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隧道隧道结构设计与技术标准
q∕cr9604-2015-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q∕cr9604-2015-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一、工程概况和设计原则本技术规程适用于高速铁路隧道的施工,包括新建和改建工程。
隧道工程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环保的原则,满足设计速度、埋深、地质条件、隧道横断面形式和尺寸等要求。
二、施工组织与部署施工组织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施工进度,确保工程安全、质量、进度协调统一。
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配置足够的机械设备、技术人员和劳动力资源,并做好现场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
三、隧道施工方法和技术要求隧道施工应采用机械化施工方法,如盾构法、矿山法等。
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隧道施工应控制好断面尺寸、开挖深度、坡度等参数,确保施工精度和质量。
四、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保障措施隧道施工应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实施定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
五、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要求隧道施工应采取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施工单位应采取降噪、减尘、减少水土流失等措施,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
同时,应加强对废渣、废水的处理和利用,减少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六、应急预案和风险控制措施隧道施工应制定应急预案和风险控制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和风险。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风险控制体系,实施定期的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同时,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
七、人员培训和管理规定施工单位应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培训内容应包括安全知识、施工技术、质量意识等方面。
同时,应建立健全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工作,确保人员素质和能力符合工程要求。
高速铁路桥隧—高速铁路桥隧技术标准

高标准的线路设计——实现高速的基础 高速轨道新结构——无砟轨道 高速铁路路桥等过渡段设计 高速铁路桥梁特点 :大刚度、小挠度 高速铁路隧道特点:瞬变压力和微气压波 高速铁路新车站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
• 高速铁路隧道的总体要求 • 洞口“早进晚出”、美观 • 衬砌结构安全 • 净空满足限界、舒适度、救援疏散要求 • 国家一级防水标准 • 当地环保要求 • 便于施工和养护维修 • 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结合板桥面。
特殊结构桥梁—多种组合体系
•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 • 设计速度 300km/h • 铁路6线 京沪高速2线 沿江通道2线 城际铁路2线 • 主桥 108+192+336+336+192+108m六跨连续钢桁梁拱桥 • 主桁 三片主桁 主桁间距15m
京沪高速铁路济南黄河大桥 刚性梁柔性拱
拱)组合结构 • 5. 系杆拱桥 • 6. 钢桁斜拉桥 • 7. 钢桁拱桥
结构动力效应大
• 桥梁在列车通过时的受力要比列车静置时大,其比值( 1+μ) 称为动力系数(冲击系数)。产生动力效应的主要因 素: • (1)列车的速度与冲击力 • (2)轨道不平顺造成车辆晃动
桥上无缝线路与桥梁共同作用
•高速铁路要求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以保证轨道的平顺和稳定。桥上无 缝线路可看作为不能移动的线上结构,而桥梁在列车荷载、列车制动作用下 和温度变化时要产生位移。当梁、轨体系产生相对位移时,桥上钢轨会产生 附加应力。 •高速铁路桥梁必须考虑梁轨共同作用。尽量减小桥梁的位移与变形,以限制 桥上钢轨的附加应力,保证桥上无缝线路的稳定和行车安全。
•
钢轨支撑均匀 线路平顺性高 舒适度好
•
耐久性好 服务期长(设计使用寿命60年)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规范摘录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规范摘录《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和《高速铁路隧道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摘录一、超前地质预报㈠施工技术指南要求1、超前地质预报内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地下水。
2、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地质调查法,钻探法,物探法。
