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案例(00001)

合集下载

最新《宏观经济学》试题-经典案例

最新《宏观经济学》试题-经典案例

《宏观经济学》试题-经典案例《宏观经济学》试题-经典案例考试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两套题进行案例评析,并分析说明案例后面的问题(每题50分)案例1:一、案例名称:美国的微观财政政策二、案例内容:美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也很重视微观调节。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陷入“滞胀”的情况下,用宏观政策进行总量调节,已经遇到了很大难题。

于是,美国政府扩大了微观财政政策的使用范围,强调以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的配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美国微观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利用大幅度优惠减轻企业、居民负担,鼓励私人投资和消费,刺激供给和内需有效增长。

1981年,美国经济处于严重衰退之中。

为实现经济的复兴,里根政府奉行了以刺激供给,调动企业积极性为主要目标的新经济政策,其重大举措是“经济复兴税法”的实施。

该税法在大幅降低公司所得税率的同时,把加速折旧制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把资产的使用年限与专为征税目的而折旧的周期之间的联系切断,如规定建筑物的折旧年限为10年,而实际平均使用年限为37年。

这样,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进一步加快,公司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笔固定资产的重置资金,从而为扩大投资迅速积累资金。

另外,为了使无利或低利企业享受投资税收抵免,即企业资本投资额的一部分可从当年应纳税额中扣除美国政府出台了“安全港租赁”条款。

该条款允许低利或无利企业可向别的企业租赁设备。

这样,作为出租方的高利贷企业因购入设备,可享受投资抵免的好处,而租用方的低利或无利企业不仅获得设备,而且还可和出租方“共享”投资抵免的好处。

再加上投资在享受投资抵免后,仍可按全额计算折旧。

这样,有力激发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维持了企业在经济衰退时适当的投资规模。

为刺激国人消费,美国政府同样运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居民消费。

如美国政府运用减免税引诱人们购买房地产。

住宅购买者在计算自己当年度应税收入时,可以扣除购买第二栋住宅支付的地产税和住宅贷款利息;住宅购买者如因购买新宅而将旧宅出售,他可以将出售旧宅所得不计入当年应税收入总额中,享受延税优惠。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

4、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企业融资的影 响
• 目前,企业在金融机构的融资主要通过借 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和办理票据贴现等 方式进行,这些都需要有银行大量的可支 配信贷资金作保证,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 备金率势必削弱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进 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继续扩大银行 融资的需求。
该政策的优点
• 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以下 特点: • (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 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 最容易实施的手段; 最容易实施 • (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猛烈 猛烈, 猛烈 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 即执行; • (3)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 所 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有的金融机构
• 从以上资料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央 从以上资料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行上调准备金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行上调准备金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上调原因——加快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 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防范资 产泡沫、通货膨胀及经济过热风险。 • 今年经济有趋热倾向,经济实际增速已经 高于潜在增速,同时资产泡沫也在累积。 虽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升幅尚属温和,但 从央行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等数据来看升 幅已经偏快。在以上背景下,需要加快货 币政策向常态的回归。
存款准备金率
作为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为保 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 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 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 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
1.历史上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 由以上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到,2007年年初到 2008年中,为控制银行信贷,缓解流动性过剩 状况,央行先后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其 由9%上升至17.5%。随后,在美国金融危机 蔓延、全球金融动荡的形势下,存款准备金率 从2008年9月至12月连续四次下调至15.5%。 时隔19个月,2010年1月12日至2010年12月20 日,央行累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至今,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18.5% 。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案例一:国防支出与经济数的作用。

80年代前期里根执政开始,美国国防开支急剧扩张,国防预算从1979年的2710亿美元飞速增长到2010年的636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2%,国防建设对经济增长起了很强的刺激作用,帮助经济走出了1981—982年的衰退,并且推动了80年代中期经济景气的形成。

