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学研究某些新进展_于益芝

合集下载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台桂香【期刊名称】《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年(卷),期】2009(16)5【摘要】随着免疫学技术的进步,大量肿瘤抗原不断被发现。

DC摄取肿瘤抗原诱导免疫激活还是抑制,取决于肿瘤细胞释放危险信号(GM-CSF、单核趋化蛋白1、MCP1及热休克蛋白等)还是抑制性信号(TGF-β、IDO和iNOS等)。

在危险信号的调节下,激活Th1细胞免疫应答清除肿瘤;而在抑制性信号的作用下,激活Th2应答,不能有效清除肿瘤。

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进展主要表现在抗体疗法、T细胞疗法及肿瘤疫苗。

目前至少有7种抗体与化疗药物合用的临床效果已经被证实;尽管抗不同种癌症的抗体种类在逐渐增加,但还需进一步探讨用于抗体治疗的新靶点、开发新抗体及扩大抗体应用的抗肿瘤范围。

而T细胞疗法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

大多数肿瘤疫苗处于Ⅰ期和Ⅱ临床试验,但为数不多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不理想,尚需进一步完善。

抗体在免疫监视中的重要作用被逐渐认识,肿瘤免疫预防最终可能成为现实。

【总页数】4页(P427-430)【关键词】肿瘤抗原;抗体;肿瘤疫苗;免疫治疗;免疫预防【作者】台桂香【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1;R730.3【相关文献】1.抗肿瘤血管生成,肿瘤免疫治疗与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J], 罗锋;王力2.聚焦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肿瘤免疫治疗——遇上最好的时代》导读 [J], 陈博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调节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徐栩4.纳米材料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徐睿; 刘晨光5.肿瘤细胞源外泌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作用研究进展 [J], 葛安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

近1 0年 来 , 疫学领 域 最 重 要 的进 展 之 一是 对 免 树 突 状 细胞 (e d iccl, d n rt el DC) 机 体 内 的 免疫 学 i 在
作 用 及 其机 制 有 了比较深 刻 的认 识 。 C是 机体 内最 D 重 要 的 抗 原 呈 递 细胞 , 早 发 现 并 研 究 此 类细 胞 的 最
2 D C对 T细胞 的 活化 和 交叉 活化 现 象 目前 已经 有 十 分 明确 的证 据证 明 D 能 活 化 T C 细胞 。有 学者¨ 通过 体 外 实验 表 明, 与其他 AP C相
比 。 C 能 够 活 化 Na v C 转 基 因 的 T 细 胞 , D l eT R 也
S en n等n 甚 至认 为 D 在 机体 的免 疫 反应 过 程 tima ] C 中发挥 了关 键作 用 。 对 DC研 究 的热 点之 一是 其 在
机体 免 疫 激 活 和 免 疫 耐 受 中 的作 用 及 机 制 , 方 面 该
研 究 不 仅 大 大 丰 富 了基 础 免 疫 学知 识 , 对 于 多种 也
等 。 分 别 通过 免疫 荧 光 技 术直 接 证 明 了在 淋 巴 还 结 内 T 细胞 和 抗原 致 敏 的 D 之 间 的直 接 接 触 。 C
C 一 细胞 和 C 细 胞 分 别识 别 与 MHC D4 T D8 T —
力 和 很 弱 的 免疫 刺 激 功 能 , 能摄 取 自体 和 异体 的抗
维普资讯


1 0・ 05
A 。 c d Se M i a J e I e Uni M d v


学 报
2 0 0 2O
c ; 3( o) t2 1 … …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摘要: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肿瘤的诊治技术迅速发展,对癌症病人的治疗和康复状况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目前,肿瘤的治疗主要有手术、化疗、放射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医学研究者们研制出了一种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技术。

它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良好临床效果的现代先进技术,越来越受到广大肿瘤病人的重视和青睐。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微环境及其逃逸机理的深入探讨,许多学者对机体的免疫与癌症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找到一种有效的利用和利用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从而提高癌症病人的治疗水平。

本文就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成果、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作一下综述。

关键词:肿瘤治疗;免疫治疗;研究成果;发展现状引言通过对大量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传统的肿瘤疗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会给病人带来更多的创伤和更高的并发症。

此外,还会出现靶向性差、疗效效果差等问题,会对病人的身体产生一定的损伤,从而影响病人的预后。

肿瘤免疫疗法是一种与传统疗法相区别的新技术,其使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疗法的不足,提高疗效和安全性,为癌症的临床研究开辟新途径。

1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成果1.1 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根据人体免疫系统运转原理,人们将经致死剂量照射过的”肿瘤疫苗”再次接种于人体能够导致机体特异性肿瘤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进而突破患者机体因肿瘤导致的免疫抑制状态,从而清除肿瘤细胞。

学者的实验研究显示,肿瘤免疫治疗技术以及肿瘤疫苗的研究与应用能够克服传统治疗手段的问题,促进肿瘤临床治疗方法的发展与完善。

经过大量实验,学者在肿瘤疫苗制备环节提出了具备免疫原性改善的DC疫苗制备方案,该方案能够极大地缩短DC疫苗的制备时间,且该疫苗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临床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刺激患者产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降低疾病复发的概率。

在此基础上,学者在制备疫苗的同时使用破伤风或者白喉类毒素进行预处理,利用小鼠模型验证疫苗的迁移能力与抑瘤能力,均展示出了不错的效果。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热门话题。

肿瘤免疫治疗是指通过激活或增强宿主的免疫系统,以达到对抗肿瘤的治疗方法。

与传统的化疗、手术和放疗相比,肿瘤免疫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副作用小、持续时间长等。

