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味和声

合集下载

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探析

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探析

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探析作者:庞圣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3期摘 ; 要:在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中,贺绿汀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作曲家、教育家和音乐评论家,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章结合贺绿汀的相关音乐作品,对其中的和声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贺绿汀;音乐作品;和声特征中图分类号:J60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98-01贺绿汀是我国近代音乐创作的杰出代表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以及音乐理论家,在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此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先后担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以及华北文工团团长等。

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以及大量的音乐作品,代表作包括《牧童短笛》、《摇篮曲》、《游击队歌》等。

这些作品以精巧而严谨的构思、巧妙而周密的布局、简练而纯朴的语言、精湛而洗炼的技巧和鲜明而生动的形象等艺术特征,为中国专业音乐留下了珍贵的创作经验,而且非常真实地反映出了不同时期中国民众的内心思想和劳动生活,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一、和声的相关概念和声是一个乐理名词,主要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照一定的法则同时发生并产生横向声部运动而构成的音响组合。

具有非常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同时还有构成分句、分乐段以及终止乐曲的作用。

从十七世纪起,随着主调音乐的发展,和声的作用也显得愈发重要,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声部的组合作用: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相互组合,共同构成协调统一的整体。

2.乐曲的结构作用:通过和声进行、收束式、调性布局等,在构成曲式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音乐风格的地域差异

音乐风格的地域差异

音乐风格的地域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不同地域的文化孕育出的音乐风格也千差万别。

从节奏到旋律,从和声到歌词,音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深深植根于其发源地的文化土壤之中。

探究音乐风格的地域差异,不仅是一场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深潜。

最直观的差异体现在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上。

以非洲音乐为例,其特点是复杂多变的节奏和较快的速度,这与非洲人民生活的热情和活力息息相关。

相比之下,东方音乐如我国传统音乐则更注重旋律的流畅与优美,常常以较慢的速度来表现意境和情感的深远。

和声也是区分不同音乐风格的重要标志。

西方古典音乐强调和声的丰富与和谐,复杂的和声进程构建了音乐的立体感。

而我国的民间音乐往往采用简单的和弦或单音,通过乐器特有的音色来表达情感,体现了一种简洁而含蓄的美学观念。

在旋律构建上,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情。

印度音乐中的旋律通常充满了滑音和装饰音,使得音乐显得神秘而变化无常。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民谣中那些直接而朴实的旋律线条,它们往往直击人心,带有强烈的情感表达。

谈到乐器的使用,我们可以发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的风格。

拉丁美洲的桑巴和雷鬼音乐大量使用打击乐器,如康加鼓和钢鼓,这些乐器的独特声音为音乐带来了欢快的节奏和热烈的氛围。

而在凯尔特音乐中,则是风笛和竖琴等传统乐器占据主导地位,它们产生的悠扬声音引领听者进入一个神秘古老的世界。

至于歌词内容,它不仅反映了当地的语言特色,而且深刻体现了该地域人民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

例如,我国的歌词多含有诗意,反映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

而美国的蓝调音乐,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

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创造了多样的音乐风格。

从节奏到旋律,从和声到乐器,再到歌词的创作,每一个元素都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烙印。

了解音乐风格的地域差异,不仅能让我们欣赏到更加多元和丰富的音乐,更能让我们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黄安伦《前奏曲二首》和声技法研究

黄安伦《前奏曲二首》和声技法研究

黄安伦《前奏曲二首》和声技法研究作者:向敏敏
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7期
【摘要】黄安伦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他的钢琴作品多具有民族特色,其创作深受民歌旋律的影响,也有对民族乐器的音色“模仿”。

文章主要对作曲家黄安伦先生《前奏曲二首》的和声技法进行分析,从他的乐曲的旋律与和声对五声调式的应用方面,能够体会到作曲家对中国风味的初期尝试。

【关键词】黄安伦;《前奏曲二首》;和声技法
黄安伦先生于1949年出生在北京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音乐家庭,1980年赴北美留学,1983年获英国圣三一音乐学院院士称号。

1986年以“最优秀奖”获耶鲁大学音乐硕士学位,同年定居加拿大。

《前奏曲二首》是《黄安伦钢琴作品新编》开头收入的两首乐曲,这是作曲家在1971年创作的,第一首作品的创作是献给挚友崔世光,第二首作品是献给他的妻子。

本文
分别从调式及其拓展、和弦的结构特点、和声的进行、调性及其关系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作曲家黄安伦《前奏曲二首》的和声技法。

一.调式及其拓展
调式及其拓展,此处指的是旋律的横向进行。

《前奏曲二首》中旋律调式具有民族五声性的特点,并加入便音组合而成。

(一)《C大调前奏曲》旋律调式特点
《c大调前奏曲》的曲式结构为再现四部曲式结构,具有起承转合的性质。

实际也可以看作是单三部曲式,B、C可以都作为中段,C段在B段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1.呈示段是由两个乐句构成,两个乐句是派生关系。

第一个乐句旋律为同宫调式,宫音为C,音列保持不变,主音不同,由A羽到D商,是四度上行的模进。

如图1所示:。

“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略论-精品文档

“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略论-精品文档

“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略论“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是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历史上第一次举办以含有中国风味为参赛要求的音乐作品征集比赛。

比赛的成功引起中国风味作品的创作高潮,并成为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发展的一个新开端。

本文从叙述这次比赛的全过程开始,论述此次比赛在中国风格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意义。

一、举办过程1934年,俄籍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又译:车列浦宁)开始了他的环游世界演奏。

4月到达第一站中国上海。

他的到来受到了上海音乐界的热烈欢迎。

对民族乐派有一定认识,对东方音乐充满兴趣的齐尔品被中国音乐深深地吸引住了。

并于1934年5月21日写了一封简短但对中国音乐意义深远的信。

信是写给时任上海国立音专校长萧友梅的。

于是在1934年7月15日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发行的《音乐杂志》第三期上,萧友梅亲自执笔写了一篇《来游沪平俄国新派作曲家及钢琴师亚历山大车列浦宁的略传与其著作的特色》,介绍齐尔品,还刊登了他的近照及那封关于比赛的亲笔信。