⑴地质调查法对地表、洞内底板、边墙、拱顶和掌子面进行地质调查,在洞内超前地质预报前进行,按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文件要求及时进行。
⑵钻探法:复杂地质地段采用,水平钻探深度不低于30m,前后两循环应重叠5~8m,含煤地层采用长短结合探测。
⑶物探法包括地震波法、声波法、电磁波反射法、电法和红外线探测。
TSP地震波反射法预报距离100~150m,前后重叠10m以上;陆地声纳法预报距离50~100m,前后重叠10m以上;反射地震层析成像法预报距离100~150m,前后重叠10m以上;水平声波剖面法预报距离50~100m,前后重叠10m以上;声波层析成像法和地震CT成像法预报距离取决于探测孔的深度;电磁波反射法预报距离10~20m,前后重叠5m以上;红外探测法预报距离20~30m,前后重叠5m以上;电法预报距离20~50m,前后重叠5m以上。
㈡验收标准要求1、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应进行专项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完善设计方案。
2、开挖前必须进行超前地质预报3、隧道每一次开挖后及时观察、描述开挖面地层的层理、节理、裂隙结构状况、岩体的软硬程度、出水量大小等,核对设计地质情况,判断围岩稳定性,应有文字和数码影像。
4、超前地质预报采用的方法、预报范围、频次应符合设计要求。
5、超前地质预报施作里程、位置、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6、超前地质预报施作后,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归纳总结预报成果,核对地质情况,判断围岩稳定性。
7、采用物探法时,炮孔、测线布置和数据采集等应符合设计要求采用超前钻探法时,钻机钻深不宜小于25m,成孔倾角和方位角偏差应不大于1°,深度偏差不大于0.5m。
二、洞身开挖㈠施工技术指南要求1、隧道Ⅳ、Ⅴ、Ⅵ级围岩地段、隧道浅埋、下穿建筑物及邻近既有线地段施工开挖应采用控制爆破,或非爆破方法2、岩石隧道钻爆开挖应采用光面爆破技术,控制循环进尺及一次同时起爆药量。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2015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2015隧道工程一直以来都是铁路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015年发布的《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更是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从规程的要点、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出发,全面探讨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以便读者深入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一、规程概述2015年发布的《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是我国在高速铁路建设领域的重要文件之一。
这一规程主要包括隧道施工的一般要求、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法和工艺、隧道围岩的分类及处理、支护及防治措施、洞内外环境治理以及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高速铁路隧道工程的施工要求和标准,为实际工程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在深入研读《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其中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其中包括地质勘察、隧道设计、隧道施工、支护技术、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用规程中的要求和标准,真正做到对高速铁路隧道工程的科学、规范施工。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的发布对于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明确了隧道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而且也为规范和统一隧道工程施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规程,以适应新的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全面探讨,相信读者已经对《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2015》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不仅了解了规程的要点和内容,还结合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更好地把握了这一重要的施工领域。
我也共享了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在未来的高速铁路建设中,隧道工程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速铁路隧道设计技术规范

高速铁路隧道设计技术规范1.1 一般规定1.1.1 隧道设计必须考虑列车进入隧道诱发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对行车、旅客舒适度、隧道结构和环境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1.1.2 隧道衬砌内轮廓应符合建筑限界、设备安装、使用空间、结构受力和缓解空气动力学效应等要求。
