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曲《最后一个梦》的曲式结构与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浅析陆在易的创作历程和创作风格

浅析陆在易的创作历程和创作风格

浅析陆在易的创作历程和创作风格作者:赵璐平王叶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8期摘要:陆在易的音乐创作涉及多种题材和体裁,他创作的佳作数不胜数,而其中影响较深、流传较广、比重较大的要数他的合唱作品了。

陆在易在不同的时期创作了时代背景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的合唱作品,这些作品有的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有的浸透了民族的神韵,有的洋溢了民众的情怀、有的抒发了可爱纯真的童心。

本文即是对他的创作历程和风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陆在易;合唱作品;创作特色一、创作历程:陆在易是为一直孜孜不倦尽心创作的作曲家,在他音乐的道路上一直奋斗不息,勇于超越自己,他的音乐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是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和向往。

陆在易在儿时就喜欢音乐,并且学习了二胡、笛子、箫等中国民族乐器,为他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底蕴;接着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和声、曲式、复调、作曲技法等专业课为他日后的写作技能打下了坚实基础;再加上他经常去民间各地采风,切身体会到了当地的民俗民风并进行研究,亲耳听到了各地的原生态音乐并进行记录和思考,所以他能够把欧洲传统的作曲技法很好的融入到中国元素的音乐创作中来。

陆在易曾在二十世纪60年代的文革中下放到贫困的乡村进行劳动改造,体验了人民的疾苦和艰辛。

二十世纪 70 年代他仍然坚持不懈的学习研究和总结,到了80年代,随着他的创作日渐成熟和完善,他写出了多部经典佳作:如:家喻户晓的作品《祖国,慈祥的母亲》、《桥》、《家》、《盼》等;在合唱作品方面有《水乡船歌》、《青春圆舞曲》《雨后彩虹》等明朗抒情的曲子。

正是因为他写作的这部《雨后彩虹》的合唱作品,他被人们誉为写作具有“阳光风格”的作曲家。

到了二十世纪 90 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陆在易人生阅历的增长和知识的沉淀,他的创作风格有了转变,就像人们经常总结的说,一个时代造就了一个作曲家,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人文气象、生活情趣、内心情感都有很大的关系。

最后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2)

最后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2)

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的第五章“民族音乐欣赏”,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我国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特点,学习欣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和贵州民歌《茉莉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欣赏,发现不同地区民族音乐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会欣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和贵州民歌《茉莉花》。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地区民族音乐的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钢琴、黑板学具:音乐课本、笔、纸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引导学生关注西南地区民族音乐。

2. 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介绍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特点。

(2)欣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特点。

(3)学习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了解其风格特点。

(4)学习贵州民歌《茉莉花》,分析其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区别。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西南地区民族音乐作品,如《康定情歌》,进行详细分析,讲解其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模仿演唱《康定情歌》,并尝试分析其音乐特点。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六、板书设计1. 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特点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歌词朴实2. 《小河淌水》云南民歌旋律流畅歌词描绘生活3. 《康定情歌》四川民歌旋律悠扬歌词表达爱情4. 《茉莉花》贵州民歌旋律优美歌词寓意美好七、作业设计1. 欣赏一首其他地区的民族音乐作品,分析其风格特点,并写出300字左右的感想。

示例答案:我选择了一首内蒙古民歌《天边》。

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No.1的创作解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No.1的创作解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 No.1的创作解析门德尔松的经典钢琴小品集《无词歌》在浪漫主义钢琴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传统形式,同时在文学性、标题性和描绘性方面显示出浪漫主义的根本特征。

作品号Op.62发表于1844年,是门德尔松创作成熟期的优秀作品。

一、次级结构的非对称性西方共性创作中结构的平衡性源自于次级结构的呼应原则,即“乐汇-乐节-乐句-乐段”通常呈现出规模上的倍数关系,而这首作品在各部分的结构层次上都体现出非对称特点:(1)呈示部分中平行乐句的非对称结构关系呈示部分两乐句中,后乐句形成两小节扩充结构。

因此形成了非对称乐句的结构特点。

其中a句的4个小节,采用“双核动机+音程扩大、溯型”的方式,构成的2+2的两个等长乐节组合而成的主题句。

第二句主体部分仍为4小节,但由于转入b小调后,K6 4-D2-T6的线性低音形态及旋律落点位置#F-B四度上行跳进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导致必须通过重复后一乐节以获得更加完满的终止状态。

谱例1: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 No.1呈示部分a1乐句和声缩谱如图所示,技术层面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其一,法兰西增六和弦(b5D4 3/D)代替之前第二乐节中的的sii4 3,以此获得下属功能递进关系中的语气强化,这种强化是源自于和弦本身所带来的半音化的声部倾向。

其二,终止四六和弦+原位属七、主和弦”是构成完满终止的显性条件,相较于第二乐节D2-T6的线性低音,显然具有截然不同的结构功能表现。

其三,旋律形态上,在最后乐节的收束乐思当中再次变成了由环绕式邻音构成的级进旋律走向,相较于a1主体部分的跳进式旋律,呈现出更为完满的终止感。

另外,在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当中,如果说通过重复尾部材料形成扩充的后乐句模式随处可见,那么通过裁截模进并关联收束乐思形成扩充的创作模式,则较少出现,而这种写法本身就带有了一定的展开性。

