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体系实践探索

合集下载

清华附小拓宽视野丰富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X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清华附小拓宽视野丰富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X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清华附小拓宽视野丰富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X课程培训心得体会拓宽视野丰富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清华附小1+X课改创新成果展示”暨“语文教学团队观摩活动”培训观后感各位老师:我非常荣幸能去兰州参加“清华附小1+X课改创新成果展示”暨“语文教学团队观摩活动”,虽然只经过短短的两天培训,带给我的震撼和冲击非常大,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启发也非常深刻,下面我首先同大家分享一下培训内容:一、培训内容和流程活动的举办地点是兰州市碧桂园学校,培训的主题就是“苏轼主题群文的教学”,分别有五年级、二年级、四年级、三年级的学生,都在学习苏轼,了解苏轼。

每一节课堂结束后,做一个关于“1+X 课改”的讲座。

这样的话,两天以来就是四节课,四个讲座。

分别有四位老师上了有关苏轼的课,《书戴嵩画牛》《苏轼成语》《苏轼诗两首》《苏轼传》,每一节课的时长都是90分钟,然后做“1+X课程”和“语文主题教学的讲座”。

尤其让我惊异的是,整体上,这四位老师的讲座内容联系非常紧密,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清华附小课改的架构理论和具体操作方法,听完之后和知识受益匪浅,简直就是叹为观止。

清华附小在清华园内,这样的环境和平台,滋养出来的每一名教师,都有深厚学识和独特的个人魅力,他们每一名教师都很年轻,却有非常深厚的学养,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能研究学生的需要,把简单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别具一格,又非常深刻,却又对自己的学校充满自豪之情,是一种具有领袖气质的行业的带头人,这让我非常钦佩。

简单来说,就是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情和奋进之心,真的是在关注人们的内心最深处的价值,做到了终极的人文关怀。

二、清华附小1+X课程和教学方法简介。

回到本次培训的题目,“1+X课改创新成果展示”,什么是1=课程呢。

是成志教育使命驱动下的,要培养出身心健康、善于学习、有审美雅趣、学会改变、有天下情怀的人,小学教育要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横向结构:这个“1”是指优质落实国家基础课程,X是由1创生的儿童个性课程,这包括校本课程,班本课程等、纵向结构是:迈向成志的“启程知行修远”的进阶之路。

清华附小“1+X”课改创新成果展示(窦桂梅团队教学观摩活动)的学习体会

清华附小“1+X”课改创新成果展示(窦桂梅团队教学观摩活动)的学习体会

清华附小“1+X”课改创新成果展示(窦桂梅团队教学观摩活动)的学习体会第一篇:清华附小“1+X”课改创新成果展示(窦桂梅团队教学观摩活动)的学习体会清华附小“1+X”课改创新成果展示(窦桂梅团队教学观摩活动)的学习体会上周末,我有幸和学校里的其他两位老师一起去xx一笑参加窦桂梅团队带来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议,听取了窦桂梅团队带来的单篇经典教学、群文教学、主题实践活动和整本书教学四种不同教学模式的观摩课和基于四种教学模式的相关报告,让我受益匪浅。

讲课的六位教师,讲课风格各异,各有深入研究。

现在我就谈谈我从中获得的关于主题教学的一些感触。

一、基于“语文立人”这一价值定位的“1+X”课程窦桂梅教师团队展示的不同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模式的观摩课,都是把“语文立人”这一价值定位做为课程的出发点。

他们认为语文是指向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语文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母亲,并注定儿童的一生。

他们认为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有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审美情趣、学会改变、家国情怀。

他们倡导的四种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模式就是以“语文立人”为核心思想的。

二、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学目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教与学纵横关系系统,整体“立人”。

他们同样认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既有语言的听、说、读、写作为基底,但同时又认为语文主题教学有高位的精神价值引领,形成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教与学纵横关系系统,整体“立人”。

所以,他们将这种思想与实际相结合,认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外显目标就是“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在窦桂梅教师团队的观摩课,都是以此为目标进行展开的。

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给学生明确主题,让学生带着主题去阅读,教会学生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例如王玲湘校长在讲《朝花夕拾》的时候,向学生提供了关于浏览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去提取信息,在阅读中找到快乐,体验自己总结的成就感。

三、主题阅读有力地开发了教材,让学生有书可读,读得全面。

课程发展是品牌学校的永恒课题——以清华附小“1+X课程”建设为例

课程发展是品牌学校的永恒课题——以清华附小“1+X课程”建设为例

作者: 杨志成
作者机构: 北京教育学院
出版物刊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页码: 14-1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2期
主题词: 品牌学校 现代学校教育 核心本质 优质学校 育人目标 被教育者 永恒课题 附属小学 教育组织 引领性
摘要:<正>课程(Curriculum)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核心方式,课程发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永恒课题。

品牌学校是优质学校的代表,是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教育组织,因此品牌学校的课程发展是最受关注的办学实绩之一。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了"1+X课程"整合的探索,形成了系统的具有特色和实效的学校课程整合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课程发展要把握课程与课程发展的核心本质。