本文将探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肿瘤免疫治疗的历史与发展早在19世纪末,人们就意识到免疫系统对肿瘤的作用。

20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动物模型探索免疫系统对肿瘤的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如抑制T细胞的活性、产生免疫抑制因子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者开始探索激活和增强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的方法,肿瘤免疫治疗应运而生。

二、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目前,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分为被动免疫疗法和主动免疫疗法两种。

被动免疫疗法是指直接应用具有抗体活性的制剂或利用转录因子或基因操纵技术将具有特异性的结构域引导到DNA中,使其产生合成抗体。

主动免疫疗法是指利用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通过激活或增强特定免疫细胞来对抗肿瘤。

一种主动免疫疗法是T细胞治疗,即将自体T细胞从患者提取出来,经过外界处理后重注入患者体内,以达到识别和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另一种主动免疫疗法是肿瘤疫苗,即使用一种或多种肿瘤特异性抗原来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肿瘤特异性T细胞反应,继而杀死肿瘤细胞。

除此之外,近年来CAR-T细胞疗法备受关注,这是一种将T 细胞改造成具有特异性杀伤能力的疗法。

它通过将受体的单链变量区域与信号传导模块和共刺激模块耦合成一种模块化推进的受体,使T细胞具有更强的背景杀伤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前景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临床上越来越多的肿瘤类型可以采用肿瘤免疫治疗。

例如,良性肿瘤的治疗中,肿瘤疫苗可以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T细胞治疗和CAR-T细胞疗法可以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免疫疗法在癌症研究中的突破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最新进展

免疫疗法在癌症研究中的突破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最新进展

免疫疗法在癌症研究中的突破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最新进展癌症治疗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免疫疗法作为一种创新的癌症治疗方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并展现出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前景。

本文将介绍免疫疗法在癌症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一、免疫疗法的突破免疫疗法是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症细胞的治疗方法。

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免疫疗法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最近,科学家在免疫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叫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细胞上的抑制信号,可以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对癌症细胞的攻击能力。

这种药物已经在多种癌症类型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成为治疗癌症的一线疗法。

其次,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可以通过改变患者基因中的突变,提高免疫细胞对癌症细胞的敏感性。

这种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特征来设计治疗方案,并有效地减少了治疗的副作用。

再次,细胞免疫治疗也是免疫疗法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人员可以提取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并经过改造后再输回患者体内,以增强免疫细胞对癌症细胞的攻击能力。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免疫细胞特征来设计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最新进展个体化精准治疗是根据患者的疾病特征和基因变异来设计治疗方案的一种治疗方法。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对癌症基因组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最新进展。

首先,通过对癌症基因组的测序,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与癌症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作为治疗靶点,通过选择性抑制或激活相关的信号通路,来抑制或杀死癌症细胞。

这种靶向治疗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疗效,并且可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其次,通过对患者的肿瘤进行基因表达分析,科学家们可以确定患者的肿瘤亚型和生物学特征,从而为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发展与应用前景

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发展与应用前景

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发展与应用前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一大突破。

与传统的放化疗不同,肿瘤免疫治疗通过调节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使其对抗癌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能力,从而有效击败癌症。

本文将就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一、个体化免疫治疗助力肿瘤精准医学在过去几年里,科学家们致力于利用个体化信息来定制针对性药物,以提高治愈率和降低不良反应。

这一趋势也渐渐地延伸到了肿瘤免疫治疗领域。

目前,在临床试验中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个体化免疫治疗通过分析患者肿块组织样本和基因组数据,确定具体的抗原靶点,并设计出针对该靶点的免疫疗法。

这种个体化策略充分发挥了每个患者的独特生物学特征,提高了治疗效果。

此外,在免疫治疗中,还有一项重要的突破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T细胞进行改造。

通过改变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类型,使其能够更好地与癌细胞结合并杀伤。

目前,CAR-T细胞免疫治疗已经被证明在淋巴癌和白血病等血液肿瘤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新型免疫调节剂开拓治疗选择除了个体化免疫治疗以外,科学家们还不断探索新型的免疫调节剂,以拓宽肿瘤免疫治疗的选择范围。

一种被广泛关注的新型药物是PD-1/PD-L1抑制剂。

PD-1/PD-L1通路是一种肿瘤细胞用来逃避免疫攻击的机制,通过阻断该通路可以恢复患者自身对癌细胞的识别能力。

多项临床试验已经证明,PD-1/PD-L1抑制剂在多个肿瘤类型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免疫校正剂也进入了试验阶段。

例如CTLA-4抑制剂和LAG-3抑制剂等,它们能够激活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并增强它们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虽然这些药物的临床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展示出巨大的潜力。

三、肿瘤免疫治疗在多种肿瘤类型中的应用肿瘤免疫治疗已经被证实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具有显著效果。

现将其中几种常见肿瘤进行简要介绍: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PD-1/PD-L1抑制剂在NSCLC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随着人们对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发现和新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临床实践中,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谈到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进展,并探讨它们对于未来癌症治疗的意义。

1、免疫检查点疗法免疫检查点疗法是目前最热门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抑制T细胞受体上抑制性分子(CTLA-4、PD-1等)的作用,从而激发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

而针对这一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同样带来了不少值得期待的新进展。

事实上,在所有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中,免疫检查点疗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

目前已有多种抗PD-1和PD-L1单抗被批准上市,并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最近,又有一些针对CTLA-4的单抗药物被批准上市,进一步丰富了临床应用选择。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免疫检查点药物正在研究中,比如说目前正在开发的双特异性抗体是一类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它能够同时与PD-1和CTLA-4结合,从而发挥更为强大的免疫抗肿瘤作用。