另有启事一则。

比赛最终按照齐尔品的设想举行了。

评选过程和结果一同刊登在1934年11月15日发行的《音乐杂志》第四期上。

获奖名次如下:一等奖贺绿汀《牧童短笛》;二等奖江定仙《摇篮曲》;二等奖老志诚《牧童之乐》;二等奖陈田鹤《序曲》;二等奖俞便民《C 小调变奏曲》;名誉二等奖贺绿汀《摇篮曲》。

1934年11月26日晚,在上海新亚酒店大礼堂举行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庆7周年纪念音乐会后,由获奖者当场演奏自己的获奖作品,并由齐尔品亲自为获奖者颁奖。

这些获奖作品部分由齐尔品介绍出版,并编入他的个人演奏会节目单,被广泛地介绍到其他国家。

齐尔品的中国之行由几个礼拜一直延长为三年,并在以后更长的岁月中以他的实际行动影响着中国音乐。

二、影响、作用西方音乐早在唐元明各代就已进入中国,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的音乐才开始正式冲击中国本土音乐。

学堂乐歌开始选用外国的旋律依曲填词进行中国歌曲创作,并从这里走向了作曲道路。

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音乐特点

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音乐特点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2谱例1:《版纳风情-林》节选一经观察该作品就不难发现其节奏的特殊性,且能肯定其运用的是现代的音乐创作手法和音乐元素。

曲作者将这些手法运用的十分到位。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一起观察下乐曲中特色的节奏性。

2、节奏特点整首组曲采用现代创作方法,节奏方面既有严格的地方,又存在着自由的发挥(如:该组曲中每首分曲几乎都多采用三十二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快速转化;又多十六分音符的跑动来贴近自然的,模仿情景),这充分的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自由性(如谱例1的节选所示):通过谱例1可以发现,作曲家多采用的是四五度叠置和弦,用三连音方式持续的进行,左手则是十六分音符的跑动开始——既自由、又严格的将《林》所要描绘的大自然森林中的感觉表现了出来。

(三)和声织体钢琴组曲《版纳风情》还具有丰富的和声织体,一首作品的成功与否往往在于是否运用了丰富的和弦产生丰富的和声效果。

如谱例1左手十六分音符的跑动可以发现:作曲家多采用半音、微分音组成这一系列音符。

这也是现代和声中的特点。

此外,该组曲的和声是建立在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上的,它没有西方音乐那么严格,几乎没有使用传统的三度叠加式和弦来创作,而多使用二度、四度以及四五度叠加方式构成的音块的和弦创作,使其达到不同的和声效果。

如谱例2所示: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在谱例2中不难发现,上方谱表曲作者用的不是三度和弦,而是采用的民族和声四五度叠置,且用三连音方式创作,谱例中还用虚线来划分小节,这就说明曲作者没有进行严格的小节划分——这给想象带来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对西双版纳那种原始森林的描写也就更贴近了。

作曲家还采用近现代的和声创作方法,打破传统和声中一板一眼的严格进行方式。

那么,综合乐曲可以发现,曲作者在《版纳风情》中的和声创作中多采用以下三种创作方法:1、增一度(对斜)的方式——如:第二分曲《水之舞》的第4小节,左手B音与右手b B音构成增一度;2、小二度:第四曲《铓与锣》的第17小节——这也符合乐曲名,小二度比较“窄”,能够较好地模仿出打击乐敲击的声响;3、横向的和声:要查看和弦的和声走向,不能再运用西方传统的纵向方式,而是横向去观察和声的进行(如:《彩蝶戏花》的第46小节)。

赵元任民歌改编钢琴曲创作技法研究

赵元任民歌改编钢琴曲创作技法研究

赵元任民歌改编钢琴曲创作技法研究作者:余谦益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2期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起,赵元任为探索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以民歌改编的方式创作了多首作品。

本文就赵元任以劳动号子为素材改编的歌曲《江上撑船歌》为例,探究赵元任从中国民歌调式出发、结合西方作曲技法,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创作特征。

关键词:赵元任改编钢琴曲民族化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2-0069-03中国近代音乐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拉开了帷幕,之后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音乐家们对于新时代精神的追求,促使他们进一步地学习西方音乐来改变中国传统音乐的现状,秉承着“采西乐之特长,以补中乐之缺点”①的思想,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新音乐作品。

赵元任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语言家,也是早期受“五·四”精神影响的作曲家之一。

在1913年,他便将【花八板】与【湘江浪】两首传统曲牌合调改编为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1914年将“焰口调”改编、填词为《尽力中华》,在全国广为流传;1915年又发表了中国第一首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

20世纪20年代,这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在论及中、西音乐不同的时候,指出:“中国的音乐程度不及外国的地方,说起来虽然一大堆,可是关键就在个和声方面。

”②为了探索“中国派”和声写作,他有意识以民歌改编作为突破口,作出进一步的探索。

在1921年留美期间,便为《鲜花》《四贝上工》《望郎归》等民间曲调配以伴奏;1925年归国后创作大量声乐作品的同时,还编配民歌作品《老渔翁》《纱窗外》《十杯酒》《一更里格相思》等十多首曲子。

《江上撑船歌》是赵元任在1920年以语言学家身份深入各地采风时,在汉口长江与河北滹河两地所听到的两支船渔号子。

20世纪30年代左右,在掌握了歌曲所固有的特点后,根据民族审美习惯,将这两首号子译谱、拼贴创编、增添和声、重新编排结构,将两首曲子整合为一体。

中国七声燕乐调式的曲目

中国七声燕乐调式的曲目

中国七声燕乐调式的曲目1.引言1.1 概述中国七声燕乐调式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种独特而古老的音乐体系,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

七声燕乐调式是中国音乐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它是由七个基音组成的音阶,每个音的音高和音域都不尽相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体系。

中国七声燕乐调式在演奏和创作音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被广泛运用于古代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而且在现代音乐创作中仍有其独特的地位。

七声燕乐调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音域的宽广和音色的多样性。

每个音符都有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乐曲更加丰富多样,音乐表达更加细腻。

七声燕乐调式的曲目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曲目类型,包括宫廷乐曲、戏曲音乐、民间曲调等等。

