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与电视文化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精神与电视文化初探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今天,要想让我们的“血脉”畅通无阻,源远流长,要想使我们的“家园”春光无限,四季芬芳,作为大众传媒重要形式的电视,理应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积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关注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安宁和幸福,高度关注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意志表达与生命尊严——电视因之必然
成为呈现和表达这个多元社会、多阶层意志需求的公共领域,而人文精神则必将是是其恒久的底蕴与不变的主旨。
关键词:人文精神;电视文化;初探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39-02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今天,要想让我们的“血脉”畅通无阻,源远流长,要想使我们的“家园”春光无限,四季芬芳,作为大众传媒重要形式的电视,理应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积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关注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安宁和幸福,高度关注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意志表达与生命尊严——电视因之必然成为呈现和表
达这个多元社会、多阶层意志需求的公共领域,而人文精神则必将
是是其恒久的底蕴与不变的主旨。
一、人文精神提出的背景和重大意义
“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外来语,是由英语humanity衍生的humanism,其意思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以及对人文学科的推崇等。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文学科的解释是:它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
尽管其表达不一,但其内涵和本质都几乎不约而同地指向以下几方面——即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
其核心是主张人的主体性——它关注人生、人性和人的价值,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以人为本。
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性问题更为突出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以人为本的“人”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人的实践、才能、权利、情感、信念以及人的管理和教育等等。
其中,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则是“以人为本”内涵的重要特征。
我们常讲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便是对这一内涵特征的简要诠释。
当今世界,电视传播以其极大的包容性、丰富性,展现并创造着人们的生活,更以其特有的便捷和大众化方式越来越多地介入到人们的生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
当今天的电视传播已完成了从“传者中心”向“观众中心”的革命性变革时,它对人类的影响就远远超过了任何其他文化形态——多样化的信息通过多样化的节目形式得以传播,电视已成为服务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力量。
当下中国,以电视传播为主导的媒体,正在成为全社会人文精神呈现与构建的重要平台。
正是电视传播特有的科技魅力,广阔的覆盖面,打破了千百年来文化形态固有的边界,启动了一场浩大而又深刻的文化整合运动。
也正是在这样的整合之中,电视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另一种文化——一种全息的、立体的、处处负载着人的精神需求的文化。
它创造着人们的生活意义,创造着人们的社会价值,也创造着人们的文化认同。
我们今天提倡的人文精神,以及由此而生发的人文关怀,实际上便是对每一个社会生命个体当下生活需求和生命状态的关注和关心,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安宁和幸福的关注和关心。
不仅关注他们现今的生存状态,也关注他们的心灵和未来,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幸福和快乐,并力图去除众苦与众苦之源。
这便是我们今天的人文精神——以人类的每一个生命个体为对象,并以其可持续的幸福和快乐为宗旨的关怀精神。
二、电视传播已成为弘扬人文精神的主渠道
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当今社会无处不在的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载体——
电视传播的重大责任与历史使命。
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一切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以人性的和人文的理念来照抚社会的方方面面——现实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以及他们在生存发展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人间关怀和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问题。
人文精神的宗旨,就在于从根本上启迪社会上每一个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生命悟性和奋进动力;启动人的自重、自爱,以及人间关爱的精神追求和生命价值。
电视传播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节目组成的。
其人文精神也必然渗透在不同的节目类型中。
这也就意味着,要根据不同节目类型的特质,综合运用各种电视手段,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文精神。
随着电视频道资源的不断开发和频道专业化的实施,人文精神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所重视。
如阳光卫视,以中外历史和文化为背景,推出了一系列蕴涵人生哲理、散发人性光辉、充满人文关怀的电视节目。
比如《人生在线》、《百年婚恋》、《真实的故事》等等。
央视10套虽是以科学和教育为主的专业频道,但人文却是其鲜明的主旋律。
例如它的频道形象片推出了先贤的名言警句或脍炙人口的诗文,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体现了高雅的文化品位。
它的很多栏目如《百家讲坛》《讲述》《人物》《探索.发现》等都显现出一种对人的尊严、价值和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入关切。
新闻是电视传播的重中之重,以往新闻报道的重要篇幅大多是去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大事,而忽略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小事”,但
近几年来,“百姓新闻”、“民生关注”、“深度观察”、“观点至上”“今日视点”等电视栏目,均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与好评。
其实无论是有关社会的、还是有关经济的,乃至时政新闻,都须真实地反映新闻事件所触及到的人的生存状态、人的活动与人的感受等,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去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
只有具备了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社会关怀,观众才会欣然回应,积极参与。
探讨电视节目中的人文精神不能不提到纪录片。
纪录片贵在求真,并由真而走向美。
把生活近乎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然后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本身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需求的关注,是一种对人的尊重。
cctv-9基本上是纪录片的精华荟萃,赢得广泛好评。
《东方时空》中的《生活空间》本着降低视点、平视生活的理念,原汁原味地反映出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为观众留下了鲜活的“原生态”。
