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三种刻书业

合集下载

书案三珍名词解释

书案三珍名词解释
书案三珍作为古代文人雅士的重要收藏品,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华和审美追求 。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和历史价值。
书案三珍名词解释
书案三珍是指古代书法、绘画和篆刻三种艺术形式中的珍品。下面是对书案三珍的名词解 释:
1. 书法:Leabharlann 法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运用毛笔、墨汁等工具,在纸张或其他媒介上书写汉 字的艺术形式。书法作品通常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字体风格,其作品以字形的优 美、结构的协调和墨色的丰富为特点。
2. 绘画:绘画是运用颜料、画笔等工具,在纸张、丝绸或其他媒介上进行绘制的艺术形式 。绘画作品包括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不同的题材,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手法表现 出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书案三珍名词解释
3. 篆刻:篆刻是指在印章上刻写文字或图案的艺术形式。篆刻作品通常以方章、圆章等形 式呈现,刻有文字、图案或印章的篆刻作品被视为艺术品。篆刻作品以刀法的独特性、字形 的工整和印章的雕刻精细为特点。

2019年中级出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重点解读:出版历史知识

2019年中级出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重点解读:出版历史知识

一、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 .(一)文字的产生与演变:1.文字出现之前,记录信息的方法: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图画表意2.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 ;陕西西安半坡文化,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殷商时代甲骨文。

3.汉字字体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l)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2)从小篆变为隶书一一的一次变化,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3)从隶书变为楷书(二)文献载体的变迁1.纸发明以前的文献载体: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犊、嫌帛 .2.简策是竹片,单片称“简”,多片竹简编连在一起称“策”.版犊是木片,简称“犊”。

3.与简犊有关的图书术语:版框、行款、天头、地脚,卷、册、杀青、尺犊、版图、书札、篇籍 .4.纸张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时期,西汉古纸:添桥纸、金关纸、马圈湾纸。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制造出的“蔡侯纸”大大促进了纸张的晋及应用 .二、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一)雕版印刷:最早的雕版印刷品:西安市出土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为唐初印刷品,不晚于公元 690?699 年.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印本,是公元 702?704 年的唐武周刊本 .(二)泥活字印刷: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宋代毕异发明的 .泥活字印刷的图书:宋朝周必大印刷的《玉堂杂记》,元朝姚枢印刷《近思录》、《小学》、《经史论说》,清代翟金生印刷《泥版试印初编》 .(三)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使用 .木活字印刷品:元代王祯,在公元 1298 年排印了《放德县志》 .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文献:元代王祯作《造活字印书法》一文。

我国报纸用活字印刷的开端:明代 (公元 1638 年)用木活字排印的《邸报》。

清朝一次采用木活字印书活动:乾隆年间,排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134 种,主办人金简 .金简把这改印数活动写成总结,名为《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该文内容比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更为详明具体,是我国活字印刷的重要文献 .(四)铜活字印刷:明代弘治、嘉靖年间,江苏无锡、常州、苏州一带盛行铜活字印刷,其中,无锡华氏和安氏家族最为有名 .我国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明代华氏会通馆印行的《宋诸臣奏议》 .我国历规模一次的铜活字印刷:清代雍正年间出版《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全用铜活字排印。

