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

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

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代称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1、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

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

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

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

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2、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3、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闲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沾恩。

”4、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古代文化常识(衣饰、什物)

古代文化常识(衣饰、什物)

古代文化常识(衣饰、什物)一、衣饰衣有广义、侠义之分。

广义的衣指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头衣、胫衣、足衣等。

侠义的衣指身上所穿的;当衣和裳并举时,就只指上衣而言。

(一)头衣上古的头衣主要有冠冕弁。

1、冠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

古人蓄长发,用发筓绾住发髻后再用冠束住。

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

由此可见,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样把整个头顶全部盖住。

冠圈两旁有缨,这是两根小丝带,可以在颔下打结。

缨和緌(ruí)是同义词。

区别开来说,緌是结余下垂的部分,有装饰的作用。

2、冕冠是冕和弁的总称。

冕,黑色,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

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

“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

冕的形制和一般的冠不同。

冕上面是一幅长方形的版,叫延,下面戴在头上。

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的小圆玉,叫做旒。

据说天子十二旒,诸侯以下旒数各有等差。

后来只有帝王可以戴冕,所以,“冕旒”可以用作帝王的代称。

3、弁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

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

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

鹿皮各个缝合的地方,缀有一行行闪闪发光的小玉石,看上去像星星一样。

冕弁加在发髻上时都要横插一根长的筓(不同于发筓),筓穿过发髻,把冕弁别在髻上,然后再筓的一端系上一根小丝带,从颔下绕过,再系到筓的另一端。

这根带子不叫缨而叫纮(hóng)。

此外,筓的两端各有一条名叫紞(dǎn)的丝绳垂下一颗玉来,名叫瑱(zhèn)。

因为两瑱正当左右两耳,所以一名充耳,又名塞耳。

4、巾庶人的头衣和统治阶级不同。

庶人只能戴巾。

巾大约就是劳动时擦汗的布,一物两用,也可以当作帽子裹在头上。

直到汉代,头巾仍用于庶人和隐士。

5、帻帻,就是包发的巾。

国学文化常识之古代服饰

国学文化常识之古代服饰
3.【袜】古代的袜子,是用布帛、熟皮做的,穿袜子时要用带子系上。按照古代 礼节,臣见君需解袜然后登席,穿袜被视为不敬。
4.【芒鞋】就是草鞋,也叫“不借”,据说因为每人能穿得上,不用借别人的, 所以得名。
5.【屐】用木头作鞋底的鞋,雨雪时,当套鞋使用,以防打湿鞋袜。后来泛指 鞋。
6.【谢公屐】南朝谢灵运改进后的一种木屐。木屐底部前后安两个可以拆卸的 木齿。上山的时候前齿拆下,只带后齿,木屐前低后高,踩在上坡路上正好能 保持平行。下山的时候则拆后齿带前齿。
文 化 常 识 之 古 代 服 饰




关常

的见

体 衣
头 衣

名和

词服
足录Βιβλιοθήκη 解饰衣释相
先秦时期
魏晋时期
唐朝
清朝
(一)头衣 (元服)
1.【冠】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帽
子。又是冕和弁的总称。男子
长到二十岁要行冠礼。古代不
戴冠的只有四种人:小孩、罪
冠梁
犯、异族人和平民。

冠圈
簪:由笄发展而来,用来绾定发 缨 髻或冠的长针。
• 古代的体衣,在质地、颜色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 质地:王公贵族寒冷时,有毛皮大衣(裘)穿;天热时, 有高级丝织品穿。而寒士庶人则只能穿布衣、褐和缊袍 (旧絮或乱麻填的旧袍)之类。
• 颜色:隋、唐及宋时,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 以上才能穿。而庶人在隋时穿白色,唐时穿黄、白两色, 明朝则不许庶人穿黄色。
5.【胫jìng衣】即套裤。上古时有袴(kù),袴后无裆,只有两个裤 筒,类似后世的套裤。后来加上裆,称裈(kūn)。裤脚短的称犊鼻 裈(因形状像犊鼻),即现在的短裤衩,一般为贫贱者所穿。

汉服的小知识

汉服的小知识

汉服是指中国传统的服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着装风格。

汉服的设计和制作过程非常讲究,融合了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元素。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汉服的小知识。

汉服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而今天人们所称的汉服主要指的是秦汉时期的服装风格。

它以宽松的衣袍和闊袖为特点,多用丝绸为材质。

汉服在唐朝和宋朝时期经历了一些变化和发展,但大体上仍保留了其古典的特点。

汉服的各个部分具有独特的名称,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部位和衣物名称:1.衫:指上衣,汉服的上衣一般是罩衫式的,没有前襟。