1.1.3 隧道结构应满足耐久性要求,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
1.1.4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应对其特殊岩土及不良地质地段基底的变形进行观测。
1.1.5 隧道辅助坑道的设置应综合考虑施工、防灾救援疏散和缓解空气动力学效应等功能的要求。
1.1.6 隧道结构防水等级应达到一级标准。
1.2 衬砌内轮廓1.2.1 隧道衬砌内轮廓的确定应考虑下列因素:1 隧道建筑限界;2 股道数及线间距;3 隧道设备空间;4 空气动力学效应;5 轨道结构形式及其运营维护方式。
1.2.2 隧道净空有效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计行车速度目标值为300、350km/h 时,双线隧道不应小于100 m2,单线隧道不应小于70 m2。
2 设计行车速度目标值为250km/h 时,双线隧道不应小于90 m2,单线隧道不应小于58 m2。
1.2.3 曲线上的隧道衬砌内轮廓可不加宽。
1.2.4 隧道内应设置救援通道和安全空间,并符合下列规定:1 救援通道1)隧道内应设置贯通的救援通道。
单线隧道单侧设置,双线隧道双侧设置,救援通道距线路中线不应小于2.3m。
2)救援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1.5m,在装设专业设施处可适当减少;高度不应小于2.2m。
3)救援通道走行面不应低于轨面,走行面应平整、铺设稳固;2 安全空间1)安全空间应设在距线路中线3.0m 以外,单线隧道在救援通道一侧设置,多线隧道在双侧设置;2)安全空间的宽度不应小于0.8m,高度不应小于2.2m。
1.2.5 双线、单线隧道衬砌内轮廓如图~4 所示。
图时速250km/h 双线隧道内轮廓(单位:cm)图时速300、350km/h 双线隧道内轮廓(单位:cm)内轨顶面路中线隧线线中道线线中路隧道中线内轨顶面线路中线图时速250km/h 单线隧道内轮廓(单位:cm)线线路中隧线道中内轨顶面图时速300、350km/h 单线隧道内轮廓(单位:cm)1.3 隧道衬砌1.3.1 暗挖隧道应采用复合式衬砌,明挖隧道应采用整体式衬砌。
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学习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 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桥梁结构形式不断创新 • 隧道施工技术逐渐成熟,如隧道掘进机等设备的发明和应用
20世纪以来,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高速铁路的兴起,对桥梁与隧道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推动了桥梁与隧道工程的发展
02
铁路隧道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 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提高隧道 施工质量 • 严格材料质量控制,确保材料质量符合 设计要求 •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隧道施工管理 水平
04
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案例分析
典型铁路桥梁工程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高速铁路桥梁工程
• 工程概况:桥梁位于某高速铁路线上, 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结构 • 施工难点:桥梁跨越某河流,施工环 境复杂,需要进行水上作业 • 施工技术:采用预制构件施工工艺, 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政策创新:如政府加大对铁路桥梁与 隧道工程的投资和政策支持
管理创新:如采用项目 管理、工程总承包等现 代管理模式,提高工程
管理水平
制度创新:如推动铁路 桥梁与隧道工程领域的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
完善和创新
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理念 的推广:如桥 梁与隧道工程 的设计、施工、 运营等环节的
05
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的未来发展
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的技术创新
01 新材料的应用:如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钢材等新材料的应用 02 新工艺的研发:如预制构件施工工艺、3D打印施工工艺等新工艺的研发 03 新技术的应用: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桥梁与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的政策与管理创新
案例二:某城市立交桥桥梁工程
31-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8隧道)09.11.11

8.1.1高速列车进入隧道后诱发的空气动力学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瞬变压力、洞口微气压波和行车阻力。
其中,瞬变压力主要表现在使人的听觉感到不适,影响其大小的主要因素是行车速度、隧道净空面积和列车断面积以及列车的密封系数。
洞口微气压波是列车进入隧道时产生的压缩波在另一端释放时产生爆破声,影响周围环境,微气压波的量值主要取决于行车速度和隧道净空面积及列车断面积,但行车速度更为敏感,当行车速度达到300km/h以上时,加大断面对防止微气压波不能起到显著作用。
应考虑在洞口设置缓冲结构。
