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一个冲击反动统治阶级的悲剧英雄!
[谈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及给现代人的启示]红与黑于连悲剧的原因
![[谈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及给现代人的启示]红与黑于连悲剧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92b3630b524de518974b7d57.png)
[谈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及给现代人的启示]红与黑于连悲剧的原因于连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在这部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为背景的小说中,作者以平民于连与贵族资产阶级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描写了于连从18岁到23岁短短五年的社会生涯,勾勒出一个有才能、有追求,想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我理想的典型人物形象。
于连的追求是执着勇敢的,奋斗历程是曲折艰辛的,结果是悲惨可叹的。
本文试从于连形象的分析入手,揭示其个人奋斗的悲剧给现代人的启示。
一于连的矛盾性格和奋斗历程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连的评议众说纷纭,褒贬皆有。
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认为他是个野心家、骗子、伪君子等等。
这些说法都是片面的,既没有真正认识于连,也没有真正理解《红与黑》。
于连的思想性格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他自尊、进取、勇敢和反抗;另一方面他自卑、孤傲、野心和虚伪。
所以他既羞怯又勇敢,既高傲又自卑,既虚伪又诚实。
他对上层统治阶级有着刻骨的仇恨,却又一心想跻身于他所仇恨的那个阶级,因此他“一面向上爬,一面忿忿不平”。
于连的性格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使他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这样的变化。
于连既称不上什么英雄,也不是骗子、伪君子或者野心家,他只不过是法国波旁复辟王朝末期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一个自我抗争和自我奋斗的悲剧典型。
于连矛盾复杂的性格,是由于他不断变化的生活所致,他经历了下面四个生活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明显地展现出了于连复杂矛盾的性格形成变化的轨迹:第一阶段:苦涩的少年生活。
于连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贪财而庸俗的木匠,少年时期的于连虽然聪明好学,精力充沛。
但却被“残酷地剥夺了一切幸福”,幸运的是,他得到了一位拿破仑时代老军医的帮助,受到了启蒙教育。
追求自由平等的意念,使于连不甘心安守他那屈辱而贫穷的地位。
他有志气,有抱负,有才能,却无贵族头衔可作晋身的资本,唯一有的就是他的灵气和才华。
于连的形象及其启示-最新资料
![于连的形象及其启示-最新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10c098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6.png)
于连的形象及其启示-最新资料于连的形象及其启示《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内涵相当丰富,是个复杂的艺术典型。
历来对他的评价各异:从“资产阶级的英雄”到“个人主义的野心家”,从“一切人的导师”到“祖国的叛徒”,从“对社会进行报复性绝望反抗的悲剧人物”到“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平民知识分子”等等。
一、于连的追求于连出生于外省小城维立叶尔市一个小锯木厂厂主家里,社会地位低下。
他在全家人的痛恨中长大,父亲、哥哥视他为眼中钉,因为他“只懂读书,不懂干活”。
他为人聪明、干练、敏感、自卑、高傲、自尊,从小就立志要干一番事业,扬眉吐气。
他偷偷阅读了卢梭的《忏悔录》,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又从小受一位被称为“拿破仑党徒”的老军医和西朗神父分别从相反的方面,向他指引了两条生活道路:参军或者当神甫。
他真心崇拜拿破仑,终生追求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还在他很小的时候,当他看到威武的拿破仑骑兵队伍时,就感动的“发狂”,“热望自己将来能入军界”。
老军医讲“拿破仑大军的故事”,使他“热血沸腾”。
原因是拿破仑“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下级军官,卑微而穷困,然而后来只靠身披长剑,便做了世界的主人”。
拿破仑的发迹史,引起了地位低微而自认为有才能的于连的强烈共鸣。
可惜生不逢时,拿破仑的垮台使他拼才干做将军的道路被切断。
同时,教会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维立叶尔市华丽宏伟的礼拜堂,神父相当于拿破仑手下大将三倍的薪俸,。
他认识到为了摆脱不平等的地位,挣脱命运的羁绊,只能向往着热血炮火的将军生涯,却又做着穿黑道袍升红衣主教的美梦,把拿破仑的名字埋在心里,走“黑”的道路(当一名神父)。
二、于连的反抗于?B的出身及社会地位,他的宏伟志愿和生不逢时,以及拿破仑和卢梭思想的影响,定下了他反抗的人生基调,等级门第观念的刺激,引发了他对贵族社会的强烈仇恨。
他的反抗贯穿于他的全部生活历程。
他的两次爱情冒险也都出于对上流社会的反抗和报复。
于连的悲剧人生启示
![于连的悲剧人生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c713ce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5c.png)
于连的悲剧人生启示于连,这个名字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他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于连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与悲剧,他的经历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于连出生在一个卑微的家庭,社会地位低下。
然而,他却拥有着非凡的野心和聪明才智。
他渴望摆脱自己的出身,进入上层社会,为此不择手段。
于连的悲剧首先源于社会的不公和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那个时代,出身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
无论于连多么努力,多么有才华,他的出身就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他与理想之间。
这种社会的不公使得于连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目标,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于连自身性格的缺陷也是导致其悲剧的重要原因。
他过于敏感、自负且自私。
他的自尊心极强,无法忍受他人的轻视和侮辱,这使得他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处于紧张和冲突的状态。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利用他人的感情,这种自私的行为最终也导致了他的孤立无援。
于连的爱情也是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与德·瑞那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并非纯粹出于真心,而是掺杂了太多的功利和算计。
他试图通过爱情来实现自己的社会地位提升,却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爱情是无法用功利来衡量的。
最终,他的爱情也以失败告终。
从于连的悲剧人生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需要打破不合理的等级制度和社会偏见。
一个公平、公正、开放的社会环境,能够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让出身决定一切。
其次,我们要注重培养健康的性格和价值观。
过于强烈的野心和自私自利的心态往往会让人迷失方向,失去真正的自我。
我们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尊重他人,以真诚和善良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再者,对于爱情,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
