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有关对外汉语“把”字句的研究,可以分为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

对于本体中的“把”字句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至今历时八十余年之久,可以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历时最为悠久的课题之一。

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

所以从上世纪末开始,对于“把”字句的对外教学习得研究在学术界掀起了狂潮。

正是由于被研究者们一次又一次得从不同的角度提及,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对于“把”字句的研究看作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从开始到发展再到繁荣的一面镜子。

(一)“把”字句本体研究状况1、新中国成立前“把”字句的研究状况(1)“提宾”说1924年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从句法结构分析入手,首创“提宾”说。

认为“把”的作用在于把原先位于动词之后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

例如:“他把狗洗得很干净。

”“邮递员把信交给我。

”黎锦熙先生的“提宾”说,对后来始于七十年代后,盛行于九十年代的“把”字句与其相关句式间互相转换等的动态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力和吕叔湘也认为“把”字句的宾语是动词的宾语前置。

(2)“处置”说王力先生从“把”字句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处置”说,开了“把”字句语义研究的先河。

他认为“‘把’字本来是‘握’的意义。

到了现代,更渐渐由实变虚,由动词变为助动词。

后来‘把’字的本来意义渐渐消失,只剩一种语法上的意义。

”[1]例如“把衣服穿上”。

王力先生还给这类句子定了个规律:“处置式既然必须是表示一种处置的,如果行为不带处置性质,就不能用处置式。

”(3)吕叔湘“三说”吕叔湘先生在1924年《中国文法要略》中,从动词的意义限制、“把”字宾语的性质、谓语动词前后的成分要求三个方面,相当全面而细致地分析讨论了近代汉语“把”字的用法,提出“行为动词说”、“宾语有定说”、“谓语复杂说”,【2】成为“把”字句综合研究的第一人。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第一篇: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文献综述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有关于汉字教学各方面的研究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偏误分析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如果从1984 年鲁健骥先生引进中介语理论算起,偏误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 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 偏误分析的各项成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对外汉语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等各个领域破土发芽。

为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关于汉字学习的偏误分析,其本身发展就不是很早,所以这方面的综述更是不多。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些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综述,在这些综述中提到了关于汉字偏误分析的内容及成果。

例如潘先军的《近4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2003)、李蕊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2008)。

2005年,出现了专门针对汉字偏误分析的综述,如刘晓岚的《留学生汉字偏误研究综述》。

鉴于这方面的综述做得较少,我只是简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研究进行了查阅,主要针对语音、汉字、词类、语法等进行的分析。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分析研究者们主要分析对比了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轻重音、儿化音等方面的语音偏误,并提出了一系列纠正发音偏误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语音偏误分析的面貌,这为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避免语音上的偏误提供了帮助,并为我们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纠正语音偏误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帮助。

如郭宏的《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例析》(2005)针对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纠正;叶南的《对外语语音偏误研究》(2008)针对学生的语音偏误,提出了一系列纠正语音偏误对策:《拼音方案》的策略性调整;声调、变调和轻声的音乐旋律练唱;韵母类推系联网络;声母纵横系联方阵。

对外汉语教育偏误分析_乔丽

对外汉语教育偏误分析_乔丽

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2(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91页,194页.参考文献:[1]袁博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1995(4).[2]王德春.对外汉语教学漫议之十二两篇.汉语学习,1998(1).[3]李静.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绥化学院学报,2008(4).[4]张雅冰.对外汉语教学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5]周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用观.语文学刊,2008(9).[6]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上接第249页)“无用而累赘的东西”、“a skeleton in cupboard ”可译为“家丑不可外扬”、“沾花惹草”可译为“look for trouble ”。

又如把“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可意译为“act according tothe old ways ”,这样让人一目了然,若是硬把这句话直译成“the nephew carrying a lantern ——showing the way for his uncle (do-ing things in the old fashion )”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因而在使用“加油”时,要看是在什么地方使用,如果在悲愤的语言环境中使用“fighting ”,无疑是给人以战斗的勇气,而“come on ”就没有那么强的意义。

(三)替代替代即转译、替换,主要包括词语创新和阐述性转译。

词语创新是综合利用音译、意译等手段创造新的词汇,例如,“Champaign (香槟酒)”、“beer (啤酒)”和“swallowtail (燕尾服)”。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摘要】: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使用汉语时因语言能力的不足而出现的语病,它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当事人一般不能改正,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而它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并使得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难以取得成效,本文就简要阐述了偏误是什么,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偏误主要表现在汉语教学中哪些方面,偏误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待偏误。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意义方面原因策略一、偏误是什么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

要清楚理解“偏误”的含义,就必须与“失误”相区分。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语言错误,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粗心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二语言学习者和使用母语的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类错误,而且在错误发生之后有能力进行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言运用范畴,不能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例如:①这周是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