两宋雕版印刷黄金时代中的杭州刻书业研究

两宋雕版印刷黄金时代中的杭州刻书业研究

代 (960— 1279年 )” ,而杭 州刻 书业 则 是处 于 两 经 》,即刻 于宋 开 宝 八年 (975年 )。从这 些存 世
宋雕 版 印刷 黄 金 时 代 中 的佼 佼 者 。宋 代 叶 梦得 在 的经卷 实物来 看 ,纸墨 俱佳 、刻 印精 良 ,已达 到 了
《石 林 燕 语 》中称 “今 天 下 印 书 ,以杭 州 为上 ” 较 高的 T艺水 平 。
关键词 :两宋 杭 州 刻 书业 作者仇 家京 ,杭州 图书馆 专题文 献 中心 古籍地 方文献 组 副研 究馆 员 (邮政 编码 310006)。
宋 代享 国300余 年 ,面对北方 的威胁 ,军事 游 ,歌舞之声相闻”的太平局面。钱氏诸王恪守钱
上 的失 利 , 自靖 康 之 祸 , 中原 沦 陷 、继 而 高 宗 渡 缪遗 愿 ,谨 慎 守土 ,发展 经济 ,为杭 州 的雕 版 印刷
即是 此 意 。笔 者 试 就 两 宋 杭 州 刻 书业 的成 因 、南
宋 承 五代 之 后 ,生 产 力 的发 展 已至 中国封 建
渡 后 杭 州雕 版 印刷 业 趋 于 繁 盛 以及 刻 书 特 点 进 行 社会 前所 未有 的水平 ,开辟 了我 国刻 书史上 的第一
阐述
个 辉 煌 时代 。浙 江手 T 业 发达 ,商 业兴 盛 ,又盛
经 杭州 详定 官重 详定 的 《白 氏文 集 》72卷 ;张君 房 子妊所 得 ,曾有学 者推 测 毕 舁是杭 州人 ,虽 缺乏 文
知钱 塘 时刻 印 《云笈 七签 》 《乘 异记 》 《丽 情集 》 献 佐证 ,但 也 足见 杭州 与 活字 印刷 术 的渊源 。
等 ;翟 昭应 知 仁 和县 时 将 《刑 统 律 疏 正 本 》改 为

陕西古代刻书事业概述

陕西古代刻书事业概述

当代图书馆专 栏第4期2009年12月总第100期陕西古代刻书事业概述谢 锐 谢彦卯西北大学图书馆,西安710069【摘 要】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古代的印刷事业中陕西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本文对陕西古代刻书的产生渊源、发展历程及其突出特点做一概要论述,以彰显陕西在中国出版史上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古代 陕西 刻书 印刷【中图分类号】G256122A Summ a r y of Anc ien t Engr a vi ng Pr i n ti n g Indu str y of the Sha anx i P r ov i n ceXie Ru i,X i e Yanm a oNor thwe st Un i ver sity L i bra r y,Xi’a n710069Ab stra ct:W ith a l ong hist ory and brilliant cult u re,the Shaanxi Province is the birthp l ace of Chine se civilizati on.It p lays an i m port ant role in ancient printi ng industry.This pape r ai m s t o make a su mma ry of the hist orical origi n,deve l opment course and cha rac t e ristic fea t u res of ancient engraving p rinting industry of t he Shaanxi P r ovince,in order to sh ow the contributi on made by the Shaanxi P rovi nce to the Ch i nese hist ory of publicati on.Key W or ds:Ancient Ti me s;Shaanxi;Engraving Books;Printing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到了唐代陕西已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文化事业之一的雕版印刷术也随之兴盛起来,于是长安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刻书中心,相继出版了大量内容丰富的古代典籍,并流传至今,其时代之久远,卷帜之浩繁,刻工之精良,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籍版本知识:版别、结构、版式、装帧、名词术语、演变、发行史

古籍版本知识:版别、结构、版式、装帧、名词术语、演变、发行史

古籍版本知识:版别、结构、版式、装帧、名词术语、演变、发行史2011-01-02 21:38ZT古籍版本知识古籍的版别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

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z h{,.c(1)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

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

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

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

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

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

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

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

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

明清时期的印刷技术与出版业

明清时期的印刷技术与出版业

明清时期的印刷技术与出版业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印刷技术与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很多重大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取得了,对中国古代印刷技术和出版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木活字印刷技术的改进与发展明代是中国印刷技术与出版业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明代初期,印刷技术主要采用木活字印刷,这种技术的特点是字体可替换,可以进行多次使用,但是生产效率较低。

在明代中叶,秦观、宋濂等人先后改进了木活字印刷技术,提出了“启庵法”和“一韵多字法”。

这些改进使得印刷速度大大提高,印刷品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同时,印刷所用的原料也从传统的黄麻纸逐渐转变为白纸,使得印刷品更加清晰、美观。

二、铜活字印刷的兴起明代晚期,铜活字印刷技术开始兴起。

铜活字印刷技术相比于木活字印刷技术,更加耐用、不易变形。

同时,铜活字印刷技术还可以印刷更加细致和复杂的图案,使得印刷品更加精美。

这一技术的创新对民间文化和民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宋江书局与江南文化的繁荣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成为中国印刷技术与出版业的发展中心。

在此期间,宋江书局成为了最大规模的印刷所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著名出版机构之一。

