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本土社会工作建构

合集下载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影响_社会工作专业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影响_社会工作专业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影响_社会工作专业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人性: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性的尊重和关怀,注重人的
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的调节。

这与社会工作所关注的人的内在需求
和情感状态相契合,为社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 重视家庭和社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
认为家庭和社区是人们交往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这与社会工作所关
注的家庭和社区服务相呼应,为社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模式和
服务内容。

3. 强调责任和义务: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个体的责任和义务,强
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

这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服务理念和
实践模式,强调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应对个体责任和义务的重
要性。

4. 革新和改革: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变革和改革,认为适时的
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服务
视野和创新意识,鼓励社会工作者和服务机构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创
新和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社会工
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服务理念、实践模式和创新思路,为中国现代社
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起和发展,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仁义”等价值观念,这对社会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弘扬“仁爱”、“仁义”等传统价值观念,强调亲情、友情、邻里之间的亲善关系。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也应该秉持“仁爱”、“仁义”的价值观念,尊重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关怀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

在处理社会问题时,传统文化的“仁爱”、“仁义”等价值观念可以引导社会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观念,让他们在实践中关注“人”,注重对被服务者的情感体验和尊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促进社会工作的人情味和人性化。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与“和睦”,对社会工作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和睦”,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团结与和睦。

这对社会工作提出了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应当秉承传统文化的“和谐”、“和睦”精神,不仅要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更要推动贫富差距的缩小,社会公平的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和对抗。

在家庭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和谐”、“和睦”精神,引导家庭成员沟通、妥协,寻求最大公约数,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和“敬老”思想也对社会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孝道”和“敬老”思想,强调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爱和尊重。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也应当秉持这种思想,关注弱势群体,关心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

通过传统文化的“孝道”和“敬老”思想,社会工作者可以带领社会大众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传递正能量和温情,凝聚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支持。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社会服务领域,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与机遇。

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不仅关乎专业实践的有效性,更是文化自觉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社会背景,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我们将首先界定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而探讨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具体的理论构建路径和实践策略,以期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强调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技巧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体系。

这一过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关系到社会工作能否真正融入本土社会,能否有效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以及能否实现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增强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问题,外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往往难以完全适应。

通过本土化,可以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更加符合本土实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从而更好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本土化的过程不仅是对外来社会工作理念的吸收和融合,更是对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通过本土化,可以深入挖掘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其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往往与其能否有效融入本土社会、能否解决本土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通过本土化,可以使社会工作更加贴近本土社会实际,更加符合本土社会需求,从而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注重人际关系与人情义理的影响使社会工作者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尊重和关爱。

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观念对社会工作提供了启示,让社会工作者更加重视老人和儿童的权益。

儒家思想影响着社会工作实践,强调个案与社会的关系,提倡仁爱和道德。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在社会工作中得以运用,促进社会中的和谐发展。

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个案社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传统文化、个案社会工作、人际关系、人情义理、尊老爱幼、儒家思想、和谐、价值观、伦理道德、深远影响、当代意义、社会工作者、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广泛影响,以及现代社会工作领域中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某些行为模式和规范。

探讨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启示,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理论支持,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意义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主题,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可以为当代社会工作者提供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思想资源。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伦理理念,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对于今天的社会工作者仍具有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的影响,可以让社会工作者更加全面地认识自身的文化根基,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可以为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有助于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一、社会工作的人文精神来源于传统文化社会工作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弱势群体的尊严和权益,这种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敬”等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关注家庭、周围环境和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社会工作所追求的内容。

同时,传统文化也强调社会责任、关注公益事业,这与社会工作的宗旨完全相符。

因此,社会工作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可以说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

二、传统文化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传统文化中,“仁爱”、“爱心”等概念被广泛应用,社会工作也一直在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爱心。

传统文化中还有“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启示社会工作应该要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解决社会问题不能只是片面的治标,而应该注重治本。

另外,在传统文化中,也强调了“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等概念,这对于社会工作中的沟通和心理辅导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传统文化还提倡“五常”“四德”,这些都是一些道德规范,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遵守道德原则。

三、传统文化提高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一个好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高度的人文素养,而传统文化正是提高社会工作者人文素养的方式之一。

