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的评析图文稿
鲁迅野草的分析
![鲁迅野草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67551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e.png)
鲁迅野草的分析鲁迅野草的分析彷徨苦闷的产物,坚韧战斗的见证,鲁迅的心路历程,它就是《野草》。
有关的内容,请往下看,欢迎阅读野草【1】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和朽腐,火速的到来。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野草》是“五四”退潮后鲁迅思想彷徨、苦闷的产物,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反映了鲁迅思索、坚忍斗争的历程。
20世纪20年代初期,作者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鲁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寂寞、孤独,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境界。
《野草》的出现,是独树一帜的。
它以精粹的艺术和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启了一代散文诗的先河,就是对于后来以至于今天散文诗的创作,也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一切新的艺术形式一样,《野草》不是从荒瘠的土地上冒出来的,也不是作家的头脑凭空产生的。
《野草》有它自己的艺术来源。
散文诗集《野草》是介绍和学习西洋文学而产生的文艺硕果。
起初,读《野草》时,用当下流行的话说,可谓是“一脸萌逼”。
可能是时间原因、可能是思想层面原因、可能是背景原因……大一时期,《现代文学三十年》考试时,背着其知识点,可谓有所了解,但层面很肤浅。
如今,通过读其相关解说书籍,对其有了较深的认识,虽不全面,但怀着“不断前进”的心态,努力学习着、研究着。
《秋夜》是《野草》集子中的第一篇散文诗。
它用了传统中几乎没有的西方象征散文诗的方法,通过诗的主述者“我”所感受到的并且都已象征化的外在景物和内在心理活动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作者内心世界思考的关于同黑暗制度及其代表势力如何进行反抗斗争的主题。
鲁迅《野草》赏析(2)
![鲁迅《野草》赏析(2)](https://img.taocdn.com/s3/m/707bc60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5.png)
鲁迅《野草》赏析(2)80年代初,因为我当时极度的神经衰弱,睡不着觉,全身都疼,没法工作,所以住进了小汤山疗养院。
当时大夫治疗神经病不准带书,你本身睡不着觉你还看书,所以不准带书。
所以我偷偷带了一本《野草》,就塞到什么地方都可以,有空偷偷地看那么一篇。
当时我很有兴趣地读了一篇叫《颓败线的颤动》,我觉得非常震惊,里面写了两段梦,《颓败线的颤动》。
问题在于我过去所读到的一些批评里边,除了个别的意见认为这表现了情绪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这个老女人的颤动,猛烈的反抗和复仇的情绪,不能不说是作者自己曾经过的情绪。
这是冯雪峰讲的,李柯林引了他不赞同的两种来信的意见。
一种或许是当时某些思想情绪一种曲折表现,是喝过我的血的人,反过来嘲笑攻击我的以怨报德行为的报复。
但是流行的观点认为,这篇散文诗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散文诗。
写了一个像祥林嫂一样伟大的妇女,用一种现实的笔法刻画了一个贫苦劳动的妇女。
他的意旨是描写中国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悲哀,从千百万被蹂躏妇女中选题材,显示了崇高的母爱。
我觉得好像这个作品读的感觉跟它流行的观点不一样。
第一,它不是在讲祥林嫂那样的故事,写一个妇女的命运,而是它背后的东西。
这个故事的编造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是他的主要意图。
当时我只感觉到这是一个象征主义的作品。
这就说这个故事究竟意思是什么?我觉得它有两层意思,象征主义的特点就是它有一种多意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有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你的窗子,别人装饰你的梦。
”卞之琳的一首短诗,那么什么意思?李健吾说,这是表现了人生的悲哀。
因为人生都是互相装饰的,最后大家死了就是地球的装饰,坟墓里的人,人生的悲哀。
卞之琳和李健吾是好朋友,他说李先生不对,李先生你解释得不对。
我这首诗讲的事物都是相对的一种观念,相对的。
你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是被看的风景。
你在看风景你是主体,被看的是风景。
但是有人在楼上看你,那么看的人就是主体,你就是被看的风景了。
看风景的人变成被看的风景。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d0a01c4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c.png)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
野草,是鲁迅的一首小诗,中描写了写诗作者游荡在田野中,对牛羊马鸡的思念,最终和野草一起歌唱,沐浴在野兽们最真实的温暖中。
该诗拼贴了田园生活,它表达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企盼心境,把人们从城市的纷乱中、市井的卑微中拯救出来,带给人们一种纯真、甘甜的野性的思念。
该诗的格调优美、凄迷,用了小品般的语言,精选野性朴素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自然、对老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彰显了人与野兽、乡土与家乡的一种血肉联结,弘扬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鲁迅的野草原文及解析
![鲁迅的野草原文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718e51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b.png)
鲁迅的野草原文及解析《野草》是鲁迅的一部散文诗集,共包含24篇作品。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反映了鲁迅在动荡年代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历程。
以下是《野草》中的一篇代表作《秋夜》的原文及解析。