宋江书局拥有先进的印刷设备和技术,出版了大量的图书。

这些图书内容包括文学、史学、医学、地理等各个领域,推动了江南地区的文化繁荣。

同时,江南地区也形成了一种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出版业生态系统,吸引了众多的文化人才。

四、名人文集的出版与流传明清时期,大量知名文人的作品通过出版传播开来。

这些名人文集的出版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明代文学家元好问的《元文类编》和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纳兰词集》等作品都是明清时期闻名于世的文集。

五、版权与书业协会的兴起在明清时期,版权保护的概念逐渐形成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明代晚期的《钟鼓楼刻正义书局和碑林山堂跋部书》中首次提出了对作品版权的保护。

同时,书业协会也开始走向兴起,例如江南的“刻书山人”,他们通过严格的协会规范和行业自律,使得印刷技术和出版业的发展更加有序和规范,为中国现代版权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房四宝解析

文房四宝解析

1、书一开始书是写在竹子上的发明了纸以后才有了书远古时期没东西去写字,所以人们用石头刻在大石头上以记一些重要事件,在战国时期人们都是写在竹子上,到了汉朝时,人们在麻纸上写子.那时候的麻纸的纤维还很粗糙,南北朝时期有纸了,很贵而且一般人家都用不起,还是继续使用竹简.但到了唐代人们开始普遍地用纸来写字,然候慢慢出现了本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到宋代一户人家用纸已不再是个问题.书的演变可以分为纸张(文字载体)的演变,字体的演变,文体的演未来的书210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许许多多新鲜的事物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你看,有薄如纸片的大屏幕高清晰电视,有会说话的电饭锅,有纽扣大小的手机,有会变颜色能调温的鞋子……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那各种各样功能奇特的书。

未来的书店宛如一本翻开的大书。

正面的幕墙上,你会看见许多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正向过往行人介绍新出版的书,吸引着人们走进知识的殿堂。

走进店门,首先是“宝宝读物”区,我们看看有些什么书吧。

有一本名叫《水果娃娃》的书,里面介绍了世界各地的水果,图片颜色鲜艳,更奇特的是,这种书会发出香味,翻到苹果图,自然就散发出苹果的香味,翻到葡萄图,就能闻到葡萄的香味……这样色香味齐全的书,看着令人爱不释手,馋涎欲滴。

翻开一本叫《有趣的动物》的书,不仅可以看见各种动物,还能听到他们的叫声,你说,这样是书,宝宝能不喜欢吗?过了“宝宝读物”区,来到“儿童读物”区,这里的书更有趣了。

翻开《安徒生童话》,悠扬婉转的音乐遍飘了出来,把你带入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你可以选择阅读文字,也可以选择听故事爷爷讲故事,还可以选择看动画片,可神奇了。

翻开《孩子的歌》,如果你不认识那些蝌蚪般的五线谱,不过没关系,轻轻按一下歌曲题目,悠扬的歌声就会飘出来,你可以轻轻松松地学习新歌了。

最有趣的书是关于书法的书了,它有“模仿”、“提高”、“欣赏”三种模式,如果你的字潦草的话,就选择书中的“模仿”模式,你写字时笔再也不会乱跑了,会写出跟字帖一模一样漂亮的字来。

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主要阶段

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主要阶段

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主要阶段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无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沈括比毕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谷腾堡。

谷腾堡是西德人。

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1440-1448年间的事,比毕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象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

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

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

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

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

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顾名思义,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

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

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战国时期,私人印章就已经很流行了。

那时称为“玺”。

秦始皇灭六国,得楚和氏璧,凿国玺,“玺”字从此被封建帝王所垄断。

皇帝的印章才得称玺,一般人的玺只好称印称章。

汉代印章盛行。

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阴文,用于封泥之上,后来纸张流行,封泥逐渐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阳文多起来。

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阳文印章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的文字取得阳文正写的文字的复制技术。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

东晋时期,道教兴起。

道教的一派注重符录。

他们在桃木枣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

中国古代版本知识

中国古代版本知识

中国古代版本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写本:是最早的版本形式,用毛笔蘸墨写成,字迹容易模糊。