爱情应该是纯粹的、无私的,不能成为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
只有建立在真心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爱情,才能够长久和幸福。
同时,于连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否则即使暂时获得了成功,最终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于连是英雄还是反英雄
![于连是英雄还是反英雄](https://img.taocdn.com/s3/m/7fec416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07.png)
于连是英雄还是反英雄司汤达的《红与黑》塑造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形象——于连。
对于于连的评价,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则认为他是反英雄。
要判断于连究竟是英雄还是反英雄,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他的性格、行为以及所处的社会背景。
于连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社会地位低下。
但他却有着非凡的抱负和野心,渴望摆脱自己卑微的出身,进入上层社会。
他聪明、勤奋、有才华,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力能够熟背拉丁文的《圣经》,这为他赢得了去市长家当家庭教师的机会。
从某些方面来看,于连可以被视为英雄。
他的反抗精神是其英雄特质的重要体现。
在等级森严、充满偏见和不公的社会中,于连拒绝接受自己被注定的命运。
他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试图打破社会阶层的枷锁。
他的这种对命运的抗争,展现了人类不屈服于困境、勇敢追求理想的精神。
于连的勇敢也是他英雄形象的一部分。
面对权贵,他毫不畏惧,坚守自己的尊严。
在市长家,他因与市长夫人的恋情而面临危险,但他没有退缩,依然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这种勇敢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
然而,从另一些角度来看,于连又具有反英雄的特征。
他的野心和欲望有时使他变得不择手段。
为了实现自己进入上层社会的目标,他不惜利用他人的感情,甚至违背自己的内心。
他与市长夫人的关系,最初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而非纯粹的爱情。
于连的虚伪也是其反英雄特质的表现之一。
他在不同的场合会戴上不同的面具,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在权贵面前,他会刻意迎合,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这种虚伪使得他的形象变得复杂,让人难以单纯地将他视为一个正面的英雄。
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评判于连。
19 世纪的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依然强大,社会阶层固化,底层人民很难通过正常途径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连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他的种种行为,无论是正义的反抗还是不道德的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压迫的回应。
论《红与黑》于连悲剧的原因
![论《红与黑》于连悲剧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60ea7cc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5.png)
论《红与黑》于连悲剧的原因对《红与黑》这部作品,一百多年来人们对它的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深刻的“人间喜剧”,有人认为它是残酷的“丑陋作品”。
朱尔雅南把于连看成一个魔鬼,把整部作品看成可怕的偏见。
对造成于连悲剧的原因,评论界也是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于连的悲剧是由社会造成的,当时的社会制度和贵族社会决不允许像于连这样的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跻身于上层社会的行列,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于连是一个革命者、英雄、反抗者,十分推崇于连;一种观点认为,于连的悲剧是由于连自己造成的,表现为他人格的自我歪曲和对自己信念的背叛,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于连只不过是反动势力的走卒,是极端利己主义的野心家。
我觉得对于连悲剧原因的研究,应从人性的、人文的角度出发,结合当时的历史、社会制度全面综合地分析,于连所谓的虚伪自私仅仅是暂时的、战术性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谋求个人的幸福,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正如罗什福尔所说“在一个确定的时期,所有年轻人多少都是于连索黑尔。
”《红与黑》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个典型形象。
于连出生于家境贫穷、生活困苦的小锯木厂主家庭。
他聪明、干练、敏感、倔强、热情奔放、脾气高傲,具有火一样炽热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
他有“惊人出众的好记忆力”,并精通拉丁文,外貌清秀漂亮,因而在维利叶尔城凭着才华横溢而闻名。
他从小受启蒙学派著作的影响,对最初也只是一个又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凭借手中的一柄长剑,而威震天下的拿破仑无比崇拜,把拿破仑作为自己的偶像、榜样,幻想步其后尘,实现其有一天“做世界的主人”的野心。
可是,随着拿破仑的垮台,波旁王朝的复辟,使他想穿上“红”军装建立功勋于战场的迷梦破灭了,这几乎使他变成了疯子,但是这个接受了启蒙运动自由、平等思想,不满意于自己平庸处境的于连,决心宁愿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也得发财,所以他采取了为达到而不择手段的行动,以跻身上流社会,改变自己的地位。
当时的时代,于连看得很清楚,“如今我们眼见四十岁左右的神父们,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三倍于拿破仑手下著名大将的收入。
《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bc5d1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9.png)
《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对其形象分析,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
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 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
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红与黑》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代表作。
其副题是“一八三○年纪事”。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索黑尔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了他从18岁到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开始,到23岁因枪伤市长夫人而被送上断头台为止短短5年间的生活历程。
于连出生在小城维立叶尔郊区的一个锯木厂家庭。
他幼时身材瘦弱,在家中被看成是“不会挣钱”的“不中用”的人,常遭父兄打骂和奚落。
卑贱的出身又使他常常受到社会的歧视。
少年时期的于连聪明好学,意志坚强,精力充沛。
他接受了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并在一位拿破仑时代老军医的影响下,崇拜拿破仑,幻想着通过“入军界、穿军装、走一条‘红’的道路”来建功立业、飞黄腾达。
然而,在他14岁那年,波旁王朝复辟了,平民可以平步青云的拿破仑时代过去了。
于连不得不选择“黑”的道路,幻想进入修道院,穿起教士黑袍,以便将来成为一名“年俸十万法朗的大主教”。
