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复位预应力装配结构体系研究进展
自复位结构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自复位结构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摘要:一、引言1.自复位结构的概念和意义2.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的背景二、自复位结构的研究进展1.国内外研究现状2.研究热点和趋势三、自复位结构的应用现状1.工程领域的应用2.电子产品中的应用3.其他领域的应用四、我国自复位结构的研究与应用1.政策支持和产业现状2.技术创新和突破五、自复位结构的发展前景1.市场需求和增长潜力2.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六、结论1.自复位结构的重要性2.推动研究和应用的建议正文:自复位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技术手段,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复位结构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在工程、电子、医疗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一、引言自复位结构,是指在受到外部力作用时,能够实现自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力学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很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对于提高工程构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自复位结构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其在实际应用中也展现出良好的效果。
二、自复位结构的研究进展1.国内外研究现状自复位结构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在理论研究、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在我国,自复位结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2.研究热点和趋势当前,自复位结构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复位机制、材料选择、结构设计以及应用领域。
未来研究趋势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实现自复位结构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三、自复位结构的应用现状1.工程领域的应用自复位结构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如桥梁、塔架、高楼等建筑结构中均有采用自复位构件以确保安全性。
此外,在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时,自复位结构能够有效减小损失。
2.电子产品中的应用随着电子产品向轻薄、便携方向发展,自复位结构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单元拼装式自平衡预应力网格结构成型方法的研究

单元拼装式自平衡预应力网格结构成型方法的研究摘要:单元拼装式自平衡预应力网格结构是一种新式的预应力空间钢结构,目前关于这种结构的成型工艺和施工技术措施尚不明确,阻碍了这种新型结构体系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单元拼装式自平衡预应力网格结构的构造特点,对这种结构体系的成型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给出了适用于单元拼装式自平衡预应力网格结构的成型方法、实施要点及技术措施。
关键词:钢结构;预应力;结构成型1 引言单元拼装式自平衡预应力网格结构是一种新式的预应力空间钢结构,结构是由结构基本单元拼装组成,结构的基本单元的形状为一几何多面体,该几何多面体是由外部只能承受拉力的柔性拉索和内部按照一定规则设置的刚性压杆组成。
2 单元拼装式预应力网格结构的成型方法结构成型是指在实现结构的空间几何形态并在预应力结构中建立既定预应力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直接张拉预应力拉索的拉索法是预应力空间钢结构广泛采用的结构成型手段,但是拉索法并不适合单元拼装式自平衡预应力网格结构的成型,这与自平衡预应力网格结构的结构特征和构造特点相关。
首先,在单元拼装式自平衡预应力网格结构中拉索的根数众多,绝大多数拉索的设计预应力不同,张拉过程中各拉索之间索力相互影响大,拉索张拉控制应力确定困难。
其次,自平衡预应力网格结构的各个节点上关联的构件数量较多,难以为数量众多的拉索的张拉提供必要的作业空间和锚固空间,工程实施困难,结构成型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单元拼装式自平衡预应力网格结构上通常从结构构件的空间上协调变形特点上解决其成型的难题。
丝扣拧张法就是一种通过伸长压杆间接实现拉索张拉的拉索预应力建立方法。
丝扣拧张法的技术特点如下:为实现压杆的伸长,在压杆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定长度的丝扣方向相反的螺栓,安装压杆时将两端的螺栓旋入端部的球形节点的螺中,结构拼装完成后,旋转压杆使杆端的螺栓自节点构件中旋出,压杆实现伸长,同时与该压杆连接的拉索实现张紧。
3 结构成型的步骤及措施采用丝扣拧张法实现单元拼装式自平衡预应力网格结构的成型需按照以下步骤实现(如图1所示):(1)结构单元拼装,依据设计图纸将组成预应力网格结构的各结构单元体组装完成,由于在结构的拼装阶段压杆不需伸长,因此结构单元体中各构件的预应力为零。
装配式预应力结构体系的研发与应用

24∣ 建设科技研究探讨建设科技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年1月下总第423期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
但长久以来,建筑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建造方式主要以现浇混凝土结构为主,现场湿作业多,工业化程度不高,依赖低廉劳动力价格,建造效率低下,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施工现场和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等。