解决行车阻力问题主要是加大隧道净空面积,根据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高速铁路线桥隧设计参数选择的研究报告,在隧道有效净空面积为100m2时最大行车阻力只比明线增大15~30%,会车时隧道内的空气阻力比明线的增大值也不超过30%。
由此可见,增大隧道净空面积对空气动力学效应有整体减缓作用。
当行车速度提高时,必要时还可以修建洞口缓冲结构等辅助措施。
8.1.2决定隧道净空断面大小的控制因素是高速列车进入隧道诱发的空气动力学效应问题,由此而决定的隧道净空面积比较富余。
设计中对满足建筑限界以外的空间应有充分考虑,在此基础上结合隧道结构受力情况确定隧道的高跨比。
8.1.3隧道工程一旦建成后,对衬砌结构进行维修难度极大,隧道因其结构缺陷而产生的病害,往往难以彻底治理,且整治难度极大,另外高速铁路隧道结构还要受到频繁变化的微气压波的作用。
因此,高速铁路隧道应高度重视结构耐久性设计。
隧道主体结构是指拱墙衬砌和仰拱、地板,应按满足100年使用年限要求设计。
8.1.4高速铁路隧道内铺设无砟轨道对基底沉降要求较严格,因此应在铺轨前进行沉降观测和评估。
对于特殊岩土及不良地质地段隧道,比如软土地层明挖法施工的隧道或湿陷性较严重的黄土隧道等,应在隧道全长范围设置长期沉降观测系统进行基底的变形观测。
观测方法和测点布置可以参照《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指南》。
高速铁路桥隧建筑物技术标准 隧道衬砌、洞门、防排水等技术标准

护坡
混凝土
C30 C30 C30 — C20
钢筋混凝土
C35 C35 C35 C35 —
喷射素或纤维混凝土
C25 C25 C25 — —
注: 1. 护坡材料也可采用C20喷射混凝土,但土质及风化岩边坡不应采用。 2. 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5℃的地区,表列水泥砂浆强度应提高一级。
隧道衬砌、洞门、防排水等技术标准
第3.10.2条
软、硬地层分界处及对衬砌受力有不良影 响处应设置变形缝,变形缝宽度宜在 20~30mm。施工缝、变形缝应符合国 家《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要求的一级 防水等级,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
隧道衬砌、洞门、防排水等技术标准
第3.10.3条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拱墙、仰拱不应小于5cm,底板不应小于4cm,沟槽不应小于 3.5cm。
第3.11.5条 中心水管和检查井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心水管内径不应小于40cm,当排水量较大时内 径不应小于60cm,管壁厚度不应小于内径的1/10。 2.轨顶与中心水管管底高差不应小于1.35m,排水 量较大时不应小于1.5m。水管中心上方顶面设置顶 宽不小于16cm,深度不小于8cm的弧形排水凹槽。 3.当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时,管座以上(不低于管 中心高度)中心水管布设梅花形泄水孔。
隧道衬砌、洞门、防排水等技术标准
第3.11.4条 中心水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中心水沟宽度不应小于60cm,深度不应小于80cm(无砟轨道)或100 cm (有砟轨道)。
2 当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时,轨顶至中心水沟底面高差不应小于1.5m;钢筋混 凝土侧壁和底板厚度分别不应小于20cm和25cm。
隧道衬砌、洞门、防排水等技术标准
高速铁路桥隧建筑物技术标准 防护、动力、救援设备及河调建筑技术标准

防护、动力、救援设备及河调建筑技术标准
第3.14.4条 隧道救援通道走行面不应低于轨面,走行面应平整、铺设稳固,并与相邻沟槽盖板顶面平齐。
第3.14.5条
隧道内紧急救援站长度应在450~500m; 紧急救援站内站台宽度宜为2.3m,疏散横 通道间距不宜大于50m,横通道内应设有 两道密闭防护门、通行宽度不应小于3.4m。 避难所设置在救援通道的疏散出口通道内。
防护、动力、救援设备及 河调建筑技术标准
01 高速铁路桥梁救援疏散通道 技术标准
02 高速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疏散 通道技术标准
03 河道、防护设备及调节河流 建筑物技术标准
04 高速铁路安全检查及动力设 备技术标准
05 高速铁路涵洞及框构顶进技 术标准
06 高速铁路运营其它技术规定
防护、动力、救援设备及河调建筑技术标准
防护、动力、救援设备及河调建筑技术标准
第3.16.5条 全长大于500m的钢梁桥,应在桥头设动力设备,并在桥上安装风管、水管、电力动力线 及储风、储砂桶等相应的设备。
第3.16.6 条
河道可航行的桥梁应配备检修船只, 常年有水桥梁应配备水下检查设备。
防护、动力、救援设备及河调建筑技术标准
5.高速铁路涵洞及框构顶进技术标准 第3.8.1条 涵洞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 第3.8.2条 排洪涵洞的最小孔径不应小于1.25m,且全长不应大于25m;当全长大于25m时,孔 径相应加大。无淤积的灌溉涵孔径不应小于1.0m,长度不宜超过15m;当全长大于 15m时,孔径相应加大。 第3.8.3条 交通涵不应积水。排洪涵应与路基排水沟、外部的自然水系及地方排灌系统顺接,确 保排水畅通。
1.25m;节间密封不得渗漏水,路基和地基应具有抗渗稳定性;出入口与渠道连接的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在现代交通领域中,高速铁路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扮演着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重要角色。
高速铁路的设计规范不仅关乎乘客的出行安全与舒适度,也直接影响着整个铁路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的相关内容,包括设计标准、技术要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