主题教学前沿探索

主题教学前沿探索

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会召开清华附小展示主题教学前沿探索主题教学怎么上?小学教育为何需要整合?哪些内容可以进行主题教学的探索……5月8日,一场与“主题教学”和“主题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有尖的教育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内召开。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将主题教学比喻成为黑暗房间中的顶灯,对于小学生而言,顶灯是引领他们走进未知世界的引导,让孩子们大胆探索的指引。

5月8日,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会一一清华附小语文主题教学成果展示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今年即将跨入百岁的清华附小展示了“主题教学”的教育成果,并展现了由主题教学撬动学校“1+X课程”整合的崭新尝试。

在基础教育界首次正式提出“主题教学”的概念的语文特级教师、清华附小校长、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窦桂梅,从“主题教学” 研究的核心概念、类型、价值、课程体系、实践样态等层面讲述了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等嘉宾,对于清华附小成果进行了点评。

大会特邀来自青海、广西、内蒙古等贫困地区的100位教师代表免费参会,还通过卫星同步向全国3800余个贫困县的教学点进行远程辐射,通过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向全球直播。

当日,作为主题教学理念的浓缩精华一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指导纲要》也在会上发布,这将对全国参与主题教学的省市及学校起到指导作用。

为什么要进行“主题教学”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割裂;教学内容支离破碎;教学目标窄化、方式僵化、学习负担过重……窦桂梅说,多年的教学中,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她将自己对“主题教学”的思考浓缩成两个问题。

“主题教学”的课究竟怎么上?“上了那么多节语文课,我每节课都会找一个抓手,深思字词句段篇中,究竟哪些语词可以真正牵一发而动全身。

”窦桂梅以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为例,“这篇课文我的抓手是’好好活’,提取这个主题后,带领学生共读了《我与地坛》、《合欢树》等,真正引发学生对珍惜生命的深思。

清华附小1+X课程启示 张顺芝

清华附小1+X课程启示   张顺芝

清华附小“1+X”课程启示摘要:清华附小“1+X”课程在实践中卓有成效,值得我们深思学习,给人以启示。

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很难得到训练和开发。

教师的学科融合整合能力也不强。

基于这样的课程整合,教师首先必须提升自己,才能更好的陪伴学生成长。

孩子喜欢阅读,兴趣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要想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自主学习。

教室必须公正、宽容、幽默并做好榜样,多鼓励你的学生。

他们会有让你意想不到的表现。

引言: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较高,具有高情商和高智商的人才特别需要。

德才兼备,即要有高尚的品质和社会应变能力,能不怕苦,不怕累,自学能力强和有积极的心态,有自信和上进心的复合型人才! 但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必须从小着手训练和感知。

一、清华附小“1+X”简介(一)基本内容清华附小“1+X”课程指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根据学科特点,优化整合后的学生必修的国家课程,强调回到基础,其内容与形式相对稳定,是基础、是底线。

清华附小根据学科特点,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个学科分类整合,形成四大门类,即“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

品德与健康:整合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健康教育,强调这几门学科教学的目的,不是习得多少知识、训练多少技能,而是共同提升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健康水平。

语言与阅读:整合语文与英语,强调语言类学科要以阅读带动言语的习得。

突出汉母语与英语的双语阅读。

尤其加大阅读量,努力创造最宜读的书香校园。

数学与科技:整合数学、科学、信息、综合实践,重点体现这一类学科在实践、创新方面优势。

艺术与审美:整合美术、音乐、书法,强调这一类学科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审美品位。

(二)四大领域的划分四大领域的划分。

并不是砍掉学科课程,而是依据学科属性,体现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的转变,在领域命名中充分体现学科共有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彼此教学内容差异性很大的学科,开始走向“共和”。

同时,每个门类当中,既要开好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又要办好拓展性课程。

清华附小“1+X”课程只是课件

清华附小“1+X”课程只是课件
• 2011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项目。
2020/5/13
学校发展的重大事件
2010年11月,窦桂梅担任清华附小校长, 党总支书记。清华附小步入全面开放、快 速发展时期,学校逐步迈向卓越。
2020/5/13
抗震加固
• 附小校园,2011年6月,学校开 始了抗震加固工程,并以抗震加 固为契机,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 如今它已经成为一座有着七大建 筑、十六座雕塑、十二大景观、 涂鸦墙、攀岩墙、创意发明墙点 缀其间,十万册书籍遍布校园和 教室,人均占地面积超过国家标 准5倍,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乐园。 的雅静、温润的书香校园,并在 2012年获得“海淀区小学校园环 境先进校”的荣誉称号。
2020/5/13
合作办学
• 2011年,清华附小首次走出清华园,走进CBD与朝阳 区合作办学,成立了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
• 2013年,清华附小与昌平区合作,成立了清华附小昌 平分校。
2020/5/13
办学纲领(2012年)
• 窦桂梅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制订了《清华附小 “十二五规划”办学行动纲领》。《纲领》诊 断学校现状,引导全体师生的行为,构建学校 提升空间,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发展提供指导。
努力创造最宜读的书香校园
数学与科技
整合数学、科学、信息、综合实践,重点体现这一类 学科在实践、创新方面优势。
艺术与审美
整合美术、音乐、书法,强调这一类学科 的目的是提高审美品位。
2020/5/13
课程结构(分类整合)
• 四大领域的划分,并不是砍掉学科课程,而是依 据学科属性,体现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的转变, 在领域命名中充分体现学科共有的价值取向,从 而使彼此教学内容差异性很大的学科,开始走向 “共和”。同时,每个门类当中,既要开好必修 的基础性课程,又要办好拓展性课程。

