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
(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泯然众人;痛惜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
结果到了成年的时候,仲永在诗词方面没有什么成就,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从而表达作者对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的痛惜之情。
故答案为:⑴王安石
⑵(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⑶泯然众人;痛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
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及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
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会更准确贴切。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①(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①彘:猪。
(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B.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C.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D.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子之妻教育孩子的错误表现为________(不少于6个字),曾子教育孩子的态度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是________。
【答案】(1)A
(2)不讲信用,不守诚信;言而有信(或“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言传身教”“言行一致”“言行若一”)
【解析】【分析】⑴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所以其停顿为: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故选A。
⑵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
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曾子之妻教育孩子的错误在于父母欺骗孩子,说话不算话。
父母对孩子说话要算数,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守信的榜样;大而言之是处世为人要讲诚信的问题。
故答案为:⑴A;
⑵① 不讲信用,不守诚信。
② 言而有信(或“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言传身教”“言行一致”“言行若一”)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
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⑵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南北雨泽各异。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故少陵谓“润物细无声”。
而东坡诗云:“春雨如暗尘,东风吹倒人。
”韩持国亦有“轻云薄雾,散作催花雨”之句。
至秋则霖霪苦雨,岁以为常。
二浙四时皆巨风。
春多大雷雨,霖霪不已。
至夏为“梅雨”,相继为“洗梅”。
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自此雨不周遍,犹北人呼“隔辙”也。
迨①秋,稻欲秀熟,田畦须水,乃反亢旱。
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
此南北之异也。
(节选自庄绰《鸡肋编》)【注】①迨:等到,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具答之具:________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___
③岁以为常岁:________
④霖霪不已已: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B.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C.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D.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
(4)【甲】文“渔人甚异之”的“异”和【乙】文“南北雨泽各异”的“异”,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详细;邀请;每年、年年;停止
(2)B
(3)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
②我自从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
(4)【甲】文的“异”是诧异桃花林优美新奇的景观。
【乙】文的“异”是南北降雨的不同情形:北方春季少雨,秋天绵延多雨;南方春季多大雷雨并延至夏季,秋天大旱无雨。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具、延、岁”都是古今异义词。
(2)结合句意及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西北地区春季时,大抵多大风而少雨,即使有雨也是蒙蒙细雨。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为: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指鸡鸣狗叫的声音。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他们)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
②余:我;尝:曾经。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自从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
(4)结合语境分析,渔人前行时忽然看到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感到非常惊异,故“渔人甚异之”的的“异”是是诧异桃花林优美新奇的景观。
故答案为:⑴详细;邀请;每年、年年;停止
⑵ B;
⑶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
②我自从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
⑷结合语境分析,【甲】文的“异”是诧异桃花林优美新奇的景观。
【乙】文的“异”是南北降雨的不同情形:北方春季少雨,秋天绵延多雨;南方春季多大雷雨并延至夏季,秋天大旱无雨。
结合语境分析,南北雨泽各异,意思是中国南方北方下雨的情况各不相同,如何不同呢,下面就进行解释,北方春季少雨,秋天绵延多雨;南方春季多大雷雨并延至夏季,秋天大旱无雨。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
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⑶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⑷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附参考译文】
中国南方北方下雨的情况各不相同。
西北地区春季时,大抵多大风而少雨,即使有雨也
是蒙蒙细雨。
因此杜甫诗说“(细雨)滋润万物细细密密一点儿也没有声响”。
而东坡诗说道:“春雨来时如同积累的尘埃,东风的猛烈可以把人刮倒。
”韩持国也填有“轻柔的云,淡薄的雾,散作催花开放的春雨”的词句。
到了秋天,就是久雨绵延,为多雨而受苦。
每年都把这当成是常事。
两浙地区四季都有大风。
春天多打大雷,下大雨,久雨绵延不停。
到了夏季先是“黄梅雨”,接着是“洗梅雨”。
(人们)把五月二十日前后的雨称为“分龙雨”,从此下雨不再到处都下,就像北方人说的“隔辙雨”。
等到秋季,稻子将要抽穗长熟,稻田地里需要水的时候,竟反倒大旱。
我自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
这是南北(气候)不同的地方。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以/千里称也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才/美不外见
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马也(这)
B. 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 执策而临之(马鞭)
D.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 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 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答案】(1)C
(2)B
(3)B
(4)①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②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5)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
必要
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
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解析】【分析】(1)ABD划分正确,C这句话的意思是: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出来,“才美”是主语,后边应该停顿,故这句话正确的停顿划分方法是:才美/不外见。
(2)ACD理解正确。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这句话的意思是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的“食”是通假字,通“饲”,喂养。
(3)ACD理解正确。
B 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而“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直接原因。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这两句话的关键词语是:①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②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5)联系现实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千里马”比喻人才,结合现实分析,要成为“千里马”首先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
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这是从主观因素方面来说的。
本文表达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反过来说,就是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以千里称也。
这是从客观因素方面来说的,联系现实从客观因素方面分析,要成为“千里马”,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
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故答案为:⑴ C;⑵ B;⑶ B;
⑷①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②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⑸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
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
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
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
5.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
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③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⑥,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注释):①涯:岸边。
②欧阳公:即欧阳修。
③构:搭建。
④直:当,临。
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
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
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伛偻提携(________)
②耳新乎其所闻(________)
③非丝非竹(________)
(2)下列各组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
B. 行者休于树/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 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
(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第一段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景,充分表现了滁人、宾客、太守的欢乐。
B. 甲文写滁州的老老少少互相提携出游,前后呼应,歌声不断的情景,正是政通人和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欧阳修虽遭贬,但他并不消沉,而是为政一方,造福一方。
C. 甲乙两文都写了太守的醉和众宾的欢,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而乙文的景色更富于变化,更能表现作者爱好游乐的性格。
D. 在滁州西南泉水边,有“丰乐亭”和“醒心亭”;“醒心亭”在“丰乐亭”的东边,地势比“丰乐亭”高。
欧阳修与众宾客游乐时,一般是在“丰乐亭”饮酒喝茶,有时醉了或感觉疲劳时就到“醒心亭”去眺望风景。
(5)(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答案】(1)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使……(感到)新(鲜);弦乐器
(2)B
(3)①(那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②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A
(5)“太守之乐”是指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新”:使……(感到)新鲜。
“丝:弦乐器。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伛偻”作为生僻词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A.都是表修饰的连词。
B.前者“在”,后者“比”。
C.都是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
D.都是“用”之意。
故选B。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醉醺醺地。
“乎”:于。
“其”:这。
还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判断句的翻译。
(4)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都是陪衬太守的乐。
主要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所以“充分表现了滁人、宾客、太守的欢乐”错。
故选A。
(5)比较阅读。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甲文的“太守之乐”即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公之乐”可分析“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几句,即可得出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的答案。
故答案为:⑴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使……(感到)新(鲜);弦乐器
⑵B;
⑶①(那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②这大
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⑷A;
⑸ “太守之乐”是指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掌握常见虚词的意思和用法,注意结合句意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⑷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文章重点思想情感的归纳和概括。
【附参考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
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
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
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
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
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湖》诗。
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
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天下的学者都能成为良材;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