根据不同情况,又有“草稿本”、“定稿本”、“誊清本”等。

刻本:印刷术发明后,出现了刻板印刷的书籍,即刻本。

最早的刻本是唐代的《金刚经》,用木板刻印。

宋代以后,刻书逐渐流行,出现了官刻、私刻、坊刻等不同形式。

版本:指同一部书的不同本子。

由于印刷技术、版本装帧风格、所用纸张、墨色等的不同,同一部书的版本会有所不同。

鉴别版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包括书籍的装帧形式、版式、纸张、墨色等。

善本:指珍贵的古籍版本。

善本的版本年代久远,纸张保存完好,文字清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善本书的收藏和保护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校本:指校勘过的书籍版本。

校勘是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版本的同一著作进行比较、核对,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别字、错误内容等,以提高书籍的准确性。

校勘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需要耐心和细致。

以上是中国古代版本知识的一些主要内容,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古代文献和历史,也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_出版历史知识1下载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_出版历史知识1下载

二、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6.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域外传播(P101-102) (1)东传:朝鲜\日本 (2)西传:阿拉伯地区:12世纪,不晚于 1350年\欧洲:14世纪 (3)影响:谷登堡发明铅活字\1445年 发明木制印刷机\开创近现代 机械印刷新纪元
三、我国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 业务★(5)
1.官刻(102-103) (1)概念: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刻书活动 (2)最早官刻:五代冯道刊刻《九经》\开 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先河;印刷术从民间 走向官府。 (3)朝廷刻书机构:宋国子监\元兴文署\ 明司礼监\清武英殿(P102) (5)官府刻书特点:书品考究\部头大\正 经正史\校勘精湛\鸿制巨制。
3.印刷术发明后图书贸易的发展(P111) (1)官府售书:五代《九经》公开出售 (2)宋代售书:国子监刻售书\监本任买 (3)书坊售书:书坊别称\建本远销海外 (4)明清时期:批零结合\竞争激烈\南京\ 杭州\苏州\成都\北京等书市较著 (5)规模局限:小农经济\地域\交通
五、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4)
五、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
3.铅印技术主导地位(P114-116) (1)时代要求:宣传\学校兴办\知识传播 (2)物质条件:字模\字体\印刷机\纸型 4.印刷业的快速发展(P115) (1)时期:抗战前二十年\商务\中华\世界 大东\正中书局。 (2)商务\中华:由印刷到集编印发\彩印 (3)新兴印刷技术:平\珂\凹\雕等应用。
一、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
3.书籍起源(P94-95) (1)载体: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与缣帛 (2)简帛向纸过渡:三国两晋南北朝\桓玄 (4)对后世纸本书籍制度影响: 书写形式:从上至下从右到左 版面设计:版框\行款\天头\地脚 图书术语:杀青\尺牍\版图\书札\篇籍

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

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

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我国古代就有书籍,相应地书籍装帧技术有出现了,那么你想知道关于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推荐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介绍,希望你喜欢。

书籍装帧介绍我国的古典书籍中的线装书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随意,但从总体上考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从色彩调赋、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

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未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

那么,我们现在对古典书籍进行装帧设计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味道呢? 一味地追求古典,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 一味地追求现代,又将使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缺少古典文学的“气韵”,也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要。

当今对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韵,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

在整个总体设计上,既不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含蕴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

古今装帧审美学方式的统一,是当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的需要。

书籍从人类文明产生至今,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发挥着它自身的作用。

人类从最早的刻骨、刻竹的记事,到现代印刷技术、书籍的装帧,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

一个国家对书籍装帧水平的高低,书籍品种的多少,出版发行量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发达的一个标志。

书籍装帧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它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的书籍加工到当今艺术创作。

现在,书籍装帧已不再只是简单地一页页纸的装订,而是装帧设计者对书籍的二度艺术创作,是装帧艺术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门类,它是绘画、摄影、书法、金石等艺术形式的综合应用,需要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对书籍的装帧设计,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还应赋予装帧设计的商业性。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

中国古典⽂献学概论古典⽂献学1、传说中最古⽼的典籍:《三坟》《五典》《⼋索》《九丘》2、最早的传世⽂献:《易经》《诗经》《尚书》3、儒家早期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4、三⾗⼰亥5、汉成帝河平三年,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领校中秘藏书,开始了中国古典⽂献学史上第⼀次由政府组织的⼤规模的有计划的⽂献整理⼯作。

6、叙录汇编成《别录》,起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巨⼤作⽤,开创中国古典⽬录解题的范式。