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

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

解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得“1+X课程"体系施久铭 2013年初春,北京得一场大雪过后,积雪还未融化。

这天,位于清华园内得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一场气氛热烈得座谈会正在进行,与会者就是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与同附小得全体教师。

当仔细翻阅了教师们厚厚得研究笔记,听完了附小校长窦桂梅对课程教学改革得介绍,谢维与兴奋不已,提出要将座谈得感受与体会写进自己得文章、就是夜,谢教授欣然为附小得《乐学手册》写下了题为“乐在学中”得序言,她在末尾动情地写道:“小学教育实在就是一门非常深奥得科学。

它就是所有正规与系统化教育得起始,就是全部教育得基础、我甚至愿意认为,一个国家与个人所有教育得优点与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国家与个人得小学教育中找到它们得萌芽……"一所小学得课程教学改革何以让一位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研究得大学教授如此振奋?它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课程改革:从“适合”得逻辑出发“现在得小学老师不好当啊",窦桂梅感叹。

“教书教书,可现在得孩子对书不那么好奇了,一上语文课就头疼。

”她常发现,“刚入学发到手得教材,孩子几个小时就翻完,一点新鲜感都没剩下。

”这种“没上学书都读过十几本”得现象在当下就是普遍得,“不仅如此,附小得孩子中,许多还有国外生活得经历,她们得英语水平常常超出课程教材得要求,如果还按原来得教法,孩子不好奇了,老师也不知道咋办了。

”学生得学习起点高就是表象,深层得问题,隐藏于学校得课程。

拿国家课程来说,开足开齐毋庸置疑,但如何开足开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得不同孩子理应不同、附小得实际情况就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开足开齐远远不够,“它只就是个底线与基数,要适应孩子个性发展得需求,就必须有更加丰富、可供选择得课程。

”窦桂梅说。

课程成了学校教育中得关键一环,附小先前得几项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对“学校办学理念得实施途径”得调研中,62%得家长都认为合适得课程设置十分重要。

与世界同步:清华附小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研究项目探索

与世界同步:清华附小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研究项目探索

与世界同步:清华附小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研究项目探索作者:窦桂梅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18期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前身是建于1915年的成志学校,至今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

在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清华附小以其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宁静美丽的校园环境、富于书卷气的育人氛围,成为学生们宜居宜学的乐园。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学校在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尝试的脚步。

一、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清华附小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一)历史的责任1911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创立了这所留美预备学堂,可以说历史在清华人身上烙下了被迫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印迹。

历史的使命也造就了清华人发奋图强、立志报国的远大理想。

第一批走出国门的近30名学子后来返回祖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的经验也警示着清华人,与其被动卷入不如主动融入世界,与其被迫选择不如积极探索。

清华附小和清华大学血脉相连,荣辱与共。

清华附小教育学生拥有“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的高尚情操,提出了“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

清华附小要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清华少年。

(二)现实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国门、借鉴世界有益经验成为国家方方面面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代代清华人都把拥有国际视野,将清华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作为自己的使命。

作为大学中的小学,清华园中的清华附小也有着与大学相匹配的办学追求。

开阔视野,借鉴国际优秀办学经验成为清华附小办学的必然选择。

作为教职工子弟的附属学校,清华附小有着独特的家长和学生样态。

国际化的视野与经历成为清华附小家长与学生的显著标识。

独特的教育对象必然会催生独特的教育形态,清华附小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也是现实教学的必然选择。

2012年,清华附小成为北京市海淀区首批“基础教育国际化试点研究项目”的实验学校。

清华附小以项目带动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梳理自身的办学经验,为中小学校开展国际化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清华附小“1+X体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研究

清华附小“1+X体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研究

清华附小“1+X体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研究作者:任海江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年第12期“1+X体育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够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又符合当今课程改革的价值导向。

本文从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及实施几方面对“1+X体育课程”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通过构建“1+X体育课程”,使我们的课程目标更加清晰、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程实施更加高效,最终使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研究背景1.国民身体素质下降。

资料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呈下降趋势,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

2012年x市高中生体质检查中,只有一成学生合格。

如何应对这一中国人口健康危机?改进学校体育教育,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至关重要。

