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学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学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环境效应。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运动和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2. 水循环的过程:太阳辐射能促使水分蒸发,水蒸气上升形成云,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面,一部分水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另一部分水被地表吸收,蒸发,形成水循环。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是地球上维持生命的重要过程,它促进了地球上的水资源的再分配,影响了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4. 水循环的环境效应:水循环过程中,蒸发和降水对地表环境产生影响,如湿润气候、土壤侵蚀等。
水循环还参与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地表物质的迁移和转化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地理意义。
2. 利用地图和图像资料,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4. 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地图、图像资料。
3. 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3. 展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4. 分析水循环的环境效应:让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积极作用。
5.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课堂内容: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水循环基本概念和过程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水循环地理意义和环境效应的理解。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水循环的概念及主要环节。
2.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水循环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2.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水循环的意义。
五、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各种形态之间不断转换、循环的过程。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冰雪融化等。
3. 水循环的意义:a.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b. 更新陆地水资源。
c. 侵蚀、搬运、堆积地貌。
d. 影响气候、生物、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
e. 支持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4.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 降水:带来水资源,影响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b. 径流:形成河流、湖泊,影响水能资源、渔业等。
c. 地下径流:补充地下水,影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d. 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e. 冰雪融化:影响冰川、雪山分布,加剧海平面上升。
5. 人类活动与水循环:a. 水资源开发利用:兴修水利工程,调节水循环。
b. 环境保护:防止水污染,维护水循环正常进行。
c. 城市化:影响水循环过程,加剧水资源短缺、内涝等问题。
d.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加剧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存在形式及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2. 新课导入:介绍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2. 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维持地球水量平衡、塑造地理环境、调节气候等。
3.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水循环、陆上水循环、海上内循环等。
4.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资源分配、灾害防治、生态保护等。
5. 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合理开发水资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过程、意义和作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类型及地理意义,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实例,增强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
2. 第二课时:讲解水循环的类型和地理意义,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第三课时:探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培养学生节约用水和环保的意识。
4. 第四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第五课时:进行课堂总结,检查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进行反馈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水循环概念、过程、类型、意义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评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环境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地理意义和环境作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水循环的相关图像、数据和案例。
2.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主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2. 讲授新课:(1)介绍水循环的概念:水在地球上的不断运动过程。
(2)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3)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调节气候、塑造地形、提供水资源等。
(4)阐述水循环的环境作用:生态平衡、地表净化、地质灾害预防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讨论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水循环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水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水循环过程和地理意义的掌握。
3. 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水资源管理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从实际工作者的角度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水库、水处理厂等,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教版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
案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水循环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5.突出反思与评价的作用
本案例注重反思与评价环节,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效果和不足。同时,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突出实践性与探究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效果和不足,为其后续学习提供借鉴。
2.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问答、报告、小测验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案例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生动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展示丰富的水循环现象,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3.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本案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使其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自然界的水循环》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5.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关于水循环的学习。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列举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各环节的作用。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地貌等。
5. 展示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6. 实际问题分析:选取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城市水资源利用、流域治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水循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1.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 讲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都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范文模版)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范文模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营造充满探究的地理课堂环境——《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说明陆地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作用;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能用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意义;掌握地球各种水体类型及各种水体之间的转化规律;3.培养学生利用图示说明地理现象的特征或原理的地理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 用图示等方法表达陆地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材内容及分析】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教材共有三个知识模块:一是相互联系的水体,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水圈的构成和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角度来说明水圈的两个特性:是连续、不规则;利用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河流水与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