为了解决建筑行业的弊病,国务院发起了“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鼓励地方和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号召[1]。
1 国内装配式结构体系研发现状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是与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同时起装配式预应力结构体系的研发与应用顾刘勇1 苏梦华1 谢超1 满建政1 倪路瑶2 夏烨楠2(1.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215131;2.东南大学,南京210009)[摘要]我国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多年,但建造过程中仍然存在建造效率低下,资源和能源消耗高,工业化程度较低等弊病,因此发展装配式建筑已然迫在眉睫。
基于此现状,本文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
该结构体系着重开发新型梁柱节点及大跨预应力叠合板,并在工程项目中对该结构体系进行了首次应用。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梁柱节点;大跨叠合板;工程应用;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Fabricated Prestressed StructureSystemGu Liuyong 1, Su Menghua 1 , Xie Chao 1, Man Jianzheng 1, Ni Luyao 2, Xia Yenan 2(1.Zhongyife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Suzhou ,215131;2.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Abstract :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continued to develop rapidly for many years in China, while there are still disadvantage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such as low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high resourc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ow industrialization.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is imminent.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new type of fabricated structural system, which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beam-column joints and large-span pre-stressed composite slabs, which has been firstly applied in engineering projects.Keywords : prefabricated building, structural system, beam-column joints, long-span laminated slab, engineering application步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住宅建设中注重标准化、工业化和机械化。
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新型自复位装配式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新型自复位装配式体系抗震性能研究摘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在遭受较大地震动作用后会产生一定的残余变形,结构存在不可修复的塑性损伤。
本文针对现浇框架体系与新型自复位装配式体系在罕遇地震动作用下,通过通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显式分析,对比结构变形特征,包括最大层间位移角、残余变形。
分析结果表明,在同等强度的地震动作用下,基于性能化设计理念的新型自复位装配式体系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相比,具有更强的韧性,且能够有效减小地震作用造成的残余层间变形。
关键词:自复位装配式体系;长周期地震动;层间位移角;残余变形0 引言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施工进度和劳动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发展需求已经无法相适应。
与此同时,装配式结构的出现解决了现浇结构适应性不足的难题,避免了现浇结构的不足,并以其提高质量、缩短工期、节约能源、减少排放[1]得到广泛的推广。
Cheok等[1]通过对只有预应力筋连接、普通钢筋和混合连接梁柱节点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发现只有预应力筋连接的节点残余变形小但耗能特性差,而混合连接节点表现出更好的耗能特性。
该混合结点由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组成,其中,普通钢筋发挥屈服耗能作用,预应力钢筋承受梁柱界面处剪力。
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与日本合作的预制抗震结构体系(PRESSS)项目通过对韧性连接的研究发现:采用混合连接的PRESSS体系,震后梁柱、墙体基本没有破坏,预应力筋始终保持弹性,节点能回复到初始位置,具有良好的自恢复性和较小的残余变形等特点[2-4]。
图1 预应力梁横截面Fig 1 Prestressed beam cross section新型自复位装配式体系是一种基于性能设计的新型自复位装配式体系,采用混合结点的方式减小地震作用造成的残余变形,并结合PRESSS体系预应力干连接技术等。
新型自复位装配式体系是结合我国现阶段装配式结构特点,研发的一种预制构件易于标准化、自动化流水生产,工序少,采用干连接的快速装配体系。
