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2教师版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2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528fb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1c.png)
要点一: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什么是宾语前置?咱们知道现代汉语中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动词或介词后的宾语是它们所涉及的对象。
宾语一般回答“谁”“什么”“哪儿”等问题。
而在古代汉语中往往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种现象就是宾语前置。
举个例子:咱们做作业。
“咱们”是主语,“做”是谓语,“作业”是宾语。
其中宾语“作业”应该在谓语“做”的后面。
若是把“作业”放到“做”的前面:“咱们作业做”,这就叫做“宾语前置”。
此刻看来这样的句子超级别扭,但在文言文中是超级普遍的现象。
现代汉语的词语特别是成语中,还保留着相当一部份“宾语前置”的现象:自制、自杀、自救、自信、自焚、自律……自信心:信自心唯利是图:唯取利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条件:这种宾语前置,要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需是代词;二是必需是不是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以后。
举例: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自信”即“信自”,意思是“相信自己”。
③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贯:侍奉也。
“三岁贯汝”就是说侍奉你连年。
三岁言其久,汝,指统治者。
译为:连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这是不是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
“莫”是不是定词。
宾语“我”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主要规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主要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fad40d4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3d.png)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主要规律在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是一个有趣又复杂的现象,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事儿。
听着,别以为“宾语前置”听起来就是个难懂的语法规则,其实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帮助咱们更好地理解古文。
古代汉语和现在的语法习惯差别可大了,咱们现在说话习惯把宾语放在动词后面,像“我吃苹果”,可在古文中,宾语可是可以跳到动词前面的。
你可能会想,啊,这不就打破了语法秩序了吗?其实不是。
古文中的宾语前置,有着它的独特规律和魅力。
咱们今天就聊三种常见的宾语前置的情况,让你一下子就能搞清楚其中的奥妙。
第一种情况就是为了强调宾语。
你想啊,当你特别想强调某个东西时,不就忍不住把它往前推吗?比如说你今天特别喜欢一个人,可能会忍不住说:“这个人,我真是太喜欢了!”你看,‘这个人’这个宾语是不是被特别提了出来?同样,古代汉语也有类似的情况,宾语前置有时就是为了让它更吸引注意力。
这种方式,简直可以把那种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的感觉全都给表达出来了。
比如《史记》里有句:“书,我早就读完了。
”这里的“书”被提前了,给人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好像这本书已经成了说话者心头的最大关注点。
古人嘛,想表达情感的时候,肯定要拿出一些有趣的方式来,宾语前置就是一个妙招。
再说第二种情况,宾语前置有时候是为了适应古汉语的韵律。
古文讲究音调的和谐,语气的轻重,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
你想,汉字的结构就很讲究对称和美感,古人用语言的时候,总希望让话语更有节奏感。
比如《诗经》里面就经常用这种方法,宾语一前置,整句话就更押韵了、更加和谐了。
你看,古人可不会像咱们现在直接一个“我吃苹果”就了事,古人可能会把“苹果”提前,变成“苹果我吃”,这样一来,不仅听起来有点旋律感,读出来也特别有趣,仿佛在诉说一个温柔的故事。
你说,这种技巧多有意思,尤其是那些诗人和文人,哪能让自己的句子显得平淡无奇?第三种情况呢,宾语前置有时是为了省略一些信息,让句子简洁。
古代汉语里,很多时候句子短短的,信息却是满满的。
帮你彻底理解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
![帮你彻底理解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4fc289dbaa00b52acfc7ca2c.png)
帮你彻底理解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本文约1800字,花费时间约6分钟。
请耐心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现代汉语逆推古代汉语,并利用常见的成语,让您彻底理解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句子的主干是主谓宾,宾语应放在谓语后面。
如:他吃饭。
但是在文言中宾语却可以放于谓语动词之前。
“他吃饭”就变成了“他饭吃”。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岁不我与岁不与我时不我待时不待我人莫予毒人莫毒予莫敢谁何莫敢何谁(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2)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其正确句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其正确句序是“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人”。
宾语“我”也是代词放在动词“顾”的前面,正确句序是“莫肯顾我”。
2.疑问句疑问代词前置何去何从→去何从何何罪之有→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可省略)毛将焉附→毛将附焉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这是疑问句,“安”译作“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文言文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8fccc10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6a.png)
文言文宾语前置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宾语前置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语法现象。
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对于准确解读文言文、深入理解古人的表达意图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正常情况下,宾语应该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和语法规则下,宾语会被提到前面。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里较为常见。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当句子是疑问句,且宾语是疑问代词时,宾语要前置。
比如“大王来何操?”,“何”是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正常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意思是“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再如“沛公安在?”,“安”是疑问代词,作“在”的宾语,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意思是“沛公在哪里”。
