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_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临床随访观察支架治疗青年卒中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
临床随访观察支架治疗青年卒中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苏旭东;刘增品;周存河;陈瑞卿;于江华【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支架治疗青年卒中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接受支架治疗的伴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青年卒中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支架治疗青年卒中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残余狭窄率为(6.60士0.71)%.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随访终点事件(再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死亡)发生率为8.11%(3/37),终点事件致残率为2.70%(1/37).结论脑血管支架治疗青年卒中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效果确切,且术后再发卒中风险小、致残率低.【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年(卷),期】2019(016)008【总页数】4页(P451-454)【关键词】卒中;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并发症;青年人【作者】苏旭东;刘增品;周存河;陈瑞卿;于江华【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河北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河北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河北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河北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河北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R815目前卒中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且10%~14%卒中为青年卒中[1]。
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比例占46.6%[2]。
伴脑血管狭窄的青年卒中患者中,大脑中动脉狭窄比例高,且单纯药物治疗对此类患者再发卒中的预防作用不佳[3]。
本研究对37例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并接受脑血管支架治疗的青年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探讨支架治疗的临床价值。
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Ⅰ类
B级
①如血压≥220/120 mmHg,在最初的24 h内将血压降低15%可能是合理 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或 的
Ⅱb类
B级
2 血管内治疗且没有合并症,
需要紧急降压治疗的患者: ②如血压<220/120 mmHg,在最初的48~72 h内启动或重新启动降压治 疗对于预防死亡或重度残疾无效
Ⅱb类
A级
Ⅱa类
B级
SAH血压管理推荐意见
序号
推荐意见
1 避免用力及过度搬动,保持排便通畅,可能减少患者的血压波动。
平稳地将收缩压维持在<160 mmHg是 合 理的。
2
将收缩压降至<130 mmHg可能是有害的。
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
Ⅰ类
B级
Ⅱa类
B级
Ⅱb类
B级
出血性卒中的血压控制
缺血性卒中治疗时机及血压治疗靶目标
与迟发性脑缺血风险增加相关,SAH住院死亡患者的入院时MAP显著低于存活的患者 [(102.3±16.4)mmHg vs.(106.4±15.3)mmHg,P=0.026)]。 ➢ 对SAH患者进行降压治疗的同时,应避免血压过低造成缺血性损害。
脑出血血压管理推荐意见
序号
推荐意见
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
1
术中建议保持血压≤180/105 mmHg,术后根据患者的血管再通状态对血压进行管理。 ③ 机械取栓患者:对于因大 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的患者(伴或不伴静脉溶栓),建议血管
内治疗前血压控制在180/105 mmHg以下,术中收缩压控制在140~160 mmHg。
药物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
➢ 未再灌注治疗患者的血压管理:未进行再灌注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启动或恢复降压治疗时 机需个体化评估。当血压<220/120 mmHg,最初72 h内监测血压,不需要降压治疗;当血压 ≥220/120 mmHg,在最初的24 h内将血压降低15%可能是合理的。
药物涂层球囊与支架植入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症状性狭窄对比研究
DOI:10.16662/ki.1674-0742.2023.16.040药物涂层球囊与支架植入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症状性狭窄对比研究杨扬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包头014010[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与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症状性狭窄疗效的对比研究。
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3月—2022年3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4例症状性颅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与药物涂层球囊组,各52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NIHSS评分、Barthel评分。
结果药物涂层球囊组手术时间短于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药物涂层球囊组NIHSS评分均低于支架组,药物涂层球囊组的Barthel评分高于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2个月,药物涂层球囊组狭窄率为(27.92±11.03)%低于支架组(36.12±1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3,P<0.05)。
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症状性狭窄应用药物涂层球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适合临床推广。
[关键词]药物涂层球囊;支架植入;大脑中动脉M1段;症状性狭窄[中图分类号]R32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6(a)-0040-04Comparative Study of Drug-coated Balloon and Stent Im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Stenosis of the M1 Segment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YANG Yang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aotou Medical Colleg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01401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mparative effect of drug-coated balloon and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stenosis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1 segment. Methods Conveniently selected From March 2017 to March 2022, 104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M1 stenosis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dmitted to Neurosurgery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aotou Med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ent group and drug coated balloon group, with 52 patients in each group. Compared the surgical time, complications, NIHSS score, and Barthel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surgical time of the drug coated ballo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stent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NIHSS score of the drug coated ballo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tent group, while the Barthel score of the drug coated ballo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ent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12 months of surgery, the stenosis rate of the drug-coated balloon group was (27.92±11.03)%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tent group (36.12±16.22)%,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3.013,P<0.05). Conclusion The drug-coated balloon has definite curative effect and high safety, which is suitable for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 Drug-coated balloon; Stent implantatio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1 segment; Symptomatic stenosis[基金项目]包头市卫生健康科技项目(wsjkkj006)。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科学声明解读(课堂PPT)
2020/4/8
Wang W et al. Circulation. 2017 Feb 21;135(8):759-771
3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根本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
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 65%存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2020/4/8
4
Gao S, et al. Front Neurol. 2011 Feb 15;2:6.
