发育1. 受精卵的形成受精卵是生命的起源,它的形成是由卵子和精子结合而成的。
在人类的受精卵形成过程中,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中相遇并发生结合,形成受精卵。
2. 胚胎的发育过程受精卵通过不断的细胞分裂,逐渐形成一个个胚胎。
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各个器官的形成和功能的建立,直到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胚胎。
三、分娩的过程1. 分娩的标志分娩是胚胎在子宫内发育成熟后的结果,分娩的标志就是胎儿在子宫内进行位置调整,并通过宫口顺利出生。
2. 分娩的过程分娩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宫口、排胎盘和清洁子宫。
在这个过程中,母体需要承受极大的疼痛和压力,产道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伸展。
四、养育的责任1. 父母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需要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和引导至关重要。
2. 社会的责任除了父母的责任,整个社会也需要承担起养育下一代的责任。
教育资源、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都需要保障孩子们的成长。
结束语:胚胎的发育、分娩和养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蕴含着生命的奇迹。
希望我们能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在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中成长。
生命的伟大在于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让我们一起呵护生命,创造美好的未来。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1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1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5d3f29ca98271fe900ef9cb.png)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1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知识点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B.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功能1)睾丸: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2)尿道:排出精液和尿液3)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4)输精管:输送精子5)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功能1)卵巢: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2)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3)输卵管:输送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4)阴道: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C.受精与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2.妊娠受精卵形成后,一边进行细胞分裂,一边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进入子宫。
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受精卵逐渐形成了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D.胚胎的发育1.胚胎附着在子宫壁后,继续发育。
2周后出现了一层将胚胎包裹起来的羊膜,并逐步发育成一个充满羊水的羊膜囊,胚胎悬浮在羊水中,能减少震动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受精卵第2周出现羊膜胚胎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第9周出现人样胎儿(第38周)出生前2.第3周胎盘出现,它连接着母体和胚胎,是母体和胚胎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3.从胚胎发育的第9周至出生前(第38周),称作胎儿期。
其间,胎儿逐渐长大,各器官系统发育成长E.分娩和养育1.分娩1)概念:成熟的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2)过程:宫口扩张→胎儿娩出→胎盘娩出2.婴儿的呼吸刚出生的婴儿会哭或者咳嗽,这种行为能除去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并促使呼吸系统工作,从而获得氧气3.养育刚出生的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
母乳含有婴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抗病物质等,因此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第2节走向成熟A.人的生长时期1.婴幼儿期在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会表现出生理协调性和大脑发育等的巨大变化,是人的第1次快速生长的时期。
出生后的第5个月,体重会加倍,出生后一年,体重会达到出生时的3倍左右2.少年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平缓3.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第2次快速生长时期,也是需要不断学习,实现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一章笔记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一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7155fda312b3169a551a44d.png)
第一章笔记§1.1新生命的诞生1.人←受精卵受精← { 精子产生← 睾丸分泌→ 雄性激素(1个) 卵细胞产生←卵巢分泌→ 雌性激素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场所:输卵管)补:①精子、卵细胞是生殖细胞,受精卵不是!②受精卵开始分裂的场所:输卵管。
3.妊娠(怀孕):受精卵不断分裂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壁上.......。
(胚胎发育的场所:子宫)拓展:双胞胎{同卵双胞胎异卵双胞胎4.胚胎发育的营养来源{初期:卵黄 后期:母体(通过:胎盘和脐带)5.受精卵→胚胎→胎儿分娩→ 婴儿(喂养:母乳)§1.2走向成熟1.人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快速生长: √ × √ × × )2.青春期的发育(男比女晚2年左右)①*出现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 补:第一性征指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第二性征的出现与(雄/雌)性激素有关!②*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标志:女:月经、男:遗精) ③内脏器官功能日渐健全3.青春期的身心健康4.衰老、死亡(主要标志:大脑停止活动)§1.3动物的生长时期1、动物的生长时期①青蛙(两栖类):幼体与成体在形态上发生了改变(变态发育)②昆虫{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不完全变态发育)2、动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①{按受精方式分{体内受精:哺乳类、鸟类、爬行类、昆虫体外受精:鱼类、两栖类(水) 按胚胎发育方式分:胎生、卵生、卵胎生(鲨、蝮蛇) 无性生殖②{出芽生殖:水螅分裂生殖:草履虫 ①经精子、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而产生新个体。
②不需精子、卵细胞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
补:克隆(无性生殖)、试管婴儿(有性生殖)§1.4植物的一生1、种子的结构{ 种皮胚 {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胚轴(发育成根、茎之间的部位)胚根(发育成根) 子叶(贮藏营养) (胚乳) 一般单子叶才有注:胚是植物新一代的幼体,胚乳不属于胚。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86da10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d.png)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复习第一章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
