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 2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2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2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封面)XXXXXXX学院XXXX课程设计报告题目: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老师:时间:年月日目录第一节、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 (4)(二)设计任务 (4)(三)设计条件 (4)(四)设计要求 (4)(五)设计进度安排 (4)第二节、概述1.茶饮料概述 (5)2.换热器概述 (5)第三节、工艺流程及方案说明1.工艺流程图 (5)2.方案说明2.1 流体流入空间的选择 (5)2.2出口温度的确定及热源温度的选择 (6)2.3 流速的选择 (7)2.4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7)第四节、设计计算及说明1、流体两端的温度及列管式换热器的形式 (7)1.1流体两端的温度 (7)1.2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7)2、初步确定换热器的类型和尺寸 (7)2.1换热器的热负荷计算 (8)2.2 计算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 (8)2.3 传热面积 (8)2.4选择管子尺寸 (9)2.5计算管子数和管长,对管子进行排列,确定壳体直径 (9)2.5.1管子数和管长 (9)2.5.2 壳体直径的计算 (9)2.5.3 壳体壁厚的选择 (9)2.6根据管长和壳体直径的比值,确定管程数 (10)2.7其他附件尺寸的选择 (10)3、核算压强降 (10)3.1 管程压强降 (10)3.2 壳程压强降 (11)第 2 页共13 页4、核算总传热面积 (11)4.1 管程对流传热系数αi (12)4.2 壳程对流传热系数αo (12)4.3 污垢热阻 (12)4.4 总传热系数Ko (12)4.5传热面积安全系数 (12)第五节、主体设备结构图 (13)第六节、设计结果概要表 (13)第七节、对设计的评价及问题的讨论 (13)第八节、参考文献 (14)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图花板布置图第 3 页共13 页第一节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二、设计任务:将自选物料用河水冷却或自选热源加热至生产工艺所要求的温度。

什么是2类课程设计

什么是2类课程设计

什么是2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2类课程设计的定义及特点,掌握其基本构成要素。

2. 学生能了解2类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并与所学教材内容相联系。

3. 学生能分析2类课程设计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优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2类课程设计的原理,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活动。

2.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教学情境,调整和优化2类课程设计方案。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2类课程设计案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2类课程设计在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2类课程设计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学生能够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未来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2类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具有一定学科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的年级,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教材内容,运用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2类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2类课程设计的概念与特点- 了解2类课程设计的定义,掌握其与1类课程设计的区别。

- 学习2类课程设计的特点,如强调学生主体性、注重实践操作、提倡跨学科融合等。

- 分析2类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理解其优势。

2. 2类课程设计的构成要素与教学策略- 学习2类课程设计的构成要素,如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

- 掌握2类课程设计的教学策略,如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

-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的2类课程教学活动。

3. 2类课程设计的实践与应用- 分析教材中与2类课程设计相关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燃气课程设计 2

燃气课程设计 2
居民生活小时计算流量Q=kt(ΣkNQn)
式中Q—燃气管道的计算流量(m3/h);
kt—不同类型用户的同时工作系数,可取kt=1;
k—燃具的同时工作系数;
N—同一类型燃具的数目;
Qn—同一类型燃具的额定流量(m3/h);
由公式计算得居民生活小时用气量为Q=87.21m3/h。
2.2.公共建筑耗热指标及用气量平衡
μ---相应流体的动力黏度,Pa·s;
ρ---流体的密度,kg/m3。
由规范查得各组分的动力粘度代入上式,混合气体的动力粘度为
μ=10.22226×10-6Pa·s
ν=13.60375×10-6m2/s
1.1.6混合气体的低热值
Ht=(y1Ht1+y2Ht2+…+ynHtn)/100
=(96.226×35.902+1.77×64.397+0.6×93.24+0.178×123.649+0.259×156.733)/100
第一章燃气性质计算
1.1.气源基本参数
1.1.1供应燃气为天然气,其设计基本参数如下:
气体
甲烷
乙烷
丙烷
正丁烷
正戊烷
氮气
分子式
CH4
C2H6
C3H8
C4H10
C5H12
N2
体积分数(体积%)
96.22
1.77
0.6
0.178
0.259
0.967
1.1.2分子量的计算
由输配课本表1-4、表1-5查得各组分分子量,按以下公式求混合气体平均分子量。
3、为保证和提高低压管网的供气稳定性,给低压管网供气的相邻调压室之间的连通管道的管径,应大于相邻管网的低压管道管径。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 2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 2

一、零件的工艺性分析1.工件的冲压工艺性分析如图1所示,该工件形状简单对称,为轴对称拉深件,在圆周方向上的变形是均匀的,属普通冲压件。

模具加工也比较容易。

试制定该工件的冲压工艺规程、设计其模具、编制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

图1 圆筒拉深件图2 拉深件的三维图2.工件材料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分析(1)材料分析工件的材料为08钢,属于优质碳素结构钢,优质沸腾钢,强度、硬度低,冷变形塑性很好,可深冲压加工,焊接性好。

成分偏析倾向大,时效敏感性大,故冷加工时应采用消除应力热处理或水韧处理,防止冷加工断裂。

08钢的主要机械性能如下:σ(兆帕) 280-390抗拉强度bσ(兆帕) 180屈服强度s抗剪强度(兆帕) 220-310延伸率δ 32%(2)结构分析工件为一窄凸缘筒形件,结构简单,圆角半径为r=7,厚度为t=0.5mm,满足筒形拉深件底部圆角半径大于一倍料厚的要求,因此,零件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