②这周是7月份的第一个星期。

这里的两个例子前一句遗漏了量词“个”,而句法环境相同的后一句却未遗漏,可见前面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生的,属于失误。

③我每天吃饭在食堂。

④我上课在教室。

这里句子明显就是偏误。

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一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而这里是把地点状语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

由于学习者没有把句子的语序问题弄清楚,造成一系列的错误,这就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

二、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对教师而言,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掌握情况及其所达到的阶段;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助于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还便于大纲、教材和词典的编撰。

使得其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情况,从而促使教学有意义的进行。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2(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91页,194页.参考文献:[1]袁博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1995(4).[2]王德春.对外汉语教学漫议之十二两篇.汉语学习,1998(1).[3]李静.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绥化学院学报,2008(4).[4]张雅冰.对外汉语教学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5]周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用观.语文学刊,2008(9).[6]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上接第249页)“无用而累赘的东西”、“a skeleton in cupboard ”可译为“家丑不可外扬”、“沾花惹草”可译为“look for trouble ”。

又如把“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可意译为“act according tothe old ways ”,这样让人一目了然,若是硬把这句话直译成“the nephew carrying a lantern ——showing the way for his uncle (do-ing things in the old fashion )”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因而在使用“加油”时,要看是在什么地方使用,如果在悲愤的语言环境中使用“fighting ”,无疑是给人以战斗的勇气,而“come on ”就没有那么强的意义。

(三)替代替代即转译、替换,主要包括词语创新和阐述性转译。

词语创新是综合利用音译、意译等手段创造新的词汇,例如,“Champaign (香槟酒)”、“beer (啤酒)”和“swallowtail (燕尾服)”。

对外汉语外国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综述

对外汉语外国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研究综述自偏误理论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迄今已历经20多年的发展,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笔者搜集了期刊和学位论文中的相关研究,发现以“对外汉语”“汉字”“偏误”为关键词的文章约有100多篇,文章涉及偏误研究的各个领域,可见在对外汉语发展的这50多年中,偏误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

尤其是近十年的有关偏误的研究在内容上非常丰富,研究方向也更趋于细化。

早期偏误分析集中在词汇、语法、语音、语用等领域,对外汉字教学领域研究者们鲜少涉及。

近10年来陆续出现了一些汉字偏误分析成果,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偏误分类趋于细化,在错字和别字两大类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错字细分为笔画、部件、整字、结构等几个层次。

分类的细化推进了研究的细化,施正宇的《对外国学生形符书写的偏误分析》,以正字法为依据,分析了书写元素和结构单位与方式的重复与相似是造成留学生字形书写错误的重要原因。

另外,还有肖奚强的《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和徐彩华的《整字速示条件下留学生汉字形误监控特点的研究》。

肖奚强的《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2002)专门针对部件层级讨论外国学生的汉字偏误,将之分为部件改换、部件增损、部件变形与变位几个小类,指出部件教学在汉字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他在文章中讨论有关偏误分析的三个问题。

1.偏误用例的选取。

要区分失误和偏误,二者之间存在难以区分的中间状态,故必须对分析的对象进行甄别和筛选。

2.偏误用例的分类。

有两条基本原则:(1)差异大于共性的宜分开讨论;(2)共性大于差异的宜归入一类讨论。

3.偏误用例的分析。

有三条基本原则:(1)解释必须合乎语言规律;(2)应尽量从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3)分析应力求深入浅出。

原新梅在《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偏误“镜像错位"分析》(2003)专门针对汉字偏误中的“镜像错位”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该现象跨越了笔画、部件、整字3个层级。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是指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在语言表达、文化传递等方面存在的错误或不准确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教育环境的不同、学生个人认知的误区等多种因素。

以下是我对对外汉语教学偏误的分析。

首先,语法偏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偏误。

许多学生学习汉语时,容易在句子构造和语法规则上犯错。

例如,在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中,学生往往会颠倒词序,导致句子语序不通顺。

或者,在疑问句中,学生容易误用疑问句结构,导致句意不明。

其次,发音偏误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偏误。

与很多学生母语语音系统的不同,汉语拥有复杂而独特的音系。

因此,学生常常在发音上出现偏误。

例如,一些学生会将类似的声母或韵母混淆,并且难以发音一些带有声调的字词,导致交流中的误解。

还有,词汇偏误也是一种常见的偏误。

学习汉语的学生由于词汇量的不足,导致他们在进行口语和写作时难以准确选择合适的词汇。

例如,一些学生在描述事物或事件时,往往使用过于简单或含义不准确的词汇,导致语言交流的困难。

文化偏误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常见的问题之一、学习汉语的学生常常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对中国的文化理解存在差异。

