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对等理论
翻译对等理论
翻译对等理论对等理论(Peer Theory)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旨在解释人类社会中的群体互动和合作。
它由社会学家亨利·詹姆斯·萨勒特于1990年首次提出,用于解决社会学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对等理论认为,在社会群体中,个体有着相互依赖和互补的关系。
他们相互交流、合作和竞争,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这种互动是基于个体之间彼此平等的地位和权力,而不是基于等级或权威的差异。
对等理论认为,通过对等互动和合作,社会群体能够共同创造更大的收益,促进共同的目标实现。
对等理论强调社会群体中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控制。
它认为,个体通过相互担任角色和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实现了社会群体的组织和协作。
这种相互依赖和相互控制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例如,在一个组织中,员工和管理层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是基于相互依赖和相互控制的关系,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对等理论还强调了社会群体中的权力和贡献。
根据对等理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基于他们的贡献而不是地位或权力的差异。
个体通过其在社会群体中的贡献和影响力来获得地位和权力。
这种权力和地位的获得是通过与其他个体的互动和合作建立起来的。
对等理论批判了传统社会学理论中的权力和控制观点。
传统社会学理论通常将社会群体的组织和结构建立在权力和控制的基础上,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平等和互补关系。
对等理论认为,通过对等互动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是一种更加平等和协作的方式。
对等理论对社会学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用于理解社会群体中的互动和合作。
它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控制,以及社会群体中权力和贡献的角色。
这种理论有助于研究和促进社会群体的合作和发展。
总之,对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用于解释社会群体中的互动和合作。
它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互补关系,以及社会群体中权力和贡献的重要性。
对等理论为社会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用于理解和促进社会群体的组织和发展。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是一种翻译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要以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功能等效为目标。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翻译不仅要传达源文的内容,更要考虑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以确保翻译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翻译不是简单地将源文的字词翻译成目标文的字词,而是要传达源文的信息、情感和意义。
因此,翻译者需要对源文进行分析和理解,了解源文的背景和语境,并在目标文中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即使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不同,翻译也应该能够在目标文中产生相同的效果和功能。
这需要翻译者有足够的语言技巧和文化敏感度,能够准确地理解和传达源文的意义和情感。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翻译的目标不只是传达表面的意义,更要传达背后的文化含义和情感。
这要求翻译者具备跨文化的能力,能够理解和转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一句成语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涵义,翻译者需要能够恰当地传达这种涵义。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实用性。
翻译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要服务于读者和用户的需求。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教育水平和专业领域,以便在目标文中产生最大的效果和影响力。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翻译者需要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找到最佳的转化方式。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处理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同时,翻译者也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灵活性和创造力,以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以指导翻译者进行准确和有效的翻译。
通过遵循这一理论,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源文的意义和情感,以产生最佳的翻译效果。
然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实现完全的功能对等可能是困难的。
因此,翻译者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并根据具体情况权衡不同的翻译目标。
翻译理论基本原理
翻译理论基本原理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它涉及将一种语言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基础,探讨了翻译的本质、目标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以及文化转换理论。
二、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在不同语言之间实现相似的功能,而不是字面意义的对应。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一个好的翻译应该能够传达原文的意思和目的,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通过重视翻译的实际效果,提出了“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的翻译原则。
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还要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使译文更加流利自然。
三、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的一种延伸。
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活动,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读者的需求来调整翻译策略。
根据动态对等理论,翻译应该注重解释和表达原文的意思,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字面对应。
翻译者需要考虑到读者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做出恰当的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动态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创造性,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法。
四、文化转换理论文化转换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认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之间的转换,还包括文化之间的转换。
文化转换理论指出,翻译者必须了解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并将其转化为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的形式。
文化转换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包括对语言表达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转换。
翻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能力,理解文化差异并将其合理地融入到翻译过程中,使译文更加接近目标语言和文化的习惯和要求。
五、结论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涵盖了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和文化转换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中传达意义和实现功能的重要性;动态对等理论提倡根据语境和读者需求灵活调整翻译策略;文化转换理论强调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涉及文化的转换。
翻译对等理论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并把意义重新区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分为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两个层次。
雅各布逊和他的“差异中的对等”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法的角度来看,语言本身存在差异,译者翻译时可能面临找不到对应词语的问
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不可译。他承认 专有名词可以用外来语(loan