分子影像学诊断
定义:通过靶向造影剂*主动结合于血管壁上 特定的分子或者被动聚集于病理组织或细胞 等,在分子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及 不稳定的病理过程进行显像,进而获得普通 非增强MRI无法得到的血管壁信息。
特点: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检测、指导治 疗及疗效监测方面具有一定价值。目前主要 应用于临床研究。
*目前颈动脉的分子影像学临床研究中采用的造影剂主要是超小 超顺磁性氧化铁类物质。
19
斑块稳定性检测方法
其他评估斑块稳定性的检查方式
检查方式
血管内超声
特点
获得整个血管壁厚度的图像,区分动脉管壁的3层结构, 识别易损或破裂斑块、管壁扩张性重塑及钙化结节等, 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价、病情监测及指 导颈动脉支架的选择和放置。
狭窄严重程度分级
轻度:狭窄率0-49% 中度:狭窄率50%-69% 重度:狭窄率70%-99%
03
2020/4/8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64-71.
颅外狭窄率计算方法
NASCET法:通过测量血 管最狭窄部分的残余管腔 直径,并将其与狭窄远端 正常颈内动脉管腔直径进 行比较来计算狭窄率12
2020/4/8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护理课件
的生活习惯。
共识的实践应用和注意事项
实践应用
该共识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在面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 内动脉狭窄患者时能够提供更加规范、科学的护理服务。
注意事项
在实践应用中,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同时 也要关注自身的职业安全和防护。
得到提高。
护理经验总结和反思
经验总结
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变化,遵医嘱给予相应治疗和护理措 施,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反思
在护理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护理操作不够规范、健康教育内容 不够全面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 以改进。
对未来护理实践的启示和建议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受累血管的部位和程度,常见症状包括心 绞痛、心肌梗死、脑缺血等。
诊断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依赖于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CT血管成像等。
02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 狭窄的病理机制和诊断
病理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流程
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评估,然后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 法进行确诊,同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早期诊断
对于有疑似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诊断,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综合评估
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查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治疗方案。
动态观察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THANKS
感谢观看
03
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资料
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颅外血管病变。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危险因素
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
血症等。 Solberg等提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较颈动脉颅外段 晚十年。 新近研究认为代谢综合征也是sICAS的危险因素,它与 sICAS的相关性比其他传统危险更为明显。sICAS华法林 与阿司匹林比较(WASID)研究的亚组分析也发现,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此外sICAS卒中复发危险远高于出血风险,脑卒中早期更为 突出。因此,在sICAS 脑卒中早期可以考虑联用阿司匹林 和氯吡格雷治疗,联合治疗持续时间不清楚,CLAIR研
究中为1周。
TOSS研究表明,合用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对减少sICAS进
展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而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降压药物选择 多个研究发现CCB、ACEI、ARB不仅有延缓甚至逆转颈 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作用,而且其作用较利尿剂或β 受体阻滞剂强。2006年一项荟萃分析结果表明,CCB在延 缓IMT方面的作用要优于ACEI。
sICAS患者优先选择CCB、ARB作为降压药有一定的合理
CE-MRA主要用于颈动脉的检查,近年来也应用于颅内血管成像。与 TOF-MRA相比,CE-MRA 缩短了成像时间,可同时颅、内外血管成 像,更清晰地观察狭窄远端的血管,并可轻度提高严重动脉狭窄的诊 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GRE-MRI “开花征” 伪差(Blooming Artifact)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抗血小板治疗 单药治疗:CAPRIE提示对于高复发风险患者氯吡格雷优于
阿司匹林,该结论可能也适合sICAS患者
联合治疗:CLAIR\CARESS研究提示早期,联合治疗能尽 快中止微栓子的出现,再发卒中的风险降低,但出血风险 有所增加,MATCH和CHARISMA研究提示主要出血的 风险在联用90 d后增加。MATCH研究发现出血并发症增 多部分原因是由于入选了许多脑小血管病患者,而大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期发生出血并发症较少。
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
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卒中是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
高血压是导致卒中的首位原因,也是可控的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对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为推动心脑血管领域从业人员对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更加规范合理,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与中国卒中学会高血压预防与管理分会共同发起了《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的制定工作,组织国内神经内科与心血管内科专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以及临床实践证据,形成对卒中患者高血压临床诊疗和管理的专业建议。
本共识采用的推荐分类及证据水平参照中国卒中学会的指南推荐意见分类和证据等级级别(表1)。