由于传统文化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积淀,包含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使社会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此外,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关于情感、道德、人际关系等的经验总结,这对于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和素养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四、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虽然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国际交流和文化融合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不适应性。

因此,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发扬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现代化的成分。

同时,社会工作者需要明确自己的职业标准和责任,确保社会工作依法依规、专业化、科学化,为社会谋福利和造福人民。

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研究_本土实践与理论建构

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研究_本土实践与理论建构

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实践与理论建构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实践与理论建构引言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领域,它关注的是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旨在提升社会公正和个人幸福感。

在多民族社会中,民族社区社会工作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它涉及到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以本土实践和理论建构来更好地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和谐。

第一部分:民族社区的特殊性多民族社会是由不同民族群体构成的社会群体。

在这种社会中,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价值观等差异,从而导致不同民族群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和矛盾。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社区的社会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民族社区社会工作需要关注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平等和和谐。

针对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冲突,社会工作者需要积极推动对话和沟通,帮助不同民族群体之间建立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关系。

其次,社会工作必须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些传统和价值观对于该民族的身份认同和社区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努力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第二部分: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在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中,本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土实践是指根据当地民族社区的特点和需求,发展适用于本地的社会工作模式和方法。

本土实践的关键在于理解该民族社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以及对其面临问题和需求的深入了解。

首先,社会工作者需要从民族社区的角度思考问题。

他们应与民族社区居民进行充分的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以及他们对社区发展的希望。

只有倾听和尊重民族社区的声音,才能制定出适用于该社区的社会工作计划。

其次,本土实践需要注重社区的参与和合作。

社区居民应该成为社会工作的参与者和合作者,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应得到认真考虑和采纳。

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社区居民可以更好地参与社会工作的决策和实施过程,增强社区凝聚力。

第三部分: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建构在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中,理论建构需要与本土实践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哲学,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重要指导。

这些价值观念包括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和谐共处等,都与现代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引导他们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

传统文化中对优秀品德和职业素养的追求,也激励着社会工作者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专业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文化资源和道德支撑,对于促进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观影响社会工作在家庭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睦、孝顺和谐。

这种传统观念对于社会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家庭中,人们学会尊重长辈、团结亲情,这种亲情关系模式也体现在社会工作中。

社会工作者需要尊重客户、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个人关系,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健康的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家庭中强调的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精神也启示社会工作者要对社会有担当、有责任感。

在社区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团结互助、邻里和谐。

在社会工作中,社工团队也需要保持团结,互相支持,形成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

在社区层面,社会工作者也需要搭建起社区资源共享的平台,帮助有需要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在国家层面,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仁政爱民、和谐统一。

社会工作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政府的仁政爱民的理念也对社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政府和社会工作者共同合作,为社会服务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了保障。

2.2 尊重长辈和敬老爱幼是社会工作中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工作领域,尊重长辈和敬老爱幼是一个核心的价值观。

这一传统文化观念在社会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影响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态度。

尊重长辈和敬老爱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

这种尊老爱幼的价值观在社会工作中得以体现,使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更加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的权益和福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念对专业社会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

这种价值观念对社会工作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要求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怀着仁爱之心对待受助者,关怀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尊重和关心长辈的一种美德,这种孝道观念也在社会工作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社会工作中,对于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服务,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工作中秉持着孝道观念,尊重他们的权利和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观念也对专业社会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空间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工作中,对受助者和社会工作对象的尊重,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是极为重要的。

社会工作者在与社会工作对象的沟通和交流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尊重他们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也为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义利并重的理念,强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在社会工作中,也需要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不能仅仅只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需求和关怀。

社会工作从业者也需要以崇尚义利观念为指导,为弱势群体服务,为社会和谐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宽容”、“包容”等理念也对专业社会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包容和宽容,强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差异。

在社会工作中,也需要社会工作者怀着宽容之心对待不同的群体,尊重他们的差异,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社会工作中,也需要包容和理解受助者的不足与困难,耐心指导和支持受助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实现更好的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仁爱”、“孝道”、“礼仪”、“义利观”、“宽容”等价值观念,为社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悠久,积淀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当代社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传统文化中强调尊重和关爱他人,弘扬家庭和社会责任,强调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倡导清廉正直,提倡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些传统文化观念,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价值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进行社会工作时,尊重和关爱是至关重要的品质。