2.背心:也称为裲襠,在汉服中用于保持衣物的干净整洁。

3.袍:指汉服的外套,一般是长袍式的。

袍子有不同的款式,如褙袍、马褂等。

4.挂带:用于系住衣物和腰带的长带子。

5.衲:指汉服的下装,类似于裤子。

在汉代和唐代时期,衲和褶一起使用,但现在一般只使用衲。

6.襦:指女性汉服的上装,与衫类似。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汉服部分和名称,汉服还有各种不同款式的变种和配饰。

例如:1.襦裙:指女性汉服的下装,与衲配套,可以是裙装或裤装。

2.披肩:在寒冷的季节可以搭配的披肩,用于保暖和美观。

3.领巾:在襦和衫的领口处悬挂的巾帕,用于装饰和增添浪漫感。

汉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一种服装风格,更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价值观的象征。

在过去的几年中,汉服逐渐走出了历史,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

很多人在特定的场合,如传统节日、婚礼等,都会选择穿汉服,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当然,穿汉服也需要一些基本的搭配和礼仪。

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身材和气质的款式和颜色。

其次,还要配饰一些传统的配件,如发饰、帽子、饰品等。

最重要的是,穿汉服的时候要注意穿戴的整洁和得体,尊重传统文化并遵循社交礼仪。

总而言之,汉服作为中国传统着装风格的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汉服的特点和搭配技巧,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无论是在特殊的场合还是日常生活中,穿汉服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魅力和情趣。

关于历史人物服饰的知识

关于历史人物服饰的知识

关于历史人物服饰的知识
1.周代:西周时期的服装制度严谨,实行严格的“礼制”规定。

如上所述,西周贵族服装包括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婚礼服和丧服等,其中男子服饰以玄色下裳和黄色上衣为主,并配有大带和玉佩,体现出等级分明的特点。

2.秦汉时期:秦朝时平民百姓以黑巾裹头(黔首),妇女则有头巾装饰(巾帼)。

汉代服饰中,士人常着深衣,贵族官员则有冕服、朝服等区分,女子服饰丰富多样,发展出曲裾深衣、直裾深衣等多种款式。

3.魏晋南北朝:此时期崇尚自然飘逸,服饰风格趋向宽松,出现了流行的条纹间色裙,且长裙曳地成为时尚。

同时,胡服骑射的影响下,服饰开始吸收北方民族元素,更注重实用与舒适性。

4.唐宋时期:唐朝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极其繁盛的一个时期,男女皆流行穿宽袍大袖,尤其是女装的大袖襦裙和袒领装广受欢迎;宋代服饰相对简约,官服有幞头、襕衫、公服等,而民间多穿着窄袖短身的褙子和褶子。

5.元明清:元代蒙古族统治下的服饰融合了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马褂、长袍开始流行;明代恢复汉族传统,官服采用补子
来标识品级,女性服饰有袄裙、比甲等;清代满族入关后,旗袍、马褂成为主流,男性官员的蟒袍和顶戴花翎是身份象征。

6.其他民族服饰:历史上契丹、蒙古、吐蕃、女真等北方民族的服饰以交领或圆领袍为主,特点是小袖紧身,区别于汉族传统的宽博大袖袍服。

此外,清朝时期满族的马褂和旗袍对后来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服饰文化常识

古代服饰文化常识

古代服饰文化:一种生活艺术古代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包含了物质文明,也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明。

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还在历史的长河中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古代服饰主要分为冕服、朝服、常服等类型。

冕服,顾名思义,是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所穿的正式礼服,其特点是款式庄重,颜色华丽。

朝服则是官员们在朝会、庆典等重要场合所穿的正式服装。

常服,即日常生活中穿着的服装,其特点是比较随意、舒适。

每种类型的服饰都有其特定的款式和特点,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古代服饰的材料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丝绸、麻布、皮革等。

丝绸因其华丽的外观和优良的质地而受到古代人民的喜爱,成为古代服饰的主要材料之一。

麻布则因其耐穿、透气性好等特点,常用于制作日常服饰。

皮革则因其保暖性好、耐用等特点,常用于制作鞋帽等配饰。

这些材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表现出各自的优缺点,为古代服饰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古代人的穿着礼仪与场合密切相关。

在朝会、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人们穿着的服饰都有严格的规定。

例如,在婚礼上,新郎新娘的服饰往往寓意着吉祥、幸福,而在葬礼上,服饰则以黑白为主色调,寓意着哀悼和怀念。

这些规定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也反映了人们对特定场合的重视和敬畏。

古代染色技艺的发展为服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纹样。

晕染、夹染等染色技艺的应用,使服饰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同时,各种特色纹样的应用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例如,龙凤纹样象征着吉祥、权威,山水纹样则寓意着自然、恬静。

这些纹样和染色技艺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古代服饰设计中,性别角色有着明显的体现。

男女的服饰设计有着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定位和理解。

同时,审美观念对古代服饰的款式和颜色选择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审美观念使古代服饰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特色。

