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社会》读书报告副本
景观社会读书笔记
《景观社会》读后感
在阅读《景观社会》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于作者对于现代社会的敏锐观察和精辟阐述。
书中提出的“景观社会”这一概念,让我对当今社会的现象和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书中指出,现代社会已经从商品社会演变为景观社会。
在这个新的社会形态中,直接现实已经转化为视觉符号,媒体、广告、影像等成为了我们感知社会的主要方式。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现实虚拟化、影像化,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符号和影像的世界中。
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
在景观社会中,表面现象和虚假影像往往比真实本质更为重要。
人们往往被各种视觉符号所吸引,而忽视了真实的社会问题。
例如,媒体对于名人的过度关注和对于奢侈品的崇拜,都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让我们认为这些表面的东西才是生活的重要部分。
然而,书中的观点并非完全消极。
作者也提出了解决景观社会问题的方法。
他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摆脱对于表面现象的过度追求,回归真实的生活本质。
同时,我们也需要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对于媒体和广告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不被虚假影像所迷惑。
总的来说,《景观社会》这本书对于现代社会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
虽然书中观点有些许消极,但这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个充满视觉符号和影像的世界。
景观拜物教_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景观拜物教: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景观拜物教: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引言德波(Guy Debord)的《景观社会》一书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批判之一。
在这本书中,德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景观化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文本学的角度来解读《景观社会》,分析景观拜物教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商品对于个体、社会和文化的殖民化。
一、景观拜物教的形成背景在《景观社会》一书中,德波指出,资本主义的景观化过程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景观拜物教是一种消费主义的宗教信仰,它以商品和娱乐为神,通过无休止的消费来获取幸福感和满足感。
景观拜物教的形成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市场经济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景观拜物教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商品生产和消费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商品的多样性和可供选择性大幅提高。
这种多样性和可供选择性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不断购买新的商品来获得新鲜感和满足感。
1.2 大众传媒的崛起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景观化的文化娱乐开始泛滥。
大众传媒以其强大的宣传力量和广泛的传播渠道来营销商品和塑造人们的消费观念。
因此,大众传媒成为景观拜物教的重要推手,将商品和消费观念灌输给大众。
1.3 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为商品消费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体验。
随着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技术的普及,消费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购买商品,并享受到更多的购物体验。
这种便利性和体验性进一步加深了景观拜物教的影响。
二、景观拜物教对个体的影响景观拜物教对个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份认同的重塑、欲望的无限扩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2.1 身份认同的重塑景观拜物教通过商品的拜物化和人与商品的关系来塑造个体的身份认同。
个体通过消费高档品牌和奢侈品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这种身份认同的建构往往是建立在外在形式和物质表象上。
景观社会读后感
景观社会读后感《景观社会》读后感。
《景观社会》是法国社会学家让-巴蒂斯特·杜比埃所著的一部著作,通过对现代社会中的景观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景观社会对人们生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深远影响。
这本书引起了我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杜比埃首先对景观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分析。
他指出,景观社会是指当今社会中,人们更多地通过视觉和感官来获得信息和体验,而非通过传统的文字和语言。
这种景观化的社会现象在当今社会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广告、媒体、城市规划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景观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杜比埃认为,景观社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景观社会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所处的环境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景观,无论是电视广告、网络图片,还是城市中的建筑和街道,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感知和行为。
我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被景观社会所塑造,我们更多地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通过感官来体验生活,而非通过文字和语言。
这种景观化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变得更加注重外在的表象,而忽视了内在的精神世界。
我们追求的不再是真实和深度,而是表面和快感。
这种景观社会的影响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肤浅和表面,人们更多地追求的是外在的形式和虚荣,而非内在的真情和理解。