把镜头对准不同阶层的人物,尤其是普通百姓,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命运,已成为了一种典型的纪录片创作手段。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但没有人文精神的照拂,没有人文关怀的渗透,其生命就不会鲜活与长久。
需要指出的是,就整体而言,当前我们的电视通过其节目播放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与人们所需求的人文关怀相比,还是相当微薄的,尽管它已经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关心大众的生存状态。
真正的人文关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爱和善意的表达,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空洞的泛爱精神,也不仅仅是眼泪和同情,它所揭示的是平
凡的人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追求,所弘扬的是蕴于其中的质朴、坚韧、尊严、善良和互助这些美德。
这方面,浙江卫视新近推出的《中国梦想秀》,及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等电视节目之所以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就是因为较好的体现了这一主旨。
在现阶段,以多频道和多栏目为表现形式的电视传播,正在以此种方式成为社会民主生活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成为地域文化的守望者和宣传者——并通过这些真正而又全面地体现其理应承担的
时代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这些多频道和多栏目通过尽可能广泛地让大众参与,促进不同阶层的人与人之间、亚文化群体与主流社会之间、亚文化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理解和互助,进而实现其自我肯定与确认。
如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内蒙古卫视的《城里城外》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等等这种草根式的人性关怀深入民众生活,成为他们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包容、调节自我并促进和谐的一种社会工具与良好方式。
于是,“多元化”成为当下电视文化之人文精神表达的首要方式;“平民化”则成为当下电视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语境特征。
无论是市井民间的百姓,还是功成名就的大人物,每个人都是一本值得细细解读的书。
观众可以经由别人看到自己,又通过自己看见别人。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一直保有较高的收视率。
如中央电视台的人物访谈节目《艺术人生》,《小崔说事》,
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东方卫视的《可凡倾听》等都很少和嘉宾聊他们的辉煌和成功,只谈他们曲折坎坷的心路历程,让名人从舞台上的“超我”回归本真的“自我”,道出了许多公众人物鲜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真实往事,让观众重新体会这些曾经轰动一时的往事在人物身上的留下的印记,给生命个体所带来的欢乐抑或痛苦。
主持人用一颗平和而敏锐的心去探询去聆听,去寻找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正是由于主持人饱含了对人性深切的关怀,所以采访总是特别真诚、洋溢着人情味儿。
尤其是《鲁豫有约》结尾部分的独白,对人物的心路历程恰如其分的整理和概括富于启迪,耐人寻味,充分显示出人文关怀的缕缕温情。
三、电视传播人文精神任重而道远
电视传播应凸显人文精神的光耀,着力启迪人的自重、自信,以及人间关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着力启动社会上每一个人的自尊心、利他心和不断升华的人生悟性和生命动力,以体现人文关怀的博大厚重,生生不息。
我们看到,电视传播所具有的宣传导向及社会舆论功能,交流对话功能,消费娱乐功能,记录生活空间与历史同步功能,艺术审美功能,交互功能与生活信息服务功能等等,已是日显强大,深入人心。
因此,它有能力、更有责任去积极倡导和弘扬人文精神,以推动文化家园建设的不断深入,促进人类进步的价值观的建立,从而为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对于我们当下的社
会,这一点更具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以神奇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导致了技术霸权,金钱至上,物欲横流,而忽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人的情感,造成人的主体精神的失落,这同样需要我们用时代的人文精神来给予整合和提升。
因此,提倡人文精神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作为社会之重要文化载体——电视媒体的重大责任与使命。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电视媒体娱乐功能的一再被强化,目前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日趋严重。
“泛娱乐化”是以大众传播为载体过度的娱乐化,它把电视原本的传播信息、社会教育、引导舆论的功能弱化,并偏离了正常娱乐的轨道。
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所著《娱乐至死》一书中所言“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
”以至于“一切为了娱乐”,一味追求收视率,内容雷同。
就目前遍地开花的的电视相亲节目来说,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追求高收视率,一些相亲节目公开谈论涉性内容,宣扬不正当的婚恋观念及拜金主义,混淆是非曲直美丑善恶,传递不健康的价值观从而严重误导了观众,火爆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观众的反感和不满,更影响了电视媒体在广大观众中的公信力,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可以说,这都是缺乏人文精神的结果——电视节目责无旁贷,应当着力启迪人的自重、自爱,以及人间关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着力启动社会上每一个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悟性和人生动力。
建构和谐社会,更需居安思危,正视现实生活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更不能掩盖社会矛盾,遮蔽重大的严峻的社会问题,制造虚假的幻象。
不然,可能会丧失正常的社会良知和健全人文精神。
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瑟罗曾指出:“电视不再是反映现实,它就是现实。
如果饥饿的索马里儿童上了电视,全世界都想为此做些什么。
如果没上电视,他们就不存在,人们什么也不会去做。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电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文化传播、文化机构乃至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关系,它所负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不仅具有强烈的阶层性、地域性、民族性,更有这一时代所特有的全球性——一种普世的深入人性之本质的期望和关怀。
因此,我们的电视文化既不只是一种传达强制性意识的宣教文化,也不只是一种供大家乐而忘忧的消遣文化,它更应该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形态,一种大众与小众、高雅与通俗、主流与边缘、正统与前卫相互补充、相互参照的文化形态——并存互动,不断融合。
鉴于此,未来的中国电视传播,应该是一种多元的紧贴时代的文化传播,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它不仅要满足人们服务性、娱乐性的需要,而且要满足人们认识现实、参与现实、变革现实的创造性需要;它不仅要适应观众已经形成的收看经验和接受习惯,而且也要提供新鲜、生动的前卫和边缘的文化引导,以促进观众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尊重并满足人们所有的精神需求与心理渴望。
从而不负这个时代与历史赋予电视文化传播的
“人文”重任与“精神”使命。
惟其如此,电视文化传播才能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惟其如此,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并进而照抚到每一个生命个体,温暖到每一颗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