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演示水循环的过程,利用台风登陆实例让学生主动探究来验证水循环的原理。
本节重点一是水圈的特点,二是水循环的原理。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设疑导入,激发求知欲望[展示图片“宇宙中的地球”][教师引入]在宇宙中看地球,为什么是一颗蓝色的星球?生: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
师:地球上 71% 的表面积被水覆盖,水的总量有 13.6 亿 km 2,因此地球又被人们称为是“水的行星。
”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你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吗?[学生讨论](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阅读图表,明确概念内涵师:地球上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与地球上水的分布和水循环运动特点有密切关系。
秋学期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的水循环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多种方式,创设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水循环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问题导向有效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详细介绍水循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资源分布、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等。
4.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水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水循环环节,如蒸发、降水等。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水循环的奇妙之旅。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水循环案例,如洪涝、干旱等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我国南方多雨,北方干旱?”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4.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模拟水循环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提醒学生在作业中注意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益的指导。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案题目:探索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流程;2.掌握水循环的各个阶段和关键词汇;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探究能力;4.提高学生的科学课堂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普及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2.加深学生对水循环各个阶段的理解;3.学生能够准确运用水循环相关词汇;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水循环相关的图片或实物模型;2.彩色笔、白板和黑板;3.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展示一张描绘水循环的图片或展示水循环的模型。
2.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你见过水循环吗?水循环是什么?”3.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逐步引导学生得到“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循环流动的过程”这个答案。
第二步:学习(15分钟)1.分别介绍水循环的各个阶段,并在黑板上画出对应的图示:蒸发、凝结、降水、渗透和地下水、河流和湖泊、海洋。
2.通过应用示例或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每个阶段的含义和过程。
3.强调关键词汇,如蒸发、凝结、降水等,确保学生掌握。
第三步:小组活动(2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人组成。
2.分发小组活动的材料,包括一个大型画纸、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3.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水循环的阶段进行展示,并请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画纸上绘制相关的图示。
4.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可以绘制图像、添加关键词、写下关键句子,以便其他同学能够理解他们的阶段。
5.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并学习。
第四步:总结(10分钟)1.完成小组活动后,回顾和总结水循环的各个阶段。
确保学生对水循环的整个过程有整体的理解。
2.提醒学生水在循环中是相对不损耗的,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保护水资源。
3.通过小结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水循环相关词汇的掌握情况。
第五步:拓展(15分钟)1.给学生展示一些水循环影响的实际例子,如干旱、洪水、干涸的湖泊等。
2.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公开课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公开课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水循环是什么吗?它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二: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文字解释,向学生介绍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以潮白河为例,向学生展示潮白河的剖面示意图,并让学生标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入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四:模式图设计(15分钟)学生自己设计水循环的模式图,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通过自己的探究,学生更好地锻炼了思维能力。
五: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和干预方式,主要以潮白河流域工程为例,使学生明确人类能够干预的最主要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六:总结(5分钟)教师通过文学的语言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启发学生能够说出水循环可以更新补充陆地淡水资源。
同时,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和回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水循环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多关注身边的水资源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在城市化进程中,高楼大厦和柏油马路的建设标准会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呢?我们可以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可以影响地表径流,而抽取地下水和补充地下水则会影响地下径流。
此外,人工催云和人工降雨可以影响降水环节,而植树造林和城市路面硬化则会影响蒸发和蒸腾、下渗环节。
通过分析材料和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已经掌握的水循环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活动服务,并探究研究的意义。
水循环在地球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更新补充陆地淡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是物质流也是能量流,同时也维持着全球水量平衡。
公开课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要求与理解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为“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行为动词为“运用”、“说出”,内容限定词为“过程”即水在不同空间上的转变和“主要环节”即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
本节课要求学生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模式图中,整体把握水循环。
在此基础上,理解水循环联系了四个圈层,实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中的内容。
两个蓝色的标题分别为“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本节课没有涉及河流补给的内容,把水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产生的意义做为重点处理,其中前者是基础。
3. 学情诊断分析高一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储备有助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学生生活经历较少,受知识面的限制,对知识的理解、案例的分析、活动的完成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图、学会探究、学会合作。
二、教学目标1.分析潮白河水的来源和去向,在潮白河剖面示意图中,标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总结水循环的模式图。
2.举例说出人类目前对水循环可干预的环节和方法。
3.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及处理策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
水循环的过程没有直接向学生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而是以身边潮白河的案例先分析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随后学生进一步自己设计水循环模式图。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阐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相互联系的水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的学习作铺垫;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规律,初步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观念。
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第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掌握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知道水循环的四个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2.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四个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生态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水循环过程的动画演示。
2. 教学素材:相关的水循环图片、视频。
3. 小组讨论材料:关于水循环的实际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一瓶水,提问:“水从哪里来?又将流向哪里?”2. 自主学习2.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水循环的概念。