他们可能不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交礼仪、习俗等。

这种缺乏文化理解的偏误将直接影响到语言的运用和交流效果。

此外,学习策略偏误也是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往往没有合适的学习策略。

他们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他们也可能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在语法、发音、词汇、文化和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都存在。

对于教师而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错误,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只有在不断纠正和改善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分析:先比较两个句子: (1)我有两本书. (2)桌子上有两本书. 这两个句子都是“有”字句,但(1)是表示领属的,“书”归“我”所有;(2)是存在句,表示某个地方存在着某个东西——桌子上存在着两本书.两个句子最重要的区别在于(1)的主语是拥有者,(2)的主语是处所,而处所通常是地方(北京、中国、外面、旁边等)或者是“名词+方位词”(桌子上、屋子里、树下、房后等). 你句子中的“书包”不可能是书的拥有者,只能是处所,但你没用“里”.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偏误
01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应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02

1

2

3

4
我从小一直学钢琴 我从小一直学了钢琴 分类:传统分类:语法:助词的使用错误 局部性偏误:助词“了”的不理解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也有可能是语际偏误) 理解偏误:对于“了”的不了解 显性偏误:有明显语法结构错误
5
分析:一直”表示持续,动态助词“了”表示完成,这是两个矛盾的范畴.不过,这两个范畴有时可以共存,比如: 他一直当了30年医生. 由于有了“30年”这个时间段,把“一直”的持续限制住了.所以,“一直”、“了”可以同时用.但你的句子里没有一个时间段,却有了一个要命的“从小”,“从小”是表示“自小到现在,而且还将继续”,这样,“从小一直”和“了”就彻底对立了,无法同现、共存.
4、书包有三本书 书包里有三本书 分类: 传统分类:领属关系不清楚 局部性偏误:主语的误用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 理解偏误:对于方位和领属关系的不了解 隐形偏误:有明显的语义不通

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论文

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论文

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论文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经常出现一些偏误,。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在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回答“是非问句”中的错误的基础上,阐述此理论,揭示偏误的来源,以及我们对待偏误的态度,以便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全文如下:摘要:偏误分析就是发现学生第二语言学习中偏误并对其规律进行分析,对偏误进行纠正的过程。

也可以叫它错误分析。

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是两种:一种是失误,一种是偏误,失误是偶然发生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误、和笔误。

它是在紧张、疲劳、注意力分散时发生。

失误的发生本身是没有规律的,一旦发了由生学生自己发现或改正。

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是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也叫中介语,又称中继语。

学生使用这种新语言既有正确成分,也有错误成分。

随着学习的进展,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的标准形式靠拢,当学生的交际需求一旦满足,或其他原因停止学习的时候,他的中介语就停下来。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发现的各种骗吴,自然发生在低年级,低水平的学生群里。

一、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偏误问题(一)现状新疆,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语讲授非母语课程。

事实上,真正的双语教学应该是教师用流利的汉语讲述非汉语课程。

这就是要求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既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扎实的汉语语言功底。

目前,双语教学应该如何开设和评价双语课程等问题都尚无定论;双语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特点,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都处于实验与探索阶段。

首先,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掌握很多语言知识,如果初次接触并掌握的语法,句法或发言是错误的,那么需要表达时,他们往往说出的则不标准的汉语,这个各阶段的学生自然会出现更多偏误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者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者偏误分析

二、偏误释例1.语法偏误的类型主要有四种类型:遗漏、误加、误代、错序。

(1)遗漏:该用的成分而未用。

如果回家,我朋友一起喝酒。

(如果回家,我跟.朋友一起喝酒。

)我的单位每次参加了这三个法人设立的过程。

(我们单位每次都.参与这三个法人单位成立的过程。

)温阳温泉附近很多观光地。

(温阳温泉附近有.很多观光地。

)吃晚饭以后我们照很多照片。

(吃晚饭以后我们照了.很多照片)你最喜欢酒是什么?(你最喜欢的.酒是什么?)(2)误加:不该用的成分而用。

我回答对.客户。

(我回答客户。

)这个成语没有在.中国。

(这个成语中国没有。

)只要很.多听、很.多说、很.多练就能学好。

(只要多听、多说、多练就能学好。

)我还没结婚了.。

(我)159个的.宿舍间。

(159房间。

)(3)误代:该用甲而用了乙。

台湾跟.韩国热得多。

(台热得多。

)上高中时不.去过学院。

(上高中时没.去过学院。

)驻在员都.20名。

(驻在员共.名。

)……真.好的安排。

(……很.好的安排。

)我家旁边在.一家易买得。

(我家旁边有.一家易买得。

) 商店前面有.我们学校。

(商店是.我们学校。

)一点儿...奇怪的菜。

...奇怪的菜。

/ 有点儿(4)错序:成分的位置放错了。

全家人跟.一起吃晚饭。

(跟.全家起吃晚饭。

)计划工作比较多比.访问。

(计划工作比访问...多。

) 现在也.我们努力研究。

(现在我们努力研究。

)她下课以后,在教室里一直..在..学习。

(她课以后,一直教室里学习。

)复杂定语的顺序如下:①领属性名词、代词→②处所词间词互为先后→③数量短语(后面为描写性的定语)→④主谓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⑤数量短语面为限制性定语)→⑥形容词(短语)以及其他描写性词语→⑦不用“的”的形容词和描写性词。