1、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1.1 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时机及血压靶目标出血性卒中减压管理流程图脑出血血压管理推荐意见(1)对于需要降压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 h内开始降压治疗,并在1 h时内达到目标血压值,有助于降低血肿扩大风险并改善功能预后(Ⅱa类推荐,B级证据)。
(2)对于收缩压>220 mmHg的脑出血患者,在持续血压监测下积极降压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
(3)对于收缩压在150~220 mmHg、发病6 h内的脑出血患者,将收缩压降至<140 mmHg是安全的(Ⅰ类推荐,A级证据),降至<130 mmHg会增加肾脏等器官缺血风险(Ⅱb类推荐,A级证据)。
(4)对于需要降压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确保持续、平稳地控制血压,避免快速降压和收缩压大幅波动,有利于改善功能结局(Ⅱa类推荐,B级证据)。
(5)脑出血早期综合管理(包括早期强化降压、控制血糖、控制体温、纠正抗凝)可以降低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Ⅱa类推荐,B级证据)。
SAH血压管理推荐意见(1)避免用力及过度搬动,保持排便通畅,可能减少患者的血压波动(Ⅰ类推荐,B级证据)。
(2)平稳地将收缩压维持在<160 mmHg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但降至<130 mmHg可能是有害的(Ⅱb类推荐,B级证据)。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专家共识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及病理改变,众多研究证实中国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
最近我国大样本观察研究发现颅内动脉早期狭窄≥70%是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而且随着合并危险因素的增多,复发风险也明显增加。
所以,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准确评估风险?如何更好的管理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危险因素?如何给予抗栓治疗方案?支架治疗和药物治疗该如何选择以及效果如何?为此,《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组织专家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血管内治疗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力求针对目前临床治疗方面较为混乱的认识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供国内同行参考。
美国10%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在中国这一比例超过30%。
研究显示对于狭窄≥70%的患者,症状性狭窄的动脉供应区1年卒中复发率高达23%。
近期一项关于中国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研究(CICAS)显示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46.6%(其中19.6%患者合并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研究同时显示伴随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入院时病情较重且住院时间更长,且1年卒中复发率伴随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无狭窄患者为3.34%,50%——69%狭窄患者为3.82%,70%——99%狭窄患者为5.16%,完全闭塞患者为7.40%)。
因此探索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及对该人群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药物治疗关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药物治疗一直存在争议,WASID 研究显示应用华法林及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狭窄血管供应区1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1%及12%,显示了单纯药物治疗对疾病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研究同时发现华法林治疗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即针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二级预防抗凝治疗并无优势,因此药物治疗的焦点指向了抗血小板治疗。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型及评估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型及评估赵性泉中国卒中杂志2013-09-22分享缺血性卒中是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所致的临床综合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在亚洲人群、黑人等族裔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术与强化内科药物治疗预防卒中复发的随机对照研究(SAMMPRIS)提示Wingspan支架治疗效果不及药物治疗,虽然该研究在诸多方面存在争议,但是从另一方面提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存在许多问题需深入研究,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级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评估和分型是介入治疗的基础,文章对此进行了回顾,望今后会出现更加简便、实用的分型,以便临床使用。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诊断高山、王拥军等教授提出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病理生理机制分为穿支动脉闭塞、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及混合型机制。
完善的血管评估是病理生理分型的基础,也是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手段有多种: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巳经广泛应用,且有各自的优缺点,临床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手段。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诊断颅内外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超声检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外缺乏统一的TCD诊断标准和相应的血管狭窄分级的量化指标。
高山等根据血流速度及血流频谱紊乱情况,提出了TCD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级标准。
刘俊艳等用血流速度>140cm/s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并与MRA进行比较,以验证该标准TCD诊断血管狭窄的准确性,结果发现用140 cm/s为诊断标准来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82.7%、91.4%。
