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元素

合集下载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白李东[内容摘要]: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突出的特色是其所表现出的浓郁的地方和民俗风情。

作者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一幅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边城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质朴、憨厚人性美的赞美和追求。

[关键词]: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婚恋方式古朴浓郁淳厚质朴沈从文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的作品特别注重表现人性美。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他表现人性美的典范之作。

作品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通过湘西儿女翠翠、天保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沈从文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湘西的灵秀风光和边城独特的世态人情的画卷,特别是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民俗特色,大大地增加了小说的风采和艺术魅力。

小说中,倾注了作家的整个身心,他不仅为“乡土文学”增添了风采,更为现代文学宝库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形成沈从文《边城》别具一格的民族化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沈从文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故乡—湘西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浓烈的感情,使他进一步认识了湘西地区民俗特殊性。

十四岁独立生活以后,他在沅水流域漂流闯荡,当过土著军队中的司书,警察所的办事员,出版社的校对……。

正是由于这种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下层社会及民众有着透彻的了解和认识,他以“乡巴佬”的执著,将湘西沅水的神韵融化在了他的血液中,形成了他特有的性格及爱憎方式和哀乐方式。

也正是这种“乡巴佬”的纯情,才使他写出了像《边城》这样充满民俗味的作品来。

其次,湘西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她独特的民俗风情,为《边城》的产生提供了丰润的土壤。

湘西,西南闭锁、边远的一隅,是“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的地方”。

生活的自在与生命的自由——《边城》中民俗的审美解读

生活的自在与生命的自由——《边城》中民俗的审美解读

生活的自在与生命的自由——《边城》中民俗的审美解读边城是沈从文笔下历史性、实践性极高的民间文学。

这部作品着重描写了在黄河边“春眠草花梦”的山村生活,以及面对急转直下的历史剧变时展现的民族审美观念,从而揭示出民俗审美观念与生活追求之间内在的内涵。

穿越到山村里,“乡间烟霭”、扬花讨汤之乐、聚贤礼仪、禅道风气,围绕着一幅又幅精致的民俗画卷婀娜多姿地重现了边壤乡风。

首先,村落是边城中的主要审美展示空间。

一方面,影射历史背景下人们小时式的追求,大众都热衷于游目骋怀,观赏红梅及其他花草树木的芳香与灿烂,令人深深被吸引;另一方面,年轻一代热衷社交,热衷于夜深时分院子里举行蛙声聒噪的聚会,相互交流、分享,共同热爱本土文化,让新老一代都感受到彼此对社会文化的共同接受和把握,并与心灵深处相通。

其二,生活方式里蕴含的隐性文明表现出了し大众对生活的内在追求。

他们勤劳节俭、注重卫生,以生计为重,坚守家庭原则;每年春节时会布置楼梯下准备在“马太诰”上,对远方客友和乡里明媒快期,大家都会把往生者送妥前世家;不少男孩子热衷于敲钟和练习跳舞,使得春光里神采樯闹;大众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温柔而浓浓乡土感。

最后,由于偏远地区自然界特殊特点,仍然有许多贫穷的乡民,他们正面向着负面经济压力,但他们普遍有自信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保持淡泊的生活,以幽默、诙谐的态度,切身体验着生活的自在与生命的自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依旧能从容不迫地面对、乐观期待,无私施与,让这种审美特色熠熠生辉。

边城通过对民俗审美的描绘,来暗示着对生活的自在选择与生命的自由解放。

它的民俗审美广泛融合了生活花园的传统文化,展现出一种纯净的人间禅意,显示出一种淳朴的审美情怀,让我们看到了享受生活的真谛,把握生命的本质权利。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DOC)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DOC)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摘要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有特定的丰富的民俗风情,又有山水的描写和人的描写,使读者始终感受到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的心理与积淀,千百年的苗族精神。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如进入苗族民俗博览会。

沈从文湘西小说充满了浓厚的苗族文化,本文探讨了他对苗族文化情有独钟的缘由,并从他的小说创作中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民间艺术体验的文化的精髓。

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描述,同时渲染民族地域风情,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是现代文明,研究湘西苗族文化精神的独特内涵,让人感觉粗狂的少数民族美和他们独特的方式生活。

