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中的用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中的用典技巧
用典是一种表现手法,即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来代替原本要说的话和要表达的意思。事典(由古代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小说、戏剧等构成),语典(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格言、警句、俗语、诗文句等)
用典作用:语言精炼,典雅含蓄,内容丰富,寓情深厚。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不仅数量多,用得恰当,而且善于把古代故事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把怀才不遇的悲凉感和不甘于失败的上进心理表现得非常充分,
一、明用
所谓“明用”,即借典明事,以事抒怀。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诗人慨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于是从历史中撷取这两个实例,以此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二、暗用
所谓“暗用”,即不点破题,不露痕迹。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欢”,暗抒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三、正用
所谓“正用”,指用事与题事相同,典意与题意一致。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表白诗人自己有志报国,却怀才难用。
四、反用
所谓“正用”,指用事与题事相反,典意与题意不一。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则是非议阮籍,意思是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以反衬自己的坚定意志。
五、实用
所谓“实用”,指以故实表达作者内心之真实情感。如“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人。
六、虚用
所谓“虚用”,指用虚托想象之景来表达情境。如“腾蛟起凤”。在《滕王阁序》中不是实指,而是指孟学士的文章辞采有如蛟龙腾空,风凰飞走。
七、借用
所谓“借用”,指故事与写事不同一类,以一端相近而借用之。如“天柱高而北辰远”中的“北辰”,是借北极星喻国君。
八、泛用
所谓“泛用”,指非正宗经﹑史流传的故实,以平常小事、俗说为典事。如“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则是援引传说为典事。相传鲤鱼越过龙门就变为飞龙。
九、连用
所谓“连用”,指作者为了加强思想感情的表达,在一句之中连续运用多个典故的一种用典方式。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一句连用三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跟终军的年龄相仿,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羡慕宗悫乘风破浪的远大报负,所以怀有投笔从戎的志。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运用了36个典故,其中包括7个,但按它们的表现功能及用法看可分为四类:
一、明用——言简意赅,含蓄有味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例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
“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牛、斗二星间有紫气照射而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紫电”之典见《古今注·舆服篇》,吴大皇帝有宝剑六把,其二名紫电。“清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12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见《神异经》,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北辰”之典见《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指北极星,喻指国君。(注:课本上有详细注释的,不再解释,下同)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的效果,可谓言简意丰,辞约蕴寓。
二、暗用——檃栝旨义,旨冥句中
暗用指引典不直录原文,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使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例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
“冯唐”“李广”两典见《史记》。“梁鸿”“孟尝”两典见《后汉书》。“阮籍”之典见《晋书·阮籍传》,身处魏晋间的阮籍,因不满于司马氏,便以饮酒来掩饰自己,以免被害,他常自己驾车外出,也不顺着路走,当前面有什么障碍不能前进时,就痛苦着回来。以上几个典故,或事或语,均由王勃化用为自己的语言,而用典中所蕴涵的却是作者不为当世所用的自怨自叹的复杂情感。但又由于王勃借用了“贪泉”“涸辙”之典,把自己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信念表露无遗。
三、运用——多典浓缩,加强效果
运用是指作者为了加强表达效果而在一句之中驱遣几个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如“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谢家宝树”见于《世说新语·言语》。“孟氏芳邻”见于《列女传·母仪篇》。“龙门”见于《后汉书·李膺传》。这几个典故连用,表明作者幸蒙阎公垂青,得以即席命笔、施展才华的感激之情,极恰当地表达出了年轻的王勃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叹的复杂心理,而且这几个用典或正或反,给人以一气贯之的畅快淋漓之感。
四、化用——说古喻今,比况自身
化用即点化后使用,是一种作者将叙事详备、文字较长的事典合理化简点睛,以简驭繁地表达情感的方法。例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钟期既遇”见于《列子·汤问》。以上典故涵蕴深刻。只有26岁的王勃受邀作序,但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不禁兴尽悲来,又不便直说,就妙笔生花,化用典故,说的是古,喻的却是今,可谓比况自如,毫无斧凿之痕。
本科论文《滕王阁序》用典浅析
序言
用典,是我国古籍中的普遍现象,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所谓用典是指在诗文创作过程中,作者引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来代替原本要说的话和要表达的意思。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滕王阁序》中的典故不仅数量多,用得恰当,而且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通过用典,在这篇序文中,那种怀才不遇的悲凉感和不甘于失败的上进心理就表现得非常充分,同时由于用典,又表达得非常委婉曲折。下面,本人拟从用典的形式、内容、特色等方面谈谈《滕王阁序》的用典。
一、形式多样,不着痕迹
用典,从形式上可分为明用、暗用、化用、反用等。
1、明用
明用,是指直接引用典故本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
“龙光射斗牛之墟”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看见牛、斗二星间有紫气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王勃用龙泉、太阿宝剑的传说来进一步说明这里“物华天宝”,言简而意赅。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睢园绿竹”典出《汉书》:“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孝王指刘武,汉文帝的儿子,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文中的“睢园”。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狩猎、宴饮,大会宾朋。“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作者在这里是要描写滕王阁宴会空前,文人雅士众多,但由于巧妙用典,便使得这种描写不落前人窠究。短短10个字,既写出了对阎公的称颂,可比梁孝王、陶渊明;又有对在座宾客的赞誉,同时也暗含了滕王阁可与梁园媲美之意。
2、暗用
所谓暗用,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不是用文辞直白地表露出来,而是暗含在典故中,借古人故事,表达自己的隐情曲衷。如“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说的是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上海得到一个雅称“云间”。也因为这副对联的有名。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的骈语。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云、荀隐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