最新辩论赛: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药物治疗是否足.-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青大附院神经内科
高翔
引 言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中国缺血 性卒中患者的重要病因,患者卒中后复发率很高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 ——中国卒中患者不容忽视的重要病因
种族 中国 泰国 韩国 新加坡 占卒中病因构成比 33-50% 47% 56% 48%
德国19家卒中中心进行 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304例归因于50%-99% ICAS的急性缺血性卒中 或TIA患者
平均随访2年
1年后,卒中复发率为 17.9%,死亡率为10.3% 3年后,卒中复发率高 达23.3%,死亡率高达 18%
Weber R, et al. Cerebrovasc Dis 2010;30:188–193
积极药物治疗
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
(Wingspan)
P
0.0016
30天内的卒中或死 亡 30天之后主要终点 事件 平均随访32.4个月 主要终点事件
13/227(5.8%)
21/210(10%)
33/224(14.7%)
19/191(10%)
34/227(15%)
52/224(23%)
0.0252
表明: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PTAS)组相比 ,药物治疗组主要终点累积概率较小(P = 0.0252)
(1)推荐使用阿司匹林325mg/d而非华法林(Ⅰ,B) (2)30天以内的卒中或TIA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75mg/d连用90天是合理的。(Ⅱb,B)。 (3)单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联用,或单 用西洛他唑的证据尚不充分。( Ⅱb,C) (4)推荐SBP<140/90mmHg和高强度他汀治疗 。(Ⅰ,B ) (5)考虑到药物治疗较低的卒中风险和血管内治疗固 有的围操作期风险,故血管造影术或支架治疗并不推 荐。(Ⅲ,B) (6)Wingspan支架不作为起始治疗推荐.(Ⅲ,B ) (7)对接受双抗、积极内科药物治疗后仍复发或症状 活动性进展的患者,单用血管造影术或Wingspan支 架或其他支架治疗的益处尚不明确,值得继续研究。 (Ⅱb,C)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干预指南推荐2023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干预指南推荐2023TOAST分型将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为5大类: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腔隙性梗死\其他已知病因及不明原因。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脑部影像学表现可能是由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
患者CT或MRl检查存在直径>1.5cm的大脑半球(包括皮质和皮质下半球)或小脑或脑干梗死灶,且血管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与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狭窄>50%或闭塞,同时血管病变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诊断应排除潜在的心源性栓塞。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相对于其他类型卒中,其引起的卒中更为严重、复发率更高、结局更差。
那么对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应该如何干预呢?《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更新推荐意见如下。
一、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1.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推荐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I类推荐,A级证据\2.发病30d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99%)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推荐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毗格雷治疗90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口比格雷单药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用药(11a类推荐,B级证据\3.伴有症状性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狭窄率50%〜99%)或合并两个以上危险因素的TIA朔E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推荐给予西洛他嗖,联合阿司匹林或氯叱格雷个体化治疗(11b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4.发病在24h内、非心源性轻型AIS(NIHSS评分≤5分)或高风险TIA (ABCD2评分≥4分)患者,且伴有同侧颅内动脉轻度以上狭窄(狭窄率>30%),可考虑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首剂180mg后续90mg,每日2次),双抗治疗30d后改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临床医师应充分权衡该方案治疗带来的获益和出血风险(Ilb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I5.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患者,球囊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不应作为该类患者的初始治疗方案,即使患者在卒中或TIA发作时已服用抗血小板药物(In类推荐,A级证据,新增\6.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中度狭窄(狭窄率50%~69%)患者,与内科药物治疗相比,球囊成形术或支架成形术存在较高的致残与致死风险,不支持进行血管内治疗(ID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X7.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99%)或闭塞而引起卒中或TIA的患者,不推荐进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In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力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1.对于近期发生TIA或6个月内发生缺血性卒中合并同侧颈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狭窄率70%〜99%)的患者,如果预期围手术期死亡和卒中复发风险<6%,推荐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
多学科联动影像指导下脑血管病的诊疗进展题库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