设计标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的制定基于对现有铁路系统的分析和对未来交通需求的预测。
设计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线路布局高速铁路线路的布局需要考虑地形、环境、人口分布等因素,保证线路最优化的布设。
线路的曲线半径、坡度、限速区域等都需要符合相关标准,以确保列车在高速行驶时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结构设计高速铁路的结构设计包括道床、轨道、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设计。
这些结构需要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和抗风、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以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
通信信号高速铁路的通信信号系统是确保列车运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规范中通常包括信号传输距离、信号灯颜色、信号速度等方面的规定,以保证列车之间的安全距离和避免碰撞。
技术要求除了设计标准外,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还涉及各种技术要求,包括列车动力系统、车辆设计、车站建设等方面。
列车动力系统高速铁路列车的动力系统需要具备足够的加速度和速度,以确保列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个线路的运行。
此外,动力系统还需要具备高效的能源利用率和低排放的环保性能。
车辆设计高速铁路列车的车辆设计需要考虑乘客安全舒适度、车辆内部空间利用率和外观设计等方面。
车辆结构的轻量化和减震设计也是设计规范中的重要要求。
车站建设高速铁路的车站需要与线路和列车动力系统相匹配,保证列车在车站的起停顺畅,同时提供足够的候车空间和便利的设施。
车站设计规范中通常包括站台长度、候车室面积、站台设施等方面的要求。
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未来的高速铁路系统可能会应用更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智能车辆控制系统等,以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国家铁路局关于发布铁道行业标准的公告(工程建设标准2024年第3批)

国家铁路局关于发布铁道行业标准的公告(工程建设标准2024年第3批)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铁路局•【公布日期】2024.03.18•【文号】国家铁路局公告2024年第5号•【施行日期】2024.03.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铁路正文国家铁路局公告2024年第5号关于发布铁道行业标准的公告(工程建设标准2024年第3批)为提升铁路隧道设计水平,从强化防护设施方面完善设计标准,保障铁路隧道运营安全,国家铁路局组织对《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16、《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等2项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相关内容进行局部修订。
现公布局部修订条文,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一、《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16(一)新增第4.1.5条。
新增正文为:危岩落石发育的隧道洞口可采用遥感、无人机探测、现场调查等方法,查明洞口上方高陡边(仰)坡危岩落石的分布范围、高度、规模,判识和评估危岩落石危害程度,并提出避让或针对性控制措施建议。
新增条文说明为:危岩落石对铁路运营安全影响极大,近年各铁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常出现新增危岩落石隐患及发生较多整治变更,加大工程投资,因此勘察设计阶段加强危岩落石勘察十分必要。
在勘察阶段需对拟建铁路隧道洞口上方高陡边(仰)坡危岩落石的分布范围、高度、规模进行现场调查、探测、核查和确认,尤其是桥隧、路隧重点结合部和隧道群、深路堑、高陡山体等重点区段,在此基础上判识和评估危岩落石对铁路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避让或针对性控制措施建议。
(二)合并修改第5.2.8、5.2.9条,原第5210条改为第5.2.9条。
正文修改为:隧道衬砌上的外水压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排水型隧道衬砌可不考虑外水压力,有特殊环境要求需采取“限量排放”的隧道可适当考虑外水压力。
2不排水型隧道,衬砌的外水压力应根据设防水位以及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可能发生的地下水位最不利情况计算水压力。
2010-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1总则1.0.1为指导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统一主要技术要求,加强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技术指南.1.0.2本指南适用于新建时速250~350km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