这种情况下,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疑问的重点。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里,如果宾语是代词,那么这个宾语就要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代词,作“欺”的宾语,正常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意思是“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又如“莫我肯顾”,正常语序应为“莫肯顾我”,意思是“没有人肯顾念我”。
否定词常见的有“不”“未”“无”“莫”等。
用“之”“是”作为提宾标志。
比如“夫晋,何厌之有?”,“之”起到了把宾语“厌”提前的作用,正常语序是“夫晋,有何厌”,意思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意思是“不懂得断句,不能解决疑惑”。
再看“唯利是图”,“是”把宾语“利”提前,正常语序是“唯图利”,意思是“只贪图利益”。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宾语前置情况,那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会前置。
例如“亚父南向坐”,“南”是方位词,作“向”的宾语,正常语序是“亚父向南方坐”。
了解文言文宾语前置的现象,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着很大的帮助。
如果不明白宾语前置的规则,在阅读时就可能会产生误解,无法准确把握句子的意思。
比如《鸿门宴》中的“不然,籍何以至此?”,如果不知道这是宾语前置,可能就会理解为“不然,籍因为什么到这里?”而实际上,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不然,籍以何至此?”,意思是“不是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地步?”再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去理解,就会觉得很别扭,而知道这是宾语前置,就能够明白其意思是“邹忌不相信自己”。
高考文言文专题(宾语前置)
![高考文言文专题(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1e3bb023192e45361066f51b.png)
综 合 练 习 晋平公与群臣饮酒,饮酣,乃喟然叹曰: 晋平公与群臣饮酒,饮酣,乃喟然叹曰:“莫 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 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 琴撞之。公被衽而走避,琴坏于壁。公曰: 琴撞之。公被衽而走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 谁撞? 师旷曰: 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 公曰: 寡人也。 师旷曰: 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人 君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公曰: 释之, 君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 寡人戒。 寡人戒。”
•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相恤?( •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 岳阳楼记》 •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归汉?(
2、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介词“
•格式:宾语十介词“以”十谓语动词 格式:宾语十介词“ 介词 格式 •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选读)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论语》选读) 为己任, ?(《 •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是以记之 • ③一言以蔽之 一言以蔽之 •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勾践灭吴》 一以当十 •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 成语有:夜以继日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语十疑问代词宾语【 格式:主语十疑问代词宾语【谁、奚、胡、何、 疑问代词宾语 十谓语动词+? 曷、安、恶、焉】十谓语动词+?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何操 鸿门宴》 •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何所思?( •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⑤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 不暇自哀 • ⑥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 !(《论语》选读) 也!(《论语》选读) • ⑦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焉。” •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成语有: 无尔诈, • 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译文: 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高考文言文复习:宾语前置
![高考文言文复习: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2af79069aeaad1f346933fa9.png)
高考文言文复习: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一、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
![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29740d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2.png)
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
文言文指的是中国古代大量使用的文字和文法,其特征是朴素简洁、含义清晰,具有
古老性和稳定性,是中国古书千古流传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与英语中出现的宾语前置现象
相比,中文文言文中也有宾语前置现象。
宾语前置在中文文言文中是一种文法现象,它表明宾语可以出现在句子主语之前,实
现主语与宾语的变换,即以动作的完成来体现句子的中心意思。
宾语前置的起源,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它是中文文言文的重要的文法特征,从句
法学的角度讲,它是中文文言文于其他语言形成独特文化的重要成分之一。
它不但可以使
句子修辞更加优美,而且可以提高句子的表达效率,增加句子的可读性,以达到影响读者
的最佳效果。
宾语前置在中文文言文中有很多功能,其中最主要的运用之一是突出动词中心。
宾语
前置可以“主动补充”动词前面的字句,强调动词本身的意思和句子的中心思想,使句
子表达得更清楚,易于理解。
此外,宾语前置还可以用来区分重复性的句子,避免重复性
的句子出现,以及使高级语言或复杂思想更为清楚地表达出来。
在中文文言文的宾语前置现象中,按其使用频率高低可以分为四类:动词为主的句子,介词为主的句子,形容词为主的句子和名词为主的句子。
在宾语前置现象中还可以看到
“强调现象”,“比喻化现象”和“对话现象”等独特特征。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f390dee5af45b307e97197b8.png)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
例: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曰
用“之”或“是”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3、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译: 就用那个人的办法,回过头来对付那个人 。
4、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 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找出其中品德好的人向他学习,对照其中品德不好的人来改正我自己。
5、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guo)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19、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译: 谁替大王出这个主意的呢 ?