2.2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水循环的四个环节。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生态意义。
3.2 学生跟随教师思考水循环对地球的影响。
4. 小组讨论4.1 教师出示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5. 课堂小结5.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6. 作业布置6.1 学生绘制水循环过程图。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农业灌溉等。
七、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给予反馈。
八、课后反思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师点评并鼓励。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情况。
十、教学改进2. 针对不足之处,教师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学生需要明确每个环节的定义和过程,以及它们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 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
2. 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讲义、教学PPT。
2. 涂鸦板、彩色粉笔。
3. 实验器材:水、烧杯、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张地球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覆盖着多少水。
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所见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水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为什么地球上总是有水?2. 呈现知识点(10分钟)a. 讲解水循环的定义:自然界中水在不同形式间不断转化和迁移的循环过程。
b. 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入渗、径流等。
c. 通过示意图或PPT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水循环过程。
3. 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给学生展示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教师将水倒入一个烧杯中,然后将烧杯放在火上使水加热,学生可以观察到水开始慢慢蒸发,形成水蒸气。
随后,教师可以使用冰块贴在烧杯的外部,让学生观察到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滴。
4. 分组探究(20分钟)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到实验室或室外进行一次小规模的探究任务。
每个小组可以准备一个小的水池,并放置在室外。
学生可以记录下池塘中水的变化,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
然后,学生可以将结果报告给其他小组。
5. 深入了解(15分钟)让学生回顾整个探究过程,总结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让学生从经济、社会等方面思考水循环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提出创造性的想法。
六、课堂小结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和讨论,教师可以总结整个课程的内容,并强调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观察降雨过程,并写一篇200字的作文,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体会。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及地理意义。
2. 难点: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意义。
2. 讲授新课:(1)水循环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理解水循环是将地球上的水资源在不同形态之间进行转换的过程。
(2)水循环的环节: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源补给、土壤侵蚀、地貌塑造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让学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该工程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搜集有关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资料,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3. 思考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及其地理意义,能够分析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地理素养。
2. 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与理解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为“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行为动词为“运用”、“说出”,内容限定词为“过程”即水在不同空间上的转变和“主要环节”即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
本节课要求学生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模式图中,整体把握水循环。
在此基础上,理解水循环联系了四个圈层,实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中的内容。
两个蓝色的标题分别为“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本节课没有涉及河流补给的内容,把水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产生的意义做为重点处理,其中前者是基础。
3. 学情诊断分析
高一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储备有助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学生生活经历较少,受知识面的限制,对知识的理解、案例的分析、活动的完成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图、学会探究、学会合作。
二、教学目标
1.分析潮白河水的来源和去向,在潮白河剖面示意图中,标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总结水循环的模式图。
2.举例说出人类目前对水循环可干预的环节和方法。
3.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及处理策略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
水循环的过程没有直接向学生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而是以身边潮白河的案例先分析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随后学生进一步自己设计水循环模式图。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小组讨论所给材料的形式实现,材料中主要以潮白河流域工程为主,使学生明确人类能够干预的最主要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生不容易说出,学案中用文学的语言先总结出,例如:“天然淡水制造厂”,启发学生能够说出水循环可以更新补充陆地淡水资源。
四、教学过程
知识更
贴近生
活。
核对
预习展示正确答案订正答案
认识水
体形态
和空间
分布。
探究学习1 呈现材料一潮白河基本概况
和《潮白河流域水系图》。
材料一:
潮白河是北京的一条河流,属
海河水系,素有"北京莱茵河"
之称。
潮白河由潮河和白
河两大支流组成,均发源于河
北省,在密云县以南汇合始称
潮白河,吴村闸以下称潮白新
河。
活动一:1.分析潮白河水的来
源与去向,用箭头联系图中的
水体,并说明每个箭头的含义
2.结合潮白河参与水循环的
过程,设计水循环的模式图。
(小组展示)
从身边
的案例
出发,结
合生活
经验得
出海陆
间水循
环主要
环节。
小结1 提问,该水循环模式图是否适
用于塔里木河?师生合作设
计完整的水循环模式图
明确水循环的三种类型,讲清
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即①⑨海
上内循环;①②③④⑤⑥为海
陆间循环,这是最重要的一种
循环运动;③⑦⑧为陆地内循
培养学
生从具
体到抽
象的能
力。
环。
探究学习2
小结2 呈现资料二
材料二:
潮白河上游山区谷深河
窄,进入平原后,河谷开阔,
易泛滥成灾。
1950年开挖潮白
新河,用以减免潮白河下游因
宣泄不畅所造成的灾害。
后又
兴建密云和怀柔水库,控制山
区洪水。
密云水库的泄水分两股
进入潮白河系。
一股经天津入
海,供天津生活用水;一股经
京密引水渠、怀柔水库流入北
京市区,是北京重要水源之
一。
拧开家中的水龙头,流出
的是千里之外的长江水。
目
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已
活动二:小组讨论问题
1.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目
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哪个环节?举例说明。
2.京密引水渠上演反向输水,
对潮白河会有何影响?
3.目前我国处在城市化快速
发展阶段,很多大城市建筑物
高大稠密,环状公路及支线由
市中心呈放射状向外延伸,四
通八达。
这种“高楼大厦加柏
油马路”的城市标准会影响到
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小结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
响:
地表径流----修建水库;跨流
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
等地下径流----抽取地下水;
通过分
析材料
并结合
生活经
验分析
人类活
动对水
循环环
节的干
预,培养
学生有
意识地
利用已
经掌握
的水循
环规律
更好地
为人类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进阶课程的高一阶段,主要阐释水循环的原理,为高二学习流域的综合治理以及高三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
本节课从学生身边潮白河水量变化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潮白河水的来源与去向,进而出示示意图让学生用箭头联系图中的水体。
在此基础上学生设计出水循环的模式图。
课程从身边的情景
入手,选取潮白河为案例,从具体案例到示意图再到模式图,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水环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比以往的教学中直接给出学生水循环的示意图,本节课用案例来阐释原理,设计新颖。
在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环节干预内容,选取潮白河流域的相关材料,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材料内容选取恰当,学生通过举例证明人类对水循环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
材料结合社会热点“江水进京”给学生补充了京密引水渠反向输水的内容,拓展了学生视野,同时解答了开课时提出的潮白河水量增加的问题,形成了教学的闭合环节。
对于下渗环节的影响同样是结合学生熟悉的城市内涝问题,当图片再现北京7.21城市内涝的情景时,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身边实际存在的问题,有很强的获得感。
整体来看本节课从建模到析模到用模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完成了所有的教学环节,学生参与热情高,课堂效果好,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有待提升的地方主要是对于水循环地理意义的阐释,这一难点需要更好地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宏观地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并用地理的学科语言正确表述。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