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的规律性进行考查、研究而形成的理论认识。语文教学原则是人们从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语文教学规律的理论认识,是语文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也是处理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的主要依据。

一、人文性原则

人文性原则也叫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结合的原则。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学习的内容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是说语言文字是运用的对象。如果我们孤立地看语言文字,它们不过是一种符号系统,一种沟通的工具。但历史证明,语言文字的使命不仅仅如此。吴忠豪先生在他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中鲜明地提出:语言是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文字,语言文字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反映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

以前,语文更多被统治者用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我国,语文教育从来就是伴随着统治阶级的道德伦理教育一起进行,学生在识字、读文、赋诗作文的同时,也在接受封建道德伦理纲常和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育。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不例外,法国学者加斯东?米亚拉雷曾指出:“学校的语言首先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所谓母语教学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曾有过一段时间,思想教育成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语文课程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功能在于探索人生的意义,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形成并完善高尚的人格,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思想性仅仅是语文课程人文属性的一个方面,不能概括语文课程全部的人文内涵。因此用“人文性”来概括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比“思想性”更适合。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

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人文性原则,需要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

1、全面认识人文性的内涵

什么是人文性?第一节已经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那么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人文教育的具体规定为: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以上提到的内容,课程目标中提到的人文性的具体内涵,涉及到人的社会道德、社会情感、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认识、学科认知和个性发展等方方面面,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意义意欲绝不只限于人们过去多理解的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因此,当今的语文课程要变语言形式教学的单一功能为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统一的多功能,变侧重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单一教育为侧重于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

2、人文教育是语文课程的个性特点

语文与美术、音乐、历史、品德与社会一样都属于人文学科,都承担着人文教育的任务。

然而不同的是,各门课程所进行的教育都对学生素质的全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特点是文学性。文学是美育不可或缺的构成,它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所以“文学”又被称之为“人学”。语文课程人文功能的发挥应该是结合在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如果脱离语文学习过程而单纯进行人文教育,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地进行所谓人文教育,就异化为品德社会课,历史课或其他科,改变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但我们要正视一个问题,不要为了进行人文教育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学习任务。特别对于一篇课文而言,语言形式的学习和内容理解同样重要。如果离开课文语言的学习,仅仅感悟到课文的情感思想,学生学完课文后仅仅留下思想内容的痕迹,这样的语文课同样不是好的语文课。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常常要经过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多次反复,尽管每一步都有所侧重,但都不应是割裂的,否则就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对培养阅读能力也是不利的。

3、处理好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承担母语教育,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能听会说、能读会写,熟练掌握语文工具以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体现。同时,语文课程又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那么,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主要问题。有人提出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人文教化的作用。确实,选入语文教材的文选是“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其中“文质兼美”的“文”多指语言方面的遣词造句和文笔优美之意,说的就是语言的好,学生学习的就是这种语言。而“质”多指内容方面要表现的主旨和情感,说的就是内容的好,学生要领悟就是内容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教师如果能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发掘教材中语言文字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表述中体会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的表现中感受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既注意表达的形式,又注意思想的内容,就能做到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也叫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能力的原则。它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同时也反映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的生命力在于语言实践上,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和衍生新的词汇,使语言体系不断更新和庞大。小学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新课标中,“运用”一词就鲜明地表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我国传统的教育非常强调“学以致用”,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少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强调“学”而忽视“用”,过于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教学,削弱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导致不少人在口头表达、言语沟通、语言组织等方面存在严重失衡。这种现象也称为“高分低能”。

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吕叔湘先生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这些论述正确地阐明了语文能力形成的途径,也为这条教学原则的确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实践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教学观念

我们要认识到,语文课程不属于语言学范畴,主要不是教授语文知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母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师的潜意识中,学生语文是“教会”的,其实语文能力是一种心理机能,而技能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个体的练习才能获得。叶圣陶先生以写作能力为例,指出“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精辟见解。这些都进一步说明语文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一个观念,在教学目标上,要变教语文知识为培养语文技能;在教学手段上,要变教师“教语文”为学生“学语文”;在教学方法上,要变教师的讲授为主为学生的实践为主。

2、创造实践机会

语文实践能力,不仅是指课堂以外的综合性语文活动,也包括课内的语文学习活动。因而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学习,更加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

课内的语文学习,主要体现在阅读课、口语交际课,习作课和综合性学习课上,但如果只凭教材中有限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需要。如阅读材料,每学期只有20—30篇,平均每周阅读量不到1.5篇,学生能进行的阅读实践行为是很少的。这些阅读行为大多在教师的帮着扶着,还不是完全是学生自主阅读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无法达到我们希望的能力水平。阅读如此,作文能力更是如此。一个学期的习作训练只有8次左右,都是在教师的指导、讲评、修改中进行,学生习作的实践有限,很难达到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认识到,要给学生阅读和习作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语文能力。