(3)精度分析工件上尺寸均为未注公差尺寸,普通拉深即可达到零件的精度要求。

经上述分析,产品的材料性能符合冷冲压加工要求。

在零件工艺性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其工艺路线如下:零件的生产包括落料、拉深(需计算确定拉深次数)、修边(采用机械加工)等工序,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可以考虑工序的复合,经比较决定采用落料与第一次拉深复合。

二、工件的拉深工艺分析及计算1.毛坯尺寸计算(1)计算原则相似原则:拉深前坯料的形状与拉深件断面形状相似;等面积原则:拉深前坯料面积与拉深件面积相等。

(2)计算方法由以上原则可知,旋转体拉深件采用圆形毛坯,其直径按面积相等的原则计算。

计算坯料尺寸时,先将拉深件划分为若干便于计算的简单几何体,分别求出其面积后相加,得拉深件总面积A。

图3 拉深件的坯料计算如图3所示,筒形件坯料尺寸,将圆筒件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面积分别为:(3)确定零件修边余量由于板料的各向异性和模具间隙不均等因素的影响,拉深后零件的边缘不整齐,甚至出现耳子,需在拉伸后进行修边。

标准格式第二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标准格式第二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5《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2)》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2)二、课程代码:CE65三、学时和学分:两周,2学分四、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五、先修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建筑材料》等。

六、使用教材:《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第五版,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合编。

七、参考书目:《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顾祥林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八、课程描述:《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2)》课程设计是继“单层厂房”理论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设计为单层工业厂房的结构设计,包括:1)厂房结构布置及构件选型; 2)荷载计算; 3)横向排架内力计算; 4)柱内力组合及截面设计; 5)基础设计; 6)施工图绘制。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单层厂房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内容,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并能按图集选配标准构件,按照制图标准要求绘制结构施工图,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满足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特色要求。

九、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知识贡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以下知识:(1)掌握单层厂房结构布置和结构选型的一般原则和方法;(2)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的力学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知识,掌握排架内力分析方法以及构件截面设计方法;(3)掌握单层厂房结构施工图的表达方法。

能力贡献:(1)能根据工程需要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结构设计的概念;(3)能根据建筑方案和结构特点进行恰当的结构布置,使学生寻求和发现结构设计的多样性与相对合理性;(4)能正确应用相关理论和规范进行结构构件设计计算,提高学生运用现行规范的能力;(5)能按相关制图标准把计算成果转化成实际的结构施工图,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素质贡献:培养学生好学上进、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认真严谨、踏实努力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求新务实的职业风范和“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责任意识。

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设计一.设计要求设计台式电风扇的摇头装置要求能左右旋转并可调整俯仰角。

以实现一个动力下扇叶旋转和摇头动作的联合运动效果。

台式电风扇的摇头机构,使电风扇作摇头动作(在肯定的仰角下随摇杆摇摆)。

风扇的直径为300mm,电扇电动机转速n=1450r∕min,电扇摇头周期t=10s.电扇摇摆角度中、仰俯角度Φ与急回系数K的设计要求及任务安排见表。

方案号电扇摇摆转动电扇仰俯转动仰角夕/(°)摆角ψ/(°)急回系数K2.设计任务:⑴按给定的主要参数,拟定机械传动系统总体方案;⑵画出机构运动方案简图;⑶安排蜗轮蜗杆、齿轮传动比,确定他们的基本参数,设计计算几何尺寸;(4)确定电扇摇摆转动的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尺寸,它应满意摆角中及急回系数K条件下使最小传动角/最大。

并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绘制运动线图,验算曲柄存在的条件;⑸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二.功能分解明显为完成风扇左右俯仰的吹风过程须要实现下列运动功能要求:在扇叶旋转的同时扇头能左右摇摆肯定的角度,因此,须要设计相应的左右摇摆机构(本方案设计为双摇杆机构)。

为完成风扇可摇头,可不摇头的吹风过程。

因此必需设计相应的离合器机构(本方案设计为滑销离合器机构)。

扇头的俯仰角调整,这样可以增大风扇的吹风范围。

因此,须要设计扇头俯仰角调整机构(本方案设计为外置条件按钮)。

三.机构选用驱动方式采纳电动机驱动。

为完成风扇左右俯仰的吹风过程,据上述功能分解,可以分别选用以下机构。

机构选型表:b图1:锥齿轮减速机构图2,蜗杆减速机构由于蜗杆蜗轮啮合齿轮间的相对滑动速度较大,摩擦磨损大,传动效率较低,易出现发热现象,常须要用较贵的减磨耐磨材料来制造蜗轮,制造精度要求高,刀具费用昂贵,成本高。

锥齿轮可以用来传递两相交的运动,相比蜗杆蜗轮成本较低。

所以在此我们选用锥齿轮减速。

2,离合器选用方案一方案二由以上两个机构简图可以看出:方案二采纳的比方案一少用了一个齿轮,它主要采纳的滑销和锥齿轮卡和从而实现是否摇头的运动.不管是从结构简便还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方案二都比方案一好.也更简洁实现.所以我们选择方案一.3,摇头机构选用方案一方案二要实现扇头的左右摇摆运动有许多种运动方式可以选择,例如我们可以选用凸轮机构,多杆机构,滑块机构齿轮机构等.但四杆机构更简洁制造,制造精度要求也不是很高,并且四杆机构能实现摆幅也更广更简洁实现,最重要的是它的制造成本比较低.所以首选四杆机构.从以上两个简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方案一比方案二多了一个齿轮盘,所以方案二更好.四,机构组合据上述功能机构的分析我们选用以下机构来实现电风扇的减速、摇头、俯仰运动。

