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2015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7.2 人口的空间变化 地域文化与人口
![2015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7.2 人口的空间变化 地域文化与人口](https://img.taocdn.com/s3/m/e9e2ae01ba1aa8114431d940.png)
3.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
4.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 )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提取信息:信息①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 ②该城市每一个年龄段迁入人口都多于迁出人口,以 15~44 岁 为主。 思路整理:第 3 题,该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入大于迁
地区 全国
甲省区
0~14岁比重/% 15~64 岁比重/% 65岁以上比重/% 4.38 1.91 -6.29 -7.28 ) B.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D.劳动力仍较充足
6.58
0.7
5.该数据反映我国(
A.人口增长加快
C.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答案:D
6.甲省区最可能是(
)
A.广西
C.河南
B.广东
D.江西
一、人口迁移 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1.概念:人的居住地①__________
2.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开发了新 大陆,传播 了工业文 明,改变了 人种的空 间分布
欧洲殖民 19 世 以②集团性 ______、 旧 大 陆 新大陆美 主 义 扩 纪 以 大批移民为 (亚、非、 洲、大洋 张、新大 前 主 洲等 欧) 陆的开发
(续表)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③人口从发 _________ 展中国家 _______ 流向 拉 丁 美 西 欧 、 北 迁 入 地 区 调整了劳 发达国家, 洲、亚洲、 美、西亚、经 济 发 展 动力空间 ④_________ 定居移民 非洲等 北非 快 分布不均 减少 ____,短期流 动人口增加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https://img.taocdn.com/s3/m/d8ea60d3d15abe23482f4d70.png)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选择题(2013·崇雅模拟)下表为“美国1965~1983年不同地区的净移民人口数量表(单位:千人)”。
读表回答1~2题。
1.与此时期美国人口迁移特点不符的是( ) A .70年代东北部地区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 B .70年代以后,南部地区一直是人口迁入地区C .80年代以后,东北部地区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D .80年代以后,迁往“阳光地带”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 2.导致此时期美国地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 .环境质量的变化 B .地区间气候差异 C .经济收入的变化D .经济结构的调整 (2013·济南调研)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 A .人口老龄化 B .婚姻家庭 C .政治因素D .经济因素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D .乙、丁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表”。
读表回答5~6题。
A .韩国、泰国、菲律宾B .菲律宾、泰国、尼泊尔C .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D .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6.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B .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C .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D .“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下图是“根据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绘制的2001~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趋势图”。
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人口迁移流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 .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 .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 .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8.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 .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C .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2011·上海高考)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f307143e87101f69e3195bf.png)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意义: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2讲 人口的空间的变化与合理容量
![第22讲 人口的空间的变化与合理容量](https://img.taocdn.com/s3/m/2004eecc4028915f804dc248.png)
定居移民减 少,短期流 动的人口增 多
此外,人口迁移还可以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缩小地区差异等
知识梳理
一、 人口迁移
6、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及原因: 时期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迁移原因
新中国成立到 有计划、有 20世纪80年代 组织地进行 中期 20世纪80年代 中期以来
典例剖析
一、 人口迁移
分析:
8、提取信息:“人口自然 (2013•新课标II卷)下图表示我国部 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 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9、调动知识:天津比安徽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的经济水平高,人口自然 增长率安徽高于天津。所 以选项D正确。
知识梳理 8、中国民工潮的形成原因和当前“民工流”的变 化: 成因: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2)城乡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3)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等一系列政策。 当前变化: 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民工找 工作难,纷纷返乡或向中西部转移,出现“回流”现象。 原因主要是:(1)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 而民工素质偏低;(2)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 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的改变。
一、 人口迁移
4、人口迁移的的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包括永久性移民、留学、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国内人口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 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2)按迁移方向 从城市 城市、从城市 农村、从农村 城市等。
2.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主要流向 意义 客观上开发了 欧洲的殖 新大陆、传播 民主义扩 了工业文明, 张 也改变了人种 的空间分布 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复习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复习用)](https://img.taocdn.com/s3/m/1bdd1b7d31b765ce050814d5.png)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简答题 简述构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简答题 简述构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a443bd85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e.png)
简答题简述构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原创版3篇)目录(篇1)1.地域文化的构成因素2.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3.旅游目的地选择与地域文化的关系4.如何关注和利用地域文化因素正文(篇1)一、地域文化的构成因素地域文化是由多个因素共同构成的,其中主要包括历史、地理、民族、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等。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
1.历史因素:历史是塑造地域文化的重要因素,它为地域文化提供了深厚的底蕴。