3、知识与能力结合

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知识对于语文能力的形成有没有帮助呢?答案是肯定。知识与能力是一对双刃剑,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实践的基础。现代语文教学实践表明,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掌握汉语拼音知识,学生就能独立识字,会促进他们识字能力的发展;如果不掌握汉语拼音知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会受到影响。识字也一样,掌握了汉字的笔画规则和偏旁部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查阅字典,提高阅读能力;反之学生就无法查阅字典,其查阅字典的能力和搜集材料的能力形成就比较困难。正确的做法是在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也就是“学得”与“习得”结合。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学语文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达到提高语文能力这一目标的手段。

4、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语文实践中要重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自身亲历的语文实践中获得的。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呢?首先,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科学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其次,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在学生参与的语文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组织交流反馈,鼓励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并且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错误。此外,教师还必须特别注意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指导,帮助解决学习中的实际困难。

三、发展性原则

在前面强调发展语文能力的原则之后,在此又提发展性原则,发展的对象是什么呢?是思维能力。这条原则反映了语文课中语文能力与发展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界总结出一条反映语文教学规律的重要原则——在发展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

生的思维能力。智力是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多种能力在思想活动范畴内的反映。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它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

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心理想象,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思维则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活动。但是,语文和思维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靠语言来组织;而另一方面,语言的存在依赖于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显示,离开思维的语言只是一连串没有意义的声音流或符号。由于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始终如影随形地相伴进行。就如作文教学,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强,一般表现在语汇贫乏,语言连贯性不强,语病较多,有些甚至抓不住中心,不知所云,思路比较混乱。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思维方面的问题。

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发展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

在语文课上,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意识是比较薄弱的,甚至成为一个盲点。原因在于忽视学习的过程。新课程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最被教师忽略的一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记住没有,知道没有,却没有关注学生怎样记住的,怎样知道的,在学的过程获得什么学的经历和体验,运用了什么方法。往往这些我们忽视的内容,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如阅读课文时,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思维理解方面的要求,即在一定时间里,有一定质和量的规定,并随着学习阅读能力的提高,适当地提高阅读的难度和速度,使学生保持一定的思维强度。在引导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时,要适当地交给学生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的方法,进行各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在习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经常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观察认识事物,以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和联想力等。作文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思维缺乏条理性、连贯性和准确性,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条理混乱、语气不连贯,或词不达意。因此,教师一定要提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在教学中有计划和有措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2、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

谈到培养学生的思维,很多老师往往联想到对学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其实,根据心理学研究,儿童到少年时期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脑子中形象的贫乏,不仅影响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不利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其实,学生当中的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形象思维达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如果要转化学困生,应先从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入手。然而我们的有些教师却忽略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过快地转到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则丝毫没有准备,造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脱节。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数课文是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或写景状物为主,因而具有一定的形象性。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唤起学生记忆中事物的表象,并根据课文语言的描述加以改组,从而想成相应的新的形象。学生脑子里表象储存得越多,他的思维和想象就会变得越加鲜明、生动和富有内容,就更加有利于阅读理解,写作起来也越加得心应手。

3、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说到创新思维,不能不提“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传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求同思维,是一种规规矩矩的思维方式。而创造性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这是一种不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它没有一定的方向、范围,往往让人感到异想天开。创新思维有五个特点:一是思维敏捷,具有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二是思路广阔,具有多种新颖设想的能力;三是看问题比较深刻,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四是思维灵活,能随机应变,能创造性地运用过去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思维独特,具有独立思考,提出独特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是要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有教学民主,要鼓励学生发言,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争论,允许辩驳,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接纳异见。二是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要鼓励并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寻找答案,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法途径。三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实践证明,语文课上的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课堂中要留出一些实践让学生提问题,并通过争论,互相诱发,发展新的疑问,促进更多的问题产生。

4、处理好发展思维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在这两者关系的处理上,有人曾经主张两者应该并重,也有人为了突出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以发展思维为核心”来组织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说明了语文课程中的思维训练,不能脱离语文能力的训练单独进行,脱离了就会改变语文课程的性质,把语文教学引入歧途。思维与语言是分不开的,如讨论问题,学生用语言回答之前,其思维的内容往往是无次序、无条理地交织在一起的,必须通过内部语言加工整理,构成联系,经过概括表达出来,就转化为语言。讲思维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包含着激烈的思维活动,表达得越精炼有条理,他的思维也就越有条理,越明白。语文课上教师指导的是学生的语文表达,其实也是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的指导。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启发儿童智能的最好工具,因此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语言的获得和各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四、综合性原则