同时,这类新型药物还具备更好的副作用控制特性,能够为肿瘤患者带来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2、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改造后的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虽然该疗法的应用范围还不太广泛,但是其对于特定类型的癌症治疗,尤其是一些血液系统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的治疗效果令人瞩目。

最新研究表明,CAR-T细胞疗法的广泛应用及改良将是未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比如, CAR-NK细胞疗法,即将NK细胞与CAR-T细胞结合起来,能够实现更为广泛的T细胞治疗效应,而且后者副作用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3、新型免疫治疗方法不仅在免疫检查点和CAR-T细胞疗法方面,另外一些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中。

例如,越来越多的肿瘤免疫疗法尝试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等,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有关新型免疫治疗方法的研究也在向多个方向拓展:①利用微生物进行肿瘤免疫治疗除了前面提到的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研究者还在利用微生物对肿瘤免疫治疗进行改进。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肿瘤治疗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和完善。

其中,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新兴领域,备受关注。

肿瘤免疫治疗的核心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利用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攻击、杀死肿瘤细胞。

肿瘤免疫治疗涉及诸多技术和方法,包括某些药物、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

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和应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欣欣向荣的肿瘤免疫治疗新药。

这类药物作用于免疫检查点,从而抑制体内抗肿瘤细胞免疫反应中免疫抑制途径的多种细胞表面蛋白分子,加强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

目前,已经有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被批准用于治疗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多种癌症。

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并非是对所有类型的癌症都有效。

其次,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许多癌症都有治疗效果,但该药物也会带来很多的不良反应,如肝毒性、免疫介导性肺炎、免疫相关性胰腺炎、免疫介导性甲状腺炎、肌病等等。

因此,临床治疗中需谨慎使用。

针对上述问题,一些研究人员不满足于目前的疗效水平,并不断尝试创新方法,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成功率。

目前一些进展值得关注:一、CAR-T细胞免疫疗法:CAR-T细胞疗法通过改变体内T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攻击特性,以增强T细胞与癌细胞的互动。

研究显示,CAR-T细胞疗法对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肿瘤效果突出,已经被FDA批准上市。

二、肿瘤疫苗:肿瘤疫苗是一种用来触发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进行攻击的疫苗。

相比于其他治疗方法,肿瘤疫苗具有良好的毒性和副作用控制,而且不会破坏健康细胞。

但是目前,肿瘤疫苗还没有被FDA批准上市。

三、基因编辑技术:这是目前普及较少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基因编辑技术是通过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基因进行修饰,以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力。

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基因编辑技术所需时间和成本更高,但可能是未来肿瘤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金伯泉
李 殿 俊 卢



吕有 勇
马 宝骊
0 H2l 北京 市肿瘤研究所生化及分子生物研究室 詹启敏 1 OD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 医院肿瘤研究所肿瘤
华中科技 大学 附属 同济 医院妇产科
上海交通大学 医学 院免疫学研究所
北 京 大 学 医学 部 人 类 疾 病 基 因研 究 中心 军 事 医学 科 学 院基 础 医 学 研 究 所
疗 研 究 中 心
o0 2 熊 思 东 2 03 复旦 大学上海 医学 院免疫学系 02 徐安 龙 51 75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 院
龚非力
郭 坤元
华 中科 技 大 学 同 济 医 学 院 免 疫 学 研 究 所 南 方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珠 江 医 院 血 液 科
徐 宁 志
许 佐 良
1 00 6 0 3
0 3 徐 宇 虹 2 o0 0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药 学 院
何球藻
姜 勇
北京市肿瘤医 院生物诊断与治疗 中心
oo 2 杨 安 刚 7l 3 第 四军 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O 3 于益 芝 2 O4 3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 3 01 于 永 利 1 0 2 吉林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 00 0 曾益 新 5l 6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Uniest fM i e oa Ca c rCe t r v r iy o nn s t n e n e ,USA
De a me t fMir bo o n mmu oo y n in ie s y c o lo d cn p r n c o il g a d I t o y n l g ,I d a a Un v ri ,S h o f t Me iie,U A S De a me t fP t oo n o p r n ah lg a d C mmi e n I t o y t e o mmu o o ,t e Unv ri fC ia o t n lg y h ie st o h c g ,U A y S

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相关性研究

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相关性研究

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相关性研究一、本文概述《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相关性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灵芝多糖在抗肿瘤过程中与免疫学之间的密切关系的研究论文。

灵芝,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自古以来就在东方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灵芝中的活性成分——灵芝多糖,因其显著的抗肿瘤效果而备受关注。

然而,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具体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尤其是其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揭示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机制,为灵芝多糖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将对灵芝多糖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概述,包括其化学结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已知的生物学功能。

接着,文章将综述灵芝多糖在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对肿瘤细胞生长、凋亡、侵袭和转移等过程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关注灵芝多糖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其如何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促进免疫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调节免疫信号通路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本文还将对灵芝多糖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进行讨论,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灵芝多糖的生物学特性灵芝多糖,作为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其分子结构复杂,由多种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这些单糖的种类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其生物活性的多样性。

灵芝多糖的主要特性表现在其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

在免疫调节方面,灵芝多糖能显著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

灵芝多糖还能调节免疫细胞的平衡,防止过度免疫反应的发生,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稳态。

抗氧化方面,灵芝多糖能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伤。

其抗氧化作用与多糖的结构和分子量密切相关,通过捕捉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等机制,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抗肿瘤作用则是灵芝多糖最为突出的生物学特性之一。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免疫治疗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研究前沿。