words)、直译语(loan translation)、新语(neologism)、语义转换(semantic
shifts)和迂回表达法(circum locutions)等来引述 (Jakobson1959:)。他强
III) Conclusion
→只有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 才能使“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 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
相同 ”பைடு நூலகம்
linguistic equivalence:is divided into pragmatic,semantic,and grammatical equvilence,the highest priority is credited to pragmatic
就是说, 好的译文应该能够在不同语言社会里和原作产生
同等效果,
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1896 年的《翻译艺》一书中称之为
comparable effect (效果相等)。1953年里乌(E. V. Rieu)
首次提出“对等”这一概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理论形成
1. The problem of equivalence in meaning,discussed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a.各种语言具有同种的表达力。 b.“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 语言表达。” c.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 中,都存在着一种“共核”(common core)。
“White as snow”(白如雪,雪白) (1)“White as frost”; (2)“白如白鹭毛”、“ 白如蘑菇”等 (3)“很白”或“非常白”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 种语言的信息的活动,也就是把一种代码编 码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代码的信息,翻译的 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起到交际的作用。
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 (isomorphs)
同 构 体 (isomorphism)
2 —— 4 —— 8 16 —— 32 —— 64
to grow like mushroom As dumb as an oyster
三)“动态对等”理论 贡献及局限
贡献 1.从微观角度考虑,“功能对等”解决了长期 以来“意译”与“直译”之争。 归化(domestication)
(surface
structure) eg:Will the train arrive?
→ The train will arrive. {Inversion → Will the train arrive? transformation}
3)各种语言学分支的诞生: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语用学(pragmatics) 符号学(semiotics)
论西方的翻译对等概念
论西方的翻译对等概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概念,解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理论价值。
我们将追溯对等概念的历史演变,探讨其在不同翻译理论流派中的地位,并分析其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翻译对等概念的理解,提升翻译实践的质量,并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在翻译理论中,对等概念是一个核心议题,它关系到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的方法。
不同的翻译理论流派对于对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差异,但它们都致力于寻求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最佳对应关系,以实现翻译的目的。
本文将全面梳理这些理论观点,展示对等概念的丰富内涵和多元解读。
本文还将关注对等概念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译者在处理不同文本类型、不同语言特点时如何运用对等概念,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我们还将探讨对等概念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及其挑战,展望其在未来翻译技术的发展中的潜力。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概念,揭示其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探讨对等概念的历史演变、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我们希望能够为翻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翻译对等概念的起源与发展翻译对等概念,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时期。
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便提出了“语言的转换应追求意义对等”的观点,这可以说是对等翻译概念的雏形。
然而,这一概念在早期的翻译实践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翻译工作更注重直译或音译。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文主义思潮推动了翻译对等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学者们开始强调翻译时应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使得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文的精神风貌。
到了19世纪末,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开始从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对等,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种观点。
进入20世纪,翻译对等概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即“功能对等”,强调翻译应追求原文与译文在读者反应上的对等,而非简单的文字对应。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对原 文的文化内涵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调整,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境 和文化习惯。
奈达是谁?
奈达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 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介绍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应用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挑战与争议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介绍
什么是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一种强调译文和原文在语义、语用和语篇层面上尽 可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它不追求形式上的对应,而是强调在翻译过程中 保留原文的信息和意义。
人工智能的视角
THANKS
感谢观看
语言动态性的挑战
词汇演变
句法结构 修辞手法
对等程度的问题
01
对等标准的界定
02
译文的可读性
03
不同文本类型的要求
05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
跨文化交际的视角
在未来发展中,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 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保留源语 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促进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语料库语言学的视角
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翻译要求传达原文的意境、情感和美感,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在译文中实 现原文的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使得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 读体验。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保留原作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使 译文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文学魅力。
在非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1 02
动态对等翻译
动态对等翻译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动态对等概念。
并且它的对等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
1、词汇对等: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
在目的语找到对应的意义。
2、句法对等: 译者不仅要清楚目的语言有没有这种结构,而且要明白这种结构的使用频率。
3、篇章对等: 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能只分析语言本身,而要看语言是怎样在特定的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
(1)上下文语境: 语言上下文分析的基础上,判断语义,语义的翻译转化。