综上,后乐句为获得完满收束的意图,导致乐段内的非对称结构关系。

舒伯特艺术歌曲《夜与梦》的艺术特征和演唱探析

舒伯特艺术歌曲《夜与梦》的艺术特征和演唱探析
第547期
舒伯特艺术歌曲《夜与梦》的艺术特征和演唱探析
郑嘉豪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摘 要:本文以舒伯特的《夜与梦》这首歌为例子,从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要求等方面入手,分析歌曲的曲式结 构、演唱技巧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夜与梦》这首歌曲的内涵及表现方式。 关键词:舒伯特;《夜与梦》;艺术特征;演唱探析
一、《夜与梦》的艺术特征 艺术歌曲通常取材于诗词歌赋,所以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通 常是依据诗词的篇幅,音调变化来进行谱曲,而不受传统的曲式限 制。《夜与梦》正是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抒情艺术歌曲,它的结构 细致精巧,情感细腻,音乐与诗词紧密结合。其曲式结构如下: Int4+ A 11{A5+A5}+Re1+ A´13{A´8+A5}+Coda2 该首作品采用二段曲式结构,主调为B大调。整首作品织体比较 单一,篇幅短小,旋律比较平缓,仅通过调性的变换即伴奏织体之 间的配合营造出浪漫宁静的氛围。 (一)歌词文本 舒伯特这首《夜与梦》歌词选自德国诗人马太•冯•科林的诗 歌,原作分为两节,每节四行,歌词通过深邃的意境,感人至深的 笔触深刻反映出了诗人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及高度的文学修养。另 一方面,因为歌词本身取材于诗词,使得歌词本身就具有诗歌的韵 律,具有“叙述性朗诵”的特点,音调上的变化也更好的契合了作 曲家的谱曲工作,使得整首作品的歌唱如朗诵般娓娓道来。舒伯特 将冯•科林的这首诗歌赋予了新的生命,通过创造美妙恰当的艺术形 象,实现了词,曲,唱三者的完美结合,用听觉的形式将诗人笔下 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表现了出来。这也正是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 曲创作的一大特点,即高境界的文学诗词与完全按照诗词歌赋内容 采用恰当音乐创作手法配于曲调的一种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 (二)钢琴伴奏与旋律 第一小节将全曲的伴奏织体形式展现了出来,第二小节运用两 小节的连续向下模进旋律,推动音乐趋于平静,在第四小节后半拍 通过重复B大调属音来巩固调性并为演唱声部的进入做好准备。 第五小节演唱声部进入,形成了“瀑布形”的旋律外形,具有 很浓郁的浪漫气息和抒情性。这首作品的开头通过一连串的下行旋 律及犹如叹息般的长音演唱来契合冯•科林这首诗歌的前两句“神圣 的夜马上要消逝,温馨的梦也将要沉沦”所要传达的意境。最后一 句旋律先上后下,给人营造出一种意犹未尽的意境后进入间奏。 经过一小节的间奏后,乐曲进入了下一段,值得一提的是在第 十五小节,乐曲调性由B大调转入G大调,演唱声部也出现上行旋律 甚至是大跳音程力度和音色上都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十一小节,调性转回主调B大调并在次出现“瀑布形”的旋 律外形,再一次通过下行的旋律线条来表达对美梦的留恋并反映了 作曲家和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追求。 《夜与梦》这首作品钢琴伴奏织体比较单一,整首歌曲高声部 只采用了半分解和弦而低声部则一直采用的四度、五度及八度等协 和旋律音程来营造夜晚宁静,安逸的氛围。且在整首作品的钢琴伴 奏中左右手的节奏型保持一致,同时也一直保持反向进行,以此来 突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外界事物变化的相互交融。 二、《夜与梦》演唱的探析 前文从曲式结构,钢琴伴奏,旋律等方面对《夜与梦》这首作 品进行分析后,我们在演唱这首作品时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2024版最后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2024版最后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的第四章“梦幻旋律”,具体内容包括:欣赏与分析《一个梦》合唱曲,学习合唱技巧,了解作品背景及作曲家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和欣赏《一个梦》的优美旋律,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 学习合唱技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 了解作品背景及作曲家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合唱技巧的掌握,如音准、音色、呼吸等。

2. 教学重点:《一个梦》的旋律欣赏与分析,作品背景及作曲家相关知识的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合唱谱、PPT等。

2. 学具:合唱谱、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做过的美好梦境,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梦幻旋律。

2. 欣赏与分析:a. 播放《一个梦》合唱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b. 分组讨论: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特点。

3. 合唱技巧学习:a. 教师示范:演唱《一个梦》并讲解合唱技巧。

b. 学生练习:分组练习合唱技巧,教师指导。

c. 集体合唱:全班同学共同演唱《一个梦》,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

4. 随堂练习:a. 学生自主练习合唱技巧。

b. 教师挑选部分学生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一个梦》2. 内容:a. 作品背景及作曲家相关知识。

b. 合唱技巧要点。

c. 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录制一首完整的《一个梦》合唱曲,并至班级群。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a. 邀请专业合唱团进行交流演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合唱的魅力。

b.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合唱团,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c. 推荐学生课后欣赏其他梦幻旋律的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艺术歌曲《最后的歌》创作特点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最后的歌》创作特点与演唱分析

《最后的歌》全曲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1-10小节为该曲的前奏,但在这短短10个小节的旋律中却经历了三次调性的变化,丰富的调性变化带来的不稳定感预示着不好的消息将来临。

A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a1是从第11小节开始第19小节结束。

20-21小节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进入第二乐句a2(22-30小节)最后是7小节的连接句(31-37小节),这四个部分构成了该歌曲的呈示部(A段)。

在整个A段中全部采用的是e和声小调,速度为Allegro(快板)速度是在132左右,小调的色彩配合上这样一个叙事性的速度揭示了主人公的复杂内心活动。

B段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b(38-41小节)共四小节;第二句b1(42-47小节)共6小节;第三乐句b2(48-54小节)共7小节,由这三部分构成整个歌曲的对比段(B段)。