关键词:沈从文;苗族;湘西文化;风情AbstractIn Shen Congwen's work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distinctive regional features, both specific and rich customs, the description of scenery and people, to make the reader always feel the hidden in the mountains of Miao people deep psychological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many centuries of Miao nationality spirit. In Shen Congwen's works, such as entering Miao customs expo. Shen Congwen Xiangxi novels filled with strong Miao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e has a soft spot for a reason for the Miao nationality culture, and from his novels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life and folk art experience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e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In the description of Xiangxi Ethnic Areas, rendering national region character and style at the same time, Shen Congwen "s literary works is in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mutatis mutandis to show the unique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 culture of Miao Nationality in Xiangxi, make the person feel mad rough minority that beauty, beauty and their unique way of life and way of life from.Key words: Shen Congwen; Miao nationality; Xiangxi culture; style目录一、引言 (1)二、沈从文小说苗族风情概述 (1)(一)沈从文小说苗族题材背景 (1)(二)苗族文化情结特点 (1)三、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分析 (2)(一)《神巫之爱》的苗族祭祀风俗 (2)(二)《媚金、豹子和那羊》苗族高尚精神 (3)四、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文化特点 (3)(一)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人文环境 (3)(二)独特文化精神生活特征 (4)(三)体现苗族文化的价值 (5)五、结论 (6)参考文献 (8)致谢 (9)一、引言在众多的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无论是歌唱爱情的男女也好,边城渡口老船夫和他的生活悲惨的自发的孙女,或炊烟缕缕中的耕牛,五花山果园主人的收获,文字作品和你有同样的生活丰富和美丽,给你美的享受。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一部以中国南方农村为背景的作品,小说以故事中的一座小镇为中心,通过塑造小镇上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真实、丰富的民俗文化世界。

本文将从民俗的角度解读《边城》,探讨其在叙事中所起的作用。

一、民俗解读1. 婚俗:在《边城》中,描绘了南方农村的丰富多彩的婚俗。

婚礼上的喜事、热闹的场面以及各种仪式都展现了南方农村的婚俗文化。

通过对这些婚俗的生动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南方农村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2. 节庆:节庆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边城》中,作者对一些传统节庆的描写生动而细腻。

比如春节的鞭炮声、灯笼和花灯的绚丽夺目,清明时节的扫墓活动等,这些都展现了南方农村节庆的独特风情。

3. 习俗:在《边城》中,作者通过对一些习俗的描写,展现了南方农村的丰富民俗文化。

比如在小说中出现的赶集、问卜、祭祀等等,这些习俗的描写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南方农村的生活风俗。

二、叙事功能1. 增强真实感:民俗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民俗的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在《边城》中,通过对各种民俗的生动描写,使小说更加具有真实感,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南方农村的生活场景,增强了小说的可信度。

3. 塑造人物形象:民俗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对民俗的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在《边城》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参与民俗活动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通过以上对《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南方农村的丰富民俗文化的生动描写,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民俗文化不仅是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更是作品展现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边城》的民俗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南方农村的生活风俗,深化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经典之作,通过对民俗的描写展现了边城的独特风情。

民俗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承。

《边城》中对民俗的描写细腻入微,如婚嫁习俗、节日庆祝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中。

民俗在小说中的叙事功能也十分明显,它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背景,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边城》以其深刻的民俗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边城》中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的分析,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沈从文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边城》,民俗解读,叙事功能,文学史,重要性,描写,地位,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小说《边城》中,作者沈从文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富有活力和独特民俗风情的边城,使得民俗成为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通过对《边城》中民俗的描写和解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和情节,还可以深入探讨民俗在文学作品中的叙事功能和意义。

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在文学作品中,民俗可以丰富作品的背景和氛围,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节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边城形象,让读者仿佛置身感受到了浓厚的地方风情和文化底蕴。

民俗在《边城》中还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

通过对民俗的描写和解读,作者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甚至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

民俗的传承与演变也给作品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共鸣,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2. 正文2.1 民俗的重要性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俗和传统,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