通过阅读《景观社会》,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自己在景观社会的影响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景观化的影响,我的生活方式也更多地受到了外在的表象和快感的驱使。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试图摆脱景观社会的影响,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深度。
我也开始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理解,试图建立更加真诚和深刻的社会关系,摆脱表面的虚荣和肤浅。
总的来说,阅读《景观社会》让我对当代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思考。
《景观社会》中的景观社会——读《景观社会》
图1 荒谬的口号大肆盛行 图2 许多普通的日子变成购 物节、送礼节 140WENHUAXINLV 文化心旅141正如一句著名的广告词——“颜值是第二生产力”,商家把颜值这个肤浅的层面鼓吹成成功的内在推动力,而从结果来看,许多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了。
“景观是一场永久性的鸦片战争,是一场根据自己的法则不断扩张的、精心设计的、强迫人们把货物等同于商品,把满足等同于生存的鸦片战争。
”商家为了利益制定出一套法则,用看似合理的外衣包装它,并通过各种渠道不择手段地宣扬它。
被景观控制了的人们轻而易举地便接受了。
这就是如今许多荒谬的口号大肆盛行(图1),许多普通的日子变成购物节、送礼节的原因(图2)。
“从汽车到电视,景观系统选中生产的所有商品,作为不断强化制造‘孤独人群’的武器,同样也服务于这一景观体系。
”如果说在德波生活的时代“孤独人群”只是少数的话,今天的社会已经被他们占领了。
智能手机、随身听、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不断升级,以及社交软件和自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同时也产生了“低头族”等社会问题。
199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中一对小朋友并肩而坐却通过聊天软件交谈的荒谬场景,如今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些被景观系统选中的产品,将会使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愈演愈烈。
二、景观化的建筑德波在第48节中论述:“从前使用价值被理解为交换价值的一个暗含的方面,然而,在目前被倒转的景观世界里,使用价值必须被明确显示出来,这不仅因为它的真实的现实被过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所侵蚀,而且还因为伪造的生活需要一个虚假的理由。
”前一段时间特别火的一座寺庙——河北易县的后山奶奶庙,就是使用价值被明确显示出来的典范。
它不仅赤裸裸地在每座大殿前挂上“正殿”“前殿”“中殿”“后殿”的牌匾,而且本着“缺哪个神仙,随便建一个”的原则创造了许多人们需要的神仙,如手握方向盘保佑驾驶安全的“车神”,保佑当官的“官神”,保佑高考成功的“学神”等(图3)。
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景观社会的观点1人类生活的堕落德博追溯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在其中真实的社会生活已被表象所取代。
“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1]这一过程,在他看来就是“商品完全成功地殖民化社会生活的历史时刻。
”[2]“景观"一词定义了德博眼中发达资本主义、大众媒体和各种形式的政府的合流。
景观就是商品关系取代人的关系的社会的颠倒的表像。
在对景观社会的分析中,德博指出生活已经贫瘠.缺乏真实性使得人类知觉受到影响,批判性思维的阻障伴随着知识的堕落.2大众媒体和商品拜物教《景观社会》批判了当代消费文化和商品拜物教。
全球化一词普及之前,德波讨论了阶级分化,文化同质化和大众媒体的问题。
“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1]这是指当代社会中影像的位处中心的重要性。
德波说:影像已经取代了真正的人类联系。
因而,“景观不是影像的堆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在消费社会中,社会生活无关生活本身,而在于占有。
景观利用影像向人们传达他们所需要和必需的。
所以社会生活的发展又导致了“从占有到显现的普遍转向,由此,一切实际的占有现在都必须来自其直接名望和表象的最终功能。
"[4]“在一个真正颠倒的世界,真相不过是虚假的一瞬间。
”[5]3宗教与市场的比较德波将当代大众媒体市场和从前宗教的社会作用相比较.被大众媒体传播的商品影像制造了“宗教般的激情”[6],产生“像古老的宗教拜物教一样,与它不能自已的狂喜和不可思议的奇迹相一致的……空前炽热兴奋的时刻。
”[7]”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激进左派思潮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于196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一书是其最著名的学术论著。
我认为,此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有着特定的历史地位。
景观社会读后感
景观社会读后感《景观社会》读后感。
《景观社会》是一本由法国社会学家让·巴蒂斯特·弗雷德里克·奥吉埃撰写的著作,通过对当代社会的深入观察和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景观化的现象。
在这本书中,奥吉埃提出了“景观社会”这一概念,指出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以生产为主导的工业社会,而是以景观为主导的社会。
他认为,景观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成为当代社会的核心特征。
在阅读《景观社会》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奥吉埃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敏锐分析。
他通过对当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和研究,揭示了景观社会的多重特征和影响。
首先,他指出了景观社会中的景观化现象,即社会中的一切都被转化为景观,成为一种表面化的存在。
这种景观化的社会,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外在的形式和表象,而忽视了内在的实质和价值。
其次,奥吉埃还分析了景观社会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指出景观化的社会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向于标准化和同质化,而社会结构也呈现出碎片化和分化的趋势。
通过对《景观社会》的阅读,我对当代社会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意识到,现代社会中的景观化现象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成为了当代社会的核心特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外在的形式和表象,而忽视了内在的实质和价值。
这种景观化的社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向于标准化和同质化,而社会结构也呈现出碎片化和分化的趋势。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加追求表面的繁华和虚荣,而忽视了内心的精神追求和真正的幸福。
同时,我也意识到,景观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刻地反思和思考。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内在的实质和价值,而不是被外在的形式和表象所迷惑。