其中,一些经典的曲目被广为传唱,并成为中国音乐的瑰宝。

这些曲目不仅体现了七声燕乐调式的特点,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通过对七声燕乐调式的研究和推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同时,七声燕乐调式的曲目也带给人们更多的音乐享受和情感体验。

因此,深入研究七声燕乐调式的曲目,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音乐的传统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七声燕乐调式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其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同时,本文还将推荐一些经典的七声燕乐调式曲目,希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本文,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神奇的音乐体系。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篇文章的组织体系,它决定了读者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方式。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中国七声燕乐调式的介绍2.2 七声燕乐调式的特点3. 结论3.1 七声燕乐调式的影响3.2 七声燕乐调式的曲目推荐文章结构的作用是使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方便读者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明确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线思路,并对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整体性的把握。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接着介绍了文章的整体结构,以及撰写本文的目的。

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结构的民族化探索

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结构的民族化探索

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结构的民族化探索作者:税琳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年第07期【摘要】中国五声调式也可以称为民族调式,最早见于记载春秋时期《管子.地员》中,这些传统理论更多注重的是横向单线条的发展,而在纵向的多声部音乐中却还没有完善的体系。

本文主要探讨在作曲技法上,如何学习并借鉴西方大小调完善的功能和声,来体现出中国五声性和声的民族化。

【关键字】中国五声性民族化【中图分类号】J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034-02自学堂乐歌后,以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黄自等为代表的音乐家们在较系统地学习西方的技法后,并在借鉴西方和声的理论体系,在中国的音乐创作中有意识的作民族化的尝试,这也是中国民族和声发展的基础。

五声性和声民族化大致分为:一、三度结构性和声方法;二、非三度结构和弦;三、五声纵合性和声方法;四、其他特殊处理和声方法。

一、三度结构性和声方法黎英海明确提出“汉族调式的和声应该是以三度叠置构成和弦并保持和声紧张度及声部运动平衡对比的和声方法及建立在调性逻辑基础上的功能和声。

” 在欧洲大小调的传统和声体系中,是按三度叠置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

于20世纪初,随学堂乐歌的传入我国,因此我们沿用了三度结构为基础的和声方法。

但三度叠置是在七声音阶下建立起来的,即有五个正音(骨架音)和两个偏音(不稳定)。

那么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和我们五声性音阶出现了矛盾。

从五声调式来看,在三度叠置包含有偏音的和弦,功能逻辑上也与我国五声调式出现了矛盾。

基于我国五声性调式的特殊性的前提下,如何在三度结构性和声方法中,体现出中国和声结构的民族风味,关键在于:1.对偏音的处理2.附加音和弦的使用。

(一)对偏音的处理分为两类:软化偏音和强调偏音。

1.软化偏音的方法如下:(1)省略偏音:建立在商、徵上的三度叠置的和弦,为适应五声性调式的风格,可以省略三音。

形成空五度和弦,具有空旷的表现意义。

我国五声性调式和声与爵士和声的不谋而合

我国五声性调式和声与爵士和声的不谋而合

我国五声性调式和声与爵士和声的不谋而合马雁【摘要】我国的传统音乐虽然早已存在多声部音乐的组合方式,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和声体系.随着各种有关民族化的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书籍与论文的发表,认为西方尤其是现代西方音乐创作理论更能保存我国传统音乐的民族特点.爵士乐作为不同音乐语言结合的混合物,加上现代爵士乐的旋律语汇与节奏模式也越来越得到认可,可见民族与现代的融合与创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创作发展趋势.【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7(000)013【总页数】2页(P70-71)【关键词】和声;五声性调式;爵士乐【作者】马雁【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我国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者们一方面受传统音乐的影响,在旋律写作上采用五声性的音调;一方面受西体中用的影响,对西方作曲技术的广泛借鉴,促使我国音乐的概念、体裁、形式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尤其是多声部音乐组合方面,由于文化背景及大众审美需求的不同,西方三度结构的和声体系与我国多声音乐的融合难免不形成风格上的冲突,为找到使之风格协调统一的解决方法,作曲家们一直努力尝试寻求新的突破,为创造出适应当今社会文化发展人们精神需要的民族化和声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和开拓性的研究。

起源于美国的爵士乐因特定的历史环境,在欧洲音乐、非洲部落音乐及拉丁美洲音乐等多种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下产生,这些不同的传统音乐思维及语言体系的交织造成了美国音乐文化的多元化,爵士乐的广泛传播也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流行音乐发展。

20世纪初被引入上海,我国早期流行音乐应运而生。

其中,流传甚广的有《夜上海》,以及飘出国门到海外,1951年登上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榜首的《玫瑰玫瑰我爱你》等。

到了80年代后期,流行音乐迅猛发展,《思念》、《弯弯的月亮》等作品中都饱含浓郁的爵士风味。

由此可见,爵士乐的传入也给我国早期流行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舌尖上的中国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不管在中餐还是在中文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除了味觉和嗅觉,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源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

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样,汉字也用“甜”来表达喜悦和幸福的感觉。

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最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这种味道往往来源于同一种物质——糖。

对于阿鸿来说,糖不仅表示着甜,更意味着一切。

一早炉火已经烧的很旺,阿鸿准备开始熬糖。

糖葱薄饼---潮州著名的传统甜食,阿鸿的手艺是祖传的。

今天,阿鸿准备多做一些糖葱,明天就是当地隆重的节日---冬节。

阿鸿家的饼食店在达濠古城的苏州街上。

时光大致保留了这座小城质朴的颜色和缓慢的节奏。

离达濠不远的峡山,阿植的鸭脯店,今天十分忙碌。

熏鸭用的木桶里,炭火一直在燃烧。

从阿植记事起,门前这个木桶散发出的甜蜜烟熏味一路伴随他长大。

阿植家一直保持着最传统的熏鸭古法,这种方法已经有300年的历史,阿植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独门秘方。