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双耳效应)9.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1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a3a03f2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b.png)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第一章知识要点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和卵细胞⑴许多新生命(比如婴儿)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一个受精卵是一个细胞⑶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有尾巴,能够移动。
和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的主要功能:产生,分泌雄性激素。
一个健康成年男性一天可产生上亿个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组成。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怀胎: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挪动到子宫后,颠末数次盘据逐渐构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盘据。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首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经由过程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挤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哺育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野生在试管内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第二节:走向成熟1、人的一生的发展期间:婴幼儿期—少年期—芳华期—成年期—老年期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体的两个快速生长时期2、女孩芳华期普通为11-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3、芳华期的变化(1)身体外边的变化:身高体重的迅速增加和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比方男:声调较低、喉结突出、长胡须;女:音调较高、骨盆宽大、乳房发财。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一章 第3节 动物的生长时期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一章 第3节 动物的生长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40702d3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6.png)
体现蛙的求偶的诗句“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科学意义上来说,这些诗句都体现了雄蛙的鸣叫,吸引雌蛙前来抱对。
特别提醒(1)青蛙的幼体是蝌蚪,而不是幼蛙;青蛙的成体包括幼蛙和成蛙,而不仅仅是成蛙。
(2)
蛹
蜕皮
外骨骼
(3)在青蛙的发育过程中,蝌蚪和成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有明显的差异,蝌蚪用____呼吸,在水中生活;成蛙主要用____呼吸,能够在陆地上生活。
鳃
肺
归纳总结青蛙与昆虫生殖、发育的对比
项目
青蛙
概念
指动物受精卵在母体外独立进行发育的生殖方式
指动物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进行发育的生殖方式
指受精卵虽在母体内发育,但其营养仍主要依靠卵细胞自身所含的物质供给,与母体没有或只有很少的营养联系的生殖方式
发育场所
母体外
母体子宫内
母体内
方式
卵生
胎生
卵胎生
营养来源
卵细胞中的卵黄
主要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
卵细胞中的卵黄
续表
拓展培优蚕丝蚕丝虽柔软纤细,但柔中带刚,其拉力和钢丝相当,当一根蚕丝被拉长七分之一时,还能恢复原来的长度。蚕丝内部有占总容积 的空隙,蚕丝的最外部覆盖着丝胶蛋白,它具有较好的吸水性,因此蚕丝吸湿性很好。蚕丝是自然界中最轻柔的天然纤维,可以应用于服装、医疗、化妆品等领域。
典例2 “一带一路”是当前中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对此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不完全变态发育
成虫期 的蝗虫能够飞行,活动范围广,食量大,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方法点拨判断昆虫变态发育类型的方法看发育过程中是否有蛹期,有,则为完全变态发育,如苍蝇、蜜蜂、家蚕、菜粉蝶等的发育;没有,则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如蝗虫、蝉、蜻蜓、蟋蟀、臭虫、螳螂等的发育。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986751b4daa58da1114a3c.png)
10.在人体生殖系统的下列结构中,能产生性激素和生殖细胞的一组是()
A.输卵管和子宫B.输卵管和输精管
C.睾丸和卵巢D.附睾和精囊腺
11.由于科技的发展,一些不能生育的夫妇可选择试管婴儿技术生育,试管婴儿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
A.试管B.子宫C.卵巢D.输卵管
12.下列现象能体现受精作用实质的是()
A.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统的附属器官
B.卵巢是女性的性腺,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C.月经在子宫内周期性形成,与卵巢的功能无关
D.卵巢作为子宫的附件,表明子宫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
15.下列有关男女生殖与发育知识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受精卵的形成部位是输卵管
B.男、女的主要性器官分别是睾丸、卵巢
C.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结构是胚盘
大小
比卵细胞小得多
人体最大的细胞
形状
蝌蚪状,有尾,能游动
卵圆形
(2)精子产生和排出路线:
睾丸→附睾→输精管→尿道
(3)卵细胞产生和排出路线:
3.受精与妊娠。
一、选择题
2.全面实行二胎政策后身边出现了许多孕妈妈,下列关于生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个卵细胞可以同时接受多个精子B.受精卵是在子宫内开始分裂的
7.下列男女生殖器官中,具有分泌性激素作用的是()
A.输卵管和输精管B.卵巢和睾丸
C.子宫和精囊腺D.精囊腺和前列腺
8.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正常男性体内有一对睾丸B.男孩出生后睾丸就开始产生精子
C.成熟的卵细胞内有丰富的卵黄D.正常女性体内有两个卵巢
9.母爱是伟大的。母亲在怀孕期间,身体负担明显加重,她要为胎儿提供所需的养料和氧气,排出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母亲与胎儿之间进行的物质和气体交换发生在()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doc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cf312c0d3c1ec5da50e27093.png)
第一章知识要点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精子和卵细胞⑴许多新生命(比如婴儿)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一个受精卵是一个细胞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一个健康成年男性一天可产生上亿个精子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人工在试管内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第二节:走向成熟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体的两个快速生长时期2、女孩青春期一般为11-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3、青春期的变化(1)身体外边的变化:身高体重的迅速增加和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复习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1402b3d43323968011c92c6.png)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动物的生命周期1.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组成动物的生命周期。
2.动物的寿命。
动物经历生命周期的时间长度。
3.动物延续种族的方法。
包括人类、青蛙、蝗虫等动物,其延续种族的方法是生殖。