18岁时,于连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而市长只将他看成拿工钱的奴仆。
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于连,便以追求市长夫人来报复市长。
他与市长夫人的关系暴露后,被迫进入了贝尚松神学院,投奔了院长彼拉,当上了神学院的讲师。
后因教会内部的派系斗争,彼拉院长被排挤出神学院,于连只得随彼拉来巴黎,当上了极端保皇党领袖德·拉·木尔侯爵的的私人秘书。
他因沉静、聪明和善于谄媚,得到了木尔侯爵的器重,以渊博的学识与优雅的气质,又赢得了侯爵女儿玛特儿小姐的爱慕。
谈于连的悲剧成因
![谈于连的悲剧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bd502963c850ad02df80411f.png)
谈于连的悲剧成因作者:刘怀新尚玉峰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摘要:《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被司汤达成功塑造为一位悲剧人物。
作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于连身上深深烙印着外在环境的痕迹;作为一个生动鲜活的生命,他的性格复杂而移转不定并最终把自我导向覆灭的悲剧境地;作为一个出身低贱的青年男子,于连的成功以同两个女人的恋情为标志,他也是在同这两个女人的爱情周旋中走向死亡。
这一方面使得许多人为于连的不幸遭际扼腕惋惜,但另一方面,或许也正是于连功败垂成的悲剧命运成就了《红与黑》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悲剧成因作者简介:刘怀新(1987-),女,山东临沂人,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6级本科3班学生。
尚玉峰(1977-),男,山东泰安人,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近现代欧美戏剧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123-02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1]以其历史的真实性、思想的进步性被誉为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的辉煌巨著。
这部小说着重描写了于连从18岁到德·雷纳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开始,与市长夫人关系暴露后,被迫进入贝尚松神学院,然后与彼拉神父来到巴黎当上了德·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到23岁因枪伤市长夫人而被送上断头台为止短短五年间的生活历程,由此于连也成为波旁王朝时期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不朽艺术典型。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于连的命运为何会在即将到达个人奋斗巅峰的时候急转直下,谢幕于身陷囹圄、命绝断头台的悲剧呢?一定的原因必然造成一定的结果,相应的,一定的结果必然由一定的原因造成。
总体来看,对于于连悲惨命运的成因,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外在环境、个人性格、爱情遭遇这三个方面。
一、外在环境人们在某一环境中出生、长大,环境像是时刻环绕在你身旁的空气,无法摆脱。
于连的悲剧人生_红与黑_中的于连形象
![于连的悲剧人生_红与黑_中的于连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6e622735f111f18583d05ad8.png)
118《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奠基人司汤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的作品。
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个形象,这个个人奋斗者是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他不仅反映着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冲突,而且显示着真与假、美与丑的性格二重结构。
有人在于连的身上看到的是心灵的诗意和社会的平庸之间的对立,是社会对个人的戕害以及个人对社会的反抗;有人认为于连的全部心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那个即将灭亡的社会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也决定了他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有人则断言于连的悲剧是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
于连究竟是个人主义野心家,还是一个反抗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英雄,就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其实,于连的性格是多元多层次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既有突出的坚定性,又有复杂的矛盾性,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坚定的个人反抗精神在于连的一系列性格冲突中始终贯穿着一根追求个人自由发展的性格坚定性的红线。
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他性格中的核心成分,而自我意识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出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
于连是一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艺术形象,出生于家境贫穷、生活困苦的小锯木厂主家庭。
他聪明、干练、敏感、倔强,具有火一般炽热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
他极端不满自己现实的处境,热烈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
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想凭自己的才干,成为拿破仑式的英雄。
他充满激情地说:“一个富有热情的心灵,应该有所发明和建树。
”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出平民的反抗意识和小资产阶级个人进取的野心。
于连的悲剧人生——《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文/ 冀慧颖《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等双重性构成了于连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4de03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5.png)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于连(Julien)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
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于连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于连的性格是什么多重性格小说中索黑尔父子相互敌视的紧张关系令人莫名其妙,比如书中开始便写到老索黑尔和于连的冲突,由于老索黑尔叫了于连两三声没有得到回答,他就扑上去给了于连一拳一巴掌,直打得于连晕头转向、鲜血直流。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d516f26294dd88d0d26b1a.png)
于连的个人魅力不在于其道德思想,而在于其始终如一的反抗精神,对人格尊严的关注,在于他即使伪装也不能熄灭的内心的激情,不能压制的真实自我。与雷纳尔夫人相爱,他虽然出于非爱情的动机,但感受到雷纳尔夫人的真心后自己也坦率真诚的爱上了雷纳尔夫人,在神学院里,他始终不迎合更有势力的一方,在院长要离去时愿意供出自己的钱财援助院长,在发现拉莫尔小姐不爱他以后,激愤之下几乎要把拉莫尔小姐杀死,也正是这样刚烈的血性,人性唤起了拉莫尔小姐的真爱。
尽管于连身上集中了人性的善与恶,高尚和卑劣,在他向雷纳尔夫人开枪面临审判以后,他的良心和正义感战胜了对权势名利的欲望,他坚持守卫自我的人格尊严,拒绝为了活下去归顺讨好贵族阶级,而选择成为斗士。他坚持内心火热的红色的对拿破仑式勇武征战的英雄崇拜,鄙夷黑色的尔虞我诈耍阴谋诡计的教会和贵族,最终成就了自己为阶级斗争而死亡的悲剧性英雄形象。