在文学作品中,民俗常常被用来丰富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民族色彩。

在小说《边城》中,民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边境小镇边城为背景,展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边疆风情画卷,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本文将从民俗解读的角度,探讨《边城》中的民俗元素及其叙事功能。

一、民俗解读1. 婚俗《边城》中描绘了当地的婚俗,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瑞儿与杨家二爷的婚事。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婚礼的热闹场面,以及瑞儿被送到杨家的过程。

这些描写反映了当地的结婚习俗和民俗风情,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特色。

2. 赛马比赛《边城》中描绘了赛马比赛的场景,这是当地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在小说中,赛马比赛的描写生动而真实,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赛马比赛是当地人们一年一度的盛事,也是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一个窗口。

3. 龙船比赛龙船比赛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在《边城》中也有所体现。

小说中描写了当地人们在端午节举办的龙船比赛,场面热闹而震撼。

这一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和团结精神。

4. 音乐舞蹈《边城》中还描写了当地的音乐舞蹈,特别是土家族的歌舞。

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土家族的歌舞表演,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欢乐和热情。

音乐舞蹈是边城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反映当地民俗风情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叙事功能1. 丰富情节《边城》中丰富多彩的民俗元素为小说的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婚俗、赛马比赛、龙船比赛、音乐舞蹈等民俗活动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使小说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

2. 塑造人物形象在《边城》中,民俗元素还被用来塑造人物形象。

瑞儿的婚事和当地的婚俗相关联,从而揭示了瑞儿的性格特点和命运,使其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3. 展现风土人情《边城》中的民俗元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塑造了人物形象,还展现了边城的风土人情,丰富了小说的背景细节。

这些民俗元素的加入,使得《边城》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为小说的叙事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沈从文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

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摘要:提及沈从文,史上惯以“乡土作家”称之。

其创作的作品大部分都涉及他的家乡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字里时刻流露出对故乡的爱。

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他就像江边的一个船夫,边划船边看景边感悟。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俗风情;文化意蕴一、研究缘起——文学创作中的民俗文化选择取向(一)沈从文概况及其特色分析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1]。

二十二岁时,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自称“最先的职业作家”。

[2]身为凤凰人的沈从文,湘西的民俗风情对他的创作意义重大。

在《从文自传》中,他写道:“我就是一个不愿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3](二)沈从文作品的民俗价值确定——以小说为例进行研究沈从文在《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一卷·后序)中写道:“说到学力,我没有读过什么书,另外我有点话,我没有读书,与其说是机会,不如说是兴趣吧。

” [4]凭借写作,沈从文从一个他口中的“乡下人”跻身上流社会。

然而,他也曾受到许多人的批判。

在1948年写的《斥反动文艺中》把沈从文放在反革命反人类的位置上大肆批判。

[5]所幸的是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其作品中隐含于乡土风俗之下的独特的美感终于为世人所见。

二、风情画卷——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特色沈从文出生、生长都在湘西地区,他的小说作品中许多都是关于湘西地区人情风貌的描绘。

其中交通民俗、节日民俗、婚丧礼仪、神巫崇拜、民歌俗语等在小说中体现最多,也最让人印象深刻。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边城》中的民俗事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是沈从文笔下呈现出的最美丽的“湘西世界”,湘西的山山水水和巫楚文化氛围养育了沈从文,而沈从文又通过自己的笔把湘西故土神秘的风姿和喷涌的原始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这种摆脱现实情感的重压,把感情融化在文字和故事中而表达出的深沉情感正是通过这种对民俗情感的认同而获得的。

《边城》的成功之处在于沈从文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放在了民俗事象之中,将意蕴深厚的民俗景观作为写作的背景,将小说的人物和事件融于民俗学语境的框架中,使民俗获得了一种媒介的作用。

因此,对民俗的理解成为了对《边城》理解的一把钥匙。

《边城》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边地情调的民俗风情画,小说中的民俗在被叙写的同时显现出了自有的审美意蕴和价值。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是特定地域与民族的文化名片,它存在于民间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要素中间,是一个由种种民俗事象所组成的现实文化空间。

换言之,民俗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原生态的现实社会生活表象,一定地方的民俗就是该地方凡俗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

所以在深入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活时,自觉地去观察和搜集在人们心灵中有着广泛影响、并在其思想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民俗事象,对作家塑造具有民族性格和独特个性的典型形象大有裨益。

