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心里特征

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3、具有不平衡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中学生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④童年期(6、7~11、12岁);⑤少年期(11、12~14、15岁);⑥青年期(14、15~25岁);⑦成年期(25~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

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主要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11、12~14、15岁)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已经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判断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

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年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

情感成为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且能比较客观的看待自我,明确的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珍重自我。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又可以称为“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美国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认为的刻意提前训练,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因此,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也称为“量力行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二)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奥地利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鹅的认母行为)

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现象。

2~3岁是技术能力(口头计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

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

2岁半~3岁半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

4岁是形状直觉形成的关键时期。

4~5岁是学习书面知识的关键时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瑞士)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构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不断变化。他首先引出了图式的概念。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引起了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变化,从而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同化:主体把新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

顺应: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的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景时,对自身图式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当个体原有图式能同化环境中的新知识经验时,他的心理就处于平衡状态,而当个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同化环境中的新知识经验时,他的心理就处于不平衡状态。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质的四个主要阶段:①感觉动作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④形式运动阶段。

1、感觉动作阶段(0~2岁):儿童赖以吸收外界知识的图式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以及手的动作。这个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性。客体永恒性: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儿童的直

接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倾向。

★皮亚杰——三山实验

研究表现:该阶段的儿童还常常变现出泛灵论倾向,将任何事物都看做生命或类似生命的活动。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最突出的成就是获得守恒

概念、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有具体的逻辑推理。儿童是通过可逆推理、两维互补和恒等性推理等思维形式获得守恒概念的。另外,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

4、形式运动阶段(11~15岁):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具有假设演绎推理能力。

★皮亚杰——钟摆实验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①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②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他使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其次,维果斯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内化是促使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

再次,维果斯基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①现有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②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皮亚杰与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的不同点

维果斯基更加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皮亚杰更关注儿童本身如何利用已有的“图式”去进一步建构更高级的“图式”,强调个体本身内部发展的阶段和方向;维果斯基更关注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如何在儿童已有心理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其心理结构,强调儿童外部的社会文化规律对发展的作用。

其次,维果斯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从社会化到个体化的过程。皮亚杰把语言看成是认知发展的副产品,个体的发展是从个体化到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节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观察,即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的、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中学生观察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①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②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③观察事物思维概括性明显发展;④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