整个B段都是采用E自然大调,与A段的小调形成了很明显的对比,并且在进入B段时托斯蒂使用连音以及对节奏的拆分,把整个旋律线拉开,形成了与A段截然不同的风格特点。

纵观全曲都是含有八分休止的切分节奏,极具拿波里那种浪漫的风格。

虽然在这样悲伤的主题中运用到了浪漫的风格,但我们却可以听出主人公深刻的爱与不舍。

悲伤的歌曲不一定都是慢节奏,孤独患者不一定不是外向的,托斯蒂正是运用了这种反衬的方式,将人内心最细腻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写法比起用长音节奏表达更能打动人心。

三、演唱特点分析(一)气息的运用气息的运用在声乐作品中的作用,想必已然成为不言而喻的事了。

著名声乐教育家李维渤就曾说到:“气息是动力,千万莫忘记”,在一首歌的演唱中气息几乎是该歌曲生命力的最底层逻辑。

在9小节前奏时,就该调整好呼吸,待到第9小节伴奏结束时开始吸气,这时候的吸气速度要适中,使自己在第10小节第一拍结束时吸好足够的气息。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是:在歌曲的第33-36小节以及85-88小节处,是两句模仿叹息的节奏,在唱这样的节奏时,为了充分表达歌曲的情感,我们需要在唱每一句的时候都用上全部的气,但是又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

最后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优质教案

最后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优质教案

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西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民族音乐欣赏》第二节《一个梦》,主要内容包括:欣赏和分析《一个梦》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民族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个梦》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创作灵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复杂的节奏和和声处理。

2. 教学重点:歌曲的旋律、民族特色和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

2. 学具:课本、笔记、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欣赏歌曲:播放《一个梦》,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

3. 分析歌曲: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了解其民族特色。

4. 讲解创作背景: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

5.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歌曲的节奏,其他同学跟随学习。

6.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中的难点节奏,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跟随音乐,独立完成歌曲的节奏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一个梦》2. 内容:a. 歌曲背景b. 旋律、节奏、和声分析c. 民族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个梦》的旋律、节奏、和声,并谈谈你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欣赏其他民族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民族乐器演奏等,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复杂的节奏和和声处理。

2.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中的难点节奏。

3. 作业设计:分析《一个梦》的旋律、节奏、和声。

一、教学难点解析1. 节奏:歌曲中的节奏具有一定的难度,如切分音、附点音符等。

浅谈中职音乐拉赫玛尼诺夫《幻想小品集》Op3.No1的艺术特征

浅谈中职音乐拉赫玛尼诺夫《幻想小品集》Op3.No1的艺术特征

浅谈中职音乐拉赫玛尼诺夫《幻想小品集》Op3.No1的艺术特征一、作品背景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作品产生的根基,是作曲家从无到有创作音乐的思想源泉,是演奏好作品所必须了解的部分。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往往是非常被忽略的一部分。

因为目前的音乐教育还是以演奏技巧的教育为主,即使有关于音乐史学,理论方面的西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的课程,其主线也是以西方音乐体系发展的大脉络来进行探讨,而不会针对具体某一音乐家的某个作品进行详细讲述。

然而,了解作品的背景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直接关系到演奏者对于作品情绪,作品风格及演奏特点等方面的把握。

因此笔者认为,在介绍本曲的音乐结构与演奏重点之前,有必要就作曲家及乐曲创作的背景进行简要叙述。

二、艺术特征如果说音乐背景是作品产生的根基,那么音乐结构及特点就是这首作品的骨架。

与乐曲的创作背景一样,乐曲的音乐结构也是在练习乐曲之前必须了解的一个部分。

乐曲的曲式结构决定了作曲家以何种形式对音符及旋律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分配,是判断乐曲音乐风格,乐句特征及演奏重点的重要依据。

因此,正确分析作品的音乐结构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笔者将从本乐曲的和声、织体及曲式结构等三方面入手,对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探讨。

1.浓郁的和声在乐曲的开头第1到9小节,首先由两小节的引子引入,第4小节由四级和弦为随后的七级七和弦作预备,之后解决进入主和弦。

由建立在四级音上的属和弦接入下属和弦,后接属和弦及六级和弦。

这一乐句因多处运用跨小节连线,所以直接为一气呵成的乐句,为全曲奠定了沉重的基调。

2.多变的调性本曲作为拉赫玛尼诺夫悲剧性音乐的代表之作,在乐曲和声的运用上显得特别的浓郁且厚重。

通过分析,笔者看到在本曲的引子,A部分,B部分及再现的A1部分等四个部分中,旋律主要分布在降e小调及G大调等两个调上。

作曲家由两小节主调性上的降e小调开始了全曲,乐曲充满了忧郁的气息。

随即在第三小节处,配合钟声元素的出现将音乐转为了降G大调,仿佛是苦难的命运之声敲响一般。

女声三重唱《一窝雀》的曲式分析

女声三重唱《一窝雀》的曲式分析

女声三重唱《一窝雀》的曲式分析1. 引言1.1 介绍女声三重唱《一窝雀》的曲式分析女声三重唱《一窝雀》是一首经典的合唱曲,其曲式结构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通过对其曲式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首作品的音乐特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窝雀》的曲式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曲式结构、旋律特点、和声特点、节奏特点和器乐运用。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出这首女声三重唱的音乐结构和特色,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经典曲目。