多学科联动影像指导下脑血管病的诊疗进展题库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目录一、降脂类药物在脑血管病的应用及进展 (1)二、血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颈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3)三、烟雾病的现状及未来 (5)四、抗癫痫药物治疗 (7)五、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合并冠心病诊治 (9)六、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进展 (11)七、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13)八、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术后管理 (15)九、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 (17)十、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19)十一、脑卒中后癫痫 (21)十二、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23)十三、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弹簧圈选择 (24)十四、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26)一、降脂类药物在脑血管病的应用及进展1.下列关于脑卒中说法有误的是()A.LDL-C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可引起心梗、脑梗等严重后果B.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较高,二级预防可降低复发率C.LDL-C不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D.降低LDL-C水平可降低卒中新发/复发风险E.降脂治疗始终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基石之一参考答案:C2.国内外权威指南将()药物作为降脂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A.他汀类B.胆固醇吸收抑制剂C.PCSK9抑制剂D.贝特类E.烟酸类参考答案:A3.《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明确指出依折麦布与中-高强度他汀类药物联用时,LDL-C降幅可>()%,且不增加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A.30B.40C.50D.60E.70参考答案:C4.核酸化学修饰造就了Inclisiran独特的“胞内缓释系统”,从而实现()的超长药效A.一年一针B.一年两针C.一年三针D.两年一针E.两年三针参考答案:B5.下列关于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说法有误的是()A.轻度肝功能不全或轻至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均无须调整剂量B.不良反应轻微,且多为一过性,主要表现为头疼和消化道症状C.与他汀类药物联用也可发生转氨酶增高和肌痛等不良反应D.可用于妊娠期E.禁用于哺乳期参考答案:D二、血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颈血管病变中的应用1.根据CAS评分系统,斑块<()mm,为低风险斑块A.0.5B.1C.2D.3E.4参考答案:C2.典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导致局部管壁偏心增厚,其定义是:动脉断面上管壁最厚处的厚度大于最薄处厚度的()倍A.1.5B.2C.2.5D.3E.3.5参考答案:B3.颅内管壁MRI技术的优势不包括()A.缩短扫描时间B.提高空间分辨率C.减少图像信噪比D.增加图像信噪比E.可实现高质量三维成像参考答案:C4.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隐源性卒中患者行MRI管壁成像,发现部分患者存在偏心性斑块,且易损A.30B.40C.50D.60E.70参考答案:C5.大脑仅占体重约()%A.1B.2C.5D.6E.8参考答案:B三、烟雾病的现状及未来1.下列哪项属于烟雾病的典型症状()A.认知功能障碍B.癫痫C.偏瘫D.眼底改变E.舞蹈样运动参考答案:C2.烟雾病主要累及的血管是()A.颈内动脉系统B.眼动脉C.大脑静脉系统D.椎基底动脉系统E.豆纹动脉参考答案:A3.下列关于烟雾状血管的病理改变说法有误的是()A.弹力膜的降解B.中膜变厚C.纤维蛋白的沉积D.继发性形成微动脉瘤造成出血E.继发性形成血栓,造成管腔狭窄导致脑缺血进一步加重参考答案:B4.烟雾病好发地区是()A.亚洲B.非洲C.欧洲D.美洲E.大洋洲参考答案:A5.下列关于烟雾病的说法有误的是()A.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症B.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的进行性脑血管疾病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生与遗传、免疫、炎症等因素有关D.出血型及缺血型烟雾病的发病年龄不存在差异E.目前尚未发现可以延缓或者逆转病情进展的特效药参考答案:D四、抗癫痫药物治疗1.癫痫的首选治疗方法是()A.药物治疗B.手术治疗C.生酮饮食D.中医治疗E.心理治疗参考答案:A2.下列关于苯巴比妥说法有误的是()A.出现最早的一个抗癫痫药物B.是一个广谱AEDsC.主要不良反应是嗜睡、镇静、攻击性、抑郁、认知障碍、注意力缺陷D.适合儿童使用E.儿童主要不良反应是多动症参考答案:D3.下列不属于抗癫痫药的是()A.卡马西平B.拉莫三嗪C.丙戊酸钠D.左乙拉西坦E.保泰松参考答案:E4.下列关于拉考沙胺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说法有误的是()A.生物利用度低B.达峰快C.半衰期长D.血浆蛋白结合率低E.无活性代谢产物参考答案:A5.下列关于左乙拉西坦说法有误的是()A.最有应用前途的新型AEDsB.适用于各年龄人群,所有类型的局灶性发作、全面性发作、自发性或继发性癫痫综合征C.是局灶性发作联合用药的首选药物D.不良反应很少E.不良反应主要是消化道症状参考答案:E五、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合并冠心病诊治1.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冠心病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可以分为()类A.两B.三C.四D.五E.六参考答案:B2.世界卒中组织脑-心工作组指出,卒中-心脏综合征主要分为()类A.3B.4C.5D.6E.7参考答案:C3.下列关于ACS相关IS/TIA的诊断要点说法有误的是()A.有危险因素B.确诊的ACSC.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IS/TIA的典型临床症状,且与ACS发病间隔≤4周D.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IS/TIA的MRI和MR血管壁成像特点E.静脉血可呈低凝状态参考答案:E4.下列对于ACS相关IS/TIA的急性期治疗说法有误的是()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基于治疗实施的紧迫性和时机、患者个体特征、心脑血管闭塞部位以及就诊医疗单位专业水平B.对于同时出现IS和AMI的患者,以适当剂量的rt-PA静脉注射,然后进行PCI和支架置入术(如有必要)是合理的C.对于同时出现IS和AMI的患者,在出现基底动脉闭塞或NSTEMI时,PCI优先于机械取栓D.ACS一旦诊断明确,建议尽早行PCI或CABG,尤其是那些同时合并TIA 或视网膜缺血症状,而无AIS者E.对于异时性CCI患者,应先积极处理AMI,而后处理IS/TIA参考答案:C5.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分层,有≤2个危险因素,且10年风险<10%,属于()风险A.低危B.中危C.高危D.很高危E.极高危参考答案:B六、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进展1.帕金森病在中医中属于“震颤”、“颤证”的范畴,其发病多因()所致A.肝肾不足B.气血两虚C.筋脉失养D.虚风内动E.以上均是参考答案:E2.下列关于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原则说法有误的是()A.早期诊断,早期治疗B.遵循剂量滴定C.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D.强调个体化特点E.能突然停药参考答案:E3.下列属于MAO-B抑制剂的是()A.罗匹尼罗B.托卡朋C.雷沙吉兰D.罗替高汀E.