2.基于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

目前,教育界一直在提倡“减负增效”。

如何在“减负增效”的前提下,抓住体育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有效促进当代青少年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成为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目标依据我校的办学理念,我们梳理了“十个一”总体的“1+X课程”目标。

其中“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直接指向体育课程。

怎样能够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打下一身好体魄的底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够初步掌握几项体育技能?在多位专家的指导下,我校体育教研组在不断梳理、调整、修改后提出了“有趣、出汗、安全、技能”的八字体育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结构决定品质!课程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层次。

为了更好的实现体育与健康板块的教学。

整合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我们尝试对国家课程进行精简、整合,补充适当的校本课程,形成一套基于国家课程且高于国家课程标准的、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1+x”体育课程体系。

从主题教学到课程整合

从主题教学到课程整合

从主题教学到课程整合——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要办好一所“温润的美丽小学”、“值得信任的著名小学”、“受人尊敬的卓越小学”,课程是核心影响因素。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十多年的主题教学实践经验为课程整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主题教学“整合”多方课程资源的特点和方法,有助于学校整体课程设计、有助于学校在课程实施以及特色课程设置中凸显教育的个性化、有助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此,学校运用“主题·整合”思想,借鉴多种理论指导,努力构建“1+X课程”,实现了从主题教学到课程整合的又一次超越。

一、“1+X课程”的研究背景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必须适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并指向学校的育人目标。

清华附小的办学使命是: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在学生层面,要让所有学生在清华文化润泽的六年小学义务教育过程中形成聪慧与高尚的人格基础,为实现未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奠基;在教师层面,要努力锻造秉承“清华责任”及追求卓越理念的教师团队,让教师享受到因自身教育成就而获得有品质的生活、有尊严的待遇以及受人尊敬的职业认同。

清华附小的学生及学生家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绝大多数家长学历较高且有留学的背景,其子女学习的起点以及家长对教育的要求相对较高。

同时,家长来源地域差异很大,对教育的认识不同,加之学生自身也具有多元性。

为此,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既满足于全体,又能服务于个体。

清华附小的课程实验有着良好的传统和经验的积淀。

早在新一轮课改开始之际,学校就提出“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即“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2003年,学校又提出并践行“主题教学”思想,尝试建立一种以主题为核心,整合教材、课程资源、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学生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服务育人的教学模式。

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学校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课程改革途径。

在此背景下,学校承担了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的任务,构建出一套适合清华附小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设置--清华附小“1+X课程”设置特点探析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设置--清华附小“1+X课程”设置特点探析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设置--清华附小“1+X课程”设置特点探析汤卫红【摘要】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发展,基于学校文化和学生特点,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构建“1+X课程”体系,表现出四个特点:一是课时比例上,“1”和“X”趋向黄金比例;二是时间和空间上,充分满足跨界整合的需要;三是特色课程上,优先设置彰显品牌;四是“X”课程实施上,采取选课走班,满足个体需求。

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学校的育人理念。

【期刊名称】《中小学教师培训》【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1+X课程”;课程设置;核心素养;育人理念;特色课程【作者】汤卫红【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 100084【正文语种】中文学生是完整的人,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就必须从人的完整性出发,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基于此进行适合的教育。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过分强调分科课程的实施,就容易造成门类繁多,学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内容重复,知识碎片化,缺少统整,难以形成结构;容易导致学生负担较重,孤立地、割裂地看问题,甚至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缺乏等问题。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以“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办学使命,基于我校学生发展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打破原有分科课程间的壁垒,通过多样化、全方位的课程整合,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1+X课程”体系。

“1”指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两者相辅相成,融合共生,动态平衡,共同促进学生的整体、多元发展。

随着“1+X课程”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统摄课程结构、决定课程走向的课程表也逐渐成熟。

从中可以窥见着眼于学生完整性、个性化发展的育人理念。

清华附小是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项目学校,拥有自主排课权。

各板块的课程设置总体上规范执行国家规定的比例,但在弹性范围内,在课时比例、课时长短、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上充分体现本校化、科学化、人本化的特色。

“四轮驱动”的体育课程建构与实践探索——清华附小在成志教育中

“四轮驱动”的体育课程建构与实践探索——清华附小在成志教育中

北京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CONSTRUCTION OF BEIJING EDUCATION PUBLIC SERVICE PLATFORM〃四轮驱动〃的体育课程建构与实践探索——清华附小在成志教育中找寻儿童体育的价值传承□窦桂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这为基础教育的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和根本遵循。

无体育不清华.成立于1915年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前身是成志学校,而今提出成志教育,尊重百年传承和弘扬优良的体育传统,走岀了何姿等六位奥运冠军。

结合当下儿童的实际需求,我们提出以“成志”为突破口的系统育人理念,我们把“以体育课程为核心撬动学校整体育人,把体育当作成志的最好载体”的理念写入《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成志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全校体育育人指南,撬动学校的整体工作。