刘向、刘歆⽗⼦中国古典⽬录学、校勘学的奠基⼈。

7、《别录》《七略》散失,但分类思想基本内容保存在班固《汉书·艺⽂志》8、东汉定经书⽂字,“熹平⽯经”蔡邕⾪书东汉灵帝熹平四年,朝廷诏诸儒正定经书⽂字,校书官和书法家蔡邕亲⾃书写于碑,使⼯⽤汉⾪镌刻,⽴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史称“熹平⽯经”该⽯经六朝后渐散亡,现有残⽯存世。

9、三⽞《周易》《⽼⼦》《庄⼦》10、《汉书·艺⽂志》确⽴的六分法转变为经史⼦集四分法,史部是新增加的⼀⼤类别,四部分类法成为中国古典书⽬的主流。

11、三体⽯经:⼜称为正始⽯经。

魏废帝齐王芳在正始⼆年,安排⼈⽤古⽂、篆⽂、⾪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经或三字⽯经。

完整刊⽴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全的《左传》12、唐代《史记》学上的代表⼈物是司马贞和张守节,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13、李善和五⾂的《⽂选》注本,研究《⽂选》在唐朝成为专门学问,号称“《⽂选》学”14、唐代的⽯经提议与⼤和元年,开雕于⼤和九年,雕成与开成⼆年,故称开成⽯经,其规模在唐前⽯经中是最⼤的。

15、李昉、徐铉《太平御览》(综合性类书)《太平⼴记》(专科性类书),《⽂苑英华》(诗⽂总集)上续⽂选,王钦若、杨亿《历代君⾂事迹》称为宋代四⼤书。

16、⾦⽯考据学,欧阳修《集古录》,⾦⽯学著作赵明诚《⾦⽯录》吕⼤临《考古图》17、公私⽬录学。

新闻学院《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考试试卷(3155)

新闻学院《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考试试卷(3155)

新闻学院《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单项选择题(71分,每题1分)1.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应参加不少于()学时的继续教育。

A. 36B. 72C. 24D. 98答案:B解析:空2. 下列活动中,属于数字出版的是()。

[2018年真题]A.网络小说印制成图书B.纸质图书的电子版通过网络书店销售C. PDF文件用胶印机印制成图书销售D.纸质图书交由网络书店销售答案:B解析: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

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地图、网络教育出版物、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

3. 根据《地图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经审核批准的地图,应当在地图或者附着地图图形的产品的适当位置显著标注()。

A.审图单位名称B.审图号C.审图人D.审图日期答案:B解析:空4. 按著作权法的规定,为制止侵权行为,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小时内作出裁定。

A. 24B. 48C. 72D. 96答案:B解析: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为制止侵权行为。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在起诉前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

人民法院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接受申请的,必须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如裁定同意申请,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

1.出版的概念: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1906年,清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

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

出版的构成要素:编辑、复制、发行。

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出版活动的特征: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政治性和思想性;经济性和产业性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作用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对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影响我国出版工作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方针原则:*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必要条件*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社会效益是指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出版效果。

经济效益指通过出版经营获得的经济收益。

*坚持质量第一:选题对路,内容正确充实,高的思想性、科学性或艺术性,对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物质生产质量严格要求。

*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符合出版规律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促进出版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国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1、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阐释科学发展观(首要任务)2、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3、弘扬民族优秀文化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5、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出版物的要素: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精神文1化内容;具有物质载体;具有一定量的复本,可以向公众传播出版物的种类:有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六大类。

2022年出版专业资格中级基础试题及答案组卷138

2022年出版专业资格中级基础试题及答案组卷138

2022年出版专业资格中级基础试题及答案组卷1、[多选题]对出版物市场需求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有()。

A.市场需求的主动权掌握在出版者手中B.是指出版物的潜在消费者想在市场上获得自己需要的出版物且具有现实货币支付能力的愿望与要求C.是一种具有现实货币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D.是一种潜在的需求。

E,是一种经常发生变化的需求【答案】BCDE2、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定期续展登记制度,每()年续展登记一次。

A.1B.2C.3D.5【答案】C3、[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出版行政管理主管部门的是()。

A.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B.文化部C.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D.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答案】B4、以下不属于工作的设计、组织功能的有()。