何谓综合性,就是语文能力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它反映了这几种能力相辅相成的发展规律。一般人认为听话和说话属于口头语言范畴,阅读和习作属于书面语言范畴,但从语文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两种不同的语言活动来看,听话和阅读是理解和吸收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字的活动;说话和写作是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字的活动。听和读、说和写,它们两两之间是相通的,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提高听和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读和写的能力,反过来,读和写的能力提高了,也有利于听和说能力的提高。再从口头语和书面文字的角度说,听和说都借助口头语言,读和写都借助书面文字,它们之间又是相通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基础和前提,说和写对听和读起消化和迁移的作用。因此,总的说来,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能力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又互相促进的关系。

中国传统语文教学重视书面语言学习,忽视口头语言学习。现代语文教学的历次改革都试图改变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重书面语轻口头的不正常现象,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烈导向,使得口头语言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语文教学强调听、说、读、写能力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其深层原因不仅是认识到口头语言对书面语言发展起到重要的促

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因为认识到口头语言对人才素质构成的重要作用。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轻口语、重书面的不正常现象,以口头语言的充分发展去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

要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综合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训练

现在语文课程一般设有阅读课、习作课和口语交际课等课型,但有的教师认为阅读课就管阅读,习作课就管作文,听说能力主要在口语交际课上训练,这样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我们知道,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要提高其能力,其难度都大大超过听和读的能力,如果光凭每周一两节有限的习作课和口语交际课,是难以达到目标要求的。所以,语文教师要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语文课的功能,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是一篇篇课文连缀而成的。教材中的选文不仅是学习阅读的材料,也是提供给学生学习语言,进行听、说、写综合训练的材料,阅读课不单单是学阅读的课,同时承担着听、说、写综合训练的任务。这需要教师设计语文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阅读的训练,同时也要设计听、说、写的训练,使学生各种能力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得到综合的训练。

2、读写结合

阅读和习作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项主要活动。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而言,阅读是基础。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大量地吸收规范的书面语言材料,认识怎样准确地选择词语,怎样组织成通顺连贯的句子,怎样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并注意前后连贯;感悟文章作者怎样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懂得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确定中心;还可以从文章中获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方面的大量知识信息。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而阅读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语言材料的准备,提供了信息内容方面的准备,还提供了各种表达方式的范型。所以,阅读教学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它还承担着为学生的习作表达打好基础,为学生的习作表达尽可能多地提供“砖头”“木头”等建筑材料和各种“房间”样式的设计图式等全方位的“物质”准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单向的吸收过程,还应该结合阅读安排必要的课堂小练笔。通过堂上练习,及时运用学到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为以后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独立运用打下基础。

3、强化听说能力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听、说能力非常重要,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听说能力在工作中的价值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听说能力也受到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口语交际各年段的具体目标,教材中也编写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课程计划中也规定了口语交际的课时数。应该说,听、说能力的培养占小学语文教学全部任务的二分之一。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它如作文课一样,如果凭一周一节的口语交际课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听说能力发展的需求。培养听、说能力的主要渠道应在阅读课和习作课上,大量的课堂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复述课文、情景说话等,都是培养学生听话、说话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关注问题的答案,还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完整、通顺和连贯。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有直接作用的练习,对于这类训练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练习。作文课上,让学生先说后写,先口头作文在书面作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是一种有效的作文指导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

五、内外联合性原则

所谓内外联合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语文活动互相促进的原则。这都基于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它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包括的范围,全面揭示了学生语文能力获得的途径。母语教

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狭义地看,语文课上,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在其他课程中,教师都是用母语进行教学,师生用母语进行交流,这些都是学生用语文的“课堂”。广义地看,学生所处的母语环境,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而丰富的母语学习资源。语文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学生在广阔的母语环境中获取语言的同时,还在社会交际的实践中运用母语。母语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良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平台。尽管语文课程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所占有的课时最多,但课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母语环境里有比课堂更多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利用这些资源,就能极大地拓宽语文课程的学习时空,实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最大化,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可惜,长期以来,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禁锢了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其实在生活环境里,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教师或学生是否有这种意识,学生课堂之外都在学习语文,但如果教师不关注,放任自流,学生课外学习语文就会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低下。即使关注了,却无指导、无计划组织,也是浪费,甚至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只有根据语文的特点,使课内和课外教学互相促进,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内外联合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语文课外学习的意义和具体要求

课外语文学习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语文知识能力的提高上,其更大的价值或许是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发展上。课外语文学习,学生更多的是自主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特点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身的风格确定最适合于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不少语文学习成功者不约而同地认为自己的成功并非源自语文课,而是源于自己广泛的阅读,或者是大量的和语文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开拓并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十分明确地将语文课程领域延伸到课堂以外。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意义,特别是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2、课外语文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