古代服饰文化相关文字表述方式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衣冠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衣冠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衣冠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衣冠制度,是指在古代中国,人们根据身份地位、职业、性别等因素,穿戴不同款式、颜色、材质的服饰,以显示社会地位和身份。

这一制度源远流长,始于先秦时期,发展于汉唐,完善于宋明,直至清朝灭亡。

衣冠制度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先秦时期的衣冠制度在先秦时期,衣冠制度尚未完善,但已有初步的等级划分。

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贵族和官员为区分对象。

贵族服饰讲究华贵,采用丝绸等高档材料,颜色鲜艳,图案精美。

官员服饰则以官阶高低为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有正品、从品之分。

正品服饰颜色为红、绿、蓝、黑等,从品服饰颜色较正品稍淡。

此外,还有服饰上的图案、配饰等区别。

二、汉唐时期的衣冠制度汉唐时期,衣冠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汉朝继承了先秦的服饰等级制度,并加以完善。

官员服饰分九品,每品又分为正品、从品、员外郎等。

服饰颜色、材质、图案等都有严格规定。

唐朝时期,服饰制度更加丰富,出现了“品色制度”,即官员的官阶与服饰颜色相对应。

此外,唐朝还出现了“赐服”制度,皇帝赐予功臣、宠臣特殊服饰,以示恩宠。

三、宋明时期的衣冠制度宋朝时期,衣冠制度更加严格。

官员服饰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为正品、从品、员外郎等。

服饰颜色、材质、图案等都有严格规定。

明朝时期,衣冠制度达到了顶峰。

明朝实行“补子制度”,官员的官阶与服饰上的补子图案相对应。

此外,明朝还出现了“品服制度”,即官员的官阶与服饰的款式、颜色、材质等相对应。

四、清朝时期的衣冠制度清朝时期,衣冠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

清朝废除了明朝的“品服制度”,改为“补子制度”。

官员的官阶与服饰上的补子图案相对应。

此外,清朝还实行“顶戴制度”,即官员的官阶与服饰的顶戴(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相对应。

在清朝,服饰的款式、颜色、材质等也有严格规定。

五、总结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衣冠制度,是古代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

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族服饰知识

汉族服饰知识

汉族服饰知识以下是关于汉族服饰的一些知识点:1. 起源与发展:- 汉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至周朝时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服饰制度,之后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每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服饰特点和变革。

2. 主要特点:- 上衣下裳制度:古代汉族服饰的基本形式,早期男性多为“上衣下裳”,女性则是“襦裙”等形式。

- 右衽:汉族服饰的一大显著特点是上衣的领口通常向右掩,称为“右衽”。

- 系带而非纽扣:传统汉服普遍采用系带而非纽扣来闭合衣物,体现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穿着方式。

- 五行五色:古代汉族崇尚五色(青、赤、黄、白、黑),并将之与五行哲学相结合,赋予服饰不同的象征意义。

- 礼仪性:汉服不仅注重实用和美观,更与社会地位、礼仪制度密切相关,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的服饰规定。

3. 典型服饰样式:- 深衣:一种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服饰,春秋战国至汉代较为流行,后成为儒者的标准服饰。

- 襦裙:女子日常和正式场合常穿的服饰,包括上襦(短衫)和下裙,样式随时代演变多种多样。

- 曲裾、直裾:汉代流行的男女均可穿着的袍服款式。

- 对襟袍、圆领袍:隋唐至明清时期男子的常见服装款式。

- 马褂、旗袍:清朝以后汉族地区男性和女性分别穿着的代表性服饰,受到满族服饰影响较大。

4. 配饰与图案:- 汉族服饰常常搭配各种配饰,如巾帻、幞头、帽冠、腰带、佩玉、璎珞等。

- 图案纹饰富有象征意义,如云龙、凤鸟、花卉、山水、吉祥符号等,体现了汉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伦理、神话的理解。

5. 现代复兴:-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潮流的兴起,汉服文化得到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爱好者开始穿汉服,举行汉服文化节,推广汉服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文化常识衣食住行科技其他 Word 文档

文化常识衣食住行科技其他 Word 文档

第七节中国古代日常生活文化一、衣食住行:1.衣:衣裳——一般是交领大袖,衣领直接连着左右襟,汉民族一般是左襟压右襟。

裳的结构类似裙子,上玄下黄的衣裳制,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也是最高级别的礼服形式。