从1990年开始,美国加快了对国防开支的削减。

到90年代中期,国防开支已经被削减到低于GDP的5%的水平。

这时乘数的作用就相反了,削减国防开支导致90年代初产出增长缓慢,从飞机制造业来说,从1990年到1993年,至少损失掉170000个工作机会。

问题:1、解释什么是政府购买乘数,并写出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

2、说明乘数发生作用的机制。

案例二:货币的需求动机业,骆明进了某国家机关,待遇很是不错,每个月可以拿7500元左右工资,可惜,遇到住房政策的改革,不能分到房子了,这是美中不足。

而小欣进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做对外贸易工作,它的工资和奖金加在一起,每个月大概有10000元。

看来这对情侣的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前几天,他们为了将来存钱的问题着实大吵了一架。

骆明以为现在他们刚刚大学毕业,虽然单位都不错,工资也不低,但将来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所以要从毕业开始,除了留下平常必需的花费以及预防发生意外事件的钱外,剩下的钱要定期存入银行,不能动用,这样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又没有损失的风险。

而小欣大概是受在外企的工作环境的影响,她以为,上学苦了这么多年,一直过着很节俭的日子,现在终于自己挣钱了,考虑那么多将来干什么,更何况银行利率那么低。

她说发下工资以后,先要买几件名贵服装,再美美地吃上几顿,然后她还想留下一部分钱用来炒股票,等着股市形势一好,立即进入。

大学时看着别人炒股票她一直很羡慕,这次自己也要试试。

但骆明却认为中国股市行情太不稳定,运行不规范,所以最好不进入股市,如果一定要做,那也只能投入很少的钱。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最近,美国失业率相对稳定,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并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

当失业率上升影响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XXX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防止失业率进一步上升,实际上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当时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XXX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XXX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

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失业问题是由失业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失业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动荡。

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三种: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不足所构成的失业。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相互交替的关系。

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往往失业率较大。

一般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这种变动。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
讨论题:
1.GDP有哪些局限性?2.为什么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3.怎样克服GDP有哪些局限性?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点评:
GDP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合。准确理解GDP的要点是:①GDP是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计算的;
②GDP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和劳务,例如你购买了音乐会的票,票价就是GDP的一部分;
③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
④是一个国家之内的,例如外国人暂时在中国工作,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他的生产的价值是中国GDP的一部分。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主要有支出法和收入法和生产法,但以支出为准。
案例3:
案例点评:
上述案例不难看出目前在评价经济状况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GDP指标,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这些缺陷使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可以肯定的是,目前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资源来获得的。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和评价,不但不是业绩,反而是一种破坏。我们要加快发展、加速发展,但不能盲目发展。从GDP的含义到它的计算方法不难看出,GDP是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
讨论题:
1.我国与发达国家在GDP上的差距说明了什么?2.怎样才能增加我国的GDP总量和人均GDP量?案例3: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GDP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调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佣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给保姆不发工资了,GDP就会减少。德国学者厄恩斯特?B?冯?魏茨察克和两位美国学者艾墨里?B洛文斯,L?亨特?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是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1998年湖北发了大水,遭了大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基于以上的分析,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平心而论,GDP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我们境内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给我们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的国家的。一句话,他们把GDP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了安徽一样。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案例一】我国GDP是如何确定的?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呢?据国家统计局专家讲,我国的GDP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

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

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

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

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

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

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

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

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

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

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

当然,我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案例二】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从GDP的含义到它的计算方法不难看出,GDP是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

美国罗伯特·肯尼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之弟)“GDP 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

这句话就是他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对GDP这个经济指标的批评。

他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这段颇受经济学家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GDP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

案例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

案例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

2004-09-16-09- 16-09-16-09-16
精选ppt 案例
同期少增415亿元;定期储蓄增加3661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396亿元。
定期储蓄存款增加较多表明储蓄存款稳定性增强。

为了刺激我国的经济增长,使大量的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我国央
行多次调整利息,2002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降低金融
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已经是自1996年5月1日央行首次降息以来
的第八次降息,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我国的居民储蓄还是呈不断上
升的势头。
• 问题:

1、解释下列名词:消费函数、储蓄函数

2、根据所学的知识说明决定一国储蓄率的原因,并简要说明我国
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2004-09-16-09- 16-09-16-09-16
精选ppt 案例
案例1的解答
• 一般来说,一国的储蓄率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决 定的:
2004-09-16-09- 16-09-16-09-16
精选ppt 案例
案例1的解答(续)
• 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落后。

(2)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

(3)将来收入没有保障。我国居民中农
民占绝大多数,他们将来的收入没有保障,只
能靠储蓄积累资金。

(4)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低。由于总

从1990年开始,美国加快了对国防开支的削减。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防开支已经被削减到低于
GDP的致90年代初产出增长缓慢,从飞机制造业来
说,从1990年到1993年,至少损失掉170000个工作机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案例一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

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 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分析: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快速增长?怎样缩小我GDP与西方的差距?案例二2010年1月22日,日本政府发布2010财年经济展望报告,预测本财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1.4%,这将是日本经济3年来首次出现正增长。

在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日本出口将继续扩大。

此外,育儿补助等家庭支援政策将刺激个人消费回升,环境和科技领域将助推就业市场回暖。

这些因素都将拉动日本经济缓慢复苏。

分析:为什么说出口扩大、消费回升,将拉动日本经济复苏?案例三2010年1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首次国情咨文时说,促进就业是2010年的第一要务,他提议国会通过一项新的促进就业法案。

他说,目前十分之一的美国人仍找不到工作。

美国创造就业的真正引擎是企业,政府可以为企业扩张和增加雇员创造必要条件。

他提议从华尔街大银行归还给政府的资金中拿出300亿美元用于帮助社区银行,增加向小企业贷款。

宏观经济学案例(00001)

宏观经济学案例(00001)

宏观经济学案例宏观经济学案例案例一:两辆汽车相撞,一辆需要大修,一辆全毁,需要重买,保险公司也只好理赔。

正当三方都很沮丧的时候,一个经济学家对他们说,感谢你们又为汽车修理业、汽车制造业、汽车销售业创造了几十万元的GDP。

这就是GDP。

案例二:几个骗子拿着一些写着面值一元的纸片对一群傻瓜说,我们这里有一些神奇的纸片,它们代表一座不断长高的金山,可以不断升值。

你们看,现在这些纸片就已经升值了,我们可以把它们一张卖10元钱。

于是傻瓜们蜂拥而上,花10元一张买了那些纸片。

后来没有买到的傻瓜就以20元、30元甚至100多元的价格从前面的傻瓜手里买那些纸片,并且给那些骗子交手续费。

而且每个傻瓜都认为还会有更大的傻瓜以更高的价格买那些纸片。

直到有一天,傻瓜们发现那些纸片其实连一元钱也不值,于是最后以最高价格买到那些纸片的傻瓜就成了最大的傻瓜。

这就是股市。

案例三:有一片土地,农民们有的在上面种地,有的在上面放牧牛羊。

来了几个骗字,对放牧牛羊的农民说,我们把你们的牛羊全买了,你们到城里去卖牛羊肉吧。

于是被骗的农民没有了牛羊,就把土地交给了那些骗子。

骗子们在那些土地上面盖了很多房子卖掉,赚了很多钱。

很多疯子看到可以赚很多钱,就蜂拥而来,从银行借了很多钱,买农民的土地。

对农民说种地多苦呀,你们也去城里吧。

于是农民拿着卖地的钱去了城里,发现那些钱连一套普通的住房都买不起,他们只能住在贫民窟里做苦工。

而那些疯子买到土地也盖了很多房子,发现已经没有人买了,只好闲置在那里任其倒塌,欠的债也还不起,于是跑掉的跑掉,跳楼的跳楼,把银行也拖垮了。

城里的农民活不下去,纷纷跑回来,把荒废的房子拆掉,该种地种地,该放羊放羊,只留了少部分养鸡喂猪。

这就是房地产。

案例四:猪通过勤劳致富有5元钱存在老鼠开的钱庄里。

猪打算拿这5元钱建一个小窝,大概要花2元买地,花3元搭窝。

王八是搞工程的,他想在猪身上挣更多的钱,于是找来当投资顾问的狐狸想办法,狐狸说:这好办。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案例1:人均GDP不是人均收入——国民收入核算2001年初《北京晚报》报道,2000年北京的人均GDP达到了2700美元,按人民币与美元1比8的简单换算,约为2万余元。