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关爱弱势群体的需求,是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职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尊重师长、尊重他人一直被看作是一种美德,这种尊重的态度也应该体现在社会工作中。

家庭和社会责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传统观念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人都应该履行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

在专业社会工作中,我们也...(此处省略部分内容)2. 正文2.1 尊重和关爱在专业社会工作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重和关爱理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尊重和关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社会工作从业者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品质。

尊重和关爱让社会工作者更加关注被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感受,促使他们在工作中更加细致周到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坚持尊重客户的意愿和选择,不以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而是尊重客户的选择和意愿,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尊重和关爱也体现在与同事和团队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上。

在团队合作中,尊重和关爱让社会工作者更加倾听他人意见,避免出现冲突和矛盾,从而更好地完成团队任务。

尊重和关爱还能够促进团队之间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让团队成员更加团结协作,共同追求团队目标。

在专业社会工作中,尊重和关爱是至关重要的品质。

只有尊重和关爱他人,才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更好地与同事合作,更好地推动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重和关爱价值观,对于提升社会工作质量和发展社会工作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到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还贯穿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和道德准则。

1. 儒家思想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儒家思想注重仁爱、人伦、义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责任。

在专业社会工作中,人际关系和责任也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工作者需要建立信任、尊重和关爱的关系,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儒家思想对专业社会工作启示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尊重客户的自主权,注重培养并维护客户的尊严和自尊心。

道家思想强调随缘而安、无为而治,崇尚自然和谐。

在专业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善于化解冲突,维护社会和谐。

道家思想对专业社会工作启示是,社会工作者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冷静,遵循客观规律,用和谐化解矛盾,推动社会稳定与进步。

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公平、正义、平等,提倡人人平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专业社会工作的目标是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专业社会工作启示是,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关注社会的不公平和不正义现象,努力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1. 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权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权。

在专业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尊重客户的意愿和选择,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实现自主发展。

2. 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专业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建立支持性和平等的关系,与客户保持准确和及时的沟通,建立积极的互动和合作关系。

3. 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社会公平和正义。

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社会不公平和不正义现象,努力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4. 引导价值观的转变和精神文明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的塑造。

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的也应该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精神文明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一、价值观的影响和启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家庭、社会公德等价值观,这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行为和理念具有重大的影响和启示。

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强调家庭的稳定和和睦,社会工作者在进行工作时应该注重家庭的角色和功能,避免一味的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家庭、社区等的作用。

传统文化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和相关人员的沟通和互动中要注重亲情和友情的建立,增强互信和团结,以促进更好的工作效果和关系。

二、人文关怀的影响和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关爱,这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社工在进行工作时要深入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困境,发现并激发他们的潜力和优势,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传统文化强调关怀和关爱,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要注重与被服务者的情感连接,遵循尊重、理解和体恤的原则,以提供真正有用的帮助和支持。

三、团队合作的影响和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强调团队合作、协同共进的思想,这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团队合作和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传统文化注重集体利益和和谐发展,社工在进行工作时应注重与其他专业人员、机构以及社区的合作与沟通,形成有机的工作网络和协同机制,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四、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的影响和启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这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强调自律、诚信、忍耐、谨慎等道德规范,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信誉。

社工还应该注重工作中的伦理原则和职业操守,保持对待被服务者的公正、专业和谨慎,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保持自我约束,以保障被服务者的权益和安全。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在专业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发挥其积极的价值观、人文关怀、团队合作和职业道德的影响,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与社会工作本土化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与社会工作本土化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与社会工作本土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包括以“仁爱”为核心、重视家庭伦理、讲究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强调个体责任等。

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指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适应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并阐述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之一是以“仁爱”为核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是人类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仁爱意味着关怀、宽容、尊重和关心他人的福祉。

传统伦理思想强调个体责任和承担,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关心和帮助他人,特别是弱势群体。

这与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社会工作强调尊重和保护个体的尊严和权利,提倡关怀、尊重和支持弱势群体的福祉。

其次,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重视家庭伦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