与上流社会妇女恋爱是于连对高等社会地位野心的目标之一,恋爱对于他来说首先不是出于个人感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个人虚荣心,为了"有朝一日我发迹了,万一有人责备我干过家庭教师这个低贱的职业,我可以告诉他,是爱情迫使我从事这项工作的。" 他依据拿破仑对女人的看法进行他的恋爱战斗,像履行必须完成的职责,与雷纳尔夫人单纯的,毫无心机的爱恋形成鲜明对比。于连在恋爱中还有一些不择手段的低劣做法,例如用给德·费尔瓦克夫人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德·拉莫尔小姐。这些都体现出于连个性的缺陷,他并不是一个道德完善,高尚纯洁的理想型英雄,而是真实的不完善的人。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小说以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历史展现出广阔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生活面貌,以现实主义的客观叙事描绘出激烈的政治斗争阶级矛盾,揭露教会和贵族阶级的黑暗腐败,塑造了充满矛盾,复杂多元的主人公形象。
《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c640c3b90d6c85ed3ac6cc.png)
《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分析《红与黑》是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是作者根据1828年初《法庭公报》报道的一桩刑事案件《安托万.贝尔得案件》启示的故事框架创作而成的,作者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对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容入了作品中,成功创造了于连这个主人公。
这部小说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烂熟于胸,我就无须赘言了,我就直接进入对于连性格的分析。
于连的一生曲折、坎坷,他生活在一个反动黑暗的波旁王朝时期,险恶的生活环境,诸多的社会因素造成了于连复杂矛盾的性格,他的矛盾是王政复辟时期贵族资产阶级争权夺利、尔与我诈、投机取巧、腐化享乐的社会风气和第三等级反复辟逆流的革命情绪所组合的时代色彩在于连身上的凝聚和反射,是复杂的典型环境造就了他复杂的典型性格。
全书中于连矛盾的性格表现的十分突出。
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风气闭塞的小城维立叶尔,他出身贫民,自幼家庭贫穷,厌恶劳动,父亲对他十分的粗暴,他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
在一位老军医的熏陶下,他也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
他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达到向上爬的目的。
如果是在大革命时期,他一定会穿上红色的军服走从军的道路,但在王朝复辟时期,这条道路已经被堵塞了,当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就决定穿上黑色的教会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
他背熟一部拉丁文的《新约全书》和墨士德的《教皇传》作为向上爬的敲门砖,以虚伪作为唯一的武器来适应社会。
他常常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深藏起来,他崇拜拿破仑,却在人前诋毁他,他不信神,却装出一副虔敬天主的样子。
于连有着十分敏锐的贫民意识,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
”地位不同,阶级不同的观念时刻刺激着他,他惟恐自己出身贫民而受到上层阶级的轻蔑。
于连18岁时,西朗神父介绍他作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在听到市长给他的待遇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愿意当佣人。
红与黑
![红与黑](https://img.taocdn.com/s3/m/b012c0d3c1c708a1284a447d.png)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英雄形象摘要:《红与黑》的于连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关于对他的评价也众说纷纭,他的性格充满了复杂性,才华横溢的他为挤进上流社会伪装自己,最终还是悲剧收场。
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于连可爱、值得敬佩的一面,他一直坚守着一个英雄的自尊。
关键词:虚伪自尊悲剧英雄于连是法国现实主义奠基人司汤达塑造的一个文学形象。
作为世界名著《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的形象分析一直是文学界讨论的热点,有人认为于连是一个通过征服女人向上爬的野心家,阴谋家,也有人认为于连是一个勇于反抗封建专制的知识分子。
其实,在于连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于连复杂的性格,他的内心总是充满着矛盾,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文学形象。
一.让人又恨又爱的于连于连,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有着超凡的记忆力和强烈的上进心,他那敏感的自尊心更让他增添一份高尚,这样的形象很快就俘虏了读者的心。
他的可爱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俊俏的面容。
于连的美貌可以说公认的,有着“美男子”之称,“这个词是六个月以来,每逢星期六,他从几个年轻姑娘的谈话中听来的”[1]。
可以看出,于连确是一个讨人喜爱的美男子。
这是让处于上流社会的已为人妇的徳·瑞那夫人和最为骄傲的玛特尔小姐对他主动示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突出的才能。
于连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能够毫不费力地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教皇论》背得烂熟,甚至只有仆人为他准备衣服的时间,把一页没有趣味性的报纸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
这些也成为了他日后为候爵所重用的重要条件。
尽管他有着突出的才能,但他没有自满,依然对书中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善于思考,这种性格是难得的,让于连更受读者喜欢。
第三,他是善良的,有着悲悯之心。
于连的本性是善良的,他推崇的是一种民主、平等的社会观念。
在瓦尔诺先生的宴会上,当看到穷人备受欺凌,剥削了自由时,于连流行了同情的泪水;对徳·瑞那夫人的孩子,更是怜爱有加,悉心教导;在彼拉神甫失势后,于连依然对他不离不弃,甚至愿意将一生的积蓄倾囊相送。
于连—悲剧的野心家
![于连—悲剧的野心家](https://img.taocdn.com/s3/m/b661306943323968011c92f5.png)
于连——悲剧的野心家有人认为,于连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
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在于连所生活的物欲时代,金钱、地位、私欲、美貌等侵蚀着人性,特别是腐蚀着人的灵魂、信仰。
宗教信仰的丧失,一方面意味着在自我生命中,解脱了一切束缚,生命变得自由开阔,自我实现成了人生中最高的奋斗目标;但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私欲膨胀,内心痛苦,矛盾重重,灵魂无所归依。
这样,在于连的生命中,他经常痛苦地徘徊在自由与禁锢、自尊与自卑、虚伪与正直、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等相互纠葛、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转化、难辨真伪的道德情感的怪圈之中。
一方面对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人和社会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经常受金钱、权力和荣誉的诱惑,常常以伪善的手段对待伪善的环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物欲世界泯灭了于连的正直和善良,物欲世界毁灭了于连的人性之美。
于连是法国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深受法国大革命的熏陶并继承了其时代精神。
他精力旺盛、雄心勃勃,善于学习和思考,具有顽强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和非凡的智慧。