最新研究表明,肿瘤免疫治疗在抗癌疗效、治疗持续时间和生存率等方面均有了新的突破。

一、肿瘤免疫治疗的原理肿瘤免疫治疗是指通过不同方式,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以达到杀灭或控制肿瘤生长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目前,常用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癌症疫苗和CAR-T 细胞疗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

它通过抑制免疫细胞中的负性调节因子或增强肿瘤细胞的抗原呈递,使机体免疫系统重新认识和攻击癌细胞,从而实现治疗目的。

癌症疫苗是一种能够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进行攻击的疫苗,它采用肿瘤相关抗原作为疫苗成分,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对抗癌细胞的免疫应答。

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将患者体内的T细胞转化,使其能够针对肿瘤表面的抗原进行杀伤,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二、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完善,肿瘤免疫治疗已经实现了显著的进步。

以下是最近的一些研究进展和成果:1. 免疫治疗的精准化一些研究机构正在致力于开发更为精准的免疫治疗方法,以更好地击败肿瘤细胞。

例如,有研究者正在开发一种名为基因编辑的技术,它能够直接编辑人体的基因,增加免疫细胞的抗体效果,从而更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

此外,一些研究正在开发更为个性化的免疫治疗方法,以根据患者特异性和不同类型的肿瘤病在单个疗法内设计更多的个性化改变。

2. 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联合应用多种免疫治疗手段已经成为一些研究的热门方向。

研究团队已经开始将CAR-T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癌症疫苗等不同治疗方法进行联合治疗,旨在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期。

例如,研究人员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低氧疗法与T细胞扩增疗法联合应用,对肺癌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3. 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综述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综述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综述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死亡。

治疗肿瘤的传统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然而,这些方法有时会削弱患者的免疫系统,反而加重了疾病的发展。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肿瘤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的概念最早在19世纪末就出现了。

然而,由于缺乏关于免疫系统和免疫治疗的全面了解,一直无法开展系统的研究。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免疫治疗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是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通过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抵抗肿瘤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针对肿瘤的生长过程做出反应,并且适用于各种肿瘤类型——包括固体瘤、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免疫治疗药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默沙东制药公司的Keytruda和BMS公司的Opdivo。

这些药物主要阻断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和PD-1,激活免疫系统对肿瘤进行攻击。

这些药物的使用已经在多种肿瘤类型的治疗中得到证实,并且已被证明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肿瘤免疫治疗的优点在于它具有持久的治疗效果。

一些病例显示,通过免疫治疗可以产生长期的肿瘤控制,甚至有可能实现肿瘤彻底治愈。

与化疗和放疗相比,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要少得多,且对患者的身体系统造成的影响更小。

然而,肿瘤免疫治疗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

首先,一些肿瘤的细胞表面没有PD-L1、PD-1,因而这些药物对这些肿瘤没有作用。

其次,一些患者可能会对这些药物产生免疫性反应,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此外,免疫治疗的疗效难以预测,因人而异。

针对这些挑战和不足,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例如CAR-T细胞疗法。

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核心技术是将T细胞与免疫受体设计成一个融合的蛋白,结合肿瘤特异性抗原,最终实现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杀灭肿瘤的方法。

虽然这种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疗效。

如美国FDA批准上市的Kymriah(卡美依)和Yescarta(耶斯卡达)等药物即是典型代表。

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途径与新进展

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途径与新进展

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途径与新进展近年来,抗肿瘤免疫治疗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癌症治疗方法,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中,如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对于肿瘤细胞的攻击效果并不理想,并且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副作用。

抗肿瘤免疫治疗则通过调节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以达到治愈或控制癌症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一、通过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信号通路抑制PD-L1是一种膜上表达分子,在正常情况下调节T细胞活性,阻止T细胞对自身组织及器官进行攻击。

然而,在某些恶性肿瘤中,癌细胞表面过度表达PD-L1,并通过与T细胞上表达的 PD-1 相结合实现逃避免疫检查点防御机制,使免疫攻击失效。

因此,通过使用特异性 PD-1 或 PD-L1 单克隆抗体干预 PD-1/PD-L1 信号通路的结合,可以抑制癌细胞对 T 细胞的免疫逃逸,从而激发和实现肿瘤特异性 T细胞获得活性,并实现最终的长期且持久的防御效果。

二、利用检查点抑制剂近年来涌现出一系列具有检查点抑制剂功能的新药物,例如:CTLA-4 抑制剂(如 Ipilimumab)、PD-1 及其配体 PD-L1 抑制剂(如 Pembrolizumab、Nivolumab 等)。

这些药物能够通过抑制 T 细胞表面上共刺激性分子 CD28 与 CD80/CD86 水平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并提高 CTLA-4/T 细胞参与肿瘤细胞攻击过程中共刺激信号传导水平及活化阈值条件进而减轻和解除免疫耐受状态,并在相关癌种中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三、采用CAR-T免疫治疗CAR-T 免疫治疗是一种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对T细胞进行修改,使其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CAR)来增强肿瘤攻击能力。

目前最常用的CAR-T治疗就是针对CD19抗原的治疗,针对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中。

虽然CAR-T治疗在某些患者身上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同时也面临着安全性问题和成本过高等挑战。