单片机课程设计花样流水灯2

单片机课程设计花样流水灯2

单⽚机课程设计花样流⽔灯2前⾔随着⼈们⽣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美化,在许多场合可以看到彩⾊霓虹灯不断变化闪烁。

LED灯由于其丰富的灯光⾊彩,低廉的造价以及控制简单等特点⽽得到了⼴泛的应⽤,⽤彩灯来装饰街道和城市建筑物已经成为⼀种时尚。

但⽬前市场上各式样的LED灯控制器⼤多数⽤全硬件电路实现,电路结构复杂、功能单⼀,这样⼀旦制作成品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闪亮,不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段的需要来调节亮灯时间、模式、闪烁频率等动态参数。

这种彩灯控制器结构往往有芯⽚过多、电路复杂、功率损耗⼤等缺点。

此外从功能效果上看,亮灯模式少⽽且样式单调,缺乏⽤户可操作性,影响亮灯效果。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彩灯控制器进⾏改进。

流⽔灯是⼀串按⼀定的规律像流⽔⼀样连续闪亮。

流⽔灯控制是可编程控制器的⼀个应⽤,其控制思想在⼯业控制技术领域也同样适⽤。

流⽔灯控制可⽤多种⽅法实现,但对现代可编程控制器⽽⾔,利⽤移位寄存器实现最为便利。

通常⽤左移寄存器实现灯的单⽅向移动;⽤双向移位寄存器实现灯的双向移动。

本案例利⽤价格低廉的AT89C51系列单⽚机控制基⾊LED灯泡从⽽实现丰富的变化。

1、课程设计的⽬的和要求1.1 设计⽬的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单⽚机的应⽤正在不断⾛向深⼊,同时带动传统控制检测⽇新⽉异更新,在实时检测和⾃动控制的单⽚机应⽤系统中,单⽚机往往是作为⼀个核⼼部件来使⽤,单⽚机⽅⾯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具体硬件结构,以及针对具体应⽤对象点的软件结合,加以完善。

流⽔灯,可以更简单、⽅便的使⽤。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进⼀步巩固单⽚机原理及应⽤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的基本⽅法,增强系统地运⽤已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和查阅资料的能⼒。

培养⼀定的⾃学能⼒和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能通过独⽴思考、查阅⼯具书、参考⽂献,寻找解决⽅案。

1.2 设计要求设计流⽔灯的基本要求:设计⼀个流⽔灯,应⽤AT89C51试验系统,电路开启后红、绿两种颜⾊的灯在时钟信号作⽤下按⼀定规律转换状态。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第二版)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第二版)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第二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6.2转盘萃取塔的 工艺设计
6.1概述
6.3转盘塔的结构 设计
第6 章液- 液萃取装置的工艺设计
6 .4 转盘塔工艺 设计示例6 .5 转盘萃取塔 设计任务一则
第7 章干燥装置的工艺设计
7 .1 概述
7 .2 喷雾干燥器的工 艺设计
7 .3 流化床干燥器的 设计
7 .4 干燥装置设计任 务两则
附录
附录1输送流体 1
用无缝钢管 规格
2
附 录 2 泵与风机 的性能参数
3 附 录 3 换热器系
列标准
4
附 录 4 管法兰
5
附 录 5 椭圆形封 头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第二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第二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第3 章换热装置的工艺设计
3 .1 概述
3 .2 管壳式换热器的 工艺设计
3 .3 再沸器的工艺设 计
3 .4 换热器设计任务 四则
第4 章蒸发装置的工艺设计
4 .1 概述
4 .2 多效蒸发过程的 工艺计算
4 .3 蒸发器主要工艺 结构尺寸的设计计算
4 .4 蒸发装置的辅助 设备
第4 章蒸发装置的工艺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第二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 图
03 目录分 析
05 读书笔 记
目录
02 内容摘 要
04 作者介 绍
06 精彩摘 录

2自由度机构课程设计

2自由度机构课程设计

2自由度机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2自由度机构的概念,掌握其分类及特点;2. 学生能描述2自由度机构的运动原理和运动方程;3. 学生能解释2自由度机构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2自由度机构的运动特性,并进行简单的设计;2. 学生能够运用2自由度机构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2自由度机构的创新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3. 增强学生对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原理课程的一部分,侧重于2自由度机构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2自由度机构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机械原理有一定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讲解、实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确保教学设计和评估的针对性。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2自由度机构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理论知识:a. 2自由度机构的定义及分类b. 2自由度机构的运动原理和运动方程c. 2自由度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3. 实践操作:a. 2自由度机构的简单设计b. 2自由度机构的模型制作与调试4. 应用案例分析:介绍2自由度机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5. 创新设计:a. 2自由度机构创新设计思路与方法b. 学生进行2自由度机构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引言及2自由度机构的定义、分类第二课时:2自由度机构的运动原理和运动方程第三课时:2自由度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第四课时:2自由度机构的简单设计和模型制作第五课时:2自由度机构的应用案例分析和创新设计思路第六课时:学生进行2自由度机构创新设计实践及成果展示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中关于2自由度机构的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进行适当拓展和深化,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2自由度机构的知识。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教程课程设计 (2)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教程课程设计 (2)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对于机械、电子、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来说,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能力,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CAD、CAM、CAE软件的基本使用和设计方法;3.了解机械制造流程,熟悉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的流程和方法;4.能够进行机械产品设计、模拟、优化、制造等工作;5.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软件,提高工作效率。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具体包括如下教学方法:1.讲授CAD、CAM、CAE软件的基本知识;2.案例分析和实例操作;3.实验室实践,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4.课程设计,包括模型设计、数控程序设计等实践操作。