例如:他那件刚买的新款丝绸衬衫。

状语的顺序是:①表示时间的状→②表示语气、关联句子的状语→③描写动作者状语→④表示目的、依据、关涉、协同的状语→⑤表示处所、空间、方向、路线的状语→⑥表示的状语→⑦描写动作的状语。

近三十年来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综述司艳艳[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外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的引入,学术界掀起了研究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热潮。

现从卜面三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来我国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成果做一卜归纳和总结:偏误分析的研究发展阶段、偏误分析的类型和偏误分析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偏误分析;发展阶段;类型;成就;问题引言20世纪80年代,国外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被引入我国学术界。

研究者们吸取国外研究理论和经验的同时,根据汉语木身的特点,在积累了大量中介语语料的基础上,探讨了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现象及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纠误策略及教学策略。

木文以198年至2010年发表在《汉语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等期刊上有关偏误分析的论文为研究依据,对近三十年来我国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成果,做一卜归纳和总结。

一、偏误分析的研究发展阶段(一)起步阶段“偏误分析”的提出,是以Co rd cr于1967年发表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一文为标志的。

我国学者鲁健骥198年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文中首次介绍了“中介语”和“偏误”两个基木概念,并依据中介语的几个主要根源从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训练问题等方面对偏误做了举例分析。

此文标志着我国偏误分析研究的正式开启。

同年,梅立崇等发表的《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主要对32名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语法、词汇方面的错误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些错误的性质和原因。

80年代针对某一偏误类型进行分析成为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的一种主要模式,而且为后来我国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研究奠定了基石出。

(二)繁荣阶段1990年以后,针对语言各要素进行偏误分析的文章比比皆是。

施正宇的《对外国学生形符书写的偏误分析》,以母语使用拼音文字的学生的汉字书写错误为研究材料,从字形入手,运用偏误分析方法分析其书写错误。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结构偏误分析-最新文档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结构偏误分析-最新文档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结构偏误分析一、前言目前学界对于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的研究以整字为主,汉字结构偏误例外于大凡的整字偏误。

根据汉字中部件之间的方位关系,合体字可分为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等七种结构。

所以汉字结构偏误分析主要是从部件间的方位关系对合体字的书写偏误进行分析。

二、偏误类型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的种类有很多,在结构上的偏误主要分为部件的增加与减损以及部件的变形与变位两大类。

(一)部件的增加和减损1.增加部件学习者在书写汉字时,会根据其对形声字的意符表意作用的笼统了解,主观臆断或受上下文影响给独体字加上意符。

如:①(桌)子、(害)怕、讨(厌)此外,汉字圈内的留学生,其母语中有繁体字;同台湾教师学过汉字书写的学生则很自然地使用繁体字。

这些都会导致书写时部件的增加。

如:?(关)灯、苹?(果)、什?(么)2.减损部件这类偏误主要是由于所书写汉字的字形太过繁复而选择记忆其中部分部件所致。

其中,学习者在学习了一些形声字之后,由于声符与汉字的读音联系严紧,所以掌握牢靠。

一些结构繁复的汉字只能记忆其中声符而忽视型符。

如:(癌)症、晚?(餐)、票(漂)亮(二)部件的变形与变位1.部件的变形(1)母语迁移变形学习者在书写汉字时会以母语字体的笔画为原型,进行类推同化。

非汉字圈留学生受拼音文字书写习惯的影响,会用一些字母来替代汉字中的部件。

这种源于母语迁移的偏误多发生在初学者身上。

如:(队)伍、(笑)容、(哭)泣(2)结构松散变形学习者对于汉字的框架结构掌握不佳会导致写出的汉字比例不当、结构松散或字形歪邪。

这种偏误中,整字的各部件间没有易位,但偏离了合理的位置,如:不(对)、(爱)情2.部件的变位(1)部件镜像变位部件镜像变位即汉字字形以横像或纵向的中轴为对称轴作对称性位置改换②。