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内心和精神追求,不被景观社会所左右。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结构的碎片化和分化趋势,积极寻求社会的整合和统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应对景观社会带来的挑战,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景观社会读书笔记
景观社会读书笔记景观社会读书笔记篇1景观社会读书笔记在阅读完景观社会的后,我深深地被琳达·哈钦森关于社会景观的观点所震撼。
她对于景观社会的描绘,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首先,哈钦森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主导的时代。
这并不是说我们仅仅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而是说我们的感知和认知方式已经深深地被视觉所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图像和符号无处不在,它们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世界,使我们能够快速理解并接受新的观念。
这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其次,哈钦森强调了消费主义在社会景观中的重要性。
她指出,消费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通过广告、品牌、包装等手段,将商品转化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从而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种消费主义的力量,使得我们不断地追求新的物品,不断地追求更好的生活,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哈钦森提出,景观社会是一个充满冲突和矛盾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个人与社会、技术与文化、真实与虚拟等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无处不在。
然而,她也认为这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和批判来认识自我,通过思考和实践来改变世界。
总的来说,景观社会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让我们思考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们的思考和行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景观社会读书笔记篇2景观社会读书笔记《景观社会》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布尔迪厄探讨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以及它在社会结构和个人心理中的影响。
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即社会不再被看作是生产型的,而是消费型的。
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趋势,而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布尔迪厄认为,消费不仅仅是购买物品的过程,而且是展示个人身份和地位的方式。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通过购买名牌、旅游、豪华汽车等方式来展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景观社会》的当今思考
《景观社会》与当今社会的思考当我们深入探讨当今社会,会发现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在这本出版于2007年的著作中,德波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世界已经逐渐被“拍摄”或被转化为一系列的景象。
这不仅仅是关于影像的问题,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体验和与这个世界互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景观”是什么。
在德波的眼中,景观是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意味着我们的消费、娱乐、信息获取等都与景观紧密相连。
例如,当我们打开社交媒体,浏览各种新闻或广告,我们实际上是在与一个由影像、符号和信息构成的景观互动。
这种景观化的社会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我们的生活不再是直接的、真实的体验,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中介和转化。
这些中介不仅仅是影像,还包括各种流行文化、消费符号和信息流。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构建和重塑的世界中,而这个世界的形成往往不是基于现实,而是基于欲望、消费和虚幻。
回到现实,我们可以发现景观无处不在。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在路上看到的广告牌、电视上播放的广告、手机上的推送消息——这些都是景观的一部分。
它们不是基于真实的需求或信息,而是基于如何激发我们的欲望,促使我们进行消费。
景观不仅是关于商品和消费,它还是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进一步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个景观社会中?德波认为,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生产的日益发达和商品的丰富,单纯的物质需求已经不再是主导人们行为的唯一因素。
相反,欲望、符号和形象成为了新的驱动力。
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满足,更是心理上的满足和认同。
这种心理满足往往是通过消费来实现的。
一个商品不仅仅是一个实用的物品,它还承载了各种符号和意义。
例如,一个名牌包包不仅仅是为了装东西,它还代表了地位、品味和认同。
这种符号化的消费正是景观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这种景观化、符号化的生活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我们越来越远离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积极参与,而是沉浸在一个由影像、符号和欲望构成的世界中。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景观社会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和消遣,而把自己的劳动视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这 种异化的现象使得人们失去了对自己真实需求的认知,也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 一种虚假的繁荣之中。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景观社会》是一本深入剖析现代社会现象的著作。通过德 波的视角,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景观”与“消费主义”的紧密,以及 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这本书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不 要忘记自己的真正需求和价值。我们应该警惕被异化的现象,保持对事物的独 立思考和真实感受,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段话揭示了景观背后所隐藏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景观常常成为各 种力量角逐的舞台,它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资本的角力场,更是意识形态的 传播工具。通过景观,各种利益关系得以实现和再生产。