自2011年以来,清华附小从学校内部的顶层设计、课程建构、实施方略、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

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成志教育:小学立德树人的校本实践》荣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立足于优质落实国家课程中的清华附小,一直“寻找自己学校的行走方式”,提出了“儿童站立运动场正中央”,建构了“四轮驱动”的课程与实践体系。

第一个轮子:“1+X”成志体育课程体系“1+X课程”体系既是学校整体结构体系,又是一种关于课程的指导理念。

在这种理念下,逐渐生成了许多单个学科的“1+X课程”子体系,“1+X”成志体育课程就是其中之一。

(1)纵向构建成志体育课程梯度。

我们把小学六年分为纵向成长与成志的三进阶进行构建。

低学段叫启程课程,强调“基础牢”,尊重其“天资与性情”,发现与激发兴趣;中学段叫知行课程,强调“腰杆硬”,针对学生身心处于“U”型底部发展期,砥砺其意志与行动,获得乐趣;高学段叫修远课程,强调“起点高”,关注学生身体处于第二发展期、创造与逆反期,培育其理想与抱负,逐步形成自我志趣。

解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体系

解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体系

解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体系解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体系施久铭2013年初春,北京的一场大雪过后,积雪还未融化。

这天,位于清华园内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一场气氛热烈的座谈会正在进行,与会者是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同附小的全体教师。

当仔细翻阅了教师们厚厚的研究笔记,听完了附小校长窦桂梅对课程教学改革的介绍,谢维和兴奋不已,提出要将座谈的感受和体会写进自己的。

是夜,谢教授欣然为附小的《乐学手册》写下了题为“乐在学中”的序言,他在末尾动情地写道:“小学教育实在是一门非常深奥的科学。

它是所有正规和系统化教育的起始,是全部教育的基础。

我甚至愿意认为,一个国家和个人所有教育的优点和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国家和个人的小学教育中找到它们的萌芽……”一所小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何以让一位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学教授如此振奋?它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课程改革:从“适合”的逻辑出发“现在的小学老师不好当啊”,窦桂梅感叹。

“教书教书,可现在的孩子对书不那么好奇了,一上语文课就头疼。

”她常发现,“刚入学发到手的教材,孩子几个小时就翻完,一点新鲜感都没剩下。

”这种“没上学书都读过十几本”的现象在当下是普遍的,“不仅如此,附小的孩子中,许多还有国外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英语水平常常超出课程教材的要求,如果还按原来的教法,孩子不好奇了,老师也不知道咋办了。

”学生的学习起点高是表象,深层的问题,隐藏于学校的课程。

拿国家课程来说,开足开齐毋庸置疑,但如何开足开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孩子理应不同。

附小的实际情况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开足开齐远远不够,“它只是个底线和基数,要适应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有更加丰富、可供选择的课程。

”窦桂梅说。

课程成了学校教育中的关键一环,附小先前的几项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实施途径”的调研中,62%的家长都认为合适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要。

在对“为什么要上学”的调查中,34%的学生选择了“能学知识”,而更多的学生则选择了“课程有趣”。

参观考察北京市清华附小体会心得

参观考察北京市清华附小体会心得

参观考察北京市清华附小体会心得清华附属小学商业中心区育才小学的创立是社会发展给与清华附属小学办学特色与水准的毫无疑问,也是对清华附小新发展明确提出高些规定,也是清华附小近百年文化发展新的机会,回馈社会承传清华大学公益性精神实质的一个实际行動,参观考察北京市清华附小体会心得。

下边是我为大伙儿搜集整理的参观考察北京市清华附小体会心得,热烈欢迎大伙儿阅读文章。

参观考察北京市清华附小体会心得篇1有那样一所百年老字号校,雅致、素朴、温和,位于清华西南面,她的姓名称为清华附属小学。

这座大学的庭院兴建于1920xx年,冯友兰、朱自清、叶企孙、马约翰、潘光旦等知名专家教授都曾依次出任过附属小学的校长或校领导。

摆脱了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杨振宁、奥运会冠军秦凯何姿等著名同学。

近百年附属小学,少年儿童立在正中间,是她们一贯的恪守,并以优秀的文化教育教育理念自始至终立身课堂教学改革的百舸争流。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推动全国各地的“五四学制”改革创新试验新项目校。

20世纪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传教育了“为性命奠基石:语文课堂改的‘三个超过’”的教育理念,接着明确提出语文课主题风格课堂教学,偏向少年儿童语文核心素养和价值观。

在这个基础上,引起系统化搭建了“1 X课程内容”管理体系,用专题教育打好基础,融合课程内容,教育创新,明确提出了“为聪明与爱国的人生奠基石”的办学特色。

从学员方面来讲,让全部学员在清华大学文化艺术的盈润中,在附属小学六年的岁月里,完成“身心健康、太阳、勤思”的性命样貌。

从老师方面而言,附属小学正勤奋煅造求实创新的老师精英团队,老师“爱岗敬业、仁德、温文尔雅”。

在总体课程设置下突显三大特点:一、亲近母语。

附属小学是全国各地最“宜读”的院校之一,全校师生相信“更改,从阅读经典逐渐”,“清华附属小学主题风格阅读书目”在全国各地造成普遍危害,摆脱了少年儿童学习语文每篇泛娱乐化的窘境,更改着众多青少年儿童的学习培训绿色生态。