(2)情景语境:具体的参与交际的人和事,交际渠道以及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心理情感。
(3)文化语境: 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背景。
4、文体对等: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
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以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
动态对等是:“动态对等”是指“与源语信息最切进而又自然的对等”,它包含三层意思:(1)对等,针对源发语信息(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与原文的对等)。
(2)自然,针对接收者语言(使译文行文自然,不带翻译腔)。
(3)最切近,以最高近似值为基准,将前两种取向结合在一起(不论是语内交际还是语际交际,两篇不同的话语之间并无绝对对等可言)”。
并且“动态对等”的核心就是“接受者对转达到接受者语言中的原文信息的反应,大体上应与原文接受者的反应一样”。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标是使表达完全自然,这种自然除了指语言通顺,还包括适应读者的文化和思想习惯,并不要求读者对源语的文化有所了解。
1. 所谓动态对等的翻译,实际上就是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具体说来就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按受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2. 重点:①自然,指译文不能有翻译腔②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③对等,这是核心,“自然"也好,“切近”也好,都是为了寻找对等语服务的。
西1 翻译对等论在中国的接受
谭载喜
• 谭载喜,著名翻译理论研究学者,香港浸会大学驻校学者、博士生导师, 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博导。 1953年生于湖南涟源市,1975年 毕业于湖南师大。1977年至1981年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留学,获语言学硕士 学位,归国后执教于湖南师大,后调入深圳大学。1996年至1998年赴香港城 市大学任研究员,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兼读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应用语 言学博士,1999年3月获得学位。现任深圳大学外语系教授。 • 其最主要贡献是将美国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奈达的理论译介到中国。 其最主要贡献是将美国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奈达的理论译介到中国。《翻 译学》 奈达论翻译》奠定了谭载喜在外语理论界的地位。 译学》和《奈达论翻译》奠定了谭载喜在外语理论界的地位。谭载喜出版著、 译作12部,论文40余篇,约300万字,其中包括:《西方翻译简史(增订 版)》、翻译研究词典》(主译)、《奈达论翻译》;主要代表论文有《翻 译本质的绝对与相对属性》、《翻译比喻衍生的译学思索》等。在论及翻译 学的内容时,谭载喜提出翻译学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普遍翻译学; (2)特殊翻译学;(3)应用翻译学。他解释说:“普通翻译学主要研究人 类语言、文化及其翻译的一般规律,研究翻译的一般过程和翻译在整个科学 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宏观上探讨翻译的性质、功能、标 准以及译者的一般职责和条件等问题,并从历时和共时翻译学的角度研究翻 译的历史,其中不仅包括翻译的国别史、地域史,而且更应该包括翻译的世 界史。谭载喜从概念上澄清了一些研究者对“翻译”及“翻译学”的模糊观 谭载喜从概念上澄清了一些研究者对“ 翻译学” 谭载喜从概念上澄清了一些研究者对 翻译” 揭示了翻译学内部的客观规律,对翻译学的内容、 念,揭示了翻译学内部的客观规律,对翻译学的内容、任务和研究方法都进 行了详细的阐述,为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出了方向, 行了详细的阐述,为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出了方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和实际意义。 和实际意义。
对等翻译理论
对等翻译理论对等翻译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遵循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
这一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翻译方法和原则,旨在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对等翻译理论首先强调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
这意味着在翻译时,应该尽量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信息和意义的等价性。
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不改变源语言句子的意义,并且用目标语言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言的信息。
这一原则要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具有很高的语言能力,并且对两种语言的语言表达方式都很熟悉。
其次,对等翻译理论提出了两种具体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指尽量按照源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保持源语言的风格和特点。
意译是指在尽量保持源语言意义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规则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习惯。
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对等翻译理论还提出了一系列辅助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例如,要根据译文的实际用途和受众的需求进行翻译,并注重翻译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此外,还应尽量避免译文中的歧义和不一致,并根据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必要的文化调整。
同时,译者还应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寻求正确的翻译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等翻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翻译理论的不足。
传统的翻译方法中,常常以目标语言的规则和要求为准,忽视了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而对等翻译理论则通过强调对等关系,让翻译更加注重源语言的信息和意义的传达,使译文更准确、自然和流畅。
然而,对等翻译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不同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有时候可能无法实现完全的对等翻译。
此外,对等翻译理论也没有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法,译者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总之,对等翻译理论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方法和原则。
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实现翻译的准确和流畅。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又被称为语义对等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种理论观点,旨在实现源语言文本和目标语言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提出者是奥奓·威达,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信息功能转化得一致。
威达认为,语言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因此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信息的等值转换,即源语言文本和目标语言文本的信息功能相当。
他主张翻译应该从功能角度进行,既要保留源语言文本的信息功能,又要适应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和习惯。
因此,威达认为翻译不应该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转换,而是要注重语言的功能。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同义等效”和“规范等效”。
同义等效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义和信息,在目标语言中用与之相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这种等效主要体现在语义、范畴和情感等方面。
规范等效是指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规范和习惯,适当调整原文的表达方式,使之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读者的理解需要。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工作应该注重传递和交流信息,而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变换。