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Treg

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Treg

J Immunol. 2009, 182(3):1449-1459
发现了一种具有免疫佐剂样作用的新型热休克蛋白(HSP70L1)
Blood. 2004;103:1747-54
CEA576-669 Ova Hsp70L1 Hsp70L1
Cancer Res, 2005; 65: 4947-54
MHC-Ⅰ epitope CD8+ T cell TcR CD91
直接接触对效应T细胞的抑制作用(Immunity.
2004 ;20:107-18 )
Treg对NK细胞的抑制
Treg对NKT细胞的抑制
2005年证明Treg对肿瘤免疫的抑制作用发生
在肿瘤局部且逆转这种抑制作用即使对于晚 期肿瘤也具有治疗作用(J Exp Med,2005, 201:77991)
2002.5
2004.2 2004.11 2008.12
获得SFDA I 期临床试验批文
完成I期临床研究,上报SFDA, 申请II期临床研究 获得SFDA II期临床研究批文 (2004L03745) 完成155例临床研究、统计分析、 资料总结、临床药理基地现场核 查,上报SFDA申请III期临床研究
1. 如何发现或寻找重要的肿瘤抗原? 2. 有哪些肿瘤抗原?对肿瘤的诊治有何 价值?
肿瘤抗原研究进展
寻找和发现新型肿瘤抗原的技术得到了 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肿瘤抗原在肿瘤的诊治中得 到了应用
寻找和发现新型肿瘤抗原的技术
1. Autologous Typing: 基本原理:患者血清通过补体介导杀 伤肿瘤细胞 最早采用的方法(PNAS,1978)
肿瘤细胞产生的HSP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产生趋化 因子并活化树突状细胞而启动抗肿瘤免疫

灵芝多糖抗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灵芝多糖抗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灵芝多糖抗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I. 概括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肿瘤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

肿瘤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

灵芝多糖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物质,近年来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概述灵芝多糖抗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对肿瘤细胞的直接作用、调节免疫细胞功能以及与免疫抑制剂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介绍灵芝多糖作为一种天然药物的来源和作用机制,以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随着肿瘤免疫治疗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灵芝多糖作为一种天然药物的来源和作用机制,以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也逐渐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灵芝多糖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灵芝多糖的来源,灵芝多糖是一种具有高生物活性的多糖类物质,主要来源于灵芝(Ganodermalucidum)这种珍贵的中草药。

灵芝多糖是灵芝子实体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活性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近年来通过对灵芝多糖的研究发现,它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灵芝多糖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灵芝多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首先灵芝多糖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从而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其次灵芝多糖可以激活机体的巨噬细胞,促使其分泌更多的肿瘤坏死因子(TNF),进一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此外灵芝多糖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我们来探讨一下灵芝多糖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目前灵芝多糖已经成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通过将灵芝多糖作为免疫调节剂引入到肿瘤免疫治疗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抗肿瘤能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降低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

因此灵芝多糖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灵芝多糖作为一种天然药物的来源和作用机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认可。

肿瘤免疫治疗的进展与前景

肿瘤免疫治疗的进展与前景

肿瘤免疫治疗的进展与前景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抗癌手段,它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细胞。

相比传统的放化疗,肿瘤免疫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可持续性高等优点,因此备受研究者和患者的关注。

本文将就肿瘤免疫治疗的进展和前景进行详细分析。

一、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研究者发现,人体免疫系统可以对抗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随后一系列的肿瘤免疫疗法得到了发展,包括激活T细胞、采用癌症疫苗、采用不同的蛋白质和小分子药物等。

在肿瘤免疫治疗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免疫靶点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里程碑性进展是免疫核心细胞蛋白1(PD-1)和PD-1配体的致敏阻滞剂成功地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

PD-1通常通过在细胞膜上持续表达阻止T细胞反应,因此,PD-1和其配体在细胞外被阻断后,可以恢复T细胞的活性和兴奋态,并产生大量效应分子,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或凋亡。

正因为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广阔应用,被誉为肿瘤免疫治疗发展的里程碑。

二、肿瘤免疫治疗的优势1.针对性强肿瘤免疫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表面标志物、肿瘤相关原和癌特异性抗体等进行干预的治疗方式,能够实现具有肿瘤特异性的杀伤,降低健康细胞的损伤。

2.副作用小相比传统的放化疗,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例如针对 PD-1 的免疫抑制剂注射后,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的发热、乏力和皮肤瘙痒等不适,但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3.可持续性高肿瘤免疫治疗不同于化学和放射治疗等传统治疗方式,在细胞王国中存活更长的时间。

因为它能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即使在治疗结束后,人体免疫系统也会持续攻击癌细胞,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三、肿瘤免疫治疗的前景与挑战肿瘤免疫治疗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领域。

目前,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的一种方法是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对患者的基因和免疫系统进行分析,为免疫治疗提供个性化指导。

例如,特定的基因变异可以增强免疫细胞通路,从而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

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免疫和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免疫和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 Abstract] T here are mu lt ip le types of inh ib itory m i m une cells in tumor . Among these cells , Treg ( regu latory T cell)
p lays an extre m ely m i portant role in tum or developm ent and progress ion. T reg exih ib its poten t inh ib itory effects on effector cells b y a variety of m echan isms, wh ich m igh t be the th e key factor for tum or m i mune escape . Th ese mech an is m s in clude inh ib iting the effector cell fun ction by inh ib itory cytok in es , k illing effector cells by granzym e and profrin, in terfering effec tor cellm etabolism, and affecting T reg d ifferen tiation and proliferation by regu lating the fun ct ion of dendrt ic cells , etc. T he research on T reg has prov ided n e w strateg ies for tumor m i munotherapy. Tum or m i m unoth erap ies target ing T reg and re lated m i munosuppress ive factors , such as deleting T reg non-sep cificlly or sepc ificlly con tro ling the numb ers and functions of T reg , m ight have a brigh t futu re in clin ical app licat ion. [K ey words] regu latory T cell( T reg) ; neop lasm s ; m i m une escape ; m i munotherapy [ Ch in J Cancer B ioth er , 2010, 17( 1 ): 1-6]