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

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

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课程改革:从“适合”的逻辑出发“现在的小学老师不好当啊”,窦桂梅感叹。

“教书教书,可现在的孩子对书不那么好奇了,一上语文课就头疼。

”她常发现,“刚入学发到手的教材,孩子几个小时就翻完,一点新鲜感都没剩下。

”这种“没上学书都读过十几本”的现象在当下是普遍的,“不仅如此,附小的孩子中,许多还有国外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英语水平常常超出课程教材的要求,如果还按原来的教法,孩子不好奇了,老师也不知道咋办了。

”学生的学习起点高是表象,深层的问题,隐藏于学校的课程。

拿国家课程来说,开足开齐毋庸置疑,但如何开足开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孩子理应不同。

附小的实际情况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开足开齐远远不够,“它只是个底线和基数,要适应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有更加丰富、可供选择的课程。

”窦桂梅说。

课程成了学校教育中的关键一环,附小先前的几项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实施途径”的调研中,62%的家长都认为合适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要。

在对“为什么要上学”的调查中,34%的学生选择了“能学知识”,而更多的学生则选择了“课程有趣”。

家长、学生的期待释放出强烈信号:只有建设高质量、适合孩子的课程,才能留住儿童“易逝的好奇心”。

适合,成为附小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破解课程的结构难题附小的课程首先建的是结构和体系,而非细枝末节。

窦桂梅常拿“章子怡的脸”作比喻,“五官单拿出来平凡,但组合在一起却很‘惊艳’,这就是结构的作用。

”适合的课程,意味着课程结构的合理。

课程结构,附小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1+X”来表达:“1”代表国家课程,“X”则是个性化课程。

国家课程与学校个性化课程之间的矛盾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一定的,一方的增加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减少。

因此,如何在既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又不增加学业负担的前提下,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争取空间,成了课程结构给出的难题。

“二者之间一定有最适合的‘度’”,附小团队坚信,“而我们就要在这个契合点下做自己的课程。

数学课也这样“好玩”----清华附小1+x整合课程听课反思

数学课也这样“好玩”----清华附小1+x整合课程听课反思

数学课也这样“好玩”----清华附小1+x整合课程听课反思周末我们有幸到东区众意路小学听课,聆听清华附小的“整合数学”的理念以及三节不一样的数学课,原来数学课也可以这样好玩。

汤卫红老师执教一节《七巧板中的分数》,七巧板是孩子们都爱玩的益智学具,但是和数学巧妙的联系起来,这样的课程确实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和乐趣。

首先课前汤老师看到学生都是以小组形式的座位,汤老师先让孩子把凳子换到最舒服的地方,一个小小的举动看出汤老师是一位心中有学生的老师,而且还与我们的数学巧妙联系起来:“你是旋转180°吗?”没人举手,又问:“那你旋转多少°呢?”在这样的交流中,汤老师注重让孩子说用数学简洁的语言更准确。

这节课就这样悄悄地开始了,创设一个简单的情境:一位兰州的朋友打电话说他不会画七巧板,你能怎样给他介绍呢?先让学生介绍七巧板的特点,根据学生介绍的基本信息,反问这样能画出七巧板吗?这样就让学生深入思考七巧板里三角形的关系,这样图形要画在什么范围之内?教师一直不断地追问,一步步激发孩子的深度思维,让学生真正明白七巧板中每个图形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接着让孩子们画、折、剪七巧板,最后加大难度---巧拼四色七巧板,最后让孩子们谈谈对数学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孩子从思想、方法等谈谈自己的收获。

这一节课上了一个多小时,可以说是一场头脑风暴,学生们能坚持上这么长时间非常了不得,也足见教师的智慧。

姜国明老师的一节《玩转正方体》,从猜谜开始,又与正方体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拆正方体的连接棒,展示拆解的情况,让学生观察、猜测、验证,谈自己的发现,这节课以工具(智慧片)为载体,通过工具撬动课堂,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给孩子创造一切机会,让儿童的智慧在指尖绽放!姜老师做专题分享《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合数学”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中《长方体与正方体单元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李静老师执教了一节数学阅读课《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呢?》,因为这本绘本难度大,教师以这本书前几页为情境,主要让孩子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工具,表示的数量一样多,将方法摆在桌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体系实践探索“我5岁开始学剪纸,师从工艺美术大师张凤琴,我喜欢剪纸,因为它好玩又好看,是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