上衣——古代穿的短上衣叫“襦”,冬天穿的有裘、袍等。

平民只能穿褐或布衣。

上古没有棉花,布也是毛或麻制成的,但比褐要细一些,所以成为读书而未做官的人的常服。

因此,“布衣”也就成了这些人的代称。

下衣——古人穿的下衣主要有裳、绔、裈等。

裳就是裙子,古代男子也穿裙子。

绔也写作“袴”,与今天的裤子并不一样。

与现在裤子差不多的是裈。

深衣——又叫袍服,是官员及士大夫的常服,也可用作礼服。

不分男女,不论尊卑都能穿。

鞋——有履、屦、屐、屣等,无非是草木皮丝质的,都比现代的要粗糙。

衣料——除了毛、麻、皮等,还有总称为“帛”的各种丝织品,但那都是达官贵人才能穿的,一般人是穿不起的。

褐衣是粗布衣服。

主要的佩饰——古人最重要的佩饰是玉。

璧是古代贵重的瑞玉,它和圭、璋合称“三玉”,自夏商开始,就作为礼器使用,至春秋战国时盛行,秦汉以后渐改作装饰品。

除此之外,还有瑗、环、玦等。

环常作为妇女的佩饰。

这些圆玉在礼仪中都有特殊用途,如国事访问时以璧为凭信,诸侯召见卿、大夫、士时以瑗为凭信,断绝君臣关系以玦表示,重新召回绝交的人以环表示等。

冠礼——古代举行冠礼,一共加冠三次。

第一次加的冠叫缁冠,意味着占有统治权;第二次加的冠叫皮弁,意味着有军事权,所以加皮弁的同时往往佩剑;第三次加爵弁,意味着有了祭祀权。

古代冠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古人戴的帽子——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叫“冠”,后代“冠”又泛指一般的帽子。

“冕”是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戴的。

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这样的冕,所以后代称皇帝即位为“加冕”。

“胄”是打仗时戴的,在秦汉以后又叫“兜鍪”,后代又叫“盔”。

古代平民不能戴冠,只能戴类似以后的头巾之类的东西,称为“帩头”等。

比平民地位更低的奴仆,则仅能以青布束头,所以奴仆又称为“苍头”。

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

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代称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1、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2、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3、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闲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沾恩;”4、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5、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6、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7、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汉书·霍光传:“霍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苍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晋书.石崇传:“有司薄阅崇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他珍宝货贿称是;”明会要·民政三:“景泰中,杨杰上言:‘臣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乞停苍头杨钊等职;’诏许之;”8、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9、黄冠: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郑玄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奉黄帝,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发动农民起义,起义军皆头裹黄巾,首领张角等亦都穿黄衣;这开了后来道士黄衣的先风;隋唐时,黄色渐为皇家垄断,唐高宗总章年间“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旧唐书·舆服志;黄衣道服遂亦渐为白、黑、青取代,唯留顶上黄冠还维系着旧时崇尚;新唐书·方技传载:“李淳风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后世遂用以指道士;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形似月牙,下沿有相对二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三礼图称:“道冠,其制小,仅可撮其髻,有一簪中贯之;”黄冠是全真道士常用的道冠,全真道士受戒后方可戴之;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传说全真龙门派长春真人邱处机,西行见过元朝成吉思汗后,元代皇帝赐给邱真人一块金子和一块玉,要邱祖戴在头上;邱祖当即运用道家内功,调动体内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成月牙冠,又把玉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着戴在头上,惊得成吉思汗目瞪口呆;后来全真弟子为了纪念邱祖,就在黄冠上留下这两道指甲印痕;10、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缙绅者弗道;”颜师古注:“李奇曰:‘缙,插也,插笏於绅;’……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带与革带之间;”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故事:官批讼牒,必以朱笔点讼者姓名;其人或系缙绅,则用圈焉;”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11、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旧时把它作为做官者之称;如:簪缨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12、青衫:“青衫” 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13、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因而珠履成了豪门宾客的代称;李白寄韦南陵冰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14、巾帼:本是古代妇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源于三国志;当时诸葛亮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不予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司马懿还不如一个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故代指女性;15、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16、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被裙钗;”17、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18、赭衣:说文:“赭,赤土也;”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古时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称囚犯;赭衣塞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与衣服有关的字汉字里表示衣服的字很多;这些字多是象形字和形声字,而且和古代的礼制有关; 举例如下:1 .冠;贵族男子戴的普通帽子;冠字里的元即首,表示头的意思;寸表示法度的意思;冠是身份的象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冠主要是由冠圈、冠梁和缨组成;缨是冠圈两旁的丝绳;冠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附件叫笄,也叫簪,是用来把冠固定在头发上的细长签子;由于簪和缨是戴冠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古代作品中常用来指戴冠的人;如: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杜甫八哀诗2. 冕;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戴的礼帽;从字形上看,冕字从曰,可知是一种帽子;3. 弁;古代贵族男子穿礼服时戴的一种次于冕的帽子;4. 胄;古代士兵作战时戴的头盔;介胄指穿戴盔甲的士兵;如: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史记绛侯世家5. 帽;据考证,帽字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曰和冒是帽的古字;古代特指用布帛缝合的圆形软帽,一般不在正式场合佩戴;到了唐代,帽子已经很普及,而且常常出现在正式场合;6. 巾;可以裹头,也可以擦汗;巾是象形字;戴头巾之风,汉末时盛行;以后有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程子巾等不同的名目;7. 衣;衣服的总称;古人特指上衣;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说,治理天下从衣裳开始;可见,衣服是礼仪制度的象征;8. 裳;古人特指下衣;如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时说天还没亮就起床,急急忙忙把上衣下衣穿倒了;9. 襦;指短上衣,是一般人平时御寒所服; 10.禅;指单衣,是夏天的衣服;11. 亵;指贴身穿的上衣; 12. 裘;指皮衣;如:五花马,千斤裘;李白将近酒13.袍;指长袄,长至脚背,有里子面子,中间絮丝棉或乱麻;袍是形声字,声旁包有包住全身的意思; 14. 褐;用粗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贫苦人所穿;15.襟;最初指衣的交领,后来指衣服的前幅;也叫衽; 16. 裾;指衣服的下摆;17.袖;很长的袖子;如古代作品中常提到长袖和广袖;也叫袂;18. 绅;指腰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古代士大大入朝时,把记事的手版笏插在腰带间,叫缙绅;所以后来缙绅就成了士大夫的代称;19.裙;指下衣,也就是裳; 20. 裤;古代写作绔;只有两个裤筒,两腿分别套入裤腿,没有裆;和现在的裤子不同;。