生殖使动物的种族不随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4.人类、青蛙、蝗虫等的生长发育过程。
(1)人类: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胚胎期一胎儿期一婴儿期一幼儿期一儿童期一青春期一中年期一老年期。
(2)青蛙: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蝌蚪一幼蛙一成蛙。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上有很大变化的发育类型。
(3)蝗虫: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若虫一成虫。
(不完全变态发育) .若虫:除形体大小和生殖器官未成熟外,其余与成虫相似的幼虫。
(4)蝴蝶: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
(完全变态发育)新生命的诞生1.生命的起点。
精子与卵子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2.受精。
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场所:输卵管。
3.精子和卵子(卵细胞)的来源。
都是由人类的生殖系统产生,其中男性的睾丸产生精子(睾丸也产生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产生卵子(卵巢也产生雌性激素)。
4.排卵。
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中释放出来,进入一侧的输卵管的过程。
5.妊娠期。
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出生之间的一段时间。
人类妊娠期约为280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受精卵沿输卵管下行阶段:约4~7天;所需营养来自于卵黄。
(2)胚胎阶段:着床后开始的前8个星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3)胎儿阶段:从第九个星期到出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6.分娩。
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
分临产阵缩、生产和胞衣(将胎盘和其他囊膜推出子宫)三个阶段。
走向成熟1.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共分四个时期: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
幼儿期:包括幼儿前期(1—3岁)和学前期(3~6或7岁)。
儿童期:又叫小学年龄期,约6或7~11或12岁。
青春期:约10~20岁。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及全册知识点(含目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及全册知识点(含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c509004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4.png)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第1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第2节走向成熟第3节动物的生长时期第4节植物的一生第5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第6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本章复习与测试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3节耳和听觉第4节光和颜色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6节透镜和视觉本章复习与测试第3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第2节力的存在第3节重力第4节牛顿第一定律第5节二力平衡的条件第6节摩擦力第7节压强本章复习与测试第4章地球和宇宙第1节太阳和月球第2节地球的自转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第4节月相第5节日食和月食第6节太阳系第7节探索宇宙本章复习与测试研究性学习课题一青春期的心理及保健二噪声污染及其控制三自行车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措施四观测当地的星空第1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一、以兴趣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取了学生们喜欢的活动组织教学:由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用动画为学生解释了生命诞生的过程,学生更容易理解;用装满书的书包代替妈妈孕育宝宝时的大肚子,让学生模仿孕妇做动作,感受母亲孕育孩子的不易,加强了学生切身的感受,记忆更深刻。
在整堂课中,尽量做到了情趣结合,动静结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始终保持一种愉快、好奇、兴奋的心情参与活动,课堂教学气氛很热烈,充分体现了在情景教学中快乐学习的教学特色。
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学生我在关注全体孩子的同时,更加关注个别不能参与到活动中的孩子。
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原因、了解性格特征,认知特点和理解能力,适时做出回应、想出解决方法、与他们沟通、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教师不仅要看到学生的表面现象,更要走进他们的心灵,与孩子一同感受他们的成长经历。
三、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各个教学活动中,不论学生做出怎样的回应,都要给予他们及时、适当的回应,可以是表扬,也可以是激励性的语言,旨在帮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5ba77b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07.png)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规律的学科,通过实践和观察,人类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的定义、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下面将以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为线索,逐个介绍各个知识点。
一、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理论推理和验证等一系列科学方法来研究、解释和改造自然界的学科。
它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追求真理和普遍性原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二、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科学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数据分析、结论和验证。
1. 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对自然界现象的仔细观察,收集、整理和记录相关的数据和事实,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
2. 提出问题基于观察得到的数据和现象,科学家会提出问题,形成研究的初衷。
问题应该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以便进行后续的研究和实验。
3. 假设假设是对问题的初步解释或猜测,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工具之一。
科学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可能的假设,用于指导后续的实验和研究。
4. 实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来验证或反驳假设。
实验要求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比性,保证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5. 数据分析在实验或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会收集大量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和推理。
数据分析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运用数学和统计等方法进行科学性的判断和评估。
6. 结论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推理,科学家将得出结论,回答研究问题并解释研究现象。
结论应该具有客观性、可靠性和普遍性,为科学知识的进一步积累和应用提供基础。
