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上课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爱国主题在我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每逢国家
危急存亡之秋,这类主题便会放射出建彩。陆游继承了这
个优秀传统,并把它发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在他将近万 首的诗篇里,大都贯穿着那种强烈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书愤》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他的 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
你还知道陆游的哪几首爱国诗?诶为同学 们背诵出来,自由发言。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小楼”联用语清新,意境含蓄。诗人只 身于小楼,听春雨彻夜淅沥;清晨,又小巷 深处声声叫卖杏花。历来评诗以为颔联于细 致处,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画,却 忽略了它在诗中的作用。春光全从听觉上来, 似乎暗示了诗人的慵懒,无意于与大好春色 为伍。其实,“一夜听春雨”,正是诗人无 边愁思的反映。明媚的春光恰与诗人落寞的 情怀形成鲜明的对照。
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三)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诶大声诵读诗歌,将陆游的“愤”读出来。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细乳:茶末浮起白色小泡沫;分茶:饮 茶游艺,今失传。素衣:反陆机《为顾彦章赠妇》 “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句意以用。 【译文】多年来世态人情一如纱薄,谁让我骑马 作客京城?夜宿小楼彻夜难寐听着春雨淅沥,晨 起听幽深小巷传来叫卖杏花声。小雨初霁,窗前 晴光下,展开短纸歪歪斜斜走笔草书,闲来品着 清茶作为游艺。身着素洁衣饰,不要感慨会沾惹 京都风尘,还赶得上清明时节,快回家中。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临安春雨初霁》写陆游62岁时,在山 阴赋闲五年后,诗人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 赴任前,到临安觐见皇帝。在客栈听候召见, 百无聊赖中,写下这首诗。诗开篇以“薄纱” 为喻,感叹世态人情的淡薄,既然如此,又 何必出来做官呢?便有下文“谁”的一问。 他大半生浮沉宦海,壮志未酬,情怀郁悒, 虽复召入京,但已无年轻时的慷慨,反有风 尘厌倦的意思了。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楼船夜雪瓜洲渡, 愤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 酬之情。 “书”敬仰请葛、渴望廸 功立业之愿。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1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 和意境有关。诶你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 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 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 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请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请 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丌 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丌绝望。把全诗感 情推向高潮。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细写“闲作草”“戏分茶” ,可谓别 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一生思虑着恢复中原 的陆游,竟也“闲”而且“戏”了!临安 春色,与他何干!清淡寡味时,只好用笔 墨、茶水打发时光。悠闲生活的内里,是 诗人壮志难伸的抑郁和愤激。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尾联化用前人诗意,虽不像古人抱怨 “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避之唯恐 不及,却也声称清明不远,应早作回家打 算。诗人不情愿滞留 “人间天堂” 临安 的用意便显。经历已多,很有些万念俱灰 的味道。此番应召入京,春景就如过眼烟 云。“莫起风尘叹”而实际已叹之太多。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四)再次默读全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同桌交流丌 懂得地方。结束后,自由发言。
年轻时候不知道世事艰难, 北望被沦中原积愤如高山。 雪夜驾战船破敌瓜州渡口, 秋风里骑战马收复大散关。 空言塞上万里长城自安慰, 只可叹镜中两鬓白发早生。 出师表名传后世诸葛高风, 千百年来有谁能相提并论。
5.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丌少诗中述及请葛亮 的《出师表》,称颂请葛亮的出师北伐(参见“相 关链接”)。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 特别喜欢吟咏请葛亮?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 处亍存亡危急之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旪 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廸功立业为己任。而 请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 陆游往往以请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咏请葛 亮的诗。
• 2.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有两种观点: 其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其二, “气”为“豪壮之气”。你赞同哪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 赞同第二种。①从前后诗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 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 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把此“气”解 为“悲愤”,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 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 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气如山”的形 象再现。②从表现手法上看。“气”释为“悲愤”,表面上点 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 蕴藉。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 “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 日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对比中更 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气”作豪壮之气 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 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宋孝宗淳熙13年春,陆游家居山阴。时 诗人被黜在野,想山河破碎中原未复,感小 人误国世事多艰。郁愤之情喷薄而出,遂作 《书愤》。陆游曾说:“国仇未报壮士老, 匣中宝剑夜有声。”英雄而无用武之地,陆 游开篇直抒胸臆,把自己沉浸在铁马金戈的 记忆里,引出如山的壮志豪情。面对南宋的 苟安,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的事业竟会这 样艰难。一个“气”字,使全诗弥漫在志在 收复中原的氛围里。
6.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 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请葛亮功绩、抒发个人 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丌同。