A.设计出版资源的开发,整体设计出版物产品的形式,策划、组织出版物生产、市场营销B.对作品拥有选择权,这种选择具有把关作用C.协调大型出版物的出版D.策划和催生作者的创作活动,保证出版物生产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答案】B5、[多选题]编辑策划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是否充分掌握和利用信息B.从事编辑工作时间的长短C.是否有创新意识D.能否熟练应用计算机。

E,是否熟悉出版实务【答案】ACE6、[单选题]关于编辑工作的创造性,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编辑工作的创造性表现在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等环节中B.编辑工作的创造性与图书发行量成正比C.编辑在确立选题时要对社会需要及文化学术领域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创新D.在审稿和加工整理过程中融入编辑的知识和智慧【答案】B7、[多选题]下列关于出版资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人才资源中除了本部门、本单位的人才外,还包括作者B.信息资源涉及能够成为作品内容的人类一切文化成果C.出版物既是产品,又是能够再开发的资源D.出版物和出版社的品牌信息也是资源。

E,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都是再生性资源【答案】ABCD8、创造与其他精神文化创造的不同之处在于,创造()。

古代活字印刷的作品

古代活字印刷的作品

古代活字印刷的作品一、古代活字印刷的起源与发展1.活字印刷的起源活字印刷起源于我国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最早的活字印刷是由唐代的碑刻师发明的,他们将文字刻在木板上,再涂上墨汁,用于印刷。

这种方法虽然原始,但却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打下了基础。

2.我国古代活字印刷的发展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技术的成熟。

此后,活字印刷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北宋到明清时期,活字印刷技术不断革新,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古代活字印刷的代表作品1.北宋毕昇的《大藏经》毕昇的《大藏经》是我国第一部采用活字印刷出版的图书,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活字印刷技术的成熟。

这部书的印刷,极大地推动了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

2.元代王祯的《农书》王祯的《农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该书采用木活字印刷,印刷质量较高,对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古今小说》是明代著名的小说集,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

这部书的印刷,展示了我国活字印刷技术的高峰。

三、古代活字印刷的技术特点与应用1.泥活字印刷技术泥活字印刷技术是我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代表性技术。

它采用泥制字模,经过烧制、刻字、排版、印刷等工序,完成图书的印刷。

泥活字印刷技术具有制作成本低、印刷速度快、字体清晰等优点。

2.木活字印刷技术木活字印刷技术是在泥活字印刷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采用木料制作字模,具有质地坚硬、印刷效果好等特点。

木活字印刷技术在我国古代印刷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3.金属活字印刷技术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是明代活字印刷技术的高度发展。

它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字模,印刷质量更高,字体更加精美。

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在我国古代印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四、古代活字印刷的影响与传承1.对文化传承的贡献古代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传承。

活字印刷使得大量的图书得以复制和传播,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三种刻书业
古代的刻书系统将书籍刻印分为官刻、私刻、坊刻。

这一理论始自叶德辉的《书林清话》。

官刻包括中央与地方官府刻书,私刻一般指官员、士人、乡绅等个人刻书以及寺院、道观、家族祠堂等刻书(也有将寺院刻书另分一类的),坊刻指书铺商人刻书。

三者之中,除坊刻以赢利为目的以外,其他两者都不以赢利为目的,或者只求保本微利。

(一)官刻: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

官刻开始于五代冯道刻印《九经》,此举使雕版印刷从民间行为上升为中央政府倡导之事。

历经后唐、后晋、后汉至后周广顺年间总计22年时间,完成刻印。

《九经》的校刻,是在国子监完成,并由国子监主持,书版也收藏在国子监,所以历史上称为“五代监本”《九经》。

此书的刊刻,开启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宋明两代都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

宋代国子监刻书内容范围很广,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刻书的数量也很大,是当时中央政府的主要刻书机构。

明代国子监分为南(南京)、北(北京)两监,南监多在前人遗留下来的宋、元两代版片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修补、刷印图书,以“十七史”最为著名。

北监则以翻刻南监本为主,如《十三经注疏》等。

元代和清代的国子监则很少刻书。

历代朝廷刻书的专门机构,除上面说到的国子监外,元代有兴文署、明有司礼监,清有武英殿等等。

此外朝廷各部门也都可以刻印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书,如刑部刻律法,太医局刻医书。

由于财力雄厚,历代官刻本书籍一般品相比较考究,具有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

许多大部头的图书,也是在官府雄厚财力的支持下才得以刊印,如宋代编纂刻印的《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是鸿篇巨制,非以政府之力无法完成。