四、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知识及应用–CAD基础–绘图与造型–组态与装配–三维建模与动画–CAD应用示例2.计算机辅助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数控加工基础–建模与切割–制造与加工–数控加工实践3.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基础知识及应用–工艺规划基础–切割与拼接–工艺方案和计算–工艺规划实践4.教学设计–基础操作实践设计–数控程序实践设计–整体项目实践设计五、总结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本课程将注重实践教学,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真实模拟工业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操作经验。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浮筏式精馏塔设计2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浮筏式精馏塔设计2
1、塔板压降
p p pc pl p
p h ,m L g
即要验算: pp (1)干板阻力hc:(F1型重阀) 阀全开前
hp hc hl h
h p Lg 设计值(0.7kpa)
u0 u0c u0 u0c
hc 19.9
u0
0.175
L
(m液柱)
u0
F0
v
式中: F0——气体通过阀孔的动能因子; uo——孔速,m/s; ρV——气相密度,kg/m3; d0——阀孔直径,由浮阀的型号决定。对F1型重阀取0.039m。 Vs——气相流量,m3 /s; n——阀孔数;
2、阀孔排列
浮阀在塔板上常按三角形排列,可顺排或叉排,采用叉排更好。
整块板:正三角形叉排,t =75、100、125、150mm等; 分块板:等腰三角形叉排,t =75mm; t'=65mm、70mm、80mm、90mm、100mm、110mm几种。
一般了解
若低于此值或Lh/lw<3m3/(m.h),改用齿形堰。how也不宜超过 0.06~0.07m,否则改用双溢流型塔板。
hOW
齿形堰:
hOW由齿根算起
LS hn 1.17 lW
2 5
液层不超过齿顶
lw LS 0.735 hn
5 5 2 2 [hOW (hOW hn ) ] 超过齿顶
(2)板上充气液层阻力hl:
பைடு நூலகம்
hl 0 hL (h W +h OW) 0
ε0 ——反映板上液层充气的程度称充气因数。水:0.5;油: 0.2~0.35;烃:0.4~0.5。
(3)液体表面张力阻力hσ
2 h h L g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数字2》课程设计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数字2》课程设计

What others can do, you can do it yourself.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数字2》教学设计3.掌握数字2的读法及写法。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大胆地说汉语,用汉语表达数字。

记住数字的读法及写法。

难点:用汉语表达关于数字的内容。

活动准备数字卡片,尺子,贴板活动过程首先复习学过的内容(一)开始环节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个梨子问:“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这是几个梨子?”*.出自快思教案网.又出示小猫问:“这是什么动物?你们家有没有?喜欢猫吗?这是几只猫?这些都是两个两个的,谁知道我们用那个数字来表示?”。

(二)基本环节教师在黑板上写标题教师:“2想什么? 像小鸭”出示数字卡片边读,边让学生跟着读好几遍。

(2像小鸭水中游)在黑板上画方格,在上面边写数字2,边讲怎么写。

然后让学生伸出小手在空中练写。

让幼儿在练习本上边写边读。

要求学生写,读的标准。

(三)结束环节让每位幼儿说说2,还有2像什么。

(四)延伸环节为了提高课堂气氛写一个大大的数字2和一个小小的数字2.教学反思这是一节数学活动。

学生对数字2还是有所了解。

主要采取了做游戏,鼓励,引导比赛等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小朋友都懂得了2的读法及写法,又会说2像什么。

他们都积极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

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对这个数字的兴趣很高。

老师不但问积极举手的小朋友,还问那些不举手,表达能力有点困难的小朋友,多多鼓励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会回答出来的。

大班数学教案《数字2》教学设计这篇*共2318字。

相关*《大班教案《按群计数》教学设计》:大班教案《按群计数》教学设计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建立数群概念,学习1—20按群计数,两个两个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按群计数》教学设计教案吧。