金刚烷胺参考答案:C4.()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是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中最有效的对症治疗药物A.金刚烷胺B.左旋多巴C.司来吉兰D.恩他卡朋E.普拉克索参考答案:B5.下列关于帕金森病药的说法有误的是()A.是常见的运动障碍病B.临床症状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C.根据目前治疗手段,可以治愈D.一旦早期诊断,即应开始早期治疗E.治疗不仅立足当前,而且需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参考答案:C七、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下列干预VBD说法有误的是()A.是一种后循环血管变异性疾病B.VBD 的出血风险与动脉扩张的程度和速度有关C.VBD相关脑神经疾病为多个脑神经受累D.临床上发现VBD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并不罕见,可以合并许多其他疾病E.VBD起病隐匿,可无任何症状参考答案:C2.VBD并发梗阻性脑积水较罕见,一般认为主要是延长、扩张的血管压迫了中脑导水管或()底部,引起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形成梗阻性脑积水A.左侧脑室B.右侧脑室C.第三脑室D.第四脑室E.蛛网膜下腔参考答案:D3.VBD的CTA诊断标准是当基底动脉超出斜坡或鞍背范围,或基底动脉分叉点超出了鞍上池层面,即可诊断为过度延长,基底动脉任意一点的直径大于()mm,即可诊断为扩张A.2B.2.5C.3D.4.5E.6参考答案:D4.下列关于VBD合并症的说法正确的有()A.可合并代谢综合征B.可合并合并免疫相关性疾病C.可合并其他血管畸形、动脉瘤D.可合并合并感染性疾病E.以上均正确参考答案:E5.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A.缺血性脑卒中B.出血性脑卒中C.脑干及颅神经受压症状D.梗阻性脑积水E.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参考答案:A八、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术后管理1.下列不属于脱水药物的是()A.葡萄糖B.甘露醇C.高渗盐D.利尿剂E.人血白蛋白参考答案:A2.大脑中动脉1/3供血区低密度影,MR扩散加权成像提示脑梗死体积超过()ml,或中线移位等早期影像学征象提示发病6h内较多脑组织受累,预测可出现严重脑水肿A.40B.60C.80D.100E.120参考答案:C3.再灌注损伤临床表现包括()A.头痛B.高血压C.癫痫发作D.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E.以上均是参考答案:E4.脑水肿最危险的阶段在发病后48-72h内,且高达30%的患者在发病()h内出现症状加重A.6B.12C.24D.48E.72参考答案:C5.从术后血压管理应该重视的时间点上来看,诸多研究提示MT术后血压与长期预后主要决定于前()小时A.4B.6C.12D.24E.48参考答案:D九、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1.PSG监测是PLMS的主要诊断手段。
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如何管理血压
医师报2013-12-02分享“十一五”期间,一项来自于20多家医院的流行病学研究,对2864例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发现46.6%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率>50%),颅内狭窄并存患者占9%,单纯颈动脉狭窄患者占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介绍,该流行病学研究同时发现另外一个现象,单纯颅内动脉硬化狭窄并不会引起卒中复发增加,如果叠加危险因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复发概率大大增加。
在治疗颅内动脉硬化时,单纯置入支架或其他方式解除狭窄是无效的,只有同时控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才能产生二级预防效果。
颅内外动脉狭窄为临床诊治带来的风险引起医生们广泛重视。
2011年发表的SAMMPRIS研究比较了控制危险因素和不控制危险因素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预后的差异。
结论提示,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单纯药物治疗可使年终点事件控制在11.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联合支架组显著降低。
因此,危险因素控制尤其适度降压成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策略之一,多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40mm Hg以下。
但也有表明,对颅内外动脉狭窄者实施降压可能无益。
本文特回顾颅内外动脉狭窄者的降压理念和争议历程。
【是否需要降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需血压达标2011年,美国心脏学会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建议:对颅内大动脉狭窄50%-9%致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建议长期维持血压<140/90 mm Hg(Ⅱb,B)。
血压高低关乎卒中风险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指出,高血压给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带来不良预后,相关指南均推荐对患者进行降压治疗。
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高血压与卒中关系密切:基线收缩压每增加10 mmHg,卒中相对风险增加49%;基线舒张压每增加5 mmHg,卒中相对风险增加46%。
同年,《循环》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高血压也增加卒中复发风险:与收缩压≤119 mm Hg者相比,收缩压为120-139 mmHg 者卒中复发风险提升50%,140-159 mmHg者卒中复发风险提升60%,≥160 mm Hg者风险提升3倍余;与舒张压≤79 mm Hg者相比,舒张压为80-89 mm Hg、≥90 mm Hg者卒中复发风险分别提升1.2倍和3.5倍。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鄄tomaticintracranialatheroscleroticstenosis,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
sICAS是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的重要病因[1-2],尤其在中国和亚洲人群中更为突出[3-7]。
1流行病学在中国,33%~50%脑卒中和50%以上的TIA存在sICAS[3-4]。
其他亚洲国家如泰国、韩国和新加坡的脑卒中病例中,sICAS的比例也分别高达47%、28%~60%和48%[3,5-7]。
而美国每年脑卒中或TIA病例中,仅10%由sICAS所致[8]。
美国非洲裔、亚裔和西班牙裔也是sICAS的高危人群。
由于亚裔、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占世界人口的大部分,sICAS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血管病变,而颅外血管闭塞性病变在白种人中较为多见[3]。
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尸解资料均显示,颅内动脉硬化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颅外血管病变,颅内大动脉病变还累及血管远端[9-1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stractionangiography,DSA)研究显示中国脑梗死和TIA患者中43%~50.9%有颅内动脉狭窄,而在白人患者仅占14%[12-14]。