《边城》借助了一系列具有民俗符号寓意和功能的具体事象传达深邃的情感和信息,营造出文本蒙而悠远、朴实而隽永的审美韵致。

歌谣在苗族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苗族人不但平素能随时随地信口唱来,表达当时的情绪或叙述当地的事件,而且每当举行某种仪式或集会时,男女对歌更是日夜不休。

而对歌也成为了男女婚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青年男子是否能寻到理想的伴侣、抱得美人归,就要看他唱歌的本事了。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引言纵观20 世纪的中国文学界,沈从文无疑是很闪亮也很独特的。

作者用充满灵性与诗意的语言为世人勾画出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

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实勤劳的人民的影响成就了沈从文特殊的个性气质,他自称为“乡下人”,“依恋于对‘乡下人’生活的体认和再现,从而使之成为湘西生活的自觉的叙述者。

”沈从文的小说和湘西民俗文化关系密切,湘西民俗是沈从文创作源泉。

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湘西特有的节目,奇异的地方风俗,神秘而古老的巫楚神话传说的描述,带有极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通过描写这些独特的湘西文化表达对自然的生命形式、原始人性的赞美和作家对民族意识及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

同时在这一系列的小说中,他以一种热忱和抨击的态度对民族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又多与民俗中的陋俗相连)“作了一种善意的记录”(《沈从文文集》十二卷P86 花城出版社),在他的追寻与探索中虽不无悲凉的气氛,伴随着严峻的民族危机感,同时也表现了“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

这也正是他的湘西小说中民俗特色的风格。

每每人们读后,犹如一杯醇酒,总是使你不断地去思索、回味。

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的几类突出民俗的探讨来展示湘西人民自然、健康的生命力,从而引起我们对湘西民俗传承的重视和自我发展的反思。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湘西六类突出的民风民俗:婚恋民俗、巫楚文化、民居文化、丧葬民俗、节日民俗和湘西山歌,构成了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

一、婚恋民俗正如沈从文所言,湘西原是“被历史所遗忘”的角落。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后,湘西仍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状态,当然这里的风俗习惯也就仍然滞留在原始的落后状态,作为民俗现象之一的婚俗就不能不浸染上这历史的痕迹,因而影响到男女青年的婚姻问题。

一方面婚俗中的陋俗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婚姻悲剧。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原始或半原始状态,湘西的婚俗里同样也有着自然淳朴的气息,也造就了许多天真烂漫的爱情佳话。

[整理]边城风俗民情描写

[整理]边城风俗民情描写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突出的特色是其所表现出的浓郁的地方和民俗风情。

作者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一幅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边城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质朴、憨厚人性美的赞美和追求。

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也是其乡土色彩重要因素沈从文从小居住在苗、汉、土家族杂居的地方,那里交通阻塞,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在半原始的状态之中,因此保留了不少原始社会的风俗。

在他醉心描写自然风景的同时,力图追求流贯其中的安谧而迷人的生活情景,更着力于湘西文化的深层蕴涵,如通过写节日活动、地方习俗、神话传说、民歌民谚等,为读者呈现出湘西地区特有的,迷人的民俗风情画。

节日活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有自己特有的庆祝方式。

在《边城》里,作家对端午节作了详细的描绘:端午节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之一。

“到了那天,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一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十一点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

……凡把船划到了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面前令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某一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

”③划完龙船之后,又有缚了红条布子的雄鸭,放在水中让人泅水去捉。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鸭子就是谁的了。

虽然端午节不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但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翠翠和摊送的爱情的悲欢离合也因此油生。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则描画了苗人过春节的情形,苗族人民性情豪爽,喜欢唱歌跳舞。

与汉族相比,苗族人喜欢饮酒,迎春节是更是开怀畅饮。

年轻人在迎春节穿新衣,把礼物送到相好的女子家里。

年轻的男女聚集在一起,吹芦笙,在月光下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老年人也聚在一起,讲述各种光荣历史与渔农知识,诉说过去,展望未来。

论论沈从文小说与民俗文化

论论沈从文小说与民俗文化

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西小说作家,其家乡湘西以及湘西的民俗成为他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