发生镜像错位的汉字,其部件在左右或上下方位上发生了位移,但每个详尽构字部件本身没有发生镜像变位。

变位后的合体字大多不成字,只有少数可以构成另一字(异体字③),如:错位后成字:足?(够)、山?(峰)、?(群)众错位后不成字:合手(拿)东西、很(多)、(努)力(2)部件错位部件错位即对部件结构的不规则改换。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结构偏误分析-最新文档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结构偏误分析-最新文档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结构偏误分析一、前言目前学界对于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的研究以整字为主,汉字结构偏误不同于一般的整字偏误。

根据汉字中部件之间的方位关系,合体字可分为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等七种结构。

所以汉字结构偏误分析主要是从部件间的方位关系对合体字的书写偏误进行分析。

二、偏误类型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的种类有很多,在结构上的偏误主要分为部件的增加与减损以及部件的变形与变位两大类。

(一)部件的增加和减损1.增加部件学习者在书写汉字时,会根据其对形声字的意符表意作用的笼统了解,主观臆断或受上下文影响给独体字加上意符。

如:①(桌)子、(害)怕、讨(厌)此外,汉字圈内的留学生,其母语中有繁体字;同台湾教师学过汉字书写的学生则很自然地使用繁体字。

这些都会导致书写时部件的增加。

如:?(关)灯、苹?(果)、什?(么)2.减损部件这类偏误主要是由于所书写汉字的字形太过复杂而选择记忆其中部分部件所致。

其中,学习者在学习了一些形声字之后,由于声符与汉字的读音联系紧密,所以掌握牢固。

一些结构复杂的汉字只能记忆其中声符而忽视型符。

如:(癌)症、晚?(餐)、票(漂)亮(二)部件的变形与变位1.部件的变形(1)母语迁移变形学习者在书写汉字时会以母语字体的笔画为原型,进行类推同化。

非汉字圈留学生受拼音文字书写习惯的影响,会用一些字母来替代汉字中的部件。

这种源于母语迁移的偏误多发生在初学者身上。

如:(队)伍、(笑)容、(哭)泣(2)结构松散变形学习者对于汉字的框架结构掌握不佳会导致写出的汉字比例不当、结构松散或字形歪邪。

这种偏误中,整字的各部件间没有易位,但偏离了合理的位置,如:不(对)、(爱)情2.部件的变位(1)部件镜像变位部件镜像变位即汉字字形以横像或纵向的中轴为对称轴作对称性位置改换②。

发生镜像错位的汉字,其部件在左右或上下方位上发生了位移,但每个具体构字部件本身没有发生镜像变位。

变位后的合体字大多不成字,只有少数可以构成另一字(异体字③),如:错位后成字:足?(够)、山?(峰)、?(群)众错位后不成字:合手(拿)东西、很(多)、(努)力(2)部件错位部件错位即对部件结构的不规则改换。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摘要】本文将从教学偏误的定义与分类、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偏误、造成教学偏误的原因、改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师在避免偏误方面的作用等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对外汉语教学偏误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其重要性并提出改进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文章还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强调了对外汉语教学偏误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偏误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引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正文定义分类常见原因改进方法教师作用结论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语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偏误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学偏误已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教育内容,因此研究如何避免教学偏误、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偏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成为当下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造成教学偏误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部分的出现,将为本文后续内容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基础。

1.2 研究目的的内容: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教学偏误的定义、分类、常见类型、原因以及改进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帮助对外汉语教学者更好地了解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本文还将探讨教师在避免偏误方面的作用,旨在引导教师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外汉语教学偏误的理解,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对外汉字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对外汉字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家汉办与湖北大学在湖北宜昌主办了 “全国汉字与汉字教学 研讨会”,与会者提出要重视对外汉字教学。 从此,对外汉字教 学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199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国际汉字 教学研讨会”,该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对外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 教学中的地位。 之后,“汉字研究”和“汉字教学法”被国家汉办 定为“1998—2000年对外汉语教学科研重点课题”。 至此,对外 汉字教学开始了全面的发展。 一些学者开始从理论到实践探 讨汉字教学问题,期间发表的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 上都有所提高。
摘 要 : 20世 纪90年 代 以 后 ,对 外 汉 字 教 学 开 始 受 到 重 视,有关于汉字教学各方面的研究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本文 对近十几年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汉字偏误分析进行总结论述, 将各专家学者经验和成果集聚到一起,取其精华,以此为以后 的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奠定基础, 进而促进对外汉字教学的 发展。
参考文献: [1][英 ]戴 维·罗 伯 兹 著.鲁 光 桓 译.英 国 史 :1688年 至 今. 广 州 :中 山 大 学 出 版 社 ,1990. [2]郭爱妹 ,叶浩 生.西 方 父 权 制 文 化 与 女 性 主 义 心 理 学. 妇 女 研 究 论 丛 ,2001,6. [3]聂 珍 钊.哈 代 的 小 说 创 作 与 达 尔 文 主 义 .外 国 文 学 评 论 ,2002,2. [4]戚 晖.达 尔 文 主 义 对 文 学 创 作 与 文 学 批 评 的 影 响 .北 方 论 丛 ,2008,4. [5]托 马 斯·哈 代 著 .王 守 仁 译 .还 乡 . 南 京 : 译 林 出 版 社 , 1998. [6]王 一 川.批 评 理 论 与 实 践 教 程 .北 京 :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 2005.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不掌握目的语遣词造句的规则,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表达。