在中国、韩国、日本和新加坡人群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鄄nialdopplere,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res鄄onanceangiography,MRA)研究均发现,sICAS比率高于颅外动脉狭窄,其中以大脑中动脉狭窄(middlecerebralartery,MCA)为最常见[4,15-18]。
2危险因素由于评估颅内脑动脉的血管影像学技术的局限性,有关sICAS危险因素的研究比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研究少得多。
近年来,直接、无创性评价颅内血管系统状态的影像学技术,包括TCD、MRA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rtomo鄄graphicangiography,CTA)等的不断发展,促成了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姬海超;闫福岭;时蒙蒙;彭爱妮【摘要】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288例轻型卒中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分]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系统分级,将0~1级定义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采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于出院时行NIHSS评分、发病90 d时行改良的Rankin 量表(mRS)评分.症状首发5d内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NIHSS评分增加值≥2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90 d 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根据TICI分级,本组中66例患者(22.9%)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与不伴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比较,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组轻型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空腹血糖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明显增高(P<0.05~0.01);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后不良的比例及出院时NIHSS评分、发病90 d时mRS评分明显增高(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轻型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OR =7.4,95% CI:3.4~15.9,P<0.01)及预后不良(OR=7.8,95% CI:4.0~15.2,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比例较高,不应被视为“轻型卒中”.【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4(027)005【总页数】4页(P328-331)【关键词】轻型卒中;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后【作者】姬海超;闫福岭;时蒙蒙;彭爱妮【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轻型卒中或小卒中一般指急性期症状较轻而被认为不至于致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目前尚无一致认可的定义,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3分是广泛接受的判断标准[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与共识·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关键词】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评估;治疗;管理;规范【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1.014通信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通信作者王拥军yongjunwang111@aliyun.com前 言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中国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亚型。
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CNSR)的数据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1]。
中国脑动脉狭窄存在显著的分布特点,即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
据统计,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占到46.6%[2]。
关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
因此,自2012年以来,相关领域的专家相继颁布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3]《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5]《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6]《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8]《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9]《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10],这些专家共识和指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脑动狭窄这类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传统的形态学评估发展到对脑组织病理生理学评估(侧支循环、脑血流及脑代谢)。
目前的医疗模式已经逐步转化为以循证医学为辅助的精准医疗时代,大量的国内高标准临床研究已经陆续公布于世,为国人的脑血管病治疗提供指导,许多新发表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提供了很好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尚未被写入指南及专家共识。
因此,中国卒中学会(Chinese Stroke Association,CSA)特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起草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管理规范的科学声明,意在规范此类疾病的评估与管理,推广新的概念及临床医学证据,为临床医师提供可参考的指导规范,为明确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撰写小组系统检索了自2000年至今发表在PubMed数据库、Ovi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相关文献655篇,根据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 -Analyses,PRISMA)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最终应用文献100篇。
本管理规范中推荐意见的分类和证据等级标准如表1所示。