但他毕竟生活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阶级的偏见、矫饰的习惯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维方式对其影响极大,促成了他“虚伪”与“真实”的双重性格。
当于连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时候,德・雷纳尔夫人揭发了他。
结果,德・拉莫尔侯爵取消了于连与他女儿的婚姻。
气愤之极的于连开枪打伤了德・雷纳尔夫人而被捕入狱。
在狱中,于连面对接受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还是玛蒂尔德小姐的救援,最终他选择了纯洁与真诚;面对获救的希望和人格的完善,最终选择了人格的尊严;面对依附于别人可以生存下去的可能和真实一次却生死难料,最终选择了真实,选择了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同时也等于选择了死亡。
这是于连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于连最终没有实现先前的梦想,反而被送上了断头台。
于连短短一生的经历说明了什么,虽然司汤达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于连的“成功”是暂时的,最终的悲剧是必然的。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f0181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2.png)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集锦于连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
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1《红与黑》全书的亮点于连·索雷尔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情败露后,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
法国作家司汤达笔下的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
他出身卑微,在老军医的熏陶下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他小时侯疯狂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
但拿破仑的倒台和波旁王朝的复辟使他想在军界一展锋芒的希望破灭。
之后他又想当神父,因为“如今我们眼见四十岁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
这就是说他们能拿到十万法郎,三倍于拿破仑当时手下的著名的大将的收入。
”于是,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在德·莱纳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第一次踏进上流社会门槛的于连,就感受到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丑恶,以及来自上流社会的冷落与轻视。
这让于连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侮辱,无法忍受市长的训斥和蔑视,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于连,以占有市长夫人作为报复。
在贝尚松神学院期间,神学院内的党派斗争、猜忌和尔虞我诈,使于连逐渐地认识到社会的丑恶,并决心伪言骄行,忍辱负重,用两面派手法对抗社会。
进入巴黎以后,于连的内心矛盾斗争更为激烈。
为了往上爬,他攀龙附凤,煞费苦心博得侯爵小姐的爱情;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甚至参加黑会。
仕途的顺利,侯爵的重用,女人的青睐,使他沉醉其中,愿为给他勋章的政府肝脑涂地。
于连人物形象简析
![于连人物形象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33259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b.png)
于连人物形象简析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对其形象分析,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
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
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积极反抗的性格。
他时刻牢记着自己与上层社会之间的地位不同、阶级不同、观念不同,对生活持以怀疑的态度,用他那异常敏锐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找歧视他、伤害他的敌人,搜索自己受辱的蛛丝马迹。
他不甘屈服,不甘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时刻处于凛然不可侵犯的战斗状态,与整个社会作战。
于连骄矜自持,自视甚高,这种自尊心理一旦面临恶言劣语、霸道行径的袭击,就使其隐藏着的仇恨心理爆发出来并大胆反击。
即使在爱情这样的人类最细微的感情方面,于连感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自尊心满足后的喜悦和骄傲,并把这种胜利看作是拿破仑式的胜利。
在我们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却恰恰体现出于连是以全部精力来反抗上层社会的。
在德·瑞那市长家,于连是为了报复市长大人对自己的轻蔑,粉碎他的骄傲心理,而带着战斗的情绪走进市长夫人的房间的,他始终把爱情看成是他对贵族阶级的报复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愿望。
于连的雄心壮志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出于个人野心的成分。
在维立叶尔市,这种野心往往被反抗、报复和维护个人尊严的思想所冲淡;在贝尚松神学院,他为伪装自己而刻苦学习,博得院长和大主教的欢心,自信不久就能当上主教,野心萌发,在伪善的道路上迈上一大步。
而在巴黎,自担任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以来,他地位骤变,环境巨变,在都市风气严重腐蚀下,虚荣心恶性膨胀,个人的雄心壮志开始向个人野心逐步转化。
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96538b1844769eae109ed71.png)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与现代启示意义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十九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复杂的阶级矛盾,他在艺术上注重刻划人物内心的变化,擅长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时代的本质特征。
司汤达的《红与黑》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红与黑》之所以能不断引起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共鸣,主要在于司汤达塑造了一个永恒的形象———于连,一个充满激情、处心积虑地为自己的人生筹划的、渴望在险恶的社会环境里获得成功的青年。
对于于连形象的分析,文学理论界始终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于连的确是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形象,他既有理想抱负、尊严,但也有妥协的一面,内心充满着矛盾。
正因为如此,于连这一形象才超越了时空,具有了普遍性,成为一个存活到今天的丰满的艺术形象,也因此给我们现代年轻人留下深深的启示。
本文将从于连的性格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于连形象的现代启示意义。
一、于连的性格特征于连是王政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一生的遭遇,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
于连是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有着复杂的心理特征,体现在他野心勃勃地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表现为反抗- 妥协- 反抗的曲线。
