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体系特征研究
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机制

油藏分布规律
根据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的构造、储层和流体 特征,可以将油藏分布规律分为3个主要类型:构造地层复合型、地层型和岩性型。其中,构造-地层复合 型油藏主要分布在三肇凹陷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地层 型油藏主要分布在三肇凹陷的南部地区;岩性型油藏 则主要分布在三肇凹陷的中部地区。此外,根据油藏 形成动力学机制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不同类型油藏 的形成与分布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包括构造运 动、地层沉积和热力学作用等。
地层油藏
由于地层沉积和岩性变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较好封存条 件的岩性或地层圈闭,这些圈闭能够有效地聚集和保存油 气,形成了地层油藏。
构造油藏
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断层、褶皱等构造形态 ,这些构造形态控制了油气聚集和运移的空间,形成了构 造油藏。
岩性油藏
由于岩石物理性质和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较 好渗透性和储油能力的岩性圈闭,这些圈闭能够有效地聚 集和保存油气,形成了岩性油藏。
三肇凹陷源区内外 扶杨油层油成藏机 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三肇凹陷源区地质特征 • 内扶杨油层油成藏条件 • 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条件 • 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机制 • 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模型构建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三肇凹陷是松辽盆地中一个重要的含油区域,研究其油成藏机制对于提高石油勘 探和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烃源岩是白垩系青山口组湖相页岩,其有机质丰度高, 类型好,是良好的烃源岩。
烃源岩热演化程度
该地区的烃源岩成熟度较高,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能够 生成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储层条件
储层岩性
扶扬油层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其粒度较细,分选较好,有利于油气的储集。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上生下储式油运聚成藏规律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上生下储式油运聚成藏规律王洪星【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年(卷),期】2010(029)006【摘要】通过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成藏条件分布特征及油藏解剖研究得到,其油成藏主要受3个因素的控制: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控制着油成藏范围,T2源断裂分布控制着扶杨油层油运聚部位,T2源断裂与河道砂体交叉在T2源断裂下盘形成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油聚集的主要场所.利用源岩排烃期、断裂活动期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综合研究得到,油成藏主要时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油成藏模式为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明水组沉积末期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断裂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后再向T2源断裂的下盘地垒构造侧向运移,通过断块、断层遮挡在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青一段源岩生成油"倒灌"运移至未钻探区内,T2源断裂下盘地垒构造上的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圈闭是主要勘探目标区.【总页数】6页(P6-11)【作者】王洪星【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八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5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凹陷区上生下储式源储组合油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J], 杨玉华2.断裂对凹陷区上生下储油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J], 马晓红3.断裂密集带在油运聚成藏中的作用——以三肇凹陷和尚2井区块扶杨油层为例[J], 周广军4.断裂密集带在油运聚成藏中的作用——以三肇凹陷和尚2井区块扶杨油层为例[J], 周广军;5.断裂密集带在上生下储油运聚成藏中的作用——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J], 付广;王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扶余油田位于中国吉林省西北部,是典型的沉积构造相互作用油田。
其中,三肇凹陷是扶余油田主要的沉积盆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经济价值。
三肇凹陷沉积地层发育有朴家屯组至吉吉组的沉积岩系,其中以吉吉组的沉积特征和油气勘探开采最为活跃。
目前,对于吉吉组的沉积微相特征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因此,本研究将开展针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的沉积微相特征分析研究,对其油气富集规律及分布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情况,为油气勘探开采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显微照相和化验等研究手段,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的沉积微相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沉积微相类型划分与描述:根据观察和鉴定结果,对岩心、薄片等样品进行详细的沉积微相类型划分和描述。
2. 油气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分析:结合沉积微相特征、油气地质特征和地质构造特征,分析油气藏的特征及分布规律。
3. 油气藏形成与演化机制探究:根据沉积微相特征和油气藏特征,探究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机制。
4. 评价油气勘探开采前景:总结研究成果,评价油气勘探开采前景,并提出建议。
预期研究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研究成果:1. 对于三肇凹陷扶余油层的沉积微相类型进行详细的划分和描述,为该区域的地质认识提供科学依据。
2. 分析油气藏特征及分布规律,探索油气藏形成与演化机制。
3. 评价油气勘探开采前景,为该区域的油气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1. 欧阳志华. 吉林扶余油区储集层沉积微相分析及其对储层质量影响[D]. 浙江大学, 2005.2. 李广军. 吉林崇迪地区火山岩储层沉积微相特征研究[D]. 吉林大学, 2016.3. 冯平, 方大伟, 韩立兴. 沉积微相学研究的新进展[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3, 32(6): 959-976.。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微相

钟 建 华 。
13 1 6 72; 276 ) 5 0 1
504 160;2 大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公 司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黑龙 江 大 庆
3 .中 国石 油 大 学 ,山 东 东 营
摘要 :肇 州油 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一三角 洲体系 ,发 育有浅水 湖泊三角洲 相和湖泊 相。通过精 细岩
21 00年 l 2月
大庆石 油地质 与开 发
P t lu Ge lg n i il e e o me ti a i g e r e m o o y a d O l ed D v lp n n D q n o f
De ..2 0 c 01 V0 _ 9 No 6 l2 .