不少读者给报社打电话说,前几天刚报道过北京人均年收入为 1万余元,现在却翻了一番,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两个数字都没错,关键是读者把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作为一回事了。

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我们经常听到GDP等名词。

从这些名词中我们可以了解整体经济概况。

因此,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即使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是重要的。

用数字来衡量一个经济生产与收入的整体状况称为国民收入核算。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DP)。

它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物品(包括有形的物品与无形的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

理解这个概念时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一国指一国范围之内。

这就是说在一国领土上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所生产的最终物品都是该国的GDP。

第二,一年之内所生产的,包括一年内所生产的销售或未销售出去的所有最终物品,但不包括以前生产而在本年销售出去的物品。

例如,假设某国在2000年盖了1000亿元的房子,只卖出800亿元,这1000亿元都应计入2000年的GDP,如果在2001年又卖出了剩下的200亿元,这200亿元则不能计入2001年的GDP。

第三,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只计算最终物品而不计算中间物品。

最终物品是最后供人们消费的物品,中间产品是作为生产要素再投入生产的物品。

第四,最终物品中既有物品也有劳务,在现代经济中劳务在GDP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第五,按市场价格进行计算。

如果按统计机构确定的基期的价格计算则是实际GDP,如果按当年价格计算则是名义GDP。

GDP反映了一国整体经济的规模和状况。

实际GDP增长的百分比称为增长率。

实际GDP与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GDP(称为潜在GDP或充分就业的GDP)之间的背离反映了经济中周期性波动的状况。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学生)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学生)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学生)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选作一题,要求逻辑思路明晰,分析透彻)案例1:利用AD-AS模型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中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后的AD—AS模型分析。

案例内容提示:中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后的AD—AS模型分析。

从1996年开始,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谨慎地启动经济,以避免经济的过度衰退。

然而,企业经营困难和亏损面的扩大导致大批工人下岗失业,收入减少。

这种情况使无论下岗的还是仍在岗的工人都对未来收入产生不确定性预期,而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领域改革的推进却清楚地预示着未来支出的增加。

于是人们就合理地选择减少当前消费、储蓄更多的钱以备未来之需,消费需求也进一步萎缩。

再加上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产品出口需求的影响,总需求曲线发生变化,总供给曲线没有发生变化。

案例2:利用“总需求”原理分析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

案例内容: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在多年迅速增长和极度繁荣之后经历了长期衰退。

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增长以及日本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度等因素,日本历史上的失业率是极低的,但这次失业率却从1990年的2%上升到1998年的4%。

在1990年以前的20年中,日本的工业生产翻了一番,但1998年和1990年GDP仍然一样,实际GDP停滞,有时甚至还下降。

在政府治理持续性经济衰退过程中,日本经济出现了典型的零利率、负通货的经济局面。

1995年9月,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把贴现率降到0.5%的超低利率政策;1999年2月,中央银行为进一步减轻企业利率负担和刺激国内消费,在维持贴现率不变的情况下,将短期利率0.25%降到0.15%;同年3月份以后,日本央行大规模发行超出市场需求的货币,促使市场利率基本降到了“零”。

同期,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自1999年第三季度开始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999年全年物价水平与上年持平,2000年负增长0.4%,2001年负增长0.9%。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最近,美国失业率持续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而且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呢,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

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

当失业率提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这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

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1)失业问题就是由失业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失业不仅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的来源,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2)失业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

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

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不足所构成的失业。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

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案例(一) 胡佛总统与克林顿总统谁赚得多1.案例名称:胡佛总统与克林顿总统谁赚得多2.案例适用:宏观经济指标3. 运用知识点:物价指数4. 案例内容:1931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的年薪是7.5万美元。