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一、简述随着建筑结构设计的不断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的新型结构体系,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自复位剪力墙作为一种典型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是一种新型的自复位剪力墙结构,其特点是在剪力墙底部设置水平缝,通过预应力筋将剪力墙与水平面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抗侧移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研究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的受力性能和变形特性,本文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首先通过试验对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包括其受力过程、变形特性以及破坏模式等。
然后基于试验数据,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进行了数值模拟,以验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通过对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本文旨在为该结构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结构的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估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结构工程师们不断探索新型的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
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作为一种具有较高抗震性能的结构形式,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目前关于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的设计理论、施工工艺以及试验研究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因此开展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首先研究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的试验研究有助于完善该结构体系的设计理论。
通过对不同结构参数、材料性能和施工工艺的优化组合,可以为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的设计提供更为合理、可靠的理论依据。
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结构体系,具有较好的耐震性和节能性能。
本文对该结构进行了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该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应用前景。
本文的介绍将从试验背景、试验流程、试验结果和数值模拟四个方面进行。
试验背景为了满足城市快速建设的需求,建筑师们提出了更为安全高效的结构设计方案。
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结构体系就是这种方案之一。
该结构的主要特点为:采用预应力钢筋捆绑混凝土,增加结构整体抗震能力;底部有开水平缝,减少剪力墙的剪力传输,提高结构位移性能;自复位设计,即在地震后可以自行复位,保证结构的持续性能。
试验流程为了验证该结构的力学性能,本文进行了1:3比例的试验研究。
试验采用了三层剪力墙矩形试件,试件高2.8m,墙厚0.3m。
预应力钢筋为Φ13,开水平缝宽度为5mm,试件通过水压试验后进行地震模拟试验。
试验过程中,采用了数字图像测量仪和加速度计对结构的位移、应变和加速度等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
试验结果试验结果显示,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的耐震性能较好。
在地震模拟试验中,结构的最大加速度仅为0.15g,结构的震动位移较小,在地震后也能自行复位。
此外,试验还发现了该结构的力学特性,如压缩区域的压力分布、缝隙的变形过程等。
数值模拟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该结构的力学特性,本文对该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
采用了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三维模型,对震动响应、应力分布等进行了分析。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自复位能力,并且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结论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底部开水平缝预应力自复位剪力墙的试验性能和数值模拟分析。
结果表明,该结构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混凝土结构体系。
具有自复位能力的钢结构体系研究

具有自复位能力的钢结构体系研究钢结构体系因其具有高强度、自重轻、构造严谨、抗震性能优越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中。
近年来,随着地震工况的复杂性和地震荷载的增大,传统钢结构体系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因此,研究具有自复位能力的钢结构体系对于提高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自复位能力是指结构在承受地震荷载后,通过自身的变形和恢复,使结构回到原始位置的能力。
在钢结构体系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构造,可以使结构具有一定的自复位能力。