1 概念1.1 颅内外动脉狭窄与症状性脑血管事件1.1.1 颅内/外动脉狭窄为规范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定义,首先需界定颅内、外动脉的范围。
在脑的供血动脉中,颈内动脉、椎动脉同时跨越颅内、颅外两个区域,根据Bouthillier分段法[11],颈内动脉分为7段,其中颈内动脉从C5段(即床突段)进入蛛网膜下隙,因此作为颅内外段分界点;椎动脉颅内、外段则以枕骨大孔为界。
因此,颅内动脉包括:颅内动脉C6~7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颅外动脉包括:颈内动脉C1~5段、颈外动脉、椎动脉V1~3段、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段、主动脉弓。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指以上动脉出现一处或多处狭窄率50%~99%的病变。
狭窄率的测量结果与影像学检查方法及狭窄率计算方法密切相关。
影像学检查方法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 S A)为金标准,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 a g n e t 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准确性优于时间飞跃法(time -of -flight,TOF)MRA。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率的计算方法包括3种,分别是: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的方法、欧洲颈动脉手术试验(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ECST)的方法和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CC)法[12-14]。
NASCET法通过测量血管最狭窄部分的残余管腔直径,并将其与狭窄远端正常颈内动脉管腔直径进行比较来计算狭窄率;ECST法测量血管最狭窄部分的管腔直径,并将其与估计的最狭窄部位可能原始直径进行比较;CC法测量血管最狭窄部分的管腔直径,并将其与近端颈总动脉管腔表1 中国卒中学会指南推荐意见分类和证据等级标准C级证据包括下列条件中的2个或多个:回顾性、非盲法、样本代表性差、评估不完整、实验测试方法/参考标准的描述不足、实验测试结果/研究发现的描述不足直径进行比较。
其中NASCET法最为常用,计算公式是:狭窄率=[(狭窄远端正常直径-狭窄段最窄直径)/狭窄远端正常直径]×100%。
虽然这3种方法均基于DSA而产生,但也同样适用于MRA和CTA。
上述3种方法在测量结果上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彼此间具有线性关系,可提供相近的预后价值数据。
目前已经确定了3种方法之间的等效测量,研究表明NASCET法测得的50%狭窄相当于ECST法和CC法测得的65%狭窄,NASCET法所测的70%狭窄相当于ECST和CC法测的82%狭窄[14-15]。
颅内动脉狭窄率的计算方法目前公认的是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研究(The Warfarin-Aspir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 Study,WASID)[16]所公布的方法。
计算公式为:狭窄率,Ds=病变血管最狭窄处直径,Dn=病变血管近端正常处的直径。
Dn的确定标准:对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等,可选择动脉近端最宽、非屈曲正常段作为Dn(第一选择)。
如果近端病变(例如,大脑中动脉起始处狭窄),可选择动脉远端最宽、平行、非屈曲正常段作为Dn(第二选择)。
如果颅内动脉整段病变,可选择供血动脉最远端、平行、非屈曲正常段作为Dn(第三选择)。
例如,整段基底动脉病变,可选择优势椎动脉最远端、平行、非屈曲正常段作为Dn;如果整段大脑中动脉病变,可选择颈动脉床突段的最远端、平行部位作为Dn;如果整段椎动脉颅内段病变,可选择椎动脉颅外段最远端,平行、非屈曲的正常部位作为Dn。
由于旋转角度、放大倍数、先天发育等方面的差异,对侧循环系统并不能作为“正常”参照标准。
由于发出眼动脉以后颈动脉的口径通常轻度缩小,颈动脉颅内段的测量方法与上面有所不同;由于正常颈动脉海绵窦的屈曲,该段测量存在一定的困难。
基于这一点,海绵窦前段、海绵窦段及海绵窦后段狭窄的Dn可选择边缘平行的颈动脉岩段最宽、非屈曲的正常部位(第一选择)。
如果颈动脉岩段整段病变,可选择颈内动脉颅外段最远端、平行部位(第二选择)。
对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级,狭窄率在0~49%为轻度狭窄,50%~69%是中度狭窄,70%~99%是重度狭窄。
1.1.2 症状性脑血管事件症状性脑血管事件是指突发的与对应的动脉供血区相匹配的(通常位于显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同侧)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包括一个或多个部位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标准[17],诊断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脑血管事件,需除外心源性卒中及其他可能病因如血管炎、凝血异常及肿瘤性栓塞等。
目前对于症状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时间尚无统一界定,根据NASCET临床试验和ECST 临床试验,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指既往6个月内相应颈动脉供血区发生急性脑血管事件[12-13],之前更早期的缺血症状不应被看作“症状性”颈动脉疾病的表现,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则指近6个月内无卒中、TIA或一过性黑蒙发作[18]。
根据WASID研究及支架与强化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卒中复发(Stenting and Aggressive Medical Management for Preventing Recurrent Stroke in Intracranial Stenosis,SAMMPRIS)研究[19-20],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指近3个月或6个月内发生的缺血性卒中和(或)TIA,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率50%~99%),病灶位于责任动脉供血区内或TIA发作症状与责任动脉供血区内脑组织神经功能相匹配。
1.2 易损斑块、易损血管、易损组织易损斑块:易损斑块这一概念来源于冠状动脉病的研究,指所有形成血栓倾向较大及容易快速进展的斑块,其病理特点主要包括薄和(或)破裂的纤维帽、大脂质坏死核、斑块表面溃疡及血栓形成、斑块内出血、炎症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等[21-23]。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病理学特点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相关性[24-26]。
易损血管:是指存在易损斑块、病理内皮剪切力及异常血流储备分数的血管,是相对于稳定血管(稳定斑块、生理内皮剪切力和正常血流储备分数)而言,脑动脉狭窄并不一定引起脑缺血,而局部斑块的稳定性、狭窄远端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才是导致缺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易损组织:是指易损血管支配区域内脑组织,其有较高的发生脑缺血的风险(如低灌注、脑血流储备及侧支循环较差),目前针对这一概念尚无参考文献。
2 斑块稳定性及血流动力学影像诊断进展2.1 斑块稳定性影像诊断进展目前已发表的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技术主要有高分辨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即通过斑块形态和(或)活动性影像来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具体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