因此,翻译策略应该以功能为导向,根据源语言的功能需求和目标语言的读者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便在保持信息功能等效的前提下,更好地传递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提出对翻译学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不仅拓宽了翻译的研究视野,使翻译不再局限于语言形式的转换,还提出了一种新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使翻译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同时,它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指导,帮助翻译者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然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由于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因此实现完全的功能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实践中需要翻译者有很高的语言和文化素养,而这对于许多翻译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最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相对较为抽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探索其具体运用的方法和策略。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基于语言功能和交际目的的翻译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源语言(原文)的信息,使得译文的接受者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些信息。
因此,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的功能对等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强调翻译的功能目的,即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译语(目标语言)的信息,以达到与原文相同的功能目的。
而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则强调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相似性,使译文与原文的表面形式尽量相似。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交际功能,即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信息,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文单词和句子的翻译转换为另一种语言。
因此,译者需要考虑到受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在翻译理论的浩瀚海洋中,功能对等理论凭借其深入人心的理念,已然成为了指导翻译实践的重要准则之一。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对等,更要追求语义、风格、文体等深层次上的对等,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等效。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在处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本文期望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推动文学翻译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并欣赏源语作品,因此,翻译应该注重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和风格,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源语的语法和词汇。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奈达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
形式对等强调源语和目标语在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上的对等,这种对等往往忽略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容易导致翻译的不自然和生硬。
而功能对等则更注重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和风格,它允许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源语作品。
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四个翻译标准:达意、传神、通顺和自然。
这四个标准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还要尽可能地保留源语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同时使目标语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与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由于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如果仅仅追求形式对等,很容易导致翻译作品失去原有的魅力和韵味。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应该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对源语作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实现功能对等,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源语作品的魅力。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语言学家尼德霍夫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语言间的翻译不是简单的词汇转换,而是要在语言A和语言B之间建立一种功能对等的关系。
功能对等翻译的目标是要保持原文的意义、语体和功能在目标语言中的完整性和对应关系。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原文的内容转换成目标语言的形式,而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和与受众的关系,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义、语体和功能,然后根据目标语言中相应的意义、语体和功能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根据双语对等原则,译者需要在原译文字之间保持一种等价、相对的对立关系。
这意味着译者要在语义、语境、语体和功能方面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转换,以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出与原文相应的意思和功能。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主张,翻译是一种动态的、非机械的过程。
译者需要根据原文和译文的语境和功能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在某些情况下,译者可以采取直译、逐字逐句的方法,以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
在其他情况下,译者可以选择意译、加工和改写的方法,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实现需要译者具备广泛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以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译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各种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同时,译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和功能。
总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关系。
该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指导,帮助译者在理解、处理和传达原文信息时,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和受众的需求。
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案例研究理论版41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文/黎佳林 李志成(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辽宁大连..116044)摘要: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翻译已经成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如何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译本达到与源文本之间的对等,是翻译领域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在奈达等著名翻译家的努力下,翻译对等理论日趋完善,且逐步成为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本文通过介绍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分析该理论在翻译活动中的实践应用,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对等。
关键词:对等 翻译对等理论 实践应用引言对等,实际上就是用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事物及文化特征进行不同的描述。
翻译作为一门工具,其主要作用就是将源语言描述的事物用目标语表达出来,它的目的就在于使译文读者能够产生和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这体现的就是一种翻译对等,所以说翻译问题其实就是如何达到对等的问题。