每个地区的历史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这些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文化的形成。
2.地理因素: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地理环境不仅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
比如,沿海地区的居民往往有着开放、包容的心态,而内陆地区的居民则可能更保守、拘谨。
3.民族因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在地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体现了一个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
4.宗教因素:宗教对地域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宗教信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习俗,使地域文化更具特色。
5.语言因素: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地区的方言和口音都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同时,语言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际习惯。
6.艺术因素:艺术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民间艺术、地方戏剧等,它们展示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7.习俗因素:习俗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饮食、礼仪、节庆等,它们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
二、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迁移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域文化的特点。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方面。
比如,山区地区的居民往往善于攀爬,平原地区的居民则可能更擅长骑马。
2.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地域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七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地域文化与人口 新人教版课件
![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七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地域文化与人口 新人教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7942e9998fcc22bcd10d5b.png)
)
图 7-2-2
A.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
B.解决城区的环境污染问题
C.使城市的服务范围缩小 D.使城区的第三产业大量向郊区转移
【答案】A
【提取信息】①近郊、远郊外来人口迁入量增长迅 速;②城区外来人口增长缓慢。 【思路整理】外来人口集中在郊区→促进郊区城市
化→扩大城市的服务范围→第三产业向郊区转移一部分
构
(注:性别比是指平均每 100 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
口数量。如大于 100,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若小于
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1)表中所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中,经济因素 务工经商 迁移人口的比重是______。其中又以_________人员比例 56.2%
国家政策 最高,且该时期的人口流动与以前主要受_________影响
断。
考点 2 人口的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典例 2】(2011 年中山联考)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
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
障碍因素。图 7-2-1 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 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迁出国为中国、墨西哥、印度、印度
尼西亚和菲律宾;②迁入国为美国、德国、加拿大、英
国和澳大利亚。 迁出国都为发展中国家、迁入国都为发 达国家→确定迁移趋向→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答案:A
(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
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①迁移主要趋向是由发展中国家迁向发 达国家;②发达国家经济条件优于发展中国家。 根据迁移趋向→结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人文地理复习要点(一)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人文地理复习要点(一)](https://img.taocdn.com/s3/m/46a0efb6a45177232e60a26e.png)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人文地理复习要点(一)高二学习的是人文地理,别看它薄薄一本,考试时也不常考,但是要梳理出重要知识点,重点学习,对很多同学而言还是有很大困难地。
高二人文地理复习要点,以便大家重点复习。
希望对大家人文地理学习有帮助。
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云南省重大决策听证网云南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听证事项实施办法
![云南省重大决策听证网云南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听证事项实施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cb30240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7.png)
云南省重大决策听证网云南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听证事项实施办法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云政办发〔2009〕41号)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云南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实施办…第29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基础梳理】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三.地域文化与人口【疑难突破】一.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什么样的人口空间移动属于人口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三.人口迁移的效应——对迁出地和迁入地而…一、心理状态和性格测试:请在下面七种颜色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红、黄、蓝、绿、紫、黑、白二、个性测试:在朋友的聚会上你见到了一位异人,他能够看到你的过去和未来。
经过验证,你发现他对过去的描述相当准确。
那么,你希望知道自己的将来吗? 1. 你…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云政办发〔2009〕41号)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云南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实施办法》、《云南省人民政府重要事项公示制度实施办法》、《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工作通报制度实施办法》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政务信息查询制度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九年二月二十五日云南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实施办法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县级以上行政机关推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规范重大决策(以下简称决策)行为,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决策听证遵循公开、公正、客观、全面、高效、便民的原则。
必修Ⅱ专题1.2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201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教学案1
![必修Ⅱ专题1.2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201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教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5e6cf95ebcd126fff6050b5a.png)