古人有“家和万事兴”的谚语,强调家庭的和谐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的温暖港湾、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个体获得关爱、支持和指导的主要场所。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家庭关系和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建立家庭干预和支持机制,推动家庭问题处理和家庭关系重建等工作。

传统伦理思想还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的核心。

尊敬和保护他人的尊严、信任和合作成为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重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推动社会部门、社区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建立真诚、坦诚和互信的关系,共同为社会发展和群体福祉作出贡献。

传统伦理思想还强调个人责任和奉献精神。

传统伦理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和他人的福祉做出贡献。

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福祉息息相关,个人的奉献精神和努力被看作是对社会价值的体现。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需要重视个人的价值和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公民参与和公益精神的发展,引导个体在发展和帮助他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悠久绵长,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当代社会工作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价值观念,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这对于社会工作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重视和强调。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关注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关注家庭中的矛盾和问题,寻求家庭和睦和谐的解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工作者需要借鉴传统家庭观念,注重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帮助解决家庭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尊重长辈和传统道德观念,强调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

在中国古代,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处世的准则是“孝道”、“忠义”、“仁爱”。

这些传统美德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在社会工作领域,传统文化对于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肩负社会责任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

社会工作者需要借鉴传统道德观念,注重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和关爱,用心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疾苦,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本主义精神,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关注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追求。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传统文化对于关注人的内心需求、关注人的情感体验、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社会工作者需要借鉴传统文化,注重对服务对象内心需求的关注和理解,关注服务对象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用心倾听服务对象的心声,促进服务对象的心灵成长和幸福感。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与包容,注重团队合作和社区共建。

传统文化中,强调社会和谐与包容的重要性,提倡众人和睦相处、和衷共济。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传统文化对于团队合作、社区共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社会工作者需要借鉴传统文化,注重团队合作,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团队成员之间形成和睦相处、相互支持的氛围,有效推动社会工作的开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人的关系、尊重社会秩序、强调家庭观念等价值观念,为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关系,强调社会和谐。

在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注重家庭、邻里和社会的和睦相处。

这一价值观念启示着专业社会工作要注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专业社会工作人员需要借鉴这一观念,积极引导和调整社会关系,缓解冲突和矛盾,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强调家庭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专业社会工作要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沟通和支持,帮助家庭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家庭的发展与健康。

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还应重视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积极支持和促进家庭的发展,为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社会秩序和规范。

在传统文化中,社会各个层面的秩序和规范被视为维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专业社会工作需要借鉴这一观念,注重社会秩序和规范的建立和维护,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社会运作的支持,确保社会的顺利运转。

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人的修养和自我反省。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被要求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修养,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和行为水平。

这一观念对于专业社会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应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修养,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从自身做起,影响和改善整个社会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注重人的关系、强调家庭观念、关注社会秩序和规范以及强调自我修养和反省,这些价值观念都能够为专业社会工作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在专业社会工作中,我们应关注社会和谐、家庭发展、社会秩序和规范以及个人的修养和反省,通过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为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关系建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关系建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关系建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关系建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伦理价值观念,这些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对社会工作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因此,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关系建构,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特色,推动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及中国传统文化。

其中,人本主义思想、仁爱思想、爱国济世思想以及救助弱者的思想,都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体现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例如对个人的尊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社区发展的贡献等。

其次,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工作理论,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智慧和人文精神,如“仁爱”、“诚信”、“和合”等,为社会工作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例如,“仁爱”思想提倡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这正是社会工作所强调的对待服务对象的尊重和关爱。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理念,强调个人和社会组织的信誉和形象,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标准。

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需要诚实、公正地对待服务对象,赢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和尊重。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处理服务对象与社区关系的指导原则。

社会工作者需要尊重服务对象的差异和多样性,同时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最后,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工作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但我们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局限性。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忍耐”、“服从”等观念可能限制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因此,在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时,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选择性的借鉴。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建构。

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我们可以丰富和发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人情关系观念,如“礼义廉耻”、“和为贵”等,这些观念对于社会工作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与个体、家庭、社区和社会的互动,建立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关系。

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能够尊重和包容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础单位,社会工作也常常需要从家庭和社区入手,在这些地方提供支持和帮助。