例如,采用具有良好韧性的钢材、合理的节点设计和阻尼装置等手段,实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自复位。
具有自复位能力的钢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可以产生较小的位移和变形,从而有效降低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作用,提高结构的安全性。
自复位能力可以使钢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周期延长,降低地震反应,增强结构的耐震性。
通过引入自复位能力,可以对钢结构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减小结构截面,降低用钢量,提高结构的经济性。
以某高层建筑为例,该建筑采用具有自复位能力的钢结构体系。
在地震作用下,该结构表现出良好的自复位能力,最大位移仅为1/1000,远小于传统钢结构体系的最大位移值。
这表明自复位能力可以有效提高钢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
具有自复位能力的钢结构体系在提高结构安全性、耐震性和经济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未来,随着地震工况的复杂性和地震荷载的增大,自复位能力强的钢结构体系将在建筑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和推广具有自复位能力的钢结构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钢结构体系因其优越的力学性能和环保性,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如何提高钢结构体系的能源利用效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方面,节点耗能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钢结构体系中节点耗能能力的研究现状,介绍相关的关键技术,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钢结构体系中,节点的耗能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的能量吸收和分散。
自复位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研究进展

自复位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研究进展牛培源;胡翔;陈培良;王华杰;薛伟辰【摘要】自复位体系是指放松建筑结构与基础间或构件间的约束、以自重或预应力筋实现自恢复能力的体系.自复位预制混凝土结构具备预制结构工业化生产与损伤变形可控的特点,其应用前景广泛.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综述了自复位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自复位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剪力墙、摇摆混凝土结构3种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并对自复位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展望.【期刊名称】《建筑施工》【年(卷),期】2016(038)005【总页数】3页(P652-654)【关键词】自复位;预制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摇摆结构【作者】牛培源;胡翔;陈培良;王华杰;薛伟辰【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上海 200092;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上海200092;上海城建建设实业集团上海200042;上海城建建设实业集团上海200042;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上海 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528.10 引言在现阶段,我国预制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基本采用“防现浇”的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一目标允许结构遭罕遇地震时发生较大残余变形,导致震后修复难度大甚至无法修复。
为提高结构在震后的可修复性,20世纪90年代开始,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逐渐发展[1-2],其中地震过程中损伤少或震后便于修复的结构形式研究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结构体系研究及性能抗震设计研究的重要方向。
自复位结构体系是指:放松结构与基础或构件之间的约束,将损伤集中在可更换的耗能元件上,震后通过自重或预应力筋实现结构的自恢复性能[3]。
自复位的思想最早源自于欧洲学者对预制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普通预制混凝土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表现出良好的塑性,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往往形成塑性铰,其力与位移曲线呈椭圆形,带预应力的预制混凝土结构更具有良好的自恢复性,在相同的变形条件下,力与位移曲线表现出一定的线性特性,呈现旗帜形。
具有自复位能力的钢结构体系研究

理想的自复位节点弯矩-转角( M - θr ) 曲线如图 3 ( a) 所示[10]。θr 为梁柱之间的相对转角。节点力学性 能十分重要的一个参数就是梁柱之间的开口距离 。 在梁柱开口之间,该节点的力学性能与焊接刚性节点 的力学性能( 如初始刚度等) 十分相似,笔者已通过通 用有限元软件 ABAQUS 证实这点。梁柱开口瞬间( A 点) 对 应 的 弯 矩 大 小 称 作 脱 开 弯 矩 ( decompression moment) ,开口后节点便成为一个部分约束节点,此时 的刚度便由预应力束的弹性刚度与角钢的弹性共同 决定。继续加载,受拉角钢便开始屈服( B 点) 直至完 全塑性( C 点) ,此时节点刚度主要由预应力束的弹性 刚度决定。如果继续加大荷载,预应力束也将发生屈 服( E 点) ,这对于结构是相当危险的,因此钢绞线初 始预应力不应过大,从而留有充分的变形空间。在 C 点与 E 点间卸载( D 点) 的话,角钢将开始耗能直到开 口闭合( D 点至 H 点) ,如果继续卸载,弯矩将继续减 小至零点。对于安装有摩擦型阻尼器,或在柱上翼缘 内部安装金属耗能器( 沿梁长的方向) ,或在原有自复 位节点的基础上加一些无黏结钢支撑的节点,其弯矩转角( M - θr) 曲线与图 3 相似。