2. 正文2.1 曲式结构分析女声三重唱《一窝雀》的曲式结构分析可以从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组成来进行探讨。

这首曲子基本上采用了A-B-A结构,即第一部分A乐章与第二部分B乐章呈现了对比关系,最后再回到A乐章进行重复。

在A乐章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轻快、明快的气氛。

旋律流畅优美,节奏轻快明朗,展现出一种活泼生动的风格。

这部分通常是副歌部分,给人以热烈欢快的感觉。

而B乐章则相对较为平静,节奏变化较少,旋律也没有A乐章那么明快。

这部分常常是主歌部分,较为沉稳抒情,展现出一种内敛细腻的情感。

整体来看,A-B-A的结构保持了一定的对比与连续性,使整首曲子旋律起伏有致,动静结合,引人入胜。

不同部分的结构安排和音乐表现形式的变化,使得整体曲式更加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这种结构下,女声三重唱《一窝雀》展现出了丰富的音乐内涵和魅力。

2.2 旋律特点分析女声三重唱《一窝雀》的旋律特点分析:在《一窝雀》这首歌曲中,旋律的特点非常突出。

整首曲子的旋律非常流畅,旋律线条清晰,旋律起伏适中,给人一种舒适自然的感觉。

旋律的音域较宽,涵盖了低音、中音和高音,展现了女声三重唱的音域优势。

在旋律走向上,整体以简单易记的旋律段落为主,有一定的重复和变奏,增加了曲子的朗朗上口性,容易被听众接受和记住。

旋律的音域变化丰富多样,通过高低音部的切换和变化,旋律的表现力也得到了提升。

有时候会出现跳跃的音程,增加了音乐的变化和张力。

整体上,旋律形式简洁明了,但又不乏变化和发展,使得整首曲子听起来充满生机和活力。

罗西尼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与演唱技巧研究_李海燕

罗西尼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与演唱技巧研究_李海燕

19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蓬勃兴起,人们审美情操和艺术趣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在此历史背景下,罗西尼创作的艺术歌曲旋律华丽,音乐流畅,感情真挚细腻,和声运用简洁并富于变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笔者试图从创作特征、音乐表现形式和演唱技巧三方面深层次剖析罗西尼艺术歌曲,为歌者演唱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一、罗西尼艺术歌曲创作特征罗西尼善于运用丰富多样的体栽形式,并结合体裁特点融入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形成特有的创作风格。

统观其艺术歌曲,呈现出三个创作特征。

1、多样的体载形式。

罗西尼创作的艺术歌曲多为独唱曲,如特性小曲中,采用“船歌”(“Barcarolle ”)形式写出一对年轻人体味甜蜜爱情的《划着贡多拉漫游》(“La gita in gondola ”)。

他善用多种舞曲体裁形式创作,如采用“华尔兹舞曲”,写成了洋溢激情的《狂欢歌》(“L ’orgia ”);采用“波莱罗舞曲”(“Bolero ”),写成了曲风爽朗奔放的《邀请》(“L ’Invito ”);采用“蒂罗尔式曲调”(“Tirolese ”),写成了美丽俏皮的牧羊姑娘无限神往纯真爱情的别具特色的歌曲《阿尔卑斯山的牧羊女》(“La Pastorella Delle Alpi ”);采用源于意大利的民间舞曲“塔兰泰拉”(“Tarantella ”),写成了活泼风趣,旋律华丽流畅的《舞蹈》(“La Danza ”)。

除此之外,罗西尼还创作了多首重唱曲和套曲。

2、经典的曲式结构。

罗西尼艺术歌曲大部分是采用简洁明了而典型的曲式结构写成,作品显示出特有的传统因素,简约的曲式结构将歌曲中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同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使歌曲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3、诗词与歌曲的巧妙结合。

罗西尼结合意大利语的语言特点和诗词的韵律特色,选择结构简洁,情感真挚的诗词,巧妙地结合跳跃式的明快旋律创作,在细腻地塑造人物形象,充分地展现人物的情感方面,产生了卓越的艺术效果。

浅析胡梅尔钢琴小品Op.107 No.3创作手法及其演奏处理

浅析胡梅尔钢琴小品Op.107 No.3创作手法及其演奏处理

(一)A 段音乐本体与演奏分析A 段是没有再现部的单三部曲式。

a 段为两乐句乐段,平行方整,从乐句的划分来看,这一方整的乐句安排是古典式的。

四个声部有如混声四部合唱,唱出宣叙般的旋律。

第一乐句为4个小节,高声部由主音♭A 开始上行至♭D 音,以p 的力度轻缓地发出疑问;接着,以fz 的力度奏出的F 音似乎是对疑问的回答,F 是这一句的最高点,达至这最高点后下行至G 音。

第二乐句转至属调♭E 调,从C 音同样以p 的力度开始,这一句较上一句而言语气更为强烈,C 音直接级进,一路渐强上行至♭A,正如提出进一步的疑问。

接着,a 段最高点C 音以该乐段最强的力度f 奏出,是对这进一步提问有力的回答,而后下行♭E 音。

在演奏这两个乐句时,除了乐谱已标明的表情术语外,还需挖掘乐谱为表明的内涵: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结构几乎一致,但音区更高,同时再次出现相同的内容时有着“强调”的意味,因而这第二乐句总体的力度层次上应当比第一乐句更强。

谱例1[2]:b 段还是四个声部,但左手明显演变为伴奏声部。

左手最低音稳定地保持着,高处八分音符重复♭E 音有如脚步声,仿佛一边踱步一边沉思着;高声部有表情地在高音区奏出双音主旋律,紧接着在低声部以单音对此轻轻回应,如一问一答。