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中国传统家庭和社区的价值观和信仰,以便更好地与家庭和社区共同合作,实现个人和社群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共享与互助的精神。

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强调合作、互助和共享的价值观念,如“仁爱”、“同舟共济”等。

这对于社会工作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借助社会资源,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社区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建设中,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与正直。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和正直的观念非常重要,如“诚信”、“廉洁”等。

社会工作者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以此为基础去推动社会正义和个体权益的实现。

社会工作者还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的方式,促进社会道德和公共道德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际关系、家庭和社区、共享与互助、道德与正直等方面的观念,这些都与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和职业要求相契合。

专业社会工作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学习和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工作实践相结合,为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契合发布时间:2021-01-12T07:46:56.340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期作者:孟亚敏[导读] 社会工作源于西方社会,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资本得到原始积累,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社会工作。

北京建筑大学 100044摘要:社会工作源于西方社会,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资本得到原始积累,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社会工作。

当今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转型,伴随着社会转型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正是社会工作者发挥自身作用的时候。

因此,为了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应当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发展的作用。

但是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正在侵蚀着我国传统文化,这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负作用。

基于此,笔者把社会工作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来分析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个课题。

这一研究就是分析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在文化层面的差别,由此,笔者得出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来发展我国的本土社会工作。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实际国情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工作价值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分析基督教倡导人们尊重并信仰上帝{1},而对上帝的信仰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来表达,其中保护弱势群体就是一种,这种理念深深的影响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的形成,信徒们都笃定的相信对弱小者的保护就是对上帝的尊重。

资本主义早期的发展借助了宗教的力量,努力奋斗,为社会创造价值是宗教向人们宣扬的精神,通过宣扬这种精神,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但随着西方思想的解放,思想启蒙运动对宗教产生了巨大的打击,人们逐渐意识到每个个体都有自我价值,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君权,神权,皇权开始受到质疑,同时资本的原始积累导致了对无产阶级剥削。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财富并没有让工薪阶层获益,社会矛盾日益严重,批判资本主义的声音日益高涨。

此时社会主义的思潮开始出现,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思想家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罪恶,资本主义是导致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的罪魁祸首。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3000多年前,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也是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

而专业社会工作又是近年来在中国逐渐兴
起的新型职业,它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中国传统文
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是什么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

一、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理念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实践
传统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和睦、邻里乡亲关系密切,并采取尊长、讲究情分、讲
究礼仪等方式。

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和信任,这也是专业社会工作
所需要的。

“人”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而“人际关系”是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

在实
践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在不同的环境、文化背景、心理需求等情况下与对象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对象的难处并尝试解决问题。

然而,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
们互相信任,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文化的
人际关系理念、慈善思想和道德伦理,都能够启示社会工作者在职业实践中如何提高自身
素质、提高社会工作能力,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在未来的社会工作职业中,需要注
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工作相结合,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
和生活条件,为我们的未来奠定更好的基础。

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

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

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摘要:社会工作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专业心态不强,社会认可率低,专业化程度低等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而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资源宝库却被我们忽视,学习和推广这一资源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心态中国传统文化国传统文化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更确切一点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

这是王思斌教授关于社会工作的界定。

换句话可以说是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以应用为主的专门学科。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从引进到现在应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面临社会转型,社会工作的发展遇到了发展瓶颈:社会广大群众认可率低,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不够专业,甚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认可自己所学的专业。

目前在中国比较了解社会工作的最大群体是在读社会工作的学生和每年近8000多人的社工专业毕业生,那么怎样利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来推进社会对社工的认识呢?这就是专业心态,经过4年的学习,即使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也会或多或少的学到这个专业理念和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社工理念“助人自助,渡人自渡”如果用我们所学到的理念来回报我们身边的同学同事,那么会有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专业,了解这个专业对社会的作用,这就是专业心态的作用,它对中国社会工作具有很大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专业心态是指在对待某种专业时所持有的价值观和心理接受程度。

社会工作专业心态是指社会工作者在进行实践的专业行为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有利于自身和社会专业化成长的良好心理状态和在面对社会工作时所持有的价值观和心理接受程度。