红糖是从甘蔗中简单提取的粗糖,由于没有精加工,它几乎保留了蔗汁中的所有养分。

在中国,红糖通常被当作营养品,而潮汕人则偏爱用红糖来腌腊食物。

把腌渍好的鸭子整齐地挂在木桶内壁,用木炭火烘烤40分钟后,酱料充分浸润到鸭肉内部,烟熏的时候到了。

熏鸭用的原料居然是甘蔗渣。

店里每天要用到大约40公斤的甘蔗渣,要找到这些材料并不难。

在距离阿植家不到20公里的山脚下,近千亩的蔗林正在蓬勃生长。

北回归线穿过这片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空气使中国的岭南地区成为甘蔗的主要产区。

甘蔗的甜味来自分子中的葡萄糖和果糖,这是太阳的光合作用带来的。

隆冬的雨季,甘蔗悄悄积聚着糖分,这种物质不仅能为人类补充体能,更能在缺乏日照的寒冬里抚慰我们的心灵。

当然,蔗糖也为中国多个地区的美食提供了甜味的基础。

距达濠古城1000多公里之外的无锡,工商兴旺生活富足,虽然从来都不是蔗糖产区,但口味上,无锡人却执着地选择了“甜”。

中音史

中音史

中音史1.《牧童短笛》: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

以质朴优美的民族歌风旋律,流畅自如的对位写法,与中国风味去掉相谐的和声,以及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如同笔法简练的写意水墨画般的营造了中国式的诗情意境,被公认为是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民间音乐作为素材创作,音调流畅自如,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曲式为三段体结构,前后两段运用复调织体,中间部分采用主调织体。

全曲由五声音阶组成,和声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

这是中国近代音乐中一首经典式的钢琴名作。

(P181)2.《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

作于1926年。

歌曲为通谱歌形式。

以对春夏秋冬四季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和念旧”之情。

此曲口语化的特点唱起来自然,流畅。

转调频繁又觉得天衣无缝。

运用我国京剧国门的旋律座位素材贯穿全曲。

(P139)3.陆华柏:4.国立音专: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

(P168)5.学堂乐歌:是我国自19世纪末开始在新式学堂和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种歌唱形式,一直到“五四”时期盛行不衰。

学堂乐歌的特定概念是指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所教唱的歌曲。

(P119)6.《和平进行曲》:钢琴曲,赵元任1914年作。

是我国第一首创作的钢琴作品。

发表于1915年《科学杂志》。

《和平进行曲》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祈求和平的人道主义反战背景。

全曲22小节,2/2拍子,音调庄重而富于激情。

这是我国近代早期在复调思维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一首钢琴曲。

(P126)7.曾志忞:号泽明,又名泽霖,上海人。

早年曾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曾志忞1903年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曾被梁启超誉为“上海曾志忞,留学东京音乐学院有年,此实我国此学先登第一人也。

”(P124)8.《夜上海》:陈歌辛曲(P203)9.救亡歌咏运动:以冼星海、聂耳为代表的音乐家所创作的大量优秀救亡歌曲标志着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新时期的到来。

他们创作的歌曲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和大众化的音乐风格,具有更为高昂明朗的音调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在广大群众中广泛传播,开辟了一条通向救亡歌咏运动高潮的道路。

第四章中国烹饪风味流派

第四章中国烹饪风味流派

第四章中国烹饪风味流派烹饪风味流派 (1)世界“三大烹饪流派”的代表 (1)“风味” (1)从原料性质划分 (1)从功用划分 (1)从生产者主体划分 (1)从时代划分 (1)地方风味流派简介 (1)“八大菜系”拟人化描绘: (1)一、山东风味 (1)二、四川风味 (2)三、江苏风味 (2)四、广东风味 (2)五、浙江风味 (2)六、福建风味 (2)七、湖南风味 (2)八、安徽风味 (3)九、北京风味 (3)十、上海风味 (3)十一、西北风味 (3)十二、东北风味 (3)其他风味 (3)(一)素食风味 (3)(二)仿古风味 (3)本章小结 (3)烹饪风味流派世界“三大烹饪流派”的代表中国中国烹饪由于历史最悠久、特色最丰富、文化内涵最为博大精深、使用人口最多的特点而首屈一指。

法国土耳其“风味”食品(菜肴、面点、小吃或饮料等)选料、加工、制作所显示出的独有的风格特点。

从原料性质划分素食风味素食从南朝梁开始形成流派,到清代形成宫廷、寺院、民间三个派别。

荤食风味从功用划分普通食品保健医疗风味从生产者主体划分市肆风味食堂风味家庭风味从时代划分仿古风味前如仿宫廷、仿官府、仿唐、仿宋、仿“红楼”、仿“随园”等风味。

现代风味地方风味流派简介“八大菜系”拟人化描绘: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徽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一、山东风味南北朝时已初具规模,明清时已稳定形成流派。

影响所及,有黄河中下游、华北东部以及东北地区。

菜肴流派: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特点:注重以当地特产为条件选料,精于制汤和以汤调味,烹调方法以爆、炒、扒、熘最为突出,味型以咸鲜为主而善于用葱香调味。

名菜:爆双脆、葱爆海参、清汤燕菜、糖醋鲤鱼、清蒸加吉鱼、九转大肠、锅塔豆腐、红扒熊掌、熘肝尖等。

面点小吃品种繁多,以面制品最具特色。

著名的有:福山抻面、周村酥烧饼、潍县杠子头火烧、济南扁食、蓬莱小面、济南糖酥煎饼等等。

浅谈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

浅谈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

浅谈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作者:伍贤军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10期摘要:贺绿汀是近代中国音乐创作的代表音乐家之一,他大胆引进西洋先进作曲技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在旋律及和声的创作中都有探索性的创新,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他作品中的和声、调式调性和复调手法都有着明显的民族化倾向,是将西方作曲技法和中国民族音乐的有效结合和高度统一,也正是这种民族化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关键词:贺绿汀;音乐;和声特征中图分类号:J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96-02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楷,他是近代中国音乐创作的杰出代表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

贺绿汀的音乐作品以其精巧而严谨的构思、巧妙而周密的布局、简练而纯朴的语言、精湛而洗炼的技巧和鲜明而生动的形象等艺术特征,为中国专业音乐留下了珍贵的创作经验。

并且他的作品总是能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展现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内心思想和劳动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风情和独特个性,深受群众的广泛喜爱。