关于汉服的知识

关于汉服的知识

关于汉服的知识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也被称为衣冠、衣裳、汉装。

汉服承载了中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
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制冕服,经过周朝建制、东汉汉明帝时期修补定型,最终确定了完整的服饰体系。

在华夏历史中,各个朝代都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这在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有详细记载。

汉服的特点包括种类繁多、美观、体现哲学思想以及服饰体系制度完备。

汉服的形制有很多种,如交领、右衽、系带等。

古代在汉族聚居地建立的政权往往被周围民族和国家称为“衣冠上国”。

以深衣为例,汉服体现了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和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

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

此外,汉服还有许多款式,如裲裆和比甲。

裲裆是一种形似宽口短袖衣的衣物,其形制与衫齐长。

比甲则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
马甲,其样式通常较后来的马甲要长。

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种汉服款式,也被称为“背心”,后来传入蒙古。

汉服不仅在中国有深远影响,还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和不丹等的民族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文化

隋唐的锥帽
流行性
服装的变化,从纵的方面说,表现为时代性; 从横的方面说,则表现为流行性。
服饰流行包含有变异、趋同两个过程,先变 异后趋同,从而造成一种新的流行风尚。
古代服饰的流行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政治 因素。应劭《风俗通义》:“赵王好大眉, 民间半额;楚王好广领,国人皆没颈;齐王 好细腰,后宫有饿死者。”体现为一种自发 的趋同意识。
朝服:进宫朝见,除非皇帝恩准,必须要穿 朝服,否则就犯了“不敬”之罪。如西汉武 安侯田恬事;皇帝接受百官朝见,也要换上 朝服。如魏明帝接见大臣杨阜事。
元朔三年(前126),武安侯田恬因 穿短衣进入宫中,犯了“不敬”之 罪,封爵被废除.
魏明帝曾戴绣帽、披淡青色细绢半袖接见大 臣,大臣杨阜当即指出这种衣着不适于在礼仪 场合穿用,魏明帝无言以对。
羊裘为粗劣之裘,因此穿羊裘常被用来 形容人贫穷或生活简朴。
二、服饰的主要特征
服饰的实用、伦理、审美、政治等意义,既 是其基本功能,也是其基本特征。此外,服 饰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流行性等 特征。
民族性
服饰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服饰文化是一 个民族得以存在的重要标志,在民族心理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孔子所说:“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 怕也要沦为落后民族了。披头散发穿左衽的 衣服.被发左衽是一个成语,指古代中原地区 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又如异 人衣楚服之事.
二是对艺术的认同。如唐代以剑舞著称的公 孙大娘,其舞蹈服是改造过的军装。司空图 《剑器》诗:“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 爱军装。”
三与特定的社会心理有关。陆游《老学庵笔 记》:“宣和末,妇人鞋底尖以二色合成, 名‘错到底’。”

古代服饰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服饰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服饰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更是古代社会制度、地位和文化习俗的体现。

从古代服饰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职业和文化传统等信息。

下面就是古代服饰的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服饰的种类1.上衣:上衣是衣服的一种,通常包括上衣、外套和披风等,是古代服饰中比较重要的一种。

2.下装:下装通常指裤子、裙子等下身穿着的服饰。

3.头饰: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头饰,头饰的种类非常丰富,有冠、冕、缨、髻、帽等。

4.鞋袜:古代的鞋袜种类也非常丰富,有鹿皮鞋、绸缎鞋、布鞋、草鞋、木屐等。

5.配饰:包括各种质地和颜色的腰带、项链、耳环、手镯等。

二、古代服饰的材料1.丝绸:丝绸是古代社会的主要材料之一,以其华丽、柔软、光滑的特性成为古代服饰的首选。

2.粗布:粗布是古代民间主要的材料之一,也是古代服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皮革:皮革通常用于制作靴子、鞋子和外套,是很古代人们在寒冷的冬季的主要选择。