原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 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解析:在这篇散文诗中,鲁迅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通过对后园中两株枣树和野花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时间和自然的感悟。
枣树象征着现实中的人们,他们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苦难,但依然坚持着希望。
落叶和果实的轮回代表着生命的循环,表达了鲁迅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同时,枣树刺向天空和月亮的形象,也显示出鲁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抗争。
野花草则象征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她在冷夜中瑟缩着,梦想着春天的到来。
《野草》鉴赏
![《野草》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9777f1b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8.png)
《野草》鉴赏《秋夜》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富于象征意味的深秋夜色的图景,鲁迅用隐喻象征的方法,赋予这些自然景物以深邃的寄托,使之蕴蓄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站在这样一幅图景中心的。
是那后园的墙外的两株枣树和将繁霜洒在野花草上的秋夜的天空。
这是两个尖锐对立而又进行殊死斗争的象征性的艺术形象。
那个奇怪而高的秋天的夜空象征着当时黑暗而残酷的反动统治者。
他威严,是那样“奇怪而高”地压在人们的头上;他阴险,永远对着人们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他狡猾,即使在其严冷中还“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他冷酷,在得意的微笑中“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使那些做着“春的到来”的小粉红花“颜色冻得红惨惨地”,在夜的冷气中瑟缩着。
这幅秋夜严霜的肃杀的图画,是现实生活阶级关系的象征。
小粉红花在威逼下瑟缩的惨状,象征了现实反动势力对年青一代的压迫和摧残。
正是在这样寒冷黑暗的背景下,鲁迅在《秋夜》中着重描写了两株枣树同夜空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的形象。
简练的笔触传达了无限的深情。
虽然,枣树的果实被打得一个也不剩了,甚至连叶子都落尽了,而且身上满是打枣所致的皮伤。
但是他既不痛苦,也不绝望,而是进行无所顾忌的战斗。
枣树的战斗,给反动势力带来了极大地不安和恐惧。
“鬼峡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躲到东边去了。
”但是枣树并没有因此假宽敌人,停止战斗,“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
鲁迅一再重复这样一段枣树直刺夜空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在赞颂枣树那种一意要制敌人于死命的顽强、坚韧的战斗精神。
他把内心的鄙夷和憎恨,刺向那秋夜的天空,把满腔的激情和赞美,献给了那直刺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
他在爱憎分明的矛盾斗争中描写枣树的形象。
在这个形象中,倾注了自己对不屈不挠的人心战斗精神的热情颂歌。
《秋夜》是枣树的颂歌,也是对韧性战斗精神的礼赞。
同时,枣树那贡献了自己全部的果实,满身伤痕,一无所有,而又同夜空进行无畏战斗的形象,正是鲁迅自己韧性战斗精神的写照。
野草 鲁迅ppt课件
![野草 鲁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524d5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8.png)
《野草》的主题思想
探索生命意义
通过对个体生命的探索,鲁迅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 考和追求。
批判社会现实
《野草》中通过描绘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了鲁迅对社 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追求自由与解放
鲁迅在《野草》中表达了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以及 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野草》的艺术特色
象征手法
鲁迅在《野草》中运用了大量的 象征手法,通过具象的事物表达 抽象的概念和情感。
《秋叶》
总结词
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详细描述
这篇散文通过对秋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鲁迅通过秋叶的 凋零,思考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求乞者》
总结词
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判
详细描述
这篇散文通过对求乞者现象的描述,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鲁迅通过讽刺和批判求乞者的行为,表达 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反思。
ERA
《野草》的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
鲁迅在创作《野草》时,正处于思想 彷徨和苦闷的时期,他经历了许多人 生挫折和痛苦,这些经历对他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并反映在《野草》中。
社会背景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机深重, 鲁迅深感民族命运的多舛和个人的无 力感,这些感受也渗透在《野草》中 。
追求真理与独立思考
鲁迅在《野草》中强调了追求真理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启示个人 在成长过程中要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THANKS
感谢观看
《过客》
总结词
对人生道路的探索与思考
详细描述
这篇散文以一个过客为主人公,通过描述他的旅程和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探索和思考。鲁 迅通过过客的形象,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和决策。
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5篇