1995年,克林顿总统的年薪是20万美元。

他们谁赚得多呢?如果仅仅从货币量来看,美国总统的工资当然增加了。

但我们知道,在比较收入时,重要的不是货币量多少,而是这些货币能买到多少东西。

货币量衡量的是名义工资,货币实际购买力衡量的是实际工资。

我们比较胡佛与克林顿的工资时,应该比较实际工作,而不是名义工资。

当名义工资既定时,实际工资是由物价水平决定的,即名义工资除以物价水平作为实际工资,衡量物价水平的是物价指数。

要比较不同年份胡佛和克林顿的工资,首先要知道这一物价水平的变动。

根据实际资料,以1992年为基年,这一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100,则1931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8.7,1995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107.6.换言之,在这一时期物价水平上升了14.2倍(107.6÷8.7)。

我们可以根据物价指数来分别计算以1992年为基年的胡佛与克林顿的工资。

1931年胡佛的工资=1931年的名义工资×(1995年消费物价指数/ 1931年消费物价指数)=7.5万美元×(107.6/8.7)=92.7586万美元.同样,可以按1931年美元的购买力计算1995年克林顿的工资:1931年克林顿的工资=1995年的名义工资×(1931年消费物价指数/ 1995年消费物价指数)=20万美元×(8.7/107.6)=1.617万美元.这就是说,胡佛的实际工资是克林顿的4.6倍,克林顿的工资仅仅是胡佛的21%。

尽管在小布什时工资增加到40万美元,但按实际工资仍然不敌胡佛的工资。

这近70年美国总统的实际工资水平大大下降了。

5.案例讨论:在社会收入分配中如何考虑物价指数的影响?案例(二)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比较1.案例名称: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比较2.案例适用:消费函数理论3. 运用知识点:边际消费倾向4. 案例内容:据估算, 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案例16:日本人的高储蓄率日本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这个事实对理解日本经济的短期与长期状况是重要的。

一方面,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的高储蓄率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中经济迅速增长的关键。

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的高储蓄率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期间的停滞也是有作用的。

高储蓄率意味着消费支出低。

低消费支出变为低总需求并减少了GDP。

为什么日本人收入中的消费比例会大大低于美国人呢?一个原因是,在日本,家庭借贷较为困难。

面临借贷限制约束的家庭的消费小于没有借贷限制的家庭。

因此,一个借贷限制普遍的社会往往有较高的储蓄率。

另一个原因是,在美国,一个人通常可以首付10%以下的房款就能买下一所房子。

日本的买房者首付40%的房款是常见的,而且,日本住房价格极高,主要是因为土地价格高。

如果一个日本家庭想要有自己的房子,它就必须大量储蓄。

日本的税收体系通过对资本收入征收极低的税而鼓励储蓄。

此外,文化差别也会引起消费者对现期与未来消费偏好的差别。

一个著名的日本经济学家写道:日本人是与别人不同的,他们更加厌恶风险和更加节俭。

(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51页)案例17:20世纪30年代的银行倒闭与货币供给在1929年8月到1933年5月间,货币供给减少了28%。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货币供给的大幅度减少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们并没有讨论为什么货币供给减少会如此之多。

下表表示1929年和1933年决定货币供给的三个变量――基础货币、准备金-存款比率,以及通货-存款比率。

你可以看出,货币供给的减少并不能归咎于基础货币的减少。

实际上,在这一时间,基础货币增加了18%;相反,货币供给减少是由于货币乘数下降了38%。

货币乘数下降是因为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都大幅度上升了。

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因素大多数经济学家把货币乘数的下降归咎于30年代初的银行大量倒闭。

宏观经济学案例17页word

宏观经济学案例17页word

宏观经济学案例1:我国居民旅游消费10年来快速增长旅游消费是居民消费的组成部分。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增加。

从国内旅游消费看,国内旅游规模从1994年的5.24亿人次增加到2004年的11.0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长8.0%,由此带来的旅游收入从1023.5亿元增长到4710.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 7.3%。