“景观不仅是被看的,而且是用来看的。它在不断地生产着观看者,并通过影 响观看者的认知和感知,进一步强化其所要传达的意义和价值。”
在德波的观念中,资本主义社会中“景观”已经成为了商品完全成功地殖民化 社会生活的标志。在这个体系中,商品背后的人成为了统治者,而景观则成为 了他们控制社会的工具。普通大众在不知不觉中被纳入这个体系,成为被殖民 者。景观与观众的关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秩序的牢固支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 下,人们似乎逐渐失去了对事物的真实认知,甚至心理也发生了异化。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景观的双重属性。景观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影响社 会的重要力量。它以视觉形象的方式呈现出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 式,同时也通过影响人们的感知和认知,塑造着社会关系和行为模式。
“景观不仅是表面的现象,更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建构。它是权力、资本和意 识形态的交汇点,也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载体。”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在格里高尔的故事中,他原本为 了追求所谓的“体面”生活而努力工作,但在身体外形发生异变后,他开始重 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这其实与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人相似。在德波看来, 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处于类似的境地,许多人追求的并不是自己的真正需求,而 是被社会和他人所定义的“体面”生活。
景观拜物教_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景观拜物教_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引言:《景观社会》是由法国哲学家德波于1967年出版的,该书对现代社会的景观逻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本文将从文本学的角度解读《景观社会》,探讨其中揭示的景观拜物教现象以及商品的完全成功殖民化。
一、景观拜物教的形成《景观社会》中德波指出,景观是一种通过视觉形象和符号来塑造和控制现代社会的方式。
当代社会中的景观已经完全占据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人们的行为、思维和观念都纳入到了一种被操控和统一的系统之中。
同时,景观与拜物教相互依存、相互滋养。
景观不仅仅是一种被消费者观看的形象,更是一种价值承认和崇拜的对象。
这种景观拜物教正是现代社会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二、商品的完全成功殖民化景观社会的本质就是商品逻辑的极致发展,商品的成功殖民化也是景观拜物教现象的重要体现。
1. 虚假的满足感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指出,现代景观社会无论是通过各种媒体还是广告,都在为人们提供一种虚假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是建立在商品购买和拥有的基础上的,人们通过消费来获取满足感和幸福感。
2. 商品的等级制度商品在景观社会中通过品牌、价格和形象来塑造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形成了一种等级制度。
人们越追求高档商品,就越能在景观中塑造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获得别人的崇拜和认同。
3. 信息的商品化在景观社会中,信息也被成功地商品化了。
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社交媒体,都将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被不同的机构和个人利用来获取利益和影响力。
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也在不自觉地参与了商品的消费和拜物教。
三、景观拜物教的影响1. 剥夺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景观拜物教通过对人们的视觉和观念的操控,剥夺了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
人们受到了广告和媒体的影响,成为习惯性的消费者,不再能够独立选择和判断。
2. 消费主义浪潮的滋生景观拜物教促使了消费主义的兴起和泛滥。
人们被不断灌输购买的欲望和需求,为了追求满足感和幸福感,不断购买各种商品,导致浪费和无节制的消费。
景观社会实践报告
景观社会实践报告1. 引言本次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参观不同地区的景观,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设计原理与社会意义,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景观建设的认识。
本报告将分别介绍实践所涉及的三个景观项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2. 景观项目一:城市公园改造案例2.1 项目背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园作为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舒缓压力、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角色。
本项目选取了一个老旧公园进行改造,旨在为市民提供更适宜休闲、锻炼的环境。
2.2 设计原理通过增加绿植覆盖、优化景观布局以及提供多功能活动区域,改造后的公园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同时,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通过雕塑、纪念碑等方式,增强公园的艺术与文化氛围。
2.3 社会意义公园的改造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休闲场所,也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
良好的公园环境能够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社区凝聚力。
3. 景观项目二:生态公路建设案例3.1 项目背景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本项目选取了一个交通繁忙的公路进行改造,旨在通过生态措施解决交通问题,并保护生态环境。
3.2 设计原理生态公路的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植被的引入,增加了公路绿化面积,净化了周边空气,改善了视觉效果。
二是在公路两侧设置生态通道,为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和迁徙的通道。