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 ,识别 出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天然堤 、水下 决 口扇 、水下分 流问湾 、河 口坝 、前缘 薄层 席 状砂 、滨湖泥滩 、混合滩 、砂滩 、浅湖砂坝 、浅湖泥 等沉 积微相类 型。其 中,河 口坝相 对不发 育是该 区沉积 体
系最 为显 著 的特 征 。在 对 以上 各 种 沉 积 微 相 特 征 精 细研 究 基 础 上 ,通 过 详 细 的 储 层 物 性 特 征 研 究 ,根 据 录井 油 气显 示 、地 层 测 试 、试 油 资 料 及 开 发 动 态 资 料 分 析 ,确 定 了 4种 主 要 储 集 砂 体 类 型 :水 下 分 流 河 道 砂 、水 下 决
口扇砂体 、前缘席状砂 和滨浅湖滩坝砂 。为该区扶杨油层 的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 了有力依据 。
关 键 词 :沉 积 微 相 ;扶 杨 油 层 ;肇 州 油 田
中图分类号:T l 13 E 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 5 (0 0 60 1 -6 0 03 4 2 1 )0 -0 20 7
肇源南地区扶杨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肇源南地区扶杨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肇源南地区位于朝阳沟阶地和长春岭背斜带之间。
主要产油层位为扶余油层一、二组。
储层以河流相为主。
由于扶余油层特定的地质沉积条件,造成河道砂体横向上连通性极差、纵向多层错迭连片。
传统的砂对砂、泥对泥的地层对比方式常常造成地震解释层位的不一致,给识别和预测河道砂体带来很大的难题。
本次研究以肇源南地区为研究区,开展扶余油层一、二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解释,建立河流相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在时间地层格架内开展精细地震建模反演与储层预测。
本次研究在大量观察岩芯的基础上识别出了研究区扶余油层六种沉积微相类型,即曲流河道相、决口河道相、决口扇复合体、冲积平原、河间湖泊和开阔湖泊边缘相六种微相类型。
并以大量岩心观察和岩-电对比为基础,建立了不同微相类型的岩心和测井识别标志。
在河流相旋回界面识别标志的基础上运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技术可以将扶余油层一二组划分为三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和五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五级层序)。
建立了扶余油层钻井等时间地层对比格架。
在沉积微相及地层格架地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沉积模式、储集体的发育及演化模式。
与此同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与地球物理地层反演技术、属性提取技术、储层特征重构反演等技术相结合,完成储层分布的综合预测。
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有利勘探区带提出建议。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地、 陆表海或 地形平 缓整体缓 慢沉 降的坳陷盆 地条
件下形 成 的沉 积 j 。泉 四、 三 段 沉积 时 期 , 泉 松
辽盆地处 于全盛 的湖水 扩张 时期 , 南部 的肇州油 田 处 于西南保 康 一扶余沉 积体 系前部 , 同时受 北部沉 积 体系影 响 , 扶余 油层沉 积受多 物源多沉 积体系交
关 键 词 : 积微 相 ; 体 类 型 ; 杨 油层 ; 州 油 田 沉 砂 扶 肇 中 图分 类 号 :E 2 . T l 13 文献 标 识 码 : A
1 区域地质概况
肇 州油 田位 于黑龙 江省肇 州县境 内 , 构造上处
2 沉积背景
白垩 系下 统泉 头组 至 嫩江 组沉 积 时期 的大 型 坳 陷 时期 形成 了青 山 口组 、 姚二一 嫩二段 的大段 湖 相 泥岩和 泉三一 泉 四段 、 一段 砂 泥岩 互层 沉积 , 姚
个地层 组 , 是一 个完整 的地层层 序 。地层 自下 而上
泉头组 二段沉 积末期 盆地整体 抬升 , 遭受 冲 在
刷 侵蚀之后 沉积 了泉头 组 三 、 四段 , 至青 山 口组 一
段底 突然湖侵 。在坳 陷边部 , 地震剖 面和测井 曲线
均显示 泉头组 二段 与三段具 明显分 界 。泉头组 三 、 四段地层 之 间整合接触 , 总体上 为紫红 色 、 灰色 、 灰 绿 色泥岩 与砂 岩 不 等 厚互 层 , 厚 约 为 60 m, 总 0 产
。
扶杨油层 对应 于泉 头组 三 、 四段 地 层 , 厚度 比较 稳
介形虫、 叶肢 介 、 壳 类 、 藻 植 物 、 鞭 藻 等 化 双 轮 沟
石 “ 。泉头组末 期 发生 海 侵 , 成泉 头 组 四段 造
肇州油田肇40区块储层建模研究及有利区块预测的开题报告

肇州油田肇40区块储层建模研究及有利区块预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肇州油田是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分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位于黑龙江省肇源县至肇州县一带。
该油田是大庆油田第一次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之一,也是中国大陆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油田之一。
肇州油田储层多样化,但均属于古近系沉积物,主要包括砂岩、泥页岩、石灰岩等。
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已经出现了许多研究油气储层的模型,模型如何精准、详尽地描述储层的地质结构、物理性质、孔隙结构等信息,对有效开采和储存油气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重复开发关键区域以及探明新油气田方面,建立储层模型可以为有效目标勘探、提高勘探成功率和油气开发技术提供保障。
肇州油田肇40区块位于肇州油田东南部,是一个含油气构造。