从1994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也从90年代中期的5%上升至21世纪初的10%左右。

2006年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更是分别达到15.0%、17.9%,出境旅游消费日益成为新亮点,中国出境旅游总人数从1995年的452万人次增征到2003年的2022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20%,因私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更超过28%以上。

虽然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但仍有2298万人次因私出境,比2003年增长了55%。

2004年以来,中国旅游目的地开放工作全面推进,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几年出境游发展更快。

2006年出境游人数同比增长11.3%,较2005年增速上升了3.8个百分点。

其中,因私出境仍为出境游的主体(2006年占比为83.4%,较2005年上升2.4个百分点),2006年同比增长14.6%,增速仍高于出境游总体增速。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居民旅游消费渐趋个性化,“红色旅游”、“民俗游”、“农家乐”等成为新近的旅游消费热点,相关的旅游产品生产渔销售也获得快速发展。

以“红色旅游”为例,据专家估计,各类“红色旅游”接待点数以万计,每个景点接待规模差距较大,小的数以千计,中型的以万人计,大型的几乎就是一个城市全部接待的人数,如延安、井冈山等,如果遇到大的纪念周年,接待人数可能达到数百万。

在2005年春节旅游黄金周的七天中,中共一大会址接待游客3336人次,井冈山每天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延安整个黄金周接待游客达11万人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案例宏观经济学案例案例一:两辆汽车相撞,一辆需要大修,一辆全毁,需要重买,保险公司也只好理赔。

正当三方都很沮丧的时候,一个经济学家对他们说,感谢你们又为汽车修理业、汽车制造业、汽车销售业创造了几十万元的GDP。

这就是GDP。

案例二:几个骗子拿着一些写着面值一元的纸片对一群傻瓜说,我们这里有一些神奇的纸片,它们代表一座不断长高的金山,可以不断升值。

你们看,现在这些纸片就已经升值了,我们可以把它们一张卖10元钱。

于是傻瓜们蜂拥而上,花10元一张买了那些纸片。

后来没有买到的傻瓜就以20元、30元甚至100多元的价格从前面的傻瓜手里买那些纸片,并且给那些骗子交手续费。

而且每个傻瓜都认为还会有更大的傻瓜以更高的价格买那些纸片。

直到有一天,傻瓜们发现那些纸片其实连一元钱也不值,于是最后以最高价格买到那些纸片的傻瓜就成了最大的傻瓜。

这就是股市。

案例三:有一片土地,农民们有的在上面种地,有的在上面放牧牛羊。

来了几个骗字,对放牧牛羊的农民说,我们把你们的牛羊全买了,你们到城里去卖牛羊肉吧。

于是被骗的农民没有了牛羊,就把土地交给了那些骗子。

骗子们在那些土地上面盖了很多房子卖掉,赚了很多钱。

很多疯子看到可以赚很多钱,就蜂拥而来,从银行借了很多钱,买农民的土地。

对农民说种地多苦呀,你们也去城里吧。

于是农民拿着卖地的钱去了城里,发现那些钱连一套普通的住房都买不起,他们只能住在贫民窟里做苦工。

而那些疯子买到土地也盖了很多房子,发现已经没有人买了,只好闲置在那里任其倒塌,欠的债也还不起,于是跑掉的跑掉,跳楼的跳楼,把银行也拖垮了。

城里的农民活不下去,纷纷跑回来,把荒废的房子拆掉,该种地种地,该放羊放羊,只留了少部分养鸡喂猪。

这就是房地产。

案例四:猪通过勤劳致富有5元钱存在老鼠开的钱庄里。

猪打算拿这5元钱建一个小窝,大概要花2元买地,花3元搭窝。

王八是搞工程的,他想在猪身上挣更多的钱,于是找来当投资顾问的狐狸想办法,狐狸说:这好办。

于是找来管地盘的狼,开钱庄的老鼠一起来商议,结果王八从老鼠那里借来200元,用100元卖了狼的地,花了3元把猪窝盖好,花了50元给了狐狸咨询服务费,猪没有地,只好求王八把窝卖给它,王八要价500元,老猪说只有5元买不起,这时候狐狸说服猪去向老鼠借钱,老鼠答应借500给猪,前提是要他连本带利还600元,可以分10年还清,并且产权证拿来抵押。