20、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译: 心想北人(蒙古人)也还是可以用言语打动的 。
21、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我认为老百姓交朋友还不会互相欺诈,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
22、蔺相如固止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8、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译: 唉!这是真实的情况呢,是虚假的情况呢,还是传闻的不实呢?
9、 若入前为寿。(《鸿门宴》)
译: 你进去上前敬酒 。
10、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 用这样的做法,去求满足那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啊 !
译: 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 。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dcd0f6160b4e767f5acfce9b.png)
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介词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5.以“惟……是”“……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吾马首是瞻、无乃尔是过与二、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三、状语后置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1)介宾结构后置:“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处所,时间作介宾结构,一般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得双石于潭上。
〈石钟山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2)动词+(之)+以字引起的介宾结构。
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3)动词+(宾语)+量词举所佩玉诀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4)动词+宾语+副词后秦击赵者再。
〈六国论〉四、定语后置最典型最完整的结构是“名词+之+定语+者”如:国人之读兹编者但很多情况下可以省去“之”或“者”或“之”“者”全省略。
(1)名词+者字结构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2)“之”后跟形容词,是定语后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3eeb2030a26925c52cc5bfa7.png)
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
找出其中品德好的人向他学习,对照其中品德不好的人来改正我自己。
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guó)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译:
俗话说:
“面颊贴着牙床,嘴唇没有了,门齿就要受冻。”这或许说的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注:
辅,面颊;车,牙床)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译文:
“不懂得断句,不xx疑难问题„„”
10、
11、
12、
13、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何不xx,而自令见放为
xx问:
“何以知之”?(《xxxx列传》)
哈哈
我们的国君(xx)不
参考
答案: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
【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xx疑问代词:
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
大王来xx?
xx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xx问:
“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否定副词:
不、xx、未、否、勿、xx、无、莫、非
例: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47、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译:
时间是九月,季节属于深秋。
48、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xx曰:
“唯。”(《论语·xx》)
译:
xx说:
“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参说: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20191223203640)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20191223203640)](https://img.taocdn.com/s3/m/64dd765d647d27284b7351ce.png)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一、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修饰动词,且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如:(1)忌不自信(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忌不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2)毋吾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毋以吾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未之有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也”)(《寡人之于国也》)(4)寂寥而莫我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寂寥而莫知我也”)(《愚溪诗序》)(5)以为莫己若者(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为莫若己者”)(《秋水》)现以( 1)( 2)( 3)为具体例子分析:(1)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不”,代词“自”作动词“信”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 <比徐公漂亮 >。
(2)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毋”,代词“吾”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不用我。
(一说:“以”为介词,此句是省略句: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
)(3)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未”,代词“之”作动词“有”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由上几例可知,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
(注: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不前置的。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此”作动词“及”的宾语,但代词“此”却没有位于动词“及”前。
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二、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谁”、“执”、“胡”、“曷”、“焉”等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前面;如果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疑问句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1)大王来何操?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归去来兮辞》)(3)则何以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何有于我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我何有哉”?)(《 <论语 >十则》)( 5)牛何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牛之何?”)(《齐桓晋文之事》)现以( 1)( 2)( 3)为具体例子分析:(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例子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4e6697d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b.png)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例子
1. 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比如“沛公安在”,这不是很有意思吗?就像我们平常会问“你在哪里呀”,把“哪里”提前啦。
2.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像“忌不自信”,哎呀呀,就像我们说“我才不相信他呢”变成“我才他不相信呢”。
3.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不就是很典型吗?这就好像把一个特别的标记放在前面强调呢。
4.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一言以蔽之”,哇哦,是不是挺特别呀,不就是把“一言”提到前面啦。
5. 方位词作宾语前置。
“东向坐”,这不就跟我们说“去那边坐”,然后把“那边”提前一样嘛。
6. “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宾语前置。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就好像我们会说“我才不会答应他呢”但把“他”提前啦。
7. “见”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宾语前置。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哎呀呀,就像把重要的放在前面啦。
8. 固定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唯……是……”,像“唯利是图”,多有意思
的用法呀。
9. “自”作宾语常常前置。
“手自笔录”,这不就是把“手”突出强调了嘛,真好玩呀!