时速250km以下客运专线、城际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应参照执行1.0.3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必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施工,满足工程结构、耐久性能及系统使用功能要求,保证设计使用年限内正常运营。
1.0.4建设各方应从管理制度、人员配备、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四个方面加强标准化管理,实现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建设目标。
1.0.5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应积极推行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
1.0.6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应重视地质核查、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工作,做好超前支护、初期支护、基地处理、防排水及二次衬砌等关键工程的施工.1.0.7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应加强现场管理,规范现场布置,提高文明施工水平。
1.0.8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应重视对地质灾害的识别评估、规划预防、检测应急、工程治理等工作,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及其影响.1.0.9高速铁路隧道工程设计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文物古迹的,应根据文物保护行政部门要求和批准的设计保护措施组织施工。
1.0.10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应根据国家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等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工程特点、施工环境编制并实施工程施工节能减排技术方案。
1.0.11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应按《铁路隧道施工抢险救援指导意见》有关规定组建施工抢险救援机构,配置救援设备.1.0.1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的各类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1.0.13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应与工程进度同步进行,做到系统、完整、真实、准确,保证其具有有效的查考利用价值和完备的质量责任追溯功能,并应按有关规定做好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
隧道竣工后应根据施工特点及时编写单项和全面的施工技术总结。
我国高速铁路隧道主要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

我国高速铁路隧道的主要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如下:
隧道掘进技术:高速铁路隧道掘进技术是隧道工程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盾构施工技术、地质预报和掘进监测技术、施工安全技术等。
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隧道掘进经验和技术,隧道掘进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
隧道支护技术:隧道支护技术是保证隧道安全稳定的关键技术之一,包括钢筋混凝土预制框架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岩锚支护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隧道支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隧道防水技术:隧道防水技术是保证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
高速铁路隧道防水技术主要包括灌浆防水、混凝土防水、防水涂层等。
防水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隧道的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
隧道通风技术:隧道通风技术是保证高速铁路隧道运营安全和舒适的重要技术之一。
通风技术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方式,应根据隧道的长度、地质条件和运营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通风方式和设备。
隧道安全监测技术:隧道安全监测技术是及时发现和预防隧道施工和运营中的安全隐患的重要技术之一。
监测技术包括地震监测、地质变形监测、温度湿度监测等。
需要注意的是,高速铁路隧道的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而不断更新和改进的,应及时跟进并应用新的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以提高高速铁路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运营效益。