灵芝多糖抗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灵芝多糖抗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灵芝多糖抗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张华斌【摘要】灵芝多糖因其免疫调节功能、抑制肿瘤生长且无不良反应等特点,被认为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抗肿瘤目的的一味良好的药物. 其抗肿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抑制肿瘤血管新生、调节机体免疫等途径实现,其中调节细胞因子、机体固有免疫系统、T/B淋巴细胞及黏膜免疫系统等的免疫机制可能是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制.%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 can regulate the immune function and inhibit the growth of tumor,with no side effects.It is considered as a good anti-tumor drug through immune regulation .The anti-tumor function of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 may be inhibiting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inducing apoptosis,and inhibiting tumor angiogenesis,and immune regulation etc.,among which regulating immune mechanisms including cytokines,the innate immune system,T/B lymphocytes and mucosal immune system, may be the main mechanisms of the anti-tumor effect.【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6(022)002【总页数】4页(P259-262)【关键词】灵芝多糖;免疫机制;抗肿瘤【作者】张华斌【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灵芝多糖主要包含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

灵芝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灵芝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灵芝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随着癌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人们对寻找有效的抗肿瘤药物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中草药中,灵芝因其潜在的抗肿瘤活性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灵芝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灵芝的抗肿瘤作用灵芝是一种广泛用于中药治疗的真菌,被认为具有多种抗肿瘤活性。

已有的研究表明,灵芝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并促使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它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抑制血管生成以及抗氧化等。

1.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扩散研究发现,灵芝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多糖、三萜等。

这些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从而阻止肿瘤的进展。

此外,灵芝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防止肿瘤转移和扩散。

1.2 促使肿瘤细胞凋亡肿瘤细胞的凋亡是一种重要的防止肿瘤生长的机制。

研究表明,灵芝能够通过调节细胞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来促使肿瘤细胞凋亡。

这种抗肿瘤作用有助于降低肿瘤的体积和生长速度。

1.3 调节免疫系统灵芝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免疫调节剂。

它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

此外,灵芝还能够提高抗体的产生和细胞毒性活性,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

1.4 抑制血管生成肿瘤的生长和扩散需要新的血管供应,这被称为血管生成。

灵芝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血管生成的过程,从而阻止肿瘤的发展。

这种抗肿瘤机制为灵芝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1.5 抗氧化作用氧化应激是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灵芝中的抗氧化成分能够清除自由基和氧化物质,减少氧化应激的损害,从而有助于防止肿瘤的发生。

二、灵芝抗肿瘤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灵芝的抗肿瘤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一些研究对其机制进行了探索。

2.1 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灵芝中的多糖等成分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产生和功能。

研究发现,灵芝可以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此外,灵芝还能够促进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免疫治疗在肾细胞癌中的新进展

免疫治疗在肾细胞癌中的新进展

论文题目:免疫治疗在肾细胞癌中的新进展免疫治疗作为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治疗的新兴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突破。

本文将详细讨论免疫治疗在肾细胞癌中的最新进展,包括关键的免疫治疗药物、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结果及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1.免疫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o PD-1/PD-L1抑制剂:⏹药物:包括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诺伐珠单抗(Nivolumab)、艾伯奈单抗(Atezolizumab)等,这些药物通过阻断PD-1受体或PD-L1配体的结合,恢复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活性。

⏹临床应用:PD-1/PD-L1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难治性的肾细胞癌,表现出显著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率的改善。

o CTLA-4抑制剂:⏹药物:伊普利姆单抗(Ipilimumab)是一种抗CTLA-4抑制剂,通过激活T细胞的免疫应答来抑制肿瘤生长。

⏹临床应用:尽管在肾细胞癌中CTLA-4抑制剂的单药治疗效果有限,但与PD-1抑制剂联合应用已显示出协同作用,提高了治疗效果。

1.免疫治疗的应用现状和临床研究结果:o一线治疗:PD-1/PD-L1抑制剂作为单药或与VEGF抑制剂联合应用,已在一线治疗中显示出与传统治疗相比的生存益处,例如KEYNOTE-426和CheckMate-9ER等临床试验。

o后线治疗:对于晚期肾细胞癌患者,尤其是对先前治疗方案耐药或进展的患者,PD-1/PD-L1抑制剂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o治疗耐药性的管理:尽管免疫治疗在一些患者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但一部分患者会发展出耐药性。

当前研究正致力于理解和克服治疗耐药性的机制,包括T细胞功能低下、免疫逃逸机制的增强等。

1.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o组合免疫治疗策略:研究正在探索PD-1/PD-L1抑制剂与CTLA-4抑制剂的联合应用,以及与其他免疫调节剂和靶向治疗药物的组合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治疗耐药性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免疫学研究某些新进展于益芝 曹雪涛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对人类肿瘤抗原的确认及M HC Ⅰ类分子参与的抗原加工和提呈分子机制等的深入研究,肿瘤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相应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由于肿瘤免疫的进展太快且内容十分丰富,本文仅对肿瘤免疫学领域中(肿瘤免疫诊断除外)研究进展较突出的几个方面包括T细胞识别的人类肿瘤抗原、M HC分子参与的肿瘤抗原的加工和提呈、效应细胞(主要是CTL)的杀伤机制以及与此相关的肿瘤免疫治疗等新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一、T细胞识别的人类肿瘤抗原研究肿瘤抗原的研究是肿瘤免疫学研究的中心环节。

