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象征主义的新徽派建筑研究——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象征主义的新徽派建筑研究

——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黄敏何佩宇

(1.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在建筑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地域主义建筑,继承弘扬地方文化,是建筑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建筑象征主义为出发点,阐释徽派建筑的象征文化,通过分析典型建筑案例绩溪博物馆,寻找设计新徽派建筑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象征;徽派建筑;徽州文化

1.建筑象征主义

象征是艺术的开始,象征作为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物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辞海》中对“象征”的定义为:“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起所咏之物。”[1]在建筑中,建筑象征的核心思想是以建筑有限的客体为媒介,来表达建筑之外的无限可能。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满足物质功能需求,更多的传递精神功能。象征是建筑的精神所在,通过建筑实体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以及精神诉求。象征的表达需要载体,建筑中以建筑的外部造型、空间形式、平面、材质、色彩、光线、雕塑装饰等为载体,通过人的本能、联想等心理活动,产生超脱于建筑实体本身的感情,从而使建筑成为开放的,无限的世界。文化是象征的媒介,在建筑创作中,建筑中的象征性大多以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人文传统等为建筑象征的灵感来源。因此,立足于地方文化,探索建筑象征的文化渊源,是建筑创作的根本。

2.徽派建筑的象征文化

徽州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沉淀,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留下璀璨的一笔。文化是人活动的产物,徽州文化的形成,包含了徽州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与自身之间的哲学关系。徽州人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活动直接体现在

徽州建筑中,对徽州古村落的布局、建筑形式、景观、装饰等产生直接的影响,形成了山水环抱、鳞次栉比、粉墙黛瓦、雕镂精湛的独特建筑艺术形式。

2.1徽州村落布局的文化象征

徽州地处山区,人多地少,“八分山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苛刻的自然条件使得徽州村落的建设贯彻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注重地理环境的选择,遵循“因地制宜,遵循自然”的原则。村落选址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充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而后融于自然,利用自然,体现了人与环境协调的自然观。除此以外,徽州村落选址受“风水说”的影响,徽州人民希望通过大自然的力量利用阴阳平衡来提高祥瑞之气,带来健康与活力,体现了徽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智慧[2]。呈坎村,被世人称作为“八卦村”,根据易经中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理论选址布局。整个构造山重水复,村落完全处在“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空间模式环境里。

2.2徽州建筑的文化象征

受中国传统礼制文化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徽州建筑充分体现了等级观,等级观是儒家思想推崇的一种理性化的社会生活模式,讲究尊卑有序,贵贱分明。在建筑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村落中祠堂与普通民居的等级差别;二是民居结构体现的等级差别。徽州村落里祠堂建造十分宏大,精细,位于村落的中心,体现祠堂的重要地位。建筑民居中也体现了这种秩序,建筑采用对

称式的布局,长者居东侧,少者居西侧,前厅会男客,后厅为儿女活动或招待女客用。

天井是徽州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坐厅观井将自然之气吸纳并融入到建筑中去,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天井形成“四水归堂”的景象,体现了徽州人民“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美好愿望。

2.3建筑雕刻及装饰的文化象征

徽州建筑中的雕刻形象及装饰,体现了徽州人民生活的美好愿望。徽州雕刻受儒家文化及新安理学的影响,重视情感体验与道德伦理的自然和融合,体现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特点。建筑雕刻样式繁多,工艺精良,多以花草瑞兽、民间故事、戏文故事等为雕刻内容,主要表达美好寓意及愿望。如清代的白子图砖雕中,“百子”嬉戏于亭台楼阁,儿童姿态各异,技巧精细,象征着多子多福的观念。

徽州的建筑文化主要受“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儒家礼制文化的等级观,人民生活美好愿望的生命观的影响,在多种文化的作用下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

3.绩溪博物馆的象征文化研究

绩溪博物馆位于绩溪老城区核心地带,紧邻江南第一学宫、胡雪岩纪念馆,背靠百年名校绩溪中学。馆址原为老县政府旧址,同时也是明清两代老县衙遗址所在地,是一座融学术性、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地方历史文化综合博物馆。绩溪博物馆通过环境和空间氛围的营造,注重人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引发共鸣,渲染情绪,追求徽州建筑“意”的表达,体现了“冷、静、清、幽”的徽州建筑的特点与文化内涵。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与胡适先生的文字“随遇而安因树为屋,会心不远开门见山”中的意境不谋而合。象征是建筑精神功能的表达,博物馆“意”的表达主要体现在“胜景”营造,建筑师通过平面构成、形态设计、材料运用、结构选择等方式,形成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又充满现代感的新徽派建筑。

3.1建筑平面构成及流线组织

博物馆的展厅、庭院、巷道、天井、台阶、假山、水系相互交错,通过精细的设计,恰当的尺度形成徽州古村落的缩影。博物馆的展厅主要围绕几个庭院展开,自由组织,创造出优美的复合空间,庭院的设计隐喻了流连于自然之间的情趣。摒弃传统博物馆单调枯燥的观赏流线,博物馆通过台阶、庭院、走廊、巷道、水系、桥来组织展览流线,观览者流连于庭院与展厅之间,置身于景色之中,体验自然之美。主入口处设内向型的“明堂”,符合徽派民居的布局特征,围绕“明堂”、大门、水面设有对市民开放的立体观赏流线,将游客缓缓引致建筑东南角的“观景台”[3],俯瞰建筑的屋面、庭院和远山。展厅内部设计天井,具有采光通风的功能,象征了徽州建筑中“四水归堂”“坐厅观井”的意境。

3.2建筑形态

博物馆屋顶的弯折起伏,形成山一样的连绵不绝的态势。观赏者行走其中,可拾级而上,可登高远眺,可俯瞰周围的山脉景色,引发内心激荡。弯折起伏的屋顶既像山脉的形式走向,也似扩散开的水纹,不仅和周围山脉的形式走向相呼应,也和绩溪地形的徽、乳两条溪水相吻合,表达一种建筑取自自然,呼应自然的环境观。

3.3建筑材料与色彩

徽州建筑文化中,建筑色彩的运用是对道家“玄素美学”观念的推崇和延续,绩溪博物馆运用了徽州建筑的传统色调——黑、白、灰,传达一种质朴,纯净的意境,与周围自然环境很好的融合,体现徽州建筑的文化内涵。博物馆以徽州地区传统的“粉墙黛瓦”为主要的材料和色彩。不同于传统的材料使用方式,博物馆“旧材新用”,以瓦为窗,以瓦为墙,别有新意。建筑墙面使用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料,形成一道道“水墙”,与池中真水一起,映衬着“屋山”和“假山”,构成了绩溪博物馆的“胜景”。

3.4建筑庭院景观

在徽派建筑的象征文化中,庭院的设计表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之美,并且借庭院内的植物咏志或表达人的品质。博物馆通过展厅组织,结合用地内保留的树木,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