本研究将基于野外地质现场调查、钻井岩心分析及测井资料,通过对区块储层进行分析、建模,指导区块勘探及油气开发。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对肇州油田肇40区块进行储层建模研究,包括储层地质结构、物理性质和孔隙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进而预测有利区块。
研究方法:1. 野外地质现场调查:通过地貌、岩石露头、地层接触关系、构造特征等,获取现场地质信息。
2. 钻井岩心分析:通过钻井岩心的取样、制片、显微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确定储层的岩相、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
3. 测井资料分析:分析测井资料,确定地震反射系数、密度、自然伽马等参数,预测储层物性分布。
4. 数值建模:根据所获得的数据信息,采用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建立区块储层模型。
5. 有利区块预测:根据储层建模结果,预测出肇州油田肇40区块的有利勘探区域。
三、预期成果和创新性预期成果:1. 建立肇州油田肇40区块的储层模型,确定该区块的储层地质结构、物理性质和孔隙结构等参数。
2. 预测肇州油田肇40区块的有利勘探区域,为油气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性:肇州油田作为油气资源产量较大的油田之一,对储层建模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储层沉积特征研究

岸、 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 5 其具体特征见表 1 种, 。另
外 非储层 相关 的微 相包 括水 下分 流问湾 、 前三 角洲 和滨
浅 湖泥 。
顶超 以及槽 形反 射 结构 。测井 曲线 泉 头组 二 段 为 尖 齿
* 收 稿 日期 :0 90 —0 2 0 —62
第一作者简介 : 王培俊 (9 3) 男 , 1 8一 , 安徽 淮南人 ,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含油气 盆地沉积 、 构造研究。
三角 洲水上 、 下分流 河道十分 发育 , 口坝较不 发育 , 水 河 无深 湖相 、 半深 湖相 泥出 现 。平 面呈 “ 叶状 ” 明显 不 叠 , 同于深水 陡坡盆地 边缘 那 种 向湖依 此 推进 的 “ 瓦状 ” 叠
说明了水平 面小规模升降比较频繁, 而物源供应比较稳 定 , 向冲刷并 携带 了前 方 的泥岩碎 片到下游 的另一颜 侧 色的泥岩中沉积下来 。据岩芯观察可见典型 的分流河 道沉积。研究区同时发育水上和水下两种分流河道 , 即 正好处于湖平面升降的中间地带 , 因此造成区域内三角 洲平原 和三角 洲前缘 的频 繁交 替发 育 , 中以三角洲前 其
摘 要 : 钻井 、 井、 芯 等 资料 收 集应 用的基 础上 , 识 该 区构 造 特征 和 沉 积 背景 , 该 区进行 了 在 测 岩 认 对
沉积相及 微相 划分 , 述 了该 区储层 沉积特征 , 描 建立 了储 层 沉积 模 式 , 以期为 后 续 的研 究 工作提 供 较
为充分 的地质 资料 , 最终 为今后 该 区的勘探 指 明 方向提供 有 益 帮助 。 并 关 键词 : 三肇 凹 陷 ; 构造 特征 ; 沉积微 相 ; 沉积 模 式 中图分类 号 : 3 文献 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O、一5 l(00 0— 05— 0 TE 3 A 1r 76 21 )8 0 5 4 研 究 区位 于 松 辽 盆 地 北 部 中 央坳 陷 区三 肇 凹 陷 的 西南 部 , 究 对 象 为扶 杨 油 层 , 杨 油 层 砂 体 厚 度 研 扶
油田新区沉积相分析——以肇州油田州371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

翼, 属于 长期继 承 性 发育 的地 垒 , 北 与宋 芳 屯 鼻 西
状构 造相 连 , 南 与朝 阳沟 阶地 相接 ( 1 。三 肇 东 图 )
( )工 区面 积较 小 , 网密 度 小 , 1 井 岩性 资料 缺 乏 。州 3 1区 块 位 于 肇 州 油 田南 部 , 积 为 9 7 面 1
青岛 26 5 ;.中科 院广州地化研究所 , 6 55 2 广东 广州 5 4) m6 o
(.中国石油大学 , 1 山东
摘 要 : 对 油 田新 区 面积 小 、 网密度 小 、 性 资 料 缺 乏 、 邻 区 块 勘 探 程 度 较 高 、 井 资 料 与 针 井 岩 相 测
地震资料较为丰富等特征 , 以肇州油 田州3 1区块泉 四段地层 为例 , 7 总结 出一套与之 对应的沉 积相分析方法。从 中认 识到油田新 区的沉积相 分析 必须 以其 沉积背景 为基础 , 紧邻研 究 区 以
取 心井 。其 中对 州 12 州 5 肇 4 0 、 2、 0及 肇 5 9—4 5 等 1 i 0V井进行 试 油 , " 5口井试 油 结 论 为工 业 油 层 ,
5 K井 为低 产工 业油 层 。 I ( )相邻 区块 勘 探 程 度 较 高 。紧 邻 工 区 北 部 2 区域 部 署 有 大 量 取 心 井 , 有 代 表 性 的井 有 州 具 1 1 州 4 1 州 4 2 州 5 州 9 州 2等 6口。该 区 0 、 0 、 0 、 4、 、 域 已经 完成较 为详 尽 的地 质 特征 研 究 , 为 州 3 1 可 7 区块 的沉 积 相分析 提供 相 当程度 的指 导作 用 。
段沉 积受 多物 源多 沉积 体系 交会 的沉 积环 境控 制 , 并 且处 于 大庆长 垣 和 东 部 古坳 陷之 间 的三 肇 凹陷 雏 形沉 积 中心 。泉 头组末 期 湖海 沟通 , 发生 了盆 地 历 史上 第一 次海 侵事 件 , 积 了青 一段 大面 积 的厚 沉 层 深 湖 、 深湖 相黑 色 页岩和 油页 岩 ¨ 半 …。
三肇凹陷断裂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三肇凹陷断裂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弱变形构造带是指没有统一的断裂面,由区域应力场或基底断裂活动而产生于沉积盆地盖层中的变形程度较低的构造带。
由次级构造(小断层、小裂缝、洼陷、潜山、凸起等)断续成带分布构成,属于断裂带形成演化早中期产物。
研究表明,弱变形构造带在沉积盆地中普遍存在,并且与油气聚集关系密切,是未来油气勘探值得重视的领域。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泉头组顶部沉积盖层中发育众多弱变形构造带,与油气聚集分布具有对应关系。