它主要包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崇敬心态、专一心态,对社会工作专业成长的积极心态,以及对服务对象的爱心、细心、耐心、恒心,诚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本土社会工作建构——现代化视域下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探析杨生勇/王才章2012-8-1 18:10:51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2011年6期第74~77页【内容提要】以现代化为经、本土化为纬的分析框架对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进行纵向与横向的考察,从现代化进程中勾勒出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与社会工作兴起的图景,由此用悖立与整合总结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提出应立足传统文化开辟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工作/现代化/本土化【英文标题】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Social Work: Analysis of Social Work Localization in the View of Modernization【作者简介】杨生勇(1966-),男,湖北省随州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王才章,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中图分类号:C9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33X(2011)06-0074-04社会工作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但其价值理念以及方法技巧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知识传统以及希伯来的宗教传统。

伴随着西方文明向全球推进,社会工作在移植到其他国家的时候需要面对当地的服务对象,即“现代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外来的,但服务对象和处境却永远是本土的”[1]。

加之西方现代化自身的伦理困境以及全球化的普遍趋势,需要各国作出本土化探索以应对和适应国际化,各类知识体系开始沿着其自身的逻辑演进,传统文化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各学科知识体系力求挖掘其立足环境中的本土资源,这一知识内部的整合运动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本土化运动。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在中国大陆开始引起关注。

本土化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它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本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2],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目的是为了给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帮助,而不是人为地设置专业障碍[3]。

从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文献来看,当前本土化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来印证和补充社会工作的价值内涵,比如何雪松提出从本土思想资源中寻求智慧,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2];还有就是从中国本土已有的助人模式出发,探讨如何实现社会工作实务的本土化,在社会工作进入本土之前,中国人主要是凭借以差序格局为原则的民间互济体系和以身份隶属为原则的政府助人系统来获取帮助的[4]。

有关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这两种探索,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笔者在此重拾这一言路,将社会工作置于现代化的视野内进行考察,通过中西文化源头上的差异说明不同的助人理念与求助模式,然后讨论在中国的近代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服务与社会工作的兴起和发展,以本土化为纬,现代化为经,描述社会工作在中国本土的发展以及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1.文化探源:近代以前中西助人服务模式的比较及走向。

因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而使得中西助人服务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走向。

近代以前西方按照理性和宗教传统组织社会,宗教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在中世纪基督教力量主宰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时候,教会成了社会福利的主要提供者。

在人人都信教的社会里,每个人也都自觉的按照《圣经》的要求去为其他人提供福音。

《圣经》里有这样的话:我来不是要受人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释放,瞎眼的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上帝悦纳人的禧年。

为上帝服务、使灵魂得自由成了西方传统社会中帮助别人的动力和使命。

所以早期的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宗教和基督徒来推动,他们在传统的宗教精神和新型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指引下,自发组织力量缓解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犯罪、失业、自杀、饥饿等社会问题。

在社会工作早期发展史上著名的美国赫尔大厦就是由宗教徒赫尔为下岗失业、流浪乞讨的人而创办的。

在中国,遵循的是以孝为核心的家族中心主义,通过家庭伦理来定义个体,个体的需求一般通过家族来满足,家族为个体提供直接的帮助,同时个体也要求为家族的发展而努力。

由家而推演至国,在家国的传统建构中,国家也为有需要的个体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

《周礼·地官司徒》中提到:“以保息六样众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灾,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同时在各个朝代都有为弱势群体提供救济和保障,比如说汉朝之取款于国家仓库以救济贫儿,宋朝所行之青苗法,元朝建立济贫院以收养贫民等。

在民间也有像北宋蓝田人吕大钧兄弟在其家乡所制定的《吕氏乡约》(也称《蓝田乡约》),约中规定同约人要: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国为主体建构的助人服务体系。

但中国传统社会自近代以来遭遇西方文明的冲击,原有的助人服务模式没有按照预定的轨迹发展下去,而是出现了某种断裂,但如余英时(1986)所说,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可以与现代生活兼容,传统与现代并非决然断裂。

所以源于西方文化传统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助人服务模式在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推广出去,仍然会遭到传统助人服务模式的冲击,而如何在一种普世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契合当地实际,才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