![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cf364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4.png)
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5篇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精选篇1这些看似短小,而确短小深涵的*,让我来不及变化表情,一百多页的墨洒开我心中点点疑团,对生活,以及对曾以往在我身边或未来抑或鲁迅年代的种种变迁,心灵的变迁,生活的万变。
鲁迅要讲的很深,而总是用梦来诠释,哪怕梦,也是有些细腻的,幻然成了迷宫,我仰望天空给自己希望去寻找答案,所谓彩虹。
鲁迅尖酸的文字直指封建阶级的腐朽庸俗,丑化之至。
赞美,现在不是当时,我不会丝毫后怕与退却,所以我笑的直爽。
野草,好比当时社会起来奋斗的人民,他们的忘我、为民,使得更多的人民愤慨。
鲁迅先生高兴,这样的局面预示着人们的革命快要完成,未来的大业就在眼前,同志们起来吧,奋斗吧,用我们的双手建立我们的家园,把侵略者赶出去。
先生在革命成功之前,他不允许自己大笑或歌唱“为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起不幸。
”先生希望战争快快到来,精力充沛的战士经不起岁月的摧残,时间也经不起等待的消逝;更希望战乱快快结束,流离失所的人民经不起硝烟的折磨,战火也经不起长久的痛苦。
从古至今,多少的爱国志士“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过戍轮台”;顾言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雷锋的“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都是名人的肺腑之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诚实,什么叫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他们用青春燃烧,用生命激励世人。
他们是历史的故人,也是伟人,更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鲁迅先生也是。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的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记得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立刻被清透的蓝色漾满了,整个海是一面明亮的大玻璃,那是一种怎样的蓝色才能有如此的骄傲啊。
在大海这块明亮的大玻璃下,应该是一层层光滑的蓝色丝绸吧,把丝绸轻轻抚动,我看到了“海里最深的地方——海王宫殿,它的墙是珊瑚砌成的,尖顶的高窗子是用最亮的琥珀造成的;不过屋顶上却铺着黑色的蚌壳,它们随着水的流动可以自动开合。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c7cd4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d.png)
鲁迅《野草》赏析鲁迅《野草》赏析《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鲁迅《野草》赏析1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
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
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
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
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
他说更勇猛、更悲壮。
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
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
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
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
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
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
《野草》散文诗赏析
![《野草》散文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306551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12.png)
《野草》散文诗赏析散文诗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体,既具有诗的美质,又不受格律的拘限,而能享受散文的散漫自由。
在中国古代,《庄子》或《楚辞》的个别断片,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小赋,如《小园赋》、《枯树赋》之类,约略近之。
但是,作为一种完整的文体形式毕竟是从异域移植过来的。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产生,从发表的作品看,当始于1918年,基本上与新文学运动同步。
一批诗人如刘半农、沈尹默、郭沫若等人都曾有过尝试性写作,却十分幼稚。
鲁迅的《野草》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鲁迅自称是一个散文式的人,他写过几首新诗,确是不押韵的,可是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当他善感的心灵受到触动,或身在大苦闷中而意欲作诗的突围时,采用散文诗的形式是适宜的。
在写作资源方面,无庸置疑的是,他接受过尼采和波德莱尔的影响,用他的话说,是摄取了“‘世纪末’的果汁”。
尼采是旧轨道的破坏者,一生与“庸人”作战,著作多用箴言集成;波德莱尔写人间“罪恶的圣书”,没有尼采似的强者的力,而竟陷入颓唐。
两人在鲁迅这里构成一种奇异的结合,他以一个东方人的巨大的创造力,吸纳了代表日神与酒神两种完全相悖的原质,使《野草》充满内在的张力,虽然篇幅有限,却显得更博大,更深遂,更富于瑰奇的色彩。
鲁迅从来视生命为第一义,重视无数个体生命的保存、充实和发展。
他的小说和杂文,就是面对生命遭到压迫和残害所作的抗议性言说。
《野草》同样表现出对生命的极度关注,不同的是更多地从客体返回主体,是作者对于生命的一个自我眷顾与反思。
他明白地把世界分为“身外”和“身内”两部分,个体生命于是成了黑暗的承担者,或竟至于是黑暗本身。
《野草》有两组词:人与兽,友与仇,爱与不爱,生与死,形与影,梦与醒,过去与未来,等等。
它们不可分割地共同构成为一种关系,一种境遇,一种选择,概括起来就是:绝望与反抗。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多次为鲁迅所称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书的大纲,倘置换为鲁迅自己的.说法,则是: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野草