4.玉石、金银等贵重材料:作为配饰的材料,玉石、金银等贵重材料也是古代服饰中的重要部分。

三、古代服饰的款式1.汉服:汉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袍、褂、裙、马褂、马氅等,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服饰种类之一。

2.满族服饰:满族的传统服饰主要有建制、背心、马褂、马氅、红绫袄、褡裢、围裙等款式。

3.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的服饰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多变,主要包括长袍、头帕、舌头巾等。

4.藏族服饰:藏族服饰以长袍、马褂、长靴、披肩、围裙为主,色彩丰富,图案精美。

5.朝鲜族服饰:朝鲜族的服饰以长袍和裙子为主,色彩素雅,图案简洁。

6.蒙古族服饰:蒙古族的服饰取材自动物皮毛,主要包括大氅、马褂、马靴、帽子等款式。

四、古代服饰的礼仪1.汉代礼仪:古代的礼仪中,服饰扮相非常重要,根据社会地位和职务的不同,礼服也有所不同,比如朝见君王时要穿戴封禅服。

2.唐代礼仪:唐代礼仪非常讲究,尤其是宫廷礼仪,服饰的色彩、款式以及佩饰都有严格的规定。

古代文化常识 之 服饰和器物

古代文化常识 之 服饰和器物

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和器物(一)服饰1.头衣(1)冕从曰,免声,即古帽字,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

冕上有长方板叫延,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liú)。

天子有十二旒。

(2)冠从“冖”,从“元”,从“寸”,会意字,从“冖”,用布帛蒙覆。

从“元”,人头。

从“寸”,手。

意思是以手执布帛之类的制品戴人头上为冠。

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

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头顶上。

从冠的作用看,主要是捆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

(3)巾古时只有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

《释名》说:“士,冠;庶人,巾。

”巾,又称帩头、幅巾、帻(zé)。

王公贵人在巾上再加冠。

唐朝时,巾又称幞(fú)头,以纱为之,因为纱质较软,就用桐木作一衬子垫在里面。

后又因两脚软垂,就以铁丝为干把“软翅”撑起来,这样就成了硬质的乌纱帽。

如《灌园叟晚逢仙女》:“那槐枝上挂的,不是大爷的软翅纱巾么?”2.体衣原始人本是蓬头跣(xiǎn)脚,不冠不履,以兽皮树叶为衣遮体,后来才分为上衣和下裳(chánɡ)。

先秦时衣长而裳短,裳的上半截藏在衣内。

后来变成衣短裳长,裳就加衣上。

如《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陌上桑》中“紫绮为上襦(rú)”的“襦”是小衣,《羽林郎》中“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的“襦”则是短袄。

袍,本是一种简单便服,如《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汉以后成了朝服,不分衣和裳。

古代的裙与裳不同。

《尔雅》说:“绕襟谓之裙。

”意思是说裙子要从衣襟斜下通过右腋,往下绕至腰臀间,以至前膝。

后代的裙与古代的裳则相近。

如《林黛玉进贾府》:“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饰。

”古代体衣,在质地、颜色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司马光《训俭示康》批评“近岁风俗尤为侈靡”时说:“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汉服的常识

汉服的常识

汉服的常识
汉服,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它不仅包括汉朝时期的服装,还包括了后世汉族人民所穿着的各种传统服装。

汉服的样式和种类非常丰富,包括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服饰风格,如唐装、宋服、明制等。

汉服的基本构成包括头衣、体衣和配饰。

头衣指的是帽子或头饰,如古代的冠、巾等;体衣则是指身体穿着的衣物,如衫、袄、裙、裤等;配饰则包括腰带、玉佩、发簪等装饰品。

在制作汉服时,应严格参照出土文物、文献资料等直接渠道进行复原制作,以确保服饰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根据画作、陶俑等间接渠道,结合个人想象制作的衣服,属于复原性尝试,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但在学术上并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汉服。

汉服的穿着不仅是一种时尚的选择,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

在现代社会,虽然汉服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主流穿着,但仍有一部分人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传承,选择在特定的场合或节日穿着汉服。

需要注意的是,汉服与影视作品或影楼里的服饰存在一定区别。

影视作品中的服饰往往为了追求视觉效果,会有一定的艺术夸张和现代审美的融入,而汉服则是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会穿的衣物。

因此,在评价影视作品中的服饰时,不应以汉服的标准来要求,而应理解其艺术创作的自由度。

1。

文化常识9之古代服饰代称、刑罚、医药、饮食、建筑 讲义-高三语文复习

文化常识9之古代服饰代称、刑罚、医药、饮食、建筑 讲义-高三语文复习

2020届文化常识9之古代服饰代称【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青衫】黑色的单衣。

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巾帼】本是古代妇女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引用为妇女的代称。