结果成交。

猪到最后花了600元买来了猪窝,比他原来的计划高了11倍,猪努力了十年去挣钱还贷。

在这场交易里面,狼,老鼠,狐狸还有王八都挣了钱。

以后他们就如法炮制。

更多的猪去贷款买房子了,这时候,当商人的驴看到有机可乘,到老鼠那里贷了好多好多的款,把王八盖的房子都买下来,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了猪。

猪的还贷期就越来越长,吃的越来越差,小猪崽子也不敢生了。

由于猪的数目越来越少,狼觉得这样下去自己没有猪肉吃了,非饿死不可,于是开始调控,不让老鼠再借钱了。

但是王八还没有停止盖房,把自己挣的钱和贷的钱全投入生产了。

驴手上的猪窝囤积的很多,卖不动了被套牢了。

结果,老鼠,王八,还有驴都挣了好多的猪窝。

钱到最后集中到狼手上。

如今,谁都等着狼把钱拿出来救命。

聪明的你,会先救谁呢??这就是金融危机。

案例五:两个人卖烧饼,每人一天卖20个(因为整个烧饼需求量只有40个),一元价一个,每天产值40元.后来两人商量,相互买卖100个(A向B购买100个,B向A购买100个),用记账形式,价格不变,交易量每天就变成240元--虚拟经济产生了如果相互买卖的烧饼价为5元,则交易量每天1040元,这时候,A和B将市场烧饼上涨到2元,有些人听说烧饼在卖5元钱1个,看到市场烧饼只有2元时,赶快购买.--泡沫经济产生烧饼一下子做不出来,就购买远期饼.A和B一方面增加做烧饼(每天达100个或更多),另一方面卖远期烧饼,还做起了发行烧饼债券的交易,购买者一是用现金购买,还用抵押贷款购买.---融资,金融介入有些人想购买,既没有现金,又没有抵押品,A和B就发放次级烧饼债券.并向保险机构购买了保险.---次级债券为次贷危机播下种子某一天,发现购买来的烧饼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发霉,就赶快抛售掉,哪怕价格低一些.--泡沫破裂金融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烧饼店裁员了(只要每天40个烧饼就可以了)--失业;烧饼债券变废纸了--次贷危机抵押贷款(抵押品不值钱)收不回,贷款银行流动性危机,保险公司面临破产等。