贺绿汀的音乐创作经历了 70 多个春秋,为中国人民共奉献了 260 多首不同种类、不同体裁形式的作品。

在这些音乐作品中,贺绿汀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和创作理念,并运用这些西方的创作方式来整理和创造中国的民族新音乐。

尤其在和声领域,贺绿汀大胆创新,对当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和声在运用西洋的和声技法的同时又添加了一些民间音乐素材,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是西洋技法和民族音调相结合的最好典范。

现在笔者通过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将他的和声特征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民族化的和声贺绿汀的和声是以传统和声为基础的,他借鉴了西洋现代作曲技法,并结合了中国民间的音乐素材,探索出了具有民族调式、民族音乐特色的和声体系,从而使和声非常有中国特色。

新疆风格钢琴作品中的和声

新疆风格钢琴作品中的和声
此 用 功 能 和 声 为 这 些 旋 律 配 置 时 并 不 感 生 涩
该 曲 频 繁 地 使 用 和 弦 的 高 叠 处 理 。 在 该 曲 的 尾 声 作 者 反 复 使 用 主 调 E 宫 调 的 省 略 七 音 的 I9 和 弦 持 续 长迭 八小 节 。这 种不1 办和 的 和 弦 如 此 用 法 反 而 造 成 了 一 种 统 一 的 特 性 音 响 效 果 2 五 声 性 和 弦 五 声 性 和 弦 结 构 从 形 式 上 打 破 了 传 统 和 声 的 三 度
感 。
为 中 用
二 .新 一风 格■ 霉作 昌的 独特 和声 在 新 疆 风 格 的 钢 琴 作 品 中 作 曲 家 们 将 从 欧 洲 各 乐 派 的 音 乐 作 品 中 总 结 出 来 的 多 声 化 技 法 与 新 疆 民 族 音 乐
的 实 际 情 况 相 结 合 创 作 出 了 独 具 和 声 风 格 的 作 品 。 1 和 弦 的 高 叠 处 理
乐 所 特 有 的 民 族 风 味 个 性 突 出 深 受 世 人 喜 爱 。 新 疆
不 பைடு நூலகம் 因 为 民 族 焱 多 而 被 誉 为 民 族 的 橱 窗 而 且 地 处
欧 亚 太 陆 的腹 地
处 在 古 代 丝 绸 之 路 要 冲 自古 以
曾是中国文化
来 它 就 是 东 西 方 经 济 文 化 菩 萃 之 地
功 能 和 声 并 非 不 可 调 和 其 原 因 也 有 三 点 1 它 们 共 同 存 在 作 为 调 式 的 主 音 属 音 下 属 音
印 度 文 化 波 斯 文 化 阿 拉 伯 文 化 和 古 希 腊 文 化 古 罗
马 文 化 的 文 汇 地 因 此 其 音 乐 活 动 五 彩 缤 纷 千 姿 百 态 有 着 丰 富 的 民 旅 音 乐 文 化 资 源 成 为 音 乐 家 们 创 作 的 丰 富 源 泉 。 许 多 作 曲 家 从 中 吸 取 灵 感 创 作 出 了 太 量 脍 盅 人 口新 疆 风 味 的 钢 琴 作 品 如 : 石 夫 的 《 哈 哈 变 娃 奏曲》 郭志鸿的 《 疆 舞曲》 储望华的 《 疆随 想曲》 新 新 孙 以 强 的 《春 舞 》 田 联 韬 《 吉 克 鼓 舞 》 等 等 。 这 些 塔 作 品 都 是 作 曲 家 将 高 超 的 作 曲 技 法 与 民 族 音 乐 元 素 大 胆 结 合 借鉴 欧洲音 乐理论 来进 行多声 化创作 实 现 “ 洋 采 用 多 种 手 法 将 新 疆 音 乐 的 民 族 族 性 表 现 得

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特色——以《上山》、《教我如何不想他》为例

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特色——以《上山》、《教我如何不想他》为例

大 众 文 艺大24摘要:赵元任(1892—1982),他是我国20世纪的著名语言学家,有“汉语言之父”之美称,他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作曲家。

他音乐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曲创作,尤其是艺术歌曲和合唱曲。

而他创作的歌曲,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抒情性,同时体现了他在音乐艺术和语言学领域的双重才华。

被认为“他是我国最早敏锐地感到和声在色彩上的意义和最早懂得运用‘调性感情’的中国作曲家。

”[1]关键词:赵元任;艺术歌曲;调性感情;中国特色;语言赵元任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一百余首作品,其中以声乐作品为主,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1928年出版的《新诗歌集》中的作品。

其中收录了《卖布谣》《织布》《劳动歌》《小诗》《上山》《教我如何让不想他》《也是微云》等十三首艺术歌曲和一首合唱曲《海韵》。

这些歌曲几乎全部是通谱歌的形式。

此外,这部歌曲集中除了《瓶花》的头一段是用了范成大的一首七言绝句外,其他署名的作品都是当时对新诗人胡适、刘大白、刘半农、周若无等的白话诗进行谱曲,这充分体现了赵元任先生对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学、白话文”精神的支持。

萧友梅先生对《新诗歌集》做出了高度评价:“这十年来出版的音乐作品里头,应该以赵元任先生所作的《新诗歌集》为最有价值。

”本文选取赵元任先生《新诗歌集》中的《上山》(胡适词)和《教我如何让不想他》(刘半农词)这两首作品对其创作特色进行简单总结。

这两首作品同作于1926年,都体现了“五四”所提倡的“科学”与“民主”精神。

《上山》反映了当时中国青年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迫切要求冲破封建牢笼追求自由的决心,而《教我如何让不想他》则体现了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激情。

一、“调性感情”布局以《上山》为例,在以往研究者对这首作品的调式分析中,大部分结论认为作品的调性布局为:降B大调—g小调—降B大调—G大调—e小调—B大调。

而笔者认为整首作品创作于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应当从民族调式的角度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整首作品经过了七次调式变化,调性布局是不是可以认为是:“降B宫—g 和声小调—降B宫—G宫—e和声小调—B宫”会更加合理?作品开头部分是降B宫调式,色彩明亮,与诗词 “努力!努力!努力!努力往上跑,我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擦,拼命的爬上山去”相结合,更加清晰的表现了积极向上的情绪。