7. 验证科学研究不仅要得出结论,还需要通过其他科学家的验证和复现来确保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科学家可以通过发表文章、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与其他科学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接受同行的评审和批评。
三、科学方法的应用科学方法是指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套处理问题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a614f3300b4c2e3f57276314.png)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1章知识要点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温度觉或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形成嗅觉。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其中一些物质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味觉。
干扰)。
8、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9、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1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1、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12、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13、耳的结构:P10 图1-1814、听觉产生过程: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的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5、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16、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17、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18、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9、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1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20、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
21、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2、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23、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能影响音色。
24、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5、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6、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达到3×108米/秒27、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等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
为温度觉或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形成嗅觉。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
其中一些物质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味觉。
6、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8、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9、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10、声音不能
..在真空中传播。
11、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12、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13、耳的结构:P10 图1-18
14、听觉产生过程: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的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5、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16、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17、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18、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9、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1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20、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
21、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2、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23、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能影响音色。
24、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5、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6、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达到3×108米/秒
27、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等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28、发生光的色散时,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
其中紫色光的折射
角最大,红光最小。
29、白光是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0、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31、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其颜色相同的光,其他颜色的光均被吸收。
32、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
先的物质中。
33、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
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和物体等大,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35、光的折射定律: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
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6、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37、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
●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
38、凸透镜成像规律
39、眼球由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视网膜等)及其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
角
膜、晶状体、玻璃体共同组成了眼的折光系统。
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40、虹膜的作用是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
41、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
42、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的变化。
43、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44、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光也是一种电
磁波。
45、不论是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它们形成的部位都在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