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课程的范围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堂这一块,还应该包括学生课外的语文活动。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中随处可见课外语文学习的提示。如第一册教材中就有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卡片上,让同学互相认字,作自我介绍。还有搜集儿歌、举行童谣朗诵会、读书会、故事会、儿歌朗诵会、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读后感、办墙报、编辑刊物,举行各种展览会、组织各种社会调查等,还有各种语文比赛:朗读比赛、征文比赛、墙报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这些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课内语文教学对课外语文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既指出课外语文学习对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又道明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关系。学生在语文课内学得知识,获得方法,然后迁移到课外,在课外的语文活动中运用。课内外的语文学习各有其职能,形成互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要十分关注所教的知识和方法策略对学生课外语文活动潜移默化的作用,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的范例,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有些教师教学课文之前或之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搜集有关资料,或开展课外阅读,为学生课外语文活动提供实实在在的指导。

课堂内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课外语文活动的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有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如果语文课使学生产生厌恶感或是压抑感,学生感觉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那么参与课外语文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同样,如果学生课内没有掌握好必要的学习方法,那么课外语文学习活动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小学语文教学最前沿的教学方法有些

小学语文教学最前沿的教学方法有些 ,顾名思义为小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内容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层次与类型、基本方法、教法整合与创新。下面是为大家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最前沿的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法 自学法也称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继续教育倡行对人的要求。小学生在校期间初步学会学习,逐步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这是将来立足社会,适应生活需要的基本技能。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 自主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于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程序,独立获取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素质和能力的构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学,二是想学,三是会学,四是坚持学。 运用自学法的要求是:一要明确目标。

自学法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1)制定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2)运用工具书进行自读; (3)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并能尝试解决问题; (4)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检和自评。 学生明确了目标,就有了指向,就能自觉去学习。二是重视动机的激发。动机是学生自学动机的激发。三是知道自学过程与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自学过程于方法,才能开展自学活动;如果培养学生的语系能力,教师就应该指导嘘唏的过程和方法;要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就要教给学生识字写字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2、练习法 练习法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己的感官活动和实际操作,巩固知识、技能和形成习惯的方法。小学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侧重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运

小学语文教学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原则 --> 小学生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规律。 一、思想教育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课程是我国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工具性,主要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语文能力、学习能力和认识能力进行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利用语文教材将课文中的思想、良好的道德传递给学生,进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学习,理解文章的思想含义,再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词句特点以及写作方法进行体会。学生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文章。 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不可在忽视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一味地讲解文章的遣词造句,肢解文章的结构。这种讲解会让语文课堂枯燥无味,无法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领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该文章。 当然,也不可以只一味地讲思想感情,这种讲解方式会使思想感情失去载体而变得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时,应注重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并行,将课文的思想与词句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易于掌握。 例如,语文教师在上《一次感人的京剧表演》这篇课文时,盖叫天的右小腿骨折了!断骨从靴子里穿了出来,鲜血染红了戏服。但是,盖叫天就一直坚持着,直到舞台的幕布落下来,他才倒在地上。学生不理解这种情感,但是从盖叫天的职业素养上出发,就可以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真正地体会本文传递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均是教育学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结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而精心制作的,能够将世界的人物与事情客观地反映处理。小学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主要通过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来使学生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同时,学生只有完全认识了事物,才能真正理解描写事物的词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各种各样的插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相关事物,并让学生组织语言文字对这些图画进行描述,使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和认识能力均得到提高。 因此,语文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授课时,应注重认识能力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学生仔细、认真地阅读课文,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反映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论》题库及答案

《小学语文教学论》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大课程——小教学观”认为()。 A.课程不仅包含教学活动,还包含丰富的内容,课程是内容与过程的统一 B. 课程与教学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内容与指涉对象 C. 课程只是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对象,即教学内容 D. 教学活动的外延相对而言宽广地多 2.下列不属于“语言文化”说的观点的是()。 A.语言学习、语文课程离不开文化的学习,人的语言能力中包含着一定的文化素质 B. 语言与文化构成了一个民族存在的象征,语言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才是语言的实质性内容 C.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文学教学,语言只是文学的内容与实质而已 D.语文教学应该是“语文教育”,是一种“大语文观” 3. 教会学生规范、准确、流畅、流利地与人交流,教会学生善于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立场与感情,是小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A.基本语文知识学习 B. 基本语言能力训练 C. 语言思维能力训练 D. 基本人文素养教育 4. 有效教学的核心构成要素是()。 A.教学目标 B. 教学方式 C. 教学评价 D. 教学效果 5. 我国现行《大纲》或《标准》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量确定为()字左右。 A. 1700 B. 2000 C. 2500 D.3000 6. 以下哪一项不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A.语文化 B. 一体化 C. 整合化 D. 简单化 7.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创造的教学进程设计策略是()。 A. 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 B.传递──接受式教学设计、 C. 自学──辅导式教学设计 D.范例式教学设计 8.下列哪项不是立体多维的知识结构?() A. 教什么的知识 B. 教给谁的指使 C. 如何教的知识 D. 工具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 9.小学生口语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是()。 A. 听话能力 B. 说话能力 C. 表达方式的选择 D. 表达愿望与信心 10.某教师就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节目中所涉及的话题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这种教学法是()。 A. 教学内容延伸法 B.看图说话法 C. 主题会话法 D.情景创设法 11.狭义上讲,小学语文教材是指()。