2.启动与抉择:东西文化碰撞和早期社会服务的肇始。

在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东西文化遭遇剧烈碰撞,在这次东西文化的交汇中,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价值系统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传统社会的制度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开始消解或者受到压制。

在现代化的启动阶段中,各种社会问题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来。

中国现代化进程作为一种“防御型”现代化,从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到制度再到文化,伴随着西方文明的推广,西方传教人士开始以传教的目的在中国开始开办教育以及一些扶贫救济活动,作为一种由西方传入的新型的社会服务模式开始进入中国社会。

与此同时,中国的归国留学生及近代开明知识分子也开始通过各种社会运动及社会服务摸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据当时统计,约有700个公私团体致力于乡村工作,建立的各种实验区多达一千余处,可谓盛极一时。

影响力较大的有晏阳初领导的河北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梁仲华、梁漱溟领导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无锡省立民众教育院,中华职业教育改进社在徐公桥一带的乡村实验以及陶行知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等[5]。

同时基督教在这时也以乡村建设运动来推动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这在另一个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早期社会服务的发展。

比如说华北基督教农村事业促进会,他们通过主办或协办了一些重要的乡村工作会议或训练班,推动基督化家庭运动(包括宗教教育与平民教育、家庭卫生、家庭经济、家庭娱乐、父母教育等),以及推动乡村电化教育和乡村工业建设、文字事业等[5],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解体,但由于抗战及政治原因,这种早期的社会服务探索难以形成规模和持续发展。

但是这其中积累的社会服务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借鉴,那时他们就在思考如何将西方的社会服务方法和理念在中国社会中发挥最大效用。

3.国家一体化:传统的另一层解读与国家福利的建构。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时期。

传统社会的文化特质在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身上开始以一种革命化思维予以体现,他们曾经也都受过传统文化的浸润,其中有些也有过留洋经历,在完全摈弃传统与全面接受社会主义思想之间,又在外部国际环境的压力之下,一种民族尊严、自力更生的精神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政治力量变成坚决的社会主义行动,而这在政治运动以及“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社会经济运动中开始体现出来。

这些现代化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有着其存在的合理性,这些“理想型”的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也在领导人的决策中体现了出来。

中国人民公社的现代化实践与道教共产主义、平均主义思想不无关联[6],毛泽东的人民公社的理念,多数情况是以马克思主义原则表现出来的,但有时他的理念与实践仍表明他的思想深处,在一定程度上仍受中国儒道理念以及外来新村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6]。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这段特殊时期,各种社会行动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通过城乡二元体制和单位制的实施为公民提供福利,在社会的高度同质性以及固定的社会分层和社会趋于静止的状态下,社会服务基本上是由国家来提供。

在这种理想状态下,我们可以看出有史以来国家力量的强力作用,可以看出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传统文化与外来思想变异出新型的制度模式。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时期,其探索是一种值得总结和研究的经验教训,在这段时期,国家之外的社会服务活动及高校有关社会服务的专业都被整合到国家一体化的模式之中。

但作为特殊时期的一种理想服务类型,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难以适应,但却可以为以后的社会服务提供参照,这同时也是外来社会服务本土化实践。

4.重建与反思:转型期社会工作的建立及其本土化行动。

改革开放之前,社会处于高度禁锢的状态,各种社会问题也被化解在一定范围之内。

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流动性开始使劳动力挣脱原有社会环境的束缚,转向更开阔的天地。

商品经济化大潮所带来的企业改革、下岗失业、劳动力流动等使中国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历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在之前被取缔的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也开始在部分高校重建。

进入90年代至21世纪以来,在经济发展一段时期后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改变,就业、教育、医疗、贫困等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出来。

社会工作作为解决或缓解现代化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的职业和专业,在中国大陆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从2000年以来,大陆高等院校开始纷纷开设立社会工作专业,有关社会工作试点以及机构建立的工作也在政府的推动中逐步进行,同时与社会工作有关职业制度也在着手建立。

这是我们目前可以感受到的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在推动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建立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有关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行动和研究却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视。

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现代化既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文化传统所带来的本土特质,作为以现代化为产生背景的社会工作,不能不兼顾中国自身的现代化特点。

从目前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行动和研究来看,传统文化正在成为有待挖掘的思想资源和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须考虑的因素,至于如何进行,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