此处左手的角色与a 段不同,a 段共四个声部,同样作为旋律的四个声部一样重要,而b 段左手因变为伴奏所以显得次要些,演奏时还是应当尽可能轻,为高声部的旋律让步。

最终,再现了a 段的主题材料,结束b 段。

谱例2:c 段左手的伴奏织体是流畅的克莱门蒂式的伴奏音型。

右手的主旋律的中声部音符明显减少,使得和声厚度变薄,音响效果更为轻盈,高声部的主旋律更为清晰可辨,不变的是主旋律仍是宣叙般的语气。

此处,旋律声部开头的三个同音重复,令人想起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乐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三个音标明了半连奏的奏法,半连奏是极为有表情的奏法,应演奏出“似连非连、藕断丝连”的音响效果,同时加以适当的渐强,为随后加了重音记号的♭F 音做铺垫。

浅析艺术歌曲《一抹夕阳》与歌曲《一抹夕阳》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

浅析艺术歌曲《一抹夕阳》与歌曲《一抹夕阳》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

浅析艺术歌曲《一抹夕阳》与歌曲《一抹夕阳》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摘要歌剧《伤逝》是我国第一部用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创作的中国民族歌剧探索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具有探索意义的实验性作品,也是我国歌剧史上的第一部抒情歌曲,由音乐家施光南作曲,王泉,韩伟编词。

而《一抹夕阳》歌曲是歌剧《伤逝》中的主要曲目之一,是一首特别抒情的咏叹调歌曲,在歌剧中有着重要的表达意义。

本人结合本科阶段的学习,首先对于歌剧《伤逝》的剧情发展及其主要的音乐风格进行解释,通过歌剧的剧情来进行分析,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歌曲《一抹夕阳》的歌曲的情感表达。

其次,建立与音乐本身的基础上,对于这首歌曲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作品提出歌曲情感的展现,歌唱的技巧,歌曲节奏变化的演奏技巧。

了解歌曲《一抹夕阳》的创造背景与情感表达,再充分地分析歌曲的表达与演唱技巧,通过这样的研究来说明声乐气息运用在歌曲演唱中的重要性,利用声乐技巧与情感表达更好地来展现这个歌曲。

关键词:歌剧《伤逝》;歌曲《一抹夕阳》;施光南;剧情分析;艺术特征;演唱技巧;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singing analysis of the art song "A Touch of Sunset" and the song "A Touch of Sunset"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singing analysis of the art song "A Touch of Sunset" and the song "A Touch of Sunset"LE Jia-xinAbstract:The opera "Wounded Death"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Chinese National Opera exploration created by the first creative technique of Western opera in China, is an experimental work with exploratory significance, and is also the first lyric song in the History of opera in China, composed of musician Shi Guangnan, Wang Quan and Han Wei. and "A Touch of Sunset" song is one of the main tracks in the opera "Wounded Death", is a particularly lyrical aria song, in the opera has an important expression significance. I combined with the undergraduate stage of study, first of all, the opera "Wounded death" plot development and its main musical style to explain, through the opera plot to analyze, so a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ong "A Touch of Sunset" song emotional expression.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music itsel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song, and combines the works to put forward the song emotion display, singing skills, song rhythm change playing skills. Understand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song "A Touch of Sunset", and then fully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songs and singing skills, through such research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vocal music use in song singing, the use of vocal skill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to better show the song.Key words: Opera "wounded Death"; Song "A Touch of Sunset"; Shi Guangnan; plot analysi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singing skills;目录引言 (1)一、歌剧《伤逝》的艺术体征 (1)(一)歌剧《伤逝》的创造背景 (1)(二)歌剧《伤逝》的剧情分析与艺术特征 (1)1.歌剧的剧情分析与情感表达 (1)2.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 (2)二、歌曲《一抹夕阳》的艺术特征 (2)(一)歌曲的背景 (2)1.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2)(二)《一抹夕阳》所表达的情感与艺术特征 (2)1.歌词的意义与情感表达 (2)2.歌曲谱面分析 (3)三、分析歌曲《一抹夕阳》的曲式及演唱方法 (4)(一)《一抹夕阳》的歌曲结构 (4)1.呼吸分句与节拍的重要性 (4)2.感情的流动走向 (4)(二)《一抹夕阳》的演唱方法 (4)1.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4)2.形成良好的气息的重要性 (5)3.演唱中国歌曲咬字清晰的重要性 (5)4.注意演唱歌曲的完整性 (5)四、结论 (6)注释: (7)重要参考文献: (7)致谢 (8)引言当认识《一抹夕阳》歌曲时,正因为欣赏了歌剧《伤逝》时,我对这首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歌曲讲述了当时社会女主角在面对爱情的情感激发。