小学语文教学知识

第一章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语文新课程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包括:情感态度,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 3.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1)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2)探究学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解放了学生的思维。(3)接受学习有被动和主动之分,主动的接受学习也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应让这两种教学方式进行结合,既发挥接受性学习高效率,有利于发展学生集中思维.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的优势,又发挥探究性学习思路活、有利于发展学生发现性思维,拓展语言学习能力的特长,让它们成为课堂教学的双翼,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的素养,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4案例分析: 一位教师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在帮助学生概括了小镇早晨恬静、热闹、紧张的三个特别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照《小镇的早晨》的写法,以《校园的早晨》为题目来进行写作,写出校园早晨的特点。要求每个学生写其中

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后,小组中四人合成一篇文章,结尾共同完成。动手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校园早晨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任务。 请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进行评述。 优点:(1)多元解读文本内涵。不管是生动有趣的情境还是真实的生活情境都对学生的情感、认识和想象有明显的引发作用。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有说不完的话,有抒不尽的情,想象的内容必然也会丰富多彩,亲切感人。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各4分) 不足:忽略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4分) 第二章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汉语拼音教学设计 1.《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有哪些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如下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将学习目标定位在拼读音节而不特别强调直呼音节,书写音节而不是默写音节上。这样设定要求的考虑是立足于用,只把汉语拼音作为认读汉字、纠正方言的工具,起一个辅助作用。除此以外,不再有繁琐的知识要求。这样做比较符合实际,有利于大面积达到汉语拼音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有助于改变汉语拼音内容过多,教学时间过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的状况。 2.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更新进行了定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汉语拼音具有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这三项功能。初入学的孩子既要学好汉字,又要学好拼音字母,难度偏大,负担过重。由于汉语拼音帮助阅读,学生必须学会直呼音节,而直呼音节对广大学生特别是方言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不仅费时,而且难以做到,学生由此产生了厌学情绪。鉴于此,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换言之,汉语拼音只起一个“正音”的“拐杖”作用。这样设定要求的考虑是立足于用,只把汉语拼音作为认读汉字、纠正方言的工具,起一个辅助作用。除此以外,不再有繁琐的知识要求。这样做比较符合实际,有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套路,要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如果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是无效的教学,反而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 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求问题罢了。”他一语道破了创新和发现的真谛; 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及锲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质疑问题,应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航标,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对任何问题都质疑。 如在讲述《雨中》时,教师先板书课题《雨中》,让学生看题并提出自己看了题之后的想法或疑问,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而且增进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如:“雨中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雨中有谁和谁?”“为什么事情发生在了雨中?”……通过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对哪些问题还关心不够,这样就能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失。

二、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这就是说,在学生的语文素质结构诸要素中,“说”是关键要素。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今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强化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的训练,注意发挥“听”“说”对思维、读写诸方面的带动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对于这一点,我在导入正课之前给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 “真情告白”,为了做到情切语明,表意直接,不少学生提前收集资料,防止上台窘迫,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们会更多地阅读有关资料,甚至会用上一些电影、电视中精妙的台词。那种认真劲与执著精神,是他们个体意识逐渐成熟的表现。因为他们从同龄人身上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不足,十分期盼能跟上或超越别人。 此时此刻,教师如能恰当地在一边给予点拨,采用激励手段及时巩固,就会远胜于平常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学生与老师走的也更近。 三、让学生当小演员,表演课文内容时下,课本剧像一股和畅的春风吹进了校园,其艺术魅力独具特色。更以其演出形态的丰富活泼,观演关系的天然和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通过排演课本剧,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增添了自信心,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每天局限在40 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天地相对窄小,老师每天一成不变的讲解课文的方式难免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如果教师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中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于学生排练成课本剧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论作业

一、填空题 1.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主要包括观察、理解、思维和表达。2.说话能力的结构包括组织语言能力、表情达意能力和应变的能力三个方面。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以选择教学策略。 4.蒙学读本的代表作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5.对小学生语文集体学习质量定量分析的方法是平均数、标准差、分数段。 二、名词解释 1.文道统一: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偏重某一方面。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培养学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视的。但是语言的性质有语言形式和语言内涵,语言形式是文化、思想、情感内涵的统一体,所以语文历来讲求文道统一。 2.讲授法:指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3.小学语文教学评估:是对语文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语文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可以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际,激励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三、选择题 1.命题作文的优点是(ABC )A.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作文 B.便于统一指导C.便于统一讲评 D.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 2.以集中识字为主的教材,多采用(ABCD )的形式A.看图归类识字 B.基本字带字C.以词句带字 D.反义词归类