【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

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

2020届文化常识9之古代刑罚【髡刑】又称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

【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

【劓刑】割鼻子。

【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箠楚】杖刑【刖刑】将脚砍掉(卞和因和氏璧而受此刑)。

【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曾受此刑)。

【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曾受此刑)。

【大辟】砍头。

【炮烙】将人烧烤死。

【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曾受此刑)。

【汤镬】将人煮死。

【腰斩】从腰部斩断。

【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弃市】暴尸街头。

【枭首】将砍下的首级悬于高处失众。

2020届文化常识9之古代医药【杏林】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

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橘井】以喻良药之典。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

古代的服饰服装礼仪常识-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的服饰服装礼仪常识-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的服饰服装礼仪常识|古代礼仪常识服饰礼仪是中国文化礼仪之一,从古代就一直传承下来的礼仪。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古代的服饰服装礼仪常识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的服饰服装礼仪常识服饰-古代服装如果按照人口比率计算,今日几乎所有的人类都穿着衣服。

但是人类是从何时开始有了穿衣服的习惯却不得而知,普通的服装在自然条件下数十年就会分解,因此利用考古学很难获得相关的信息。

如今关于服装的史前史知识基本是根据可能是用来制作服装的工具、原始人画像乃至生物学研究等间接证据推断而来。

21世纪初对一种生活在人类衣服上的虱子做的线粒体DNA检测表明,这种生物大于在万年前同寄生在人类头发中的虱子分离开来,据此推断人类大约在10万年前开始长时间地穿着服装,这一时间同人类进非洲起源假说相接近。

根据这个假说,具有高度智能的人类10万年前从非洲离开,进入相对寒冷的欧亚地区。

已发现的可能是骨针的工具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万年的俄罗斯地区,兽皮可能是最早也是最容易制作的服装,利用树叶、树皮与藤蔓编制衣服则要稍晚一些,至于用纤维编制出布,再用布制作衣服则更为复杂。

在各种植物纤维中,亚麻是最早用于编制服装的。

而已知最早的亚麻纤维出现在距今3万6千年的格鲁吉亚地区。

整块的纺织物更难寻找,而至于说人类为什么会穿上衣服,也是至今不得而知。

从古希腊时人类就开始考虑这方面的问题,流传至今比较有影响力的假说有:保护说:主要是为了驱寒保暖,避免蚊虫叮咬等等。

羞耻说:类似于圣经中的亚当夏娃,认为人类穿衣是为了遮羞。

吸引异性说:与遮羞相反,认为穿衣是为了引起异性人类的注意。

美化说:认为人类穿衣是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美观。

避邪说:主从神话和文化的角度进行解释。

实际上这些假说都有自己不能解释的问题。

简介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

如战国人所撰《吕览》记述,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伯余、黄帝制衣裳。

”这个时代,从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对照,应该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古代文化常识之服装配饰完整版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之服装配饰完整版课件

(2)衣襟
衣襟是与领相应的。交颈的衣襟向右掩(即左襟压右襟), 在右腋下用两根细带相系。
“出师未称衽,右衽是中原地区之服,左衽与披发是边远 地区的服饰。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襦
短上衣,一般只到腰,及腰处通常被收扎在裙线下。民 间下层妇女多为窄袖;上层贵族则是方便的窄袖与华丽飘逸 的宽袖并存。
《后汉书》:“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
•裤 古代写作绔、袴。和今天的裤子不同,没有裆,只有两
个裤筒,套在腿上,上面用绳系在腰间。
纨绔子弟
• 裈(kūn) 有裆的裤子。
【小科普】 服饰颜色反映社会等级。 黄色:唐代以前大家都可以穿黄色衣服。唐代把赭
黄规定为皇帝专用色。 紫色:唐代三品以上官员。 绯[fēi] 色:深红色,五品以上。 绿色:六品七品。 青色:八品九品。 普通百姓:灰色。
《琵琶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服饰颜色中的等级制度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紫气东来。”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 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 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裘 冬季御寒的衣服。裘是皮衣,毛向外。狐裘最为珍贵,为
贵族所用;羊裘、犬裘为庶人所用。
猜一猜这些成语的意思—— 集腋成裘 狐裘羔袖 裘敝金尽
•袍 冬季御寒的衣服。袍是长袄,据说里面铺的是乱麻(缊
[yùn] ),穿不起裘的穷人穿袍。汉代以后有绛纱袍等,袍 成了朝服。
《论语》:“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 也与!”
《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袍泽之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代称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1、黔首:黔,黑色。

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

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

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

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

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2、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3、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緋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閒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鵠。

”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

”4、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5、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

《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6、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

”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7、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

《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

”《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

苍头,谓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

”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

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

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

《汉书·霍光传》:“(霍)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苍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