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随着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已成为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行和施工质量,对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展开研究,将主要内容分为构造设计、施工方法和监控技术三个方面。
一、构造设计高速铁路隧道的构造设计直接关系到施工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隧道的布置坡度应适中,对于长隧道而言,合理设置插入井,以确保通风与救援的通畅。
其次,隧道的横断面尺寸要合理,以满足列车运行的要求,同时考虑隧道的排水设施,以防止积水对隧道结构的损坏。
此外,对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采用合理的隧道衬砌设计,可提供更强的隧道支护作用。
二、施工方法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采用合适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还能保证工程的安全性。
在一般情况下,施工方法可以分为开挖法和掘进法两种。
开挖法适用于隧道较短、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情况下,施工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工开挖或机械开挖。
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长隧道,掘进法是较为常见的施工方法。
掘进法施工过程中,主要通过推进机进行隧道的掘进,再进行隧道的支护,可实现隧道同时施工和支护。
三、监控技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监控技术对于工程质量的保证至关重要。
隧道施工监控技术主要包括地质勘察监测、变形监测和渗流监测。
地质勘察监测可以通过地质雷达、钻孔等手段,对隧道内部的地质条件进行实时监测,以提前预警地质灾害风险。
变形监测可通过精密仪器对隧道结构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时发现结构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渗流监测则是通过对隧道周围地下水位的监测,以避免水位过高对施工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
通过构造设计、施工方法和监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高隧道施工效率,保证隧道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将会不断完善,为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安全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衬砌类型的选取 根据二次衬砌结构在运营期间是否承受水压力
排水型衬砌型式 复合式衬砌 结构 防水型衬砌型式
不承受水压力
承受水压力
二种类型结构的设计原则与支护参数有所不同。
二.主要设计原则及措施
(二)结构设计
1、衬砌类型的选取
暗挖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 明挖隧道采用整体式衬砌; Ⅲ~Ⅵ级围岩隧道衬砌应采用曲墙有仰拱的形式;
钢支撑
钢支撑 125H
喷混凝土 20cm
喷混凝土 15cm
图 10
日本 Narashinodai 隧道开挖步骤
一.境内外高铁隧道概况
(一)境外高铁隧道概况
5、台湾
台北-高雄高速铁路
台湾南北高速铁路 全线长394km,设计时 速350km/h,运行时速 300km/h,其中暗挖施 工隧道42座,总长 39km。 隧道净空有效面积 为90m2。双线隧道净空 跨度为15.35m,净高 10.5m,线间距4.5m, 实际开挖面积 147~155m2。
一.境内外高铁隧道概况
(二)国内高铁隧道概况
1、武广客运专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乌龙泉 武汉
咸宁
韶关
广州
岳阳
长沙
株洲 衡阳 郴州 衡山
隧道概况如下:
项目 数据 隧道数 (座) 222 隧道总长 度(km) 172 隧线比 19.8% 特长隧道 数(座-m) 1-10081 3~10km隧道数 (座-m) 12-67163 最长隧道 名称 大瑶山一号 长度 10081 速度目标 值 350km/h
排水型结构支护参数表
初期支护 锚杆 间距(m) (环×纵) 钢架 间距 (m) 二次衬砌 预留变形 量(cm)
设置部位 长度(m)
规格
仰拱/底板 拱墙(cm) (cm)
拱墙/10 拱墙/10 拱墙/15 拱墙/18 拱墙/25 仰拱/15 全环/25 全环/25 全环/28 全环/28 全环/28
/ / 25×25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一.境内外高铁隧道概况
(二)国内高铁隧道概况
2、郑西客运专线
函谷关隧道 渭南 西安北 华山 秦东隧道 灵宝
三门峡
郑州
渑池 巩义 荥阳 洛阳南 张茅隧道
隧道概况如下:
项目 数据 隧道数 (座) 38 隧道总长 度(km) 77 隧线比 16.8% 特长隧道 数(座-m) 无 3~10km隧道数 (座-m) 11-57299
IV级
工况二 工况三
工况一
V级 工况二 工况三
对称45m
对称10m ——
对称45m
偏压中心45m 深埋
二.主要设计原则及措施
(二)结构设计
4、排水型结构计算算例
Ⅳ级围岩偏压工况
Ⅳ级围岩偏压工况初期 支护计算模型
Ⅳ级围岩偏压工况二次衬砌弯矩图 (KN· m)
Ⅳ级围岩偏压工况二次衬砌轴力图 (KN)
二.主要设计原则及措施
二.主要设计原则及措施
(二)结构设计
6、素混凝土结构加筋设计 (2)原因分析
从结构计算角度看,Ⅱ、Ⅲ级围岩隧道二次衬砌采用素混凝土 结构均能满足承载要求,但从使用耐久性性能分析则存在一定问题。
鉴于混凝土材质的特性及施工工艺的原因,干缩或温差引起的微裂
缝存在不可避免,微裂缝在高铁运营过程中受频繁的动荷载及围岩 蠕变影响,使裂缝逐步开展、扩大、交错贯通,易引起混凝土掉块
