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故事十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繁森故事十则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 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人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一、孔繁森小传
孔繁森( 1944.07.16—1994.11.29) ,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人,孔子第74代孙。1959年7月考入聊城地区技工学校,1961年7月毕业后应征入伍,1966年9月光荣加中中国共产党,1968年复员回到聊城,历任聊城地区技工学校革委会副主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和1988年两次赴西藏任职,1992年11月,调任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1994年11月29日,他在赴新疆考察边贸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二、寒门才俊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冠县五里墩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五里墩住的都是孔氏后裔,“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
孝廉耻勇”这些传统民风深入人心。孔繁森的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温和柔顺、朴实厚道、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言传身教,成就了孔繁森五个兄弟姐妹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离五里墩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文庙,也就是旧时祭祀孔子的场所,庙中建有祭祀本地名流的乡贤祠和祭祀政绩卓越官员的名宦祠;堂邑县还有一位名人武训,他兴义学、办教育、乐善好施,深受后人赞扬。这些,都对孔繁森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激励他长大以后做一个办好事、有作为、受人敬仰的人。
孔繁森从小爱学习,在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义务管理孔繁森陈列馆的孔祥印老人回忆说:我跟繁森是小学同学,六年来一直在一个班里,放学后,我们经常在他家做功课,然后一起割草、干农活。那时他就乐于助人,谁有困难都会帮一把,每当放假,都是他推着地排车帮老师运送行李。
1959年7月,15岁的孔繁森考入聊城地区技工学校,被分到电工206班。在班里,他是有名的“三多两难”学生:看的书多,思考的问题多,做的试验多;提的问题难,做的作业难。老师喜欢这样的学生,同学们也很佩服他,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从那时起,孔繁森乐于助人的品质就显现出来。学校每月发的1.5 元钱的助学金,他除了花几毛钱买肥皂和学习用具,从不乱花一分钱。有家庭困难的同学吃不饱,孔繁森就不断拿自己的饭票送给他人,自己却时常饿肚子,夜里饿得睡不着,就喝白开水充饥。
他经常帮助同学们洗衣服。尤其在夏天,上实习训练课时,由于劳动强度大,出汗多,同学们的衣服脏得快,孔繁森便在同学们休息后,将他们的脏衣服收起来,洗净晾干后再送给他们。对那些独立生活能力差、年龄小的同学,孔繁森更是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他们。老师和同学们提起孔繁森,都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啧啧”赞赏!
三、战士本色
1961 年夏天,孔繁森从技工学校临近毕业时应征入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济南军区警卫营。在部队,他白天训练值勤、参加劳动,先后给军区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当过公务员,照料过生活难以自理的军区副司令员。晚上他爱看书学习,读得最多的是革命英雄故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方志敏、刘胡兰、杨靖宇慷慨就义,董存瑞、黄继光舍身杀敌,欧阳海、罗盛教舍己救人。这些故事震撼了他的心灵,净化了他的思想,激励着他奋进的步伐,为他后来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部队这座大学校里,他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苦练军事技术,连续8次参加济南军区军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连续6 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和“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
孔繁森在济南军区当兵时的老班长——臧秀启先生曾深情回忆起那段终生难忘的军旅时光。当时臧秀启的父母都在苏北,家庭条件困难,有一次他收到母亲来信说父亲病重。臧秀启心急
如焚,想想自己每个月仅有8块钱的津贴补助,他只能干着急。过了不久,家里又连续来了两封信,说他寄回去的40块钱解决了家里的大问题,给父亲买了药,余下的钱还买了粮食。臧秀启十分纳闷,自己每个月只有8块钱的补助,怎么可能寄回去40块钱呢?于是便让母亲把汇款单据寄过来。直到看到了单子上的字迹,他才明白,这救命恩人原来正是孔繁森。臧老先生说:“是孔繁森啊,他把自己省吃俭用存下来的钱和借来的20块钱都寄回了我家,这才救了我父亲的命啊!”
臧老先生用一句话评价孔繁森:他是一个大好人。
他做的好事,虽然一桩桩一件件都很平凡,但却平凡得伟人难以匹比,贤达不可及之。他记得班里每一位战友的生日;每天早晨都会早起偷偷把战友们的洗脸盆和牙缸打上水;训练劳累时他会在晚上给战友们打好洗脚水;为了替别人站岗谎称自己没看时间;为了帮新兵打背包拿棉衣,执行紧急任务时自己都没来得及穿棉衣,寒冬里只披了一件大衣、穿了一只鞋子站了一夜。
孔繁森平时有个小病小灾从来都不请假。有一次得了肠炎,几乎都要脱水了,他仍然坚持训练,领导强行把他关了“禁闭”,让他休息。而战友们生病时,他经常几天几夜在病房里照顾他们,病在别人身上,疼到他的心里。有一次一个小战士病还没好就偷偷地从医院里跑了出来,小战士哭着说:“我不能再住院了,再住下去,我的病好了,孔班长就熬出病了。”
在部队期间,孔繁森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当
时部队经常下乡和群众联欢,他总是可以和乡亲们打成一片,他还经常去孤寡老人家中打扫卫生,帮忙干农活儿,把自己省吃俭用存下来的三五块钱给他们。在每次回家休假的十天里,他总是要到队里干上七八天的农活,连工分也不要。
孔繁森刚到西藏岗巴县工作时写信给臧秀启说:“这里实在是太艰苦了,全县只有一棵树,既然来了我就要坚持下去,绝不打退堂鼓,决不当逃兵。·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这曾是孔繁森最豪迈的誓言,在他走后却成为了总结他一生的挽联。
四、义务劳动
1968 年夏天,聊城地区技工学校校办工厂生产CQ6137 车床的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战高温夺高产,誓为国家多贡献”的口号成了广大教职工的实际行动。
7月5日一大早,学校广播室的大喇叭响了:“今天铸工车间开大炉,希望大家踊跃参加义务劳。”刚刚转业回到学校工作的孔繁森,听到广播,二话没说,借了件工作服,就急匆匆地第一个来到车间。
“小孔”,正在点炉的车间主任张化洲老师傅看到这位精干消瘦的青年,惊喜地说:“听说你感冒了,今天就不要来了,人有的是。”
“我年轻,有点小病小灾,好的快。”孔繁森面带笑容坚定地说,“我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哪能不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