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学诊断能力及其提高
【字体大中小】作者:张伟民 2009-09-04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第1页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仍然在其外围打转,还没有触及到实质问题。文章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着重从教师职业的功能性特征和不可替代性来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认为教学诊断能力及其提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了教学诊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诊断能力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专业标准教学诊断
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就国内来看,教师专业化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整体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仍不高,“还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职业有一定的替代性,或者起码只能处于一个准专业的水平”。其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予以解决。
教师专业化首先是“一些带有标志性的专业标准逐步形成”。关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较多地参照和引用了美国教育协会提出的专业八条标准、利伯曼(M1Liebeman)提出的专业八条特征、以及曾荣光综合提出的专业七条核心特质和十条衍生特质。实际上从结构的角度来概括,教师专业标准包括条件性特征——具备什么条件的人能当教师(相当于专业边界)、功能性特征——当教师做什么怎么做、以及结果性特征——社会认可的专业地位。
为达到教师的专业标准,实现教师专业化,存在几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一种是通过外部争取来提高专业地位。例如,早期的“工会主义”方式,通过罢工、谈判要求政府部门承认教师的专业地位,增加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随着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的提高,这些都以政府行为通过立法、宣传、增加投入得到了体现。另一种是以提高教师的入职条件,构筑“专业边界”,来向社会表明教师的专业地位。这两种方式在许多国家实际上都经历过,只不过有的比较明显,有的不太明显。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笔者认为,改变教师职业学历偏低的状况,适当提高教师入职的学历标准十分必要,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业其“专业边界”必须维护。但仅仅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只是从延长受教育年限的角度来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专业标准中关于从业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要求只是一种外在条件,并非本质规定。还有,通过政府行为“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也未尝不可,但顺序上颠倒了,教师职业只能是以职业功能来赢得社会对教师专业地位的认可。从上面提到的教师专业结构性标准看,人们只注重了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性特征和结果性特征,而忽视了教师专业的功能性特征。有的学者称之为“被动的专业化”。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实现教师专业化必须“诉诸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主动的专业发展策略”,必须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即教师专业发展。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理智取向强调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拥有足够的知识基础来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实践——反思取向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通过教师的反思,促进教师对与专业活动有关的事物的深入理解、发现意义。而生态取向则着重从教师文化的角度,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合作发展”。实践表明,单独实施某一种取向,都存在着缺陷,都不足以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惟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实践-反思”、“合作发展”的有机整合,形成“三位一体”,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追问:教师应该具有什么知识基础;教师反思什么;教师在哪些方面要合作、怎么合作。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种职业是否成为专业的核心要素是这种职业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功能的强弱,以及这种职业的不可替代性程度。职业的分化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某种职业的形成和存在必定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否则这种职业也就不可能存在。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某种职业是否可能被其他职业所代替而逐渐消失的程度。如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某些手工业职业的消失。另一方面是说某种职业在其存在、发展过程中,其他行业的人员进入到这种职业中来的难易程度,以及进来之后的胜任程度。教师职业具有的教育人、培养人的独特的社会功能,使教师职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并且不可能为其他职业所代替。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知识三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学科知识并非教师独有,某些专门知识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人士可能更丰富、更专业;而对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无疑教师最系统,具有一定的独有性。但是,教育教学“这套理论系统在落实为可实践的原则——专业技术,并能用来解决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问题方面还差强人意,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鸿沟”;且教师实际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多地侧重于“讲知识”、“教知识”,对教学的本来意义——教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反而变得次要了。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反学校”的现象(指有的学生家长,不让学生去学校上学,而改为在家自学),尽管是个别的,却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学生或家长真的反对学校,而是对学校不注重教学诊断的一种逃避。教育界长期存在的代课教师现象,表面上看是教师数量不足造成的,而实质上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使然,因为教学活动如果仅仅是“讲知识”,那代课教师必定是“代得了课”的。如此看来,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程度较低,并且影响到了其社会功能的完整和发挥。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只能从教师的职业活动——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求有效的途径——还教学本来的面目:教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开展教学诊断。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包括方法,授业主要是能力,解惑并不仅是解“惑的本身”,而应解惑的背后的东西即为什么会惑。学习是一种脑力活动,学生学习难就难在障碍的积累,而不是障碍的存在。学生学习最大的乐趣不在于没有障碍,而在于克服障碍。而要克服障碍必须知道有哪些障碍,这些障碍是如何形成的,怎么克服这些障碍。就要求教师能对自身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行诊断。相比较而言,医生和律师职业之所以专业化程度较高,主要的不是因为他们对医学、法律知识的宣传(这也很必要),而是他们具有对病情和案情的诊断能力。
二、教学诊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