【2014考纲解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我国自建国以来到现在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重点知识梳理】一、人口的迁移原因及其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具体归纳如下:方法突破: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二、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意义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不同,会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表:时期古代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因素行政力量、战争、自然灾害计划经济体制、户籍管理制度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特点大批移民有计划、有组织自发的、流量大流向迁往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较好地区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中部向东部,西南、西北向中部、东部目的逐水草而居,逃避战争、自然灾害等开发工业基地、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务工、经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意义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③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三、常见人口迁移表达图示的特征及判读常见人口迁移的表达图示人口迁移分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表示人口迁移既要有数量变化,又要有方向变化。
表示人口迁移的图示主要有以下几种:(1)用统计图来显示人口迁移状况,常见的有坐标图、饼状图、统计表格等。
在坐标图中,可以用正轴表示迁入,负轴表示迁出;也可以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迁入和迁出。
而在饼状图中一般是有一个表示迁入(或流入),另一个表示迁出(或流出)。
在这类图示中,往往还会涉及到净迁入(或净迁出)的计算问题,即用一个地区的迁入人口减去迁出人口,就是该地区的净迁入人口。
一般可依如下程序去判读:①读图名→②读坐标(或图例)→③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④分析数据→⑤用文字概括联系→⑥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2)与区域地图相结合,表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状况。
2016邓地域文化与人口
![2016邓地域文化与人口](https://img.taocdn.com/s3/m/3f007e08c5da50e2524d7f69.png)
总结
婚姻 人口 宗教 外 国 文 化 生 育 地域 文化 中 国 文 化 职业选择 人口迁移
人口
下图表示两类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发展中 国 发达 国家,B国属于_______ 1.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A国属于_____ 现代 型,B类国家中人口再生产 家。A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_ 韩国 古巴 已进入“现代型”的有亚洲的_________ ;拉丁美洲的 _____等。 人口老龄化 ; 2. 从人口的年龄构成看,A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 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B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 3. 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的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A图 因人口的老龄化导致死亡率回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下降,也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了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国 因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经济和生活水平下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 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值。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 1983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重男轻女指数”表明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 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D、“重男轻女指数”的高低与当地地域文化无关
一轮总复:第五章 第2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习题
![一轮总复:第五章 第2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71da36b1ed9ad51f01df23c.png)
第2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一、选择题(1.右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丙地位于珠江三角洲,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2014·盐城调研)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回答2~3题。
2.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3.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丹江口水库向四周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3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答案 2.C 3.D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
读图回答4~6题。
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5.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6.该国可能是()。
A.中国B.巴西C.德国D.泰国解析第4题,从总人口年龄结构看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外来移民以青壮年为主,因此移民缓解该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5题,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为发达国家,经济因素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
第6题,选项中只有德国为发达国家。
答案 4.D 5.D 6.C下图为某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与空间转移的流向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高中地理总复习考点规范练19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含答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考点规范练19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a5e43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a.png)
考点规范练19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2022广西河池检测)随着老工业基地的逐渐衰落,黑龙江省也从主要的人口流入地区逐渐转变为人口净流出地区。
下图示意2010—2018年黑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第1~2题。
1.2010—2018年黑龙江省人口()A.自然增长速度放缓B.出生率呈下降趋势C.流动速度减慢D.死亡率不断提高2.黑龙江省成为人口净流出区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恶化B.城镇快速发展C.生活成本高D.产业结构单一(2022浙江联考)常住人口是指在某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一般包括户籍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
下图为2011—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同比(和上一年同期相比较的)增长率统计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2011—2019年上海市()A.户籍人口减少B.人口总量下降C.常住人口减少D.人口迁入趋缓4.造成2011—2019年上海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政策变化B.产业转型升级C.城区面积扩大D.人口自然增长慢反向春运是和以往年轻人回父母家过年相反,由老人提前到子女工作地过年的现象。
近几年,我国反向春运客流正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增长。
据此完成第5~7题。
5.近年来,反向春运迁入增速最明显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A.西藏B.贵州C.浙江D.山西6.反向春运产生的原因主要是()A.交通方式改善B.返乡成本增加C.家庭结构改变D.经济水平提高7.反向春运带来的社会效益有()①缓解春运压力②缓解大城市“空城”现象③优化当地人口结构④缓解家乡人地矛盾⑤缓解春节用工难问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下图是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8~10题。
8.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下列影响迁入人口规模大小因素中,影响最小的是()A.工资水平B.房价C.空间距离D.教育资源9.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迁入人口大规模回流的省级行政区是()A.北京B.上海C.广东D.安徽10.对西藏当前人口迁移状况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③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022山东济宁检测)汨罗地处湖南省东北部,幕阜山与洞庭湖之间,以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形为主。