虽然为追逐名利他以虚伪为信条,但同时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他的内心总是矛盾的,每当他在功利的道路上前进时,他的心又总是在谴责他的虚伪,使他始终无法与上流社会的人苟合,这就决定了他要反抗。
一定程度来说也就是这种个性最终铸成他的毁灭。
最后,他在狱中彻底的反思,明白了自己一直追求的原来毫无意义,也彻底看清了上等人的真实面目,最终他拒绝了玛特儿小姐的搭救,以死宣布和这个虚伪,罪恶的社会决裂。
于连形象的悲剧分析
![于连形象的悲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513c6202d276a201292e40.png)
于连形象的悲剧分析作者:欧炫佑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8期欧炫佑(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中文系,广东湛江524037)[摘要] 于连在《红与黑》问世后,一直是文学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几经时代变迁周折,褒贬不一,仍具有鲜亮的时代气息。
从人性分析于连复杂的性格,多舛的人生,展现了他的人生悲剧。
这种悲剧不单是个人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更体现了哲学中的悲剧性。
[关键词] 于连;人生悲剧;《红与黑》[中图分类号] 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610(2015)08 -0050 -02[作者简介]欧炫佑,女,广东省湛江市人,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中文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外国文学研究。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创作于1827年,成书于1830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前,于连是小说的主人公。
对于于连形象的研究一向是见仁见智的。
一、于连形象流变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因为这部小说的主要线索是男主人公和两位女士的“不容于世”的爱情故事;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野心家成长史”,因为该小说主要是叙述“野心家”男主人公一生追求功名利禄的故事;更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政治小说,因为故事展现的背景是1814年至1830年黑暗、倒退的波旁王朝。
80年代思想的禁区解放后,学术界对西方的诸如“自由主义”、“启蒙主义”等思潮的认识进入了理性分析的阶段,学者们对西方近代各种思潮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对这部小说和于连的形象的分析方法不再局限于阶级斗争,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方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理性和丰腴。
著名学者马征认为:“司汤达曾经跟随拿破仑征战,并且得到过拿破仑的赏识,作者以自己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而又深刻地审视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法国与当时整个欧洲之间的关系,他把自己考察与分析得到的东西以一种艺术的手法全部融汇到作品主人公于连的身上。
”这个阶段的研究开始注重了小说的文学特质和现代感,对于连的形象由此前的“讥讽”转向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同情,在反对他的妥协和软弱并存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天生所具有的不屈的反抗精神。
为什么于连难逃悲剧命运
![为什么于连难逃悲剧命运](https://img.taocdn.com/s3/m/33a05d8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e.png)
为什么于连难逃悲剧命运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于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角色,他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那么,为什么于连最终难逃悲剧的结局呢?于连的出身和社会环境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
他出生于一个小业主家庭,社会地位低下。
在当时的法国,等级制度森严,底层人民想要改变命运,实现阶级跨越,可谓困难重重。
于连生活的时代,贵族和教会掌握着绝大部分的权力和财富,平民想要出人头地,往往只有通过攀附权贵这一途径。
于连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野心,他渴望摆脱自己的贫困出身,进入上层社会,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于连自身的性格也是造成悲剧的关键。
他聪明、敏感、自尊心极强,同时又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内心深处对于平等和正义有着强烈的渴望,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又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良心,采取一些不道德的手段。
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获得成功,但又过于急功近利,不择手段。
这种矛盾的性格使得他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陷入困境和内心的煎熬。
于连的爱情经历也加速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与德·雷纳尔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的感情纠葛,并非纯粹出于爱情,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和虚荣心。
他试图利用这两段感情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却最终陷入了感情的漩涡无法自拔。
与德·雷纳尔夫人的关系,让他感受到了真爱,但又因为害怕失去自己追求的名利而陷入痛苦的挣扎。
与玛蒂尔德小姐的感情,则充满了算计和争斗,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最终将他推向了绝境。
在社会的大背景下,于连的行为和选择注定不会被接受。
当时的社会容不得一个出身卑微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成功。
于连的每一次冒险和尝试,都在挑战社会的规则和秩序,这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反弹和制裁。
他的行为被视为对传统秩序的威胁,因此遭到了贵族和教会的打压和排挤。
于连缺乏真正的朋友和支持者。
他的身边没有能够理解他、支持他的人,他在孤独中前行,独自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没有人能够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初中《红与黑》读后感(2篇)
![初中《红与黑》读后感(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8d947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1.png)
初中《红与黑》读后感《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
主角于连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农民的儿子,通过自己两个女人跻身上流社会,而最终却被陷害成为了阶级斗争的牺牲品。
对于于连,人们可以作出很多评判,可以说他是个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小人物的悲剧,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
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
就认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
他虽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后能厕身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