赵元任音乐思想在其艺术歌曲中体现论文

赵元任音乐思想在其艺术歌曲中体现论文

浅析赵元任音乐思想在其艺术歌曲中的体现【摘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各类歌曲体裁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由于来自欧洲的艺术歌曲因其特点“歌词多半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正好与“五四”时期崇尚个性与感情的艺术思潮相符合,因此在中国应运而生。

被尊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又是“中国新音乐的先驱”,其艺术歌曲创作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成了他音乐创作生涯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价值最高的成果,同时赵元任先生也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对艺术歌曲进行开拓、创新的作曲家,为我国近现代新型音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思想复古袭西曲调和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各类歌曲体裁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题材和内容,大多是宣扬“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由于来自欧洲的艺术歌曲因其特点“歌词多半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正好与“五四”时期崇尚个性与感情的艺术思潮相符合,因此在中国应运而生。

被尊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又是“中国新音乐的先驱”,其艺术歌曲创作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并成为他音乐创作生涯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价值最高的成果,作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对艺术歌曲进行开拓、创新的作曲家,他为我国近现代新型音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复古袭西当并进”的思想体现在歌曲创作的“中西结合”赵元任作为中国新音乐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其反封建的观点非常明显,在其音乐创作中也大力弘扬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精神。

早在初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附录中就有明显的体现:第一,他批判封建古乐,认为“古乐唯用于宗庙大典而已”“士大夫犹以礼乐自侈,也可悲也”。

第二,他肯定音乐与人民的关系,认为“乐之淫正,民族之兴亡系焉”“夫乐,国之情也”。

这里的国之情,即民之情,他认为音乐是民众感情的体现。

第三,他反对“博物院中国”提出“欲救今乐之失,复古袭西当并进”的观点,而且进一步指出:“西乐则当尽其所能,为国人做驺走也”。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作者:***来源:《音乐探索》2022年第02期摘要:江文也是20世紀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作曲家之一,在钢琴创作领域有着突出贡献。

1938年,江文也从日本回到中国后,将所学的西方音乐理论技法灵活地与本民族的钢琴音乐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相融合,创作出了一部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

以江文也回国后创作的钢琴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创作实践中的民族化特点,从而总结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江文也;钢琴作品;民族特色中图分类号: J6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2)02 -0079-09DOI:10.15929/ki.1004 - 2172.2022.02.009前言江文也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作曲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所涉及的体裁较为丰富。

在创作上,他一方面使用西方作曲技术,另一方面又在作品中包含了对中国民族风味的追求。

汪毓和先生将江文也的钢琴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1934—1938年,江文也在日本的阶段;后期是1939—1957年,江文也回到祖国之后①。

在江文也的后一个钢琴创作高潮时期,他进入到对钢琴音乐进行民族化探索的领域。

本文通过对江文也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分析,从对民族乐器的模仿、对戏曲元素的吸收、对民歌素材的借鉴、对传统调性结构的继承4个方面探究江文也钢琴曲民族风格表现的创作技法,进一步论述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以及借鉴意义。

一、对民族乐器的模仿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丰富多彩,因此能够奏出多变的音色,使音乐表现力更强。

这些演奏技巧以及独有的音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和文化,是中国音乐特色的体现。

江文也在钢琴音乐民族化的过程中,通过对民族乐器的分析与学习,模仿民族乐器的奏法、技法,使得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较强。

(一)琵琶江文也于1945年创作的《第三钢琴奏鸣曲——江南风光》是由琵琶古曲《浔阳月夜》改编而来的钢琴叙事诗。

从作品《梅花调》看京韵元素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

从作品《梅花调》看京韵元素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

从作品《梅花调》看京韵元素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梅花调》是一首著名的筝曲,它的创作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张旭。

这首曲子被认为是一首杰出的代表京韵元素的作品,在创作中融合了许多京韵元素。

京韵元素是指中国古代音乐中使用的一种音乐风格,其特点是浑厚沉稳,节奏舒缓细腻,旋律优美动人。

京韵元素的创作源自中国古代的京剧音乐,并在筝曲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梅花调》这首曲子中,京韵元素的运用十分明显。

首先,在节奏方面,《梅花调》使用了许多京韵元素的节奏特征,例如慢板、中板和快板。

这些节奏特征使得曲子的节奏变化丰富,使人感到舒适、放松。

其次,在旋律方面,《梅花调》使用了许多京韵元素的旋律特征,例如长线、短线和循环。

这些旋律特征使得曲子的旋律具有流畅性和连贯性,使人感到轻松、愉悦。

此外,在和声方面,《梅花调》运用了许多京韵元素的和声特征,例如和声的对位、横向和纵向变化以及和声的引入和收回。

这些和声特征使得曲子的和声丰富多彩,使人感受到了丰富的音乐氛围。

总之,《梅花调》是一首优秀的代表京韵元素的作品,在节奏、旋律和和声方面均有着明显的京韵元素的运用。

这使得曲子在演奏中具有浑厚沉稳的气质,节奏舒缓细腻,旋律优美动人,和声丰富多彩,使人感到舒适、放松、轻松、愉悦。

因此,《梅花调》受到了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并成为了中国古代筝曲中的经典之作。

在创作过程中,张旭运用了许多创作手法来体现京韵元素。

例如,他在曲子中使用了许多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如五声音阶、四和弦等,使得曲子的旋律具有浓郁的中国风味。

此外,张旭还运用了许多传统的筝曲技巧,如弹奏、滑音、颤音等,使曲子的演奏技巧充分体现出京韵元素的特点。

另外,张旭还结合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来创作《梅花调》。

例如,他在曲子中使用了许多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音乐元素,如春节、元宵节等,使得曲子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此外,张旭还灵活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的乐器,如筝、二胡、古筝等,使曲子的音乐氛围更加丰富多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实验现在,要试试看这套和声的可用性,而且也要品味一下,以这套和弦所配置出来的和声有什么韵味》它是否能表现出中国的风格?若用这套和弦,它是否能将中国音乐带进一步,以迎向世界乐坛的趋势,作更广阔的发展?请容先将这套和弦列于下方:为了便于表达,特将和弦的转位依如下的方式表示出来:以宫和弦为例:则商和弦为:则徵和弦为:其余的和弦以此类推。