![野草](https://img.taocdn.com/s3/m/a5276e2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c.png)
读书笔记
第一次拜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充满悲哀和讽刺,就可惜太短了,意犹未尽。 《野草》里所呈现的鲁迅,一个旧式知识分子,一个新式知识分子,一个旧社会的贰臣逆子,一个自惭形秽 的先知,一个渴望复仇的虚无者,一个吐着毒信子的危险分子,一个公众之敌,一个清教徒般虔诚的奉献者,一 个几千年文明的产物,一个想吞噬几千年传统的毒瘤,一个在古老文明走向衰落的历史节点诞生出的经典形象, 一个没有被完整写出来、仍旧徘徊在历史迷雾中的人。 书的主题是严肃的自我分析,反省某些现象,运用了大量比喻。 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鲁迅在苦闷与彷徨中写下了《野草》这本散文诗集,虽然颓唐,仍是摸索着蹒跚前进。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懂了,但没完全懂,你可以永远相信鲁迅先生,不必等候炬火,做事的做事,发声的发声。 那个烂透了的社会,其实还是有火炬的。 今天下午上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老师说要来讲一讲这本书。 全书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高超的写作技巧,将当代社会状况以及人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文笔锋芒, 文字在鲁迅的手中很有战斗力,读完以后感受颇深!。
野草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诗篇
颤动
构思
雪 聪明人
过客
死火狗
野草
艺术
北京 风筝
线
鲁迅
战士
墓碣文
故事
驳诘
立论
地狱
内容摘要
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创作的散文诗23篇及1927年编成集子时所作《题辞》1篇。 《野草》贯穿着严肃的自剖和不懈的思想探索。它的艺术特色鲜明——象征和隐喻手法,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裘沙和王伟群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控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我妥 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当代散文课件——鲁迅野草.ppt
![当代散文课件——鲁迅野草.ppt](https://img.taocdn.com/s3/m/a97feb04aa00b52acec7ca71.png)
三、《野草》的象征艺术
《野草》主要表现了鲁迅内心约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通过象征性的自然景物和氛围 构成一种象征世界,暗示作者的思想 和情绪。
主要作品有《秋夜》《雪》《腊叶》 等。
(二)通过编造幻想中的真实与想象 纠缠的故事,构成想象世界,传达自 己的思想和哲学。
其中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1、如何面对自我:
《影的告别》:对既有的一切的拒绝; “我”的自觉意识;承担虚无。
其中深刻的灵魂告白说明了作者内在 的痛苦矛盾及自我的怀疑和分裂。
《墓碣文》中,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的对自我灵魂的拷问和剖析。
“我”与墓碣:寒、深渊、无所有、 得救
与墓中的死尸:灵魂的破碎与分裂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
………… “现在是一年的尽头的深夜,深得这夜将尽 了,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 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 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但是我并 不惧惮这些,也不想遮盖这些,而且实在有 些爱他们了,因为这是我转辗而生活于风沙 中的瘢痕。凡有自己也觉得在风沙中转辗而 生活着的,会知道这意思。
鲁迅野草的评析
![鲁迅野草的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dd7610804d2b160a4ec040.png)
钱理群: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野草:写于1922年-1924年,后来结集出版是更晚的事情了。
所用的文体是受西方影响,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体,散文诗,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是没有这种文体的。
鲁迅唯一的散文诗集。
这部散文诗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是非常个人化的写作。
他里面几乎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是我们了解鲁迅非常重要的作品集。
鲁迅曾经给他的好朋友许寿裳先生说,他的哲学在野草里面。
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
我今天想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大家都说鲁迅的作品很难懂,但它到底难懂在什么地方?有一种说法是鲁迅的作品文字很难懂,或者说它的写作背景搞不清楚。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
现在研究鲁迅的著作比鲁迅的著作多得多。
你随便找一本来,它就会给你介绍社会背景、有关的知识。
我觉得,难就难在,到底鲁迅他在想什么,他要讲什么?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难。
鲁迅自己曾说过:“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不一样”,“我为自己写作和为他人写作是不一样的”。
这就非常麻烦。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他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呢?鲁迅自己有一个解释。
他说,很多人都说我讲的是真话,但我并没有把我所想讲的话完全地说出来;很多人都说我很冷酷,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
如果有一天,我把我心里所想讲的话,就是那些最黑暗、最悲凉、最可怕的话说出来,还有一个人愿意听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
鲁迅在1936年去世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要骗人》。