作者从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中,提炼出饱含深刻寓意的意向母题,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艺术化,形象化,从而使他的湘西乡土小说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俗文化《萧萧》Abstractthe shen congwen i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of vernacular novel writer, her hometown of xiangxi and xiangxi folk custom become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trong point of his novel creation. The author from the rich ethnic customs and habits, extracted with profound moral intention motif, the intake works and make it specific, folk culture art, visualization, which makes his xiangxi native novels has rich aesthetic connotation.Key words:the shen congwen novel "rustling" folk culture目录摘要 (1)英文摘要 (2)目录 (3)正文概论 (4)参考文献 (12)前言民俗对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民俗具有物质条件和明显的活动方式,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社会现象,因此成了识别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

民族化在文学创作上更是一个非常紧要的问题。

实践证明,文学作品里这个特点表现得愈丰富,愈鲜明,就愈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2024年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范文

《2024年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范文

《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篇一一、引言电影《边城》改编自沈从文先生的同名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独特风情和民俗文化。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电影《边城》中湘西地区的民俗元素,分析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湘西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势险峻,山清水秀。

这里的人民以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电影《边城》所展现的湘西地区,正是这种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的完美结合。

三、电影中的湘西民俗元素(一)建筑风格电影中展现的湘西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吊脚楼、风雨桥等建筑形式。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建筑艺术。

(二)婚嫁习俗电影中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婚嫁习俗,如相亲、定亲、迎亲等环节。

这些习俗不仅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三)民间艺术湘西地区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苗绣、土家织锦等。

电影中通过描绘这些民间艺术,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节日庆典湘西地区的节日庆典活动丰富多彩,如苗年节、火把节等。

电影中通过描绘这些节日庆典活动,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四、湘西民俗元素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一)文化内涵湘西地区的民俗元素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这些元素不仅具有地域性,还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艺术价值电影《边城》通过展现湘西地区的民俗元素,将当地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元素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对于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电影《边城》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独特风情和民俗文化。

影片中的湘西民俗元素不仅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还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些元素不仅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电影《边城》,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湘西地区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论《边城》中的民俗文化

论《边城》中的民俗文化

论《边城》中的民俗文化摘要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其创作的一个高峰,它广泛地展示了地方的,特别是湘西边城的衣食住行、岁时节令、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诸多民族事象,并将民俗文化巧妙地与小说情节相融合,最终达到了文化传承、维护社会和谐和艺术审美等民俗叙述的功能,不仅赋予了小说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实效,为我们更好的了解湘西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民俗文化The folk culture of the BianChengAbstractShen Congwen's medium-length novel Bian Cheng is the creation of a peak, it shows the place widely, especially in the west of the border town of clothing, food, housing, years time make, weddings folk beliefs, and many other things, and will be like ethnic folk culture and the cleverly combining fiction, and finally achieved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foreign spread and art appreci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folk narrative, not only to give the story of full-bodied life breath, and produced a certain social effect, and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we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ety.KeywordsShen Congwen;Bian Cheng; The folk culture引言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

《边城》中民俗民情的现实意义

《边城》中民俗民情的现实意义

《边城》中民俗民情的现实意义《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小说,以描绘农村的民俗民情为主线,反映了边疆地区的特殊生活境遇和人民的坚韧品质。

小说通过真实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边城的民俗民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边城的民俗民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小说中描绘的边城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

通过描写边城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方面,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和民俗习惯。

例如,小说中描写了彝族居民在清明节期间的祭祖活动,以及他们传统的歌舞表演,使读者了解到了彝族的独特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样性。

其次,边城的民俗民情弘扬了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小说中描绘了边城人民尊重长辈、讲究婚姻道德、尊重乡风文化等传统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是边城人民长期生活在艰苦环境中形成的,他们通过坚守传统道德准则来维系家庭和乡村的稳定。

通过反思边城人民的道德品质,读者可以回味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传统道德的重要性。

再次,边城的民俗民情彰显了人的尊严和生命力。

边城人民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但他们仍然努力生活,保持乐观和坚韧的精神状态。

小说中描写了边城人民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在战乱环境中坚持信仰、坚守尊严的场景。