--金融危机案例六:从前有做山,山里有个村,这个村那就叫山村.. 山村里面有个小学.学校的小朋友都喜欢吃棉花糖,正好山村里有个棉花糖师傅,但是棉花糖师傅祖上有规矩,每天只能做100个棉花糖.一天,班里同学听说小明过年得到了很多压岁钱. 小黑对小明说: 借给我100元去买棉花糖. 小明: 棉花糖不是就1元吗? 别管,我明天还你150. 于是小明就借给了小黑100元.第二天,小黑一大早跑到棉花糖师傅那里,把100元拍在桌子上: 老板给我来1斤.(注:1斤=100个) 棉花糖师傅: 小黑,啥时候这么有钱了. 小黑:别管,交货给钱. 于是老板给小黑做了100个棉花糖.班里.同学们正议论纷纷: 怎么今天棉花糖卖这么快啊.我一个都没买到. 听说被一有钱人买了..是不是小明啊..……在无数人的议论和猜测之中只有小白知道小黑的计划,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小黑到来之前拦住他..学校门口..小黑往教室走的时候.. 小白突然从角落冲了出来. "我全买了". 然后私下跟小黑说:我刚才跟小明借200元钱,他说借给你了.等你还给他了再借给我,所以只给我50元.给你这50元.我去跟他说下借给你的钱算借我头上,回来还给他300元.在协调只下交易就这么达成了.小明想哎呀...200元成本,明天就有300元了..小黑想,哎呀..不费吹灰之力就赚了50元.本来还怕承担被公众鄙视的风险那....小白想,哎呀,有没有办法不要自己出面卖啊...但是谁又愿意承担这个被大家唾弃的角色那? 当初小黑肯定是做好了被千人骂,万人喷的准备,再去找他试试.于是小白对小黑说: 现在我们垄断了今天的棉花糖市场,价格想怎么定就怎么定,你花350元买回去...虽然要承担一点公众舆论,但是想想风险和利润是成正比的啊...再说,当初你不已经准备好这个结果了吗?现在利润再加一倍,还是承担这么多名誉损失.何乐不为那? 小黑想了想,也是. 于是找小明借钱.说借我300元,明天还你350元.好到了这里.小明还有钱吗?假设,小明的压岁钱N=200那么,这个时候小明就会说:钱全部被你们借光了,哪还有钱那...小黑借我的钱.小白,就只能把棉花糖高价卖给同学们.但是同学们会买这么高价的棉花糖吗?这个故事有4种情况.1.小明的压岁钱被借完了,并且同学们不愿意买高价棉花糖.第一结局:第二天小白棉花糖烂掉了.小明的钱追不回来,只有小黑这个最后交易人小小赚了一把.但是小明没钱借给别人炒做赚钱了.并且就算小明有钱,也再不信任别人了,不再随便借钱了.小白和小明的零食生涯出现了危机..2.小明的压岁钱N=200,但同学们虽然很鄙视小白的做法,却抵挡不住零食的诱惑..都买了.赚的满盆满钵的小白决定明天继续这个战术,只是主角由小黑变成小白,因为对利润的渴望,小白把价格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这次同学们不买他的帐了....结局:参见第一结局3.小明有很多压岁钱可能是300也可能是400或者1000.经过分割线里面内容的循环最后变成第一种情况.结局:参见第一种结局.4.小明有很多压岁钱可能是300也可能是400或者1000.经过分割线里面的内容循环最后变成第二种情况.(虽然几率很小,但还是算上吧)结局:参见第一种结局.于是,金融危机产生了。

经济危机需要加上棉花糖师傅这一节.就会出现,这个故事需要变一下.高昂的价格使棉花糖师傅以及棉花糖成本上涨,当出现没有资金炒做棉花糖时,价格剧烈下降,而使棉花糖师傅破产.没人做棉花糖了.零食问题谁来解决.案例七:蜜蜂的寓言启发了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这就是说,由劳动、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

总需求决定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

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

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这首诗所宣扬的“浪费有功”在当时受到指责。

英国中塞克斯郡大陪审团委员们就曾宣判它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

但在200多年之后,这部当时声名狼藉的作品却启发凯恩斯发动了一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和总需求决定理论。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信奉的是萨伊定理。

萨伊是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他提出供给决定需求,有供给就必然创造出需求,所以,不会存在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

这种观点被称为萨伊定理。

但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停滞和30年代全世界普遍的生产过剩和严重失业打破了萨伊定理的神话。

凯恩斯在批判萨伊定理中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这就是说,由劳动、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

总需求决定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引起30年代大危机的正是总需求不足,或者用凯恩斯的话来说是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把有效需求不足归咎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和资本边际效率(预期利润率)下降与利率下降有限度引起的投资需求不足。

解决的方法则是政府用经济政策刺激总需求。

包括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和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凯恩斯强调的是财政政策。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总需求分析是中心。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短期中,国民收入水平由总需求决定。

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都是由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

当总需求不足时就出现失业与衰退。

当总需求过大时就出现通货膨胀与扩张。

从这种理论中得出的政策主张称为需求管理,其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当总需求不足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各种支出和减税)与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总需求。

当总需求过大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各种支出和增税)与货币政策(减少货币量提高利率)来抑制总需求。

这样就可以实现既无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经济稳定。

总需求理论的提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一场“革命”(凯恩斯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