他讲了这么一桩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门,碰见一个来为灾民募捐的小女孩。
水灾或者旱灾。
而当时正处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之下,所以鲁迅很清楚地知道,这小女孩所募的款,辛苦募捐来的钱连水利局的老爷们抽一根烟都不够。
是不可能落在灾民手里的,她的募捐完全没有意义毫无价值的。
但是面对着这个热情、天真的孩子,能告诉她说她做这事没意义吗?能说真话么?不能。
不但不能说,还必须对她说:“小孩子,你做事非常有价值,我一定支持你。
野草_鲁迅.pptx
![野草_鲁迅.pptx](https://img.taocdn.com/s3/m/d2a4578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b.png)
事
沉重,因为这件事是如此强烈的吞噬着“我” 的心灵,因为“我”毁掉的不仅仅是一只风筝,
而是一颗稚嫩的心灵,扼杀的是童真。作者在
文中把这种行为称之为“精神的虐杀”,这是
非常深刻的自我反省。而这使“我”心头更
加的沉重的是当“我”渴望得到补救时,但弟
弟却全然忘却。
《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
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以曲
价
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 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
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
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
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 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
郁达夫: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
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
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
以把主题道破……。
媒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
体
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 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评
林语堂: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
景
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
之《野草》。
书名之所以定名“野草”,鲁
迅先生在题词中写道:“野草,
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
书
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 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
名
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
释
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 腐。”言下之意,用野草这一
义
形象象征坚贞的革命精神。
《风筝》的故事很简单,它叙述的是“我”的
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
经历。作品中的“我”向来不爱放风筝,甚至
不准喜爱风筝的小弟弟放,还把他苦心孤诣做
好的风筝粗暴的毁掉。多年后因偶尔读到一
散文诗名家名作-鲁迅《野草》题辞及赏析
![散文诗名家名作-鲁迅《野草》题辞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5afae8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a.png)
散文诗名家名作-鲁迅《野草》题辞及赏析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赏析《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的散文诗集,共收有23篇散文诗,是鲁迅先生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写的,这些诗篇,面对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主要表现了鲁迅先生坚持战斗的精神,'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篇《题辞》是鲁迅写在《野草》之前的序言,也是一篇具有强烈的战斗性的散文诗。
这篇《题辞》写于1927年4月26日的广州,正当将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广州'四·一二'大屠杀之后。
这时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戮,到处笼罩一片白色恐怖,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险恶,随时有被反动派逮捕和杀害的可能,但他坚持革命立场,毫不畏惧。
课文野草赏析
![课文野草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6e9c8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a.png)
课文野草赏析野草赏析。
《野草》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收录了他创作的一些短篇小说。
这部小说集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其中的《故乡》、《白光》、《呐喊》等作品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野草》中的一篇小说——《野草》。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
小说以一棵野草为主角,讲述了它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和遭遇。
通过这个小草的命运,鲁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
小说中的野草是一个具象化的形象,它代表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野草艰难地生长着,它没有根基,没有土壤,没有阳光和雨露,但它却依然顽强地生存着。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人们感到震撼和敬佩,同时也让人们对社会中的弱者产生了同情之情。
小说通过野草的遭遇,揭露了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不平等。