在实验之前,先要说明以下的两个认知:一、尽量保持和弦的原形或简易的四声部配置,因为既然是实验和弦的效果,最好就不以写作的技巧,进行的方法对其多做处理,因为技巧方法越少则其被雕琢的程度也就越少,则其真正的效果也就显露的越多。

就像烹饪一样,作料越少则显露的原味越多。

因此,在此的实验完全以单纯的和弦原形或以四声部的配置来处理。

二、表现中国音乐的风格,其效果的表达是在于横线进行的旋律感;使以五要音二次音构成的七声音阶所做成的旋律的进行来表达;而纵线的和声则为以对位(复调)做成了旋律的支持者。

因此写作中国音乐该使用的手法,应该是以对位(复调)的技巧写作复音的多旋律方式。

这是中国作曲家所不能不察的。

但在此的实验却仍不以对位的复调音乐进行。

因为复调的旋律感会抢夺或冲淡和声的效果;因此既然是和弦效果的实验,那么,就让它完全无掩饰的,完全表现于纵线的和声效果吧!因此在这儿仍以和声的方法来配置。

这样实验出来的和弦,若是确定其具有中国的风格,则以此和声为骨干,再以对位(复调)的方法写成中国的音乐,将获得极佳的效果。

好,现在就来进行实验吧!第一节三个主要和弦在中国的音阶中依其特性,是以宫和弦、徵和弦与商和弦为三个主要的和弦:依照前方我们对中国音阶的分析,徵和弦具有“属和弦”的性质,它是宫和弦的“属和弦”,但这个徵和弦也具有“主和弦”的性质,因中国音阶赋予它成为音阶中的第二个主音。

因此,它是主、属的双性和弦。

(注一)这样说来,我们就已很清楚商和弦的地位了,它是徵和弦的“属和弦”。

这三个和弦表明了中国音阶的特色。

它们三者的关系:宫接徵或徵接宫是主、属或属、主的连接。

徵接商或商接徵也像是主、属或属、主的连接,我们可解释这个徵为第二主音,那么商则是它的属了。

若宫接商,再接徵,其效果正如:下属——属——主的连接,效果也极佳。

因此,宫接商好,但若是商接宫,则两者的距离就远了。

若为本位,音响欠佳。

现在选一首小曲——一首宫调的民谣:枣骝马,以这三个和弦,将其配置和声:为实验其音响,故在低音谱表中所配置的和弦,皆为原形的材料,但为适应这样的和弦,若是先以涟音弹奏,则更能领略其中国的韵味。

在最后的四小节中,正是宫——商——徵——宫的连接,除了商和弦使用了两个下助音外,其余的均为和弦音,其效果除有中国风味外,并超越三和弦那种单纯的协和感。

有一要待澄清的观念:乃是请勿以传统和声学中的规则——不可平行8度、5度与不可空心5度……的规则来批判,认为是和声进行的错误。

这些规矩在西洋是订于古典与浪漫前期,因此若是用来批判莫扎特、海顿、贝多芬是正确的,但到了新浪漫以后,若是再用这样的观念来认定,你就会失望的发现连大音乐家萧邦、德布西、拉威尔……都犯下了许多这样的大错。

请别误会他们是写错了,乃是他们的背景时代已逾越了那个时代的观念与规则。

平行4度、5度在中国音乐中有很道地的风味,因此不可用这些规则而将其加以抹煞。

因此中国音乐应不受限于这些规则。

现在,将这些和弦转位一下,在转位的使用中,刻意的用些音响“较好”的3度、6度音程,但也用了4度、7度。

请弹奏下曲试试它的音响效果:在结束前的倒数第三小节中,刻意的将商和弦与徵和弦的6度音,置于最低的低音位置,加重其小调感,以实验笔者认定的中国音乐中的大小两调的融合性(注二),因此曲已确定是偏向于大调的调性,但我们会发现,如此使用仍有极佳的效果,以支持笔者理论之正确性。

而且在结尾的宫和弦中,也有一个将6度音移在低音,而成为la,do,mi,sol的形式,如此一来,就更增加了中国的韵味。

以同样的和弦,为这首民谣配置伴奏,用很简单的音型,却能得到韵味十足的中国风格,特别是最后两小节的分解和弦,很是表达了中国的特色。

由于这样的伴奏形式,不是一个和弦的四个音同时弹下,所以较能为听惯了三和弦效果的人所接受;在这儿,高音谱表的4度、5度的使用有非常好的效果,要比3度、6度更具有中国音乐的风味。

现在再试用这些和弦,写成四部和声,为求效果充分的表现和弦的音响起见,而不省略和弦中的任何一个音。

因为这样的四个音组成的和弦,有2度(7度)的音程关系,若是我们不欲使其音响太过强烈,则可将这样的音程置于较远的音程上;因为不协和也称远协和,因此音响较能满足“需要协和的人”。

在外声部,迄今还是采取较多的3度(6度)音程,以增加较为人能接受的协和度。

注一:请参阅本书第五章第三节注二:见本书第五章第四节第二节以龢和弦替代变徵和弦及其应用变徵这个音正是中国音阶中异于西洋音阶之处,该是中国音阶中的特色,但由于中国音阶的双主音特性,而使在商音上所建立和弦夺去了它的地位。

若是在西洋音乐,这个和弦就是转属调的属和弦,则是用做最主要的转调材料。

由于这个和弦在西洋音乐上的地位,我们太熟稔它的音响,它一出现则立即会表露出西洋音乐的效果,因此,这个变徵和弦如要在中国和声中的使用,必须给予“改造”,使它具有中国的风味方可。

“改造”它的方法是出自我国的“清乐音阶”(注),这清乐音阶是我国以徵音为首的另一种音阶排列法,其中的第四音而非“变徵”,而是“龢”,这个“龢”与角音构成半音,与徵形成全音,相当于西洋大音阶中的“fa”的自然音:若是以这样的“清乐音阶”为基础来建立和弦,则其中的变徵就成为:其名称也就是随即更改为“龢”和弦了。