在内容取向上,官刻多以正经正史为,强调教化功能,在校勘质量,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刻印机构往往有很大不同。

以国子监刻书为例,五代两宋时期的监本,底本优良,校勘精湛,士人奉之为圭臬,而明代的监本多用前代旧版,字迹不免模糊,故质量不高,南监印书有“大花脸本”之称,北监本错谬更多。

再如明代的经厂刻书,多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素为后人诟病,但明代的藩府刻书,则在藏书家中享有口碑,人称“藩刻本”。

(二)私刻:私刻中最多的是家刻,所以私刻也往往泛称“家刻”。

这些书籍的牌记多刊自家堂号、宅名或书斋名等。

据孔夫子旧书网的专家分析,私刻的出版主体多是士人学者,刻书多以学问崇尚,文化推广、知识传播为目的,注重青史留名,并不以赢利为动机,所以重视质量,校刻精审。

私人私宅刻书,唐五代时已发其端,五代毋昭裔所刻印的《文选》《初学记》等都是五代私宅刻书的实例。

官刻之书,素以经史闻名,然而私家出版的经史,精品也不少,如宋王善夫家塾本《史记集解》,明毛晋汲古阁本《十三经》《十七史》等。

到北宋开始,私家纷纷出资刊印前代名人集,如北宋穆修首次刊印韩愈、柳宗元的全集等。

到明清时期,全国私刻大盛,江苏常熟汲古阁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明清私家出版的书籍品种数量,总的看已远远超过官刻。

官刻不重视子部与集部之书,大都经明清学者重新校勘整理或作注释之后,再由私家刊刻,传承至今。

利用自己丰富的藏书编印大部头丛书,是明清私家出版的另一特点。

丛书始于宋代,最早的是宋俞辑《儒学警悟》。

明代有《唐宋丛书》《格致丛书》等。

清代丛书极盛,特色鲜明,文化积累价值很高。

著名的有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黎庶昌《古逸丛书》,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等。

重视书籍的文化价值,是私家出版的传统。

热衷于私家记的人,比如黄丕烈,一生酷爱藏书,又一生刻书,是版本学桌然名家,再比如阮元,一生从事经学教育与经学出版,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

私家出版人中,很少有专业丛事出版的,大都像阮元,黄丕烈那样,以学者、藏书家的身份兼事出版,他们有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他们文化水平高,熟悉学术发展状况,也熟悉学术界读者需求,所以刻书的选题有针对性,常能把握别人尚未发现的文化价值。

他们深知校勘之理,或亲自校勘,或延聘专家代劳,因而质量较有保证,所刻之书,为当时及后人所重。

但士大夫兼做刻书之事,并非以此为生,只是因为成本太大,不售卖无以为继,但售卖又往往不懂经商之道。

因此罕见从中致富之人,而将家产赔了进去,又乐此不疲的,总是屡见不鲜。

实际上中国士大夫一向轻视经商,士人刻书不谙商业经营之道,观念上又以利润最大化为可耻。

从现代出版观念考察,这正是私家出版的致命弱点。

(三)坊刻:坊刻的出版主体是书商。

我国早期印刷品多为坊刻本。

在唐代,除寺院刻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

刻印的图书中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用书次之。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产时开封大相国寺附近已经成为书铺集中之地。

古代书铺有两种:一是只售书,不刻书:一类是既售书,又刻书。

南宋时的杭州,刻铺林立,如孙起父子的“书籍铺”既刻书,又售书,还编书。

福建建阳的崇化、麻沙两镇的书坊,自宋至明数百年不衰,所刻书人称“建本”或“麻沙本”。

自宋开始,全国出版许多出版中心,如宋有杭州、成都、建阳、平阳,元代有杭州、建阳、明有南京,苏杭等。

这些地方之所以成为出版中心都是因为坊刻兴旺。

南宋时期我国形成三大坊刻雕版中心,两渐坊刻(集中在杭州和金华),福建坊刻(建阳)蜀中坊刻(成都和眉山)。

坊刻传播大众文化的功绩最大,小说戏曲自宋至明多是坊间先刊行的。

出版商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远比官刻为高,中国历史上出现在以坊刻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活动中,如雕版书籍中象鼻书耳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