《课程设计第二讲》PPT课件

《课程设计第二讲》PPT课件

国际化:课程设计将更加注 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
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技术发展:AI、大数据等 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课 程设计
跨界融合:课程设计将更加 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
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学方法改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 目教学等
教学资源更新:定期更新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视频 等
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课程评估: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 施
课程设计优化的实践案例
案例二:某企业通过引入项 目式学习,提高员工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
准备教学材料:根据教学计划准备教学材料,包 括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
实施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包括讲解、 演示、实验等
评估教学效果:通过考试、作业、实验等方式 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计划 和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的注意事项
明确课程目标:确保课程内容与目标一致 设计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确保内容丰富、有趣 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地点、方式等 准备教学材料:准备必要的教学材料,如教材、教具等 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估教学效果:定期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案例三:某学校通过引入混 合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
效果和教学质量
案例一:某高校通过引入翻 转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四:某公司通过引入个 性化学习,提高员工的职业
素养和竞争力
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学习 跨学科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课程设计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导向: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终身学习:强调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设计-2任务书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设计-2任务书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设计原始资料题目:中型电厂电气主接线1. 发电厂(变电厂)的建设规模 (1) 类型:中型凝汽式电厂(2) 最终容量和台数:MW 1002⨯ (QFQ-100-2) KV U N 5.10=85.0=ϕCOS %3.163=d X %20'=dX %4.12"=d X MW 3002⨯ (QFSN-300-2) KV U N 20=85.0=ϕCOS %6.186=d X %2.19'=dX %3.14"=d X (3) 利用小时数:5000小时/年2. 接入系统及电力负荷情况(1)10.5KV 电压级 最大负荷42MW,最小负荷25MW,,8.0=ϕCOS a h T MAX /5000=.电缆馈线(出线)6回,每回平均输送容量7000KW.(2)110KV 出线 5回,每回额定输送容量15MW.110KV 最大负荷300MW,最小负荷200MW, ,8.0=ϕCOS a h T MAX /4500= (3)220KV 电压等级: 出线 4回,其中备用出线2回,接受该厂的剩余功率.电力系统容量:3500MW,当取基准容量为100MVA 时,系统归算到220KV 母线上的021.0*=s x(4)发电机出口处主保护动作时间取s t pr 1.01=,后备保护时间s t pr 0.22=(5)厂用电率 取6% 厂用电负荷平均功率因数 取85.0cos =ϕ 3.环境因素:海拔小于1000米,环境温度025c ,母线运行温度080c世界很大,风景很美;人生苦短,不要让自己在阴影里蜷缩和爬行。

应该淡然镇定,用心灵的阳光驱散迷雾,走出阴影,微笑而行,勇敢地走出自己人生的风景!人们在成长与成功的路途中,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有些人可能会因生活的不顺畅怨天尤人,烦恼重重,精神萎靡不振,人生黯淡无光;有人可能会在逆境中顽强的拼搏和成长,历练出若谷的胸怀,搏取到骄人的成就。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2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2

取。 对分散或乳化过程,要求循环能力大且应具有较高的剪切能力,涡 轮式搅拌器(特别是平直叶涡轮式)具有这一特征,可以选用。推进 式和桨式搅拌器由于剪切力小而只能在液体分散量较小的情况下 采用。桨式搅拌器很少用于分散过程。对于分散搅拌操作,搅拌 槽内都安装有挡板来加强剪切效果。
固体溶解过程要求搅拌器应具有较强的剪切能力和循环能力,所
图2-1 机械搅拌设备简图 1—搅拌釜;2—搅拌器;3—加料管;
4—电机;5—减速器;6—联轴节;
7—轴封;8—温度计套管;9—挡 板;10—搅拌轴;11—放料阀
取决于搅拌器的结构、尺寸、操作条件及其工作环境。 对于密闭搅拌设备,轴封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 生产中也是最易损坏的部件。与泵轴的密封相似,轴封也常 采用填料密封和机械密封两种密封形式。当轴封要求较高 时,一般采用机械密封,如易燃、易爆物料的搅拌及高温、高 压、高真空、高转速的场合。 搅拌釜也常称为搅拌罐或搅拌槽,它由罐体和罐体内的附件
比,用以衡量重力的影响;N为搅拌功率,W;d为搅拌器直径,m;ρ为流
体的密度,kg/m3;μ为流体的黏度,Pa· s;n为搅拌转速,r/s;g为重力加速 度,m/s2;K0为系数,量纲为1;x、y为指数,量纲为1。
若再令ϕ= ,称为功率因数,则
ϕ=K0Rex(2-2)
注意:功率因数ϕ与功率数Np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从量纲分析法得到搅拌功率数的关系式后,可对一定形状的搅拌 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找出各流动范围内具体的经验公式或关系 算图,则可解决搅拌功率的计算问题。 2.2.1.2 搅拌功率计算 关于搅拌功率计算的经验公式很多,研究最多的是均相系统,并以 它为基础来研究非均相物系搅拌功率的计算。
表2-3 搅拌器型式及适用条件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2013)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2013)
2013-6-24
6、塔板负荷性能图;
7、辅助设备计算与选型(泵、再沸器及冷 凝器) 8、筛板塔的工艺设计计算结果总表 ; 9、筛板塔接管尺寸一览表 10、设计讨论 11、参考文献 12、附属图纸(理论板图解图、塔板负荷 性能图、塔板结构示意图及工艺流程图)
2013-6-24
四、精馏塔工艺设计
计算前先查出物性数据。
2013-6-24
4、塔板工艺尺寸计算
安定区
开孔区
受 液 区
降 液 管
溢流堰
2013-6-24
2013-6-24
2013-6-24
(1)溢流装置的设计
2013-6-24
液相负荷、塔径与液流型式的关系
液体流量L,m3/h 塔径D,mm U形流 单溢流 双溢流
1000 1400 2000 3000 4000 5000
7以下 9以下 11以下 11以下 11以下 11以下
45以下 70以下 90以下 110以下 110以下 110以下
90~160 110~200 110~230 110~250
2013-6-24
1) 出口堰(溢流堰)
(0.6 ~ 0.8) D
堰长
,单溢流
lW
(0.5 ~ 0.6) D
,双溢流
塔径标准化以后,应重新验算液沫夹带量,必要时在此先进 行塔径的调整,然后再决定塔板结构的参数,并进行其它各 项计算。
2013-6-24
塔有效高度:
H HD ( N p 2 S ) HT S H HF HB
' T
式中 HD——塔顶空间,m;
HB——塔底空间,m;
HT——塔板间距,m; HT’——开有人孔的塔板间距,m; HF——进料段高度,m; Np——实际塔板数; S——人孔数目(不包括塔顶空间和塔底空间的人孔)。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任务书_2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任务书_2
102713
71
227
1992
116765
73
250
1993
152150
84
284
1994
187535
95
326
1995
222921
105
385
1996
263822
121
410
1997
313959
162
440
1998
363566
142
476
1999
401196
151
498
2000
426452
160
538
O D
A
B
C
D
A
0
105.825
90.33
171.003
B
270.18
0
264.975
186.96
C
89.01
38.55
0
57.84
D
59.73
101.055
64.11
0
3.四县区平均行程时间
表6四县区平均行程时间(单位: min)
O D
A
B
C
D
A
0
45
42
58
B
45
0
48
33
C
42
48
0
50
D
58
只考虑公路汽车交通,不考虑其他竞争方式。客运交通载客量按20人计算,货运交通载重量按10吨计算。
3.交通分布预测
根据交通方式划分结果,确定各县之间的交通分布量,即确定规划年的OD矩阵。本次设计采用单约束重力模型进行交通分布预测,模型中的待定系数事先给定,且有r=1。