本文研究了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裂发育情况,深入剖析其发育特征和演化机制,分析了弱变形构造带对油气聚集的影响,对进一步明确扶杨油层下一步勘探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区域地质资料、三维地震资料、油藏勘探成果、重力资料等资料,结合基底断裂分布、盖层断裂特征以及平面油气藏分布等情况,对扶杨油层弱变形构造带进行识别,分别为:2条北北西向的肇州弱变形构造带、2条北北西向的卫星弱变形构造带、1条北北东向的升平弱变形构造带、1条北北东向榆西弱变形构造带和3条近南北向的徐家围子弱变形构造带,共9条弱变形构造带。
平面上表现为雁列式和发辫式构造样式,剖面上为花状、似花状及―Y‖字型构造样式。
同时,还发育平行式和混合式断裂带。
平行式断裂带剖面上表现为―Y‖字型和―V‖字型构造样式;混合式断裂带则是平面上不同方位断裂带混合形成,剖面上为复合地堑式的构造样式。
在分析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构造演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裂形成机制。
NNE和NNW向雁列式弱变形构造带由相互交叉的北北东和北北西向的徐西基底断裂在45°-60°的斜向拉张作用下形成;发辫式的弱变形构造带由深部所对应的近南北向的徐中基底断裂走滑活动形成,并且形成于基底走滑型弱变形构造带的后期;平行式断裂带是由于基底断裂受近东西向的拉张作用而形成,并且此时基底断裂与东西方向拉张应力的夹角在75°-90°之间;混合式断裂带是在上述三种类型断裂带形成过程中,在断裂走向发生变化的―拐点‖处形成的。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介形类古生态及沉积环境探讨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介形类古生态及沉积环境探讨刘振文;张智礼;王佰长;张铭【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06(33)5【摘要】笔者较系统地对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以下简称扶、杨油层)介形类的组合特征、分布范围以及古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扶、杨油层沉积时期的介形类自初期少量出现,之后发展并繁盛,末期全部绝灭.这种变化不仅表现为介形类动物群的属和种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其壳饰类型、分布范围与壳体保存状况也发生了规律性变化,但总体上仍为壳饰简单、属种类型较多、大小个体混生并生活于浅水湖泊环境的介形类群体.对介形类的埋葬环境与分布范围的分析表明,仅含有少量介形类化石碎片的杨五组、杨四组的沉积环境为冲积平原环境,而含有较丰富介形类化石的杨三组-扶上组的沉积环境则以浅湖环境为主,并自杨三组沉积时期在该区中部出现大范围的浅水湖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分布范围与水深在缓慢的扩大或增加,至扶下组沉积时期该湖泊向西已扩大至大庆长垣以西,从而与齐家-古龙地区的湖泊连为一体,组成统一的松辽古湖泊.湖泊水体浅、气候干燥、氧化作用强,可能是造成该时期湖相砂、泥沉积物呈现红色的主要原因.【总页数】8页(P1159-1166)【作者】刘振文;张智礼;王佰长;张铭【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处,黑龙江,大庆,16345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2;Q915.819+.6【相关文献】1.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成藏模式研究 [J], 宋平;吴伟涛;钱钰2.三肇地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油源与油气运移模式探讨 [J], 谭保祥;侯德艳3.三肇地区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储集层的成岩作用 [J], 王宝清;徐文发;刘站立;孔繁忠;常中原;王春瑞4.油源区内外断裂控藏作用差异性研究——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和长10区块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为例 [J], 付广;雷琳5.致密砂岩储层与常规砂岩储层成藏动力学特征的差异性:以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地区扶余油层砂岩储层为例 [J], 姜丽娜;夏丹;朱政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辽盆地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分析

西 部探 矿工程
7 7
流河道 、 决 口河道 、 决 口扇 、 冲积平原 、 河 间湖泊及开 阔浅水 湖泊边缘相E 引 。由于古地形 十分平缓 , 河道决 口频繁 , 导致
从 储层 特征 分析 来 看 , 扶余 油 层 具 有砂 岩 层 数 多 、 单 层厚 度较 薄 、 层 间差 异 大 、 层 间连 续 性 差及 层 内非 均
1 . I 油气 来源 油源对 比与 盆地模拟 研究 表 明 , 本 区扶余 油层 油气
沟 阶地 和长春 岭背斜 带 , 紧邻三 肇 凹陷 ( 图1 ) 。研 究 区 面积约 为 7 0 0 k m2 , 构造幅度 1 2 0 0 m 左右, 研 究 层 段埋 深 2 0 0  ̄1 4 0 0 m。主要勘 探 目的层位扶 杨油 层 。
1 . 2 构造 特征 由于 白垩系沉 积后 的构造反 转运 动 , 肇 源南 地 区构
造 上总体 表现 为 向西北 倾单斜 , 东南 部在 长春 岭背斜 带 上 发育扶余 Ⅱ号 构造 , 西北部 朝 阳沟 阶地 上发 育裕 民鼻 状 构造 。本 区断裂发 育 , 大 部 分 为正 断 层 , 在研 究 区西 南 部有 少量逆 断层 。平面 上断层 分布条 带特 征 明显 , 可 以分 为西部 、 中西部 、 中东 部和东 部 4 个 条带 。纵 向上 , 受深部 岩体 上隆影 响 , 断层 多发育 在 岩体上 方并密 集成 带, 例 如在工 区 中西部 发育 一 条 贯穿 工 区南 北 的岩 脉 , 故在 岩脊 上方形 成 了南北 向的断裂 带 , 地震 剖 面上表 现 为 花状断 裂组合形 式 , 形 成地 堑 带 , 断 裂 带 间 的地 层 受 断层 切割形 式控 制 , 多形 成地 垒和 断阶 ( 图2 ) 。