陆在易艺术歌曲赏

陆在易艺术歌曲赏

《望乡词》 望乡词》
——词:于佑任 ——词:于佑任 曲:陆在易
《望乡词》曾获得2003年中国音乐金钟奖 望乡词》曾获得2003年中国音乐金钟奖 声乐作品奖, 声乐作品奖,是著名作曲家陆在易的代表作 品。该作品不仅以精湛的技术贴切地再现 了于右任诗作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 了于右任诗作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还将 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传统创作手法相结合, 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传统创作手法相结合, 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化雅俗共赏类艺术歌曲 的创作新路。
歌词的选择 旋律的特色 曲式、和声,调式、调性方面的特点分析 钢琴伴奏特点分析
歌词的选择
歌词的选择也是作曲家本人审美倾向的标志。《 歌词的选择也是作曲家本人审美倾向的标志。《祖国,慈 样的母亲》 样的母亲》选自我国著名词人张鸿西的词。这首歌的歌词 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醇厚,曾经寄托了整整一代人对祖国 母亲的深深眷恋与热爱。《 母亲的深深眷恋与热爱。《桥》歌词是著名词人于之所作。 《桥》的旋律流畅、清新,歌词朴实自然,词曲融合在一 起,描述了一幅入情入境的风景画。《我爱这土地》 起,描述了一幅入情入境的风景画。《我爱这土地》这首 歌的歌词是艾青的诗作。艾青的诗歌,常常把个人的悲欢 与时代的悲欢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比较鲜明有力地传达 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词中发出“ 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词中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感人倾诉,更证 明诗人是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融为一体的。 作曲家陆在易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歌词,充分说明他是 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我爱这土地》 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我爱这土地》歌词的语言生 动,涵义深刻,流露了“大我” 动,涵义深刻,流露了“大我”之情的崇高美。

浅谈贝利尼的创作风格

浅谈贝利尼的创作风格

浅谈贝利尼的创作风格浅谈贝利尼的创作风格来源:奔驰发表网 [2010-06-20 23:13 ] 作者:在水一方浅谈贝利尼的创作风格——从《三首小咏叹调》看贝利尼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摘要:本文通过对贝利尼《三首小咏叹调》的旋律、曲式、伴奏等特点与风格的分析和研究,来进一步探讨他的声乐作品的整体风格与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演唱贝利尼的作品。

关键词:旋律;流畅;甜美;哀怨19世纪歌剧是浪漫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唐尼采蒂、贝利尼又是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作家。

他们可以说是拯救和复兴意大利歌剧的英雄式人物。

在这里对贝利尼的艺术歌曲即《三首小咏叹调》的分析来看贝利尼的创作风格。

一贝利尼的生平与创作过程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是19世纪初叶意大利歌剧杰出的作曲家。

他出生在意大利半岛尖端的西智利亚岛的一个风琴演奏世家里,3岁开始学习钢琴,他卓越的音乐才能,从当时人们称赞他为神童中可以看出。

贝利尼最初的作品为6岁时创作的「雄鸡在歌唱」。

12岁时创作了现存最早的独唱曲「蝴蝶」,1820年贝利尼同宗教音乐作品诀别,决定走歌剧之路。

他把已经在歌剧方面很有名的多尼采蒂作为自己的目标,1824年24岁时创作了歌剧处女作《A delson e Salvana》,1825年上演后得到一致的好评。

从那以后就开始了他辉煌的歌剧创作生涯,当第三部歌剧《海盗》1829年上演时以其优雅.热情的旋律使米兰的人们心醉的同时也征服了意大利歌剧界。

很快地确立了自己作曲家的名声。

1831年当歌剧《梦游女》上演时,不仅轰动了意大利乃至欧洲各地。

1831年3月6日开始后的9个月里是贝利尼创作上极其重要的时期,已经站在成功最高峰的贝利尼,认识到自己的管弦作曲法还不熟练,还需要再次地学习,在9个月时间里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同年12月26日,在米兰的斯卡拉剧场首演的第八部歌剧《诺尔玛》取得成果是其它作品所没有的。

《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分析》

《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分析》

《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分析》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一、引言咏叹调作为音乐剧和歌剧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深沉的旋律和情感丰富的歌词,常能深深触动听众的心灵。

本文以《永别了,过去的美梦》这一咏叹调为例,对其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进行深入分析。

二、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艺术特征1. 旋律特征《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旋律悠扬,充满忧郁和悲怆的色彩。

其旋律线条起伏跌宕,既有高亢激昂的部分,又有低沉婉转的乐段,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对比。

2. 歌词特征歌词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让听者在聆听的过程中产生深深的共鸣。

3. 音乐风格该咏叹调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音乐元素,既有着古典音乐的庄重与典雅,又有着现代音乐的创新与突破。

这种音乐风格的融合使得该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三、演唱分析1. 情感表达演唱者需要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来传达歌词中的悲伤和怀念。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准确把握每一个情感的转折点,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和音色的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2. 技巧运用在演唱《永别了,过去的美梦》时,演唱者需要运用一定的演唱技巧。

例如,在表现悲伤的乐段时,可以采用柔和的音色和较低的音域;在表现激昂的乐段时,可以采用较高的音域和较强的声音力度。

此外,还需要注意呼吸的运用,保持声音的稳定和连贯。

3. 舞台表现力除了声音技巧外,舞台表现力也是演唱该作品的关键因素之一。

演唱者需要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方式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歌曲的情感。

四、结论《永别了,过去的美梦》作为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内涵的咏叹调,其艺术特征和演唱技巧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该作品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深沉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音乐作品。

在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音乐爱好者能够通过学习和演唱这一作品,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歌曲尾奏的特点