地理各章节典型例题
![地理各章节典型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d57c42c55fbfc77da269b190.png)
图40—20
下图是“ 下图是“某地区同一类型四间百货公司的 需求门槛和销售范围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需求门槛和销售范围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9、依据赢利多少,四公司赢利由多到少 、依据赢利多少, 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C ) ( A、A>B>C>D 、 B、B>C>A>D B、B>C>A>D C、D>B>C>A 、 D、C>A>D>B 、 10、本地区能容纳这种 、 类型的百货公司合理数 量是 ( ) B A.4间 B.3间 C.2间 D.1间 间 间 间 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下图是商业、工业、居住和农业等四种活 、下图是商业、工业、 动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动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B )
A.活动A的区位有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的趋势 .活动 的区位有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的趋势 B.活动 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活动B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C.活动 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活动C D.活动 对交通的依赖性较大,往往安排在市中心 对交通的依赖性较大, .活动D对交通的依赖性较大
我们知道,当一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 我们知道,当一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 能容纳多少水, 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 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 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 木桶容纳水量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桶板,这就是 木桶容纳水量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桶板, 木桶效应”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木桶效应”。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1、影响我国西部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 11、影响我国西部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是( B ) A.土地资源 B.淡水资源 A.土地资源 B.淡水资源 C.热量资源 D.能源资源 C.热量资源 D.能源资源 12、影响美国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 12、影响美国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是 C) ( A.资源 B.科技发展水平 B.科技发展水平 A.资源 C.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C.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D.传统习惯 D.传统习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学霸笔记专题08 人口的变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学霸笔记专题08 人口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6bad08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9.png)
专题08 人口的变化一、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1.世界的人口、国家与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1)总趋势:不断增长。
(2)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2.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1)人口增长特点: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原因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受教育的年限长,初婚年龄大,生育率低。
教育投入大,人口成长成本高。
社会保障好,人们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淡薄。
②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
国家面临发展,劳动力需求多,人们的生育观念等影响。
(3)变化趋势①发达国家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②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3.世界的居民(1)人口分布不均。
①人口稠密的四个地区:图中的a亚洲东部,b亚洲南部,c欧洲,d北美洲东部。
②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极地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2)人种分布。
①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北非、西亚、南亚、大洋洲等地。
②黄色人种:亚洲东部等地。
③黑色人种: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等地。
(3)世界三大宗教。
①基督教:发源于亚洲西部,主要分布欧洲、美洲、大洋洲。
②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③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4.我国的人口和民族(1)众多的人口——13.7亿(第六次人口普查)。
①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②政策:计划生育政策。
主旨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③分布: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①人口数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的91.5%,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②民族分布特点:汉族和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https://img.taocdn.com/s3/m/8040c4d6f01dc281e43af024.png)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人口迁移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
响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总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一、选择题(2018·高考海南卷)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 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
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
据此回答1~2题。
1.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2.2013年后该省()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解析:第1题,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是外出务工人员供应大省,受务工目的地对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该省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出现增减实属正常,B选项合理,排除D选项。
出省求学人员主要为大学生,但外省市在安徽省的招生人数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在安徽省的招生量也不可能达到数十万(2005年)甚至上百万(2010年),排除A选项。
外出旅游人员不属于常住人口范畴,排除C选项。
第2题,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需要省外人口的迁入来补足两者的差距,C选项正确,排除A选项。
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实际上不大可能)及老龄化问题,是无法从图文信息中得到依据的,排除B、D选项。
答案:1.B 2.C利用等边三角形构建增长与收缩的分析框架,以三角形的三条轴线分别表示经济、人口和用地三个维度,根据不同维度之间的增长或收缩变化关系,可将城镇划分成以下四个类型(如下图所示)。
某年金融危机对东莞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造成其城镇显著收缩。
据此回答3~5题。
3.目前以老龄化、低生育率引发显著收缩的城镇集中在()A.坦桑尼亚B.日本C.印度D.巴西4.劳动力投入程度减弱、劳动生产率显著上升的城镇()A.经济规模减小,用地规模增加B.经济规模增加,用地规模减小C.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均减小D.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均增加5.东莞城镇显著收缩表现为()A.人口增多B.企业回迁C.厂房空置D.就业岗位增加解析:第3题,老龄化、低生育率等人口问题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坦桑尼亚是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印度、巴西两个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较高,生育率较高,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较小;日本为发达国家,老龄化、低生育率问题突出。