一.境内外高铁隧道概况
(二)国内高铁隧道概况
2、郑西客运专线
函谷关隧道
渭南 西安北 华山 秦东隧道 灵宝
三门峡
郑州
渑池 巩义 荥阳 洛阳南 张茅隧道
郑西客运专线东起中原中心郑州市,向西经洛阳市、三门峡市、渭南市, 西止西北门户西安市,经豫、陕两省,横贯中州大地和关中平原东部, 正线全长458km。
注:①表中带*号表示为钢筋砼;②所有拱墙喷射混凝土中掺加合成纤维;③加强衬砌用于浅埋隧道段;④喷射混凝土强度等 级C25,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C35,素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二.主要设计原则及措施
(二)结构设计
5、排水型结构断面示例
二.主要设计原则及措施
(二)结构设计
6、素混凝土结构加筋设计
(1)国外高铁隧道现状
一.境内外高铁隧道概况
(二)国内高铁隧道概况
3、广深港客运专线
福田 新广州 新深圳
西九龙站
隧道概况如下:
项目 数据
隧道数 (座) 隧道总长 度(km)
隧线比 31.1%
特长隧道 数(座-m)
3~10km隧道数 (座-m)
最长隧道 名称 长度
速度目标值 350km/h
24
32
1-10800
1-10800
拱脚锚杆 φ 25,l=2m 型钢支撑 125H 型钢支撑 125H 喷混凝土 12.5cm 工作面稳定锚杆φ 25,l=2m
隧道采用分块开挖的方 法(CRD),在隧道拱部 采用超前小钢管,钢管 直径34mm,长2.75m, 间距25cm,共用47根, 临时支护结构采用125H 型钢支撑,喷混凝土厚 125mm,锁脚锚杆直径 25mm,长2.0m,图中 ①~⑥表示开挖顺序。
Ⅱ级围岩隧道衬砌可采用曲墙式加底板的形式;
边墙与仰拱应圆顺连接;
二.主要设计原则及措施
(二)结构设计
2、排水型结构计算原则
初期支护承担施工阶段大部分荷载或全部荷载;初期支护作用,是为确 保施工安全,减少围岩松驰、及时控制地压发展和围岩自支护能力降低, 与围岩一起共同承载; 二次衬砌承担部分围岩形变压力以及由于初期支护可能劣化、软岩蠕变、 环境条件变化等而作用于二次衬砌上的荷载,并作为安全储备。 初期支护根据共同变形理论,按地层-结构模式进行计算; 模筑衬砌按荷载-结构模式进行计算。 细化隧道围岩级别、地形、地质条件;
35 35 40 40* 45* 45* 50* 50* 50* 55*
/30* 35/ 55/ 55*/ 55*/ 55*/ 60*/ 60*/ 60*/ 65*/
3~5 3~5 5~8 5~8 8~10 8~10 8~10 10~15 10~15 10~15
格栅或型钢 1.0(全环) 型钢 格栅或型钢 型钢 型钢 0.8(全环) 0.6~ 0.8(全环) 0.6(全环) 0.5(全环)
国外高铁建设起步较早,在早期建设的高铁隧道中地层条件 较好地段的二次衬砌,曾采用素混凝土结构,但随着运营时 间的推移,内衬裂缝的扩展也在不断加大、加密,导致后期 维护工程量的加大、甚至影响铁路运营安全。鉴于此,欧洲
近期建设的高铁隧道内衬均采用加筋结构,韩国则在高铁隧
道交付运营前对每座隧道的每一条裂缝进行检查及处理。
根据京沪高速铁路隧道前期研究和遂渝线关于隧道空气动力学 研究成果,中国高速铁路隧道舒适度准则见下表:
铁路类型 A(平原) B(平原) C(山丘) D(山丘)
隧道长度(占线路长度的比例) 单线 双线 单线 双线 <10% <10% >25% >25%
关系 而且 而且 或者 或者
隧道密集程度 (座/h) <4 <4 >4 >4
(二)结构设计
4、排水型结构计算算例
Ⅴ级围岩偏压工况
Ⅴ级围岩偏压 工况计算模型
Ⅴ级围岩偏压工况二次衬砌弯矩图 (KN· m)
Ⅴ级围岩偏压工况二次衬砌轴力图 (KN)
二.主要设计原则及措施
(二)结构设计
4、排水型结构计算算例
底板结构计算
底板按弹性地基梁进行计算,弹性抗力系数取1200MPa/m;
荷载及冲击系数按“ZK标准活载(二)”作为设计活载; 动力系数按涵洞结构计算。
/ / 拱部 拱部 拱墙 拱墙 拱墙 拱墙 拱墙 拱墙
2.5 2.5 3.0 3.0 3.5 3.5 3.5 4.0 4.0 4.0
1.5×1 1.5×1 1.2×1 1.2×1 1.0×1 1.0×1 1.0×1 1.0×0.8 0.80×1.0 0.80×1.0
/ / / 型钢 格栅
/ / / 1.0(拱墙) 1.0(拱墙)
结合工程类比。
二.主要设计原则及措施
(二)结构设计
3、排水型结构计算工况
围岩级别
工况 工况一
计算模式 地层—结构 对称20m 偏压中心20m 300m 对称30m 偏压中心30m 300m 荷载—结构 对称8.6m 偏压中心10m 深埋 对称17.2m 偏压中心20m 深埋
III级
工况二 工况三 工况一
最长隧道
名称 张茅隧道 长度 8483
速度目标 值 350km/h
一.境内外高铁隧道概况
(二)国内高铁隧道概况
3、广深港客运专线
福田
新广州
新深圳
西九龙站
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段位于广东省中南部,该线北起广州铁路枢纽 的新广州站,向南经番禺区的沙湾、黄阁等镇,经过东莞市沙田、虎门、 长安等镇,进入深圳市的公明、光明、石岩、龙华等镇,并在龙华设深 圳第二客站(新深圳站、本线设计终点),正线全长103km。
4、客运专线隧道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大断面隧道支护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与经济性;
防排水技术措施的可靠性、施工可行性、运营可维护性; 复杂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法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新型、简洁的景观、环保洞门的开发; 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洞口处理技术;
隧道综合防救灾措施的系统性、高效性。
二.主要设计原则及措施
二.主要设计原则及措施
(二)结构设计
4、排水型结构计算算例
底板结构计算
单列作用弯矩图(KN.m)
双列作用弯矩图(KN.m)
单列作用应力图(KPa)
双列作用应力图( KPa )
二.主要设计原则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