歌曲尾奏的特点

歌曲尾奏的特点尾奏是一首歌曲中重要的部分,它是歌曲最后的章节,通常出现在歌词部分的结束之后。

尾奏的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音乐结构、旋律变化、和声编配以及情感表达。

首先,尾奏通常会有一个独特的音乐结构,以区别于歌曲的其他部分。

它可能是一个单一的音乐主题的反复,或是将歌曲中的不同主题进行组合和重新演奏。

有些尾奏通过逐渐减弱声音的方式结束,让听众感到渐行渐远的感觉,而另一些尾奏则以突然的停顿或冲击力强的终结,给人以突然的结束感。

其次,尾奏中的旋律变化常常让人印象深刻。

尾奏有时会对歌曲中的主旋律进行变奏或重复,来达到一种整体性和完整感。

有些尾奏也会增加一些音乐的花样,例如添加一些华丽的音阶、跳跃的音符,或是快速流畅的技法。

这些旋律上的变化为听众提供了更多的亮点,使尾奏更为吸引人。

尾奏中的和声编配也是其特点之一。

和声在音乐中负责增强旋律的表达力和深度,尾奏也不例外。

和声编配可以通过增加和弦进行或改变和弦的类型来丰富尾奏的音乐质感和层次感。

有时,尾奏可能会通过增加一些复杂的和声进行来达到更加庄重或激昂的效果。

而有些尾奏则可能会选择简洁的和声进行,营造出一种轻松、温暖或舒缓的情感氛围。

最后,尾奏通过情感表达将歌曲的意境深化。

尾奏的情感表达可以因歌曲的风格和内容而有所差异。

有些尾奏可能会选择一种忧郁、内敛或深沉的情感表达,通过缓慢或低沉的音乐旋律将歌曲的情感渗透到听众的心中。

而有些尾奏则可能会选择一种欢快、活泼或充满动感的情感表达,以增强歌曲的活力和活跃感。

无论是哪种表达方式,尾奏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歌曲的总结和延伸的感觉,使整首歌更加完整和有力度。

总之,尾奏作为一首歌曲的结束部分,具有独特的音乐结构、旋律变化、和声编配和情感表达。

它给歌曲增添了最后的华彩和厚重感,使整首歌更加丰满、完整和引人入胜。

这些尾奏的特点使得它们成为歌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音乐创作者展示才华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钢琴曲《爱之梦》的结构与意境分析

钢琴曲《爱之梦》的结构与意境分析

钢琴曲《爱之梦》的结构与意境分析一、引言《爱之梦》这首钢琴曲是李斯特在自己的三首歌曲上改编的钢琴曲, 取名《爱之梦》。

每一首都是根据诗歌编写而成。

第一、二首的题诗是德国诗人乌兰德的《崇高的爱》和《幸福的死》;第三首的题诗是弗莱里格拉特的《爱吧》。

这三首音乐深情婉转, 李斯特使大家在听音乐的时候把听众带进音乐里面, 使观众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 体会到了李斯特当时的心境。

二、《爱之梦》的创作背景《爱之梦》是李斯特在1850年改编自自己的三首歌曲的抒情钢琴曲, 《爱之梦》三首钢琴曲都采用夜曲的题材, 由于前两首不经常演出, 其中第三首是具有奏鸣曲式的钢琴曲之一, 所以一般只要提起李斯特的《爱之梦》,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第三首, 这第三首尤为着名。

它改编自德国浪漫派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第二部诗集《瞬间》里的《爱吧!你可以爱的这样持久》, 这首原诗的情调比较低沉, 诗的内容表达了生离死别的情绪, 李斯特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 并没有受这首诗情调的限制, 相反, 这首钢琴曲形象的表达出来充分的热情和张力, 并没有原诗作的悲伤情感。

三、《爱之梦》结构分析1.《崇高的爱》《崇高的爱》是《爱之梦》三首钢琴曲里面最安静、最温柔婉约的一首曲子, 这首曲子充满了爱恋回忆。

乐曲在多生分解和弦的衬托下, 从一个高声部开始, 旋律柔美, 情意绵绵, 宽广平稳, 就如同自己置身于爱的海洋一样。

乐曲在不同的曲调都向观众表达着不同的心情, 在A段中, 李斯特以分解和弦作为背景, 是曲调连贯也有跌宕起伏的特点, 演奏时对于声部的处理也是十分精致, 声音饱满充实, 就像赐予每一个音符生命一样, 它们缓缓的从指间流淌出来, 流向观众的内心当中。

在之后的小节中, 音乐逐渐加快节奏, 也加快了朗读部分的节奏, 使曲子在原先的平静基础下迎来了第一个高亢部分, 就像风平浪静的海面上突然掀起了风浪一样, 打破了观众平静的内心, 这次之后又一次更强的风浪出现了, 他的双手就好像被赋予魔力一样在键盘不停的敲击, 犹如惊涛骇浪直击观众内心, 将整场音乐推向高潮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 钢琴伴奏的配合
音 乐 形 象 的 塑 造 不 仅 仅 只 靠 人 声 的 演
绎,钢琴作为最优 美和谐 的伴奏乐器 ,在艺
术 歌 曲中 的 作 用 可 想而 知 。 《 最后一个梦 》 艺 术 形 象 的 的 充 分 表现 和钢 琴伴 奏 的景 致 衬 托 是 分 不 开 的 。 尤 其在 歌 曲 的第 二 部 分 钢 琴 伴 奏 部 分 和 弦 织体 、和 弦分 解 式 织 体 、琶 音
地 》等 。

始部分,结束感明显 。
= .歌曲 ( 《 最后一个梦》的艺术特点 1 . 题材选择方面 《 最 后一个 梦》创作 于1 9 8 8 年, 在 当时
那个年 代祖 国统一, 繁 荣 富 强 成 为 时代 的 主 题, 全 国各 行 各 业 通 过 实 际 行 动 来 表 达 着 对 祖 国的 热 爱 , 作 者 更 是 将 这 种 热 爱 和 愿 望 请 速与 歌 曲之中, 用艺 术歌 曲的形式 , 以 一 个 中 国 人 的 自豪 来 打 动 着 海 峡 两 岸 的 听 众 , 将 重 阳节 、端 午 节 具 有 中 国 民族 特 色 的 符 号 用 音 乐展 现 , 有 歌 曲抒 发 , 慈母、 儿 女 的情 结 ,
美 、 舒 缓 ,两 小 节 模 进 的 写 作 手 法 用 哼 鸣 “ M ”表 现 , 气 息 控 制 着 半 声发 出 去 表 达 着