在城市中,野草被人们踩踏、被车辆碾压,它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但它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让人们感到震撼和敬佩,同时也让人们对社会中的弱者产生了同情之情。
小说中的野草也代表了鲁迅自己的心境。
鲁迅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而奋斗,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都融入了他的作品中。
通过野草这个形象,鲁迅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无奈和对弱者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热爱。
在小说中,野草最终被一位老者所救,这位老者给予了野草温暖和关怀,使它得以在城市中生存下去。
这种关怀和温暖让人们感到温暖和感动,也让人们对社会中的善良产生了希望。
通过这个情节,鲁迅表达了对社会的改良和对人性的美好的向往。
总的来说,《野草》是一部富有深刻思想和社会关怀的小说。
通过野草这个形象,鲁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热爱。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们对社会和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野草》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变迁。
鲁迅《野草》赏析(3)
![鲁迅《野草》赏析(3)](https://img.taocdn.com/s3/m/4e8579c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e.png)
鲁迅《野草》赏析(3)而最后一类作品在《野草》里比较多,有的是认为表达过分怪异晦涩,往往最难懂。
可能更多的、更复杂的办法,也可能互相交织,大体上一类是借物抒怀,把这物象象征化了,跟一般的借物抒怀不太一样。
《枣树》,我家的后园有两棵树。
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
他是为了强调那个倔强,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就是那种抗争的精神,这就是象征了。
有些呢是属于那种编造的东西,但是有真实、有想象在里面。
有一种就是完全是超真实的,超现实的一种荒诞故事的编造。
而后一类呢,有些东西很难懂,其中最难懂的是这个《墓碣文》。
这样一些荒诞的东西,这样一些以丑为美,写死尸、写坟墓、写墓碣。
这不是美的东西,但是以丑为美,写这样一些东西,通过荒诞来写真实,通过以丑为美来表示一种更深的或者更新的审美追求。
这些东西也就跟西方的一些散文诗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比如我举一首波特莱尔的叫做《谁是真的》,题目叫《谁是真的》。
当时《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我有一个漂亮的太太,漂亮的年轻的妻子,她太漂亮了,以至于她很快就死了。
我买了一个最豪贵,最豪华的印度的棺椁把她埋着下葬。
当我在埋葬的时候,突然看见对面有一个漂亮的女人出现了。
她指着我的鼻子问,你说谁是真的?我恐惧地往后退,退退一下子脚陷到土里边。
就这么一个故事,这完全很荒诞的,死人、幻想里边的人和人的对话。
波特莱尔,散文诗的创始者,象征主义的创始者,法国的波特莱尔。
1840年左右发表了这样一个作品。
就在写《墓碣文》前在《语丝》上发表,他是在讲什么意思呢?他是讲,谁是真的?是那个埋在土里的死的人是真的?还是我幻想里的美是真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豪华、伟大、富贵都不是永恒的,真正永恒的东西人的生命,最后必然是走向死亡。
死才是真的,死才是真实的。
而那些你所追求的那些世上的东西。
当时是发达时代,他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现实的生活物质进行一种批判,对一些观念进行批判。
所以这首散文诗跟《谁是真的》,在创作方法上,在荒诞的运用上,在批判地思想上,我觉得都有这种内在的一种联系。
鲁迅的《野草》 解读赏析
![鲁迅的《野草》 解读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5c599a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0.png)
鲁迅的《野草》解读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鲁迅的《野草》解读赏析【导语】:《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题辞》是《野草》这本散文诗集的序。
《野草》插图解读
![《野草》插图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317a35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6e.png)
《野草》插图解读见某处对《野草》插图的解读如上。
今试解如下:所谓的“凤鸟纹”是“鸣鸟纹”,此纹出于上博所藏的一件西周时期的觯。
觯的命名问题王国维先生解释过,后唐兰先生《殷墟文字记》又解其古字。
《礼记·礼器》有“尊者举觯”这个概念,不过和本图无关。
本图中“鸣鸟”的解读还是要结合鲁迅先生的野草里的序,自序里反复说“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这个和《山海经》“有弇州之山,五采之鸟仰天,名曰鸣鸟”里的这种“仰天”的孤高桀骜的特性相符。
扯的远点,李白有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蓬蒿人”多认为指晋时隐士张仲蔚。
皇甫谧《高士传·张仲蔚》:“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
明天官博物,善属文,好诗赋,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此处所要表达的就是不屑于自我苟全的愤然逆行。
蝴蝶,这个概念最著名的有二,一是梁祝,二是庄周化蝶。
鲁迅先生序云“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又,韦庄《春日》云“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渐逐杜鹃飞。
”可见,“蝴蝶”正如本书第一篇《秋夜》所描写的两株枣树一样,是表达先生胸中所激荡着的对现实的愤懑和对理想的追求,哪怕与那万恶的旧世界同归于尽而在所不辞。
可以说绘者用蒙太奇手法将蝴蝶与周代“鸣鸟纹”两个无关的概念进行了组合,体现了鲁迅先生冒着枪林弹雨以不屈之姿视死如归的于敌抗争,其厚重的历史感和呼之欲出的画面张力,在视觉上给予我们强烈的冲击,在心灵上给予我们深深的震撼,无愧于时代的佳作历史的典范。
按:如予所写一般,类似的所谓学术解读见于各学术名家各高大上刊物,其实跟创作者的思路相去甚远。
惠栋《松崖笔记》云“唐时所存东汉、六朝之书,皆亡于北宋”不过偏激。