这些场景展示了人的尊严和生命力,表达了人类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此外,边城的民俗民情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小说中描绘的边城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匮乏的地方,边城人民清楚地知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尊重自然、节约资源。

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环境保护意识,激励人们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呼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边城》通过描绘民俗民情,展示了边城地区的独特风情和传统文化,弘扬了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彰显了人的尊严和生命力,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这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社会进步和人们的精神追求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民俗与人情论沈从文《萧萧》

民俗与人情论沈从文《萧萧》

民俗与人情论沈从文《萧萧》一、本文概述《民俗与人情论沈从文《萧萧》》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沈从文短篇小说《萧萧》中所蕴含的民俗元素与人情内涵。

文章首先对沈从文及其作品《萧萧》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以及主要人物等。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萧萧》中展现的湘西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如婚嫁习俗、乡村生活、民间信仰等,以及这些民俗元素如何与人物命运、情节发展紧密相连。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主角萧萧的成长与变化,以及她与周围人的情感纠葛,揭示出小说所蕴含的深刻人情主题。

文章将总结《萧萧》作为一部民俗与人情交织的佳作,在展现湘西地区独特文化魅力的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温情。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沈从文对于乡土情怀与人性探索的深刻思考。

二、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元素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萧萧》,充满了丰富的民俗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为作品增添了地域色彩,也深刻反映了湘西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萧萧》中,沈从文详细描绘了湘西乡村的日常生活、节庆习俗以及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

例如,作品中多次提及的“赶场”,即乡村集市交易活动,是湘西地区特有的经济交流方式,也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赶场”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湘西乡村的热闹与活力。

沈从文还通过作品展示了湘西地区的婚嫁习俗。

在《萧萧》中,萧萧的童养媳身份及其与花狗的婚外情,都是湘西地区特有的婚姻现象。

这些习俗反映了当时湘西乡村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风貌,也体现了沈从文对于乡土文化的深刻思考。

沈从文在《萧萧》中还描写了许多湘西地区的节庆活动,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庆习俗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湘西乡村生活的欢乐与和谐。

通过这些民俗元素的呈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沈从文的《萧萧》以其独特的民俗元素,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地域色彩和文化魅力的湘西乡村世界。

这些民俗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湘西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美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美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美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以较多的篇幅反映了湘西人民的不幸和阶级压迫的深重,然而这些描写与揭露又大都是熔铸在民俗描写之中的。

他的这些小说,没有浓烈的“火药味”,没有刀光剑影,没有使人惊心动魄的情节,更没有游离于作品之外的政治说教,而恰恰就是在这种看似轻快、充满诗意的民俗风情的笔调中,作者给我们展现了湘西人民的自然和淳朴。

而且同时他又同那深情、婉转的笔调给我们摹绘了湘西的民俗美。

美不是空灵的抽象物,它是具体而生动的,民俗当然亦如此。

而民俗往往都是凝聚在一定的物质形式上,无论是在吃、住、行的物质生活中,还是在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以及人生礼仪等事象中,民俗美的本质都存在于具体感人的审美对象中,当人们把这些风俗意象作审美观照时,人们便会感到这些风俗事象的民俗美,《边城》正是对这种民俗美的完美诠释。

在《边城》这部中篇小说里,沈从文不仅由衷地缅怀了边地过去民风的淳朴,如画地描绘了川湘边境那个苍崖翠竹、白塔、碧溪和往返的渡船交相辉映的风景之美,而且如歌似泣地刻画出了生活在那小山城附近劳动人民之间的人情美、人性美。

本篇论文,意在通过探讨《边城》之艺术风貌,来展现《边城》那穿越斗转星移的时间之流,沈从文所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

一、自然景物美以独树一帜的文艺鉴赏家出名的文学评论者刘西谓(李健吾)早在1935年就撰文赞叹《边城》是一首诗,说:“这里一切是谐和,光与影的配置,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空气里,一件艺术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艺术的。