1.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翻译对等理论就成了许多翻译理论家探讨的焦点,包括卡特福德(Cartford)、雅各布逊(Jacobson)、奈达(Nida)、纽马克(Newmark)和科勒(Koller)等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将举例介绍几个翻译家和他们的翻译对等理论。
1.1雅各布逊的语言意义和对等(linguistic meaning and equivalence)雅各布逊曾在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中提出翻译的三种类型,即语际、语内和语符翻译。
雅各布逊在文中对前两个部分进行了论述,他认为语内翻译可以和语码单位(code-unit)进行对等,但不是完全对等关系;语际翻译有时代替一个语码单位,有时代替一整段。
雅各布逊没讲语符翻译,并不是它不重要,只是在他看来,这已经是根深蒂固、众人皆知的了,而且在他的其他理论中能够看出,雅各布逊的理论都是以符号作为基础的。
1.2奈达的“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理论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理论在前期,奈达先将翻译中经常提到的“literal”、“free”和“faithful”用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概念来体现,并对这两个概念下了定义:形式对等要尽可能地使译文与原文本在形式、内容上相同,做到译入语在不同的语素上同源语言相似;而动态对等则基于奈达的“等效原则”上,他认为翻译应该讲求自然贴切,不能只顾及字对字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导言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其主要思想是将文本翻译视为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传递信息和实现交流的过程。
在英语文本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被广泛应用,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在解释和传达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
通过对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进行分析,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目的和意图,从而更准确地传达信息给目标读者。
这种基于功能的翻译方法可以有效地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实际的英语文本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解决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
通过选择合适的等效表达和语言策略,翻译者可以更好地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意义,同时适应目标文化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意义,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理论上基础和实践上可操作的指导方法。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优势和局限性,以及与其他翻译理论的比较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功能对等理论的定义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强调在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翻译应该注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关系,而不仅是单词或句子的对应关系。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原文和译文在交际功能上的等效,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形式的转换。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翻译不仅要考虑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还要考虑原文所表达的意义和功能,以及目标语言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交际需求。
通过在保持原文意义和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转换,翻译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同时使译文在目标语言环境中更具可接受性和效果性。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实现翻译的功能等效,而不是形式等效。
在实际应用中,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如增删、替换、调整等,以确保译文在交际功能上与原文达到相近的效果。
翻译对等理论
奈达:������ 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和动态对等
������ (dynamic equivalence)
• 奈达翻译理论形成于20 世纪60年代并于80年代介绍到中 国, “功能对等”是他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
• 1964年,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 等”的概念, 提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对静态的文本信息 的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
2. Nida’s adapt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model,and scientific methods to analyze meaning in his work on Bible translating.
3. Nida’s concepts of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effect :focus on the receptor
第三阶段 建立在社会符号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 而符号学是分析意义的最全面 的系统,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 翻译问题。
• 在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奈达再次定义说: “ 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 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这里的动态对等就是指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从语言的本质入手, 运用语义学理论对词汇 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分析。 在奈达看来, 各种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而 且深层结构远比表层结构有共性。 描写语言学翻译中通过语际间深层结构的转换, 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的忠实, 同时由于译文的表 层结构是通过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自由表达, 能尽 可能地保证译文的通顺。 既忠实又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对等创造了条 件, 这就使得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意义对等是翻译的关键。
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追求的不是语言表面的对应,而是文化和交际意义上的对应。
本文将详细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语言表面的对应,更要文化和交际意义上的对应。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读者中产生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产生相同的效果。
因此,好的翻译不仅要做到词汇和语法的对等,还要做到语义和文化的对等。
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直译:This picture is extremely beautiful!意译:This painting is breathtakingly beautiful!在这个例子中,直译只了语言表面的对应,而意译则更文化和交际意义上的对应。
使用“breathtakingly”这个形容词更加生动地表达了画作的美丽,使译文的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原文所表达的情感。
例2:中文原文:“他是个变色龙,总是随波逐流。
”直译:He is a chameleon and always goes with the flow.意译:He is a grasshopper and always jumps with the crowd. 在这个例子中,直译没有很好地表达出中文原意中的比喻含义,而意译则通过使用“grasshopper”这个英文单词的比喻意义,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含意。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原理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点: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点不应仅停留在语言表面,而应更多地文化、交际和读者反应等方面。