3.8设计制作小车(二)教学设计

3.8设计制作小车(二)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小车的结构与功能:学生需要掌握小车的各个部分,如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控制系统等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设计与制作过程:学生应学会如何根据需求设计小车,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工具以及制作步骤。
-科学探究方法:学生需了解并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包括观察、假设、实验、分析等,来完成小车的制作和优化。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了切割、组装、调试等小车制作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通过观察、假设、实验、分析等步骤,对小车的性能进行优化。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预习、课堂讨论和实验制作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提高了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具体效果展示: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小车的设计方案,包括选择合适的动力系统、传动方式等。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安全操作,确保制作过程顺利进行。
-学生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对小车的性能进行优化,提高了小车的速度、稳定性等指标。
-学生在课堂展示和竞赛中,能够自信地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小车性能,展示学习成果。
-科学探究方法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优化小车的设计,例如调整车轮大小以提高小车的速度或稳定性。
2.教学难点
-理解动力与传动系统的配合: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动力如何通过传动系统高效地传递到车轮,并影响小车的性能。
-设计方案的选择:学生在设计阶段可能会在选择材料、工具和制作步骤上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做出最佳选择。
5.教材关联性:
-学生学习效果与教材中的小车设计与制作知识点紧密相关,如教材中提到的动力与传动系统的配合、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等。

大学数学2第二版课程设计

大学数学2第二版课程设计

大学数学2第二版课程设计一、前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数学2是大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针对《大学数学2》第二版的课程进行设计。

二、课程概述大学数学2为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包含了微积分学、线性代数、偏微分方程等多个领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微积分学和线性代数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够熟练地运用微积分学和线性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大纲1. 微积分学1.常微分方程2.重积分与曲线积分3.多元函数微积分4.偏微分方程2. 线性代数1.行列式及其性质2.矩阵和矩阵的运算3.线性方程组解法及其性质4.特征值、特征向量、对角化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实践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在授课中,老师将结合生动的例子,通过讲解和解题进行知识的传授。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将有机会通过实际操作找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实践与交流学习和提高。

作业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

理论部分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实践部分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评分,及时反馈。

五、教学评估课程评估包括两部分:学生评估和老师评估。

•学生评估:学生将对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授课能力进行评估,以及对该课程的收获进行问卷调查。

•老师评估:老师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分,以及对课程反馈进行分析和总结。

同时,老师还将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六、总结本文是关于大学数学2第二版课程设计的文档。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

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收获更多。

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第三版教学设计 (2)

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第三版教学设计 (2)

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第三版教学设计1. 课程概述《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是土木、水利、环境、能源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课程旨在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在水力学领域的应用。

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其中,理论知识部分包括基本方程的推导和应用、流动特性和分析、流动控制等方面;实际应用部分包括流体结构相互作用、水泵设计、船舶液体力学等方面。

2.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基本流体力学的概念和理论知识。

2.能够应用流体力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水力学在环境、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与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具体内容如下:3.1 理论部分3.1.1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1.流体的定义和基本特性2.流体静力学和动力学基本概念3.流体的物理量和受力分析3.1.2 基本方程推导及应用1.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及其物理意义2.应力张量和牛顿黏性定律3.偏微分方程组的求解方法3.1.3 流动控制1.流动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分析2.层流和湍流的特性及其转换3.转捩流动及其分析3.2 实践部分3.2.1 实验室教学1.流体的基本测量和分析方法2.基本流量测量和分析实验3.基本型号泵的测量及系统分析实验3.2.2 课程设计1.构建简单流动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2.基于流体力学理论设计水泵4. 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授课、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

具体来说,理论部分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以课件、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料。

实验室教学部分将采用现场观察、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课程设计部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5. 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主要采用作业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作业占课程总成绩的30%,考试占70%。