3.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关系是(ABC )A.听是说的基础 B.读是写的基础C.听说在前读写在后 D.四种能力相互独立 4.将“国文”改为“国语”的划时代变化在于实现了(A ) A.白话文 B.言文一致 C.言行一致 D.实施了文言文 5.看图说话这种听说训练方式主要用于小学(A )A.低年级 B.高年级C.中年级 D.中高年级四 四、简答题 1、简述课堂提问的技巧。 答:①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紧扣目的和重点,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内容理解的统一。 ②问题的表述应清楚明了 ③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④指名要面向全体。 2.简述语文教育的特点。 答:(1)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2)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综合性、阶段性、实践性 3、简述语文课外阅读的措施。 答:1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提出适合本班学生的课外读物篇目;2课外阅读方式多样化;3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4妥善安排课外阅读时间;5课后指导交流 4、简述阅读对作文的影响。 答:阅读需要先整体感知,作文先要总体构思。阅读和作文是紧密在一起的。会阅读的人能读出全文的谋篇布局,读出文章句子的内涵。比较讲究字眼的品位落实。阅读能力强的总能在短时间内构思作文,在确定具体文体的前提下搜寻相应的素材。阅读的文章多了,也能潜移默化地吸收优美词句加以运用。在逐步地模

小学语文学科基础知识

小学语文学科基础知识 一,汉语拼音 1、正确读出大、小写字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掌握拼写方法及规则,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会拼写学过的字、词、句。 3、能用拼音识字、正音、辨析正误,学习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和拼音读物。 23个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24个韵母、声调 二、汉字 1、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间架结构; 2、掌握汉字的的音形义,能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判断改正错别字; 3、掌握音序和部首查字法; 4、掌握学过的汉字,尤其是六年级教材中的生字的音形义。 知识结构: 汉字的笔画:8种基本笔画名称:横、竖、撇、捺、折、点、提、钩 29种通行笔画: 7种笔顺规则:偏旁部首29种: 6种汉字结构:独体字、上下结构[上中下]、左右结构[左中右]、品字形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至少包两边---左上包右下、左下包右上、右上包左下、左包右、下包上、上包下等]字的构成[音--同音字、多音字;形--形近字;义--多义字]; 查字典的方法[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 三、词语 1、正确读出和写出词语; 2、区别近义词、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的意思; 3、了解和辨析词语的一般逻辑关系;3、正确运用要求掌握的词语。 词语的理解:分合法、关键字突破法、注释法、分层理解法、结合语境法、描述法 词语的辨析:近义词、同义词,注意词语的轻重范围的大小,适用对象,搭配习惯,感情色彩词语的归类:种类、大小、性质、用途、一定的顺序 词语的运用:词语间的关系,在句中的位置,用词要恰当,搭配要准确,一词多义 四、句子 1、能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运用学过的关联词语; 2、能修改句子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3、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4、正确使用学过的八种标点符号[点号、,。?!标号:《》“”][……—;除外] 五、阅读 〈一〉读懂一段话 句子间的关系 ⑴总分关系 ①总→分例: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②分→总例: ③总→分→总例: ⑵因果关系:原因→结果结果→原因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和教学设计说明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和教学设计 一、小学语文教学常见的基本方法 1.朗读法:以读代讲、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加深理解、陶冶情感; 2.讲授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解疑,常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3.练习法:实践,及时巩固深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背诵法:积累语言; 5.表演法:动作表演、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体验; 6.谈话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7.讨论法: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8.电教法:(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型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情境教学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发展联想和想象,加深理解,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分角色表演)读写结合法: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实现读写交融、同步发展 二、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1、识字写字教学常用的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多媒体辅助法、示范法、比较法、实践法。 2、具体教学方法 字音教学:形声字——拼音助记、多音字——据词定音、音近字——比较辨析 字形教学: (1)笔画分析法。笔画分析法就是用数笔画的方式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独体字的教学。 (2)部件分析法。即通过对汉字组合的各个部件的分析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合体字的教学。 字义教学(高年级):直观法(实物、教具,如“袖”“仰”) 联系法(生活实际、上下文,如“吏”) 选择法(让学生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义项,例:“疾”在 字典里的意思,根据文本选择一个) 构字法(造字规律,如:“伞”、“笔”“掳”等字) 比较法(同义词、反义词) 运用法(组词、造句:也、把) 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结构内容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 3、课时安排 4、教具准备 5、教学方法 6、教学过程:(1)导入(2)整体感知(3)重点品读(4)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读写结合)(5)总结(4、5可对调)(6)布置作业(7)板书设计