动态对等:翻译过程中追求的不是静态的、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动态的、功能上的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奈达:������ 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和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 奈达翻译理论形成于20 世纪60年代并于80年代介绍到中 国, “功能对等”是他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 • 1964年,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 等”的概念, 提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对静态的文本信息 的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 在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奈达再次定义说: “ 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 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这里的动态对等就是指功能对等
三、翻译对等的类型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Stylistic equivalence socio-cultural equivalence linguistic equivalence:is divided into pragmatic,semantic,and grammatical equvilence,the highest priority is credited to pragmatic equvialence and then semantic equivalence has priority over grammatical equivalence
The major theory
1.雅各布逊和他的“差异中的对等”
雅各布逊在他名为《论翻译的语言学观������ 》 (1959)这篇文章中,论述了三 种翻译类型:语际(interlinguistic)翻译、语内(intralinguistic)翻译和语符翻译 (intersemiotic)(Jakobson1959)。他认为在语内翻译时,译者为了清楚地表达 信息,可以使用同义词,这就意味着语码单位之间通常没有完全的对等,从语 法的角度来看,语言本身存在差异,译者翻译时可能面临找不到对应词语的问 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不可译。他承认������ 专有名词可以用外来语(loan words)、直译语(loan translation)、新语(neologism)、语义转换(semantic shifts)和迂回表达法(circum locutions)等来引述������ (Jakobson1959:)。他强 调译者在翻译过程的重要地位,认为在没有与原文词、句对应的情况下,就该 由译者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翻译。由此可见,雅各布逊的理论是以符号学 为基础的,译者首先对源语信息进行编码,然后再把它转换成目的语相应的信 息。
四、翻译界对对等理论的争论
自从1953年里乌(E. V. Rieu)首次提出“对等”这一概 念后,翻译理论家们就从未停止过争论应该如何理解这一 翻译理论,由此形成许多不同甚至相去甚远的观点 :
霍姆斯认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本对等”(textual equivalence),只有“对应”(correspondence)或 “匹配”(matching)。他否定equivalence这个概念 ,认为在源语和译入语中不存在真正的同义词。其实他 混淆了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equivalence和 correspondence或 matching。equivalence是直接的 对等,而correspondence或 matching是在目的语里没 有或找不到equivalence时,为了解决“不可译”的问 题所采取的一种翻译策略。 巴斯内特指出,完全的 equivalence是不可能的。 雅各布逊也指出完全的对应是不可能的,源语总有许多 不可传递的成分,基本意义虽传达到了,“内涵意义” 和“外延意义”则丧失了,所以翻译中允许创造性的改 动。
石锡书和杜平提出“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张美芳教授1999年在其论文“从语境分析看动态对等论的 局限性”中指出,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存在某种程度 上的缺陷。她以分析查良镛先生写在香港回归之日的一篇 文章为基础指出,在下列情况下,“动态对等”不能取得: “原文与译文的目的不一致时,其功能不可能对等; 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经验不相同时,读者反应不可能 对等;译语语篇的交际者及其之间的关系与原语语篇的不 相同,译文风格有可能随之变化。”(1999: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理论形成
1. The problem of equivalence in meaning,discussed by Roman Jakobson(1959)and central to translation studies for two decades. 2. Nida’s adapt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model,and scientific methods to analyze meaning in his work on Bible translating. 3. Nida’s concepts of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effect :focus on the receptor 4.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5. Werner Koller ‘s Correspondence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一、什么是对等 二、对等理论的发展 三、翻译对等的类型 四、翻译界对对等理论的争论
一、什么是对等
Equivalence refers to the description of one thing in different languages. In fact translation is about equivalence. “equivalence, when applied to the issue of translation, is an abstract concept and actually refers to the equival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III) Conclusion
Reflection on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help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constructed at the abstract level, is thus a rather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erm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etically, equivalence is attainable; and equivalence usually takes the form of different sub-categories that are realized at different layers or aspects of translation, which is why this term usually goes together with a modifier. Certainly, nothing but the abundant practice of translating and the study of the concrete problems occurring in translation would suffice for a theory relating to equivalence. All in all, equivalence is at least a functional and effective term for u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ranslation or to tolerate the fierce controversy in this field and find a way out of the awkward dilemmas in the practical translating that would otherwise keep unresolved. To put it another way, the theory on equivalence actually did, do or will do offer us a theoretical basis to verify the variety of translation methods adopted.
•Hale Waihona Puke 功能对等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从语言的本质入手 , 运用语义学理论对词汇 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分析。 在奈达看来, 各种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而 且深层结构远比表层结构有共性。 描写语言学翻译中通过语际间深层结构的转换 , 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的忠实, 同时由于译文的表 层结构是通过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自由表达, 能尽 可能地保证译文的通顺。 既忠实又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对等创造了条 件, 这就使得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
第二阶段 建立在信息论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他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 信息的活动, 翻译的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 起到交际的作 用。 →只有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 , 才能使“译 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 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 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 →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 , 奈达强调 可以适当改变原文的形式, 以增强译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