作业包括课前预习、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等。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6. 教学资源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本课程还将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相关课程资料和教学视频2.网上实验模拟软件3.学生互动讨论平台7. 教学团队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由三名专业教师组成,分别负责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课程设计课程型钢孔型设计同组学生院别机械工程学院专业班级10材控2班指导教师刘建二0一三年十一月目录摘要第一章绪论.........................................................................................................- 1 - 1.1 孔型及其分类............................................................................................... - 1 - 1.2 孔型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 2 - 第二章轧制道次的确定与孔型系统的选择.....................................................- 4 - 2.1设计目的和任务............................................................................................ - 4 - 2.2设计内容的方坯轧制成................................................................................ - 4 - 2.3轧制道次的确定............................................................................................ - 4 - 2.4孔型系统的选择............................................................................................ - 4 - 第三章轧件断面尺寸的确定.............................................................................- 5 - 3.1 精轧孔型的设计........................................................................................... - 5 - 3.2 确定各中间扁轧件的断面尺寸................................................................... - 6 - 3.3孔型尺寸- 10 - (16)参考文献............................................................................................................ - 17 -圆钢孔型设计摘要型钢是经各种塑性加工成形的具有一定断面形状和尺寸的直条实心钢材,是重要的钢材产品之一,它被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如机械、金属结构、桥梁建筑、汽车、铁路车辆制造等,它都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

孔型设计是型钢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孔型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轧机的生产能力、产品的成本、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等。

圆钢属于简单断面型钢的一种,在工业生产中,自然缺少不了孔型设计这一步骤。

轧制圆钢的孔型系统有多种,应根据直径、用途、钢号及轧机形式来选用。

本文主要介绍孔型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原理,并以生产 25mm圆钢为例,说明孔型设计的方法。

第一章绪论1.1 孔型及其分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轧槽在过轧辊轴线的平面上所构成的空洞称孔型。

根据孔型的形状。

用途及其在轧辊上的切削方式可将孔型分类。

1、按形状分类按孔型形状可以把所有孔型分为简单断面(如方、圆、扁等)和异型断面(如工字形、槽形、轨形等)两大类。

也可按孔形的直观外形分为圆、方、箱、菱、椭圆、六角、扁、工字、轨形以及蝶式孔型等。

2、按用途分类(图1.1)根据孔型在变形过程中的作用分为:(1)开坯或延伸孔型,这种孔型的任务是把钢锭或钢坯的断面减小。

常用的孔型有箱型孔、菱形孔、方形孔、椭圆孔、六角孔等。

(2)预轧或毛轧孔型,其任务是在继续减小轧件断面的同时,并使轧件断面逐渐成为与成品相似的雏形。

(3)成品前或精轧前孔型,它是成品孔型前面的一个孔型,是为在成品孔型中轧出合格产品做准备的。

(4)成品或精轧孔型,它是一套孔型系统的最后一个孔型,它的作用是对轧件进行精加工,并使用轧件具有成品所要求的断面形状和尺寸。

图1.1 孔型按用途分类3、按孔型在轧辊上的车削方式可分为如下三类;(图1.2)(1)轧辊辊缝s在孔型周边上的称为开口孔型。

(2)轧辊辊缝s在孔型周边之外的称为闭口孔型。

(3)半开(闭)口孔型,亦称控制孔型。

图1.2孔型按车削方式分类1.2 孔型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为了轧出所需的各种型钢,必须设计出相应的孔型。

尽管孔型的种类很多外形也各有差异,但它们都是由几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如辊缝、圆角、侧壁斜度等(图1.3)。