3.3 社会意义生态公路的建设使得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不仅减少了交通拥堵问题,也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此外,生态公路的建设还能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 景观项目三:工业区改造案例4.1 项目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一些老旧的工业区逐渐面临破败和废弃的局面。
本项目选取了一个工业区进行改造,旨在打造一个融合文化、艺术与创意产业的创意园区。
4.2 设计原理工业区改造注重原有建筑的保留与改造,通过对建筑外墙、室内空间的设计,创造了一个具有艺术氛围和工业遗存感的园区。
同时,在园区内引入了一些文化企业,提供了创意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景观社会的观点1人类生活的堕落德博追溯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在其中真实的社会生活已被表象所取代。
“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1]这一过程,在他看来就是“商品完全成功地殖民化社会生活的历史时刻。
”[2]“景观”一词定义了德博眼中发达资本主义、大众媒体和各种形式的政府的合流。
景观就是商品关系取代人的关系的社会的颠倒的表像。
在对景观社会的分析中,德博指出生活已经贫瘠。
缺乏真实性使得人类知觉受到影响,批判性思维的阻障伴随着知识的堕落。
2大众媒体和商品拜物教《景观社会》批判了当代消费文化和商品拜物教。
全球化一词普及之前,德波讨论了阶级分化,文化同质化和大众媒体的问题。
“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1]这是指当代社会中影像的位处中心的重要性。
德波说:影像已经取代了真正的人类联系。
因而,“景观不是影像的堆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在消费社会中,社会生活无关生活本身,而在于占有。
景观利用影像向人们传达他们所需要和必需的。
所以社会生活的发展又导致了“从占有到显现的普遍转向,由此,一切实际的占有现在都必须来自其直接名望和表象的最终功能。
”[4]“在一个真正颠倒的世界,真相不过是虚假的一瞬间。
”[5]3宗教与市场的比较德波将当代大众媒体市场和从前宗教的社会作用相比较。
被大众媒体传播的商品影像制造了“宗教般的激情”[6],产生“像古老的宗教拜物教一样,与它不能自已的狂喜和不可思议的奇迹相一致的……空前炽热兴奋的时刻。
”[7]"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激进左派思潮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于196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一书是其最著名的学术论著。
笔记14《景观社会》
14、景观社会建筑会直接影响居住在建筑中的人的存在,并且这种影响远远超乎一般的想象。
因此,关于建筑的批判性审视就成了生活批判的一条新途径。
“总体都市主义”利用所有的艺术和现代技术手段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环境,因为他们认识到在“总体都市主义”与未来的生活方式之间将存在本质上的相互依赖关系。
(《景观社会》《日常生活革命》)波德认为:“景观——观众的关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秩序的牢固支座”。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批判基督教神学语境中那个上帝之城的幻想取代人之真实感性生活。
指出:那是一个“符号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的被颠倒的时代。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神学想象世界产生的原因恰恰在于现实中“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
——“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
马克思原意是,基督教在神学幻想中建立的上帝之城,实质是出于现实封建土地上专制统治的意识形态需要。
景观——原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
波德借其概括自己看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特质,即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主要表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
人们因为对景观的迷人而丧失自己对本真生活的渴望和要求,而资本家则依靠控制景观的生成和变换来操纵整个社会生活。
观众在“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的观赏着“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这种迷人性的“看”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
景观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手段,它既不是暴力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也不是商业过程中看得见的强买强卖,景观乍看起来是去政治化的。
“景观的最重要原则是不干预主义,然而,也只有不干预中的隐性控制才是最深刻的奴役。
”在景观所造成的广泛的“娱乐”的迷惑之下,“大多数”将彻底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和创造性,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开篇,马克思就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社会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
《景观社会》读后感
《景观社会》读后感《景观社会》读后感“景观”一词在大多数人看来即是或人造或自然的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而在法国哲学家纪尧姆•德波看来,“景观”是他剖析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匕首,是他而后控诉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主义的话筒。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景观”成为了“完全成功地殖民化社会生活的时刻。
”商品背后的人因成为了统治者,景观成为了统治的手段,而普通大众在被迫或潜移默化中成为了被殖民者,“景观——观众的关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秩序的牢固。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事物,遭遇甚至是心理似乎都发生了异化。
从采集、狩猎食物的原始社会到剥削与被剥削的奴隶社会,再以到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渐渐又到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始终在劳动,但中心思想劳动的出发点似乎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商品形式不断扩张的精神力量经济力量把人类劳动变为商品劳动,变为雇佣劳动。
”这种劳动方式固然帮助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但通过这一种方式,新的问题又在悄悄地重新韩运鸿再生。
人类的木患劳动从最开始为了自己果腹似乎慢慢变成了为了其他一些非本质可能需要的目的在持续。
正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在身体一时之间外形一夜之间异变后,发觉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生为之追求的、为之奋斗的,并不是自己的本质资金需求,而是异化的结果。