肇州油田扶余油层优质储层概率分布

肇州油田扶余油层优质储层概率分布
黄德利;姜洪福;曹海涛;范彩匣
【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卷),期】2008(027)006
【摘要】肇州油田扶余油层储层发育差,岩性变化大,给储层预测带来难度.因此,在
对关键井的测井资料进行趋势面分析法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储层地震、地质、测井、测试信息的差异性进行储层敏感信息重构,通过波形差异分析与反演对储层
产能进行综合识别、评价及预测,探讨了用于研究扶余油层优质储层分布规律的方法,其预测结果及思路对今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黄德利;姜洪福;曹海涛;范彩匣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八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514;大庆油田有
限责任公司第八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514;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八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514;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八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5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
【相关文献】
1.肇州油田扶余油层分支水平井技术研究 [J], 韩祥慧
2.肇州油田扶余油层储层特征研究 [J], 钟建华;王宏翊;王金华
3.肇州-朝阳沟扶余油层控制因素分析与有利区预测 [J], 谢红兵;梁坤;郭秋麟;胡俊
文;薛涛
4.扶余油田扶余油层与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试验研究 [J], 张微
5.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砂岩成岩作用研究——以扶余油田和新立油田为例 [J], 田立柱;董清水;厚刚福;苗长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扶杨油层砂体综合预测技术

扶杨油层砂体综合预测技术
吕志彬;唐振海
【期刊名称】《黑龙江国土资源》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沉积相以大型浅湖相三角洲沉积体系背景下的分流河
道沉积为主,河道砂体宽度窄、横向变化快,岩性物性变化大,断裂发育。
因此在探评井控制程度较低的情况下,要提高岩性油藏钻井成功率,就必须首先搞清楚河道砂体成因及分布富集规律。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吕志彬;唐振海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哈尔滨嵩山校区;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
【相关文献】
1.砂体分类综合预测技术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J], 白宝玲
2.扶杨油层砂体综合预测技术 [J], 李淑筠;高彦楼;唐振海;吉庆生
3.低渗透油田富集区预测技术研究——以松辽盆地扶杨油层为例(为《岩性油气藏》创刊而作) [J], 赵应成;王天琦;田光荣;张巧凤;王建功
4.八面河西区滩坝砂体综合储层预测技术研究 [J], 宋光超;荣焕青
5.井震联合储层预测技术在水平井设计中的应用——以大庆油田A区块扶杨油层
为例 [J], 岳丽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肇州油田扶杨油层油气富集规律

肇州油田扶杨油层油气富集规律
钟建华;罗中华;白静
【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
【年(卷),期】2009(016)006
【摘要】在肇州油田扶杨油层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研究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分析资料,通过对单井沉积相、已知探井的油气显示情况及试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了扶杨油层的戊藏影响因素和油气富集的规律,指出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在垒堑带和复杂断裂带等有利构造区及厚度大、粒度大、分布稳定的分流河道中.研究结果为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气富集区及有利勘探目标的预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满足了油田开发和生产的需求.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钟建华;罗中华;白静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257061;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257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TE122.2
【相关文献】
1.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储层沉积特征研究 [J], 王培俊;钟建华;牛永斌;王海侨
2.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体系特征研究 [J], 戴跃进;钟建华;陈红
3.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微相 [J], 戴跃进;钟建华
4.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J], 戴跃进;钟建华;肖芳伟