下面来讨论孔型各部分的作用。

图1.3孔型的组成1、辊缝s在轧制过程中,除轧件产生塑性变形外,工作机架各部分因受轧件变形抗力的作用将产生弹性变形。

机架的弹性变形由下面几部分组成:(1)轧辊的弯曲和径向压缩;(2)牌坊立柱的拉伸;(3)牌坊上下横梁的弯曲;(4)压下螺丝、轴承、轴瓦的压缩等。

以上弹性变形的总和称为轧辊的弹跳,简称辊跳。

辊跳值的大小与轧制压力和轧机的结构有关。

在轧制压力相同时,开口式牌坊比闭口式牌坊的辊跳大的多。

轧辊的辊跳增加了孔型的高度,所以如果早设计孔型时没有考虑轧辊的辊跳,就不可能轧出合格的产品。

例如轧制直径30毫米的圆钢时,如果轧槽的深度为圆钢直径之半(图1.4.a),当轧制时由于辊跳,轧件的垂直直径将大于水平直径,不能轧出合格的产品。

为了获得精确的断面形状和尺寸,孔型设计时必须在轧辊间留辊缝,使两个轧槽的深度与辊缝之和等于孔型的总高度。

这样在轧制前使轧辊之间的距离比设计的辊缝小一辊跳值。

在轧制时由于辊跳孔型达到要求的高度,如图1.4.b所示。

不难看出,辊缝值应大于辊跳值。

如果辊缝值正好等于辊跳,在轧件进入孔型前,轧辊将相互接触,这将引起附加的能量消耗与轧辊的磨损。

在许多情况下,调整辊缝值的大小可改变孔型的尺寸(如菱形、方形、椭圆孔等),这从提高轧辊的共用性和节约轧辊的角度出发是很有价值的。

此外,增大辊缝值可相对减少轧槽刻入深度,提高轧辊强度,延长了轧辊的使用寿命;简化轧机调整,即当孔型磨损时,可以用减少辊缝的方法使孔型恢复原来的高度。

轧辊的弹跳与金属作用在轧辊上的压力成正比,而允许轧制压力的大小又与轧辊的强度和轧辊直径有关,所以在实际生产中通常根据轧辊直径来估算辊缝值。

如大中型轧机的开坯机上采用8~15mm,成品轧机采用4~6mm,小型轧机的开坯机采用6~10mm,精轧机用1~3mm。

图1.4在圆孔型中轧制a——无辊缝;b——有辊缝同样也可以根据如下经验关系确定辊缝值s,成品孔型s=0.01D;毛轧孔型=0.02D;开坯孔型=0.03D。

式中D为轧辊直径。

开坯孔型和毛轧孔型的辊缝值比成品孔型大,这是因为最初道次辊缝大对成品质量影响不大的缘故,且辊缝越大,调整范围大,增加轧辊重车次数。

2、孔型的圆角除特殊要求外孔型的角部很少用折线,一般都做成圆角,(见图1.3)(1)孔型内圆角的作用可以防止轧件角部的急剧冷却;可以使槽底的应力集中减小增加轧辊强度:通过改变内圆角半径,可以改变孔型的实际面积和尺寸,从而改变轧件在孔型中的充满程度,有时还对轧件的局部加工起一定的作用。

(2)孔型外圆角的作用当轧件进入孔型不正时,外圆角能防止轧件的一侧受辊环切割;当轧件在孔型中略有过充满现象时,即出现“耳子”时,外圆角可使其避免有尖锐的折线,这样可以防止轧件继续轧制形成折叠(图1.5);对于异型轧孔,增大外圆角半径也可使轧辊的局部应力集中减少,从而增加轧辊的强度。

应当指出,在轧制某些简单断面型钢时,其成品孔型的外圆角半径可以取小些,甚至为零。

图1.5 孔型外圆角的作用第二章 轧制道次的确定与孔型系统的选择2.1设计目的和任务本课程设计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在修完《型钢孔型设计》课程之后进行的一门专业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型钢孔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设计的任务是能根据生产工艺要求选定孔型系统、计算孔型并确定孔型参数,进行轧辊的孔型设计。

2.2设计内容的方坯轧制成在5250/2400⨯Φ⨯Φmm mm 横列式小型轧机上,将原料为mm mm 8080⨯的方坯轧制成mm 12Φ的圆钢,设计延伸孔型系统,并绘出孔型图。

已知轧机的平均延伸系数4.1=c μ。

本设计采用Z.乌萨托夫斯基法。

2.3轧制道次的确定计算总延伸系数6.5621214.380802=⎪⎭⎫ ⎝⎛⨯⨯==ΞnF F μ根据本轧机的布置形式和选择的孔型系统,参考有关厂的延伸系数,取平均延伸系数4.1=μ,则轧制道次数为:99.114.1ln 6.56ln ln ln ===∑c n μμ根据轧机布置应取偶数道次,则取n=12,故最后确定轧制道次为12道次。

2.4孔型系统的选择生产圆钢的孔型系统一般由延伸孔和精轧孔两部分组成,延伸孔的主要目的是减小轧件断面,并为轧件正确、顺利地进入精轧孔创造良好的条件。

延伸孔型系统采用箱形孔型系统一菱—方孔型系统一角—方孔型系统一椭圆一方系统一椭圆一方系统,精轧孔型常用的孔型系统采用, 椭圆—圆孔型系统。

第三章轧件断面尺寸的确定3.1 精轧孔型的设计 3.1.1 K 1孔的设计:为了提高轧件的真圆度,提高侧压,限制宽展,缩小误差;K1孔选用切线连接扩张角法成品孔。

采用高精度法成品孔设计,允许偏差为mm 25.0±∆。

[][][]()oo o ok k k o k k k B S B h B S mmmm d h mm d B 9.277.182.97.184.12214.129.11arccos )(1arccos 2.94.122arctan arctan2S 9.11015.125.012)02.1~007.1()1~0(4.12015.125.012)02.1~0007.1()1~5.0(22=+=+==⎪⎭⎫ ⎝⎛+=+======⨯-=∆-==⨯+=∆+=-+ϕαθϕα取辊缝:考虑到 θ<30°,所以θ=30°3.1.2 成品前孔K 2:根据经验公式法可以得出mm d B mm d h k k 18125.1)70.1~42.1(6.9128.0)86.0~78.0(22=⨯===⨯==取辊缝为:则椭圆半径R ,3mm S =()()()()mm s h B s h R k k k 1436.941836.94222222=-+-=-+-=3.1.3 K 3孔:方形孔的边长:()mmd a 3.13121.114.1~110=⨯==槽口宽度k b :mms b b k 173.131.03.1341.1=⨯-⨯=-= 辊缝S :mm a S 3.13.131.01.0=⨯==内圆角半径r :()mm a r 23.1315.02.0~15.0=⨯== 外圆角半径R :()mm a R 7.23.132.02.0~15.0=⨯==顶角β:o90=β3.2 确定各中间扁轧件的断面尺寸 3.2.1 第一孔型表3-1常用延伸孔型的m 值 孔型形状a b c d e f g h i m0.510.50.7850.50.96--0.990.70--0.88已知mm a 800=,mm a 6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