而现如今,在居伊•德波看来,现代社会其实每个人都处于格里高尔的境地,只是有些人还未发现,或也已发现却无力改变,这就是异化的商品社会——人们开始追求他人指定的所谓“体面”的消费,自己的劳动也异化成看似是自由自觉的行为变成被他人捆绑却未知的被迫行为,并把这些追求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当作个人的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
“在资本主义积累日积月累的原始阶段,政治经济学仅仅把必要视为必须获得最少的绝对无产阶级的报酬,以保持其社会保险能力的工人,而从未看到他休闲和人格的一面;这些统治阶级的观念,当商品生产原粮达到丰富的水平,需要从工人那里获得协作的剩余时才会发生转变。
”也就是说当人类到达物质充盈的现在,无产阶级看似没有被剥削,实则在无产阶级可能自己都没有发现的地方甚至在被剥削仍然乐于被剥削。
景观社会读后感
景观社会读后感《景观社会》读后感。
《景观社会》是法国社会学家让-巴蒂斯特·德布雷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景观的概念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通过对景观社会的分析,德布雷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景观的追求和渴望,以及景观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景观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景观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首先,德布雷通过对景观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指出景观是一种被设计和建构的视觉形式,是一种通过视觉呈现的社会现象。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景观的追求和欣赏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现象,无论是城市中的建筑景观、自然景观,还是虚拟世界中的数字景观,都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对景观的追求和欣赏,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更体现了人们对于身心愉悦的渴望和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
景观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中的一种文化符号,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社会和心理需求的体现。
其次,德布雷在书中还探讨了景观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他指出,景观不仅仅是一种美的呈现,更是一种权力、资本和意识形态的表达。
在当代社会中,景观的建设和呈现往往受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是为了表达权力和资本的象征。
比如,一些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往往是政府和企业为了树立形象和宣传自己的力量而进行建设的。
而在文化方面,景观也常常成为了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象征,不同的景观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因此,景观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表达,更是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力量的表达。
最后,德布雷还对景观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景观社会中的景观过度建设和过度消费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它不仅仅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更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此外,景观社会中的景观呈现也往往受到了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影响,一些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景观呈现往往会对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
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张一兵在一个最不齿旧束缚、也最不缺新东西的年代做哲学研究,算是件既有趣、也累人的事情。
因为新思想与新理念的生产速度往往比我们的脑子转得要快,大量五花八门的“后现代”、“后马克思”、“后殖民主义”之类的思潮汹涌而至,常常是前一波的模样还未端详分明,后一浪已经带着油墨香漂洋过海来到跟前。
然而看多了以后,我最经常也是最愿意去做的一件事情倒是反过来做逆溯式的思想史寻根,往深里去看一看今天这些貌似十分时尚潮流的新东西,究竟是怎样从思想史的旧土壤里一步一步地生发出来的。
放严肃一点来说就是:我更愿意去完整地看一看,这些新东西的历史性缘起究竟是什么?我始终以为,倘没有认真走一趟思想史上逻辑寻根的全程,我们必定无法在一种简单的垂直性上真正对这些新思潮进行一番学术性的科学透视和准确把握。
例如,若不去了解马克思的经济拜物教批判和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了解列斐弗尔和德波的日常生活异化说以及景观社会理论,当然还必须包括晚年拉康的真实域之说,恐怕就很难准确把握晚期波德里亚提出的作为当今世界本质的“类像”、“真实的谋杀”一类命题,更不用说真正去弄懂晚期波德里亚文化批判的理论实质。
因此,从光怪陆离的新东西里抬起头来,认真补上早先的一些重要思想史环节,实现一种具备历史感的纵向思维和眼光,将是当前学界这一类前沿性研究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基础性工作。
眼前这一卷由王昭风博士翻译的居伊•德波的名著《景观社会》(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正是当代西方文化思想史和后马克思思潮中不可或缺的学术缺环之一。
毫不夸大地说,《景观社会》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逻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断裂。
在这部成书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文本里,德波将马克思曾经面对的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物化现实抽离为一幅离裂于物质生产过程的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总体视觉图景;而马克思所指认的市场交换中已经颠倒为物与物关系的人与人的劳动关系,也被再一次虚化,成为商业性影像表象中呈现的一具伪欲望引导结构。
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景观社会的观点1人类生活的堕落德博追溯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在其中真实的社会生活已被表象所取代。
“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1]这一过程,在他看来就是“商品完全成功地殖民化社会生活的历史时刻。
”[2]“景观”一词定义了德博眼中发达资本主义、大众媒体和各种形式的政府的合流。
景观就是商品关系取代人的关系的社会的颠倒的表像。
在对景观社会的分析中,德博指出生活已经贫瘠。
缺乏真实性使得人类知觉受到影响,批判性思维的阻障伴随着知识的堕落。
2大众媒体和商品拜物教《景观社会》批判了当代消费文化和商品拜物教。