……这不是一件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①。

《边城》中的美是一种纯美,没有任何的矫饰。

首先是自然的美——湘西自然风光的美。

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市侩、流光溢彩以及一切非自然的色彩,纯乎一色。

这里只有两岸青山,一川绿水,吊脚楼临水而筑。

边城的自然风光,与桂林漓江类似,但是在漓江上乘船游览,船已经不再是小木船或者竹排,已经是机动游船了,首尾相接,浩浩荡荡。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边城》中的民俗事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是沈从文笔下呈现出的最美丽的“湘西世界”,湘西的山山水水和巫楚文化氛围养育了沈从文,而沈从文又通过自己的笔把湘西故土神秘的风姿和喷涌的原始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这种摆脱现实情感的重压,把感情融化在文字和故事中而表达出的深沉情感正是通过这种对民俗情感的认同而获得的。

《边城》的成功之处在于沈从文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放在了民俗事象之中,将意蕴深厚的民俗景观作为写作的背景,将小说的人物和事件融于民俗学语境的框架中,使民俗获得了一种媒介的作用。

因此,对民俗的理解成为了对《边城》理解的一把钥匙。

《边城》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边地情调的民俗风情画,小说中的民俗在被叙写的同时显现出了自有的审美意蕴和价值。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是特定地域与民族的文化名片,它存在于民间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要素中间,是一个由种种民俗事象所组成的现实文化空间。

换言之,民俗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原生态的现实社会生活表象,一定地方的民俗就是该地方凡俗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

所以在深入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活时,自觉地去观察和搜集在人们心灵中有着广泛影响、并在其思想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民俗事象,对作家塑造具有民族性格和独特个性的典型形象大有裨益。

《边城》借助了一系列具有民俗符号寓意和功能的具体事象传达深邃的情感和信息,营造出文本蒙而悠远、朴实而隽永的审美韵致。

歌谣在苗族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苗族人不但平素能随时随地信口唱来,表达当时的情绪或叙述当地的事件,而且每当举行某种仪式或集会时,男女对歌更是日夜不休。

而对歌也成为了男女婚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青年男子是否能寻到理想的伴侣、抱得美人归,就要看他唱歌的本事了。

浅谈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元素

浅谈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元素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谈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元素秧乐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摘 要:沈从文将其家乡湘西的民俗文化作为他小说创作的一个出发点。

他从家乡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中,提炼出有着深刻内涵的母题,并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他的作品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本文将沈从文作品中出现的民俗文化做一个简要的归纳,从里面出现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传统节日和生活习俗三个方面来谈谈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元素。

关键词:沈从文;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61-01我们读沈从文的作品常常会被他那用充满灵性与诗意的语言所勾勒出的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所吸引。

沈从文的小说和湘西民俗文化关系密切,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湘西特有的地方风俗,神秘而古老的巫楚神话传说的描述,带有极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每每人们读后,犹如一杯醇酒,总是使你不断地去思索、回味。

下面就沈从文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民俗元素做一个简要的归纳和梳理。

1、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作为文学创作主体,沈从文的创作植根于他自幼生长的湘西世界,那些最先进入沈从文乡土描绘领域的,是湘西的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

《渔》、《神巫之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系列作品,描绘了一片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原始的人性世界。

他从湘西那些浓厚的原始民俗民风里,找到了一条“心与心沟通”。

“人与美与爱的接触的路”,希望通过瑰丽的神话与民间故事,让那些男女主人公身上弥漫的原始生命力,让那些热情、勇敢、诚实的高贵品质,来抗拒现代都市人性的堕落。

这是作者头脑中建构的“另一时代”,既是一种虚幻的梦想,也是一种真诚的期待,抒发着自己内心深处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渐渐消亡的惆怅。

2、传统节日湘西人民对待传统节日非常虔诚,不管是什么节日,只要是祖上传下来的习俗,他们都努力的继承。

在面对“神”的问题上,人们始终保持着尊敬,尽管有时并不具体了解是什么神,或者有什么纪念意义,但这份虔诚是永不动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元素
作者:秧乐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5期
摘要:沈从文将其家乡湘西的民俗文化作为他小说创作的一个出发点。

他从家乡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中,提炼出有着深刻内涵的母题,并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他的作品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本文将沈从文作品中出现的民俗文化做一个简要的归纳,从里面出现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传统节日和生活习俗三个方面来谈谈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元素。