感情又是表现 艺术歌 曲的源泉 。 《 最后一个
梦 》 要做 到 真情 流 动 ,感 染 听 众 就 要 先 感 动 自 己 , 想 要 唱 好 这 首 歌 曲就 要 细 心 体 会 作
投稿热线
0 1 0 - 6 3 5 6 5 7 3 1 \ 6 3 5 6 3 0 1 3
投稿邮箱 :h h z s z z s @s i n a c o m
浅谈歌曲 最后一个梦 的曲式结构与艺术特点
■ 王林林
【 摘 要】: 歌曲 《 最后 一个梦》创作于 1 9 8 8 年 由陆在易作 曲。张鸿西作词 。她是一个夙愿 ,一种 乡音 ,盼望着海峡 两岸的亲人早 日团聚 ,表达了作者热切 的爱 国情感 。此 曲感情深厚 、旋律优美 , “ 最后一个梦 ”就是家人 团聚 , 祖国统
八度 的上行,带 出了作者少许 的悲壮之感 。
作 品 的 第 一 部 分A ( 6 l 3 / J , 节 )柔 和 、
的创作前提和创作理念 充分表达 ,要将艺术
特 点 的 连 贯 性 、 统 一 性 、和 谐性 充分 体 现 。
含 蓄 ,“ 做 了多少 回梦 ,回回梦相 同,慈母
艺 术 歌 曲创 作 领 域 的 艺 术 成 就 尤 为 令 人 称
种憧 憬 和 希 望 。伴 奏 形 式 又 重 复 了歌 曲开
者 的处境 、歌 词蕴 含 的感情 和想要 表达 的
意 境 。 投 入 到 音 乐 的 情 景 当 中 ,用 歌 声 来
赞 ,例如 《 桥 》、《 家》、《 盼》、《 我爱这 土

的美好希 望。
【 关键 词】: 艺术歌 曲;渴望 ;曲式 ;特点
《 最 后一 个 梦 》这 首作 品是 一 首抒 情
性 的艺 术 歌 曲 , 并带 有 童 谣和 摇 篮 曲 的 音 乐
的 团 聚 在 故 乡 明月 中 , 故 乡 明 月 中 , 似 呼
喊 ,似 叹 息 。
技巧都是 为音 乐服务 的,是表达音乐情感的
表 达着 作 为一位 中国人 眼睁 睁看着 骨 肉分
离 ,海峡 两岸 亲人 泪光 涟涟 ,心 中急 切 , 满怀盼望。
歌曲 《 最后一个梦 的曲式结构
这 首 歌 曲 的 曲 式 结 构 为 带 有 补 充 句 的 二 部 曲 式 ,b e 羽 民族 五 声 调 式 , 旋 律 柔 和 , 作 曲手 法 多 为 一 字 一 音 并 贯 穿 全 曲 ,音 乐 与 歌 词 所 蕴 含 的 思 想感 情 发 展 一 致 , 表 达 了作 者 对 海 峡两 岸 早 日实 现 统 一 的 美 好 愿 望 。 曲 式 结 构 :A + A1+ 补 充 歌 曲 的前奏 部 分 ( 1 —5 小 节 ) 是 钢 琴 对 整 部 歌 曲 风格 的 提 前 演 绎 , 它 用 了简 单 的 五 个 分解 和 旋 , 引 出 了一 种 绵 绵 的 思 绪 和 浅 浅 的惆 怅 。 前 三 小 节 下 行 到 第 五 小 节 突 然 高
爱 , 儿 女 泪 ,骨 肉喜 相 逢 ” 四小 节 点名 了主 题 : 真 切 的 怀 念 对 远 方 的亲 人 与 渴 望 着 祖 国 的 统 一 结 合 起 来 。第 十 一 小 节 是 一 个 小 小 的
相互融合的过程 。艺术歌 曲的歌词塑造 出的
艺 术 形 象 应 该 是 准 确 的 ,生 动 的 ,它 使 演 唱 者 仿 佛 置 身 其 中 ,发 挥 出 强烈 的艺 术 魅 力 。
工 具 。 艺术 歌 曲是 个 人 情 感 的 抒 发 ,思 想 和
风格 ,羽调式 。柔和 的旋律 ,内涵 的深 刻以
及 情 感 丰 富 是陆 在 易 先 生 的 创 作 特 点 。 陆 在
易 的音 乐创 作 涉 及 多种 题 材 和 多 个 领 域 , 在
作 品的最后一部 分补充句 ( 3 0 3 4 )柔
三 结语
通 过对 中国艺 术作 品 《 最后 一个 梦 》 曲式 结 构 和 艺 术 特 点 的 分 析 ,我 们 了解 了 陆
《 最后一个梦》张鸿西词 ,他是我 国著名词
人 ,这 首 歌 的歌 词 感 情 深 厚 易懂 通 俗 , 内容 塑 造 了海 峡 人 民热 切 盼 望 回归 祖 国 ,眷 恋 故 土 的形 象 。
最后一个 梦的盼望激起 人们 心中的共鸣 。 2 . 歌词 的特点 艺 术 歌 曲对 歌 词 的 选 择 是 非 常 严 格
的 ,一 个 歌 曲 的创 作 是 歌 词 与 曲子 相 互 交 流
织体再加上节奏型的密集 改变,将歌者迅速
带 入 情 绪 。 歌 者 与 钢 琴 伴奏 的配 合 要 将 作 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