自复位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自复位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展望陈阁琳;伍云天【摘要】通过放松剪力墙与基础之间及剪力墙与梁柱之间的约束,允许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抬升形成摇摆,通过重力荷载及预应力使剪力墙复位,形成自复位剪力墙结构.研究表明,自复位剪力墙能够在侧向结构刚度与强度无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实现较大位移,且卸载后无显著残余变形及较大损伤,有利于实现震后快速恢复结构使用功能.该文首先回顾了自复位剪力墙结构的发展起源,简要介绍了自复位剪力墙结构的基本原理,详细陈述了国内外自复位剪力墙结构的相关研究发展,对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后张预应力限制墙高及联肢剪力墙研究匮乏等不足,提出相应的研究设想.【期刊名称】《重庆建筑》【年(卷),期】2016(014)005【总页数】6页(P53-58)【关键词】可恢复性;自复位;剪力墙【作者】陈阁琳;伍云天【作者单位】重庆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 400053;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伍云天(1979-),男,湖南常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结构研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工程研究人员逐渐将结构抗震设防的理念从以人的生命安全为原则转变为强调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经济损失以及保证结构的使用功能不致丧失。
在此背景下美日学者提出基于性能的建筑抗震设计理念,并成为结构抗震设计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至今为止已经经历了FEMA 273[1]、FEMA 356[2]以及FEMA 445[3]等几个发展阶段。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根据建筑的用途和重要程度以及设防等级确定不同的抗震性能目标,并期望建筑在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下具有预期的抗震性能和安全度。
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建筑物所遭受到的地震作用往往无法准确预测,并且建筑物发生损伤甚至破坏后将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修复建筑物也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及时间,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通过预应力筋实现自复位功能的防屈曲支撑性能分析

科学技术创新2020.24(转下页)图2阻尼器在模型中的布置图层)1/357(第18层)Y 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1/212(第26层)1/208(第18层)5结论本项目将钢滞变阻尼器布设在剪力墙结构连梁部位,阻尼器能够充分发挥耗能作用,由于阻尼器屈服后,连梁剪力有了上限约束,结构混凝土构件得到有效保护,阻尼器能够有效控制结构的地震响应,全面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与7度设防传统设计相比,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增加相对较少,施工简便,工艺成熟可靠,可为同类工程设计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1]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297-2013.[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17.通过预应力筋实现自复位功能的防屈曲支撑性能分析姜滨1贾明明*2,3惠丽洁3(1、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82、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903、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防屈曲支撑耗能能力强但震后残余变形大,易造成结构很大残余变形[1]。
Miller 等人[2]以传统防屈曲支撑作为耗能元件,以形状记忆合金筋作复位材料合成一种自复位防屈曲支撑。
此外,刘璐[3]和曾鹏[4]等则采用了常见的预应力钢绞线作为复位筋制作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并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此类型支撑的滞回耗能和自复位能力。
研究表明这一类型的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既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最大地震响应,也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
虽然自复位防屈曲支撑能有效提高结构滞回耗能能力,减小结构的残余变形,但相关设计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
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有限元模拟对影响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滞回耗能和自复位能力的参数进行分析,以期能为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设计提供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为改变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 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不足的缺点,研究开发用于地震区的