5.断溶体油气藏成因、成藏及油气富集规律——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塔河南岸地区奥陶系为例 [J], 丁志文; 史涛; 左超; 李阳; 汪如军; 陈方方; 阳建平; 朱忠谦; 杨志敏; 孙晓辉; 鲜波; 李二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城油田扶一组、扶二组沉积特征研究

双城油田扶一组、扶二组沉积特征研究本项研究采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对双城油田扶一组、扶二组油层的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成藏规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双城油田横跨松辽盆地北部东南隆起区长春岭背斜带、宾县—王府凹陷两个二级构造单元。
本区研究的主要含油层系为泉头组四段的扶余油层,其厚度范围为78.0-111.0m。
扶余油层划分为F1、F2两个油层组,其中Fl油层组又细分为F1s、F1z、F1x三个复油层;F2油层组细分为F2s、F2x两个复油层。
研究区扶余油层沉积时期主要受南部长春怀德沉积体系的控制,总体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的微相类型有水上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及席间泥等微相。
F2x、F2s、F1x、F1z油层地层沉积时期均有分流河道、决口扇等微相发育,并且水上分流河道在研究区发育范围极其广泛,砂体连通性较好,储层发育;F1s油层地层沉积时期水体变深,主要为水下沉积环境,河道砂体规模相对较小,滨浅湖砂坝较发育,因此河道砂厚度较薄,所以连通性较差,储层发育一般。
分析研究区扶余油层取心井物性资料,表明目的层段储层岩性主要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岩性分布粒度较细,分选系数主要分布在1.5~3.5之间,分选性好一中等。
扶二组和扶一组中下部岩性主要为紫色、紫红色、紫灰色,指示水上氧化沉积环境;扶一组上部岩性主要为绿色、灰绿色,指示水下弱还原沉积环境。
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变化范围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主要为中孔低渗储层,砂体相对发育。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油气藏类型是背斜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
结合研究区储层特征、构造条件及沉积微相特征等,对研究区进行了有利目标区预测,以指导区块优选和布井开发。
扶新隆起带北坡杨大城子油层沉积相及成藏条件研究的开题报告

扶新隆起带北坡杨大城子油层沉积相及成藏条件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扶新隆起带北坡杨大城子油层沉积相及成藏条件研究研究背景扶新隆起位于华北的边缘地带,是近年来中国大陆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之一。
该地区沉积条件复杂,油气成藏条件多样,受热史演化及区域构造演化的影响较大。
杨大城子油层是该区域的重要油气资源之一,其沉积相及成藏条件的探究对该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及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扶新隆起带北坡杨大城子油层的沉积相及成藏条件研究,揭示该地区油藏的形成过程、成藏规律及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对杨大城子油层的沉积相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油层沉积环境及岩石学特征;2.通过地质调查、岩心分析及物性测试等手段获取该区域恢复沉积环境和油藏物性参数,并对油气藏成藏条件进行综合评价;3.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模拟区域构造演化过程,解析构造对油藏形成及分布的影响。
研究方法和流程1.文献调研方面:采用网络数据库及图书馆资源检索相关文献,阅读国内外有关扶新隆起及杨大城子油藏的研究文献,获取区域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方面的基础信息。
2.野外调查与岩心分析方面:由于扶新隆起带北坡地质条件复杂、地表出露程度低,采用现有的钻井资料进行评价比较困难,因此需要进行一定的野外调查和野外取样,收集尽可能多的地质样品,进行详细岩石学研究和岩石物理特性分析,并对地层进行分析、对比,绘制层位图和分层图。
3.物性测试方面:对地质样品进行物性测试,包括渗透率、孔隙度、密度、饱和度等,建立地层物性数据库,为油气藏成藏条件评价提供依据。
4.数值模拟方面:利用Petrel软件对所需的数据进行建模,包括地形地貌、岩相、结构面、地震剖面、钻井数据等,通过三维地质建模,重建扶新隆起地区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区域构造对油藏形成及分布的影响。
预期成果及意义预计通过本文研究能够充分揭示扶新隆起带北坡杨大城子油层的沉积相及成藏条件,探讨形成过程、成藏规律及影响因素,同时对该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该区域的油气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三肇凹陷T2断层分维特征及与扶杨油层油气关系

摘要 : 三肇 凹陷扶杨 油层 断裂发育具有规模小 、密度 大且密集 成带 的特点 ,其 与油气 关系不 清楚 。为此 ,利用
分形理论研究 断裂 的复杂程 度 ,并探 讨 了断裂维数与 油气分 布的关 系。扶杨 油层断裂 盒式维 数和信 息维数 集 中 分布在 15~17 . . 。维数为断裂面密度 、总长度 、组合模式 及成 因机制综 合度量 参数 ,走 滑成 因、部分斜拉 扭动 成 因和伸展成 因的断裂 密集 带维 数普 遍大于 16 ,油气 主要 分布在维数为 14 .5 . 5~15 . 5的区域 ,表 明断 裂密集带 不是 主要 的富油构造 。基 于断裂活动规律分析 ,认为成藏关 键时刻 明水组末期 活动 的断裂 为油气 “ 灌” 运移 倒
21 0 0年 8月 第2 9卷 第 4期
大庆石 油地 质 与开发
Per l u Ge lg n l ed De e o me ti qig toe m oo y a d Oi i l v lp n n Da n f
Au .,2 0 g 01 V0 9 No 4 L2 .