语法教学一直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地位。

从最早的语法翻译法到听说法、认知法,都十分重视语法规则的教学。

目前大多数教师和学者还是认为语法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语法教学在教材中是明线或是暗线处理,掌握语法规则仍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

掌握语法规则有利于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区别于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语法。

母语教学语法是对已掌握该语言的人进行从言语到语言的规律概括,在进一步提高其言语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重在句子分析能力的培养。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则是以外国人为对象,进行从语言到言语的教学与训练,通过讲授用词造句的规则和大量言语技能的操练,使外国人能够听说读写汉语,首先要解决“知其然”的问题。

所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要按照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规律提供一套汉语词组、句子和话语的组装规则系统。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词语的使用,也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尤其是副词、连词、助词等虚词的使用,也包括各种短语(如介宾短语)、结构等的使用。

另一类是句法项目,包括各种句子形式(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则主要表现为句型的教学)。

这两大类语法项目都会有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的偏误,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与词语的意义、用法有关的偏误;后者是又词语充当句子成分使用上的偏误。

(一)遗漏偏误遗漏偏误指由于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遗漏偏误常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下:1.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比较容易被遗漏。

这包括某些副词、连词,特别是复句或结构中某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

如:宁可……,[也]无论……[都]除了……以外,[都]…… 除了……以外,[也](注:[]中的成分为被遗漏的部分)以上这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之所以容易被遗漏,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意义比较“虚”。

对外汉语偏误汇总

对外汉语偏误汇总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综述随着汉语的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学习人数的增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现象,影响着教学和语用效果,本文主要从近几十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语调、汉字、语法(词法、句法)三个方面对偏误现象研究和分析进行梳理,做一下总结。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S.P.Coeder)在1967年首先提出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两种类型。

者对目的语的掌握情况和实际的语言能力,因此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EA)和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研究是以1967年Corder论文The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的发表为标志的。

1972年, Selinker提出/中介语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和习得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中国,1984年鲁健骥的5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6的发表,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这一领域的开始。

一、语音语调的偏误分析(一)双音节词偏误分析夏晴《韩国留学生学习普通话时二字组及其在语流中的声调偏误分析》(2006)在其论文中则侧重在语流中探讨韩国留学生的两字调偏误。

最后得出结论:韩国留学生在汉语声调的学习中,四声的习得情况最好,一声和二声其次,三声情况最为严重。

侯晓虹、李彦春《初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的发音规律研究》(2006)以巧名初级汉语水平的韩国留学生为对象,调查了他们在16种双音节词语组合模式的发音过程中声调的偏误问题。

并根据不同声调组合的不同难度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声调发音训练的对策。

董倩倩《日本留学生轻声声调习得偏误初探》(2012)指出:“轻声双音节词前字被误读成阴平的偏误所占比例最大。

并从音调和音高两方面分析了原因。

(二)调域调型偏误分析罗音《俄罗斯人学习汉语语音偏误分析》(2007)从静态声调和动态声调分析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指出俄罗斯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时产生的偏误大部分是由于母语负迁移导致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18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张星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近年来,世界汉语教学蓬勃发展。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状态、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许多学者纷纷开始研究汉语偏误。

这使得对汉语偏误的分析逐渐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从偏误的定义、类别、作用、来源和对汉语教学的启示等方面展开叙述。

关键词:偏误;意义;原因一、偏误分析的定义对外汉语教学的偏误分析,首先要弄清楚失误和偏误的概念,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错误,如本来想说A ,一时不小心口误或笔误脱口而出成了B ,这是一种没有规律不能预见的错误,即使具有较强语言能力的人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并且不能正确反映说话者的语言技能。

偏误则是偏离了正确的语言规律,具有系统性、规律性,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如我们学习英语时,受汉语影响,经常忘记第三人称单数在一般现在时后边要加“S ”,这种错误无处不在,也是偏误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偏误分析的类别和作用偏误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是按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方面进行分类,根据偏误的严重性,将偏误分为全部偏误和部分偏误。