随着音阶的改变而改变和弦的结构是合理的;在西洋音乐就有很贴切的例子:小调中的自然小音阶与和声小音阶就是如此,自然小音阶的属与属七和弦是:而和声小音阶中的属与属七和弦则是:这样的改变,是随着音阶的改变而使然,因前者是建立在自然小音阶上:而后者是建立的和声小音阶上:旋律是出自音阶,因此音阶是旋律的支持着;而和弦又是建立在音阶上,因此和弦就当以音阶的不同而随之变化,以求合宜的配置该音阶所做成的旋律。

所以和弦随音阶改变是正确的。

在中国的旋律中也就有这样的例子:这首青海民谣:“在那遥远的地方”,所用的即是“变徵”:而这首新疆“青春舞曲”呢?则是用“清乐音阶”的“龢”音:这两首歌随着音阶的不同,就当用不同的和弦;前者就因其变徵而当配置的和弦该是商和弦或变徵和弦,而后者要使用的就当是“龢和弦”了。

这个“龢和弦”的性质如何呢?就它的音程看,它的结构与宫和弦、徵和弦、商和弦完全相同,因此它的音响就极富有中国韵味。

它在音级(degree)中的地位就成了宫和弦的下属和弦,也即是下五度的和弦,使之因而与宫和弦产生了极密切的关系了。

因为这个和弦的改变,而使这套中国的和声产生三个主、属的关系:这样的主属关系,使中国音阶更宽广的在四个调中中进行,这要比西洋音乐的调性更灵活,变化更多。

由于这个龢和弦的产生,可使龢接宫,即为主属的连接;若以宫接龢,则是主与下属的连接,两者都是很好的效果。

若以龢接徵再接宫,则是非常良好连接,正是西洋的下属——属——主的连接,是吻合于泛音的原理。

其效果可以成为基本的连接之一。

可与本章第一节所述的宫接商再接徵,成为中国音阶的两个基本连接方式。

龢接徵接宫与宫接商再接徵,在构造与音响上皆完全相同,正衬托了中国音阶的双主音特性。

(例证置于第三节)分析过它的性质以后,现在就实际来使用看看:在“掀起你的盖头来”这首维吾尔民谣中,有宫——龢——宫的连接;也有龢——徵——宫的连接:注:请参阅第五章第二节第三节始于宫而终于徵拙著已由前方的篇幅述及中国音阶以宫、徵为双主音的特性,因此,中国乐曲常为“宫”开始,而“徵”结束。

这套创制出来的和声体系,必须要将这样的音阶特性表达出来,因此要在此加以实验。

首先要认清的乃是,这个结束的徵音,必须要以徵和弦来配置,若是将它当成是宫和弦的五音则是极大的错误。

(注一)它必须是“徵和弦”,它必须是“徵和弦”的根音。

这个结束的和弦既是“徵和弦”,则依泛音的原理,其前方必为其五度的“商和弦”。

这个“商和弦”是“徵和弦”的属和弦。

其终止以商和弦接徵和弦才能构成圆满的结束。

用一首山东民谣——紫竹调来作例子:它的开始是“宫”可以确定:现在再看看它的结尾,它是结束在“徵”,这“徵”必须用“徵和弦”来配置;而其前方则用徵的属和弦——商;其再前一个和弦则为宫。

如此一来则形成了,下属,属,主的连接,这是很好的效果。

这样的连接,请别误会是抄袭西洋和声中的终止式。

其实这是泛音的自然律,它是西洋人的发现,但它也是中国人的发现;因此,它并不限定是西洋的,它也是中国的。

(注二)这首紫竹调有个后奏句,这个后奏句还是结束在徵,则在和声的连接上,仍然用完全终止,仍然使用商接徵;经过以上的讨论,现在就将和弦配置上去:将它写成四部和声:在本章前节(第二节),提到龢——徵——宫的相同音响的连接为宫——商——徵,即为在此之使用。

笔者为这首以宫始以徵终的歌名“锄头歌”的,配置成四部和声,其结尾仍然以宫——商——徵所作成的完全终止,惟其再前一小节用龢,用龢接宫,再连接后方的和弦,已是完全的复合终止了,必为极佳的效果。

顺便一提的是你是否有兴趣,将这首歌以西洋传统的三和弦配置成和声看看,两者比较一下,是否这套新的和声体系有更多的中国风味?比西洋传统的三和弦更具中国的风格?另一个问题:这首歌曲的结尾,在旋律中显示那不该是使用商和弦的条件,因为它是:若是使用商和弦,在和声上只有勉强解释为这两个角音(mi)是那个半拍的商(re)的和声外音了。

但无妨,因为在理论上我们已经确定了,中国音阶做成的音乐有时是始于宫而终于徵;既然这个结尾确定是徵和弦,而在徵和弦的前方使用它的“属”则是绝对正确的。

因此,尽可以不管旋律如何,而认定是商和弦的地位就使用商和弦,这才是正确的。

因此在这儿照样用商和弦接徵和弦,以做成完全终止。

在此须要一提的是:除以商和弦接徵和弦做成完全终止式以外,也可以以宫和弦接徵和弦做成副格终止。

因此,结束于徵的乐曲其前方不用商和弦,而改用宫和弦,这样的终止在中国的音乐中也为数不少。

如这首“贵州山歌”,它是宫调开始:而它的结尾则是在“徵”:那它前方的和弦该是什么呢?该是宫和弦,以宫接徵做成的副格终止式。

其再前一小节用龢和弦,即成为另一种很圆满的结束:如青海的民谣“打樱桃”:其结尾也可以用这种副格终止:注一:请参阅本书第五章第四节注二:参阅本书第二章(2)认清什么是你的、我的。

第四节中国的大、小两调的合一性大调与小调在西洋音乐中是以不同的音阶,不同的和弦表达不同的韵味;两者是分明的。

但中国的音乐却无大、小的明确区别,中国的大、小两调是相融相合的;在大调中有小调的成份,而小调中又有大调的色彩,两者相融相合,成为中国音乐的另一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