所以呀,文言文宾语前置的类型真不少呢,大家要好好记住哦!。
古文中宾语前置的例句
![古文中宾语前置的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c00f856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8.png)
古文中宾语前置的例句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何”是疑问代词,在句中作宾语,前置到动词“操”的前面。
- 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安”是疑问代词,在句中作宾语,前置到动词“在”的前面。
- 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何厌”(“何”是疑问代词)作“有”的宾语,前置,并且用“之”来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 正常语序为“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之”是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前置到动词“有”的前面。
- 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余”是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前置到动词“欺”的前面。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 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读”“惑”分别是“知”“解”的宾语,用“之”将宾语提前,强调对句读的不知和对疑惑的不解。
2. 唯利是图。
- 正常语序为“唯图利”,“利”是“图”的宾语,用“是”将宾语提前,强调只贪图利益。
高考语文古文语法宾语前置知识点
![高考语文古文语法宾语前置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a99ec0fec3a87c24128c41a.png)
高考语文语法宾语前置知识点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左传·襄公十四年》)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d7757ad0b9f3f90f76c61b7f.png)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文言文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例: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4、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文Hale Waihona Puke 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句式:疑问句)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望见谅(希望原谅我)
请勿见笑(请不要讥笑我)
8、“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现代汉语中自制、自杀、自刎、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例:举贤以自佐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7、“见”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例:府吏见丁宁(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望见恕(我)
诚请见教(诚挚地请求你教导我)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624f0e443323968001c92ad.png)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1.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
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13edbcce2cc58bd63186bd95.png)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分类详解
![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分类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16b2f8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d.png)
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分类详解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即句子中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莫、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格式:主语+否定词+宾语(余、之、自、尔等)+动词。
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译文:伺候你多年,你却不肯顾念我。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译文: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开始计划向南飞。
小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否定词(否定副词)有:不、毋、未、莫、弗、非、匪、罔、无、勿等。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以上为第一人称),尔、汝、若、而、乃(以上为第二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以上为第三人称)等。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格式:主语+宾语+动词(或介词+动词)。
如:(3)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4)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小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孰、安、曷、焉、胡、谁等。
三、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将介词(以、与等)的宾语前置格式:宾语+介词+动词。
如:(5)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纪》)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的斗志来拼命地作战。
四、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格式:主语+宾语+之(是)+动词。
如:(6)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能满足它的呢?(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译文: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群臣。
(8)其李将军之谓也。
(《李将军列传》)译文: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小提示: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
例如:
(1)彼且奚适(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也?(《逍遥游(节选)》)(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沛公安在?(《鸿门宴》)
(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奚适”即“适奚”——到哪里;“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靠什么;“安在”就是“在安”——在哪里;“焉置”也就是“置焉”——放(运)到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例句(4)中的“土石”也是“置”的宾语,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置”的后边,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适当的调整——把土石放(运)到哪里。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
例如:
(5)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
(7)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例句(5)“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
同样,例句(6)(7)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
由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
两个条件中少了任何一个,宾语都不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远没有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的规则严格。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没有前置的例子,如:(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
(《弈秋》)
(9)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
另外,这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
三、借助“是”或“之”构成宾语前置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具有加强语气,强调突出宾语的作用。
例如:
(10)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11)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
(1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惟……是……”“惟……之……”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典型格式,“是”“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惟”是“只”“只是”的意思,起强调突出作用。
例句(10)的意思是“只有依靠兄嫂”;例句(11)也可以看成
“惟弈秋是听”,即只听弈秋的。
例句(12)的“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这里的“之”字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中,如果宾语本身是代词,通常用“之”来辅助构成“此之谓”“我之谓”等格式,并且形成了一种固定句式,翻译成“说的就是……”。
例如:
(13)“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节选)》)(1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也留存于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命是从”等。