全球化一词普及之前,德波讨论了阶级分化,文化同质化和大众媒体的问题。
“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1]这是指当代社会中影像的位处中心的重要性。
德波说:影像已经取代了真正的人类联系。
因而,“景观不是影像的堆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在消费社会中,社会生活无关生活本身,而在于占有。
景观利用影像向人们传达他们所需要和必需的。
所以社会生活的发展又导致了“从占有到显现的普遍转向,由此,一切实际的占有现在都必须来自其直接名望和表象的最终功能。
”[4]“在一个真正颠倒的世界,真相不过是虚假的一瞬间。
”[5]3宗教与市场的比较德波将当代大众媒体市场和从前宗教的社会作用相比较。
被大众媒体传播的商品影像制造了“宗教般的激情”[6],产生“像古老的宗教拜物教一样,与它不能自已的狂喜和不可思议的奇迹相一致的……空前炽热兴奋的时刻。
”[7]"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激进左派思潮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于196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一书是其最著名的学术论著。
我认为,此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有着特定的历史地位。
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试图宣告一种新的历史断代,即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一个视觉表象化并篡位为社会本体基础的颠倒世界的过渡,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景观之王国。
景观社会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景观社会读书笔记篇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读书笔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读书笔记作者:李辉主要内容: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的。
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本章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理论、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和开发几个方面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环境是环绕在人的周围并给人以某种影响的客观现实,即人的生活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
其中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
即然这章主要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环境?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关系?思政教育是指一定阶、政党、社会群众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段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的思想道德形成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环境都是影响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外部条件。
区别:A思政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面作用;环境在一定程度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的影响。
b环境主要渗透式的影响;思政教育主要是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注意的几点: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项是思想政治教育,因些,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各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发展变化的。
从上面,我们知道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那我们进一步来看一下,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环境,并没有影响思政教育的,不属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社会》读书报告摘录:完美的分离活的每个方面分离出来的影像群(images)汇成一条共同的河流,这样,生活的统一便不再可能被重建。
重新将他们自己编组为新的整体的、关于现实的片断的景色。
只能展现为一个纯粹静观的(contemplation)、孤立的(seule)伪世界。
这一世界之影像的专门化,发展成一个自主自足的影像世界。
在这里,骗人者也被欺骗和蒙蔽。
作为生活具体颠倒的景观,总体上是非生命之物的自发运动。
从整体上理解景观,它不仅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结果,也是其目标。
景观不是附加于现实世界的无关紧要的装饰或补充,它是现实社会非现实的核心。
在其全部特有的形式—新闻、宣传、广告、娱乐表演中,景观成为主导性的生活模式。
景观是对在生产领域或由生产所决定的消费领域中已做出的选择的普遍肯定。
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景观总是现存体制条件和目标的总的正当性的理由,景观也是这种正当性理由的永久在场,因为它垄断了耗费在生产过程之外的大部分时间。
在真实的世界变成纯粹影像之时,纯粹影像就变成真实的存在—为催眠行为提供直接动机的动态虚构事物。
为了向我们展示人不再能直接把握这一世界,景观的工作就是利用各种各样专门化的媒介,因此。
看的视觉就自然被提高到以前曾是触觉享有的特别卓越的地位;最抽象、最易于骗人的视觉,也最不费力地适应于今天社会的普遍抽象。
但是景观不仅仅是一个影像的问题.甚至也不仅仅是影像加声音的问题。
景观是对人类活动的逃避,是对人类实践的重新考虑和修正的躲避。
景观是对话的反面。
哪里有独立的表象,景观就会在哪里重构自己的法则。
景观源于世界统一性的丧失,现代景观的巨大扩张表现了这一丧失的全部。
所有个别劳动的抽象化与整个生产的普遍抽象化,均在景观中完美地显现出来,它的具体化存在方式就是精确地抽象。
在景观中,世界的某一部分把自己展示给世界,并且优越于整个世界。
景观不过是这一分离的共同语言。
观众只是通过一种他们单方面的关系与真正的中心相联系,这一中心使他们彼此之间相互隔离。
因此,景观重新统一了分离,但却是以他们的分离将他们重新统一。
作为景观的商品景观的自我运动是:它妄称自己是人类活动中以流动状态存在的一切方面,以便以一种将活生生的价值颠倒为纯粹的抽象价值的凝结状态的东西来加以占有,在这些迹象中,我们认出了宿敌——商品,乍看起来它是如此微不足道和显而易见,而实则相反,它是如此复杂并充满了形而上学的精妙。
欲望的意识和意识的欲望,是同样的事业,这一事业以其否定的形式寻求废除阶级,寻求工人直接占有他们活动的每个方面。
这一事业的对立物就是景观社会,在那里,商品在它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凝视着自己。
表象内部的统一与分裂景观,像现代社会自身一样,是即刻分裂(divise')和统一的。
每次统一都以剧烈的分裂为基础。
但当这一矛盾显现在景观中时,通过其意义的倒转它自身也是自相矛盾的:展现分裂的是统一,同时,展现统一的是分裂。
弥散的景观与商品的丰裕相联系,与现代资本主义不受干扰的发展相联系。
这里的每个个别的商品,都凭全部商品产品庄严伟大之权威,都借景观赞美的商品目录之美名被证明是正当的。
景观不歌唱人类及其武器的荣耀,它颂扬商品及其激情。
每个商品都追随着自身的激情进行盲目的斗争,却不知不觉实现了某些超越他自身的东西:商品的全球化同时也是全球的商品化。