”《晋书.石崇传》:“有司薄阅崇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他珍宝货贿称是。

”《明会要·民政三》:“景泰中,杨杰上言:‘臣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乞停苍头杨钊等职。

’诏许之。

”8、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

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9、黄冠: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

《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

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

”郑玄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

”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

”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奉黄帝,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发动农民起义,起义军皆头裹黄巾,首领张角等亦都穿黄衣。

这开了后来道士黄衣的先风。

隋唐时,黄色渐为皇家垄断,唐高宗总章年间“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旧唐书·舆服志》)。

黄衣道服遂亦渐为白、黑、青取代,唯留顶上黄冠还维系着旧时崇尚。

《新唐书·方技传》载:“李淳风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

后世遂用以指道士。

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

形似月牙,下沿有相对二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

《三礼图》称:“道冠,其制小,仅可撮其髻,有一簪中贯之。

”黄冠是全真道士常用的道冠,全真道士受戒后方可戴之。

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

传说全真龙门派长春真人邱处机,西行见过元朝成吉思汗后,元代皇帝赐给邱真人一块金子和一块玉,要邱祖戴在头上。

邱祖当即运用道家内功,调动体内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成月牙冠,又把玉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着戴在头上,惊得成吉思汗目瞪口呆。

后来全真弟子为了纪念邱祖,就在黄冠上留下这两道指甲印痕。

10、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縉绅者弗道。

”颜师古注:“李奇曰:‘縉,插也,插笏於绅。

’……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带与革带之间。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故事:官批讼牒,必以硃笔点讼者姓名。

其人或係縉绅,则用圈焉。

”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11、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

”旧时把它作为做官者之称。

如:簪缨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

12、青衫:“青衫” 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13、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

”因而珠履成了豪门宾客的代称。

李白《寄韦南陵冰》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14、巾帼:本是古代妇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源于《三国志》。

当时诸葛亮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不予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司马懿还不如一个女性。

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故代指女性。

15、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

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

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

”16、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

《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被裙钗。

”17、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

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8、赭衣:《说文》:“赭,赤土也。

”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

古时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称囚犯。

赭衣塞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

与衣服有关的字汉字里表示衣服的字很多。

这些字多是象形字和形声字,而且和古代的礼制有关。

举例如下:1 .冠。

贵族男子戴的普通帽子。

‚冠‛字里的‚元‛即首,表示头的意思;‚寸‛表示法度的意思。

冠是身份的象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冠主要是由冠圈、冠梁和缨组成。

缨是冠圈两旁的丝绳。

冠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附件叫‚笄‛,也叫‚簪‛,是用来把冠固定在头发上的细长签子。

由于簪和缨是戴冠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古代作品中常用来指戴冠的人。

如:‚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

‛(杜甫《八哀诗》)2. 冕。

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戴的礼帽。

从字形上看,‚冕‛字从‚曰‛,可知是一种帽子。

3. 弁。

古代贵族男子穿礼服时戴的一种次于冕的帽子。

4. 胄。

古代士兵作战时戴的头盔。

‚介胄‛指穿戴盔甲的士兵。

如:‚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史记•绛侯世家》)5. 帽。

据考证,‚帽‛字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

‚曰‛和‚冒‛是帽的古字。

古代特指用布帛缝合的圆形软帽,一般不在正式场合佩戴。

到了唐代,帽子已经很普及,而且常常出现在正式场合。

6. 巾。

可以裹头,也可以擦汗。

‚巾‛是象形字。

戴头巾之风,汉末时盛行。

以后有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程子巾等不同的名目。

7. 衣。

衣服的总称。

古人特指上衣。

《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意思是说,治理天下从衣裳开始。

可见,衣服是礼仪制度的象征。

8. 裳。

古人特指下衣。

如《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时说天还没亮就起床,急急忙忙把上衣下衣穿倒了。

9. 襦。

指短上衣,是一般人平时御寒所服。

10.禅。

指单衣,是夏天的衣服。

11. 亵。

指贴身穿的上衣。

12. 裘。

指皮衣。

如:‚五花马,千斤裘。

‛(李白《将近酒》)13.袍。

指长袄,长至脚背,有里子面子,中间絮丝棉或乱麻。

‚袍‛是形声字,声旁‚包‛有包住全身的意思。

14. 褐。

用粗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贫苦人所穿。

15.襟。

最初指衣的交领,后来指衣服的前幅。

也叫‚衽‛。

16. 裾。

指衣服的下摆。

17.袖。

很长的袖子。

如古代作品中常提到‚长袖‛和‚广袖‛。

也叫‚袂‛。

18. 绅。

指腰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

古代士大大入朝时,把记事的手版‚笏‛插在腰带间,叫‚缙绅‛。

所以后来‚缙绅‛就成了士大夫的代称。

19.裙。

指下衣,也就是‚裳‛。

20. 裤。

古代写作‚绔‛。

只有两个裤筒,两腿分别套入裤腿,没有裆。

和现在的裤子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