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同样困惑着我们的于连。
在他心目中,幸福并没有确切的标准,只是在他的心计,在他的警觉,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当中。
他为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为德莱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责任”而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幸福得要命。
他渴望幸福,渴望飞黄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
为此,他制出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虚伪手段,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他每每在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深深自责。
因此,他的计划总会漏洞百出,总会让人怀疑。
于连在这种幸福的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
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他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仅仅是感到“快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一种“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紧接着应该在制定一个计划。
当他以为德莱纳夫人的一封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时,他想到了报复,最终被投进了监狱。
在狱中反而使他从社会的束缚解脱出来,获得了自由。
他卸下了往日一切伪装和面具,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也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他放弃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对死亡。
司汤达在写完《红与黑》后认为在五十年后才会有读者。
我们读完后也禁不住问自己,我们是不是那少数的真正为自己而幸福的人?初中《红与黑》读后感(2)《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对主人公尚若尔的塑造和复杂的情节揭示了19世纪初法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于连的悲剧性
![于连的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e1c06708763231126edb110b.png)
悲剧作为一种文学艺术,与其他的一切意识形态一样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而且它还往往对人类的命运或人的生存困境提出富有诗意的想象和进行富有哲理意味的思索,它广泛地渗透在一切文化形式之中。
于连·索莱尔,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斯丹达尔的《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的悲剧命运就是所有读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所在,无论人们如何评价他,反抗性也好,堕落性也好,虚伪性也好,他的悲剧命运是无可厚非的,同时也为人们提出了社会与人的沉重话题。
于连·索莱尔是斯丹达尔根据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集中概括了当时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塑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形象。
作者认为于连精力充沛意志坚强,如果生长在大革命的时代,将有“数不清的机会在公共事务的广大场合大显身手” ,而在波旁王朝复辟的时期,他却扮演了“一个叛逆的平民的悲剧角色” ,成了“一个跟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 。
于连个人奋斗的基础是个人主义,最终目的是要爬上上流社会,他对社会的反抗和对社会的妥协是结合在一起的。
他的性格是充满虚伪、自私而又自卑自尊的矛盾的。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想凭借个人奋斗而出人头地最终失败的人物的命运来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
他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其自身的性格因素也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因素的。
于连卑微的出身,父兄的歧视,与其接受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使他具有双重的性格。
出身的自卑而产生的极强而敏感的自尊,使他总是特立独行;而处于私利的虚伪则是于连个人奋斗的很好的武器。
使他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
于连的个人奋斗可以说是一个爬竹竿的过程。
于连18岁做市长家庭教师是他爬上了社会的第一节,谢朗神甫推荐他到省城贝藏松神学院是他爬上的第二节,以秘书身份出现在德·拉莫尔侯爵府时是他爬上了第三节,这是他人生的最高峰。
在此历程中表现出他的性格中的自私虚伪和自卑自尊的矛盾性格导致他的反抗和妥协的双重性。
于连出身贫民,地位低微,又处在一个充满禁锢的时代,他有小私有者向上爬的心理,为出人头地强迫自己做一件又一件违心的事,为了达到他的理想,他为自己修筑了一座桥梁——虚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连,一个冲击反动统治阶级的悲剧英雄!———《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他,作为一个孱弱腼腆的平民青年,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为了实现他那巨大的野心,他不仅要处处显示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还要采取种种不大光彩的手段,例如虚伪、作假和违心之举。
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对其形象分析,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
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
本文通过对其形象的深入剖析,意在挖掘影响其人生发展的种种根源,尤其是使其产生决定作用的社会根源,引起全社会的反思。
关键词:于连平民反抗悲剧冲击一、小说梗概《红与黑》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代表作。
其副题是“一八三零年纪事”。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索黑尔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了他从18岁到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开始,到23岁因枪伤市长夫人而被送上断头台为止短短5年间的生活历程。
二、人物的成长轨迹于连出生在小城维立叶尔郊区的一个锯木厂家庭。
他幼时身材瘦弱,在家中被看成是“不会挣钱”的“不中用”的人,常遭父兄打骂和奚落。
卑贱的出身又使他常常受到社会的歧视。
少年时期的于连聪明好学,意志坚强,精力充沛。
他接受了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并在一位拿破仑时代老军医的影响下,崇拜拿破仑,幻想着通过“入军界、穿军装、走一条‘红’的道路”来建功立业、飞黄腾达。
然而,在他14岁那年,波旁王朝复辟了,平民可以平步青云的拿破仑时代过去了。
于连不得不选择“黑”的道路,幻想进入修道院,穿起教士黑袍,以便将来成为一名“年俸十万法朗的大主教”。
18岁时,于连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而市长只将他看成拿工钱的奴仆。
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于连,便以追求市长夫人来报复市长。
他与市长夫人的关系暴露后,被迫进入了贝尚松神学院,投奔了院长彼拉,当上了神学院的讲师。
后因教会内部的派系斗争,彼拉院长被排挤出神学院,于连只得随彼拉来巴黎,当上了极端保皇党领袖德·拉·木尔侯爵的的私人秘书。
他因沉静、聪明和善于谄媚,得到了木尔侯爵的器重,以渊博的学识与优雅的气质,又赢得了侯爵女儿玛特儿小姐的爱慕。
尽管不爱玛特儿,但他为了抓住这块实现野心的跳板,竟使用诡计占有了她。
得知女儿已经怀孕后,侯爵不得不同意这门婚姻。