关键词:沈从文;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1
我们读沈从文的作品常常会被他那用充满灵性与诗意的语言所勾勒出的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所吸引。

沈从文的小说和湘西民俗文化关系密切,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湘西特有的地方风俗,神秘而古老的巫楚神话传说的描述,带有极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每每人们读后,犹如一杯醇酒,总是使你不断地去思索、回味。

下面就沈从文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民俗元素做一个简要的归纳和梳理。

1、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
作为文学创作主体,沈从文的创作植根于他自幼生长的湘西世界,那些最先进入沈从文乡土描绘领域的,是湘西的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

《渔》、《神巫之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系列作品,描绘了一片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原始的人性世界。

他从湘西那些浓厚的原始民俗民風里,找到了一条“心与心沟通”。

“人与美与爱的接触的路”,希望通过瑰丽的神话与民间故事,让那些男女主人公身上弥漫的原始生命力,让那些热情、勇敢、诚实的高贵品质,来抗拒现代都市人性的堕落。

这是作者头脑中建构的“另一时代”,既是一种虚幻的梦想,也是一种真诚的期待,抒发着自己内心深处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渐渐消亡的惆怅。

2、传统节日
湘西人民对待传统节日非常虔诚,不管是什么节日,只要是祖上传下来的习俗,他们都努力的继承。

在面对“神”的问题上,人们始终保持着尊敬,尽管有时并不具体了解是什么神,或者有什么纪念意义,但这份虔诚是永不动摇的。

《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中滕长顺一家俨
然无宗教信仰,但观音生日、财神生日、药王生日,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佛生日,一切农村社会传统的节会与禁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

正因为所有人都这么虔诚,人人参与,各种传统节日在这片土地上就有了热闹狂欢的气氛。

如《边城》中的端午节,赛龙舟和捉鸭子的娱乐俨然已经成为举民同庆的盛宴。

据刘黎光《湘西民俗文化》载,龙舟下水前要举行祭奠仪式,献上猪头、雄鸡、鲜鱼、白酒等祭品:其次是分红、白、黄、黑、花五色旗帜比赛龙舟;姑娘们要去呐喊助威,优胜的龙舟象征着氏族的美好、幸福,反之则是衰败的开始,出于这样的考虑,湘西人对赛龙舟就格外的重视。

除了龙舟,过年狮子龙灯非常热闹,在《新景与旧谊。

过节和观灯》就介绍了这样的场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十三到十五叫‘烧灯’,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3、生活风俗
沈从文作品中较多出现的生活风俗就是山歌、婚庆和戏曲。

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山歌,所谓山歌,就是人们在山水间劳作时,抒发情感的即兴演唱歌曲。

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

山歌意象是湘西风情民俗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沈从文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长河·巧而不巧》中,连“队长”这样的军人见到萝卜溪的自然美景,也不禁感叹“人杰地灵”,甚至唱首“桃花江上美人多”的山歌来表达内心愉悦。

湘西苗族人更用山歌来表达“热情”,据沈从文介绍,有祭祀用的神歌、喜庆婚歌、丧事悼歌、爱情恋歌等等,山歌已经成为湘西人民表达生活感情的一种载体。

沈从文自然也将山歌用入作品中,如长顺怕夭天出事,不让她上城,天天通过唱山歌发泄内心郁闷,“你歌没有我歌多,我歌共有三只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刚刚唱完一只牛耳朵。

”再如五明唱山歌逗阿黑开心,“天上起云云起花,包谷林里种豆荚,豆荚缠坏包谷树,娇妹缠坏后生家。

”这支歌萧萧和小丈夫也曾经唱过,这里沈从文将山歌用于人物性格的表现,也为了引出下文的花狗,花狗唱到“娇家门前一重坡,别人走少郎走多,铁打草鞋穿烂了,不是为你为哪个?”他通过山歌骗得了萧萧的身体,暂且不去谴责花狗的无赖,我们发现山歌已经成为湘西人民生活特征之一,成为沈从文笔下的重要意象群。

总之,沈从文对于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民俗文化的描写有一种执着,这体现了他独特的创作理念,而正是这种独特的创作理念,使得从边成走向世界的沈从文散发着他与众不同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