目前发现的人类肿瘤抗原有:1.肿瘤特异性抗原 有两家实验室在这方面的工作受到广泛的关注。

比利时Boon实验室克隆并鉴定出三个家族高度特异性的肿瘤抗原基因:M AGE、BAGE及GAGE。

这些基因常表达于多种类型的肿瘤包括黑色素瘤、肺癌、肉瘤、膀胱癌等细胞,但很少在其它肿瘤如脑瘤、肾癌及白血病细胞上表达;正常组织中仅有睾丸及胎盘表达。

目前,通过自体黑色素瘤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后获得的C TL克隆株已鉴定出由M AGE-1、M AGE-3、BAGE及GAGE表达的六种肿瘤抗原,提呈这些抗原的HLA分子及肽段均已完全明确。

这些C TL均来自同一个具有典型临床特征且已转移的黑色素瘤患者,而在对其他表达部分或全部抗原的肿瘤患者的检测中,未能通过自体肿瘤细胞诱导出这样的CT L。

60%以上的白人黑色素瘤患者体内具有一种由M AGE或BAGE或GAGE表达的肿瘤抗原。

其它肿瘤如头颈部肿瘤及膀胱癌表达的机率为28%~40%。

研究也表明,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抗原给睾丸癌患者体内免疫均未引起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严重的免疫方面的副作用。

Rosenberg实验室通过对患者有疗效的TIL克隆,从肿瘤(主要是黑色素瘤)患者中寻找到了如下肿瘤抗原,包括M ART-1抗原(由118个氨基酸组成,其活性九肽为AAGIGILTV)、g p100抗原(661个氨基酸,其活性多肽有三种,g9-154 KTW GQYW QV,g9~209ITDQV PFSV,g9~280YLEPGPV TA),酪氨酸酶(529个氨基酸,其活性多肽为AFLPW HRLF)、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RP-1),含527个氨基酸,其活性多肽为M SLQ RQFLR)、P15抗原(128个氨基酸,其活性多肽为SYLDSGI HF)、β-catein(781个氨基酸,其活性肽为SYLDSGIHF)。

此外,某些针对乳腺、卵巢及胰腺等肿瘤的CTL可识别一种存在于细胞表面的含有多个前后排列的20个氨基酸的多肽重复序列的粘蛋白(m ucin)表位,正常细胞上该粘蛋白中度糖基化,在这几类肿瘤中,该多肽重复片段在糖基化后暴露出来而被C TL识别,且这种识别缺乏HLA限制。

近来有学者报道红白血病细胞也存在该表位并从红白血病患者血中分离出针对该粘蛋白特异的CT L。

这些粘蛋白抗原非常特异且无HLA 限制,很有利于其临床应用。

这些抗原尤其是免疫活性多肽的发现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如应用肿瘤多肽抗原作体内主动免疫以治疗肿瘤患者,或应用肿瘤多肽结合到抗原提呈细胞上用于主动性免疫治疗,或应用肿瘤多肽体外致敏杀伤细胞进行过继免疫治疗、或以抗原基因为目的基因进行肿瘤的基因治疗。

2.分化抗原 正常黑色素细胞及黑色素瘤细胞上表达的分化抗原也能诱导自体C TL产生,这大大出乎许多研究者的意料。

目前已克隆出基因的黑色素瘤分化抗原有四种:Melan-A/ Ma rt-1、酪氨酸酶(Tyrosinase)、pg100及g p75。

这些抗原多肽多可以由HLA-A2提呈,但也曾发现其他HLA-多肽复合体,如一种酪氨酸酶多肽是由HLA-DR提呈给CD4+T细胞的。

这类抗原所诱导的C TL前体与M AGE等抗原所诱导的C TL前体有明显的不同。

它们在体外被自体肿瘤细胞所识别且T IL中也含有这类CTL。

有关此类抗原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的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患者体内含有这些C TL前体细胞,使进一步通过主动免疫疗法以增加体内的CT L数量成为可能。

3.某种肿瘤特异的肿瘤抗原 点突变也可以产生被自体CTL所识别的肿瘤抗原。

最明显的例子是点突变所产生的细胞周期素依赖的激酶,它能阻止该蛋白与p16结合而增加其与细胞周期素及磷酸化Rb结合的可能性,这导致了E2F转化因子的释放,该因子又激活了某些能促使细胞进入S期的基因。

这种点突变既能使之具有抗原性又具有致瘤性。

这种点突变所产生的肿瘤抗原对肿瘤细胞来说理应是特异的,且体内也应存在针对这些抗原的CT L前体细胞。

但另一方面,它们只是针对某个体的肿瘤抗原,因此很难开展以此类抗原为基础的有效的肿瘤疫苗研究。

4.共同抗原 某些能被体外所诱导的CT L识别的肿瘤抗原的基因是普遍表达的。

有学者分离出6种这样的基因,其中某些在肿瘤细胞过度表达。

但这类肿瘤抗原很难应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

二、肿瘤抗原的加工提呈及CT L活化机制的研究M HC分子在抗原的加工提呈中的作用是近年来免疫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研究表明,天然的、变性的、化学修饰的抗原均可能被抗原提呈细胞(APC)加工或酶解处理后转变为某些多肽而提呈给T细胞;T淋巴细胞不能直接识别可溶性的游离蛋白抗原,只能通过T细胞受体(TCR)识别与M HC产物结合表达于细胞表面的多肽片段。

CD4+的T 辅助细胞识别APC上与M HCⅡ类分子结合的多肽,而CD8+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靶细胞表面M HCⅠ类分子结合的多肽复合体。