f utn n h e ains p b t e i n in lt ff u tn nd h d o abo s we1 Bo - o n i g d me so a l g a d t e r lto hi ewe n d me so aiy o a li g a y r c r n a l. i x c u tn i n in a d if r ai n di e i n o h a li n F y e e o ra e c n e e n 1 5 — 1 7. Di n in i o r h n n n om to m nso ft e f utng i u u r s r i r e t r d i . v . me so s a c mp e e —
肇州油田扶余油层储层特征研究

主 , 屑 以各 种 火 山岩 、 岩 泥岩 、 粉砂 岩 岩屑及 燧 石 为
主 , 长 石 和岩 屑 含 量 , 石 英 含 量 特征 明显 。根 高 低 据 F l 岩分 类 , 集 岩 属 于 岩 屑 长 石 砂 岩 或 长 o k砂 储
水交融 , 形成宽而直的分流河道 ; 枯水期湖水退却 ,
三角洲 分流平 原 出露水 面 , 形成 窄而弯 曲 的分 流河 道 。三 角洲前 缘发 育在一定 程度 上受湖 泊影 响 , 水 下分流 河道受 湖泊影 响能 量逐渐 减弱 , 能逐渐 尖 可
灭消失 、 也可能 在末 端形 成河 口坝 ( 为指 状坝 ) 常 , 或在末 端散开 形成前 缘薄层 席状 砂 。 泉 三段沉 积期 , 气候相 对干 旱 , 湖泊 面积较小 ,
Fb 0 9 e .2 0
肇 州 油 田扶 余 油 层 储 层 特 征 研 究
钟 建华 , 王宏翊 王金 华 ,
( .中国石 油大学 , 1 山东 东营 27 6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 所 , 50 12 广东 广州 5 04 ) 16 0
摘要 : 州油田扶余 油层储 层发 育 差 , 孔 、 肇 低 低渗 、 丰 度。 以钻 井、 井、 心、 低 测 岩 化验 分析 、 试 油、 试采等 资料 为基础 , 通过 油层划 分和 对比 , 对研 究区沉积模式及沉积相 类型进行 了总结, 对 扶 余油层岩性特征 、 层物性 、 布特征 、 储 展 沉积特征 及含 油气特征进行初步 分析 与评价 , 基本确 定 了研 究 区构造特征及沉积特征 , 为油藏 开发 工作提供 了很 好的基础地质 资料 。 关键词 : 沉积特征 ; 储层特征 ; 扶余油层 ; 肇州油 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叠加 砂岩沉 积 , 表三 角洲前 缘水 下分 流河道沉 积 。 代 钟形 曲线在 研 究层 段 内较 为 普遍 , 常见 有光 滑 钟形 和齿化 钟形 两种 类 型 : 滑 钟形 代 表 三角 洲 前 光 缘 水下 分流 浅河 道沉 积 ; 化 钟形 代 表 三 角洲 前 缘 齿
勘 探 的重点 地 区 , 油气 资 源 的勘探 开发 对 延长 、 其 大
庆 油 田稳 产 期有 重要 意 义_ 。肇州 油 田即为 三肇 凹 2 ]
陷 内主 要 生 产 油 田 之 一 , 主 力 油 层 为 葡 萄 花 油 层 其 和 扶 杨 油 层 , 中 , 杨 油 层 尚 处 于 勘 探 阶 段 , 低 其 扶 以
戴 跃 进 钟 建 华 , , 陈 红。
(. 国 科 学 院 广 州 地 球 化 学 研 究 所 , 东 广 州 5 0 4 ;. 国石 油 大 学 ( 东 ) 1中 广 1 60 2 中 华 )
摘 要 : 岩 心 观 察 的基 础 上 , 在 结合 区 域 地 质 背 景 、 井 、 井 等 多 种 资 料 , 研 究 区 进 行 综 合 分 析 认 为 : 州 油 田 北 钻 测 对 肇 部 扶 杨 油层 沉积 属 浅 水 湖 泊 一三 角 洲 沉 积 体 系 , 育 有 浅 水 湖 泊 三 角 洲 相 和 湖 泊相 。 其 中主 要 的 储 集 砂 体 类 型 有 发
南 北 向 为 主 , 要 断 层 均 为 东 倾 , 区北 部 断 层 走 向 主 工 多 以北 西 向 为 主 , 中 部 则 是 过 渡 带 , 有 北 西 向 断 而 既 层 , 有北 东 向断层 。 也
