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教育技术

从E-learning到Learning:隐形化技术带来学习新常态

摘要: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大规模普及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从前的E-learning中的E(表明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会很快被去掉,E-learning的概念会被Learning所包含。本文试图从名词变化的角度来解读其影响。对于E-learning之前的内涵,和去掉E之后学习将如何发展,我们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基于作者自身的大学教学,教师培训经验,文章简明阐释了几个知识领域的变化。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社会工具和人工因素的重要性。

1.引言:

信息时代已然臻于成熟。过去的十年,我们见证了网络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信息交流和电子商务等领域,教育当然也不例外。电子媒介和通信信息技术(ICT)在多领域的应用,使得很多行业的名词前面加上了E,比如“e-mail,” “e-commerce”,当然也包括“e-learning”。

我们相信,就如同在其他领域发生的一样(比如图书,电话,汽车等电子化成熟的领域),科技本身虽无处不在却是以更加隐形的方式展现。所以我们可以推测未来的“电子化学习”会向“学习”转变。然而,我们对去E化的真正含义仍然困惑,去掉E的“电子化学习”到底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学者笔记:

这是我们已经注意到的:

信息时代已经成熟。

电子媒介和通信信息技术(ICT)在多领域的应用,使得很多行业的名词前面加上了E。

电子技术支持已经得到普及。

本文注意到:

ICT工具在教育中已经普及。

ICT工具越来越隐性化。

E会很快被忽略。

虽然数字媒体技术的扩散化带来的技术隐性化,但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仍有突破的

空间。

泛在化的学习是导致学习隐性化(去掉e的网络学习)的真正原因。

政策建议:

未来的讨论和热点会从对技术问题的讨论逐渐向学习问题的讨论转变。

人工因素的重要性凸显。

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2,科学技术的采用和隐性化

科学技术可以被解释为那些延展人体器官和能力的工具或资源。Carr(2010)将科技分为四大类:1.那些延展我们生理技能,提升敏捷性和灵活性的技术,如锤子和耕犁。2.那些延展我们感官的技术,如麦克风和电话。3.那些帮助人类重塑自然状态,使之趋于人类需求的技术,如避孕药,和转基因玉米种植。4.那些延展、支持人类精神力的技术,比如所谓的智能技术-字母的发明,打字机的研制,电脑和网络的出现等。

每当一个新工具出现,人们仰视并称之为“科技”。可是一旦它们被广泛传播,大规模应用,它们就变得没那么“科技”了。这就是科技的隐性化。科技变得隐性化当社会所有成员都开始使用它,并且在社会层面上完全传播应用开来(完全的吸收)。

学者们仍然广泛使用(Beal&Bohlen,1995/1981;Gayle,2008;Valente&Davis,1999)的新兴技术扩散理论来解释科技的循环,新技术从被接受到广泛采用有五个阶段,即-注意、兴趣、评价、试用和采用。科技初始都是新奇的,然后也许有人会选择使用它,一旦被人们选择使用,科技就可能被“接受”(accept)。

技术接受模型(TAM,Davis,1989)被用来解释“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如何被人们接受,它认为一项科技全球化应用是基于用户的“感觉”(perceptions):技术的有用性-即用户认为一项技术可以提高任务处理效率,优化处理表现;技术的易用性-即经过学习,用户可以自由操作科技毫无压力。根据TAM,两种“感觉”互相影响:在一个付出-受惠的关系中,对一项科技的学习投入必须以科技的有用性来回报。一旦个人接受了某个技术,他会努力习得这项技术并且学习流畅使用这项技术的知识。然后,他会继续使用它,最后完全掌握这项技术。到这个时候,这个人才真正“采用”了(adopted)某一技术。当科技被完全“采用”,科技对人就会变得“隐性化”(invisible)。

每个人“接受”和“采用”一项技术的时间的时间都不相同。此外,这个模型还解释了为何新科技的“扩散”(diffusion)是一个持续而且缓慢的过程。

基于Beal&Bohlen前瞻性的研究,创新扩散理论(Bohlen&Beal,1957/1981;Rogers,1995),解释了新兴技术在一个社区从“采用”到“扩散”的整个过程。Rogers(1995)用图标的方式通过描绘随着时间的推进“接受者”比例的变化展现了“扩散”的全过程(如图1),他把这种扩散称之为“S曲线”扩散。图1还展现了Rogers的“铃形曲线”接纳模型(“Bell-curve” of adoption),阐释了科技接纳的“生命圈”,并且基于用户接纳

一项技术的时间建立了五种不同的“接纳者”(adopters):先驱者(innovators),早期接受者(early adopters),

早期大众(early majority),晚期大众(late majority)和滞后者(laggards)。

“S形扩散曲线”精确地解释了新科技逐渐被“接纳”(adoption)的过程,这个扩散过程符合正态分布,展现为3个阶段:前期缓慢阶段(starting slow),在这个阶段只有少数先驱者和早期接受者愿意采纳;中期加速阶

段(accelerating),这个阶段科技扩散到目标用户当中,早起大众开始注意这项技术,接纳人群不断上升;中

期减速阶段(Slowing down),目标群体趋于饱和-新接纳者的数量稳定下来;随着滞后者也被纳入科技使用

人群,我们迎来了后期下降阶段(ends dropping),这时科技的存在感就不那么强烈,科技变成了我们生活的

一部分。

Roth(2007)从心理的角度解释了“隐性科技”。他把科技阶段分为两类,居中阶段(mediated)的技术和直

接阶段(immediate)的技术,居中阶段的技术通过具体工具或者语言的形态存在;而直接阶段的技术不再可

察觉地存在于主体和客体之间,进一步来说,技术外化的工具被撤销了,完全从认识的活动中消失。他举了

“盲人和他的手杖”的例子来说明,对于盲人来说,手杖就是沟通起他和客观世界的媒介;手杖作为工具既可

以被拣起又可以被形容,但是当手杖被盲人使用时,它在观念中是消失了的。当手杖触及到人行道,手杖的端

口变得敏感,手杖的前端成了他手臂的延伸,成了比他的眼睛还敏感的部分。Roth强调了两种工具的区别,即

成熟宜用工具(ready-to-hand equipment),这种工具应用便利,会很快趋于隐性;而那些有问题不宜使用的工具(unready-to-hand equipment)就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必须通过不断的改进来消除问题(disturbance)从而达到

隐形(becoming invisible)。所以,成熟宜用工具指的是技术的无问题使用的最终阶段(unproblematic usage),而不是技术趋于成熟的过程(not to proximity)。总而言之,一项技术的隐性化表明这门技术的真正有用性。

根据Weiser(1991)的研究,技术的泛在性使技术变得隐形:“那些最伟大的发明最后都变得不被察觉,它们

将自己变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直到科技与生活密不可分。”Weiser的观点是基于人类认知(human psychology),所有我们观察,理解,领会到的都变得越来越不易察觉。他提出了“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和“平静技术”(calm technology)的概念,他认为完美的技术就如同“隐形的仆人”一样,不需

要吩咐就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