皮锡瑞《师伏堂笔记云》“《三王世家》褚先生曰:谨论次其真草诏书编于左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野草的评析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钱理群: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野草:写于1922年-1924年,后来结集出版是更晚的事情了。
所用的文体是受西方影响,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体,散文诗,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是没有这种文体的。
鲁迅唯一的散文诗集。
这部散文诗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是非常个人化的写作。
他里面几乎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是我们了解鲁迅非常重要的作品集。
鲁迅曾经给他的好朋友许寿裳先生说,他的哲学在野草里面。
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
我今天想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大家都说鲁迅的作品很难懂,但它到底难懂在什么地方有一种说法是鲁迅的作品文字很难懂,或者说它的写作背景搞不清楚。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
现在研究鲁迅的着作比鲁迅的着作多得多。
你随便找一本来,它就会给你介绍社会背景、有关的知识。
我觉得,难就难在,到底鲁迅他在想什么,他要讲什么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难。
鲁迅自己曾说过:“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不一样”,“我为自己写作和为他人写作是不一样的”。
这就非常麻烦。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他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呢?鲁迅自己有一个解释。
他说,很多人都说我讲的是真话,但我并没有把我所想讲的话完全地说出来;很多人都说我很冷酷,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
如果有一天,我把我心里所想讲的话,就是那些最黑暗、最悲凉、最可怕的话说出来,还有一个人愿意听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
鲁迅在1936年去世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要骗人》。
他讲了这么一桩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门,碰见一个来为灾民募捐的小女孩。
水灾或者旱灾。
而当时正处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之下,所以鲁迅很清楚地知道,这小女孩所募的款,辛苦募捐来的钱连水利局的老爷们抽一根烟都不够。
是不可能落在灾民手里的,她的募捐完全没有意义毫无价值的。
但是面对着这个热情、天真的孩子,能告诉她说她做这事没意义吗能说真话么不能。
不但不能说,还必须对她说:“小孩子,你做事非常有价值,我一定支持你。
”还给了她一块钱。
小女孩非常感激他。
但是鲁迅心里却不是滋味,因为他骗了这个孩子。
但是鲁迅反过来想,我能不骗这孩子吗我能不骗人吗他想到自己的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她总希望自己能死后能够上天堂,我明知道她死后不能上天堂,因为没有天堂。
但是我能够对母亲说真话么我还要骗她,老母亲做了一辈子好事,死后一定能上天堂。
鲁迅说,现在还不是披沥真实的时候。
我们能够把我们真实的想法都说出来吗不能。
所以“我要骗人”。
不知道诸位听了这个故事怎么想。
说实在的,我每一次看到这文章,都受到一种震撼。
我觉得一个人要说真话固然很难,但是,能够像鲁迅这样正视自己不得不说假话的人更难。
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是有谁像鲁迅这样敢于正视自己渴望说真话,但是又不能不说假话、不能不骗人的这样一种深层的困境呢?鲁迅是一直在挣扎的,因为它不能把真话都说出来。
因为鲁迅说,他为自己写和为别人写是不一样的。
那么他为什么人写呢?他是为三种人而写作。
一种是那些为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富强而艰苦奋斗的志士仁人们。
这些人在中国非常孤独寂寞的,他要为这些人呐喊助威鼓劲,那么他就必须要对他们说许多光明的话,美好的话。
不能太冷酷。
必须把冷酷的有所遮蔽。
一种是那些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
可能就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
那么你忍心打破他们的好梦么?这是最残酷的事情。
面对青年,鲁迅必须把自己的最黑暗最悲观的思想有所遮蔽,而说一些光明的鼓励的话。
第三种写作对象非常特别,鲁迅说,我是为我的敌人而写作的。
敌人活的太愉快了。
为什么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想一个黑色的魔鬼一样,站他面前,让他的世界不那么圆满。
既然是为敌人写作的,就不能把内心的痛苦说得太多,不能在敌人面前显示痛苦。
我有痛苦,但是我要像一匹狼一样,自己舔舐干净自己身上的血。
决不再别人面前显示。
因此,他必须有所遮蔽。
无论是为中国的志士仁人而写作,或者为做好梦的青年写作,还是为敌人写作。
鲁迅都不能把自己心灵深处最黑暗最悲凉的最绝望的话说出来,他必须有所遮蔽。
所以我们看到的鲁迅的作品和他真实的感受和想象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
为自己写和为别人写是不一样的。
所以也就是告诉我们,鲁迅作品有两类,一类是为别人而写的,我们可以说,他绝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为别人而写。
包括我们经常读的经常讨论的作品都是为别人写的。
呐喊彷徨,他的很多杂文。
都是为别人写。
真正为他自己写的作品非常少。
其中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野草。
这就是说,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
而且从根本上说,一个人的思想,特别是一个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一种生命体验,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一旦用语言表达了,这思想就被简单化了,甚至可能被曲解了。
所以鲁迅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我感到空虚。
”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默默无言的鲁迅,才是真实的。
今天人们谈论得最多、读得最多的鲁迅作品,譬如《呐喊》、《彷徨》等,以及大多数杂文,基本上都是为他人写作的。
