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阶段写人记事类记叙文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阶段写人记事类记叙文的教学方法作者:戴金星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26期
一、抓住文章的本质进行教学
在教学写人记事记叙文时,首要的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本质,即从何人、何事、何情、何理几个方面来进行概括。细分起来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二是把握主人公的情感主线。
1.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为:人+事+情/理。写人记叙文注重表现人物的品质,即情。写事记叙文注重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即理。但不管讲情还是讲理,首先,还是要把整个人物、事件说清楚。
2.把握主人公的情感主线
无论是写事记叙文还是写人记叙文,只要有人,就会有情感。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引导学生把握住文中主人公的情感主线,那对于理解、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很有帮助的。
课堂中,教师出示阅读提示:“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学生阅读课文后,准备交流时,教师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刚才老师看到许多同学读书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在不断变化。刚开始是高兴,接着皱起了眉头,不久又露出了笑容。这是怎么回事呀?谁来说说?”接着,回答问题的同学就说到了自己的表情之所以会有这些变化,是因为文章中的玲玲的情感变化引起的。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教师立即板书。随后,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这种方法运用得非常巧妙,教师并没有生硬地让学生在文中找到描写玲玲表情的词语,而是关注学生神情的变化,从而了解到学生表情的变化来自于玲玲的情感变化。这样一来,扣住了主人公的情感主线,不仅能让学生更贴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还有利于教学的展开。
二、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和表达方法进行教学
写人记事类记叙文在教学上除了抓住材料的选择(选取的事件)、人物的塑造上去分析,还应从语言的运用上加以分析,扣住文中的关键字词,领悟文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更深刻、透彻地学好记叙文。
1.品析文章的精彩语言
文章中精彩的语言的确是字字珠玑,如果我们能扣住文中最精彩、关键的字词,那更能事半功倍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观摩课上,来自赣州地区的钟永刚老师就紧扣《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的精彩字词为我们带来了一番精彩绝伦的解读。在课堂中,钟老师出示了自学问题:“找到描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交流交流,并试着用四字词语概括。”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后,钟老师带领学生找到了几个关键的词句:“医家都不下药了”,“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一声不倒一声,总不得断气”进行解读,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病重即将要死的人物形象。之后,钟老师再抛出第二个问题:“读读找找严监生未断气的原因。”这一下,钟老师紧扣住“两个指头”的意思进行教学,抓住大侄子说的“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二侄子说“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奶妈说的“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后,严监生的动作:“把头摇了两三摇”,“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以及赵氏明白意思挑去一茎灯草,“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进行学习、揣摩,一个吝啬鬼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对于教师来说,文章是无法教完的,学生也是无法学完的,我们教学生,无非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方法,学以致用。所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记叙文大多采取描写、叙述的方法来进行写作。那么,怎样写成了我们学习的重点。在写人记事类记叙文中,大多采用的是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常用的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当然,可以根据年级的高低,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模仿。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先从简单的比喻句开始学起。二年级下册的课本中出现了许多的比喻句,如《难忘的泼水节》《葡萄沟》《北京亮起来了》等,而且“语文园地八”中的“读读记记”也全都是比喻句,这些都可以做例句,让小朋友学学练练。中高年级的话,则可以训练段的仿写。如五年级下册的课本中,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就是“人物描写一组”,这组文章的节选,大多是利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都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可谓入木三分。在学习这组文章的同时,如果不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描写方法,并指导学生练笔的话,岂不是非常可惜?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所有的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不管是阐述道理的,还是赞扬品格的,都应当放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更深一步的学习、体会。不然,文章的教育意义就没有体现出来,不能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玲玲的画》一文,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但这只是书上说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呢?有,
而且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一说,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所以,在教完这一课后,我就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事?有没有通过动脑筋,让坏事变成好事的?在短暂的沉默后,有学生就想道:自己的衣服被红墨水弄脏了,后来,自己就用红色在那个位置染了一朵小花,这样衣服变得更漂亮了。还有的学生就说道:自己的裤子不小心划了一个小口子,很心疼!后来,请妈妈帮忙绣了一朵花在上面,不仅遮住了小口子,而且裤子还变得更漂亮啦!我想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得来的道理,一定会比从书上得到的道理理解得更深刻。
时代在进步,学生也在不断进步。作为教师,我们也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适应时代的需求。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临港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