”郝云柯穿着正式的小西服,“煞有其事”地开起了自己的个人小讲座。

讲座像模像样,有PPT、图片,童真有趣,讲座的声音奶声奶气,语言并不流畅,但一脸的自信,15分钟的介绍中还穿插了台上台下的互动,你能相信这是一个一年级才6岁的学生吗?“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这样解释,不管是一年级的“奶娃娃”,还是六年级的“小大人”,都可以在学校的“水木秀场”开讲座、做展示。

“说说我的中医爱好”、“介绍一下我的玩具收藏”……连家长都羡慕起来了:“孩子这么小就能开讲座,想都不敢想。

”“孩子都是天生的梦想家,而我们要做的是,提供一个舞台。

”窦桂梅说。

从“主题教学”到“课程整合”以儿童的角度来思考教育提供舞台,才能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水木秀场”是舞台,课堂更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舞台。

但一次听课经历让窦桂梅深入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指向“人”的课堂?第一节语文课,语文教师循循善诱,声情并茂;第二节数学课,教师条理清楚、言简意赅;接下来,课间操,英语课,体育课,教师们无一例外地都给孩子们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

孩子们无论高矮胖瘦、个性如何、差异多大,都要完成统一的教学任务。

这样的教学,显然不是“因材施教”。

窦桂梅是语文特级教师,早在20余年前就开始“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教学探索,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整合课内外资源,进而整体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种教学基于三个理念:语文立人、整合思维、儿童立场。

这样的理念仅仅适合于语文吗?为什么不能进一步延伸、迁移?2011年9月,当上清华附小校长没多久的窦桂梅,从主题教学实践探索中受到启发,开始了主题教学思想引领下的课程构建。

“主题教学的核心思想——立人,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

主题教学的思想方法——整合,更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根本途径。

厘清了这个,才有助于学科融合,才能把人的发展、人的成长当作教育的根本目的。

”窦桂梅一再向记者重申。

如何做到“增效”不“增负”?清华附小把课程整合作为攻关的硬骨头和关键词,探索三条整合的路径:学科内渗透式整合、跨学科融合式整合、超学科消弭式整合。

语文自然成了“课程整合”的排头兵。

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整合之后,教师们对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把教材分为精读文和略读文,精读文全面覆盖、精学精练。

略读文,学会生字新词、体会文章大意,一般一个课时结束。

”主管语文教学的李春虹主任介绍说,这样节省出来的课时,引入人教版、苏教版等其他版本的经典教材和大量课外读物。

整合后的课程内容,教师怎么教?学校依据课程标准,在对学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并研发学科目标体系,编制出版了每学年一册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指南》(简称《指南》)。

“我们的《指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和教参,更不是教辅或练习册,它是课程标准的细化、语文教材的深化、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明确化、语文学科认知体系的序列化。

”窦桂梅说。

记者翻开《指南》,看到与以往的教参不同,它的脉络非常清晰,“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是质量目标,“一手好汉字”又细化为“正确、规范、美观”;“一副好口才”细化为“倾听、表达、应对”;“一篇好文章”分为“读懂一篇好文章”和“能写一篇好文章”,前者细化为“理解、统整、评鉴”,后者细化为“积累、表达、运用”。

这些目标,又细化到小学六年12个学期的语文各学期,并给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资源包,以及完善的配套考试评价样本等。

“各种关于课标的解读本很厚,但我们在尽力‘变薄’。

”副校长王玲湘告诉记者,“别小看了这本《指南》,它可是教师教课、上课、评课最有力的支架。

”学生怎么学?学校研制出使质量目标落地的课堂操作体系《小学语文乐学手册》(简称《手册》),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

每一篇精读课文都有“乐学单”,分为预学、共学、延学三个板块。

有了它,用学生家长的话讲:“孩子们,乐了,学了,乐在学中。

”学科内有了整合,学科间也开始整合。

语文与英语、音乐与美术、数学与科学……看似各不相同的学科,因为有着内隐的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而走到了一起。

数学教师王丽星执教的一节汇报课《蝉与质数》,就是数学与科学的整合课:南美洲有一种蝉,每13年、17年都会集体冒出一次。

因为13和17都是质数,在此时冲出地面可以更好地避开天敌。

“质数本来不好理解,但用这个例子,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

”王丽星说,“不在数学的小圈子里周旋,从生活中来,与生活整合重塑课堂,反而效果是出奇的好。

”的确如此,由蝉引发的知识点是“爆炸式”的,孩子们学会了观察表格,看到了分界线,明白了函数对称,还了解了什么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以前我们按教材教,现在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打通了单元界限、学科边界,这样的课堂真正让学生有内驱力。