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劳动力投入程度减弱、劳动生产率显著上升的城镇,扩大了自动化生产规模或推进了服务业转型,属于转型增长类型城镇,故其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均会增加。
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东莞城镇显著收缩主要是由金融危机对东莞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引起的。
经济危机的发生会引发人口流失、企业外迁、厂房空置、失业人口增加等城镇收缩现象,故厂房空置为东莞城镇显著收缩的表现。
答案:3.B 4.D 5.C(2020·株洲模拟)据统计,安徽省多年人口净流出数量居全国第一,下图示意近年来安徽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动情况。
据此回答6~8题。
6.2004-2010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总量小B.自然增长率低C.人口大量流出D.死亡率高7.与河南省相比,安徽省多年净流出人口多的主导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人口基数C.地理位置D.文化教育8.与2010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加有因果关系的是()A.产业转移B.人口老龄化C.逆城市化D.土地流转解析:第6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时间段是2004-2010年,在这一时间内影响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安徽省经济较为落后,外出务工人员多,是我国人口的主要迁出区之一,人口的大量流出,使安徽省常住人口减少。
选C。
第7题,解答本题要利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河南、安徽两省人口流出的推力是两省处于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来说较为落后;拉力因素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经济发达,吸引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劳动力流入。
在人口流动过程中,从人口的流出地到人口的流入地之间的距离及交通是阻力因素。
对于河南、安徽两省来说,均为人口净流出地区,但安徽省多年净流出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主要原因是安徽省距离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近,促进了其人口的外流。
选C。
第8题,解答本题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劳动力空间分配变化的角度分析。
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大量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迁往中西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多,因此安徽本省就业机会增多,外出人口回流,常住人口增加。
选A。
答案:6.C7.C8.A(2020·自贡诊断)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图回答9~11题。
9.该国是()A.澳大利亚B.美国C.英国D.日本10.近一百年来,该国总人口()A.变化不大B.先减少,后增加C.先增加,后减少D.持续增加11.导致该国后期移民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通讯B.生育C.经济D.战争解析:第9题,结合图示信息知,该国移民人口所占比重较高,且该国总人口超亿人,从而可确定其为美国。
第10题,结合百年来移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变化,计算可知其人口总量持续增加。
第11题,美国社会经济发达,对外来人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答案:9.B10.D11.C二、非选择题12.(2020·山东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实施公共服务人口迁移策略,即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从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下表是广东省等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人口流出地排序表。
(1)指出《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的实施带来的影响。
(2)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哪里?(3)我国人口大规模跨省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简述我国人口大规模跨省(市、区)流动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
解析:(1)由材料可知,《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是人口迁移的策略,是为了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从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2)读图可知,M省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及江苏等省,一部分属于邻近省区,而来自东北的主要为过去闯关东人口回流,所以应为山东省。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4)大规模跨省流动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流出地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等属于有利影响。
而大规模人口迁移,会造成劳动力与人才的大量流失,产生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教育与老年人赡养问题等。
答案:(1)促进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合理配置服务设施和缩减城乡、地区之间差距;加剧城市交通拥挤、居住紧张等问题。
(2)山东省。
(3)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4)有利方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流出地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等。
不利方面:造成劳动力与人才的大量流失,产生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教育与老年人赡养问题等。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农村空心化是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为破解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空心村问题,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
与传统单纯依托需求侧发力的增长方式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对供给体系结构的改革调整增加有效供给。
材料二下图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空心村整治关系图。
(1)分析空心村产生的原因。
(2)推测空心村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3)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治空心村问题的主要途径。
(4)分析空心村问题的整治对城市或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1)空心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走屋空、建新不拆旧,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经济、政策和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
(2)空心村对社会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资源、经济、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
“人走屋空”、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等都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陈旧的建筑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治空心村问题的主要途径可从材料中“去库存、补短板、制度供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4)空心村问题的整治对城市或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可任选城市或乡村为出发点,从生态、社会、经济方面分析。
答案:(1)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产生人口流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务工人员无法融入城市;传统的攀比心理,回村建新房。
(2)年久失修的房子存在安全问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阻碍农村的经济发展。
(3)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制,促进务工人员融入城市;限制农村随意建房,去除农村房屋库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4)对城市:避免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对乡村: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避免潜在的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