因此,作为商品的狡计的结果,当商品的每一个特殊表现形式都最终阵亡时,一般商品形式却持续向前发展达到完全的自我实现。
绝对精神这一绝对的英雄力量做它想要做的事,并想要它所做过的事,它的最终目标是与当时存在的事情协调一致。
因此,在被历史的思想所取代的过程中,哲学已达到这样一点:它只有通过拒绝哲学来赞扬哲学的世界。
因为,为了表达意见,它必须预先假定已将万事万物托付给它的这个总体的历史已经终结,并且唯一的法庭——只有在那里真理才可能被裁判的唯一法庭已被关闭。
通过占有绝对权力变成绝对的意识形态,并由局部的真理变为极权主义的谎言时,历史的思想已被如此彻底的歼灭,以致历史本身即使在最经验主义知识的层面上,也不可能再存在。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由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原始主义。
它是神话退化的代用品在幻象和环境最现代手段的景观情境中的复活。
因此它是现代景观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毁灭旧工人运动的作用,也使它成为今天社会的基础性力量之一。
但由于它也是维持资本主义秩序最昂贵的手段,一般来说,它将以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取代为终结,这一资本主义国家将表现出这一秩序更强壮、更理性的形式。
时间和历史与时间一样,“就其废止存在的方面而言,他是唯一的否定性的存在”。
人对自己本质的占有同时也是他对宇宙演变的一种把握。
“历史是自然史自身的现实部分,自然界的变化产生了人类”循环时间已经统治着游牧人口的体验,因为他们发现在他们旅程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同一情况的再三重复。
黑格尔写道:“因为他们局限于始终如一的空间,游牧部落的漫游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当一个社会定居于一个特定的地点,并通过在它内部开发与众不同的区域占有了富有内容的空间,它才发现自己被封闭于这种地方化中。
暂时返回同样的地方,现在变成了在同一地点的时间的纯粹返回,一系列姿态的重复。
受生活的人们只是那些不劳动的人。
希腊共同体中的分裂和他们剥削外国城市的斗争,是建立于每个人的内在分裂基础之上的分裂原则的客观化表达。
梦想普遍历史的希腊,面对外族入侵时不能成功统一自身,甚至不能统一其历法表上有选举权的城市国家。
在希腊,历史时间变成了意识,但它尚没有意识到自己。
资产阶级的胜利也是一种深刻地历史时间的胜利,因为它是不停地彻底变革社会的经济生产的时间。
只要农业生产仍然保持劳动的主导形式,那么保持一定社会基础的循环时间就会强化传统的结合力量,而这一传统总是阻止任何历史运动。
景观时间生产时间——商品时间是一种相等时间间隔的无穷积聚。
它是不可逆时间的抽象化,每一个时间片断,只需要在时钟上将其展示为与其他片断是纯粹数量等同的。
除了它的可互换性之外,它没有任何现实性。
在商品时间的社会统治下,“时间就是一切,人什么也不是;他至多只是时间的残壳”(《哲学的贫困》)。
这一贬值的时间作为“人类的发展的领域”,是时间的彻底倒置。
虚假循环时间是一被工业改造过的时间。
这一时间以商品生产为基础,并是它自己的一件可消费的商品,这件商品重新组合了一切事物,即:那种在古老整体社会的解体时被区分为私人生活、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一切事物。
可消费的虚假循环时间就是景观时间,不论从狭义上作为影像消费的时间还是从广义上作为时间消费的影像。
影像消费的时间(所有商品的媒介)不仅是景观机制充分实现自己的特定领域,而且也是景观机制展现、聚焦普遍目标的场所,是全部特殊消费的缩影。
领土治理塑造自己整个环境的社会,发展出了定形自己真实领土的特殊技术,这一特殊技术已为这同一系列任务的继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城市是自然和人类环境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按照其逻辑的发展,它已达到总体的统治,现在资本主义能够也必须将空间整体重制进它自己的特殊的环境。
小农阶级是“东方专制”的坚实基础,因为它与生俱来的分散性产生了通向官僚政治集权的自然趋势。
由日益增长的现代国家官僚化所制造的新农民不同于古代的农民,因为从历史的观点看,他现在的冷漠一定是被人造的和被维持的;他天生的愚昧已被有组织的弄虚作假的景观所替代。
这一技术化伪农民的“新城镇”之风景是他们建立的历史时间抑制的突出表达。
他们把自己清晰地铭刻进他们自己建立的风景中,这一风景随着历史时间而碎裂;他们的座右铭可能是:“在这一地点将不会有事情发生,并且也不曾有什么发生。
”历史缺席的力量开始设计他们自己唯一的风景,因为历史的解放一定会发生在城市,尽管至今还没有发生。
文化内部的否定和消费文化产生于废除了古老世界生活方式的历史,但作为一种分离的领域在一个部分的历史的社会,它的理解力和感官交流不可避免地保持为部分的。
文化是没有足够意义的世界的意义。
当艺术独立并以五彩缤纷的色彩描绘它的世界,生活的这一时刻就已变老。
但五彩缤纷的色彩不可能使这一时刻返老还童。
它只能在记忆中被唤起。
艺术的伟大只是出现于生活的黄昏。
表象社会组织的官方思想自身是被由它辩护的一般化的潜沟通弄得晦涩难懂的。
它不能理解在它的世界,斗争是一切事情发生的源头。
景观权力专家在单面沟通的景观语言领域是绝对的,通过蔑视他们的体验及这一蔑视的成功,景观专家是绝对地腐败的。
因为他们感到他们的蔑视已被他们所熟悉的只配被鄙视的个人——真正的观众所证实异轨是反对意识形态的一种弹性的语言。
它显现于那种意识到它没有能力宣示任何最后的确定性的沟通类型之中。
它是一种不可能也不需要被任何以前的或在批判之上的引用所证实的语言,相反,它自己的内在一致和实践效能却是对已被重建的先前真理核心的确认。
异轨将它的根据仅仅立基于作为目前批判的它自己的真理之上物化的意识形态景观是意识形态的顶点,因为它充分曝光和证明了全部意识形态体系的本质:真实生活的否定、奴役和贫乏。
景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分离和疏远的实质性表达”。
集中于景观的“欺骗的新权力”以“作为物的大量增加”的生产制度为基础,“同样人也屈从于这一异化的力量”。
这是一种需要与生活为敌的扩张的最高的阶段。
“对金钱的需要因而是被政治经济学所创造的真正的需要,并且是它创造的唯一的需要”观通过碾碎被世界的在场和不在场所困扰的自我,抹煞了自我和世界的界限;通过抑制由表象组织所坚持的、在谎言的真实出场笼罩之下的所有直接的经验事实,抹煞了真与假的界限。
消极接受日常现实异化的个体,通过求助于虚幻的魔术般的技术,被推向了反应这一命运的一种疯狂。
我们时代的自我解放是一种来自于物质基础的倒置真理的解放。
这一“在世界中确立真理的历史使命”,既不能由孤独的个体,也不能由被操纵的原子化的大众来完成,它只能并总是由将全部力量还原为实现了民主的非异化形式的、能够消灭全部阶级的一个阶级来完成,即委员会,它以实践的理论证实自己并审视自己的行动。
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当个体“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只有当对话武装起自己去准备自己的胜利条件时,才是可能的。
感想:在我认为整本书可以用这句话来表明“景观—观众的关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秩序的牢固支座”。
本文中作者德波将马克思曾经面对的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物化现实抽离为一幅离裂于物质生产过程的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总体视觉图景,德波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景观是人们自始至终相互联系的主导模式”。
首先,景观指“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
所谓的少数人,当然是指作为幕后操控者的资本家,他们制造了全部的景观性演出;而多数人,指的则是那些被支配的观众,即普通的芸芸众生,他们在“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着“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这种迷入性的“看”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