”王丽星说。

美术教师聂焱就是这么干的。

整整一个月,他的美术课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清华大学里。

这位年轻的帅小伙儿带着孩子们在大学校园里,观察每一棵树、每一个枝芽,让孩子们用石头作画,表达出“悲伤”、“快乐”“疯狂”等不同的表情。

他们不仅写生,也写下了作文,写下了一段生命记录。

除了学科内的整合、跨学科的整合,超学科的整合,更让学习跨出了课堂、教室的限制,直接走向了大千世界。

不仅如此,学校还找到了“戏剧”这一超学科消弭式整合的有效形式。

借助戏剧,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选择一个主题,编排校园戏剧。

那一周,可谓是学校的“戏剧嘉年华”,孩子们自己选择主题,编写剧本,制作道具,排练节目,忙得不亦乐乎。

而这种忙碌当然不是没有意义的忙碌和快乐。

一台戏剧,融合了语文、音乐、体育、舞蹈、美术、书法、数学、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各科教师都围绕孩子排演的需要,随时候命,提供指导。

演自己的戏,看别人的戏,“戏剧成为儿童的第二重生活”。

它不仅让学生增长了知识,还领悟了真善美,提高了语言表达、艺术审美、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

这不是一举多得?从“教师中心”到“学生视角”一个卓越的“学习共同体”诞生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也是“课程整合”的最终价值取向。

在窦桂梅的思考中,儿童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愈发清晰。

几经讨论和研究,特别是倾听了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之后,清华附小制定了附小学生五大发展核心素养: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

这五种素养涉及自我发展、文化修养、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在孩子的身上表现出“健康、阳光、乐学”的形象,从而完成学校“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

怎样完成确定的培养目标,要靠课程来实现,学校构建起独具特色的“1+X”课程体系。

“1”,即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X”,即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从两个维度分为学校个性课程和学生个性课程。

学校开设60多门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特色化课程。

但除此之外,还有学生自创的各种个性课程,本文开头提到的学生的“水木秀场”就是其中之一。

许多曾经在秀场上一展身手的学生,比如讲《昆虫之谜》的李嘉华、讲《疯狂的石头》的阳抒诚,都成了同学们心中的榜样,此外在学生自创课程中,学校还为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种子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条龙”衔接课程。

课程整合之后,最突出的亮点是:体育成为核心,阅读成为常态,创新与实践随处可见。

孩子天生爱运动,学校提出了“每天体育三个一”,即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个健身大课间和一次“晨练微课堂”,每个学生一个体育自主选修项目,这已经成为清华附小课程整合的重要标识。

早上7:15至7:40是“晨练微课堂”时间,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锻炼,或踢足球,或打篮球,或练习轮滑……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同样体现在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上。

在体育必修课上,学生们打破班级界线,根据爱好,组成新的班级进行学习;在体育自主选修课上,学生们更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

而在所有的运动项目中,足球成为每个清华附小学生必修的特色课程。

因为足球能够培育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顽强意志、刚毅品质、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等。

为此,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之后,清华附小举行了自己的“世界杯”,40个班级分别代表不同国家参赛,男女共80支球队,人人参与,精彩无比。

说起这些故事,教师和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容。

有动必有静。

有“晨练微课堂”,也有“晨读微课堂”,清华附小学生“爱读书”是出了名的。

“两座阅读的灯塔照耀儿童的人生”,是学校经常提的一句话。

一处是远处的国学经典,一处是近处的儿童经典作品。

四年级学生张涵玢,以前不喜欢国学,觉得就是死记硬背。

来到清华附小之后,教师把国学经典与课文学习进行整合,让她重新爱上了国学。

为了让近处的儿童经典影响更多的孩子,清华附小的教师团队为每个年级研制出“清华附小推荐阅读书单”,每学期25本,小学6年学生要读300本书。

推荐的书目覆盖了文学、科普、社科、艺术等各个领域。

不仅如此,还有每周一节的“主题阅读课”,这堂课上,教师带领儿童通过不同的课型,与经典亲近。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窦桂梅告诉记者。

在窦桂梅的办公室,进门首先看到的是孩子写给她的小贺卡,自制的各种小玩意儿。

毫无疑问,孩子也站在校长办公室的正中央。

让记者更为惊异的是,这位“功成名就”的著名校长现在依然上课。

“我怕当校长时间久了,自己就‘坚硬’了,不了解孩子了。

”这是窦桂梅给自己提出的要求——“做一个永远站在课堂上的校长”。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校长上课的“示范作用”,清华附小的课程整合之路才走得“高大上”又“接地气”。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教师们对于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感到困惑。

为此,窦桂梅上了一节引领课《皇帝的新装》。

这节课,从儿童的成长需要出发,在夯实语文的字词训练、情景朗读基础上,整合了英语、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儿童的心里发酵,动态生成“回到事物本身”的哲学智慧。

窦桂梅在身体力行地告诉每一位教师: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调动一切手段,让学习变得有趣、有用、有意义。

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课堂。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视角”,教师们在课程整合中的感受,很难一句话说清。

“对我们来说,真的是非常大的挑战。

”英语教师黄耀华说,相比于以前,她现在要做的事情更多、更细了。

“不断筛选优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内容,确实很难,但很有成就感。

”这位从教十几年的中年教师甚至这样说,“任何一本教材都是过时的,而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现在进行时,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

”汤卫红是去年8月才调来学校的数学特级教师,自言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