真正为他自己写作的,鲁迅交待得很清楚,就是《野草》。
鲁迅说,《野草》里面有我的哲学,而且他说,《野草》是属于我自己的。
他不希望青年们看他的《野草》,那是完全属于他个人的东西,(因为我的野草太颓唐了。
希望年轻人能不要看,或者尽早脱离它的影响。
)这就存在矛盾,一方面,野草里有他的哲学,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希望年轻人读它。
这是为什么?是最具有鲁迅个性、最属于鲁迅个人话语的一个作品。
但是这是属于鲁迅他个人的。
也就是说,他是排斥他人的。
这是属于他的世界,他是拒绝别人进入他的世界的。
这是他个人性的着作。
这就是野草在鲁迅所有作品当中所处的特殊地位。
因此也有特殊的价值。
如果我们想进入鲁迅的内心世界,想推开他的灵魂。
野草是最佳文本。
鲁迅的《野草》就成为我们去接近鲁迅灵魂的一个窗口,或者提供了一个途径。
当然,即使是《野草》,也仍然有所遮蔽,如果你仔细去读,你会觉得有所遗憾,鲁迅仍然没有把他的话完全说尽。
只不过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它遮蔽得少一点。
鲁迅说,野草基本上是晚上写作的。
夜晚这个意向,对我们把握野草也非常重要。
鲁迅曾经说,一个人在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样的。
在白天,人要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比如我今天在这里讲课,我可能是你们的张老师,我是戴上了大学教师的面具的,你们真正来接近我,我是有所防备的。
但到了晚上,一人独处的时候,我卸下了面具。
那可能才是真的我。
在夜晚没有面具,面对赤裸的自我,但还有皮肤,只有把皮肤掀开,露出血淋漓的骨肉,那才是真实。
这是带血的真实。
因此,能够面对这样血淋淋的真实,这是需要勇气的。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面对鲁迅的野草,就好像我们走到了地狱的门口。
于是提出一个问题,你愿不愿意进去?你敢不敢进去。
你敢不敢正视那血淋淋的真实。
今天我们就走进野草。
这里首先要交待两点:第一,《野草》是散文诗。
诗是很难讲的,没办法把它条理化,诗只能去领会;诗是含混的,要你去感悟。
但是我们讲课面临一个问题,既然是课,就必须条理化。
条理化实际上是冒很大风险的。
因为条理化,可能就会把鲁迅简化。
会有所出入。
所以要紧的还是自己去读。
所以,希望大家在上完课能够有兴趣读一下野草,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节课的内容就可以完全忘掉。
第二,鲁迅的哲学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
鲁迅自己说过,有两种思想在不断矛盾起伏,一是人道主义思想,一是个体主义思想。
《野草》集中讨论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个体主义思想。
人道主义思想没有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主要是讨论一个人的个体的生命,它的生存困境这样一个问题。
所以《野草》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它展现的是鲁迅哲学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
怎么讨论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的呢他是从两个侧面来说的。
我们把它简化了。
1,他把人的个体生命放在一个历史的纵标上来考察,历史纵标是什么?过去现在和未来。
把人的个体生命放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纵标上来考察,人个体生命的困境。
所以这是三个时空的问题。
首先是未来,每一个人当他不满足于现状的时候,往往会把过去加以美好化,未来理想化,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所以从古至今,古今中外,人类关于未来有种种美好的设想,在西方世界里有乌托邦,在中国传统中有大同世界的设想。
鲁迅把乌托邦,把大同世界概括成是黄金世界的设想。
黄金世界,就是无限完美的、完善的、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一个世界。
鲁迅就是从这里开始他的哲学讨论。
对此,鲁迅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如果有一天真的到了黄金世界,到了我们最理想的社会,还有没有黑暗鲁迅回答说,有,不但有,把叛徒处死,也就是说还会有新的死亡。
为什么呢鲁迅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他说人总是这样的:曾经阔气的人想复古,正在阔气的人想维持现状,还没有阔气的人想改革;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永远如此。
到了黄金世界也是一样,当然黄金世界里“阔气”的概念可能跟今天不大一样,比如过去八九十年代,万元户就很阔气了。
现在万元户就是穷人。
但是即使到黄金时代,那个时候仍然有曾经阔气、正在阔气、还没有阔气的人。
而正在阔气的人一般是掌握权力的人。
因为那些还没有阔气的人,这些人就会觉得他们是叛徒,他们就会利用权力来将新的改革者杀害。
也会有新的死亡。
在一般人认为,好像黄金世界是个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世界,但是鲁迅却看见了新的矛盾、新的斗争,甚至看见了新的死亡。
这就是《野草墓碣文》里所说的“于天上看见深渊”。
人们看见是天堂的地方,无限美好,没有矛盾的地方。
鲁迅看见的是深渊。
是新的矛盾新的死亡。
由此,鲁迅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结论:“至善至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至善至美的未来,是一个虚妄的命题,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一个神话,自欺欺人的命题。
在现实中是不存在至善至美的东西的。
鲁迅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他问,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人么?如果有十全十美的人的话,我们大家都不配活着。
我们做个调查,我们在座的各位,有谁敢说自己是十全十美的人。
有没有十全十美的图书着作呢也没有。
如果有,那么图书馆里的书就没用了。
不存在。
鲁迅的任务正是粉碎这个神话,《野草》很多篇都是展开了这样的讨论的。
粉碎这个神话的。
所以,野草的第一篇,秋夜,秋天的晚上,我们走在田野里,可以看到很多花草。
于是在院子角落里看到一朵粉红色的小红花。
被秋风吹的瑟瑟发抖。
但是它含着微笑。
因为一个瘦瘦的诗人告诉她,秋天过去了,还有春天。
知道这个诗人是谁么雪莱。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263页《野草题词》)遇到困难的时候,这句话是给了人们极大鼓励的。
这是小粉红花的乐观主义。
但是这个乐观主义是建立在一个什么基础上呢就是冬天必然过去,春天必然到来,秋后必有春,春天有蝴蝶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