但并非所有肽段均能与M HC分子结合,即使已经形成某种肽-M HC复合体,某些个体的T细胞库中也不一定存在能表达识别此复合体受体的T淋巴细胞。

目前已明确与抗原识别有关的抗原肽-M HC-TC R三元体、肽及沟槽的结构特点,对与之相关的一些结构如TCR/CD3等及一些辅助分子如共刺激分子、粘附分子等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这些均为肿瘤免疫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肿瘤抗原的加工与提呈 肿瘤抗原和其它抗原一样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一)M HCⅠ类分子限制性的抗原加工与提呈:M HCⅠ类分子的主要作用是与抗原多肽结合形成复合物并提呈内源性抗原给CD8+T 细胞,诱发特异性细胞杀伤效应。

它是由重链α和轻链β2-m以非共价键结合组成的二聚体。

重链的胞外部分有α1、α2、α3三个功能区。

α1及α2功能区形成了M HC结合多肽的沟槽状结构,大小约1nm×2.5nm×1.1nm,其两端是封闭的。

最近的报道表明,CD8αα同二聚体分子与一个HLA-A2分子结合并与β2-m接触,α3区上一活动的环(223~229个氨基酸)被CD8的两个亚基上类似互补决定区(CDR)的两个环所钳制,使第二个M HC分子不能与之结合。

内源性抗原加工过程中,完整的抗原首先在胞浆中经蛋白酶解复合物(主要是蛋白酶体)降解成多肽(8~10个氨基酸),然后转移至内质网(ER)腔内与新组装的M HCⅠ类分子结合。

其中涉及转运蛋白TAP(transpo rter a sso-ciated with a ntigen processing)。

目前认为T AP对多肽的转运过程是:多肽首先是与T AP分子孔样结构的胞浆区结合,ATP结合在T AP1和T AP2的羧基端,经水解后导致T AP异二聚体的构型改变,从而暴露膜内区的结合位点,使多肽进入内质网腔。

一个细胞每分钟大约能转运20000个多肽,足够与M HCⅠ类分子结合。

用光激活肽交联物研究发现,多肽是通过与TAP1和T AP2构成的结合域结合后才转运的。

只要有微量T AP存在即可完成对多肽的转运。

TAP对长度为8~13个氨基酸的多肽的亲和力最高,该长度与M HCⅠ类分子结合的多肽长度相近。

多肽进入ER后,有三种结果:①直接与M HCⅠ类分子结合;②由HSP等进一步修剪成为与M HCⅠ类分子结合的肽段(但在ER内降解的能力较弱);③迅速地又被转运出ER,在胞浆内(依赖于AT P)被进一步降解。

可见,多肽经过了三重筛选(蛋白酶体、T AP和M HCⅠ为分子的选择)而保证了提呈抗原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有趣的是,编码它们的基因都位于M HC复合体内,这表明它们在进化上有共同起源。

研究细胞表面自然结合的多肽序列表明,M HCⅠ类分子结合的多肽长度为8~10个氨基酸,结构上必需含有与M HC 特异结合的多肽基序(mo tif)吻合的氨基酸;通过氨基端、羧基端的保守性氨基酸的氢键紧密地与M HCⅠ类分子沟槽结合。

抗原多肽与M HCⅠ类分子结合所形成的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被CD8+的T细胞所识别。

在此过程中,热休克蛋白(HS P)的“分子伴侣”作用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意义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现已发现,与肿瘤抗原相关的HSP有HSP70、HSP90、HSP96等,它们既可作为抗原提呈的辅助分子,参与肿瘤抗原多肽的加工与处理且将多肽转交给M HC分子,还能作为载体,将抗原直接提呈给T细胞(γδ+ CD8+细胞)。

(二)M HCⅡ类分子限制性的抗原加工与提呈外源性的蛋白质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内吞至细胞中的腔室结构(内质体及溶酶体),在酸性环境中被蛋白酶等水解为抗原多肽片段,其中仅有小部分与M HC分子结合的多肽具有免疫原性。

在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 HCⅡ类分子是与Ii(inv ariant chain,又称恒定链)连接在一起的,它在与多肽结合前由内质网转移到内质体腔,在腔内Ii被降解或解离后再与抗原多肽形成稳定的复合体,然后转运至细胞膜。

在内质体中,I i被天冬氨酸蛋白酶和半胱氨酸蛋白酶等降解,只剩下CLIP片段(80~104残基)依然与肽结合槽紧密结合,随后在HLA-DM参与下,使CLIP从Ⅱ类分子上脱落,并引导抗原肽在M HC中与结合槽相互作用,部分外源性抗原也可不通过Ii依赖性途径而与M HCⅡ分子结合,而是抗原直接与胞膜表面的空载M HC Ⅱ类分子结合后,发生内化进入细胞内,在内质体中抗原被降解为多肽,随后与再循环至胞内的空载的成熟M HCⅡ类分子结合,形成稳定的多肽-M HCⅡ类分子复合体,转运至细胞膜。

这一途径中,Ⅱ类分子α或β链胞浆尾部对内化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

抗原多肽与M HCⅡ类分子结合所形成的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被CD4+的T细胞所识别。

(三)其它途径 近期的研究表明,M HC 分子对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提呈途径并非是绝对的,M HCⅠ类分子也能提呈外源性抗原,同样,M HCⅡ类分子也能提呈内源性抗原。

此外,最近还有学者对第三类抗原提呈分子小鼠CD1的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CD1采用类似M HC(特别是M HCⅠ类分子)的折叠方式与多肽连接,其结合多肽的沟槽状结构尽管窄些,但更深,因而面积显得更大,且含有两个疏水性的袋状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