多层预制体系结构形式#美日共同开展了 PRESSS(Precast
Seismic Structural Systems,预制装配式抗震结构体系)研究 计划叫在此期间提出了干性连接的概念,采用预应力作为
Technology,美
)对这一装配方式
进行了
段的试验研究〔%电试验中不改进与创新,最
终认识到预应力筋“无粘结”的 (Priestley教授问指出由 于预应力筋在节点内和梁端一定范围内不与周围混凝土粘
结,结构产生较大变形时预应力筋仍可保持弹性,避免预应
力筋在梁柱结合面处的应力集中,从而可有效推迟预应力
回特性$ 图 3 给出 了 NIST 试用Fra bibliotek混合装配
节点的滞回曲线,可见节点最终的残余变形几乎为0$
(a)
(b)
(C)
图2理想化滞回曲线
江苏建筑 2019年第4期(总第198期) 中在耗能元件上,学者将耗能元件与预应力装配技术结合#
提出了不同的节点连接方式与构造$根据耗能元件的耗能
原理#主要分为以下2类:
研究,针对不同的结构体系,提出多种新型的连接方式和节
点构,完成较多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本文旨在简要回
总结
在预应力预制装配结构体系 的研
究进展,介绍各种新型的节点连接方式和构造,以期供后来
研究
,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展望(
1国外学者对预应力预制装配结构的研究
1.1 美日 PRESSS 研究
PRESSS 计划 的整
江苏建筑 2019年第4期(总第19$期)
61
自复位预应力装配结构体系研究进展
徐建凯,黄小红
(常州工学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000) :扌商 要] 简要介绍了自复位结构的基本原理,回顾了自复位预应力预制装配结构的发展历程,包括概念的提出、试验验
证与应用#介绍国内外在预应力预制装配结构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自复位结构的发展趋势,并对预应力预制 装配结构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筋的屈服,保证结构自复位的能力(
通过对NIST四阶段试验总结#PRESSS计划最终推荐 了4种干性连接方式叫如图1所示(其中后张有阻尼混合
有阻尼
先张装配
普通钢筋1普通钢筋
有毡结段
无粘结段
预有粘 应力结筋段——1无预应粘结力段筋
后张装配
普通钢筋
普通钢筋 砂粘结段
纤维材料
预应力筋 无粘结段
无阻尼 1-—---- 1
大体 为3
段 :概念
研究、试验研究及最后的成果验证与规范撰写。
概念研究中提出“干性连接”这一概念,特别是采用预
应力作为装配手段后,预制装配结构在
大的非线性
变形后,因预应力筋的回弹,结构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
即最终残余变形很、(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1.2.1拉-压屈服原理
前文提到的后张有阻尼连接即是采用普通钢筋的拉压屈服耗能,这一连接方式在剪力墙中也得到应用#即采用
竖向预应力筋拼装剪力墙#在墙底与基础连接处 用普通
钢筋耗能〔13〕$
2001年#Ricles等〔14/在钢框架中采用预应力拼装技术#
并在节点处 用角钢耗能#节点构造如图4所示$预应力筋 与上下角钢共同抵抗梁端弯矩,梁端剪力主要由角钢承担$
装配手段的预制装配结构不同于传统的装配整体式结构#
具有自身独立的特性:(1)地震作用下结构损伤集中在连接
部位(大多集中在耗能
),而梁柱构件本身损伤很小,
震
(将耗能元件更换即可);(2)采用预应力筋作为
装配手段,震后结构的强度、刚度衰 ,残余变形小,具有
较强的自位能力°
近20年来,
预应力拼装结构进行较深入的
预应力筋 有粘结段
\----------
预应力筋 无粘结段
!1 纤维材廟
J 预应力筋 无粘结段
图1 PRESSS推荐的4种干性连接方式
[收稿日期<2019-03-21
[作
<?建@匍任CD产经E有限公工程K#
按从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及0工研究(
62
连接方式得到较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连接方式见图1#预应
XU Jian-kai HUANG Xiao-ho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set Management Co., Ltd, Changzhou Jiangsu 213000 China)
Abstract: The basic mechanism of self -centering structures is int-ioduc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prestressed precast structure is reviewed, including concept, test ve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 latest results on the research of prestressed structure is introduced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prestressed precast structure is pointed out. Key words: prestress; precast; hysteresis curve ; hysteresis rule; tests
力筋布置在梁截面形心处,梁柱连接部位设置普通钢筋,通
过钢筋屈服耗能$
Pampanin,S给出预应力预制装配节点理想化的滞回曲
线〔8〕,如图2所示,这也是预应力预制混合装配节点的设计
思想#(1)滞回曲线呈非线性弹性,表示预应力筋部分提供
的结构自复位的能力#(2)表示耗能元件的耗能#(3)表示预 应力筋部分与耗能元件的滞回曲线叠加构成混合结构的滞
9 节点的 性能试
,参数 :角钢厚%
角钢肢长、梁翼缘有无钢板、垫板、预应力初始张拉力等$试
[关键词] 预应力;预制;滞回曲线;滞回规则;试验 [中图分类号]TU37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270(2019)04-0061-05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Self-Centering Prestressed Precast Structur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