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国际化条件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国际化条件文献综述
作者:王琼
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22期
【摘要】本文从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计价货币、国际交换媒介货币、国际价值储藏货币的条件等四个方面对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此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提供经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形势下还应考虑政府政策推进与国家间金融合作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国际计价货币;国际交易媒介货币;国际价值储藏货币
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使得当前以美元和浮动汇率为代表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人们的拷问;欧债危机也挑战了欧元区整体的稳定性,使其在全球货币体系当中的角色受到挑战。反观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金融体系保持着相对的稳健和安全,人民币国际化获得一个较好的时间窗口。一国货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具备各种主客观条件,本文拟对有关货币国际化条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提供借鉴。
一、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
Andrew(1961)指出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了货币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和作为国际货币周期的长短。Page(1977)提出,一国较大的贸易规模将有助于本国货币国际化的实现;Eichengreen,Frankel(1996)与 Hartmann(1998)的研究表明,一国的经济规模与一国货币国际化是正相关的关系。Ewe-chee,Lim(2006)认为大规模经济体的货币容易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较大的外汇交易量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该国货币国际化。Rey(2001)一国与外国的贸易规模越大,那么该国的货币越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Philipp Hartmann和Otmar Issing(2002)认为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及对外开放度直接影响货币的国际使用。Rasual Shams (2005)指出在全球贸易中占有最大份额的国家的货币更有可能承担国际货币的职能。Philipp Hartmann和Otmar Issing(2002)也指出成熟的金融市场为一种货币发挥功能提供潜力保障和制度支持,发达的金融市场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流动性来刺激货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使用。Ewe-chee,Lim(2006)通过经验分析得出美国的国际货币地位正是以纽约的具有深度、高流动性和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为支撑的。Galati Gavriele、Wooldridge Philip(2006)运用均值---方差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美元、欧元的竞争决定因素,认为美国在金融市场的发达状况是美元比欧元更胜一筹的重要原因。Mundell(2002)提出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主要取决于人们对该货币的信心。综上所述,在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主要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规模、稳定的币值及发达的金融市场。
二、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计价货币的条件
国际计价货币或记账货币(invoice currency)是指在国际贸易中用于报价并标明贸易双方债权债务数量、发挥记账单位职能的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商品计价通常采用以下三种货币计价方式:生产者货币计价(PCP);当地货币计价(LCP);工具货币计价(VCP)。国外学者对于国际计价货币的选择进行了较早的研究。
从产品的差异性的角度来看,McKinnon(1969)认为贸易商品的差异性将影响计价货币的选择,对于高度异质的商品一般以出口国货币计价(PCP);但在差异性较低的初级产品交易中,生产者多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计价结算多使用单一的国际货币,McKinnon 认为人们出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认可,美元成为大部分商品交易的工具货币(VCP)。Grassman(1976)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机械制品等差别化较大的货物的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倾向于出口国货币(PCP),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则倾向于选择发达国家的货币作为计价货币。Goldberg和Tile(2008)认为在产品替代程度高的产业中,为限制产品价格波动,竞争厂商间会有使用同一货币的倾向。
从一国货币价值的稳定性的角度来看,Magee和Rao(1980)认为国际贸易如果发生在较低通货膨胀率的发达国家和较高通货膨胀率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往往发达国家的货币充当计价货币,另外贸易双方也有可能选择第三国货币来计价(VCP)。Tavlas(1997)认为具有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汇率波动率较小的货币将作为计价货币的首选。Donnenfeld和Haug(2003)通过对加拿大的实证研究认为汇率风险与进口方货币计价(LCP)正相关,与其它两种方式计价方式负相关,但是Wilander(2006)对瑞典的研究则表明汇率的波动与进口方货币计价(LCP)负相关。Johnson和Pick(1997)及Friberg(1998)在考虑出口企业利润函数的基础上认为不同国家汇率的波动会影响到出口国计价货币的选择。
从进出口企业对计价货币的选择来看,Bilson(1983)通过进出口方在价格和计价货币选择的讨价还价模型分析了贸易双方以出口商货币计价(PCP)的激励机制。Otani(2003)的研究指出,垄断型出口企业有计价货币的选择权,当其利润函数是汇率的凸函数时,会选择本国货币定价(PCP),当利润函数是汇率的凹函数时,会选择进口国货币定价(LCP)。Bacehetta、Philippe、Eric van Wincoop(2005)认为出口商在出口国的市场占有率即市场份额与其以本国货币计价(PCP)的比例成正相关关系。Goldberg和Tile(2008)通过使用讨价还价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计价币种的选择取决于出口商与进口商的谈判力度。
还有学者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国际计价货币的选择,Giovannini(1988)系统的研究了宏观经济波动如何影响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及计价货币的选择。Goldberg和Tile(2008)则认为对于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产品有使用单一货币计价的羊群效应存在。并在考虑产业特征和宏观经济因素情况下,发现国际计价货币的选择有“从众”倾向:商品的替代性越强,价格变化导致的销售量变化就越大,“从众”选择计价货币的现象也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