于连为此获得一个骑士称号、一份田产和一个骠骑兵中尉的军衔。
此时的于连又开始做起了“三十岁当司令”的美梦。
他变成了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忠实奴仆,在保皇党策划的政治阴谋中为主子效力,冒着生命危险为侯爵传递情报。
正当他踌躇满志时,贵族阶级与反动教会狼狈为奸,诱使市长夫人写了揭发于连的告密信,致使侯爵取消他与玛特儿的婚约。
于连美梦破灭,盛怒之下枪伤了德·瑞那夫人,被判处死刑。
在狱中,于连终于明白:像他这样出身卑贱的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中是不可能通过个人奋斗而飞黄腾达的。
他拒绝上诉,坦然走上了断头台。
三、人物的性格分析1、复杂的性格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积极反抗的性格。
他时刻牢记着自己与上层社会之间的地位不同、阶级不同、观念不同,对生活持以怀疑的态度,用他那异常敏锐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找歧视他、伤害他的敌人,搜索自己受辱的蛛丝马迹。
他不甘屈服,不甘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时刻处于凛然不可侵犯的战斗状态,与整个社会作战。
“在这个奇异的年轻人心里,差不多时时刻刻都有暴风雨”。
他憎恨做奴仆,要求与上流社会的人平起平坐,以保持自己的尊严。
当父亲要他去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一贯敢怒而不敢言的于连却以“我不愿意做奴仆”表示拒绝。
老索黑尔说这不是做奴仆,于连当即要加以证实:“到他家里,我同谁一块吃饭呢?”可见于连把这个问题看得很重。
然而,正是这种自尊心理使他赢得了尊敬、友谊和爱情。
而当他最初出现在市长大人府邸的大门时,显然还是个质朴幼稚、天良未泯的年轻乡下人。
也就在这里,他目睹种种社会贫富不均现象而十分气愤,但更为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而痛惜不已,于是就对市长及其一家人产生了本能的轻蔑和憎恶之感。
虽然他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记忆力赢得了市长一家的好感,但他在这里感受到的“仅仅是他对已经插身进来的上流社会的仇恨和恐惧”。
2、骄矜自持,自视甚高,具有强烈的自尊于连的这种自尊心理一旦面临恶言劣语、霸道行径的袭击,就使其隐藏着的仇恨心理爆发出来并大胆反击。
即使在爱情这样的人类最细微的感情方面,于连感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自尊心满足后的喜悦和骄傲,并把这种胜利看作是拿破仑式的胜利。
在我们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却恰恰体现出于连是以全部精力来反抗上层社会的。
在德·瑞那市长家,于连是为了报复市长大人对自己的轻蔑,粉碎他的骄傲心理,而带着战斗的情绪走进市长夫人的房间的。
即使在与德·瑞那夫人进行热恋时,于连的这种仇恨心理和反抗也从未停止过。
他始终把爱情看成是他对贵族阶级的报复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愿望。
这一点,也在于连和玛特儿侯爵小姐的交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敢于轻视傲慢的玛特儿小姐,并曾这样想:“我知道保持我的自尊心,我没有向她说我爱她。
”当他收到玛特儿小姐的爱情告白信时,首先想到的是他终于战胜了情敌柯西乐侯爵,可以平等地与木尔侯爵坐在同一条凳上。
他立刻自豪地得出结论:“侯爵和我的价值,已经过去了,结果是汝拉山的穷木匠占据了重要的一面。
”这哪里是什么谈情说爱,简直就是一场斗争,而斗争的目标便是贵族阶级的荣誉和地位。
正如于连自己所说的那样: “在这场尚在准备的战斗里,身世的骄傲,像一座高山,是她和我当中的军事阵地,这高山,便是我进攻的目标。
”由此看来,于连并不仅仅把她们作为女人去“占有”,而是当作一个阶级去“征服”的。
他占有她们不在于肉感,而在于满足他那平民的、要求尊严的灵魂。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法国残酷的阶级斗争现实,也反映了于连在爱情方面的反抗精神。
于连的雄心壮志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出于个人野心的成分。
在维立叶尔市,这种野心往往被反抗、报复和维护个人尊严的思想所冲淡;在贝尚松神学院,他为伪装自己而刻苦学习,博得院长和大主教的欢心,自信不久就能当上主教,野心萌发,在伪善的道路上迈上一大步。
而在巴黎,自担任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以来,他地位骤变,环境巨变,在都市风气严重腐蚀下,虚荣心恶性膨胀,个人的雄心壮志开始向个人野心逐步转化。
进入巴黎时,于连的心情是矛盾复杂的。
一方面,他憎恨巴黎的一切,认为“巴黎是阴谋伪善的中心”;另一方面,他又因“终于要在伟大的事业的舞台上显露身手”而高兴。
在他的内心深处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真诚与虚伪、自尊与虚荣的激烈搏斗之后,他鄙视上层社会的纨绔子弟,却又欣赏他们的“文雅有礼”,逐渐陶醉在上流社会的美女、音乐和鲜花之中。
他十分仇视侯爵巧取豪夺、大发横财的行径,但当领悟到侯爵有意识把自己栽培成“一个上流社会的人”时,却又甘心为侯爵效力。
在维立叶尔,于连从未曾想过“怎样去奉承人,怎样去替人家说话”,到巴黎后,他却在野心的驱使下,为了替极端无耻的“老蠢材”谋取美差,竟利用职权之便挤走了正直的葛斯先生。
事后,他良心复现,对自己的恶行惊叹不已。
但随机又为自己辩解道:“如果我想成功的话,我还要做许多不公道的事情。
”然而,即使在堕落的过程中,于连依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平民的自尊,个人反抗未尽泯灭。
他在侯爵面前的从不卑躬屈膝,以及在侯爵的责骂伤害了他的尊严时的傲然离去,使得老奸巨猾的侯爵深感这个平民青年的“性格的根本处有可怕的地方”。
他的这种自尊是“贫民骨气”的一种表现,任何情况下凛然不可侵犯。
正如彼拉神甫和玛特儿小姐所说,于连虽出身低微,但意气高傲,心中燃烧神圣的火焰。
他最不能容忍“别人的轻视”。
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以自卫的唯一武器。
3、对自卑的不断超越,成就了一个冲击反动统治阶级反叛者的形象从于连的整个奋斗过程来看,他为实现自己的幻想,靠的是自己出众的才能和顽强奋斗,而不是他人的施舍。
对他来讲,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他所追求的是靠自己的力量赢得的。
他曾先后拒绝市长夫人、木尔侯爵的钱财,靠着他的高傲和才能,征服了市长夫人和侯爵女儿。
在咪列诺的豪华的客厅里,他曾想如果把这里劫来的财产分一半给他,他也不会要。
与德·瑞那夫人分别时,这位夫人要将数千法郎送给他,他愤怒地拒绝了。
他对德·瑞那夫人说:“你是否愿意使我们的爱情变为可憎的回忆?”他不需怜悯,也不容玷污爱情,而希望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的力量和奋斗来取得功名。
他争的是骨气而非虚荣。
正是为了雄心和骨气,他才给自己规定了反抗上层社会的责任。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于连的奋斗和抗争“是除了个人尊严和出路而别无他想的个人英雄主义”,所以,我们不能说他是个野心家。
在作者笔下,他的“野心”,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物敢于在复辟时代对现实表示不满和反抗,敢于在才智、勇气和人格上压倒包括大资产阶级在内的上层社会;“敢于在大事业舞台上显身手”。
为自己赢得和拿破仑一样的命运,作者声称于连是“野心家”即表达了对复辟时代的不满,也隐晦地赞美了于连的反抗精神。
于连形象的魅力集中体现在他对自卑的超越上。
于连虽未能完全消除自卑对自我的压抑,但他能正视自卑,执著于超越自卑的生存追求,从而赋予人生积极的意义。
“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正是由自卑进发出的自尊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于连才能最终主宰自我,实现人格的升华,从而达到他个人反抗者的高峰!正是这种对自卑的不断超越,成就了一个冲击反动统治阶级反叛者的形象。
4、于连的奋斗反抗注定是以悲剧而告终于连是王朝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其反抗是基于社会对他的压制和他个人的野心。
他追念大革命时代,因为像他这样有才干的青年会有数不清的机会可以大显身手。
可是,在这个扼杀一切生机的王朝复辟时代,他只能扮演“一个逆叛的平民的悲惨角色”,成了与“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
他憎恶教会的虚伪卑鄙,蔑视贵族的“合法的权威”,鄙夷资产阶级的“污秽财富”。
于是他对复辟社会进行了报复性的绝望的反抗。
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复辟社会的抗议情绪,但由于其是孤军奋战,缺少明确的政治理想和目标,所以必然遭到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