根据偏误的形式特征,将偏误分为系统前形成的偏误、系统的偏误、系统后的偏误。

根据偏误的结构,将偏误分为添加、遗漏、替换、乱序。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偏误及偏误分析的作用是什么呢?科德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偏误分析的重要性“首先,教师通过偏误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已有和未获得的知识领域,最后学习者自己可以用它来不断纠正他们对目标规则的不正确归纳和推理。

随着学习水平的不断加深,它逐渐过度到目的语。

”所以,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一步证实了中介语认知系统的整体结构是有序的,并且它具有普遍的获取顺序和发展的接续性。

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积极的反馈和依据,包括整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

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偏误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阶段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常规错误,便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找出难点、分析原因、找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便于学生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规则的掌握,便于大纲、教材和词典的编制……从而避免学生的僵化、石化错误,让学生扎实打好每一阶段的基础,一步步掌握规律、培养语感、理性地学好目的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有关于汉字教学各方面的研究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偏误分析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如果从1984 年鲁健骥先生引进中介语理论算起,偏误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 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 偏误分析的各项成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对外汉语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等各个领域破土发芽。

为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关于汉字学习的偏误分析,其本身发展就不是很早,所以这方面的综述更是不多。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些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综述,在这些综述中提到了关于汉字偏误分析的内容及成果。

例如潘先军的《近4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2003)、李蕊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2008)。

2005年,出现了专门针对汉字偏误分析的综述,如刘晓岚的《留学生汉字偏误研究综述》。

鉴于这方面的综述做得较少,我只是简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研究进行了查阅,主要针对语音、汉字、词类、语法等进行的分析。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分析研究者们主要分析对比了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轻重音、儿化音等方面的语音偏误,并提出了一系列纠正发音偏误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语音偏误分析的面貌,这为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避免语音上的偏误提供了帮助,并为我们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纠正语音偏误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帮助。

如郭宏的《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例析》(2005)针对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纠正;叶南的《对外语语音偏误研究》(2008)针对学生的语音偏误,提出了一系列纠正语音偏误对策:《拼音方案》的策略性调整;声调、变调和轻声的音乐旋律练唱;韵母类推系联网络;声母纵横系联方阵。

从这些切入点着手语音教学,可以让学生粗中有细地掌握语音系统,同时能减少一些人为的语音陷阱,避免语音偏误。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偏误分析汉字的偏误分析主要围绕写字和识字。

在写字方面,主要针对笔画的规范和变异、形符偏误和部件偏误,要求按照正字法区分错字、非字、假字和别字。

在识字上,主要是形声字声旁的表音作用及其局限性,学生母语对汉字识别过程的影响。

例如施正宇《外国留学生字形书写偏误分析》(2000)一文。

作者将目光放到整个汉字的书写上,探讨了留学生学习汉字时产生错误的原因:(1)忽视笔画教学;(2)只注意书写的静态结果,忽视书写技能的规范训练;(3)缺乏对汉字形体拓扑性质的认识;(4)对汉字正字法缺少正确的认识。

之后,肖奚强在《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2002)中从部件的角度讨论外国学生成系统的汉字偏误。

作者通过考察得出:外国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中成系统的汉字偏误大多与部件有关。

同是对汉字部件的偏误分析,崔岑岑、侯博在《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举隅分析》(2008)中对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出现的偏误进行了不同的分类:(1)以图像为基础的字形改造;(2)以部件为基础的字形改造。

原新梅在《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偏误“镜象错位”析》(2003)中针对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汉字书写典型的错误“镜像错位”进行了研究。

这是专门针对某一偏误类型所作的较深入的分析。

2008年,郭圣林在《汉字的笔画特点与外国学生汉字笔画偏误》(2008)中从笔画的角度分析了外国学生汉字书写偏误。

对于汉字偏误分析,也是要分国别,从这一点出发作研究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尉万传、毕艳霞在《东南亚华裔留学生汉字偏误考察报告》(2007)中提道:东南亚华裔学生是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具有自己鲜明的群体特征。

通过考察,作者认为东南亚华裔留学生汉字偏误的情况与欧美、日韩学生存在着一些不同:东南亚华裔留学生的偏误更加复杂多样,不仅具有前两者的错误类型,而且其有繁体、异体、旧体,以及受其母语或汉语方言的影响所产生的偏误,等等。

当然,各种偏误的量的分布也与欧美、日韩学习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是东南亚华裔留学生汉字偏误的总体特征之一。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类偏误分析词类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时出现的最基本的偏误类型, 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副词、动词以及虚词的偏误。

众多从事第二语言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们在这方面展开了多项研究, 特别是对于留学生学习汉语时普遍出现的词类偏误。

( 一) 副词偏误研究汉语副词由于其意义空灵,用法涉及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多个方面,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郑艳群《中介语中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分析》(2006)对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得下结论:实际语料中存在的某些偏误在已有的研究结果中很难找到相应的解释。