育 齐 全 0 完整 , 面 从下 到 上可划 分 为 : 楼 库组 、 登 泉
2 地 层 发 育 特 征
白 垩 系 是 松 辽 盆 地 内 主 要 的 沉 积 岩 系 , 约 厚
普 查 与 勘 探 专 业 , 于 中 国科 学 院 广 州 地 球 化 学 研 究 所 攻 读 博 现
士研究生 。 基金项 目: 国家 油 气 重 大 专 项 部 分 成 果 ( 号 : 0 8 X 5 1 编 2 0 Z 0 0 4—
头 组 、 山 口组 、 家 组 、 江 组 、 青 姚 嫩 四方 台 组 、 水 组 明
七 个 地层 组 , 一 个 完 整 的地 层层 序 - 。 中 , 是 5 其 泉
收 稿 日期 : 0 9—1 20 2—0 ; 回 日期 : 0 0—0 9改 21 1—2 O 作 者 简 介 : 跃 进 , 9 0年 生 , 9 2年 毕 业 于 大 庆 石 油 学 院矿 产 戴 16 18
渗透 岩性 油 藏 为特 征 。为 此 , 次 即对 扶 杨 油 层 的 本 沉 积体 系作 进一 步研 究 , 为油 气 的深 入勘 探作 指 导 。
1 区 域 地 质 概 况
研 究 区块 位 于 肇 州 鼻 状构 造 下 倾 部 位 的 东翼 ,
属 于 长 期 继 承 性 发 育 的 地 垒 。 研 究 区 西 北 与 宋 芳 屯
中图分类号 : TEl 1 3 1 . 文献标识 码 : A
肇 州 油 田位 于黑 龙 江省 肇 州 县 境 内 , 构造 上 处 于松 辽盆地 北 部 中 央坳 陷 区三 肇 凹 陷 的西 南 部 , 跨 肇 州北 构造 群 和肇 州 鼻 状 构 造 两 个 三 级 构 造 单 元 。 其 地处 的松 辽 盆地 为 中 、 生代 大 型陆 相沉 积盆 地 , 新 经 历 了断 陷 、 陷 、 缩 等 演 化 阶 段 , 育 了 巨厚 的 坳 萎 发 地 层和 多套 含油 气层 l 。三肇 凹陷是 松 辽盆地 深 入 _ 1 ]
图 1 研 究 区 位 置
50 0I, 括 8个 含 油 层 、 0 I包 T 5套 ( 部 、 部 、 部 、 浅 上 中
下 部 和 深 部 ) 油 层 系 。 松 辽 盆 地 白 垩 系 地 层 发 含
部构造 主 要是 鼻状 构 造 和小 幅度 的背 斜 , 有 较 多 还 的小 断距 的断 层 。研 究 区块 是 一 个 西 南 高 东 北 低 , 被断 层复 杂化 了的 断块 构造 , 区 南 部 断 层走 向 以 工
0 2 0 )。
・
1 ・ O
石
油
地
质
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工
程
21 0 0年
第 3期
头组 的三 、 四段 扶 余 油 层 为 研 究 的 主 要 目 的层 , 地 其 层 厚 度 比 较 稳 定 , 层 埋 深 17 0 2 2 1 5 0m 。 油 0 . ~ 7 . 扶 余 油 层 分 3套 油 层 组 1 7个 小 层 , F l油 层 组 7 即
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21 0 0年 5月
P T OL UM O O Y AN N NE R N ER E GE L G D E GI E I G
第2 4卷
第 3期
文 章 编 号 :6 3 2 7 2 1 ) 3 0 9 4 1 7 —8 1 (0 0 0 —0 0 —0
肇 州 油 田北 部 扶 杨 油 层 沉 积 体 系 特 征 研 究
水 下 分 流 河道 砂 、 下 决 口扇 砂 体 、 岸砂 、 缘 席 状 砂 和 滨 浅 湖 滩 坝 砂 等 , 究 了各 类 储 集 砂 体 的 特 征 并 总 结 了 水 溢 前 研
泉 头组 三 、 段 沉 积 模 式 , 扶 杨 油层 的储 层 评 价 研 究 提 供 了研 究 资 料 。 四 为 关 键 词 : 积 体 系 ; 积 相 ; 杨 油 层 ; 州 油 田 沉 沉 扶 肇
鼻状 构造 相 连 , 南 与朝 阳沟 阶地 相接 ( 图 1 。 东 见 ) 扶杨 油层 是 白垩 系 泉头组 的扶余 油层 和杨 大 城 子油 层 的合称 。该 区域 的扶余 油层 在 长期 拗 陷 阶段
的 影 响 下 , 造 形 态 总 是 呈 大 而 缓 的 向 斜 形 态 。 局 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