最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9页)

最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学科。科学地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会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已从孤立、封闭的教学手段逐步变为综合、开放的教学手段。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一是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是要注意对教材内容与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掌握,不能将优美的语言文字搞得支离破碎;三是注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形象美,赏析课文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 2.基础性原则。儿童从“呱呱”落地起,语言就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入学前,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口头语言基础。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儿童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3.发展性原则。儿童一旦独立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便会逐渐将课文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使儿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教师的引导是至关紧要的。现行的“举一反三”、“导引发现”、“推演尝试”、“生疑求异”、“虚拟设置”等教学方法,对发展儿童思维、促进儿童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4.层次性原则。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提高每一个儿童的素质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受教育者因先天的影响而形成了个性差异。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这一客观事实,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多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主体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办事不灵活,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施语文主体性教学。那什么是主体性教学呢?所谓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为前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为主要目的,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调动、发掘、激发学生个性需要与参与乐趣。那么语文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将如何具体实施呢?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经典模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式”操作流程解读 一、“基本式”流程解读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说明:

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 第一、第(1)环节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第二、第(2)环节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 第三、第(3)环节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常规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为了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小学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制定本常规。 一、计划与备课 (一)教学计划 1.制订计划前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所教年级的教学要求;认真通读教材和教师用书,依次把握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使之形成体系并融会贯通;确定所使用的图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资源,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2.每学期初,教师在上述目标体系的正确导向下,认真制订出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于开学后一周内上交。教学计划一般包括对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分析、教材内容体系分析(含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等)、本学期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措施、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重要的教学活动及语文课外活动等内容。 (二)备课 1.树立单元备课教学的思想,先通读单元全部教材,了解单元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把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之中,要充分发挥单元内每篇课文、练习、习作等的整合作用。

2.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在单元教学基础上确定课文教学目标(全课目标和课时目标)。目标要体现三维多元,内容明确、具体、恰当,重点突出,难点抓准,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本课教学要求。 3.根据教学目标与课时内容,精心设计有弹性的教学方案。教学流程层次清晰,衔接自然,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恰当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选准教学的切入点,安排好难易适宜、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合理安排课内外作业。 4.要认真书写教学方案,教学方案不论详简,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时间;②课题;③教学目标; ④教学重、难点;⑤课时;⑥教具准备;⑦教学过程;⑧作业或活动设计;⑨板书设计。口语交际课、习作课、语文园地课、综合性学习等应有切实可行的教案。 5.允许对备课进行改革和试验,备课可参考有关资料或利用网络资源,严禁抄袭行为,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不能照搬照抄。教案呈现方式应以纸质文稿为主。 6.应提前备课,上课前要进一步熟悉教案,根据教材内容及学校、班级实际,选用或制作合适的教(学)具,准备好挂图、生字卡、录音、录像等器材及学生使用的作业本。不上无教案之课。 7.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每学期至少集体备课2次。集体备课采取个人备课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但应以个人思考为基础。研究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不可照搬照抄他人教案,不能以课件代替教案。

小学语文课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学科。科学地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会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已从孤立、封闭的教学手段逐步变为综合、开放的教学手段。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一是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是要注意对教材内容与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掌握,不能将优美的语言文字搞得支离破碎;三是注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形象美,赏析课文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 2.基础性原则。儿童从“呱呱”落地起,语言就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入学前,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口头语言基础。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儿童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3.发展性原则。儿童一旦独立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便会逐渐将课文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使儿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

化为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教师的引导是至关紧要的。现行的“举一反三”、“导引发现”、“推演尝试”、“生疑求异”、“虚拟设置”等教学方法,对发展儿童思维、促进儿童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4.层次性原则。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提高每一个儿童的素质 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受教育者因先天的影响而形成了个性差异。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这一客观事实,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多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各有特色。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是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构建的教学模式上都体现了“启发式”这一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基本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教学模式探索者的共识,反映了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1.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组运动 着的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去掉教的“包办”,学的“放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与学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为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儿童的语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围绕儿童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法和指导学法。教法设计要体现一个“诱”字,学法指导要体现一个

小学语文各类文体基本教学流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流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可以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

教师招聘小学语文专业基础知识必考(史上最全)