周小兵、王宇《与范围副词“都”有关的偏误分析》(2007)结合留学生汉语习得偏误,讨论了副词中范围副词“都”使用的句法和语义条件,提出“强制性”概念和“逐指”语义的形式化方法,考察留学生的几种偏误类型。

( 二) 动词偏误研究针对留学生出现的动词偏误,一些学者搜集了大量的语料来进行分析讨论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对外汉语动词教学.通过对偏误语料的整理分析,提出要加强词义教学,强调词语搭配研究.我们要进一步考察能够搭配的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特征,并按语义特征归纳它们的类别,揭示出词语搭配的规律。

王瑞敏《留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的分析》(2005)主要以动宾式离合词为对象,从离合词偏误类型、偏误的成因、离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这些偏误出现的规律,对为离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推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 虚词偏误研究虚词是汉语学习中的难点,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必须要对语言有一定的熟练程度才能掌握好虚词.①介词偏误研究介词是汉语虚词中数量不多、却比较重要的一类词,其中“在”是留学生最早接触的介词之一,但是汉语中级水平的留学生在具体使用时仍然会出现不同的偏误。

②语气词研究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语气助词的掌握是个难点。

语气词的教学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

( 四) 其他词类偏误研究除了对以上词类的偏误研究,很多学者对其他一些词类的偏误情况也作了细致的分析。

比如伏学风《初、中级日韩留学生汉语量词运用偏误分析》对初、中级日韩留学生汉语量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偏误分析.近五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类偏误研究在很多问题上都取得了不少的进步,研究内容在不断扩展,研究方法策略也在不断地更新,给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在某些领域,我们的研究才开始起步,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偏误分析包括词法偏误和句法偏误,词法偏误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词类或格式的偏误分析,例如:名词、动词及其重叠式、能愿动词、代词、连词、介词、语气词等词类的偏误分析,当然也有某个词的偏误。

句法的偏误主要针对句法偏误的综合和特殊句式的偏误分析:如“使”“把”“被”字句的句式偏误分析研究,这些研究对语言学习和教学中尽量避免偏误的产生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一)对比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的基础上, 积极借鉴和运用其它理论的成果来对语法偏误作出分析, 从而提升了对偏误的解释力。

高玮则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留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偏误, 还对留学生认知视角的偏离和语篇连贯的偏误进行了认知分析。

这些理论的借鉴和运用使得人们对于语法偏误有了更本质更科学的认识, 同时也提升了对偏误的解释力。

(二)语法偏误研究越来越细致,尤其是母语背景差异这20 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中,越来越有针对性。

尤为可喜的是, 近些年来, 针对国内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法偏误研究也得到了深入的开展, 顾英华、李遐、曹春梅等在这一领域成果丰富, 他们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语法过程中常出现的各种偏误类型, 并提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法的具体对策。

其余研究则主要是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 由于篇幅所限, 不做赘述。

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用偏误分析主要针对社交、对话、应答、称呼语以及语篇的形式衔接、语义连贯、标点符号使用方面的偏误分析。

这些偏误分析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偏误的成因,特点等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预见这些偏误并为进一步找到适当的纠误策略提供帮助。

以往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大都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在语音、词汇、汉字、语法等方面的输出性错误或者只重视学生产生的语言偏误,而忽视学生正确的方面。

但语言事实上是双向的,因此,偏误分析也应当考虑到输出性和输入性两方面的偏误以及学生正确的一面。

结论学术界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这一课题有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理论成果,对我的论文写作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近年来偏误分析研究无论是在研究方法、偏误对象的描写还是在对偏误原因的解释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研究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我国目前的偏误分析只是注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产生的错误,而忽视了学生正确的方面。

其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产生的语言偏误上,由于学生在语言习的过程中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样就会极大地影响“偏误分析”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最后,对偏误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偏误原因的解释不够全面,我的论文将针对上述主题进行研究。

希望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尽一些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1]郭宏.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例析.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2]刘晓岚.留学生汉字偏误研究综述[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11)[3]叶南.对外汉语语音偏误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0)[4]原新梅.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偏误“镜像错位”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3(06)[5]尉万传;毕艳霞.东南亚华裔留学生汉字偏误考察报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06)[6]郭圣林.汉字的笔画特点与外国学生汉字笔画偏误[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04)[7]夏红娟.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词“嘛”的教学策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8]潘先军.近4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J].汉字文化,2003(03)[9]施正宇.外国留学生字形书写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0(02)[10]肖奚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2(02)[11]崔岑岑,侯博.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举隅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04)[12]李蕊.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09)[13]郑艳群.中介语中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分析[J].汉语学习,2006(06)[14]王瑞敏.留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的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5(S1)[15]周小兵,王宇.与范围副词“都”有关的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7(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