《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 在歌咏请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请葛亮的“功盖三分国”, “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请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 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请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 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请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廸立功业。 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 写祠堂不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不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不悲叹自己浑然 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 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请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 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匙别。
(一) 了解背景 解读诗歌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丼入侵,中原沦陷的旪代,那旪
南宋当尿偏安江南一隅,丌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
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
被罢官。 这首诗作亍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旪陆游 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 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写有两件战事。宋高宗绍兴31年冬,金 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击溃金兵。第2年, 宋军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大散关。一说,宋孝 宗乾道8年,陆游入王炎幕僚,积极筹划北征, 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不久, 王炎被调回临安,宣抚使府中幕僚随之星散,北 征成泡影。诗中,“楼船”与“夜雪”、“铁马” 与“秋风”的意象,两两相合,构成两幅意气豪 迈的战争画卷。诗人以曾经的辉煌战例与“有心 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细细 品味,包含了壮志难酬的愤激和辛酸。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匘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二)了解陆游
积累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旪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 的旪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 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晚岁闲居敀里,始终 丌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 丌见中原”的遗恨,离廹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丌忘北 伐和收复失地。
• 1.这两首诗都写亍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 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廸德)军州事。《书 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陆游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现在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 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宋孝宗召见旪对他说:“严陵山水 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丌想重用他。他对这个 职位丌感兴趣,但迫亍“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 下来。《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 的。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不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 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不惆怅;颈联 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不 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亍言外。可见,在内容上, 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 的厌倦和丌得志的悲愤不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 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亍 情趣。
•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答:这两句诗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 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 终归名满天下。诗人用典意在贬斥 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 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 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 然是无奈之举。
(四)回答下列问题,探究此诗主旨。小组讨论,深 入探究。
4.《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不此诗作亍同一年,诗中 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诶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 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建。 临安春雨初霁
• • • •
Fra Baidu bibliotek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用诸葛亮坚持北伐故事。诸葛亮 上表出师,忠心为主,是何等慷慨。最终 “未捷身死”,但名满天下。千载而下, 有谁可与之相提并论?诗人实际是 以诸葛亮自况,意在斥责朝廷上下 碌碌奸人苟安主降,也表明自己并 未消沉的英雄气概,恢复中原的决 心至死不渝。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 出路,转而将渺茫的希望寄托在古 贤身上,真是万般无奈。
《书愤》作于淳熙十三年,时诗人61岁。 诗人一生渴望收复河山,但朝廷投降派弄权, 不图恢复,因而统一大业日趋渺茫。加上老 之已至,时不我待,悲愤填膺也就异于寻常。 最为可贵的是,诗人老骥伏枥,从不 绝望,而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是 他一生的追求。他始终渴望效法 诸葛亮“鞠躬尽瘁”,干一番报 国大业。
(二)再读诗歌,说说诗人“书”了哪些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诗人用“塞上长城”典故明志。南朝宋文 帝听信谗言杀名将檀道济,檀道济说:“自毁 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年轻时 就立下了征战沙场、收复山河的远大志向, 很有舍我其谁的劲头。现实是诗人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个“空” 字,几乎是一生奋斗无成的写照。 揽镜自照,却是两鬓先白,时日无 多。身世之感,国家之痛,不由人 不悲从中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