一、古诗名句积累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9、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9、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7、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2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3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3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4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4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6、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47、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48、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49、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50、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1、姑苏尘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名言名句积累 1、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2、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3、与有胆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4、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文学名著积累 1、《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都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f4758629.html,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作者:李黎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9年第02期 小学还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教学,使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生词、理解作者的写作和表达方法;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并能通过阅读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文教学,应该以思想文化传承为主。”《丝绸之路》是一篇有关历史的文章,在此类文章中还应注重历史知识的传达。而且,小学五年级之后,教材里的文章较之前会比较生涩,所以此阶段的教学更为重要。接下来我以《丝绸之路》教学为例,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一、生词呈现 词汇量是无障碍阅读的关键。要让学生通篇阅读连贯,首先就要解决文章中出现的陌生字词拼读、识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五年级学生已完全掌握字词拼写,所以教师应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先自己尝试解决。如矗立、戎装等。矗立的矗是由三个直组成,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想更多由三个字组成的字,如垚、森、磊等,由此加深记忆,拓展词汇量。文中的词汇还有凹陷、循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美轮美奂等。美轮美奂作为一个成语在原文中是这样陈述的:“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教师应就着原文加以引导,将成语的意思带入原文中去理解,在文章中该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我国音乐、舞蹈等的精彩,由此引申至成语本来的意思,即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文章中还有许多词语,如栩栩如生、浩浩荡荡、夹道欢迎等,都是学生需要解决的。 二、课文诵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通过朗读可以把握文章大意。一篇文章的精华都凝结在字词之中,原文朗读应由老师带领学生,朗读时语速要放慢,保证学生的思维能跟上。朗读时感情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深情的语调显然比平淡无奇的朗读更能感染学生。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声调的高低、思想感情的外现,可以间接地向学生传达原文旨意。读到一些有表达手法和感情浓烈的句子时,可稍作停顿,先对手法等进行讲解,如“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条伟大的路”。教师朗读这句话时要饱含感情,将关键点放在“联系”上,并启示学生这是句过渡句,所以在下文的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哪些地方体现了联系、联系的方式等。“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己的鸵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这句话体现的是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并由此可以看出两国之间交往亲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正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自豪感,也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了文章之中,去感受几千年前丝绸之路的盛况。教师读完这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章划时代的变革 1、《课程标准》的特点是什么? (1)《课程标准》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改革的精神. (2)《课程标准》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处处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3)《课程标准》妥善处理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尤其是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和谐的发展。 (4课程标准》指明了小语改革的方向,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学习《课程标准》与大纲的意义什么? 有利于正确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推进我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信息化给语文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1)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2)让学生学会处理信息(3)培养学生有高效快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4、全球化给语文教育的启示是什么?(5-6) (1) 语文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开放的意识,把学生带入现代文明. (2) 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合作与交际的能力. (3) 语文教育应该渗透规范、规则、法制的意识,. (4) 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5) 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5、个性化对语文教育的启示是什么?(7) 语文教育应该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课程、教材、教法、评价各方面都应该进可能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第二章课程功能的转变 1、课程改革的关键是什么?(10)课程功能的转变. 2、课程改革涉及哪六个方面?(10) 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3、课程的三级管理指的是哪三级?(12)中央、 地方、学校 4、什么是对课程功能的正确定位?(13) 以学生发展为本.(即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以促进 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从注重传授知识到以学 生的发展为本.) 5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有那些方面的影 响?(13-14) (1) 文化熏陶(2)发展语言(3)启迪智慧(4)价值 导向(5)陶冶情操(6)发展个性 6 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 养语感,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识字写字能 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章课程性质的对比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9)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 2、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19-20)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指语 文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 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 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指的是什么?(21) 是指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激发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 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 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 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 应有之义. 4、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指的是什么?(22) (1)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获得基 本的语文素养; (2)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 语文的特点; (3)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 的提倡和实行; (4)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 于学生与课程文体的互动。(也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理念) 5 叶老的“工具本质论”对语文教学有何影 响?(19) 一是把语文学习与简单的重复的文字操练等同 起来。二是把语文参考书当作圣经.三是把语文 课当成训练课.、四是把语文课当成“应试”的 工具. 6课程性质与课程地位的关系是什么?(23) 课程性质决定课程地位. (1)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2)是 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3)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 国语言文化的基础.(4)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交 际工具.(5)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语文 课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新的课程理念 1、语文素养指的是什么?(24)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 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 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 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 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 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 和谐发展.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24-30或者 156-157)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人文性实践 性生活化民族化)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第五章新的目标体系 1、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2) 、五大板块协调一致. (3) 、三个维度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注重语文 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 升,最终全面达成总体目标。 (4)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 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 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事实 留有创造的空间. 2、五大板块指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五大板块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特点:(1)追求综合化(2)增强时代性(3)整体提 高,协调发展. 3、三个维度指的是什么?其中过程与方法的意 义是什么?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 过程与方法的意义:*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 验。*注重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经历.*引导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对教学高潮有正 确引导.*改变只中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 第六章汉语拼音教学的对比 1、定位的变化41 定位于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和查字典 2、教学目标的调整4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